《梦的解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梦的解析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1-2
ISBN:9787801057297
作者:[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页数:683页

用释梦过程中的手段审视生活中的一些私人喜好/习惯/现象

研究梦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了解不同时期外界刺激如何给人留下怎么样的痕迹,之后又在人日后的生活当中怎样像动物反刍一样又被触到触点将痕迹反刍了出来,并且顺藤摸瓜地将当时与此痕迹相关的痕迹也都一并拉拽出来。了解这个问题,不仅可以归根溯源地帮助分析梦境的成因,还可以帮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地了解自己某些习惯或者想法是如何产生、形成,或仅仅是受到影响的。这些影响因素使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许多过程,因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发掘自我。比如,我开始怀疑,人们晚上睡觉感到最舒服的姿势,很可能就是自己儿时惯用的睡姿。于我,是趴着。当我趴在床上并感到非常安心的时候,我开始安静地审视自己,发现这种安心的感觉使我回想起了小时候,很可能是学步前,我趴伏在母亲身上睡去时的那份安详、舒适和满足感。我甚至想起了当年母亲呼吸和起伏的节奏。这让我感到吃惊,因为这些感受以及我曾趴在母亲身上进入睡眠这件事是我在平日里从来都不曾记起过的,我甚至不知它是否真的曾经发生和存在过,还是仅仅是我的想象。后来,经确认,母亲表示我确实小时候一直采取这样一个姿势睡觉,并且每次采取这个趴伏姿势后,不久我就会进入酣睡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的想法。

梦是愿望的实现

题记:较长,慎入!书的封面上写道:《梦的解析》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我们都知道《物种起源论》实际上是告诉了人们,人类其实是由猩猩或猿类演变来的,《天体运行论》则是告诉了人们,地球其实是圆形的而且还会自动旋转。这两个伟大的理论现今已经沦为了入门级的科学知识,如同学英语要先认识27个字母一样。但是在它们刚刚被发表出来的时候,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就类似于郭敬明和姚明同时出现在了你的面前,当然,令你感到震撼的肯定不是你竟能亲眼目睹两大巨星,而是你发现按身高比较,郭敬明的嘴部刚刚到姚明鸡巴的位置。《梦的解析》中的理论虽然并不如之前两部巨著阐述的理论那样为人所熟悉,但是它的重要程度与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就一个普通人而言,我只要知道饿了吃困了睡就可以了,活着其实压根就不需要了解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或者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然而每个人都会做梦,而且有些梦让人们焦虑、困惑、恐慌,噩梦会让人吃不香睡不好,对基本的生存需求造成了影响。可以说《梦的解析》是一本对每个人都能够产生影响的书,其理论能够让人们理解梦并不是某事的征兆也不会是未来的预演,它向人们系统地论述了“梦是愿望的实现”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梦都是具有某种意思的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如何理解“梦是愿望的实现”,用我粗浅的阅读水平作如下解释:大部分人都应该梦到过自己在方便——通常情况是小便,这种方便的梦其实就是梦者的一个愿望,但是并没办法在现实中实现,因为梦者熟睡了,身体的需求促使这个梦的产生。不过方便的梦很特殊,有时它的确能帮我们实现现实中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尿床。与之类似的情况就是梦遗,男人们应该都知道遗精之前做的梦都会与性有关,也就是常说的“春梦”。当我们做春梦的时候,性交其实就是一种愿望。当然这种带有生理性质的梦例在书中有更专业的解析,但是这类梦并非此书的阐述重点。此书更多的篇幅是解释那些看似并非是人们愿望的梦是怎么产生的,例如一些噩梦我们直观的理解它的内容不可能是我们的愿望,或是一些带有奇幻色彩的梦也同样也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作者表示,这种梦都是被改装过的,通过解析都能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梦者的愿望。关于这个观点,书中的论据很多。类似于这些隐含着愿望的梦,再用我粗浅的阅读水平作如下解释: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梦到过自己从某高处跌落,可能是悬崖可能是树上也可能是某个高层建筑,当然不能把这类梦解释成为我们想让自己摔死。在做这种跌落梦的时候,以我的经验身体往往也会随着自己在梦中坠落而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我的体验就是心脏会忽然沉一下,皮肤麻一下,有点像坐过山车。按书中的解释,这种感觉的原始材料来自于我们小时候被大人们高高举起又忽然放下,也就是最常见的逗小孩的把戏“仍高高”。但是这种感觉并不能像疼痛或是性高潮一样被我们的记忆收藏,因为我们当时太小大脑的记忆功能并没有发育,但是对于这样的感觉身体其实已经有了记录。类似的还有“飞翔梦”,有时我们会梦到自己可以在空中漂浮,无论是飞翔梦还是跌落梦都可能与我们小时候被大人“扔高高”有关。关于跌落梦可以做这样的解析,我们在小时候会因为不小心摔跤得到大人们的爱抚,大人们会为你弹掉身上的灰尘拍拍你的头对你微笑,假如你受了伤他们还会为你清理伤口给你些安慰。实际上梦到自己从高处跌落通常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说的粗俗一点,就是当你现实中感到“缺爱”的时候可能会梦到自己从高处跌落。此类型的梦书中有更为丰富和有说服力的解析;书中写道,跌落梦对不同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思,对女性来说这种梦可能隐含着有关性的愿望。但无论梦者是谁,这些梦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每个人的童年。这也是弗洛伊德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童年对每个人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绝大部分梦的材料都来自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时候我们会梦到一些陌生的人或者梦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但他认为这些所谓的“陌生”只不过是被我们的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这些情景虽被大脑遗忘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而潜意识中的内容只会在梦里出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认为成年人的梦大部分都与性有关。这个观点我当然愿意相信这位伟人,但是不想作出解释,因为我对梦中的性不感兴趣,我电脑里的A片其实已经很多了。关于被改装过、意义隐晦的梦,书中有一句概括性的解释:“梦形成的动机往往是一个想要获得满足的愿望;而它们不被认为是一种愿望的原因及其具有的很多特点以及荒谬性,都是缘于在梦的形成过程里受到精神审查作用的影响。”这句话较为晦涩而且含有专业词汇,我也是琢磨了很久才明白,下面我仍然用我粗浅的阅读水平作一些解释:如果要搞清楚梦为什么会被改装或者梦里的愿望为什么会被隐藏,那就一定要先理解“精神审查作用”。所谓审查,可以直接从字面来解读,就像是现实社会中的“审查委员会”,偷税漏税、重婚超生,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会查。假如现在某人想多娶个老婆或者多生个孩子而不受惩罚,那么他们对“审查委员会”就需要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但是,“精神审查”其实更趋近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方面的约束,并且这个审查是无论怎样都无法阻止你达到目的。举例说明,你要想让一个女孩和你上床,你不可能直接脱裤子亮出来家伙就能成功,虽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得靠它,但是这也是最后才需要的。之前,你则需要投其所好,在她面前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像个动物,而是绅士一点儿或者有深度点、博学点儿、幽默点儿诸如此类的不像真正自己作风的行为。这就是你为了达到跟女孩上床的目的而对自己的改装。梦同样是这样,梦为了实现一个愿望而通过各种方法改装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你不可能跟每个想要上床的女孩发生关系,但梦的愿望都会被实现,无一例外。为了确保百分百的实现愿望,梦改装的自己的手段就五花八门了,远远要超越你的泡妞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从梦的表象看到它反映出的愿望,只有通过对梦的解析才能真正了解这些被改装的梦的真实动机。正如女人解析了男人后得出的那条“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至理名言,对梦进行解析我们也会发现梦都是一个愿望的实现。只要清楚了梦和男人的有着共同的虚伪本质后,“精神审查作用”就很好理解了,它其实就是阻止你在看到喜欢的女孩后不会立即脱裤子的意识屏障,它会让你的大脑意识到一个正常人和露阴癖的区别就在于此,当然后者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怪异正是由于自身“审查作用”的效能太低,所以我说它更趋近于道德方面的约束。在书的结尾,作者再次强调了梦预示未来的不可能性,并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解析,梦都是源于过去。以上这些只不过是对《梦的解析》这本书最为肤浅的认知,书里精妙和令人惊叹的观点和论述不胜枚举,例如为什么我们会被梦惊醒、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梦才能产生、焦虑梦噩梦的动机等等。另外由于本人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本书的观点完全会产生诸如:误读、曲解、瞎鸡巴分析,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以上内容均只代表个人,和弗洛伊德连一根鸡巴毛的关系都没有。

