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上、中、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源氏物语(上、中、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5
ISBN:9787020038916
作者:[日] 紫式部
页数:1073页

日本人变态情欲的文学根源

看了《源氏物语》才知道日本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处理爱情或情欲的写实上已经如此的无忌了,这直接导致了AV在日本的火爆、日本老年男人对中学生的买春、建议大家和《柏拉图式性爱》一起看,在结合《日本情色社会》来统一思考,就能明白日本人在乱伦方面的根源了。

姹紫嫣红总归是凋零

首先,大家都知道《源氏物语》是日本的《红楼梦》,但其实在日本,《红楼梦》被称作是中国的《源氏物语》。看《源氏物语》,给人首先的感觉是那些贵族放浪形骸的奢华生活,那些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看着不免让人疲倦于作者的反反复复。只是当你合上书,感受到的却是好似淡淡的又好似浓重的哀愁。或者这就是日本古典名著中的“物哀”。书中描绘了各式的女子,而不得不提的是书中的主要女主角紫上和六条御息所。紫上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女子。她温婉、美丽、聪慧,识大体而又善经营家事。事实上,她的家境出身并不算太好,而正是源氏的照顾与扶持才有了她后来的备受尊敬与宠爱。她相当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无怨无悔的跟着源氏,甚至默许源氏的拈花惹草。作为源氏公子的正妻,她把六条院打理得头头是道,而源氏在她的支持下,事业也蒸蒸日上。她自己更是备受下层民众的尊敬与喜爱。以至于在病死之后,为她送葬的人更是延绵十里。紫上可以说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子,他总是能够洞察源氏的思想与行动。只是碍于夫妻的名分,不好戳穿源氏的三心二意。事实上,源氏心中,紫上一直是摆在第一位的,只是他那天性的爱女之心唆使他一次一次地背叛紫上。紫上最后也是因为六条御息所亡魂作祟,含恨离开了人世。有些争论说源氏一直最喜欢的女子都是以故的藤壶母后,事实上不然。源氏对藤壶除了男女的异性相吸之外,更多的是一种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一开始,源氏只是陶醉于紫上酷似藤壶的样貌,可以说,那时,紫上是藤壶的影子。但渐渐地相处,紫上的才华、紫上的个性、紫上的学识,渐渐在源氏心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而藤壶的影子也渐渐在源氏心中散去。可以说,紫式部对紫上这个女子倾注了作者所有的感情,女性的悲剧性和理想性在紫上身上充分体现。《源》中若干女子,皆是“爱”之牺牲品,六条妃子则最是悲凉。 六条御息所,在整个物语之中,恐怕是最不受读者欢喜甚至略带可怖的一位女子。这个女人给我的感觉是怨念深重。她骨子里的那种傲慢与悲伤让她害死了光源氏的第一任妻子葵上,接连害死了夕颜,逼迫三公主出家为尼,最后是光源氏最喜欢的女子紫上也难逃噩运。可谓将女子天性的狭隘极端发挥到了极处。但她之风华绝代,才情横溢,以及无比寂寞悲苦的命运,也皆应算物语之最,让人不禁叹惋。这个女人胜在矜持,也败在矜持。光源氏毕竟青春年少,受不了她的束缚,最终对她逐渐冷淡。然而这个女人却又表面隐忍决不发作,内心却幻化成爱之厉鬼。内心被压抑了的叛逆力量,以一种怪诞诡异的方式出现。最后六条御息所生灵作祟,一直缠绕着光源氏喜欢的女子。越是这样,光源氏就越发厌恶她。书中并没有给她一个确切的结局。事实上六条之魂依然爱着源氏,但无疑六条之恨来得更剧烈。这个女子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不是怨恨,而是扼腕叹息。这也体现作者对此类女子的同情与肯定。如果硬要和《红楼梦》作个对比,那么除掉和歌的部份,我更偏重于书中女子性格的比较。《红楼梦》中的女子,可以说个有个的性格特点,完全是那种听她说话的语气内容即可知道是谁出场的类型的,曹雪芹对女子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而《源氏物语》中的各个女子,性格并不是很突出,大多是隐忍类型的,貌似只有玉鬘会对源氏作出反抗。《源氏物语》似乎全篇都有一个感情基调:就是女人对男人的顺从。而这种顺从正是女性悲剧的渊源。明石姬,花散里,末摘花等人对源氏更是惟命是从毫无怨言。无论曾经多么风华绝代如花美眷如藤壶紫姬等人,又或者曾经多么权倾天下如弘徽殿女御。可以说姹紫嫣红都开遍,但却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光源氏

今天爱了,明天忘了;今天在此,明天不在;流水干枯,红叶飘零,花未及摘已经碾在心尖上,汁液滴尽,一吹就碎了。今天想着,明天厌弃,后天复又想起来,撕心裂肺,泪落沾襟;大后天终于看见,空落落好像掏空了五脏,又觉得难堪、又觉得丑、又觉得可怜可叹,人世间和自己。尽力伸手总归抓一个空,而倘若暧昧地、柔媚地微曲着手臂,半团起手掌,抓回来的就能是圆满么?这个男人我越看他可悲可恨,就越想——莫非这才是常态?

历时两年才看完,不很好看也不难看

大学时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才看了。一是自己拖拉,二是这书字多,三是也的确没什么超吸引人的地方。号称日本的红楼梦,实话说,差太多了。只不过,光源氏应该真的很美丽吧,嘿嘿^0^-------------发完评论去看别人说的,发现有人说不是源氏物语不好,而是我们自己不会读。在此保留,想以后若有机会再读的话,希望自己能够品出更多其中的奥妙。。O(∩_∩)O~

源氏物语浅谈

这本书我从17岁看到21岁,每回读了5遍以上,这是我唯一一部反复阅读的著作。起初我和大家一样看的是这本书讲的什么事,要说的什么。后来随着阅读的次数,我更关心的是通过这本书可以让我间接的了解当时的宗教,生活和政治,以及以现代人的眼光衡量当时的人性,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又站在古代人的立场上去考虑现代会怎样?!

经典

由于是经典所以拜读了。从网上DOWN的(并不是丰老师的译版)译得太差!而且错别字频现,絮絮叨叨的感觉看了半年还是没看完。电影唯美可惜只是简单描述了光源氏的生平,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源氏物语”。有点遗憾。

气势不凡的源氏物语

清新俊逸的源氏,无疑是各色女人的最爱,那位持有源氏母亲风韵的藤壶皇后,禁不住诱惑,与光生下冷泉院。光源氏把对藤壶的爱转嫁给其侄女紫姬,毫无疑问,紫姬身上显露着与姑母相似的情态。恋母情结使这两个女人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依恋,虽然风流的源氏穿梭于葵姬、明石、夕颜、三公主等女子之中。紫式部信手拈来白居易的诗歌,可以看出白居易在日本的流行状况,如果撇去职官称呼等,你会觉得你在研读一本中国古典小说,优雅而气势不凡。如果非要与《红楼梦》相比的话,我觉得,贾宝玉较之源氏更爽气些,宝玉打闹于众姐妹中,是觉得女儿是水做的,觉之清爽;而源氏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享受肉欲,披露当时上层社会乱伦等弊病。

挺美的

但是我真的看不完了。。。。。。。。。。。。。。。。看一点忘一点。。。。。。。。。。。。居然还嫌我写的短。。。我靠。。。。。。。。。。。。还不行吗。。。。。。。。。。。。。。。还要写啊你妹啊。。。我就是没看完不至于吧亲。。。。。。。。。。。。。。。。。。。。。。。。。。。。。。。。。。。。。。。。

《源氏物语》之爱情观

很多年前看过《源氏物语的》绘图本,初以为是漫画书,没想到是小说。光源氏俊美才华横溢的出场,是否铺垫了日后紫夫人心中的悲观,不得而知。紫夫人的完美,却是悲观的宽容的准则之后的结果吧。一季又一季的花开,光源的怜香惜玉却让紫姬不得不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中国式日本文学

把源氏比作日本的红楼梦,我倒觉得比起红来源颇显内蕴不足,不过也可以共占裙裾。完全写实的著作,如果没有了解和接受作者所在地的风俗习惯,那是没有办法纯文学欣赏美文的。源氏光文字看,完全受中国古文学熏陶。我在想作者是要融汇多少中国古籍诗词在自身才写出这么美的文来。或者是丰大师厉害,不但翻译原著还加以润色雕琢。大师一级的人物不是普通人可以望其项背的。所以市面上除了丰子恺,少见其他人的源氏译著。这本书被誉为日本文学最巅峰之作,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创作。我闻着源氏里面厚厚的中国气息,偷偷窃喜并得意一下~~~~~看源氏里描写的隆冬厚雪,忽然就想念起北京香山那大片大片充满美丽味道的雪景,想念和Joan无忧无虑的在洁净无瑕的雪毯上撒丫子的时候。以为冬天很冷,其实白雪很温暖。那一山的欢声笑语是属于我们两的。失却红叶得遇皑雪,在寂静山岭遭遇纯真。我们重回幼年结伴下山的光景。哦,想念Joan了源氏里还有一处也触动我,临木而居,风灭灯火,在一片寂静幽暗中聆听秋虫啾唧细品愁怨心事。恍惚似觉自己也在某一时刻体味过,只是不曾有愁怨心事罢了。很小时候的柏垭,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光鲜的轿车,每晚停电后一群未曾老去的人就会搬小凳抬蒲扇聚集在街上扯着嗓门聊天话家常,另一群不曾长大的人则会纠集起来捉昆虫做游戏。小小镇上拥挤着大量惬意闲适的时间,充满了原始的热闹。我在自己屋里,不时的感受到黑暗和虫鸟嘶鸣声相淆后酵出的那种特有的幽静,安适又带着一丝年幼的慌乱。现在回想还有一丝丝想念。许多年后柏垭早已不再有停电的时候,那种感觉想必也已无处寻迹了。

