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战争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50229112
作者:宗泽亚
页数:577页

作者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
以日本视角最完整还原亚洲两强较量的战争图景
甲午战争老大帝国败于蕞尔小国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
[ 内容简介 ]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 推荐语 ]
凤凰卫视、《新京报》《第一财经周刊》《文汇报》《羊城晚报》《深圳晚报》《新民周刊》《南国都市报》《信息时报》《看历史》《炎黄地理》、凤凰网、人民网、搜狐网、腾讯网 联合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专著,是我读过研究这场战争最具价值的书籍之一,书中运用了大量日方的数据,几达巨细无遗的程度,甚至连日军炊事班使用什么炊具,都一一罗列出来。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关注,一向是中国学者最缺的。不过,这本书以日方史料为主,能引起争论之处甚多,光是书名,我估计就有不同的意见。
——叶曙明,近代史学者
这本书也许也不可能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同,但是我想谁都没有办法否定,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的孤诣苦心。
他搜集了那么多资料,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对这场战争很多具体的方面,所做的研究和探索,我看在中国的历史学家里面,没有人能够做得到,至少中国的历史学家好像还没有人能够到日本去做这样的史料搜证。
——香港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
对于维系东亚的稳定来说,那段历史中依旧蕴藏着不可忽视的丰富财产,这也正是这本《清日战争》的价值所在。
——《书城》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章 清日战争
第二章 清日战争观
第三章 清日战争大事记
第四章 清日战争图记
第五章 清日战争表记
清日战争年表
表记参考资料
结束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内容概要

宗泽亚,日本研究学者,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科学院工作。多年专注日本古代民间风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


 清日战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春节期间,国人赴日旅游的马桶盖儿风波一直刮到了和谐的两会时期,是我一开始没有想到的。在日本学习和旅游的朋友不止一次给我说起过类似的问题,其根源也和最近媒体不得不说出的真相类似,不过让人纳闷的是官方媒体揣着明白装糊涂,直到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那个合理的结论,他们才出来又玩了一次正义凛然的“拉屎往回坐”,各种原因如何,诸君自可思量。扯起与本文貌似无关的话题,无非想引起一个有些许关系的议题,即严格的数据标准。黄仁宇先生开大历史之概念,点名国人自古就爱在是非和制度间做模棱两可的设置,不能真正将数据和技术应用在治国理政之中。而事实又证明中国人并非天生搞不好数据,不然那些高科技自然也是玩不转的,可偏偏师夷长技的能力有增无减,师夷摒糟的能力却不见得在百年间有何种精进。把目光放回百年前的甲午战争,那开启中日百年恩恩怨怨的导火索,其实从一开始就因为民族对于“数”和“制”的开化见到了分晓。看过日剧《坂上之云》的朋友可能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陆海军的建设有个大致的了解,不过真的从历史学角度考察,你就会发现日本对于军制的改革是全方位和极其细致的。例如陆军方面从最开始学习法国到学习德国建立参谋本部、兵站系统和情报系统,由此确立了对战争的核心指挥机构,保障战时陆军有政令军令统一的大脑。不过此大脑在备战时期所为,我认为比它在战争中要出彩的多(日本人固有的悲观和二百五性格,具体到战争中就极其容易演变为盲目冒进,也许这也是其陆军之父山县有朋本身“暴走”性格所造成的,大山和儿玉之后,着实很难再找到一个对军事和政治都有清晰理智思维的高级陆军指挥官),最初编制的六个师团从人员定制到武器配备,全部由1890年《陆军定员令》规制,如此保证了陆军平时和战时的满编水平以及武器装备的统一定式。其后在兵站补给方面,从野战伙食的营养配比到从征军夫的职业划分,军医、兽医、工兵、辎重、宪兵以及占领地区的军政管理全部规制的井然有序,而且在战争中予以实施。