不正确的分析方法,却是非常有价值的尝试

假期泛泛的阅读了一下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将做梦的行为解读为人心中隐藏着的欲望的释放,并以这一理论为基本论点,结合大量一手案例分析了梦境的内容与潜意识中欲望的关系。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它基本反映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结论的雏形,如: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梦境中是),性驱力和童年时期收到压抑的欲望等等。不过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实在是感到难以认同,有以下几点:一是样本(或者说案例)的选择。弗洛伊德的分析对象大多是他的精神病人,或者是他本人的梦境。在没有证明精神病人和正常人的梦境有一致特点的情况下,将分析精神病人的情况泛化为所有人的情况,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更不用说弗洛伊德的研究没有涉及到跨地区、跨文化、跨年龄、跨时代,以及性别、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等差异。二是材料获取的过程。弗洛伊德的案例来源都是依靠自己收集和访问,从未在分析中引用第三方来源资料,也没有对自己的资料的收集过程和方式做任何说明,即弗洛伊德的材料信度值得怀疑。凯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只会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我们既然无从得知弗洛伊德的材料获取过程,因此可以怀疑他可能只注意到了对自己的论证过程有利的观点。三是分析的过程局限于分析方法,而不是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弗洛伊德的理论能够解释部分梦境的意义,但是没法预测对象在一个确定环境下将会出现的梦境内容——纯粹分析的论证过程是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的——这不符合科学的严格定义对一门学科的要求。特别是在受到抑制的梦的分析部分,纯粹分析方法的弊端显露得尤为明显,很多分析过程显得是生搬硬套,任何碎片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论证过程的支撑——即使他无法证明它们之间存在任何关联性。四是弗洛伊德的分析没有找到任何生理学的支撑。弗洛伊德在他的论证分析过程中建立了很多概念,如审查制度,潜意识等,但是这些概念几乎都是弗洛伊德的杜撰,他没有为这些概念找到生理上的关联。这也和他纯分析而不进行试验的研究方式相关。虽然如此,这本书还是有一定的正面价值的,它可以告诉我们要直面自己的内心欲望,并且合理地认识它。但是如果把它当作是严肃的科学分析专著,那么就显得有些荒谬可笑了,读一本书,还是得对这本书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终于读完了。。。

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吧!终于看完了这本号称大学生必读书目的《梦的解析》,虽然现在脑子里乱哄哄的,没有什么明显的成系统的概念,但是感觉收获还是很多的。。。例如怎样理智的去思考自己的一些情绪,怎样去面对自己内心的一些潜意识里的“坏思想”。

伟大的理论

这是心理学的一大进步,但理论存在问题。他将梦的一切表现和性欲联系,这使得后来与他的得意门生荣格闹翻,但它的理论是在空想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虽说现在很多心理学家怀疑他的理论,但在疾病的治疗方面还有指导作用。本书我推荐,而且很多导演是他理论的支持者,如英格玛伯格曼,希区柯克,布努埃尔。。。。。。

黑亦是白,白亦是黑,梦就是梦

《梦的解析》只看到第五章(覆盖了梦的解析方法、梦是愿望的达成、梦的改装、梦的材料来源)。有三个疑问在开始读的时候就伴随我,因为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而且它们的存在不断派生新的疑问,所以决定就此放下这本书。问:1. 佛洛依德他老爷子和他的病人/朋友们如何详细的纪录下他们做过的梦的?怎么保证他们夜间做过的梦不会被日间潜意识的思想扭曲,被错误记载?2. 释梦的时候所谓的“抛开表象,将它分析成愿望的达成”,怎么知道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给梦套上了一个意义?女病人做了一个邪恶的梦,就解释成“女病人不愿意承认梦的意义是愿望达成,就做了一个与其含义相左的梦”,这不荒谬么?3. 怎么知道白天的意念不会左右夜间的思考,使得梦的情节依顺自己的理论发展?释梦的这件事总是我联想到算命解字。比如薄xx的故事:在他的政治生涯很辉煌的时候,谷xx给他求了个签,签上的字是:晋。谷xx很开心,因为薄xx是山西人,山西的简称是晋,而晋有加官晋爵的意思。后来他升官了。后来的后来他出事了。他出事后有算命大仙蹦了出来,说:当年那个晋哪里是上上签,明明是下下签!晋=亚+日,是不再当头的太阳;薄=薄;晋=山西,取西字,或者熙=西;再加上山西的山——加起来,日薄西山。明明昭示着他大势要去!黑亦是白,白亦是黑,梦就是梦。(评价是强迫填上去的,给了一个中性的三星。其实这本书还未读完,读的也不够仔细,也没有做更多的研究,不想做任何评星。)