语言的艺术

 今日拜读了《源氏物语》,算是日本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存在。据说此书是由一位女官写的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源氏的风流史。   至于这本书的地位嘛,摘录如下:   《源氏物语》成书于公元1001-1008年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为三千万日本家庭不朽的国民文学,是世界上公认的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本书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又有这么说的:   源氏物语(げんじものがたり)   最古老的长篇小说   东亚古典文学巅峰   其究竟如何,笔者就不得而知了。只说说粗浅的见识。   从内容上看呢,类似于《红楼梦》《金瓶梅》。   从地位上看么,或许跟《伊利亚特》《奥德赛》有的一拼。   如果你是一名历史迷,或者钟爱《大长今》、杨贵妃之类的故事,拿来当现代小说看也不逊色。      此外,《源氏物语绘卷》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艺术作品,以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为题材,又称“隆能源氏”(たかよしげんじ),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它与《信贵山缘起》、《伴大纳言绘卷》、《鸟兽人物戏画》合称为日本的四大绘卷。   “绘卷”如同现代的连环画,是用连续的长幅绘画,解说一个故事的内容。   源氏物语绘卷属于当时所谓的“女绘”。它在表现手法上与多表现寺院的缘起、战争等重大题材的“男绘”以线条为主相反,使用浓抹重彩的“作绘”画法。场面多以平安贵族的恋爱生话为主题,以室内描写为中心。因此喜用掀开屋顺的鸟瞰式构图,当时称“吹拔屋台”,即去掉屋顶和天井,只描绘室内自由表现室内人物的活动。但是人物的动作幅度小,因而侧重于表情的刻画人物形象也只是有限的几个。      Lz想到一副类似的一室内图:   韩熙载夜宴图            好啦,扯远了。   Lz想说的,其实是:一门语言,其瑰丽,不只在于其本身,还有其背后深渊的文化。   比如我们说武则天、杨贵妃,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多联想的,这联想甚至不需要意识,潜意识就直接秒杀了N多年前的历史课本翻出各种香艳故事。然而,当我们对一个不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人提到杨贵妃,哪怕把《长恨歌》的故事讲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让TA有所理解。这就是文化背景。      而文化,对翻译而言,则不仅仅是知易行难了。容易知道的,仅仅是文化对语言、对翻译的重大影响。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固然很难,还有一个难上加难,却是真正的“知道”文化。文化者,你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无头公案概莫如是。   故,笔者决定好好读读各国小说散文,接受文化熏陶。      而说到学习语言,笔者最近不能不说是苦不堪言了。   我们算是幸运的一代,中文学的不好不坏,好歹文言、白话都懂,诗词歌赋也算识得,大言不惭的说,要真穿越回古代,还真未必输给寒窗十载的书呆子。   不仅如此,咱还略通英文。一般大学六级水平,基本的听说读写还是过关的。   咱就在这可爱可亲的教育制度下茁长成长为一名多语言人才的了。      然而,当自己去学第三门语言的时候,笔者才发现,被吐槽的教育制度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   首先,计划得当、教材靠谱。从引入、识记、理解、运用,一步步循序渐进,不仅传授了一门语言,还包括该语言相关的风土人情。新概念英语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实用性。每一课几乎都能管中窥豹,让学习者了解到该语言所在社会的一角。而且完全可以通过一课的拓展延伸,一直谈到各个方面。   其次,后勤给力。这首先表现在教材上。笔者自学的时候才发现,一本好教材有时比一个好老师更重要(——这不废话么,您是自学的,要老师有什么用)。而归功于众志成城的考试大业,教材编的还是比较靠谱的。或许是因为规模因素,相关产业也蓬勃发展。比如各种配套习题,听力的素材、工具等等。当然还有各种攻略。英语类的词典等工具书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就找到了权威版本——牛津高阶英汉词典、韦氏、红宝书,等等。而相比之下,笔者自学日语的初期,除了《标准日本语》《新编日语》,可以说是想找各种工具书而不可得。因为中文、英语的学习经历,笔者很清楚自己的需求:1、词汇书(词典);2、语法书;3、阅读听写材料。然而,这些材料都是在最近才渐渐有浮出水面的迹象。   所以,粗浅而言,学习的基本模式概莫如是:有一个好的计划、好的后勤,那么只要你有好的执行,学习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好的计划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科学的学习进度。好的后勤则是相关配套的材料可以再适当的时候方便的得到。好的执行其实不偷懒就成,每天该背完一个List就不要自己骗自己明天背2个。   其实,世间万事,不外如是。一个科学的计划、好的后勤保障、不偷工减料的执行,基本上就是成功的保障了。可惜,失败是远远多于成功的。通常致命的错误,在于两点。   1. 计划不靠谱。——这主要源于无知。   2. 执行不给力。——这主要源于本性。   每次写到不外如是,lz就觉得自己就只会说教。真心想扇自己嘴巴!   以上。

读法的纠正(有读者说看不懂,重新编辑一下)

本人读书向来兴致所至,当年就为了一睹源氏之风华,买了套丰子恺译本的《源氏物语》。还算认真的读了一下,感觉结构松散,翻译除了诗句之外,也很是单薄无味,甚是失望。昨天偶尔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怎样阅读源氏物语》,细细一看,发现《源氏物语》被称为奇书是名至实归的。肤浅单薄的不是书,而是鄙人我。。。感觉还是很有必要来说一下这个问题的,也为继我之后读此书的人造福。。。源氏物语54章内容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从第一章《桐壶》开始,至33章《藤花末叶》终。后部则从《新菜》始至最后。然后前33卷中更可以分为ab两部。最初作者先写完a部,这之后将b部如下图样插入a部之中。具体如下:a 系        b 系     (1) 桐 壷                     (2) 帚 木               (3) 空 蝉               (4) 夕 顔     (5) 若 紫               (6) 末摘花     (7) 紅葉賀     (8) 花 宴     (9) 葵     (10) 賢 木     (11) 花散里     (12) 須 磨     (13) 明 石     (14) 澪 標               (15) 蓬 生               (16) 関 屋     (17) 絵 合     (18) 松 風     (19) 薄 雲     (20) 朝 顔     (21) 少 女               (22) 玉 鬘               (23) 初 音               (24) 胡 蝶               (25) 蛍               (26) 常 夏               (27) 篝 火               (28) 野 分               (29) 行 幸               (30) 藤 袴               (31) 真木柱     (32) 梅 枝     (33) 藤裏葉     研究人员这么分的根据有其下几点:(我就按自己理解简单概括一下)1. ab两系写作风格不一样。a部缺少具体描写,而b部则斟字酌句。2. 从前半部分将b系删去的a系,变成了非常连贯的一个故事。3. a系的人物在b系中出现过,而b系的人从来没有在a系中出现过。a中发生的事件对b有影响,而b对于a系没有任何的影响。这么来分析的话,a系为源氏的致富经。而b系则包括有对源氏太对完美的一种批判。由此可见,作者是在不同时间写出这两个部分的。  也就是说,读此书的时候,先把前半部分的ab两系区分开,先读a,之后再读b。之后再读后半部分。以上的文章并非完全一字一句翻译,我把作者的意思加上我自己的理解稍微翻了一下。Ps:怪不得我读的那么混乱,准备按这个方法再读一遍。原文:  こうして前半が a, b 二系統に分離できるという前提の下に、 それぞれを分析してみると、    a 系は基本的に致富譚である。 即ち、 光源氏についてのある予言が最終的に実現し、 その結果最高の繁栄に至る (彼は最後には準太上天皇という高位に至るばかりでなく、 壮麗な御殿を建造して関係する女性を全て住まわせる)。 それが紫式部の並々ならぬ漢学の素養を背景に、 『史記』 『後漢書』 の 「本紀」 のような年代記の体裁を取って記述されている。    b 系は、 a 系が既に文学好きの人々の間で読まれ好評を得ている中で、 「光源氏が完全無欠扱いされ過ぎている」 という批判に応えるべく書いた、 「失敗に終る挿話」 群である。    男と女の間柄を捉える作者の見方において、 a 系を書いた時と b 系を書いた時では相違がある。    最後に、 a 系は若い女性、 b 系は中年の男性、 という具合に執筆時に想定した主たる読者層が異っている。 『源氏物語』 54 帖は内容的に     前半 : (1) 桐壷から (33) 藤裏葉まで     後半 : (34) 若菜から終りまで   に分かれるが、 前半 33 巻は更に     桐壷・若紫等を含む 17 巻 ( a 系と呼ぶ)、     帚木・夕顔等を含む 16 巻 ( b 系と呼ぶ)、   の二系統に分離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そして実は、     最初に a 系の巻々が書き継がれて一旦完結し、     その後で b 系が下の図式のように a 系に挿入された、   というものです。 当然のことながら前半については、 まず a 系を通読し、 その後で b 系を読み進む方が、 作品の成立および当時の流布の実態に沿うことになります (武田宗俊は二系統を 「紫の上系」 「玉鬘系」 と名付けています)。   前半を a 系と b 系に分離すべきだと考える根拠は、 主に次の三点です :   1) 桐壷の巻では、 筋書きを連ねていくばかりで個々の具体的描写も乏しく、 筆は全く走っていない。 ところが帚木の巻に入ると、 作者は急に饒舌になり活気に満ちて語っている。 内容的にも連続していない。 更に b 系の方が一般に緩急・強弱の付け方において、 遥かに工夫が凝らされている。   2) 前半から b 系を除いた a 系 17 巻だけで、 一貫した欠ける所のない物語となっている。   3) a 系の人物は b 系にも登場するが、 b 系に初登場する人物はその後に来る a 系の巻には登場しない。 また a 系で起きた事件は b 系に影を落しているが、 b 系で生じた種が a 系に戻って活動することは無い。   