这些细致到计算每个小队每次战斗消耗弹药量,和士兵在战争中各种伤病分类的统计都可以佐证明治时代军事制度改革的完备,这种完备也使黄种人首次在使用西方武器装备时发挥了其应有的战斗力而取得相应的成功。日本的制度并非一下子就完美无缺,甲午战争中其阵亡的一万三千名士兵中多达一万两千人都是因病而死,单兵和单艘军舰的平均战斗弹药消耗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击破数,这都暴露出短期的改革没有完全将各项制度真正完善,军医和士兵等军事单位的质量都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是这些精细数据的统计和完备制度改进所带来的反思,在几年后的日俄战争中有了成果,二十万日军对四十万俄军的奉天会战胜利,战果最为悬殊的对马海战胜利,使东方人第一次战胜了西方人。一直致力于学习西方制度的日本,在制度的改造实用与精益救精上的努力所带来的成功,愈发反衬出中华帝国空忙碌的三十年时光只换得大把白银买来的军舰和武器全都给日本人做了嫁衣。北洋陆海军整套购置的英、法、德、美各式武器装备在被放置了几年,在战争中没放一枪一炮的情况下,白白送给了日本:被俘14艘主力战舰(日后13艘参见了日俄战争);缴获587门陆军速射炮、机关炮、重炮和野炮,17537支西式单发和连发步枪,112门克虏伯和阿姆斯特朗各型号海防要塞炮,26157299包各式弹药和159834发各式炮弹。以上缴获穷日本几年光阴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甲午的失败不单单是2.5亿两赔款和3000万两赎辽金启动了日本的工业化,更是用崭新的西式装备让日本在日俄战争前的8年光景中空手套白狼的顺利获得了陆军三个师团武器装备和海军一只游击战队的舰艇,制度惨败的教训远比其他来的更为彻底和残酷。那中华为什么不去定制,至少在军队的建设上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应该可以毫无阻力的去践行一套新式的体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其一,平定太平天国中,原有的军制发挥了其维护统治,平定内乱的建设初衷,让统治者们从二十多年的被侵略中得到了中兴的满足,从而减弱了改制的热情。这一点在茅海建先生的有关近代史论著中也有分析,清朝的军队本质上不是国防军,其更多的是肩负平定内乱维护治安的内卫部队和警察;其二,满清统治者不可能放任汉族督抚的实力进一步扩展,没有了内乱的危机,就没有了再次给予政策的理由,放手让李鸿章建立北洋陆海军已经是法外施恩,动摇满清八旗和绿营的新式军制建设不可能真正放开;其三,制度的变革将意味着权力体系的变动和财政权力的转移,政、军、财有一个动摇,就是满清统治体系的动摇。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显然统治利益更为重要,一个改革的空隙就可能为权力的崩塌创造第一个被抽走的墙角。这是固有统治体系无论其言论多么天花乱坠,却懒于行动的最根本原因。而以上不能定制改革的最表象问题,就是自古就有的模棱两可管理模式,凡事差不多即可,没有必要较真儿,不然大家都会没面子。说好的一个陆军步兵营505人编制,实际中350人就可以了,说好的统一制式武器,买来了哪国的就先配备上,万国装备也没什么嘛,反正平时也不真的实弹射击训练,摆摆样子不会出现武器和弹药不搭配问题。如此的后果就是自1840年天朝崩溃以来,我们的军队依旧没有军医、兽医等专业人员辅助,后勤补给基本靠临时拼凑和战时抢掠,开枪打炮基本没有任何战术和目标。如此的军队就算人人奋勇都不见得能够取得近代化战争的胜利,又何况每战接敌半小时就会溃散的乌合之众呢?在下关谈判中卧床的李鸿章很无奈,他刚刚遭到日本浪人的刺杀,深处敌国而身后又是帝都朝堂上一班大臣的诽谤之言,想起与伊藤博文第一轮谈判的对话,他心中可能更多的是羡慕。他和诸位洋务派穷极一生致力的近代化,在日本维新派的手中三十年即告初成,他们的权力收放和运行体系比起大清,宛如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对上并入膏肓的垂垂老者。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地方官之头衔,总督甲午陆海战争与日本一国较量,对上还要掣肘于总理衙门和督办军务处的问责、扣饷、短粮、催战。北洋陆海军的失败,也让他感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即将步入尽头,可他还在凭一己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借国际舆论和辽东利益的引诱,使三国干涉逼日本就范还辽,使国家卧榻之侧不有他国之刀戈。这种只身犯险、左右国际外交的能力,连伊藤和陆奥都自愧不如,认为其外交眼光远超日本。可是李鸿章却不知,如果不是大清的电报密码早在战前因军官玩忽职守泄露遭日本破译,他的外交策略可能还会更成功。造化弄人而不得其时,李鸿章的命运直到今天仍然被莫须有左右着。因为时代虽然变了,制度的固有思维依旧没有什么变化,数据统计多了起来,法律制度建设了起来,可这有多少能够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严格谨慎制定的定制呢?