努力中

还没有看完,只是很是佩服他的勇气 能够直视内心 人如果没有掩饰就如同赤裸裸的出现在衣冠楚楚的众人面前 可真是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逃避也是如此 人类的文明 曲折反复 就如同人生 反反复复 起起伏伏 不是每个人都能禁得起折腾的 平安也是不容易的

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

西方有人认为:“20世纪是精神分析的世纪。”这种说法虽然不免过于夸大,但却从某种角度说明了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弗洛伊德作为这一理论的创建者,荣格作为这一理论的有力推动与发展者都成为现代心理学中极其重要的心理学家。而发生在这两位巨擎间的由相识到决裂的恩恩怨怨也就成为精神分析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我们本文中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顾那段历史,去了解发生在两人间的一场恩怨沧桑。相识我们先从精神分析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说起。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1873年进入世界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医科学校,师从当时很有影响的布吕克。后与布罗伊尔合作,探讨用自由联想法治疗神经症状。1895年,两人合作写成《癔病研究》一书。后来由于弗洛伊德强调性混乱是癔病的根源,而布罗伊尔拒绝接受这种观点,两人的合作与友谊就此结束。此后,弗洛伊德单枪匹马地进行拓荒工作。1900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部巨著《梦的解析》,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也揭开了一段恩怨沧桑的序幕。此时年仅25岁的荣格,刚从医科学校毕业,并在苏黎士一家精神病院任有名的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的助教。当时的荣格正开始执着而坚定地在诸多令他困惑的有关精神病的问题中努力探索,想寻找出一条他可以在事业上勇往直前地走向成功的途径。《梦的解析》刚刚出版,受到导师的推荐,荣格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版。但对当时的荣格来说,还缺乏欣赏此书的准备。因为他还缺乏切身的体验,无法充分领悟到弗洛伊德所进行的这项开拓性的研究的重大意义。于是,他把书放到了一边。在随后的几年中,荣格开始从事著名的“语词联想”测验。这种测验是把一个词汇表上的词汇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听并要求病人对它们做出反应。如果病人在做出反应时显得犹豫不决,或者在做出反应时流露出某种情绪,就表明该词很可能触及到了荣格后来称为“情结”的某种东西。荣格独立完成的这项伟大实验,一方面为他赢得了荣誉,另一方面为他接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3年,荣格再次阅读并研究《梦的解析》。突然,他发现他自己所探索的问题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不谋而合,他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为自己在语词联想实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提供了最好的解释和说明。或者说,弗洛伊德的发现恰好符合他自己所做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他激动异常。他开始真正欣赏了另一位天才的工作,他意识到,在千里之外的维也纳,另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正在对彼此关注的同一问题进行探索,而且得出了几乎是相同的结论。可以说,第二次阅读此书的经历成了荣格一生事业转折的分界线。鉴于自己的实验,荣格相信弗洛伊德是对的。然而这种对弗洛伊德的欣赏在当时却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但坚持真理的荣格抛开世俗的偏见,决定公开站到弗洛伊德一边,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论。1906年3月或4月初,荣格向弗洛伊德伸出了橄榄枝。他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同时寄去自己的论文《心理联想诊断研究》。当时处于孤立无援中的弗洛伊德愉快地接受了荣格递给的橄榄枝,在4月11日的回信中他表示了自己诚挚的谢意与自己的理论被荣格经验所证实的欣喜之情。在经过随后多次的书信往来后,1907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到维也纳作客。3月3日,上午十点钟,一个寒气逼人的星期日。两人在维也纳见面了。在这次见面中,先是异常激动的荣格,兴致勃勃一连讲了整整三个小时。最后耐心地沉浸在荣格的谈话中的弗洛伊德打断了荣格的话,建议他们应该更深入、更系统地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两人都为对方的非凡才智与热情所感染,陶醉于这种志同道合又棋逢对手的交流之中。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是“我所认识的最杰出的人物,就我当时的认识和理解而言,没有谁能与他相匹敌。”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象荣格这样具有多方面广博知识而且对精神病的病因怀有如此强烈兴趣的人。荣格奔放的想象力也使弗洛伊德着迷。于是两人间这场倾心而又生动有趣的马拉松式的长谈,一直持续了十三个小时!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因为双方都十分困倦,这场谈话或许会持续更久吧。初次见面给两人都留下深刻与美好的印象。这次会晤后,弗洛伊德立即写信给荣格说,同你相见,“使我万分兴奋和欣慰,我得不厌其烦地用文字或言语使你明白,我信任你,我得特别强调的是,你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现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正像其它任何人一样,应该有人来取代我的位置,而在我看来你正是我所指望的最恰当的人。……来继续并完成我为之奋斗的事业。”四天后,荣格的回信这样写道:“使我不安的是,你过高估计了我和我的能力。在你的指引下,我才能深刻地理解许多事。不过,我仍然远没有能清楚地把握住它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将两人紧密联结在一起了。但我们可以注意到,从一开始两人间就存在着一些分歧。两人虽都确信压抑之存在,但就压抑的内涵而言,两人看法却并不相同。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内涵,是一种潜在的性动力或性经验。正如荣格在后来回顾两人初次见面时说,每当谈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弗洛伊德的每句话都充溢着一种特殊意味的冲动。“显而易见”荣格写道“弗洛伊德对他的性理论已深信不疑,而且认为这种理论具有超越一切的重要意义。一提到这个问题,他的声调变得急促,几乎是迫不及待而且激动,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十分严肃、难以捉摸的、对一切事物持挑剔怀疑态度的气质竟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荣格却力图对性动力的范围加以限制和界说,对他而言“在一些病例中,性问题并不是致病的绝对重要的因素,只起着附加的、次要的作用。”在初次会晤后继续下去的书信中,他们都坦诚自己的观点,并在不同的观点上激烈交锋。然而由于这是在一种讨论式的学术气氛中进行的,两人间并没有因此产生任何积怨。事实上,他们正一道艰难而倔强地在精神这片前人所未走过的旷野上,披荆斩棘,开辟出条条道路,去发现,去探查精神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奥秘。这种并肩战斗,一致对抗外界世俗的经历足以弥补掉任何存在于两人间的分歧了。两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认识上的、理论上的分歧被沉浸在彼此欣赏,共创大业的激情所遮掩了。热烈的友谊在经过初次见面与随后的几封信的交往后,两人的友谊迅速升温。两人间的通信一直继续着。许多信还充满了难言的兴奋和激动。在信中,两人交流对临床病例的观点,交换对同行的一些看法,同时也相互问候鼓励。两人间的私人关系日益亲密。1907年7月1日,弗洛伊德写给荣格的信中写道:“精神学的新生命与我们同在,在苏黎士和维也纳,而不在别的什么地方。因此,我们已经度过了第一个难关而安然无恙。”对于那些中伤他们的人,他们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一同与之作战。对于那些无法理解他们的大众,他们相信只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偏见所致。而他们相信有一天真理的曙光会通过他们传遍整个世界。他们一起憧憬着他们共同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并被接受的那一天的到来。在这段甜蜜的日子里,两人频繁地交换着在精神分析这一领域内各自的观点,并互相就某种问题深入磋商。在这种关系中,弗洛伊德理所当然处于父亲般的地位。又加上弗洛伊德在年龄上长荣格19岁,荣格将弗洛伊德当成自己父亲的化身,而弗洛伊德将荣格当成自己的儿子成了双方共同接受的看法。这段时期的荣格力图获得弗洛伊德的注意。在1907年的一封信中荣格写道:“说实在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不得不坦率向你承认……我对你的敬爱之情,具有宗教般的狂热和虔诚。”1908年2月20日,荣格写信给弗洛伊德再次表示能获得弗洛伊德的信任与友谊,感到既有幸又惭愧。这在他的一生中至关重要。他希望发展这种友谊。但这决不意味着同弗洛伊德处于同等地位,而只是一种“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对弗洛伊德来说,在他的所有追随者中,荣格亦是他最为厚爱并且器重的人。1908年4月26日,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举行。荣格为这次会议的组织召开立下了汗马功劳。会议由弗洛伊德主持。会议期间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受到器重的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会后,荣格写信给弗洛伊德说“总的说来,大会结果十分圆满,预示着我们的《年鉴》将大获成功。”