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40777397
作者:黄达夫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作为病人,你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医疗。
作为医生,你该知道,要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
滥用抗生素、无限量看诊,门诊排队数小时,医师两三分钟打发一个病人,其实是最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
医院规模再大、所持证照再多、仪器设备再好,都不比负责任的医疗服务重要!
致命的魔鬼就藏在医疗细节里。
无用的医疗即使再便宜,对社会也只是资源浪费,对于民众更是得不偿失!
时时站在病人的立场思考,事关病人健康,更显医者仁心。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部 医师的选才与养成教育
医学教育之我思我见
集结共识为培养优良医师努力
云门舞集的启示
学生该带着什么离开学校?
人对了,事就对了!
医界必须学习认错
人民应促成医学系改制
响应《改学制,医学教育贵族化?》——论台湾医学院是否应改为学士后四年制
选对医学生,才有好医师
第二部 把病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
医疗价值观的确立
我不愿侮辱我的同事
在白色巨塔中学习医学伦理
医师的品格
要当医师先做正直的人
医师的尊严与高贵气质
台湾的医学伦理教育破功了!
医疗事业需要百分之百的杰出工作者
是正视听还是混淆是非?
要顾的是人格,不是面子!——美国国际医院评鉴前给同事的一封信
医学伦理才是问题的症结
第三部 诊治健保
降低药价不能改善健保财务
叶教授VS.叶总经理
全员健保费率调涨以后
边做边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诡谲的健保制度,和信以不变应万变
羊毛出在谁身上?
天下没有“俗搁大碗”的健保
健保的黑洞不是药价差,而是病床太多
只要方法对,就能测量医疗质量
回响《傲慢偏见保险》
竞争力大师波特打破健保的迷思
为健保开处方
台湾健保改革的迫切性更高
第四部 医院管理就是质量管理
我们能记取SARS给我们的教训吗?
台湾医疗轻忽人的投资
台湾医疗奇观
台湾医院管理观念的偏差
跨领域团队医疗的实践
第五部 高科技的迷思
高科技仪器的迷思——医师应以专业能力为重
有关脐带血银行
有意义的癌症筛检
谁说新政府的效率太差——有需要设“质子治疗中心”吗?
医学教育VS.硬件投资
第六部 别用医疗拼经济
是不自量力,不是图利
马英九先生医疗政策本末倒置
好好地从根本做起吧!
“卫生署”不务正业
第七部 我的阅读心得
倡读一流书,造就一流人
百年新人物傅斯年
医者典范史怀哲
附录
附录一 价值观的认定是生命的开始
附录二 医学进步的四大敌人

内容概要

黄达夫
台湾大学医学院医科1964年毕业,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杜克大学,攻读内科、血液学及肿瘤学等学科。曾任美国杜克大学癌症中心临床主任,美国癌症学会癌症预防、诊断及治疗委员会评议委员及主席,台湾癌症医学会理事长、台湾医疗品质委员会主任委员。
现任台湾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台湾医学院评鉴委员会主任委员,并担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内科教授、美国杜克大学The Duke Colloquium(TDC)协同主持人。
历年来发表有关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癌症基因学、健康管理研究等各方面论文及研究报告共计百余篇。中文著作有《用心聆听》《用心,在对的地方》《有愿景的愤怒》等。


 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初看作者黄达夫的履历:台大医学院科班出身,留学美国,回国后扎根于台湾医疗界数十载,现任台湾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并主管地区医疗评鉴工作,同时兼任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似乎与大陆医疗背景略有距离;而读黄达夫的书,会有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在这本《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的精选集中,处处可见与我们极为相似的医疗环境:既有质子医院、JCI、国际医疗这样的高大上入题,亦有就医不顺的民生万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医改的相似背景。改革一直在进行,却仍未遂人愿,“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依然使人沮丧,同时,各类考评接踵,加之令人窒息的就诊量,让医护人员疲于奔命,陷入崩溃边缘。求医艰难,是痛苦;蜻蜓点水,是无奈。在这样一个迷茫的现实中,同为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暂时跳脱出自己的小环境,看看不远处的“他山之石”,确是颇有启发。黄达夫的书好看,首先自然因为他敢说亦重行,与另一位意见领袖李敖颇有交情,李敖曾公开表达:“黄达夫院长是我佩服的人。”作为医改大环境下的医院中人,黄达夫并没有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做一个无关痛痒的拍手者,而是一阵见血地指出其中症结:在上层制度设计之中,缺乏宏观的视野与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使很多改革只是看上去很美。在医疗改革中,最为受到重视的之一当属医疗保障体系。