又有多少切切实实的在实行呢?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令夕改的政策大纲,没有稳固不变的制度,国家和民族不可能有稳定的安全感,只有那些活在模棱两可之中,取左右逢源之利,占尽政策利好之实的群体才会高高兴兴维护这混沌的架构。说些题外话,日本以朝鲜和清国宗主国关系为契机,打破了原有的东亚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新政治体系,不过鉴于其本身国小力弱,此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中日韩三国的争斗,自清末以来就从未停止,没有真正以国家实力为排序、以友善睦邻为宗旨的建立外交体系,又被大国不断的施加干预,其结果只能是与邻为敌而外人取利。当下的局面有些相似于甲午的时代,有复兴中想摆脱束缚的国家,有努力谋求统一安全的国家,有被宗主国控制的国家,这是契机也是危机,何去何从全看放手一搏了。就像当年的明治日本,必然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赌注,除非你只想空喊口号而继续你的温柔之乡。
  •       提起日本,多数国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把它跟鬼子联系在一起,我也概莫能外,大抵是小时候抗日题材的影视剧耳濡目染的缘故,杀戮、侵略、奸淫掳掠、恶贯满盈便成了我辈关于日本的初印象。  及至大些,开始思考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设若没有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抗战还会打多久?两次中日战争的发生与日本岛国的地理特性、大和民族的民族特性又有些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中,直到大学也没有在历史课本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与中国打了上千年交往的邻居、一个曾经顶礼膜拜汉唐盛世为老师的却又两次侵略我们的邻居,我们除了不能忘记以外,更应该做的是把那些“为什么”搞清楚,以此吸取教训,以更为务实、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今日的日本,方不失为一名当代合格的国民。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日本的专著,主要讲述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其写作的背景是研究日本的民族性,为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和军方对日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  如果说《菊与刀》回答了我们日本的民族性问题的话,那么宗泽亚先生参考日方历史文献写成的《清日战争》则从另一视角回答了我们“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等问题。一、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  1、历史天空下的遥望  在岛国人的朦胧臆想中,海那边就是富饶的土地和丰衣足食的“东方天堂”,一睹大陆的金碧辉煌和肥沃土地,成为他们长久以来的梦想。丰臣秀吉晚年二度出征高丽,欲打开通往中国大陆之门,但明军的豪勇给他留下耻辱的怨憾。  2、近世的排挤与刺激  大清国为了达到维护华夷秩序体制支配朝鲜的目的,排挤日本对朝鲜的渗透。  发生在1886年8月间的“长崎事件”在清日关系史上如同一根导火线,对清日间军备竞赛的升级和两国战争的爆发产生重要影响。“长崎事件”是发生在清国海军北洋水师和日本长崎市民之间的一个冲突事件,事件的政治解决虽暂时平息了清日两国间的纠纷,却在日本朝野和国民间滋生了反清情绪。民间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汉字、儒学、礼仪,以及对东方大陆怀有的美好憧憬,被清国水兵的狂妄无礼打破。事件平息后,天皇即带头捐款支援海防海军军备建设。  而李鸿章经过长崎事件的教训,认为大张旗鼓在亚洲邻居造势,才能炫耀大清国海军力量的强大,压制敌对者的气焰。李鸿章的威慑意图达到了预期目的,却也深深刺痛了日本民族的自尊心。从北洋舰队初次来日至清日战争爆发,日本每年的军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1.7%。日本仅图强八年,海军的战斗实力就超越了清国的北洋舰队。二、关于李鸿章  十九世纪末叶的清日战争如同一针强心剂,终于惊醒了沉睡中的巨人,敲响了大清帝国末途的警钟。在清国版图的脚下,一个数百年来被轻蔑的弹丸小国,日本人竟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清国人在倭人面前服输了。而最能印证作者该观点的莫过于焦点人物李鸿章在战争前后的态度了。  