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

ISBN:9787512641435
作者:[日]铃木大拙
页数:222页

作者简介

《不惑》,是铃木大拙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铃木大拙从佛教的源流、禅门公案等着眼,使读者领悟: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反,它是最实在、最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最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

书籍目录

禅的生活
禅是什么
何为佛
接化手段
本来面目
公案问答
明心见性
怎样是悟
一念之间
当下顿悟
把握当下
无所住心
彻见本性
本来清净
觉悟之路
禅林经典
禅学之路
脱却束缚
叩开禅门
悟道因缘
跋在禅中生活
【内文试读】
叩开禅门
禅,要求参禅者否定人生道路上的所有附属物,更强调要抛开否定的意图。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抵达绝对无,也就是空的彼岸。不过,若思维状态中还存在这种意识状态,那么,就意味着其思维中依旧残存着一定要彻底清除的渣滓,而不能称之为获得了彻底的解脱。
实际上,若那种貌似意识的痕迹存在于我们的思维状态中,那么,我们就无法达到悟。或许有人因此感到疑惑,为此发问:“那么,悟为什么可以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呢?”
事实上,所谓绝对空的“心”,并不是空白一片,也不可能仅有草木和瓦砾。
实际上,禅所追求的境界是介乎其间的一种状态,不在其上,也不在其下。
禅师经常用这样的句子教诲学人:完全毁灭乃人的意识,乃是成为一个无知无觉的无机物!也就是所谓“断碑横古路”。很明显,这是非合理主义的最终状态。
但是,这种状态正是禅力图引导习禅者到达的境界。这是由于,禅正是为了达到解脱和觉悟,从而要求学人将任何知见都摒弃掉。
概念主义产生了意识的消亡、无机物的非感觉性、否定的无限连续、绝对无的绝对不可能实现性等众多观念;而禅,对于这种截然相反的入门问道的方式是绝对禁止的。若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压根儿不可能到达禅所追求的境界。
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的弟子向云门请教:“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
云门答道:“须弥山。”
借助于一句短短的句子,云门启发学僧:禅和妄想、分别等所有微不足道的概念没有任何关系。就像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的那样:“本自无缚,不用求解。”
由此可见,只妄谈什么“否定”,其本身就是错得离谱的行为。
严阳尊者是赵州丛谂禅师的法嗣。
严阳第一次参赵州和尚时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赵州和尚答道:“放下着。”
严阳说:“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
赵州答:“放不下,担取去!”
在这一了却我法二执的关键时刻,我们总是反复思考,无法将这“无一物”抛弃,自然无法达到“无一物”的境界。
有僧人问和尚:“离却言句,请师道?”
和尚咳嗽一声后说:“离开嘴,来问我。”
禅被看作是摆脱概念困扰的唯一出路。其中,要紧之处就在于可以自内心深处洞观自我,看穿自身的存在,即觉悟。在有些人看来,这或许就是直觉的作用。
我则认为,将直觉称作“自知”(self-awareness)或“自我同一”(self-identity)的体验,反倒更贴切。禅的使命就在于让学人获得把握这种体验的机遇,而非议论、争辩此种体验是否可行,是否可以让人获得满意,此种体验的意义究竟在何处等。
禅师已经亲身经历了此种体验,因此,洞悉其中的奥妙。所以,若从所谓合理主义的观点来看,禅师擅长速答和反问、借题发挥以及矛盾、反驳等诸多方式。
换句话说,我们根本不可能从禅师口中听到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相符的答案。而这些,正是禅师帮助那些身陷困境,希望通过努力参学而获得身心解脱的学僧早日从体验的深渊中获得解脱的最佳途径。
禅是解决这些求道者头脑疑团的唯一一种途径,因此,禅师的一言一语能开启求道者封闭着的心扉,从而引导其到达自身期盼的彼岸。这在禅师接机施教的过程中是十分常见的。
“如何是西来意?”也即佛法的精要是什么,这是初参者经常存在的疑问。
针对“达摩祖师为何西来华夏?”这样的疑问,禅师反问:“汝从甚处来?”
僧问:“如何是正真道?”
师曰:“骑驴觅驴。”
而当宾主不分的“绝对”成为讨论争辩的话头时,禅师就随口说:“昔年曾记得。”
学僧马上追问:“即今如何?”
禅师说:“非但耳聋,亦兼眼暗。”
知性作用,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当这种作用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命就会成为一个圆融无缺的整体。这位老禅师上了年纪,多少有些耳聋眼花也是正常的现象。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真正认识并破除一切概念式的矛盾的自我同一状态。
然而,这种自我觉悟不但不属于心理范畴,也不属于理论范畴,而是一种所谓的“灵性”。之所以将其称为“灵性”,是由于没有人可以说出自己觉悟到了什么,也不存在任何可称为被自我觉悟的对象;然而,就是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地方,却存在着“悟”,即相当明确的自我觉悟。
作为一种意识的对象,这种不可思议的思维方式在普通场合是不会发生的,这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状态的中止。实际上,整个宇宙就包括在“实在”的万物之中,“这”(it)即我们世间凡夫俗子的所有一切。所谓禅修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让我们的相对意识进行调整,从而到达“这”个境界。
这个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宋代天台山的云峰光绪至德禅师说:
“但以众生日用而不知。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星辰、江河淮济、一切含灵,从一毛孔入一毛孔。毛孔不小,世界不大。其中众生,不觉不知。若要易会,上座日用亦复不知。”
即使有千百种原因,俗世凡人也会受求知的好奇心驱使而想一探究竟,事实上,这种好奇心,就是秘密本身。神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并让罪恶之子布满世间。不过,因为无法预见罪恶之子会怎样放纵作恶,于是,神就想出了拯救罪恶之子的方法,这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理性作用。
也许,上述想法存在于一些人的头脑中。然而,从照见自身本原这一意图出发,神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生灵。被造者企图到达神的境界的想法,就是想照见自身本原的神。
理性制造了所有疑问,而且让其自身陷于困惑,所以,理性并非神照见自身本原的合适工具。因此,唯有身具知性倾向的学人,才能为寻找解决之道而迈入禅门。