这次的会面给两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1909年,两人同时应邀去美国讲学,在船上共同度过了为期七周的旅途生活。在这次美国之行中,他们的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他们在美国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弗洛伊德处于成功的顶峰,荣格也为此不胜欢喜。初次美国之行的成功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赢得广泛的承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10年3月底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荣格对大会的成功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由于弗洛伊德再三坚持,荣格当任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正是在这段甜蜜的日子里,弗洛伊德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亲切地称荣格为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并称荣格是他的“长子”。在彼此以坦率真诚相待的两人间,一切似乎都是明朗的和美好的。不和谐之音在两人交往伊始,两人就存在着一些思想方面的分歧。然而,这些分歧起初被掩盖了。但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间即使在热烈的友谊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调。1909年3月25日,荣格与他的妻子来到维也纳。访问中,发生了一件令两人都印象深刻的事。一天,在弗洛伊德的一个房间里,两人正热烈地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神秘玄妙现象的时候,突然间,从书架那儿发出一声巨响,两人都惊骇异常,几乎跳了起来。等两人从惊惶中恢复平静之后,荣格对弗洛伊德说:“你瞧――这就叫做催化显示现象。”弗洛伊德不以为然,“得啦,”他用嘲笑的口吻对荣格说:“无稽之谈。”但不出荣格所料的是,从书架上又发出爆裂声。恪守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原则的弗洛伊德发现,被他刚选中来继承他的事业的“皇储”荣格,竟然能用超灵的术语来解释这样的现象,这令他深感震惊。这件事清楚地揭示了两人在精神分析学观点,以及两人气质间的根本差异或者说对立。4月20日,在德国登上轮船启程去美国的前一天,闲谈中,荣格很有兴致地提到在德国北部某些地区的所谓泥炭沼尸体。弗洛伊德对此深为反感,几次打断荣格的谈话。最后,弗洛伊德突然当场昏倒了。这就是有名的弗洛伊德的第一次昏倒。人们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弗洛伊德认为有关尸体的闲谈暗示了荣格希望自己死去。这种无法摆脱、压抑的奇想,使弗洛伊德神态恍惚而昏倒。第二天,已经恢复过来的弗洛伊德在船上与荣格互相对对方的梦进行分析。但当荣格试图分析弗洛伊德的一个梦,并希望弗洛伊德进一步透露梦的细节时,弗洛伊德明显地疑虑重重,过了一会,他说“我可不愿拿我的权威冒险。”荣格后来写道“在我看来,就在他这样说话的同时,他的权威已全丢了。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初次美国之行的成功,一方面鼓舞了他们,但同时又意味着两人共同面对的外部敌人已经变得遥远了,于是两人之间的问题开始变得突出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在两人表面的和谐下,裂痕已经出现了。当强敌在外时,两人由于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歧即便存在也可以忽略掉。但当外敌的威胁日渐减小后,两人不再需要为维护他们共同的理论而一起战斗了。他们开始投入到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中去。正是在如何发展这一理论中,两人间的分歧开始显得日益突出。从美国回来后,弗洛伊德一心致力于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到更多的领域中去。然而此时的荣格却把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对神话学的进一步钻研上。两人的通信中,分歧逐渐扩大了。1910年初,荣格给弗洛伊德的回信中写道:“诸多误会已经出现,我真不明白,你怎么会对我产生了如此误解?”1910年6月26日,荣格写给弗洛伊德的长信中,将自己对于神话学的阅读研究同弗洛伊德的性乱伦说进行了比较,从字里行间隐约预示出两人的分歧已不可避免。1911年11月14日荣格在一封信中写道:“事情必定会如此……你发掘出宝石,而我所要做的是对宝石进一步加工修整。”从中我们不难窥到,两人的关系已进入越来越微妙的阶段。荣格不再甘心笼罩在弗洛伊德的影子下了。决裂在经过一段火热的阶段后,两人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随着荣格陷入到对象征、神话宗教文献以及玄学的狂热兴趣和研究中――也正是这一研究中,荣格开始发展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荣格性格中独立的一面越来越浮现出来。而弗洛伊德似乎要迫不及待地指望在荣格面前维护他已意识到的并不稳固的绝对权威。于是,两人间的冲突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分歧了,还增添了两人性格上的冲突。1911年9月弗洛伊德与荣格妻子埃玛的谈话象征性地表现了这一点。弗洛伊德说,他的孩子已长大,他的婚姻生活已得到报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只有等待死亡。埃玛回答,作为一个“伟大男人的子女而又能泰然处之”很不容易,特别是作为弗洛伊德的孩子更是如此,因为他所表现的作为父亲的那种威严特征相当突出。埃玛向弗洛伊德建议,应该处理好孩子与他之间出现的麻烦。后来埃玛写给弗洛伊德的信中写道:“别怀着父亲那样的感情去看待卡尔•荣格……应该象普通人对待另一个人那样,他像你一样,得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了他想做的事。”这段时间的荣格,正在写作《变形的象征》这一重要著作。写到书的最后一章《代价》时,他却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写作,当心绪紧张到无法抑制时,他甚至无法握住他一直使用的那支略显笨拙的自来水笔。因为他清楚意识到在此书中公开自己的观点,很可能意味着会失去弗洛伊德的友谊。“是应该不把我自己的观点公开表露呢?还是置对我来说是如此重要的工作而不顾呢?”荣格陷入无法排遣的忧虑中。如果说,不愿同弗洛伊德决裂的抗拒力对荣格来说是非常强烈的话,那么冲破他的无意义的束缚,确信自己的观点正确,而相信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错误的那股力量慢慢地击退了一切犹豫。他又提起笔继续写这至关重要的一章。他越写越多,然而心情沉重――预感到弗洛伊德决不会接受他对于乱伦问题所作的解释。紧接着出现了另一件事。弗洛伊德在克伦兹里根停留两天,希望与荣格见面。但荣格却让弗洛伊德白白等了两天。或许荣格已清楚地意识到他对弗洛伊德的背叛,因此担心不论他做出何种解释,同弗洛伊德的一场真正的决裂已无法避免,这种决裂是他所希望的,他日渐明白这就是自己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但又使他深感痛楚不安。对荣格来说,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时刻终于降临了。他的著名论文分两部分发表了。弗洛伊德从中嗅到了文中“离经叛道”的味道。已经经历了一桩又一桩的背离行为的弗洛伊德又一次陷入苦恼之中。1912年6月13日,弗洛伊德写信给荣格说,不必因为理论上的分歧而影响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封信暂时使两人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然而,荣格此时已经不能接受这种暂时的妥协了。要求独立的他对弗洛伊德的权威发起了挑战。1912年9月,荣格再次到美国讲学,并赢得热烈的反响,这坚定了荣格加速同弗洛伊德理论对立的信心。在演讲中,荣格虽然一方面仍然对弗洛伊德的勇气胆量以及执着、恒心,表示由衷的敬佩,但同时也进一步提出并阐述自己的理论。他批评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是太狭隘了,他认为里比多的概念必须重新加以界定。另外,荣格猛烈抨击回返婴幼儿期的理论。荣格认为导致病因学意义上的冲突主要发生在现在,而不是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是在过去。1912年的这次美国之行,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分析运动在美国的影响。然而荣格的努力却是建立在与公认的弗洛伊德理论相偏离的前提下的。1912年11月在荣格提议下,两人见了一次面。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交谈后,弗洛伊德相信自己和荣格间的所有矛盾已经解决。他认为自己选中的皇储已经放弃了任何想逊位的念头。然而就在一次午餐快结束的时候,发生了弗洛伊德的第二次昏倒。这次“癔症性晕厥”或许是由于弗洛伊德无法正视荣格背叛自己的可能性;或许是他看穿了荣格与他决裂的决心。总之,事实证明了两人间的决裂已经事在难免。1912年底的通信引发了两人的最后决裂。荣格在一封信中写道:“恕我诚恳地对你直言,如果你并不反对的话。我得承认,对于你,我的感情是矛盾的。不过,我还是愿意坦率地,开诚布公地表明我对咱们间一些问题的看法。如果对此有所怀疑,对你将是极大的不幸。不管怎么样,我得说,你用对待你的病人那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学生本身就是一大错误。这样一来,你所指望而且造就的不是奴性十足、盲从的儿子,就是轻率浅薄的小人。我确实十分客观地看穿了你玩弄的这种小小伎俩。你在你的周围到处施加个个影响,使每一个人在你面前都降低到儿女般的地位。他们不得不痛心疾首承认自己的疏忽和过失以及生命的卑微。而你却旁若无人稳坐在父亲的高座上。出于绝对顺从献媚,没有谁敢于公然对告知,甚至哪怕是对你上一次向病人所说的话表示怀疑,他们没有勇气去对分析者进行分析,只是满足于被别人分析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有谁敢这样做,你肯定会这样问他――是谁得了神经症?你看,亲爱的教授,如果你以此来对待我,我对我的所作所为压根儿满不在乎,同我的弗洛伊德兄长的犀利而令人畏惧的目光相比,它们断然暗淡无光。”我们看到,此时的荣格早已不再是甘心情愿笼罩在弗洛伊德羽翼下的荣格了。羽翼渐丰的荣格不愿意再受到弗洛伊德的荫护。他需要走自己的路了。这正如一个孩子长大了,要独立了,他不再依靠父亲。相反地,他为了摆脱父亲的控制,他不得不做得绝情一些。