一千年前的日本古典爱情

一月有余才看完,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多年前玩太阁立志传。本书可谓一次次颠覆着我对古代伦理观念的认知。虽人多言其为色情小说,我看非也,并无何色情内容。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连接着看下来,便会体味到人世之无偿。尤其源氏和薰君深为我欣赏。却嫌恨柏木,匂皇子。众多女子是无罪的,作为男子,若是不能给其幸福,就莫去搅扰。但为女子者,亦应矜持稳重。每常看到书中女子惊慌失措,任人摆布,常感痛心。另一方面本书又有很多和诗,汉诗,对理解平安平安朝文学历史也有帮助 。--2015年11月1日于北京

《源氏物语》研究的几个切入点(补充中)

一、文本内部1、《源氏物语》中女子形象的分析(pk当下女子)2、泛爱形象的比较:eg、贾宝玉、源氏、(pk三皇子,好色遗传吗?夕雾若不是年轻时学习汉学,恐怕也要继承家族的泛爱基因)3、宇治十贴的来源。4、文本的缺处。二、文本外部1、平安时期情书、服装、琴、字帖的特征。2、日本私小说的发展历程。3、官职的情况。4、紫式部生平考察。

藤原时代的《源氏物语》

终于啃完《源氏物语》,所以就上豆瓣看了一下有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大家关注最多的是翻译、结构以及伦理,我也来说说读后感。先说翻译。我看的是丰子恺译的,非常棒,要按林文月的风格,我是没有办法以这种高度的热情快速地看完这本书的。口语化、生活化,带着轻口味的阅读感触,一路轻松下来,毫无障碍。这种上千页的大部头,太过细腻、典雅的话,反而没有办法持续保持HIGH,落到我这种人手里,多半是半途而弃。林文月的译文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也许是更符合紫式部作为女性作家的行文风格,但是,再从这部书的成书时代来看,作为日本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小说之一,更多的质地还是会停留在质朴的层面上,可能故事的结构、情节设置相对来得更为成熟一点,而语言的运用,成熟度还是有待于商洽的,细腻、典雅的用词尺度,在那个时代,是达不到林文月现有译文的那个程度的。所以,丰版的更为接近原书。当然,丰版也被周作人等嘲讽过,但是,从大基调上来讲,我更倾向于丰版。中间也有疑问,就是有许多的小诗,这个粗鄙啊,我都不忍读之,是翻译故意而为还是紫式部本来就这水平?如果是后者,那么,基本可以映照关于语言成熟度的问题。(可恨的是看不懂原版,只能作若干的猜想和推测)再说结构。可以分成A、B两部分来看。A与B,都是可以穿插安排。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阅读时关于篇幅长短的疑问了。特别是源氏部分,中间的篇幅都不是很长,基本十页之内,而到了讲述薰部分,篇幅很长,段落也很长,二十几页,或是一个段落一整页都讲不完。而如果是B部由紫式部女儿完成的话,两人的文风应该会有差异,但这是译文本,没有办法体现出来。可惜了!讲到伦理,这是一部让人要错乱的小说。表姐弟、堂姐弟、叔父与侄女、儿子与继母、LOLI恋~~~~按今人的眼光来看,不疯才怪!从一开始我就对此疑问颇多,但看到那个时代的特点,这些是可以被理解的,时代再往后到武士时期,那种伦理的禁痼才是最为悲惨的。无论是开放时期还是封闭时期,中间的受害者永远是女性。女性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不就是认同并屈服于社会伦理观念,要不选择远离,但这种远离,不是死亡就是出家,没有更多的出路可走。比如空蝉,她有勇气拒绝源氏,但是,她唯一可选的只能以出家来保护自己。再比如浮舟,摆脱NIOU(文字无法打出来)皇子和薰两人之间的纠缠,她只能选死亡,而当她被救之后,也没有办法获得新的生活,最终也只能也出家苟活于世,本来她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似乎那个人际圈子就那个大,兜兜转转之间,还是被发现她的存在。那个六条妃子,怨念只能以极端的方式来消解,这个女人是一个爱情的悲剧。中途,我还特意去看了《源氏物语》的电影,因为看书时,特别是服装与发式、居住环境等都无法对应起来,引不起共鸣。有了影象的印证之后,渐渐可以对版起来了,膝行、便服、前驱~~~宫廷斗争、政治事件等只是略微谈到,那个时代总体来说应该是一个平安的朝代,可以说此书反映的年代是1001-1008年,基本是藤原道长执掌的全盛时期。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1001还是北宋时期,程朱理学还没有兴起,日本沿袭的仍然是唐朝豪放的作风,特别男女关系没有象“宋”后那样严厉。所以贵族们有时间开发房地产、促进休闲娱乐、推动潮流指向,建设二奶三奶等等。匆匆看完,也没来得及细嚼,大概就如此,有新的体悟,再来谈。

渣男物语

久仰盛名,读来文字之精美,物哀之幽隐氛围,婉约的词唱酬答的确名不虚传,贵族尽显风雅的各种赏心乐事,风俗民情记录作为史料补充大约也价值无限,但这些都无法阻止我阅读过程中时时出戏啊。很希望在豆瓣上看到对成书的背景风俗的介绍,结果一篇也没找到,于是只能认为是因为背景差异实在太大,所以我才这么难以理解难以接受?比如其中最常见的求爱和婚姻情节,葛巾大人说这是原始的访婚制,不必惊诧。可我实在是不懂他们怎么能形成这种制度的呀?像现在摩梭族那种走婚制,我也很好理解呀。书里面婚后多数千金小姐还住在娘家,正式丈夫也不过是时时走访,如果不来还要靠岳父盛情相约,实在不来也只能自怨自艾渡日。也不知道要到何时丈夫自已立了宅子,才可能接来共居,我十分怀疑是否有小姐终身在家居住的。总之婚姻形态十分之奇异,完全没有稳态呀,但说起父辈的婚姻却又好像都是正常的夫妻同住抚育子女。再说子女关系,源氏的儿子夕雾竟是一直都在外祖父家抚养,他不过是偶尔访问一下,也是建了六条院后才接过去放在花散里名下,所以所谓成家立业,对他来说完全不需负任何责任呀。书中最核心的求爱情节,处处都在写小姐们是如何的养在深闺,如何的门户严谨,纵然兄妹之间都不得见面,结果呢?这些描述都用来瞬间被突破呀,简直数不清有多少次的打破藩篱,要说什么偶然掀起帘子,什么私约密会倒也罢了,但那么多的入室强迫亲近甚至强暴,那些所谓侍女,所谓规矩完全都是虚设呀,纸隔窗真真是纸糊的呀。那些个侍从们,敢不敢有点为主忠心,力拒强敌呀?就一个乳母这么做了,还在书中被嘲弄,最终小姐被摆布都是这班侍女们搞得鬼呀。书中极力视为风雅的男女情词往来,我也看的很是郁闷,一来号称诗句,无非小情小怨,与我大中华唐诗不可相提并论,二来回诗有些被评冷淡,有些被评亲切,有些被评亲密,可是我完全看不出来呀,所谓亲密与冷淡句子没差呀,怎么看出态度?三来最不能接受就是他们所谓爱之愈切愈深,实质完全未见过面呀,就算有两句文词来往也无非是说说春花秋月,何尝有什么深入交谈,也就是听说某位小姐身份高贵,才貌兼备就一往情深了,还马上就做出一幅深情无限、得不到还痛彻心扉的样子,我想说这也叫爱情?不过是为了爱的名号装出爱的姿态而已呀。更别提那种种移情别恋,喜新厌旧之事,那部分是人之常情,我反倒能理解。作者尽情描写男女相悦之情的美好,可是明明个个都是渣男有没有?强奸了别人还怪人家冷淡,强暴有夫之妇害人怀孕还埋怨对方,作者描述他们何等温存体贴,但这些男人们在两性关系中何曾真有过为对方设想心情之万一?也就源氏在紫姬死时才真有点换位思考。我看到他们有的只有表面的尊重,无非都是玩赏心态。里面婚姻关系各种错综复杂,让我好生猜疑他们到底有没有近亲限制,看完全书我认为他们的大概思想可能就是除了同父或同母兄妹是决然不可的,其他均可接受,也不像中国严格要求不可跨辈份。但是我仍不能理解的是,里面处处写的都是父母重视女公子,就算是女性视角,就算是突出女子美好,也不至于写的好似对儿子毫不在意,全身心都在女儿身上吧?我不信日本当时会是这种状态。还有那深入骨髓的等级意识,时代所限当时人就这种看法我也能理解,但需要那么时时刻刻提醒明石姬所谓身份低下吗?父亲是个地方官就连养育女儿、甚至见女儿、甚至在女儿的成年仪式上出现都不合适?如此不近人情,单凭这点源氏也很渣呀。本来我不觉得对一本小说,应该用三观正不正来评价,尤其不能用现代价值观来评价古代的思想作风,但此书硬要把一批渣男的玩赏之路当成唯美爱情来写,我看的十分郁闷,文辞再华丽也觉别扭。另外,坚决不同意什么由此书推想唐时风貌,我大唐朝虽然也民风开放,但我坚信其中自由情爱决非如此扭曲。