1886年8月20日,长崎事件发生后,李鸿章在未获取事件详细报告的情况下召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章五郎,质问事件的情况。李说:“据电报所云,水兵上陆时,带兵官命令不准许带小刀上岸。如果我水兵携带器械,就不会伤亡四十余人了。贵国的巡警用日本刀,砍杀我手无寸铁的水兵,令我大清国愤怒之极。为什么贵国长崎的警察见我清人就如此憎恨?三四年前贵国巡警就杀害一名我清国人(明治十六年十月清国人在日吸食鸦片事件中遭杀害)。日前,舰队带兵官来电,请求即刻开战,已经被本官制止。当然,开战并非难事,我舰船之巨炮皆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开战都没有问题。”话语中无不流露出对日本的威胁和对本国海军装备的自信。  及至1894年8月1日,清日两国同日宣战。9月17日北洋水师黄海战败,清国失去制海权。10月24日,日本分兵两路同时向清国本土发动进攻,11月21日战略要塞旅顺陷落。翌年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军港降服。3月9日,辽河会战的最后一场战斗,也是清日战争规模最大的阵地战在田庄台展开,战斗仅历时两个半小时,日军即占领田庄台,清军主力败走。日本政府、军队、民众在连战连胜的狂热情绪驱使下,一致主张扩大战果,一场针对北京的“直隶大决战”已是箭在弦上。  清廷一方,面对节节败退的战事早在1894年的11月即开始试探和谈的可能性。1895年2月12日,北洋舰队覆没,清国派遣日本的媾和使无功而返。主战派翁同龢不知所措,李鸿藻提议罢免李鸿章。而力挺李鸿章的西太后则认为,此时无论众臣怎样挤兑李鸿章,她相信也只有他才能帮助大清国渡过危机。2月22日朝会之上,翁同龢以本人非洋务派为由,固辞赴日参与和谈。  正是在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3月14日,73岁的李鸿章踏上了赴日和谈的苦涩旅途。和谈自20日开始,至4月17日结束,前后历经七轮会谈,最能说明双方焦点人物此时此地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和反思当属第一轮和谈中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中的对话。  在一番客套寒暄、双方互换全权委任状之后,李说:“在欧洲人眼里,清国和日本是亚洲中两个卓越的大国。我等系相同人种(黄色人种),有类似的文学,社会的相似之处也很多。作为敌人我等更应该是兄弟,从对立关系转向相互重视的立场。两国之间为一些不同认识争斗不休,对友好关系是不益的。阁下比任何人都深知我等东洋人在西洋人眼里的位置,西洋人坐山观虎,现在正是黄色人种应该提防白色人种的时期,余庆幸今回的战争消除了我等间结成联盟的障碍。”  伊藤:“余在天津时,曾为贵国提出许多改革的进言,可是多年来完全没有任何变化,余感到非常遗憾。”  李:“的确,日本正在发生着惊异的变化,阁下的指导对我国的进步和发展有深刻的意义,余与阁下一样未能诱导我的国家,令老朽深感惭愧之至。余相信我朝今后也会改革,然,我国地广人多,有二十一省大行政区,改革比日本要花费更长的年月。余意中的改革愿望并未破灭,余曾经在阁下面前预言过未来的改革,阁下还记得吗?余认为今回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被黄色人种成功应用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永眠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我国人民对贵国抱怨之声甚多,然,与抱怨之感怀相比,余个人也许应该感谢贵国唤醒了中华国人。如前所述,清日两国乃东洋之大国,科学的知识日本与欧洲均势,清国又有莫大的天然资源,所以两国联合起来对抗欧洲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伊藤:“余相信天为全人种而公平,如果清国从内心希望改良政治,阁下的愿望最终实现是不容置疑的。”  李:“余念愿踏遍贵国,寻找我国进步之源,然,余已高龄古稀,纵然学习阁下伟业之经验,欲憾余年不多矣。”三、一百二十一年后  2016年的5月30日,从日本游历采风归国的摄影师发了一篇与日本相关的微信,我回了他:日本这个国度需要时时学习,时时提防。  摄影师:是的,这次感触很深。  我:最近在看甲午战争的,打算有空再研究下抗战。  摄影师:有神马推荐的。  我:清日战争。(部分文字系引用书中原文)
  •     反贪局他已经一天柜员机他已经一天刚好结婚纪念会更难过 不会哈哈哈哈哈哈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还不能更好不会尴尬过好几个号机会改好后哈哈哈哈哈哈回家刚好没回过家很高刚好那个湖南化工会更美好个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史观太亲日,尽管极力的摆出客观的态度
  •     李鸿章实乃伟人也,落后就要挨打 万年不变的真理
  •     以战止战,不战自威
  •     和《明治维新的国度》一样 标榜客观 其实屁股歪到哪边去了不言而喻 而且这到底是写书,还是编集资料?