弗洛伊德对于荣格用这样的口气深为不安,觉得蒙受了耻辱。在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中他写道:“你断言,由于我滥用心理分析,使我的学生处于一种孩子般的依附地位。对于他们的这种幼稚行为,我本人要负责任。正是基于这种推断,你得出了你自己的结论。我不愿对此作出任何判断,因为涉及一个人的这种判断是很困难的事,而且,这种判断也不能使任何人信服……在维也纳,我早已习惯于来自反面的指责,这就是说,我对我的学生的分析和观点,并不那么感兴趣。”1913年3月,荣格给弗洛伊德只写了一封信。3月27日弗洛伊德写给阿伯拉罕的信中说“我对他已经感到失望,也不再有任何友谊而言。对于我来说,他的荒谬的理论并不能只归咎于他那难以令人相处的秉性。”不过,一直到1913年晚些时候,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人仍在努力不使个人间意见的分歧影响他们在共同事业上的联系,以免导致完全决裂。弗洛伊德乐观地认为,尽管彼此间的不和现在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而且确已损害了他们个人的联系,但是恢复过去曾有过的合作也并非不可能。1913年9月7日国际精神分析学代表大会在慕尼黑召开。会前人们期望:“不要出现公开的分裂。”但勃勃雄心的荣格已不再相信弗洛伊德也不再接受弗洛伊德的权威了。在这次大会上,荣格及他的追随者以好战者的姿态进行活动。相比而言,弗洛伊德显得无力捍卫自己。结果荣格继续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会后,弗洛伊德开始做出反击。他的追随者们对荣格的一本新著发动一系列的攻击。弗洛伊德本人也写了驳斥荣格的论文。6月25日,论文发表后,弗洛伊德写信给阿伯拉罕:“炸弹现在发射了……我认为,我们得让受害者有两周或三周的时间重整旗鼓来发动反击。”弗洛伊德的主动反击,迫使荣格从弗洛伊德学派中脱离出去。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年鉴》编辑职务;1914年4月,荣格辞去学会主席职务。弗洛伊德对此事所作的最后一次评论毫不留情:“我们终于同他们分道扬镳。”在后来谈到这次决裂时弗洛伊德说,荣格“的精力只全部倾注于发展他自己的兴趣和维护自己的私利上。”他不知道,他怎么会看中了荣格。7月25日他给阿伯拉罕的信中这样写道:“卑劣的、虚伪的荣格以及他的信徒终于从我们中间滚蛋了。”由于这次最后决裂,双方在对方的蓄意中伤中都遭受了损失。弗洛伊德追随者散布说“荣格可能患了精神分裂症”,这些谣传广为流传,因而直接使荣格的临床实践受到影响,并使他失去了一些学生的信任。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荣格“开始感到若有所失……这种感觉可以毫不夸大地被认为是……一种心境的茫然和困惑。”他承认自己仿佛被悬挂在半空中一样,失去了立足点。内心精神的冲突竟变得如此强烈,使荣格甚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条有理地讲一次课。80岁时,荣格在回忆录中写道:“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纷纷同我疏远。我的著作被指责为胡说八道而一文不值。我成了人们难以理解的神秘主义者,如此而已。”在整整三年时间内,荣格陷入“精神的低谷”而到了不能工作的地步。决裂的原因弗洛伊德与荣格,这两位精神分析巨擎决裂的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引起很多研究者兴趣的话题。解答这个问题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首先,我们可看到两人在思想上的分歧。这种分歧的焦点起先集中在对性的态度上:荣格对于性不像弗洛伊德那么强调。但如果把观察的视角放宽一些的话,我们还可意识到,事实上在对一切文化和精神现象的理解上,荣格最终都表现出与弗洛伊德本质上的不同。令荣格感到窒息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及其狭隘视野的束缚中”,不但是弗洛伊德对性的偏狭理解,还包括使荣格不能忍受的因果论方法。“我更多想到的是他整个视野中那种还原论和因果论的倾向,以及他完全无视一切心理事件中如此的目的性指向的做法”。荣格感到自己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这种阐释方法。荣格并不排斥因果观念,但他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科学方法,即目的论。目的论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中意味着:人们当前的行为是由未来而不是过去所决定的。为了正确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除了需要考虑过去的事件以外,也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目标。荣格许多涉及精神发展的思想,就它们作为精神发展的目标(个性化、整合、个性形成等)而言,都是目的论的。一个发展着的人格正是趋向实现这些目标的。荣格感到有必要在心理学中同时采用这两种研究态度――因果论的研究方法和目的论的研究方法。荣格说:一方面,人的心灵为所有那些往事的残余和痕迹提供一幅画面;另一方面,在这同一幅画面中,就人的精神创造自己的未来而言,它也表达了那些行将到来的事物的轮廓。此外,荣格对因果论和化简论的不满,想必也包含着不满于弗洛伊德总是用因果简化的观点,把其一切不同意见通通看作是“对父亲的反抗”即一种隐藏着的“弑父动机”。在谈到私人关系破裂的原因时,荣格指责弗洛伊德从他做的每一件事上,看到的都是“对父亲的抵制和反抗”。因而,如果不跳出弗洛伊德狭隘的思想框架而走向“精神活动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指向”这一认识,荣格的反叛将不可避免地永远被钉在“俄底浦斯情结”的耻辱柱上。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性格方面存在的差异。许多人指出,从童年时代开始,荣格就是,并且以后一直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然而在与弗洛伊德交往的起初阶段,由于弗洛伊德作为自己崇仰钦慕的人,是如此真诚地与自己交往并信赖自己,所以荣格独立性的一面暂时被遮掩了。他愿意尊弗洛伊德为权威、为自己的精神之父,而把自己看作是追随者。为此,荣格过多地顺从了弗洛伊德的意愿。然而,随着交往的增多,弗洛伊德在荣格心目中越来越丧失了权威的地位。荣格曾谈到,造成他与弗洛伊德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无意间知道了弗洛伊德与妻子和姨妹之间的“三角关系”。正是弗洛伊德私生活上的问题,很可能会动摇他在荣格心目中完美的形象。而这一完美的形象对于其权威地位的维护是重要的。当弗洛伊德想对荣格隐瞒这一事实时,其形象在荣格心中又一次被降低了。荣格无法接受弗洛伊德把自己的权威看得比真实本身更重要的态度。美国之行后,荣格投入到神话学的研究中去。在这方面荣格比弗洛伊德相对肤浅的涉猎,明显地更深入、更广泛。这无疑加强了荣格的自信心,并减弱了弗洛伊德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于是,一方面弗洛伊德的权威地位已不再;另一方面,荣格本人的自信心日渐增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内心深处不可能沾沾自喜于成为某人的门徒、长子或“王储”的荣格要宣布独立了。他要追循他自己的思想线索。在《变形的象征》这本书中,他就是这样做的。他相信这本书将会断送他与弗洛伊德的友谊,他为此而感到苦恼,但最终仍然坚持写完并发表了这本会导致两人分裂的书。荣格明白,虽然要付出牺牲两人友谊的惨重代价,但他仍坚信自己不可能再停留在弗洛伊德的小道上,而必须在一个未知的王国里,以某种方式找到自己的道路。正是荣格的独立性格与创造精神,使得他不得不走上一条与弗洛伊德可能决裂的道路。除了关注荣格的性格外,我们还极有必要关注一下弗洛伊德的性格。另一位伟大的精神分析者弗洛姆曾分析过弗洛伊德的心理。他指出,在弗洛伊德内心深处存在一种对其他人的依赖感。对于朋友的批评他难以接受,因为在他而言,朋友的作用主要应该是支持、鼓励、赞扬他。他需要得到爱和赞许。这是弗洛伊德安全感必不可少的保证。此外,与父亲不佳的关系,使弗洛伊德自己想成为象父亲一样的权威,成为一位伟大的英雄。可以说,弗洛伊德是顽固的权威主义者,因此他无法接受任何重大建议以修改他的理论著作。尤其是在性理论这一最令他敏感的焦点上。当一涉及到对他这一部分理论的修正时,他的宽宏大量就不存在了。对他来说,舍弃这一“不可动摇的堡垒”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诸多友谊都断送在这一争论的焦点上。一方面,弗洛伊德要成为一个强人,成为权威,另一方面他对他人又有着依赖感。因而当他人崇拜他、与他意见始终一致时,他友善相待、宽洪大量。但当他人怀疑他、批评他时,他却丝毫不容。这导致他与一些至交的关系走着相同的道路:几年内亲密无间,而后完全破裂,而且常常达到仇视的程度。这就是弗洛伊德与荣格,也是与其他许多人间的友情所遭到的厄运。对此的解释是:他需要依赖别人无条件的支持和赞同,因此对顺从的儿子,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胆敢持不同意见的儿子,他是一位严厉的、独裁的父亲。因而,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的过程恰如一位有着依赖感的、独裁的父亲与一位从顺从到独立的儿子间的关系演变历史。在这种过程的早期阶段,由于双方都认同对方的角色,于是一切都相安无事。荣格尊弗洛伊德为权威,乐意顺从他,作他的追随者。弗洛伊德为有如此才华出众的儿子而自豪。然而,儿子会长大。在尚未有自己独创性的思想与应有的自信时,荣格尚可甘心情愿地处于弗洛伊德的笼罩下。但当羽翼日渐丰满后,具有独立性的荣格就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在别人羽翼下生活的日子了。儿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父亲的权威地位动摇了。一方要求独立,另一方却要求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双方决裂的结局。最终,当独立性很强的荣格另辟新径,追循自己的某些想法时,双方的破裂势在难免了。这是有着独立性的儿子与一位权威型的父亲间演出的必然戏剧。在这场决裂中,荣格在心理学的意义上谋杀了父亲,出于赎罪的动机,他深感内疚,后来的荣格总是承认自己欠了弗洛伊德的情。然而在后来的岁月里,荣格却从不曾为这分裂而感到后悔。他把他们的友谊看作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得不经过,但它又是不会持久的。从热烈的友谊到最终的决裂是绝对不可避免的。虽说,这种不可避免的决裂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然而无论如何还是值得的。这是成长付出的代价,是前进道路上必要的牺牲。只有如此,个体才能成为成熟的人,才能走上自己的道路。决裂后的荣格经过几年的消沉,又昂首行进在自己开拓的宽广大道上,最终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感想