听多了国外的月亮比较圆,欧美的医保比较全的传言,全覆盖的“全民医保”梦成为了衡量医改成果的标杆。在这样急于求成的情状下,台湾地区经历的“健保奇迹”足以让我们警醒:1995年3月,台湾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却以“就医次数最高、用药量最高、高科技检验比例最高、抗生素抗药性居全球之冠,面临破产最快”屡遇尴尬,医疗保障资金入不敷出,难以维系医疗支出,始终陷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而在遭遇财务危机后,又不约而同采取了“总额预算”的调控方式,自然治标不治本,在没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风气的现状下,“看病难、看病贵”无法从根源上得以缓解。在暴露真相的同时,黄达夫同样提出思路:不要留恋于虚假的门诊量繁荣所呈现的“看病容易”,亦不要迷恋于无限压低药价差所早就的痛苦的“看病便宜”,有用的、适宜的医疗才是好的医疗。几年前,国内医疗绩效考评陷入了一种越多越好的怪圈,三级大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工作到达负荷瓶颈,小体量医院与新兴民营医院苦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医院的业绩被等同于业务量。而在数字繁荣的背后,排队看病的患者怨声载道。如黄达夫所言:“无限量看诊,其实是最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在医务人员疲于奔命时,误诊率大大上升。用超负荷加班换来的“方便就医”,既不可持续,也不够划算,到头来,百姓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医疗,而不一定是有用的医疗。”过长的工作时间,使工作成为了一种负担,最终消磨了医生的理想。 书中选文对医疗费用之控制同样颇有新见,在黄达夫看来:“控制成本的最佳方式不是努力省钱,而是提升质量。”而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医院正在为将要取消药品加成而诚惶诚恐,而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分级诊疗体系的“自由就医”,让三级医院沦为开药机械劳动,药占比居高不下自然不足为奇。这时如果要硬性降低诊疗费用,不过只能压缩配药量,又引致了更多的低性价比门诊,因此恶性循环。抓小放大,造就了就医乱象,如果放下思考,像黄达夫一样思考得更深一步,也许便会同样发现:医疗的黑洞不是药价差,而是不应该住院的人挤占了病床,造就了资源的浪费。“竞争战略之父”波特曾说过:“现在全世界普遍面对的医疗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医疗院所都拥有21世纪的医疗科技,却以19世纪的思维来管理。”这也正是在《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中经常传递的信号,改变思维模式,拾得专业尊严,扭转行业绩效分配模式,才有可能真正迎来医疗新风。
  •     《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因为有良知,才会“生气”《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的作者是台湾一名医学界人士。他的履历,在他的书中在不同的地方,有系统的介绍。我们不妨大致罗列一下,他于196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院医科,1965年到美国进修,1989年回到台湾,创办了台湾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这样作者的身份便有一些特殊,他有二十多年在美国行医教学经历,回到台湾后,创办了一家医院,努力把他在美国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本土实践,这样,他的视野便可以站在国际与本土双重角度,来比对两者之间的差距所在,这也决定本书视野具有国际化的开阔,同时,也有面对现实性问题的尖锐,虽然作者讨论的是台湾的医疗体制与理念问题,但是台湾作为地区性的医疗问题,对于我们大陆来说,并不陌生,因此,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我们自己的医疗观念、医疗宗旨及医疗体制。这本书令我最为感佩的是作者敢于说话、勇于揭弊的真性情。为此,书中特意引用了龙应台女士的一个观点,这就是龙应台当年在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表述的看法,并以此作为抨击台湾社会中的弊端所在:不少社会中坚“是非不明,本末不分,令人时有有理说不清的无奈。龙应台女士当年的忧心,就在现今台湾的社会现象中,表露无遗。”(P201)可以说,作者接棒了龙应台女士的批判锋芒,并应用到台湾医疗界,在书中对台湾的现行医疗体制进行了纵深的批判,而这种批判的要害,并非仅仅局限于台湾一隅,我们看到,可以说台湾医疗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恰恰反映了一个不健全、不合理、不科学环境、氛围下的共性症候。其中涉及的诸方面,我们可以说感同身受,深有同感。作者在书中,从头至尾,始终贯穿着一个医疗体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医疗机制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作者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本书的标题: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一个医学中人,没有叫出本位主义的口号,而却把自己的存在意义,交付给他服务的对象,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作者书中所收的文章,有他在大学里的演讲,论坛上的发言,还有是在报刊上发表的争鸣文章,不管文章出处在哪里,作者的核心理念没有变,那就是一个医者要有同情心,要有人文关怀,要出于真心地热爱自己的医生职业。