云隐

很希望拥有这本书。丰子恺 先生的。我在图书馆借阅的,但居然只有上和下,没有中!!!看完了上。觉得那种感觉很好。希望以后能慢慢的细读。

如何阅读源氏物语

五一闲翻书的时候,看到一篇旧文:大野晋的《如何阅读《源氏物语》——对未经论证的“武田说”的再评价》。虽然是旧文,但因为之前没有看过这类文章,所以觉得其中的观点颇新奇,于是按照文中的方法又重新翻阅了一下《源氏物语》和《紫式部日记》,更是有趣。这几年,国内重版了好几次《源氏物语》,可与其相关的书籍却并不多见,我只看过《源氏物语交响乐》。其实日本国内对《源氏物语》的研究早就族繁不及备载了,看看我国对红楼梦的研究就可以想象了。只可惜国内没有出过好的源氏物语辅助读物,让我这样的门外汉只好望洋兴叹了。关于武田的主张,虽然我没有资格评论对错,但是奇文共欣赏吧,希望对大家读源氏的时候有所助益。http://www.genji.co.jp/tyosyo/imi.htmlhttp://sksrg.blog82.fc2.com/blog-entry-21.html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A%90%E6%B0%8F%E7%89%A9%E8%AA%9E#.E6.AD.A6.E7.94.B0.E5.AE.97.E4.BF.8A.E3.81.AE.E7.AC.AC.E4.B8.80.E9.83.A8.E4.BA.8C.E7.B3.BB.E7.B5.B1.E8.AA.AC武田説は和辻哲郎の直観的推理を具体的に裏付けるもので、 要約すれば、『源氏物語』 54 帖は内容的に  前半 : (1) 桐壷から (33) 藤裏葉まで  後半 : (34) 若菜から終りまでに分かれるが、 前半 33 巻は更に  桐壷・若紫等を含む 17 巻 ( a 系と呼ぶ)、  帚木・夕顔等を含む 16 巻 ( b 系と呼ぶ)、の二系統に分離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そして実は、  最初に a 系の巻々が書き継がれて一旦完結し、  その後で b 系が下の図式のように a 系に挿入された、というものです。 当然のことながら前半については、 まず a 系を通読し、 その後で b 系を読み進む方が、 作品の成立および当時の流布の実態に沿うことになります (武田宗俊は二系統を 「紫の上系」 「玉鬘系」 と名付けています)。    a 系        b 系  (1) 桐 壷                   (2) 帚 木            (3) 空 蝉            (4) 夕 顔  (5) 若 紫            (6) 末摘花  (7) 紅葉賀  (8) 花 宴  (9) 葵  (10) 賢 木  (11) 花散里  (12) 須 磨  (13) 明 石  (14) 澪 標            (15) 蓬 生            (16) 関 屋  (17) 絵 合  (18) 松 風  (19) 薄 雲  (20) 朝 顔  (21) 少 女            (22) 玉 鬘            (23) 初 音            (24) 胡 蝶            (25) 蛍            (26) 常 夏            (27) 篝 火            (28) 野 分            (29) 行 幸            (30) 藤 袴            (31) 真木柱  (32) 梅 枝  (33) 藤裏葉前半を a 系と b 系に分離すべきだと考える根拠は、 主に次の三点です :1) 桐壷の巻では、 筋書きを連ねていくばかりで個々の具体的描写も乏しく、 筆は全く走っていない。 ところが帚木の巻に入ると、 作者は急に饒舌になり活気に満ちて語っている。 内容的にも連続していない。 更に b 系の方が一般に緩急・強弱の付け方において、 遥かに工夫が凝らされている。2) 前半から b 系を除いた a 系 17 巻だけで、 一貫した欠ける所のない物語となっている。3) a 系の人物は b 系にも登場するが、 b 系に初登場する人物はその後に来る a 系の巻には登場しない。 また a 系で起きた事件は b 系に影を落しているが、 b 系で生じた種が a 系に戻って活動することは無い。こうして前半が a, b 二系統に分離できるという前提の下に、 それぞれを分析してみると、 a 系は基本的に致富譚である。 即ち、 光源氏についてのある予言が最終的に実現し、 その結果最高の繁栄に至る (彼は最後には準太上天皇という高位に至るばかりでなく、 壮麗な御殿を建造して関係する女性を全て住まわせる)。 それが紫式部の並々ならぬ漢学の素養を背景に、 『史記』 『後漢書』 の 「本紀」 のような年代記の体裁を取って記述されている。 b 系は、 a 系が既に文学好きの人々の間で読まれ好評を得ている中で、 「光源氏が完全無欠扱いされ過ぎている」 という批判に応えるべく書いた、 「失敗に終る挿話」 群である。 男と女の間柄を捉える作者の見方において、 a 系を書いた時と b 系を書いた時では相違がある。 最後に、 a 系は若い女性、 b 系は中年の男性、 という具合に執筆時に想定した主たる読者層が異っている。かくの如き事情ですから、 前半を現在の巻数順のまま読むと a 系と b 系が入り混じることになり、 作品そのものの印象が混濁し不明になるのだそうです (後半については、 宇治十帖とそれより前とに分けて大野 晋が深刻な議論を展開していますが、 それはどうぞ自らお読みになって下さい)。

一千年前的日本古典爱情

一月有余才看完,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多年前玩太阁立志传。本书可谓一次次颠覆着我对古代伦理观念的认知。虽人多言其为色情小说,我看非也,并无何色情内容。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连接着看下来,便会体味到人世之无偿。尤其源氏和薰君深为我欣赏。却嫌恨柏木,匂皇子。众多女子是无罪的,作为男子,若是不能给其幸福,就莫去搅扰。但为女子者,亦应矜持稳重。每常看到书中女子惊慌失措,任人摆布,常感痛心。另一方面本书又有很多和诗,汉诗,对理解平安朝文学历史也有帮助 。--2015年11月1日于北京

我的日本文学启蒙

故事构架觉得很复杂,但是可以很明显的感觉浓郁的日本文化,很欣赏作者写源氏去世的那一回,有气场~~~

诡异的男人女人

一直感怀这套书的盛名,却没有办法得以一读,直到上学期末,在图书馆偶得,兴致勃勃拿了回来,读了将近数月,终于今日翻阅完毕,心中竟然有松了一口气的轻快。作者紫式部是个很有才情的女人,这不必怀疑,文中信手拈来般的好词好句不断,读来流畅自然,感怀良多,而对场景的描写也是极尽奢华,即使乡野之地,也尽使其别有风情。惟独此女子对书中主人公源氏的推崇,让人目瞪口呆,质疑此人对爱情的专一性之重要的认同,源氏拈花惹草,反倒成了风情万种,博得女人万千宠爱,甚至无数个女人在他死后还对他念念不忘,纷纷出家以表爱情。因为恐怕除了遁入空门的数名女子被斥不懂风情、与柏木珠胎暗结的三公主遭受厌恶之外,源氏都怀着一种欣赏的心态,如同宝玉一般,悉心照拂着这些女子的生活起居,这种绅士风度在作者眼中,乃是无往不利的利器,让源氏得以纵横情场40多年,见一个爱一个,各个女子略有姿色,便是砰然心动。奇怪的是,那么多夫人,在六条院中倒也相安无事多年,只能说源氏的心思缜密,在人前并无偏颇。但这也让源氏显得大胆,肆意妄为,与父亲的皇后私通,生下日后的皇帝冷泉院……类似乱伦的事情频繁出现,尽管后来年长,对这些事情谨慎了许多,但最后还是以40多高岁娶了自家兄弟的10多岁小女三公主。源氏的夫人之中,我最佩服紫夫人,在30多年的夫妻生涯里面,她替源氏处理一些琐事,帮他照看众多的女子,尽管妒忌心情越来越盛,一度病入膏肓,但依然以一种超然的态度,跟在源氏身后,成就了六条院的鼎盛。她死后,六条院的繁华消失不见,尽管后人繁多,但鼎盛难再现,大部分人总喜欢回忆往事,盼求源氏的再现。反倒源氏的后人,尤其是儿子熏大将(其实是柏木的儿子)、外孙三皇子(源氏女儿明石皇后的三公子)类似于强抢的作为将浮舟逼到跳河、出家,这番作为并不光明磊落,仿佛也暗示着源氏一族的没落。这些女子,无论是身份高贵还是低微,都在男子的操纵下过活,能得善终者甚少。而且在那个时代,她们为了更好地生活,都只能依附男人,可总难两全,假如大方直接反被斥做无耻,假如妞妞捏捏又被称为不懂风情。若是丈夫声名旺贤善则至少衣食无忧,否则惴惴不安,不能好活,终于死掉,埋葬于山野之间。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长存于书本文字之间,为后人翻阅,终将没能成就一段美言。故今人必将引以为戒,小心交往方为上。

评论源氏物语

这本书到象是《金瓶梅》与《红楼梦》的结合,更偏向于《金瓶梅》。语言方面不及《红楼梦》婉约。私欲方面不及《金瓶梅》火暴。因为本人不通日语,所以不可能通过日本的语言来体会,但我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当属里面的诗歌,这可能与日本民族的特有的细腻与骨子里欲火有关