这本大名鼎鼎的书籍一直留有印象,但一直没有读,因为有段时间老做梦所以提起了兴趣。现在读了一半,但发觉阻抗越来越严重,每次再去读书好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理的战斗。关于第一章,读了一堆的引经据典,读到累,发现实在坚持不住了,最后连佛洛依德也这样认为和收笔,可以结束引用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关于梦我自己也有记录,并且在记录的同时发现,我的语言和描述总不能和梦一致,也就是说人们在叙述梦的过程中已经加入了主观的修改和歪曲,总是在遵从无意识的引导和清醒状态时操控,看似在“客观陈述”但早已被歪曲和加工,这一点作者也提到了。那么如果存在这样的一个基础,试问我们的解读的科学性和描述是否成立?另外,解析的时候,似乎也是在建构一个清醒状态下由无意识引导和选择性吸收、摘录、解释的过程,那么我们在解释什么?这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一个合理化的过程。作者解析梦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神奇,在病人进行大量联想和了解病人病史的情况下,再进行逻辑推理和“挖掘”。读到现在,我甚至有种感觉,作者已经戴上了一副眼镜,选择性的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程度。在有了这些感觉和自己的体验之后,发现书有些读不下去了。但是我对作者的贡献和记录表示尊重,并且仍然乐意去选择性的吸收,并伴随自己的体验加以继续领悟。