内容概要

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思想家,被公认是向西方传播禅佛教的第一人。他所弘传的禅被称为“铃木禅”,标志着西方现代禅学的开端。
他出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多町,曾任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一生多次到欧美各国教学、演讲,晚年曾赴中国,与胡适、钱穆等人相交甚笃。
由于他对禅学不遗余力的弘扬,使得西方世界对东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刺激了东方人对佛教的再度关注。


 不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毕俊峰铃木大拙是谁?《不惑》是一本怎样的书?相信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接下来,编者就从作者铃木大拙的身世谈起,尽量将读者所关心的问题,都予以回答,以便使读者对该书有一个初步印象。铃木大拙(1870~1966),世界知名的佛教学者。1870年11月11日,铃木大拙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多町的一个医生家庭,本名铃木贞太郎,大拙是他的居士号。曾任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一生多次到欧美各国教学、演讲,晚年曾赴中国,与胡适、钱穆、汤用彤等人相交甚笃。而在欧美,他的学说思想,更是影响了无数人,由于他精深的英文造诣,西方诸多文化名家,如海德格尔、荣格等,均对他十分推崇。这位被尊称为“现代日本最大的佛教者”的哲学家,可谓学贯东西,著作等身,被公认是向西方传播禅佛教的第一人。他所弘传的禅被称为“铃木禅”,标志着西方现代禅学的开端。在西方学界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今天,通行于西方的“Zen”,正是源自大拙对日文“禅”的翻译。铃木大拙所著的说禅著作,在世界各地极为受人推崇,在日本更是被年年翻新出版,至今影响力巨大。有学者如此评论大拙:大拙说禅,并不是谈禅宗史,而是谈禅的性格——禅是什么、不是什么,禅的方法、路径——禅如何看世界、如何思考,以及禅的目的和意义。常言道“知易行难”,可就禅而言,知本身就不易。因为说到底,禅是一种洞彻的智慧,能真正做到“知”,便相当程度上接近了禅的本质。而禅的本质,在于抵达和把握世界的存在,即所谓“真实在”:“禅给予我们看透世界的眼睛。禅的范围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而且要超越它。为此,大拙从学术上廓清了几个世纪以来氤氲于“禅”的概念之上的重重云霾,极大缩短了我们与之“链接”的距离,譬如谈禅宗与东西方宗教的异同、与审美的关系,等等。恰如铃木大拙所言:“禅在生活当中,你离它近了,它却远离了你;你远远的看不到它,它却在你身边……禅要一个人的心自在无碍,禅是要觉照心灵的真正本性,据以训练心灵本身,做自心的主人。”《不惧》,可谓写个我们每个人的顿悟之书,旨在破除我执,直见本性,返照自心,达至本源,扫除浮华的表象,发现当下真正的自我。这是一本极适合大众阅读的禅学读本,以浅显的语言讲述了通透圆融的禅宗智慧。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反,它是最实在、最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最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这本书兼具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精髓,如炎炎夏日中流过心间的澄澈清泉,让读者在行住坐卧中体会生命的实相,在拈花一笑间领受佛性的无限,让我们随着铃木大拙空灵、优美的文字,开启一段灵性自足的禅学之旅……
  •     题记:主讲禅是什么?何为佛?等等此书对我们一贯学到的“存在决定思维,而非为思维所左右”进行了反对,认为存在的东西,因思维去反映才产生的。对于这点我表示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对于这两点来说,片面地只看到其中一面其实都是错误的;其次,的确存在决定思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你认同不认同桌子是方的,它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说它不在它便不在了,但是另一点来说,这张桌子是方的原因是人类将一切有四个直角构成的都称为方的,但如果人类一直将四个直角构成的都称为圆的,我们则说它是圆的,所以存在是决定思维的,而思维对存在本身的称呼是可以进行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表面称呼并不是其本质。但开头讲到的禅对这句话的反对,错误地将只有人的思维把桌子表示为方时桌子才是方的这一过程定格为人不去思维桌子便不是方的,就如错误地捂住耳朵或闭上眼睛便当做自己没有听到、没有看到本已存在的事物一样,其实一个词概括就是“掩耳盗铃”。所以存在决定思维,而思维同样影响存在如何表现。