  •     作为资料还不错,细节很多,作为历史书看不是很好。作者资料收集有日本式的认真态度,但是作者对日方的观点也全盘接受,读起来非常难受。
  •     日本人的档案工作很是细致
  •     日本的野蛮,清国王朝的野蛮,都写在历史里。
  •     日本这个国度需时时提防,却又要时时关注和学习。因此关于它的历史还是要读一读的。
  •     比起茅海建先生的还是差了些许,不过配图弥补了些不足,加一星
  •     2016.10.18 下次东亚战争,必将事发朝鲜半岛。
  •     应该写宗泽亚编而不是著,内容即甲午战争日方资料汇编摘抄,作者没有观点,也就无所谓怎么评价了。且内容只是日方说辞,与信史有距离,有些已经被后来史家纯属日方宣传口径。文献也只列了参考资料却没有一一注明出处。但必竟是中国大众第一次全方位了解日本彼时意图、宣传、战争机器、背景等详情的书。一册在手,可以写论文,可以发挥写时评矣。
  •     还行
  •     作为一部日本人写的关于甲午战争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努力还原历史,排除主观因素,最让人感慨的是堂堂大天朝很多甲午战争的史料,尤其是数据分析完全比不上一位日本学者,整本书非常严谨,还看出一点,那就是作者是怀着尊重对手来写的,把战争分析透了,不同于国内只是渲染甲午大清一败再败,这里看见了普通士兵的拼死作战, 将领的得失,武器的对比,清政府在整个局势下颓废,这是一场 也是唯一场日本把中国作为对手来较量的战争,给足了大清的面子,悲哀的是清政府完全能打赢情况下处处逃避,难怪以后中国备受小日本轻视。。。
  •     甲午战争最丰富资料大汇集,图文并茂,舰船、枪械、海战对阵形式、来往密电,在第4章和第5章的图记、表记里可谓应有尽有,海战全过程超详实大复盘。。。以至于其他文字叙述和评论都好象是这本书的引申、发挥和超展开。。。
  •     本书对甲午战争进行了客观详实的描写,准确说是史料的堆砌,并无主观整理。书中关于清兵对待俘虏的描写十分露骨,令人震撼。明治天皇个人虽主和,但无力改变趋势。政治不是某个人物的政治,是集团的左右,是体制导致。关于体制,优秀的体制可以以少胜多。事物的质优先于量。
  •     【甲午战争老大帝国败于蕞尔小国,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清日战争》(宗泽亚 著)以日本视角最完整还原亚洲两强较量的战争图景
  •     很不错的书
  •     文虽琐碎,且少立论,但颇有所感,日清之战,一方倾一国之力慎重其事,另一方竟心存侥幸草草应对,伤亡之比和最终结局竟难以相信是两国间的战争,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始终很模糊,当是皇民愚民训服的必然结果。
  •     第一次听到“清日战争”的提法,很新奇。这段历史读来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几次读不下去,但总算坚持下来。只有敢于正视血淋淋的历史,才能进步。可叹的是,书中北洋水师和清庭的许多做法到现在还能够见到,悲矣哉
  •     清日战争的日方资料汇编。很多摘抄段落对了解当时清国人和日本人的真实想法大有裨益。虽然作者对明治军队有诸多溢美之词,但这不代表作者在战争发动及性质上没有自己的立场。对于关键事件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也着重点明了日本多次在国际社会混淆视听的狡辩。
  •     学术性著作
  •     应该叫宗泽亚编,怎么能叫著呢?史料不加选择,没有自己历史观,重细节轻大局,堆砌,文笔差,非专业…体验糟糕,后悔买了两本他的书
  •     资料极为详尽,大到当日清两国在全球大环境下的位置,小到战争中宗教与战时之间的关系,全方位的分析了这战世纪大战。