从“宇治十贴”开始

我是从“宇治十贴”(其实是第三册)开始看的。长篇我一般都是假期里看,怕弃坑。前一段,忽然想看,就随便挑了第三册看,没课没作业的下午看,睡前看,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时看,没什么做得动的事时看,心情平平的时候看,心情不平的时候看——本就是中途看起,为的就是方便随时撒手,如果没了兴头,不想,从“魔法使”到“梦浮桥”,又回到“桐壶”,止于“竹河”,一个月有余间三册书也就完了。其实,紫式部是一个很“作”的作者,意思上多少有点像源氏其人,一边信誓旦旦要出家,一边该干嘛干嘛,也记不得他是从几岁起有这句口头禅的,反正他好不容易出家了,作者倒搁笔了。说到紫式部,最有意思的是她的评语。一次是,源氏貌似揽镜自照照例对自己的美貌暗暗窃喜,源氏刚独完白,紫式部就来了一句,大意是,这也太不像话了。也不知道是谁把源氏写得天上没有人间难得。另有两次,其一记不得是柏木还是夕雾,其二是匂皇子,他们似乎也干了什么好样的,紫式部回头就是一人一句,这个色情儿(色情狂)。当然,我不知道“色情”在丰子恺的时代能有什么更体面的义项,也不知道紫式部笔下的原文又是何谓。还有回,是八郎君(最早的头中将之子)找太子(明石皇后所诞),太子闻到八郎君身带异香,心知昨天没见到八郎君原来他是去找熏君,就发言诉恨,紫式部刚等他诉完恨就下笔了说,这等吃醋也太可笑了。(类似的段子和评语星布全书的似还不少。)再说源氏,书中形容源氏的美貌,多次和“魔”“鬼”扯上关系。典型如"红叶贺"一回弘徽殿女御谓之,被鬼看上了,仅看一处如果说是女御出言泄愤也通,奇怪的是,桐壶帝旋即为源氏做法事,为他“消除魔障”。别的几处记不得了,要之,我觉得这种写法和感觉是很有意味的。形容某人美貌,丰子恺多次以“昳丽”出之,印象里除了一次是女的(明石夫人?),都是用在男子身上的,记得确切的有源氏、熏君,第一次看到丰子恺用这个词,我是觉得这个词和书中人倒是彼此增美,“昳”这个字不知道为什么给我的印象确是很好,可能这个字本就和“光华”有关,但不完全是这个理由。说到美貌又提到熏君,不妨说下我看书时就在心里排比的问题:哪个人更美貌是不是跟源氏的血缘有关?藏人少将(夕雾长子)和熏君,是引起我这个问题的两个主角,照说,藏人少将是源氏嫡传长孙,论血统,这美貌隔代衰减得再狠也不至于输给熏君(熏君无非是 和“樱树”般的源氏并立形同“山木”的头中将之子 和 更衣所出的三公主 的儿子),但是在“宇治十贴”前的几回,熏君已经明显压藏人少将一头,何况“十贴”。或者另一个解释是,是不是跟源氏更亲近?照这样看,匂皇子和熏君都是长在六条院的,经过“十全无缺”都无法形容的紫姬和源氏本人熏陶、调教的,倒也解释得通。如果把血统和亲近度一并作为判据,倒是很能解释不少人物的美貌或戏份分量或地位轩轾,像冷泉院(太可怜了,照血统说,应该是两支最为美貌的血统的至高受造)、夕雾、秋好皇后(她毕竟还是托和六条妃子rp守恒的福)、玉鬘等等。当然,这里美貌的等差很难划分,戏份的多少(紫式部的青眼程度)却很好分辨,难免混淆,我也没打算特意去区分,毕竟只是我的胡思乱想。又说“稳重”、“持重”、“老成”之类的形容词,根本上来说,就是不“轻薄”的意思,或者说暂时没“轻薄”的机会而已,被形容过的计有柏木、夕雾和熏君三人,诶,最后被证明都是......不枉紫式部的一番苦心。就中尤有意趣的是夕雾,为了落叶公主之母的一封信,夕雾夫妇来来回回几番进攻和佯攻、敷衍和欲擒故纵。这套往还刺探的路数原来还可以上溯到紫式部,呃。。。之前说紫式部很“作”,前面提的“评语”只是举其一端而已,又像是,书里人物最喜挂在嘴上的话就是“我好恨”云云,事无大小,男女不论,还以前面提到的藏人少将为例,他对玉鬘的大女公子求爱不成之后那个“作”劲实在足得封他为“作精”也绰绰有余了,详见“竹河”,这里提藏人少将不是说他最“作”,我的意思只是说,书里不少人都是这个级别。书里还有一个很泛滥的问题,就是移情,但成灾的地方是,移情也照样男女不论,尽管算不得常见。不知不觉就唧唧歪歪了许多不知所谓的东西。说回来,《源》最美盛的地方是不绝的舞集歌宴,源氏公子和头中将的“青海波”,红梅的“高砂”,六条院的众芳毕集的弦歌之会,无不让人追慕不置。《源》可资啧啧不休的实在无尽,就此打住。

只爱一点点

有个人曾经说,在他心中,我如书中的某一名女子。到底是谁,我早已忘却。  也许,在那个人心中,各式的女子都会在他心中有对应的一个位置。因为他深深珍惜每个女人的美。  而世上的每个女子,都会在意这样的位置。却渐渐地在这样的介意中,掩盖了自己的美。  这样的男子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他会对你说出:如果早些遇到你,你也许会是他的最爱。可是你一点把握都没有,他是不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  如果世上有弱水三千,他也许会有最爱的那一瓢,可是他不会只拥有那一瓢。你觉得他最懂得你的美,让你知晓自己的美,可是他也让你最落寞。  所有亲爱的女读者们,不要指责源氏这样的男子的同时犯错误。请享受周围源氏们对你们的赞美,但是,就像某个人一直对我强调的,请怜取眼前人。笑。

不知道要不要重读

当初是听说号称日本的《红楼梦》才拿来读的,那个时候对红楼梦爱到痴心的地步。然后是深深的失望,一点看不出来光源式哪里吸引人,和那么多女子穿行,也感觉很混乱。而且觉得言语晦涩,根本和红楼梦不能相比。于是多年不读,而且从这本书开始对日本文学都一直带有排斥心理。最近看一些对这部书的评论,开始想是不是应该重新拿来读一读,关键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初一,现在想想,那个时候还不能接受语言上的隔阂,而且太小,可能排斥的太轻率。不知道要不要再重读,当时留下的对这本书的阴影挺大的。

完全没有这么经典的感觉!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么 ,感觉情节跳跃,结构松散,完全不吸引人,就是一段一段的风花雪月!无语 很一般的感觉吧,没有老师推荐的这么好看,这么吸引人,老师有倾日情节感觉说得天花乱坠的好看,完全可以改成,光源氏的风流往事集~