梦的解析之人为什么会做梦?

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有诱惑力的,梦有着传说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比如预知未来。所以,解梦无疑更是一件令许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至少我是。在国人心目中最经典的且能够瞬间想起的解梦的东西无疑就是传说中的《周公解梦》了。不过,很遗憾,我不曾看过。而且一度怀疑它到底是不是一本完整的书,一直觉得它更像是一种民间零散的传说罢了。无意的旅途中,看到了《梦的解析》的一些简介,对这本书的热情便瞬间汹涌而来,藏也藏不住。最后,便在卓越网买了这本书。在深圳连续的雨夜里打开,听着雨水,倒也是一番享受。不过,第一章还不曾看完。说不上了解,更多的是属于自己的胡思乱想罢了。第一章中有说到:梦的刺激和来源,大致上分为四块:一)外部感觉刺激二)内部感觉兴奋三)机体内部的躯体刺激四)纯粹精神来源的刺激对于这四块并暂时也不能完全了解和懂得,但对于纯粹精神来源的刺激这块,倒是可以看成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另一个版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彩民经常会梦到自己中大奖,股民经常梦到自己股票全线飘红,花花公子经常遇到自己左拥右抱等。梦的刺激和来源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做梦?是否有了这些刺激就一定会做梦,这似乎是个问题。我平时是很少做梦的,但第一天看这本书的晚上却做了个梦,梦境模糊不清,支离破碎,但依稀能够记忆一个点:场景是在洗手间(老式的,有长长的尿池的那种),一直有人在我背后推我,想把我推到尿也里去,我一直反抗。我想我之所以做这个梦就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一直在想有关梦的一些事情,所以便激发了我做这个梦。而之所以做梦的内容是如此,大概是我平日里有小小的洁癖是有关的。在梦境中,是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某些特质的。而在我第二天看这本书的晚上却没有做梦。可是我清晰的记得那天晚上我一直都在努力的催眠自己今晚要做梦、今晚要做梦、今晚要做梦,可最后却没有成功。所以,我想人为什么做梦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梦是随机的!当你受到某种刺激时,你有可能会做梦,但并不一定。从古到今,应该也从没有那个人可以百分百的对另外一个人说:唉,兄弟(姐妹),我今天晚上一定会做梦!

一个梦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已步入中年,功成名就偶然一次机会我出差到了我第一次与爱人相遇的地方敦煌在梦中,40岁的我,遇到了20岁的谢萌我很惊奇,也很兴奋,她似乎认识我,见了我很高兴,邀我一起游玩一切都很顺利,在夜半时分,我们一起去找旅馆住宿慢慢的场景唤起了我当年的记忆这个地方好熟悉啊这个旅馆正是当年我同妻子(40岁的谢萌)住宿的地方。我问前台的服务员订房间他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三人间旁我的记忆更加清晰这就是20年前我们住的那个房,这也是我们的初夜(梦中设定,其实初夜不在那里)我脑子里有些东西被唤起此时年轻美丽的谢萌邀我同开一间房我知道开了这间房,晚上我会同她发生点什么我的脑子里一下子多了很多信息我知道了梦的情景设定如果我同这位年轻的谢萌上床我也会变得年轻,我会回到20岁,然后跟她重新开始但我的妻子,谢萌(目前在家中等我),将会一个人孤独终生此时年轻的她已经拉起了我的手她在诱惑我我看了看手表已经九点五十六分了我有一个习惯,每天九点钟左右会给谢萌打电话,因为我们大学期间是异地恋我想我该打电话了我拨通了我们的短号521这时年轻的她把嘴凑到了我的耳边她在勾引我她的微笑是那么迷人不对有阴谋我知道如果此时我亲了她那么我也会回到20岁而我的妻子就要一个人孤独终生了不行我不能这么做我一脚踹开了她我拨通了谢萌的电话喂我的梦醒了