  •     比较客观的视角。综合来看,明治日军是现代文明的军队,遵守国际法,战地纪律严格。日本在清国的占领区,实行文明的制度,并巧妙利用了满清是征服王朝这一特点,让汉人更愿意与日军合作。
  •     日本方面翔实的战争数据反应着每一个细节,而大清却数据缺失。想起威尼斯对贸易共和国细节的资料记录。
  •     翔实的资料合集
  •     看着太虐心,钱多人多又有何用,体制上的问题才是根本,虽然也和帝国主义周旋交锋了50多年,但直到此一战估计大清才真正明白现代战争的含义。
  •     甲午战争
  •     此书极似即时战略游戏的游戏攻略,在史观角度并无进步,毕竟作者不是专业人士,算是甲午战争的日方资料汇编要览,但是治学详细,颇有日式学风。
  •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甲午战争,一个属于李鸿章的“胜利”,一个战胜方外交失败的战争,一个转折时期的日本和清国,一个是可怕可敬的邻国日本,一个是无奈腐朽依靠李鸿章一人老弱身躯支撑的大清。日本军国主义的叫嚣始于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第一次战胜了身边庞大的清国以及它看上去处于世界顶级水平的北洋水师,恐怖的两艘铁甲舰是日本人心头的梦魇,最终都被日本人征服了,而在开战之初即使是疯狂的军方也没有把握可以与强大的北洋水师抗争。甲午战争成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考试,日本人考了一个满分,令全世界震惊,开始了50年的军国主义与脱亚入欧的进程。而旁边的中国,被传统、民族矛盾、大国的自尊束缚,靠着少数几个开明大臣有心无力地推动着这台腐朽的机器,甲午战争给沉睡的中国来了一棒:以前的小国已不再弱小,而大清也远不如想象强大
  •     书中的资料与图片非常丰富,并且补充了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     资料丰富,了解甲午战争不可不读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2014.10.26-12.29 茅海建的比较研究方式再现。但是作者非科班出身限制挺大,堆砌了非常丰富的日方史料、统计数据,但是难以串连起来向未经过历史培训的读者展开叙述。1.数字能够严谨地佐证日本的国家实力,但本书从日方史料出发却罕有对发动战争的日本关键人物的叙述。例如提到伊藤博文和明治天皇对开战持谨慎态度,但伊藤文官政府与军方参谋本部的博弈仅仅一笔带过,明治天皇在广岛大本营的活动、如何成为被操控的傀儡更是不着一笔。2.部分引用资料在不同角度的叙述部分出现重复,史料只求多而不重精。瑕不掩瑜,本书正文引用、书后附录的资料、图片、统计之丰富应该是目前中日甲午战争研究领域最翔实的。
  •     资料比较详实,但多是日方的,对清朝研究不多。不过由于日本的过分认真,记录了好多我们遗失的史料,但毕竟他山之石,也有很多错误,姑且研究佐证吧。
  •     卷帙浩繁,然而体例让人看着太累了,我还在觉得第一章正面描述战场示意图太少,第四章就来个全图描述,总之作为一个甲午参考书还是很有价值的
  •     宪政小清新的反思可以休矣。
  •     关于旅顺,原来是这样的
  •     史料详实,图片多,好看,就是叙述平淡些
  •     是该重新客观清醒审视历史的时候了。建议没有自主判断力和认知力的人不要阅读。
  •     本书日方的数据统计极为详实!甲午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欧美列强在东亚的强权秩序被削弱,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不情愿地接受了新生强国日本,一种复合型的东西方国际秩序开始形成,深刻影响了后一百年的国际政治秩序。现代化,我们才刚刚开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