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那只大象》章节试读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213056994
作者:乔治•莱考夫 (George Lakoff)
页数:186页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1页 - 目录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别想那只大象》
在章节简介之中有一个提示说:
“从现在开始,请你绝对不要想那只大象。你能做到吗?你越是努力要求自己不能想到那只大象,就越能拼命的想,对不对?因为每一个问题都与一个框架相关联,即使否定框架,也会唤起框架。”
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解释,俗话说的好:“越抹越黑”,就是解释不清楚了。这就跟框架有着很大的联系。人们对于真理和真相的看法并不等于他理解,也就是说,他会知道这是真的,但这样的真的必须符合他的“框架”才能得到最终的理解,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行动。 在认知心理学里对“框架”的研究还有一个比较类似的研究就做“基本认知模型”。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破解语言迷魂阵——夺回话语权的技巧 - 破解语言迷魂阵——夺回话语权的技巧


【完整版】面對「保守派」的「進步派」/ 也適用于面對「異見者」的態度:
1、人的任務是激活對話者本就存在的進步價值觀;
2、在回應時,表現出你的尊重;
3、不要拼嗓門兒;
4、用熱情表現憤怒;
5、要區分普通保守派和卑鄙的理論家;
6、保持冷靜;
7、保持良好的幽默感;
8、保持自己的立場;
9、不要陷入對手的成見里;
10、要希望對手認真對待你;
11、建立并保持有尊嚴的地位;
12、別指望轉化立場堅定的對手;
13、說服頭腦中同時存在兩套模型的人;
14、避免常見錯誤;
15、不要從對手角度構建框架的問題;
16、要真誠;
17、使用反問句是個有用的方法;
18、碰到栽贓,躲遠點;
19、講故事;
20、總是從價值觀入手;
21、轉移框架;
22、有備無患(為自己轉移框架做好準備);
23、使用楔子問題,讓對手不管說什麼都會違背他的信念;
24、禮貌地指出對手真正的目標,然後新確立框架;
25、對手使用一種表面意思和實際意思恰恰相反的語言時,這正是他的薄弱環節;
26、我們的目標是讓全美國團結在傳統美國價值觀的精華背後。
【精華版】面對「保守派」的「進步派」/ 也適用于面對「異見者」的態度:
1、尊重;
2、通過重新確立框架來回應;
3、在價值觀的層面上思考和交談;
4、說你真心相信的事情。
務必記住:一旦你的框架融入了話語,那麼你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常識。為什麼呢?因為常識就是這樣的東西:在公認的常見框架下,進行推理。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12页 -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