为此,他提到在选拔医生的时候,要把“人格特质”作为核心标准(P26),他指出,现实状况下,医生根本没有在照顾病人过程上获得满足感,反而把全部心思放在名或利的追求上。其实,不仅仅在医疗行业,就是在各行各业,真正热爱工作、把“为人民服务”放在最高宗旨上的又有几人?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选才标准”,可以说是把我们熟悉的“红”的标准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而只有心系病人,才能使“专业”的才华显示出来。这正是作者不断反复强调的结论:“决定一位医师是否优秀的准则,应是人道主义的敏感度。”(P7)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近乎乌托邦式的优质病患关系。作者提到当年出国后,到美国费城一家小儿科医院里服务时,看到医师为小孩打针前,循循善诱,陪同小孩玩耍,直到取得孩子的信任,才为孩子打针,所以孩子打针时“是不哭的”。作为认为在这所医院里“学到的不是书上东西,而是书以外更珍贵的东西。”(P237)作者对美国的医疗氛围一直赞赏有加,包括美国医生不收红包的细节,也被作者屡加申说。可以说,美国的行医学习经历,给了作者定位他的医疗伦理道德的实践来源。在激励机制方面,作者抨击了“绩效薪酬”制度,他指出,闻名全球的美国梅奥医院采用的是固定薪水,而台湾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医师却是‘绩效’支薪,看重的是医疗的‘量’,而不是‘质’。在大陆当下的现实中,“绩效考核”体系也覆盖了各行各业,这一体系意图把员工复杂的履职活动分解成可以量化的绩效公式,将业绩与薪水挂起钩来,然而这一体系的弊端是割裂系统之间的整体性,把局部的赢利差异作为薪水倾斜的依据,其后果必然导致整体机制缺乏一个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急功近利”便成为这种体制的最易诱发的短期行为。作者对医疗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进行了不妥协的批判,他创办的和信医院,则采取了“固定薪水”制,我想,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医师的个人价值,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向服务病人的目标上来,这样的价值追求是值得我们的医疗机构乃至更多的服务行业奉为圭臬的。作者在书中,还对自1995年实行的台湾“健康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认为这一制度在未够完美时便匆促上马,导致医疗质量下降,不必要看病的病人占据了医疗资源,而真正需要治疗的病人却得不到应急的救治。作者认为,发达国家的医疗支出大都集中在中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气喘及癌症这六种重要疾病之中,为提高医疗质量,应该建立这六种疾病的专门医院。作者所倡导的思路,未尝不可以对我们根治“治病难”的问题产生启迪。《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虽然文章是由作者各个时期发表的文章汇编而成的,未免有重复之感,且也缺乏内在的逻辑条例性,但书中的直抒胸臆的文章秉承了作者的一以贯之的“医者仁心”的理念,更接受了西方医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使书中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同时,更张扬出自己对未来医学体制的愿景与设想,在“破”与“立”之间显现出作者对医疗体制的明晰主张与诉求,对我们大陆医疗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很有启发。作者在书中罗列的台湾医疗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正是困扰我们大陆医疗质量的疑难顽症,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像这本书的作者那样,在抨击现实问题时,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想法与建议,那样,“病人至上”的医疗原则才能真正造福更为广大的普通民众。
  •     第一次遇到黄达夫,就是这本《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他所认识到的医疗教育和改革的弊病,大部分从业者、甚至很多非医学人士都感同身受,可是有且只有他,能坚持二十年不断地为病人勇敢发声!作为初识者的我,都被像执着撞石头的鸡蛋一样的黄达夫折服了。黄达夫在国外行医、教学三十多年,在台湾行医、教学也有十多年,对国内外医疗行业状况都有深入而清醒的了解。受到《纽约时报》专栏大赞并称美国需要效仿的台湾健保制度,从医疗需求、医疗供给等项目,都很受好评,在国际排名第二,仅次于瑞典。盛誉之下,作为系统内的黄达夫仍能冷静地认识到,政府仓促推行的健保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的专业导向,全民的健保质量,甚至民众的健保观念。本书中提到的很多医疗相关问题,不只台湾,中国国内也普遍存在,因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有些问题甚至更为严重。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觉得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救死扶伤,想想都觉得很高尚。我国每年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一般情况下,经历了考试选拔,只要分数达标都可以选择医学专业来学习,是不是他们都适合当医生呢?