而对于禅道,终归于一个“静”字,当你看多了某一方面的事,便对此方面在无波动,形成了众观大千世界之感,说得好听点其实就是站在第三方的客观角度看着事物发展,而自身好不参与,但这对经历过的人要么习惯要么发现了不对,这就要提到说的难听点,难听点就是“冷”,你会身处事外,一个人冷淡看待一切,没有了参与的既视感,也没有了生活的波动,这便在世人之外,似乎成了“成功的人总是寂寞”这句话的主人公,只可惜人是群居动物,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更显得稀少,正如我特喜静,有时也不得不因生存、父母、社会所迫而与人相处,每次接触不自在感便会产生,所以就又了我前面所说的有的人喜欢“静”而习惯,有的人去习惯后发现太脱离社会而感不对。对于这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的人不多,人们很难静下心慢慢看完一本书,更不用去谈静静钻研什么,这时候“看书”是磨炼“心”的一个途径,所以近年禅书也渐渐流行起来,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原因。这时候便有人问了,“静”?那做到的人不都已是大师级别,不然,“静”只是基础,“禅”真正是要以“静”身+“静”思去“悟”,而“悟”便是口无法述,字无法描的了,但简单描述就是以自身所做所思所想窥探世间真理。而这本书也无法解释困扰了世人至今的问题,所以作者以佛家故事让大家自己从中“悟”。
  •     在没有看书前,提到禅这一话题,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么一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看完了书以后,对于禅的看法还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禅是为了让人开悟,让人明心见性,让人成就大智慧的,因此此书名叫,作者铃木大拙是世界禅学权威,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被公认是向西方传播禅佛教的第一人。他所弘传的禅被称为“铃木禅”,标志着西方现代禅学的开端。《不惑》就是他写给西方人们了解禅的一本书,如今又被翻译为中文,让身处禅的发源地的我们也来了解禅之一道。禅为什么不易被人接受和理解,是因为抽象、辩证法、只会是不会存在与禅的世界里的。而我们这些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习性思维和逻辑推演,因此对于禅的种种问答公案都是呀然惊呼无法理解。八世纪,中唐时代,禅门居士第一次参问马祖曾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如果按照一般的逻辑的思维来看,根本无法理解,但是由于禅的方法论本就是由一系列似是而非、矛盾、有悖逻辑的概念组成的,因此若想理解禅门公案对话就不可从一般的理性思维去看。而要做直接感悟。悟在禅里是至关重要的,禅不是学习出来的,不像我们平时经历的任何事物,可以靠日积月累去增长知识,最后成就圆满。禅是要靠悟,悟不是纯粹的智能训练,也不是讲理论上明确的对立物转化为合理命题的一种辩证法,悟和信仰一样,是一种自身实际存在的飞跃。也正因此,佛门常讲顿悟一说。如我这种执着于日常常识经验和逻辑思维的人,对于禅和悟都很难理解,看了些禅门开悟的例子,心中总在怀疑,他们是真的顿悟了,还是不懂装懂。因为禅不像现代科技,可以清楚地推演证明,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悟到的人也只能自己明白,而无法向别人展示演说。也许这也是禅渐渐远离我们的缘故吧。禅虽然似乎很不好理解,但是学习一些禅的知识,做一些禅的修养却是对生活有很大益处的。因为禅要求直面本心,故而能让我们暂时的抛却世界加诸于我们身上的束缚,而得到心灵的自由。《不惑》,作为一本小册子,不过百十多页,却承载了铃木大拙先生对于禅的理解和感悟,他希望禅能够帮助到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归宿。同样的书,每一个人读来都有不同的体悟,虽然我依然迷惑重重,不能体悟禅的真谛,但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人们以启迪。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原本玄奥莫测的禅,在铃木大拙这里变成了世间万物,清风、明月、万事万物都是禅……很感动,原来禅学离我们那么近!
  •     深感自己没有慧根,确实无法理解高深的禅理。当头喝棒只能打的我满头包,顿悟估计是没希望的。至少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理解不了,也不清楚那些懂得的人究竟是真的明白了,还是装成明白了,反正佛曰不可说。
  •     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写给每个人的顿悟之书,胡适、钱穆、弗洛姆、海德格尔等大师倾力推荐的东方文化读本;在行住坐卧中体味生命的真相,在拈花一笑间领会佛性的无限;破除我执,直见本性,扫除浮华的表象,发现当下真正的自我!
  •     从佛学的角度,讲解了自己的对于禅的解读。有些佛学的知识读起来会更有体会。图书的哲学深度,中等左右,有看过哲学方面书籍的看过会很清楚。自己看了一多半,后面着重于佛教中的几个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就没有太细看。前面有几个部分还是很有感悟!个人喜爱程度一般!Ps:主要是对哲学类不是特别感冒……
  •     2016-08-22 哎,这书翻译真的很不行啊。。。推荐三联出版的《悟性的提升》(那本也还没看完,但读着顺好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