隐喻的力量
这个力量的发现来自于对家庭价值观的研究。
隐喻把“国”和“家”联系在了一起。 像是一些称谓,就很能说明问题:“开国之父”,“美国革命女儿会” 还有我们把“儿子们”送上战场。
我们的这种表达方式体现出,我们用小概念群体(家庭)来理解大的社会群体(国家)。
接着,对于家庭的深入考察,作者把对国家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放进去,结果弹出了两套不同的家庭模式:严父式家庭和抚养式家庭。
先不讨论他们分别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就我们现在看到的情景而言,很明显“家”与“国”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关联的。我们能不能理解为国家是对于家庭形式的某种延伸呢,这样的延伸虽然会因为家庭的组织形式的不同而会对应不同的国家形态,但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种延伸。延伸则意味着没有明确的界限分离,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虽然范围更大了,但本质没有改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延伸或者说我们一般理解的国与家的两种不同形式会产生如此的关联呢?
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来出来事物和关系的。小时候在家里受到的影响是一个基础,将来在面对各色人物和事情的时候总的来说是对这一基础的不断翻新和完善。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延伸和扩展而不是根本的改变。相对于建构国家的那部分人来说,虽然组织机构更为复杂,但总的来说,他们也是由小的部分逐渐转化到大的部分,道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中国的一句老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不过,这样的一个推论的基础是建立在小群体推广到大群体之上的,也就是“群体对群体”的这样一种模式。要是从个人到社会的话是不是能这样来推广呢。
虽然个人有着“个人化”与“社会化”的倾向,但是这样一种特性是不是组织特有的呢。而且这样的一种特有是一种小的对于大的在范围上的延伸而本质是没有改变的呢?
这个是真不知道。。。囧。。
不过,要是是的话,就能从个人的领域里推广,解释整个人类社会,他的演变以及兴替。。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保守派构建框架」
路易斯·鲍威尔(Lewis Powell)《鲍威尔备忘录》(Powell Memo)在大学内外设立机构,做研究、写书、资助向年轻人灌输正确思考方式的教授。老威廉·西蒙(William Simon)成立了文化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奥林教授荣誉头衔(Olin Professorship)、哈佛大学奥林研究所等机构。……创造媒体机会,在各大机构的大厅里设媒体工作室,上脱口秀。(80%的脱口秀名嘴都是保守派代表)
奥威尔式的弱点——正好指向对方的脆弱环节。
「进步派的迷思」
1.真相必叫我们自由,只要我们把事实告诉人们,由于人基本上是理性的动物,他们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2.人总是从自身利益去思考问题。因为违背你的自身利益不合情理,故此,一个正常的理性人,会根据自身利益来进行推理。(选民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认同来投票而非自身利益)
3.政治竞选就是营销。有一个隐喻,说政治竞选活动就是营销,候选人是产品,候选人在各个议题上的立场就是产品的功能和质量。
语言大师弗兰克·伦茨:概念先行。
低认知(hypocognition):缺少你所需的概念,缺少能用一两个词语唤起的相对简单的固定框架。#待补充#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47页 -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

关于环保框架的引申含义。。
我们在考虑一件事情或者是听取别人发表的公开言论,特别是关于政治的。一定要联系到更多的框架来综合考虑,民众是这样,那么当权者考虑的就更多了。当我们正在为自己知道这么多的框架所内涵的动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不过就是中了人家的套了。。。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抚养式家庭模型」父母双方对抚养孩子负有同等的责任。这里的假设是:孩子天生善良,之后还能变得更好。世界可以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就是努力实现它。双亲的工作是抚养自己的孩子,再让孩子去抚养下一代。抚养意味着共情和责任。……这意味着1.如果你能跟孩子产生共情,你就会保护他;2.如果你能跟孩子产生共情,你会希望孩子生活满足,做个幸福的人。「抚养式家庭模型」,意味着——自由、机会和成功、公平、坦诚的交流、合作与信任。
作者眼里的「进步派人士的类型」——
1.社会经济进步派人士:一切问题都与金钱和阶级相关;
2.身份政治进步派人士:受压迫的群体应该得到自己理应享受的一份利益;
3.环保主义者:地球的可持续性、地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以及保护原住民;
4.公民自由派进步人士:希望保护自由,反对自由受到威胁;
5.精神进步派人士:披着宗教或灵性外衣的抚养着,他们的灵性体验来自与他者及世界的联系,他们的灵性实践就是为他人、为社区服务;
6.反独裁进步派人士:世界上有各种站不住脚的权威,我们必须与之对抗,不管对方是大企业还是别的什么人。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37页 -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