我身边就有一些学业成绩优秀的人考进医学院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医生;也有很多人当了多年医生,才被病人发现实在不适合行医。这种投错行、走错路的医生,不但对病人不利,同时也使医生本人终身无法从工作上得到乐趣。在《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里,作者诚恳地以“过来人”的心情告诉同学︰医生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医业的本质是什么?做一名医生应该具备哪些人格特质?一位好医生的真实生活是什么?对于即将面临未来的专业和职业选择的同学们,这本书将会给你一个最中肯最理性的答案。医生是社会分工中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只因为他的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我们暂且放下医疗事故、医患纠纷这类矛盾极端升级事件,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医院里接触到的住院医师,三言两语完成问诊,笔下生风开出化验单和处方。尤其是在病源充足,汇集了全省全国大多数专家名医和最先进最全面的检验设备的省级以上医院,一位病患的诊疗时间不过短短几分钟。站在病人的立场上,他会觉得没有受到应有的照护,甚至会怀疑医生的诊断,质疑一些检查的必要性和医生的动机。久而久之,医生和患者之间,最应该无条件互相投以真诚的信任的双方,虽以健康和生命为媒介,却也无奈的滋生了罅隙。作为一个医生,除了专业的修养,应具备的正确的医疗价值观是什么?怎么做能更好照顾病人的健康,维护作为医者的尊严?这些正是黄达夫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要在这本书中跟我们所分享的。另外,我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很多从医生口中和医院宣传里永远听不到的一些话。例如,抗生素的滥用,在中国大陆这种情况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多少疾病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或者不需要使用那么好的抗生素的,举个实例,在国内,大人小孩感冒了,必定会配上抗生素,而且以消炎药的名称出现。感冒了就必定要消炎?消炎药与抗生素是等同关系吗?美国医生要是听见,恐怕只能呵呵了。还有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盛传的一篇关于新生儿脐带血银行的文章,文中宣扬脐带血的医疗优势和保存价值,建议各位宝爸宝妈为孩子保存脐带血备用,当然费用是很昂贵的。可是,为宝宝储存脐带血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好吗?脐带血的自用率到底有多高?退一步说,如果真的需要用到保存的脐带血,用自己的就一定比用别人的更好吗?作为外行人,我应该感谢敢说敢做、有正义感的作者,解答了我的迷思。黄达夫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台湾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弊病,甚至是医疗黑洞、隐情,这也是我读之后深感佩服的地方,他说出了中国绝大多数从业者打死都不敢说出的话,他的出发点是病人,就像书名所说,《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回到台湾之后的黄达夫一直致力于完善健全台湾的健保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尽管举步维艰,尽管呐喊了二十年却未见成效。2015年8月,他在接受一家杂志的采访时这样说:25年下來,我只能说我完全失败了!我挡不了健保的匆促施行,我推不动健保改革,我推不动学士后医学院,我挡不了PGY(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换汤不换药的制度……也尖锐的指出,“那是因为大多数领导人物升到那个高位,人生目标已经达到了,提升台湾的医学教育与医疗品质,从來不是他们的志向啊!我无法燃起他們的热情。”可是,他却坚信,“失败即乐观,相信教育可以滴水穿石”!就像我们去修车一样,经常觉得修什么、要换什么零件,大多数时候自己并没有能力做决定,多半只能信赖技师的意见。隔行如隔山,一般人看病都缺乏判断能力,那么医生的诚信和专业水平就变得非常重要。永远站在病人的这一边,盼望这样的医生越来越多吧!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我们有很多人只看重看病是否方便,而忽略了所花的钱是否买到的是真正的健康。如果不能提供质量优良的医疗,即使医院规模再大、证照再多、仪器设备再好也没有用。无用的医疗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民众得到不必要或不当的药物,通常还得不偿失。
  •     很有思想,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     一种社会的声音 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倾听
  •     好书,能够体会到病人的苦楚,就能更好的去照顾病人
  •     有很多学业成绩特优的人考进医学院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医师;也有很多人当了多年医师,才被病人发现实在不适合行医。这种投错行、走错路的医师,不但对病人不利,同时也使医师本人终身无法从工作上得到乐趣。这本书里真的有很多能够令人醍醐灌顶的见解。社会真的太需要这样的声音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