看的很累,却又忍不住看下去

这本书中,写到的大量的心理学上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对梦的解析的过程的文化基础是欧洲的,而不是中国的。所以读起来,理解起来很累很累(不知道是不是我文化程度不够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书中提到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联想的方法,以及思维的工作过程,又是极富创造性的。让人惊艳。

一根筋和妆南墙

没有人会怀疑弗洛伊德的伟大,(虽然本人更喜欢荣格)因为他是先驱,是鼻祖,尽管他是片面的,很多也是错误的,无怪乎20世纪初的西方的国家把知不知道弗洛伊德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有知识的标准(泰坦尼克号中体现)。弗洛伊德的这本梦的解析,任和一个学心理的人都无法跨过弗洛伊德,无法跨过他的这本梦的解析,更多的是关于一个叫安娜的女性精神病人的梦,确切的说梦很多,但是做梦的人很少,这样他的取样就出现了问题,后来出现片面性的错误也就不可避免,但是他却能从很少的样本中提炼更多的理论没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但是尽管后期他意识到他的理论的缺陷,他想改正但是核心的东西却没有变,只是对核心的东西进行很多的补充,尽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论有缺陷,他的三大弟子都离开了他,他不会不有所反省,虽然他有点自负,但是总的在自我反思上还是做的比较好的,也许这就是西方人做学问的态度吧,一根筋,撞破南墙也不回头,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能自圆其说

粗浅读后感

粗略看完全书,有些例子看的不是很懂,总觉得引申的好扯,有些概念也略微晦涩,我想这是受了我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太差的影响,真是惭愧。弗洛伊德先生能就梦这般难以用科学来解释的心理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用精神分析法研究梦的心理,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梦的意义,梦中的欲望,其做学问的态度真是兢兢业业。首先,梦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以象征来再现现实,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比如半夜惊醒后我可以对梦来进行修正来舒缓心情从而满足入睡的欲望,梦维护了睡眠,又比如儿时性欲的象征在现在生活的琐事中取材而再现于梦中。根据作者的观点,梦的目的通过对一个个象征的分析能揭示掩藏在其背后的欲望。其次,梦内容来源于我们通过外部或内在所感受的素材,比如儿时的经历,清醒时无关紧要的琐事。梦是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物,而我们的梦通过把一个个元素伪装上荒唐而又琐碎的外皮,逃过梦的检查,把心理的压抑通过这些伪装展现出来。第三,梦的工作就是通过凝缩作用将梦内容中复现的内容联合形成共同的组合,而置换作用是受梦的稽查制度影响产生的伪装---利用象征来表现伪装的隐匿思想。最后,我们可以发现精神病者(或者梦游)就是原为展现欲望的潜意识壮大激动从而压倒了前意识,控制了语言和行动,或者造成知觉吸引的幻觉。

这里可以看

***************************************************************http://www.tianyabook.com/mengdejiexi/index.htm

了解内心的冰山

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了至少一个世纪,有趣的是弗洛伊德理论难以在科学上量化,所以在心理学课本上,精神分析学派虽然被提到,却类似于有些人谈论一个孩子时:“这孩子长得真可爱,哎,可惜不是嫡生”。但是谁也挡不住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力,它在文艺界大肆传播,波及到文化领域的程度又深又远,大量的艺术家受到启发,文学上美术上借鉴心理分析学理论的作品层出不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依然不断扩大中,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里。《梦的解析》算是一部耀眼巨著,这本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认识并且尝试解读自己的梦。书中大量跳脱性创造性的思维非常开阔人的思路与眼界,具有学习性的同时也更具有一定娱乐性的。主要解梦的思路与要领:1、梦的本质是为了愿望的满足,这个愿望常常根植于童年幼年的失落与压抑。2、梦中的人物与事件常常经过伪装作用出现,而且一个意象总是集合了多个元素3、组成梦的材料常常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或者看过的电影书籍,但是梦的核心愿望除了满足近期遗憾外也同时在满足早年的失望。4、很多梦几乎都与性有关5.自己去读读吧

梦的解析之《十全九美》票价仅值5块钱

梦的解析之《十全九美》票价仅值5块钱据说标题党是每个编辑入门的必经之路,虽然我不是编辑,不过在这里倒也可以学习一下。梦的解析这本书已经看到了第三章,第三章的主题是梦是欲望的满足。看这一章的那天晚上,我也非常顺其自然的做了个梦,倒可以拿来分享一下。有人告诉我《十全九美》的电影票5块钱一张,我回应到很便宜,然后自然心里面想到,过几天可以去看一下。由于梦总是会在梦醒后忘记许多,或者总是支离破碎的,所以这个梦我能记得的也差不多只有这么多。这个梦倒是很简单,在此我也顺便解析一下。有人告诉我《十全九美》的电影票5块钱一张―――――十全九美是一部电影,大家应该是都知道的。我最近在看娱乐新闻的时侯经常看到关于《十全九美》的一些话题,大多是说此电影很不错,大有相当年《疯狂的石头》的势头,更重要的是票房强劲。这些报告无疑对我产生了影响,比较简单的说就是这些报告刺激了我想看这部电影的欲望。不过,大家都知道,电影票是很贵的。所以虽然我很想看这部电影,但一直以来,在我心中我都会觉得花那么多钱看这样一部非大片,似乎有些不值得,所以对于这部电影的欲望,也仅仅存在想看的阶段。而在这个梦中,无疑实现了我的欲望。梦中有人告诉我电影票5元一张,而对于我来说,想看却一直没有看的原因恰恰是电影票的价格。在这个梦中,梦解决了这个价格的问题。我回应到很便宜,然后自然心里面想到,过几天可以去看一下―――――虽然是在梦中,但在梦中的所想却极其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我。现实中之所以一直不看此电影的原因,也确实是由于觉得《十全九美》的票价比较贵。相对于这样的小片来说,花那么多的钱去观看,有些不甘心。而在梦中,钱一下子变成了5块,这个价格完全满足了我对票价方面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大致上断定,在梦中,一个人的品性是不曾改变的,他的思想和行为和现实生活中是相符的。梦着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相当渴望有一天我能把彩票的中奖号码梦出来。


 梦的解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