《源氏物語》和《紅樓夢》

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最近在看《源氏物語》,丰子恺譯。有人對丰子恺的版本不甚滿意,据說還有一位林文月的譯本更佳。批評丰子恺譯本的,認為丰子恺的語言太文言。希望以后有機會再翻翻林文月的吧,反正我對丰子恺的譯本很滿意,就是欣賞他比較古雅的白話文體(也談不上什么文言體)。紫式部生活在公元1000年左右,正是我國北宋年間,北宋年間的作品,用古雅的文字翻譯,應該是非常妥貼的。一直听聞日本的《源氏物語》有如中國的《紅樓夢》,极感興趣,可惜一直沒機會讀。也正因為有興趣,曾斥巨資買過二本《源氏物語》的連環畫,那可真是斥巨資呵,記得要好幾十塊錢一本呢,當時足夠美美地吃上一餐了。晝得非常精美,但也妨礙了對內容的了解。從連環畫所提供的有限情況來看,源氏就一花花公子、纨绔子弟,整天不是串堂入室,和這個偷情,就是和那個亂搞。如此荒唐淫蕩的小說,怎么和《紅樓夢》相提並論呢?現在讀了《源氏物語》,才疑竇解開。這件事教育我:想了解一本書,千萬不要通過以它改編的連環畫去了解,那只會令你更不了解。習慣了《紅樓夢》那樣生動的描寫方式,自然不習慣《源氏物語》半日記式、半史記式的平鋪直述的記錄手法。雖然《源氏物語》同樣對建築、风景、宮庭活動、宴會、精美的器皿、食物、人物長相、服飾等有細膩地描寫,但我們毕竟是中國人,對日本文化本就相隔一層,還要再隔一層地去了解日本古代?所以紫式部的描寫,對我們來說,缺乏理解的基礎,她筆下的繁华世界和精美物品,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稀罕,無法引起共鳴。這就令人對《源氏物語》能否和《紅樓夢》相提並倫產生了疑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是產生這種疑問的原因。《源氏物語》里雖也說封建時代,但比《紅樓夢》里的更接近以物易物的原始社會。非常有趣的一點:《源氏物語》里很喜歡用服裝、食物作禮物或賞賜物。這在《紅樓夢》里當然也時常見,但那多半是對府內人或丫鬟的賞賜,如果有外面的官來,難道不送些金、銀、玉之類的貴重品?《紅樓夢》二十八回,元妃送府里女眷的端午節禮物,老太太也有香如意、玛瑙枕等。當然,《源氏物語》里一說賞賜衣服,我眼前就出現精美絶倫的日本和服。即使在今時今日,日本的和服也是價格不菲。若對日本餐有所了解的,也自然會知道日本餐從盛食物的器皿到食物的原材料、摆放的樣式、呈送的姿態,都有講究,非常藝術。但對貴賓一律贈送衣服和食物的做法,總有點停留在果腹和遮體最低需求的小農意識層次上,和《紅樓夢》所呈現的豪華精細作派非一個檔次。不提送衣服、送食品給貴賓不上台面,透出小家氣,既便對下人,也未必真帶來好處。《源氏物語》第四十五回“橋姬”,熏君赴宇治拜訪八親王未遇,和大女公子取得直接聯系,興奮之余,“便將雾濕的衣服脫下,全部送給這值宿人”。值宿人身份低下,需干粗活,且又長得容貌丑陋,穿上熏君華麗的便袍,沁透異香,“遇到的人都訕笑他,反局促不安”,紫式部也說“真乃太可笑了。”《源氏物語》里也談到書法、繪畫、詩歌,和多種多樣樂器、音樂會,對這方面面,不是我自大,有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作后盾,《源氏物語》的這些,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紫式部极推崇的白居易,在我國古代詩人风雲榜上,也不過是中間偏上的角色。我很不喜歡《源氏物語》里書信應答的那些俳句,左一句,右一句,煩也煩死我了。不怪作者生安白造,那時候的日本人,或許是有這樣的雅好,以俳句應答,但那些俳句,唱山歌一樣,別提意境高遠的佳句了。當然,我不懂日本詩歌在格律上的規矩,兴许不懂欣賞。《源氏物語》里的詩句,也有非常不錯的,譬如作者經常引用的日本古歌,許多句子和我們的古詩十九首、陶潜的詩风格相近,朴实無華。下摘幾句,待我有空時或再整理幾組:陋室如同金玉屋,人生到处即为家。──《古今和歌集》焦急心如焚,無人問苦衷。經年盼待久,犹不許相逢。──《后撰集》相思到死有何益,生前歡會胜黃金。──《拾遺集》上面談的,都是《源氏物語》不及《紅樓夢》之處,然而,我認為將它比作《紅樓夢》還是很恰當的,主要表現在二方面:紫式部對她筆下的人物處理,和曹雪芹異曲同工,無論什么人物,幾乎沒什么貶意的筆触口吻。《紅樓夢》里偽善的王夫人、背后傷人的袭人、草菅人命的王熙凤,曹雪芹並沒有在她們額頭上貼上“討厭”的標簽,予以直接揭露或批判。相反,王熙凤是位漂亮的少婦,襲人也溫柔動人。紫式部一樣,《源氏物語》中沒什么“反派”人物,一心想攀上高枝的明石道人,幾乎覺察不到紫式部倜侃的意思;光源氏這么虚伪、弄權、以玩弄女性為己任的一個人物,在紫式部筆下,卻是美的化身,總是那么高貴、美麗。說起《源氏物語》像《紅樓夢》,不知道有沒有人將光源氏比作贾宝玉?那將是我听到的天大的笑話!非要比的話,光源氏倒有點像那個道貌岸然的賈政。《源氏物語》和《紅樓夢》一樣,是部著重描寫女性的小說。《源氏物語》里的女性和《紅樓夢》里的女性一樣,多多少少算貴族女子,聰明美麗,琴棋書畫,但幾乎沒有誰得到幸福。《源氏物語》比《紅樓夢》更狠,《紅樓夢》里還有千年的媳婦熬成婆的賈母賈老太太,在府里,她算權威人物。《源氏物語》所描寫的封建貴族家族中,很少看到女子有實權,上不上年紀都沒有關係。弘徽殿太后掌握了權力,將光源氏流放須磨,后來宮庭權力的斗爭中失利,她也死時寂寥。所以我寧可將她看作政治斗爭中如武則天罕有的女性上位個案,而非家族中女性會有什么地位。總之,《源氏物語》里的女性上至皇后妃子,下至宮娥女佣,無不身不由己,命運悲慘。六條院有如大觀園,姹紫嫣红开遍,卻风刀霜劍相逼。六條院外的世界,更崎嶇黑暗。婦女在古代日本,還真沒什么活路,所以許多人只好青燈古佛終殘生。=================================更多文章,请关注我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这本书啊

只看了丰子恺先生的译本,没有比较当然也没有资格说什么,文言式的白话,可能比较适合平安时代的大和风情。其实对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比较无语,初看的时候是一年前,看了三分之一的感想是,这都是什么啊,一个男人的艳遇么。看了三分之二,一声叹息,依然是没完没了的艳遇;看完以后彻底绝望,都是艳遇。是不是有一部叫源氏物语千年纪的动画,那里面的源氏的声优似乎是樱井孝宏。看动画时的感觉,依然是无语的。今年有日本文学的课,老师一板一眼地说,日本的物语传统,大概就体现在书中的风物描写和那些美丽的题目吧。再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注意到里面的和歌,不得不说受到了唐诗宋词熏陶的中国人可能不会理解那种日式的风雅吧。喜欢里面女子的名字,很美,像春天的花朵。除此之外真的没有什么了,唯一打动我的是其中一些细微的女性情绪。没有通过这本书看到之前研究者所说的没落的情绪,丝毫没有。就这样读掉了一本所谓的名著。

让长篇长在你的日子里

-----------光源氏---逗弄花露还嫌指冷呢曾经有几个月的床边书,没事就翻翻看源氏与紫姬品评世事与女人,那一刻最接近地老天荒古人能花半生的时间写一本书,丰盈的书,足够编织一个世界,让每个读者都有一席之地、想象空间现代人的书常常是太薄太干瘪了只能对读者已有的世界造成轻重不一的冲击再不能重构新生了-----然而这正是读长篇的妙处

当年梦痕草木深

《源氏物语》,千年之年的日本《红楼梦》。其间情书如落英缤纷,暗香薰眸。若说宝玉乃以片言秋波达意表心,源氏实可谓用情书短诗诉怨抒怀。情书引路,返平安朝。长夏草木离离,依稀可觅当年梦痕。完美的情书如无瑕白玉,尽善尽美。先是选纸,纸张质地色泽皆有讲究。纯白陆奥纸厚重沉稳、绿色双重笺暗含钦敬、深色蓝宝纸寓意忧郁,浅绿中国纸隐示交笃,各得其时,平添兴味。雨雪纷飞的冬日,源氏致信适逢母丧的前斋宫,“写在像阴天一般的灰色的纸上。”舞会期间五节舞姬的来信,选绿色带纹样的信纸,与穿绿衣的辰日相符,饶有趣味。最为可叹当数梅壶女御,将昔时所用那把栉子折断一端,题诗其上。动情时,忆昔日,拟栉作纸,实甚动人。信纸的熏香亦不容小视,香味愈是馥郁,愈能暗寓写信人用情深笃。只需想想明石小女公子着裳仪式上争驰新巧的各种香剂:黑方、待从、百步、荷叶,单听名字便足以将人醉倒,不难想见展信一刻的摄人心魄。有道“花气袭人知骤暖”,谁知书信之沁人心脾更胜于花呢。墨色浓淡相宜,笔迹清新自然可使简函倍添情致。字迹端丽笔锋添媚固然可喜,随意不拘信手草书亦堪慰情。情书之至,细枝末节莫不顾及。将信纸卷作筒形,用白纸将上下端捻好封成立文式虽显谨重,却不及折作小笺富于趣致。情书往往附有花枝,将信系在藤花、晚樱、红梅、瞿麦、松枝之上,随时令节日有所不同,皆有可观。纸色与花色相配,恰如人面与花颜相映,惹人怜爱。即便是被众侍女讥作不谙风雅的夕雾君,将紫色信纸系在被风吹折的绿色苓草上的搭配,尚不失别样之美。更有谙于此道者,附花致书,妙趣横生。或凭花传情,颇见情致。或借花点题,含蓄别致。大古歌呤“乍闻花橘芬芳气,猛忆伊人怀袖香”,折取花橘一枝,赋诗系上。馥气幽幽,无限深意在言外。或拈花衫诗,相映成趣。“同枝染出不同色,借问花神何者深?”单看诗句,兴味寡淡;然将此信束于一枝半青半绛的枫叶之上,情致陡然丰满,意韵盎然,回味无穷。劳情若此,仍未穷极。源氏曾于一积雪冬日清晨致信三公主,将信系于一梅花虬枝,特意吩咐使者走西面的走廊,以便自己观赏雪中送书之景。是时瑞雪又至,未消的残雪之上又覆新雪,黄莺跃于红梅树梢上,清脆啼啭。公子身着白色便服,手捻梅花,呤着“折得梅花香满袖”之歌,撩起窗子向外眺望——此景实堪入画。情书之美,至斯极矣。情书之美,尤在人情。平安朝乃爱情绽放的时代,情书是含苞带露的蔷薇。“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时值仲夏,夜雨添凉。十七岁的源氏风华正茂,贤雅高贵,妙不可言。对他心怀恋慕的女子不可计数,倾怀诉怨的书信纷至沓来。情书的纸色、墨迹和熏香之气各不相同,各得其妙。独自回味那些秘藏的情书,源氏读到动情处往往声泪俱下,泣不成声。若逢雨夜重温旧简,更要“罗衾碧帘雨添泪”,青衫无干时了。“心不孤起,仗境方生。”高妙的情书多是即事应景而作,季节、地点、节日、天气,拌和心情入信,触景生情,境界全出。源氏在雨天去信慰问末摘花,便书“夕雾迷离犹未散,更逢夜雨倍添愁。”红叶荫下试演《青海波》次日致信藤壶妃子,遂问“心多愁恨身难舞,扇袖传情知不知?”放逐须磨时回信答复五节小组,则叹“若教心似船停纤,永泊须磨浦上波! ”收信者执书遥想写信人彼时彼地所思所想,纵然时空相隔,犹能以心共鸣。情书内容多是倾吐思慕之苦。源氏给空蝉的一封长信,于末附诗:“重温旧梦如何日,睡眼常开直到今。”空蝉一展信便热泪盈睫。对自小便亲自悉心抚育的紫儿,源氏更是用心良苦。源氏十八岁的暮春,邂逅其时年仅十岁,宛若娇嫩山樱的的紫儿,方寸悸动。况且紫儿肖似源氏自幼苦恋的藤壶妃子,公子更觉恋恋不舍。次日便致信紫儿的祖母北山老尼,另附一张打成结的小纸,写道:“山樱倩影萦魂梦,无限深情属此花。”手笔秀美,包封精巧,纵是老尼看来,亦觉艳丽非常,令人目眩。及其教养紫儿,时常写诗予她当作习字贴,以培风流娴雅之趣。紫姬成为源氏的正夫人之后,二人时常呤咏题诗以戏。源氏流放须磨期间,二人以富于情味的诗文互相赠答,仍恨言不尽意,源氏便将日常感想题于画上寄予紫姬。如此伉俪,宛如天人。爱意细水长流,情书似溪涧落花随波流转,跌宕如歌。情定此生,情书言情却可超越时空。三生石上所勒誓言,亦可算作情书一贴。无奈辗转轮回,前缘一线。宇治十贴末尾,为情所困的浮舟不堪困窘,决意投水赴死。于是将旧时信札或就火烧毁,或投于水中尽数毁灭。令人思及临终焚诗的黛玉。斯人已逝,片言谁解?书烬化蝶,乘轻风入云。青烟远逝,随冷月花魂飘至天国——终难续、红楼梦。PS:大二时的读书笔记,最喜矫情造文的时候。