真正的使用语言,要从概念开始
这里主要说明的是对框架的构建问题。。如果你觉得缺少时髦的话的话,是因为你真正缺少的是概念,而概念是以框架的形式出现的。。。
这里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是对专业术语“低认知”现象的解释的:
20世界50年代,人类学家鲍勃·利维在塔希提岛上所做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塔希提岛上为什么自杀事件频发的问题。他发现,在塔希提岛上,人们没有“悲痛”这个概念。他们感到悲痛,他们亲身经历悲痛,但他们没有相关的概念和名称。他们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他们没有与悲伤相关的仪式。没有悲痛的辅导,完全没有这类的东西。他们缺乏一个必需的概念,直接导致了太过频繁的自杀。“
这里缺乏一种概念框架,悲痛别不被理解为一种正常的情感需求。。而且这种需要只是被经历过,却没有被重视过,因为缺乏必要的仪式就缺少了相应的神圣的性质,没有这种神圣性就不具备人人承认的社会认同。或者我们可以说,像是法律、道德这样的东西,能够被人们自觉的履行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所具有或者代表的”权威性“,而是人们认可的神圣性在里面所以才会有一种权威性的表现。
关于塔希提岛的自杀的案例,在《引爆点》中也有介绍。。
这里所指出的只是认知框架对于人们行为的一种影响,并没有深入分析。。 其实,只是没有一个悲伤的概念就能引起人们闲的没死都去鼓捣自杀去,显然有点不太好懂啊。。。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我没吃猪肉的概念,也就根本不想吃。。。是不是一样的啊。。。囧。。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严父式家庭模型 - 严父式家庭模型

人人都采取行动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理性。
成年人是不需要“举手请准”的!“举手请谁”为其他国家作了 成人-儿童的隐喻。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161页 - 第二部分/实战指南——08 答疑解惑——详解框架的18大问题

GSS:
作者指出重新确立框架的 两步走:
a.语言+文字——朗朗上口的框架让人理解
b.上述 步骤 必须建立在——观念现在大脑扎根 的基础上。。。
所以,新议题的展开,
首先/首要一步,在于 阐明观念!!!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真相必叫我们自由 - 真相必叫我们自由

他们先有了框架,只接受与框架相吻合的事实。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61页 -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框架

投射
”国父“这个概念,就是把国隐喻成家,把难于概念化的庞大社会群体”国“,从类似”家“的角度去构建。
在前面的章节里也多多少少的谈到了关于这种”以小见大“的框架理解方式。
这里有从新谈到了关于保守派和改良派之间的基本价值观念——严父式模式和抚养式模式。
抚养式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共情(能感受到别人的感觉,并很在乎)抚养式模式与严父式模式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1页 - 引言

关于框架的解释
在本书中的对于框架的解释是:
“框架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里结构。框架是你看不见也听不见的东西。他们属于认知科学家称为”认知无意识“的环节,使我们大脑里无法有意识访问、只能根据其结果(推理方式和常识)来认识的结构。”
在我所看的《传播学教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101583/)208页的内容:
“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提出了”元传播“的概念。
元传播是指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定的约定。他认为一种传播活动同时在传递着三种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该符号的只带和区别性指代,以及传授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在这里,框架就是指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授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例如,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反对。
对于新闻的框架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社会学家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的信息。“
就上面的这几个观点看的我迷迷糊糊的。。。囧。。
慢慢看着理解吧。。、
不过,这几位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强调一种支配认知的背后的原因,而在具体的描述上,可能是因为关注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了。。。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框架:施瓦辛格的竞选奇迹 -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框架:施瓦辛格的竞选奇迹

战略举措,指的是一整套的计划。在某一精心选择的议题上稍作改动,就会对其他许许多多领域的议题自动产生影响。“滑坡举措”,只要迈出第一步,你就一溜烟地滚下悬崖了。认知科学发现,框架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顽固的框架跟事实不相吻合,那么人会抛弃事实,保留框架。
共情:能感受到别人的感觉,并很在乎。
责任:照料自己,照料我们负有责任的人。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58页 -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框架

事实与框架
“认知心理学家发现,框架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固有的框架跟事实不相吻合,那么,人会抛弃事实,保留框架。
在这里作者接着揭露保守派是怎么忽悠群众的。
其实,跟”别想那只大象“的原理是一样的,事情越描越黑,管它是不是事实。事实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怎么触动框架,这种框架的触动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
所以,在后面的例子中,对于施瓦辛格能当选加州州长的解释为:
施瓦辛格代表了加州这一特殊地区的”严父道德代表“,”终结者“,严厉的终极形态,了不起的硬汉子。健美世界冠军是纪律的化身。
这恰恰与加州这个特殊地方,人们框架中对于严父形象的追求,施瓦辛格同时还符合另一种标准,电影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在这个特殊的地区发挥的作用。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11页 -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