初读《源氏物语》

耗时四个月,终于看完了整部小说。如简介中介绍,此书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小说,且成书年代叫早,因此其在日本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将其与中国的《红楼梦》做比较,似乎有些牵强。在小说的题材上,或许与《红楼梦》接近,但个人认为,在内容的深度上貌似略有不及。整本《源氏物语》主要前三分之二围绕光源氏一生及后三分之一围绕薰的部分人生来展开。而且主要叙述两人与众多女子的感情生活。说感觉此书的深度不及《红楼梦》,就在于说叙述的内容较为单一,仅仅是一个男主与这样那样的女子发生各种感情,各种关系,却没有更为复杂的情节。当然,作者在叙述的时候,也并乏味。开始时,作者以非常平静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初读前几章时,确实差一点没坚持读下去。但是继续读着,却逐渐被作者所吸引。整部小说的语言安静细腻时而又极富悲痛之感,非常符合作者作为一名古代书香女子的身份。尤其书中的诗文,有的引用《古今和歌集》等古代著作,有的为作者创作,其用词优美,令人回味。此书介绍也提到,《源氏物语》常被用于词典及文学作品的引用出处,可见其在日本文学界的地位。小说还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诗,也多次提到中国唐朝,可见作者所处时代深受唐朝影响,而且作者很有可能是白居易的粉丝。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场景反应着当时的社会状态,如人际交往过程中相互对诗方不显失礼(当时社会还正是很有文学氛围啊),女子与男子交谈需设帘子。中译本的介绍中还说揭露当时社会的负面氛围,在此就不再赘述。当然,所读的是丰子恺先生的译作,将日语翻译成中文后能够保留原著的感觉确实不易,不愧是大家风范。当然有机会希望能读一下日语版原著,是否读来更有感觉?

平安时代的华丽魅影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或许过往真相已湮没于历史,传闻佚录却仍在红尘流转。古时的善恶美丑到如今有不过是一片黄土下的森森白骨,不灭的,是人们心中如平安时代的一盏明灯——源氏公子。提到源氏,几乎所有人都会联想到一位风度翩翩,俊美优雅的贵公子,同时也会有贵族之间的骄奢淫逸的通病。源氏是令人嫉妒的,他虽由地位低下的更衣所生,却备受桐壶帝宠爱,笑笑年纪就由风韵娴雅,妩媚含羞的姿态,使得弘徽殿女御(桐壶更衣得宿敌)也对他喜爱不已。书中一段描写源氏公子幼年时朝鲜道士对他的评价更使印证了他的一生:“照这位公子的相貌来看,应该当一国之王,登至尊之位。然而若如此,深恐国家发生变乱,已身遭逢忧患。若使当朝廷柱石,辅佐天下政治呢,则又与相貌不符。”这番话下来,桐壶帝彻底打消立源氏位太子的念头,讲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这便使源氏的开端。源氏一生与女人有这不解之缘。十二岁成人礼时与葵姬成亲,成为左大臣的女婿,从此变在仕途中斩露头角,知至与陇月夜的事被弘徽殿太后揭发被发配到须磨,那时他人生中的唯一一次挫折。书中评价:“其实源氏公子的本性,不喜欢世间常有的那种一时冲动的色情行为;不幸而有一种癖好,偶尔发作,便违背本性,不顾遗憾无穷,而做出不应该有的行为来。”在我心目中,源氏并非是上流社会中随处可见的花花公子,在源氏心中有一位女神。她,桐壶帝挚爱的昭阳妃子,静静地坐在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端庄,美丽不足以形容她的美貌,一举一动都透者优雅与高贵。源氏与她,有太多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年龄与身份是一副沉重的枷锁,禁锢者他的身,烧灼者他的心。源氏对藤壶的爱恋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追寻她的影子。葵姬的端庄,空蝉的冷傲,夕颜的娇媚,末摘花的柔情,紫姬的神韵及明石姬的淡雅,拼成一个完完整整的藤壶。只是源氏直至紫姬离开后才明白,紫姬对自己来说,已不是单纯意义上一个藤壶的替代品了,从十岁开始她已陪伴自己左右,早已产生了不可分割的情感。原来,他爱她,只是这一切明白时源氏早已不惑之年,而紫姬也是带着对源氏的恨情离开人世。腥风血雨的平安时代,虽没有冷兵器的刀光剑影,但在政治与权利斗争激化的时代,从天而降的光华公子是人们心中的救赎。风华绝代的贵公子驾着牛车缓慢地驶过每个平安京地角落,轻轻挑起帘帐,高高地乌纱帽下柔软地发丝在风中追逐,额前的几丝显得他更加得儒雅。剑眉,如黑曜石般的眼睛交相呼应,唇边那抹若有若无的浅笑衬得他风神俊朗,缓缓又优雅地走下车,修长的身形衬得白色狩衣在风中作响。源氏,一位翩翩绝代公子,如同遥远东方得启明星,照亮迷茫路途得未知,他的笑,如三月春风,似乎那么一笑而过,一切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都成为过眼云烟。他,是人们心中的救赎。源氏不是完美的,但似乎是与身俱来的气质,尽管他依然带有奢靡淫乱的贵族之风,却总能把其化为优雅的风流韵事。即使与自己的母后通奸,我们也会归功于源氏对藤壶的热恋;即使妻子与柏木私通生下自己名义上的继承人熏君,我们也会归功于三公主的不守妇道;即使弘徽殿太后揭发源氏与陇月夜之间的暧昧,我们也会归功于源氏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棋子。似乎所有违背伦理道德的荒诞故事发生在源氏身上,都是可以被理解,被接纳的。源氏,堕落并且重生着,犹如一只即将涅磐的美丽凤凰,只是缺一把希望之火,在平安京的上空盘旋不定,迂回前进,给充满混沌的平安时代添上一抹华丽的魅影!资料:《源氏物语》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何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的腐败政治何淫逸的生活,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地画面何特征。  作品中以弘徽殿女御(地位最高地妃子)及其父右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的政治势力,同源氏及其岳父左大臣为掉膘的皇室一派之间的较量,正是这种斗争和矛盾的反映,是主人公源氏生活的时代环境,而且决定着他一生的命运。  源氏是桐壶天皇和更衣(地位低于女御的妃子)所生的小皇子,母子深得天皇宠爱,弘徽殿出于嫉妒,更怕天皇册立源氏为皇太子,于是逼死更衣,打击源氏一派,促使天皇将源氏降为臣籍。在天皇让位给弘徽殿所生的朱雀天皇后,右大臣掌政,源氏便完全失势;弘徽殿一派进而抓住源氏与右大臣之女陇月夜偷情的把柄,逼使源氏离开宫廷,把他流放到须磨,明石。  后来朝政日非,朱雀帝身罹重病,位收拾残局不顾弘徽殿的坚决反对,召源氏回京,恢复他的官爵。冷泉天皇继位以后,知道源氏是他的生父,就倍加礼遇,后源氏官至太政大臣,独揽朝纲。但是,贵族同志阶级内部 的斗争病没有停息,源氏与左大臣之子围绕为冷泉天皇立后一事又产生新的矛盾。

品读爱情

就像人们恋慕爱情,他本身也就是爱情。温婉的、凄厉的、柔顺的、撕心的,每个不同的故事,每个不同的人。如那晚雨夜品评,晨曦初雾里,每朵花都有它自己的芬芳。多情总是招人恨的,多情也是惹人爱的。怨不怨、总也逃不过一个情字。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个人的情史,更是每个人爱情的镜子。

《源氏物语》的叙事手法,前现代还是后现代?