框架与语言的关系
理论聚焦:
框架就是让语言吻合你的世界观。它不仅仅是语言。首要的是观念,语言则承载、唤起这些观念。
这里比较简洁的表达除了“框架”与“语言”的观念!
框架,是你看不见听不着得东西。他们属于认知科学家称为“认知无意识”的环节,使我们的大脑里无法有意识访问、只能根据其结果(推理和尝试来认识的结构)。
这里说的框架与语言的关系是语言是对框架的出发机制,就是说某一语言所要传达的只不过是某一框架的概念。语言实际上是框架的一种表现,框架是核心内容,语言是一种表征。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是不是语言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是框架所具有的。框架又是有什么产生的?他受到什么的影响?我们又是该怎么来运用框架与语言的关系的呢?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与“隐喻”


“框架”——语言的潜意识植入。“框架”就是让语言吻合你的世界观。它不仅仅是语言。首要的是观念,语言则承载、唤起这些观念。案例:税收缓解(relief)。
“隐喻”——行为背后的隐含含义(比喻),话中有话,言外之意。
严父式家庭(strict father family)模型 and 抚养式家庭(nurturant parent family)模型——
严父式家庭(strict father family)模型——
代表:詹姆斯·多布森(James Dobson),代表作:《勇于管教》(Dare to Discipline)
观点:严父式模型始于一整套的假设: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而且永远如此,因为外面有魔鬼。世界也很难对付,因为竞争激烈。总是会有赢家和输家。错与对都是绝对的。孩子生下来就不好,因为他们只想做自己感觉好的事,而不愿做正确的事。因此,必须把他们改造好。
这样的世界里需要强大而严厉的父亲,他能够:
——在危险的世界里保护家人;
——在危险的世界里赡养家人;
——教他的孩子们明辨是非。
孩子们需要的则是服从,因为严厉的父亲是明辨是非的道德权威。它进一步假设,教孩子服从(也就是明辨是非)的唯一途径,就是他们一旦做错事,就给予惩罚,痛苦的惩罚。包括狠揍孩子。
……
多布森很清楚严父世界观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两个的纽带是资历的道德,也就是亚当·斯密的资本观的另一版本。
……
在这个模型中,什么叫“好人”也有定义。一个“好人”,一个道德的人,就是自律、顺从、明辨是非、知道对错、追求自利以实现成功和独立的人。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40页 -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

白手起家
根本不存在这么一说就。。。囧。。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税收的作用,每个人的力量汇聚成了这个国际的基础设施。所有的投资和利益的获得都必须有这些基础设施作为保障才能实施。。
这里举得例子是比尔盖茨父子,他们没有发明互联网,但是都用互联网来赚钱了。。。
每一名商人都用了美国庞大的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纳税人的钱筹建的。所以,根本就没有白手起家这么回事。。
富人致富,是利用了从前纳税人负担的基础设施。。富人欠了这个国家纳税人的一大笔人情。。
也可以理解为,那谁是爱国行为,因为不投资修建基础设施的话,你就必须逃到国外去,而出逃就意味着叛国。。

《别想那只大象》的笔记-第156页 - 第二部分/实战指南——08 答疑解惑——详解框架的18大问题

GSS:
作者提出的:
a.打造楔子议题/问题——用以分裂反对派观点+引出更大的议题/问题
b.设置滑坡议题/问题——用以引导反对派观点逐渐导向自己+引出更大的议题/问题。。。
该策略也可以用于 写作中分析论证过程。。。
PS.参考P48,其他实例列举。。。


 别想那只大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