有两个地方,叙事手法饶有趣味,一是光源氏之死,一是全书结尾之处。第四十一回的光杆题目《云隐》,暗示源氏之死,注释说,其无本文的解释有多种,学界普遍相信的是,“书中已描述了许多人的死,其中主要人物紫夫人之死,描写得尤为沉痛。倘再续写主人公源氏之死,这位青年女作者不堪其悲”。鄙意认为,这种解释一半对一半错。回顾其他人之死,如柏木,其死前种种境况描写得尤为充分,辞世之事本身则是一笔带过,足见这是作者一贯笔法,第四十一回不见本文的处理,不过是这种叙事方法的夸张表现。因为在紫夫人死后,写源氏一年四季的悲哀,已经预示着他将同赴黄泉,笔墨已经足够浓重;如果再写源氏之死,以及他人的哭哭啼啼,则显得拖泥带水。再翻到第四十二页,已经到了年轻一辈的时代,隔世之感跃然纸上,令人不胜叹息。所以这种手法极有可能是作者故意为之,而非“不堪其悲”。像这样以文本本身的形式来展示某种意味,古典小说中还有么?本人读书少,不得而知。看到快结尾时,我一直在想,薰大将既然找到了浮舟,会有什么结果呢?重续前缘?好像太大团圆了。浮舟再死一次?那更没意思。结果想不到是没有结局:薰君既没有见到浮舟,也没有死了这条心,像贾宝玉那样终于认清人世之无常,遁入空门;僧都亦谓“一日出家,功德无量”,故“即使还俗,亦非徒劳”,浮舟本人对俗世也还有所挂念,并非一心皈依我佛,所以还俗、继续修炼的可能性都是有的。这是一个留下了诸多悬念的结尾。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小说用了些史实的手法,或者说本来就是史实,事情是怎样就怎样写,不必为了形成一个“故事”而虚构。而恰恰在下册(源氏死后)中,故事情节最为圆满。这种结尾,给我一些自然主义的感觉。考据专家或许以为书没有写完,但也不妨假定小说到此已经结束,对文本本身做一些阐释。

绚烂的悲剧

这段时间我总是在看日本人写的书,有很唯美的、有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有简练写实的,慢慢的好像比较迷日本人写的东西了。过年的时候,看了电视台拍的源氏物语的小小舞台剧,我居然看哭了,舞台上的演员们用很唯美的方式展现着一位王室男子用爱情续写的精彩却也荒诞的一生。剧中的每个女子都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她们的一生就是一出鲜艳绚烂的悲剧,难以用言语述尽她们的美丽、幸运和悲哀。回来后就一直计划着看看原著,但它确实比较厚,看了前几节我就一直搁着了。不如列个计划吧,今年内一定要看完。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

因为听说是日本的“红楼梦”所以去读了 可能是比红楼出的早 感觉...有点粗糙 红楼梦什么都描写的很细 但源氏物语就很 不知道怎么形容 ...

祖孙三代风流事

作者紫式部,丰子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不推荐此版,才翻了两下就脱页了)源氏,平安时代初期(约北宋)桐壶帝之子,因为更衣所生,无后援,便降为臣籍,凡皇族降为臣籍者皆赐姓源氏。因貌美华丽,又称光源氏,或光华公子。一生风流,阅女无数,本书就是他和他儿子(夕雾)孙子(三皇子、熏君)风流韵事的记录。与源氏发生过纠葛的主要人物如下(数字为当时源氏年龄):12葵姬 左大臣之女17空蝉 伊豫介遗孀17轩端荻 伊豫介之女17夕颜 式部卿亲王之女18未摘花 常陆亲王之女18藤壶女御 后母18紫姬 式部卿亲王之女19内侍 老宫女20胧月夜 朱雀帝尚侍 右大臣之女23六条妃子 亲叔叔的遗孀25花散里 某亲王之女27明石姬 前伊势国守明石道人之女三公主 朱雀帝之女玉鬘 夕颜遗女(与头中将所生)槿姬 六条妃子之女其他侍女和地位低微不详细介绍的不计其数。母后、箩丽、老宫女......各种体验都全了,日本宫闱实在混乱不堪啊。其时距唐代不过百年,日本制度基本上完全照搬中国。礼节上却不似唐朝那么开放。男女授受不亲,即使亲生兄弟姐妹也需隔幕而见。外人则连声音都不给听到,由侍女代为传话,或者根本不能入室,在廊外设座而已。贵族们选择配偶但靠对方名声、地位而已,到结婚双方没见过面是很正常的。禁忌过多对完全无视规则的源氏反而带来方便。通常过程是这样的:先书信传情,倾诉爱恋,再转托侍女以求相见,侍女多是好事之徒,往往引狼入室。既隔幕对话之后,只管赖着不走,夜深时就说:“好困啊,今晚就在此睡了吧”,此时女主人多嫌其轻薄,便膝行慢慢退往内室。此时不可迟疑,定要跟入内室,拉着衣琚说:“你如此不解风情,我好恨啊”。女主人和侍女大多惊慌失措,摆出标准淑女遇色狼的姿态,不强力反抗,也不大声喧哗。于是抱了女主人入内,遂成就好事,吩咐侍女第二天早上来侍奉起居。第二天女方只管哀伤啜泣,叹身世之不幸,源氏照例百般安抚。回去后互有书信,一段孽缘就此成了。少年源氏异常秀美,见者无不惊,以为妖魔附身。又因风流,无往而不利,故与之有纠葛者甚多。(电影《千年之恋》中的源氏真的妖艳无比啊,我是男的也动心)源氏既降臣籍,桐壶院将左大臣之女葵姬许配给他,使之在朝廷有贵胄后援。然而源氏嫌其年长过于端正,常居宫中与诸佳丽斯混,很少去正夫人家。空蝉是源氏家臣纪伊守的后母,某天源氏到他家里玩,顺便上了,人家嫌他轻薄,终于远嫁它方。后来源氏再去纠缠就出家了。源氏第二次想去与空蝉幽会,被她走脱,误泡了与空蝉同处一室的轩端荻(纪伊守之妹),后来不过偶尔信笺来往,并无深交。夕颜是微服私访时的情人(夕颜与头中将先有私情,并生有一女玉鬘),本来打算带回家的,结果某次鱼水之后突然暴毙,实在可惜啊,难道源氏房中术如此强悍?源氏生母更衣死后,皇上托新进藤壶女御照顾源氏。后母肖似生母,源氏遂对她产生恋情,托藤壶身边侍女王命妇传情,产有一子,即是冷泉帝。女御因此忧惧,不容亲近,后来更出家了事。源氏痛苦不堪,更加四处寻花问柳以移情。未摘花是常陆亲王的遗女,源氏泡了之后发现长得很丑(偷情都是黑灯瞎火的,有时难免运气不好),不禁吟诗讽刺(女人长个大红鼻子确实难看),怕被人说没品位又后悔,只好将就养着。六条妃子是源氏长辈,源氏欺她丧夫,与之私通,但并不认真对待,而且同时追求其女槿姬。伊人伤心之至,遁入空门。桐壶院也闻知此事,然而对源氏宠爱过度,并不深加责备。花散里是桐壶院之丽景殿女御的妹妹,姿色平平,但为人随和,故源氏也不看低她,放着也是放着嘛,花不了几个钱。在京城玩腻了就跑去游山玩水,窥见一老尼养了个漂亮孙女,不过10岁,就死皮赖脸地弄回家了,说“请交给我当女儿抚养吧”,养了几年就养到床上去了,真是眼光长远啊。此女就是紫姬,式部卿亲王之女,大概是长期调教的结果吧,最得宠幸。源氏御众女之后闲极无聊,想尝尝老女什么滋味,就上了父皇身边侍奉起居的一个老宫女内侍(58岁,其时源氏不过19)。桐壶院看了感叹“谁说我这儿子清高,其实不挑不拣,随和得很呢”。更为无聊的是另有一风流公子头中将与源氏竞争风流,闻之不甘人后,也去与内侍私通。头中将是与源氏并称的美男子,事事与源氏竞争,内侍真赚到了。风流过度总有报应。胧月夜是在宫中喝醉了随便泡到的,谁知是朱雀帝的尚侍,更是死对头右大臣之六女公子,弘徽殿女御之妹。皇上的女人都敢泡,结果被对方打击,流放到须磨。离须磨不远的明石地方有个退休的国守明石道人,听说来个贵人,觉得奇货可居,就把女儿送给源氏,艳福缠身啊。这一投资回报不小,后来孙女明石女御做了皇后,重孙子做了皇帝。也有苦求不得,最后便宜了别人的。如六条妃子之女槿姬,养了许久,求爱不得,最后做了冷泉帝的秋好皇后。玉鬘同样是故人之女,被源氏纠缠得辛苦。本来定了入宫做尚侍,结果入宫前被髭黑大将买通侍女摘去了处女之身。大概日本人都喜欢暗通侍女此类勾当。最痛心是还有戴绿帽的。朱雀帝退位之后,将爱女三公主托付给源氏照顾,太政大臣(即前头中将)之子柏木中将同样通过侍女与三公主私通,还产下一子,即是熏君。源氏也只好装做不知道,硬着头皮把孩子养大。倒是柏木畏惧源氏权势,忧惧成疾,竟一命呜呼了。之后源氏毕竟难咽此气,对三公主颇为轻慢,公主无奈,也出家了事。有其父必有其子。源氏自身是这样荒唐,生怕儿子也如此,就把儿子夕雾交给姿色憔悴的花散里抚养,并严格禁止他与紫姬接触。夕雾内心艳羡不已,最后只在紫姬去世时窥见遗容。夕雾(左大臣外孙)小时候和头中将(左大臣之子)之女云居雁一起交给太君(左大臣夫人)抚养,两小无猜玩起性游戏。头中将得知很气愤,因为女儿是养来准备入宫当女御的,就把女儿接回家。夕雾也不急,反正生米煮成熟饭了,其间也不闲着,另泡了个女子。果然最后还是头中将腆着脸来求夕雾娶他女儿。夕雾与柏木是好友,柏木病死之后常去探望柏木遗孀落叶公主(朱雀帝之女),有一回又通过侍女进入内室,然而脸皮究竟没有他老爸厚,没有霸王硬上弓。然而外人不知,或以为已经发生关系,夕雾觉得既有此名,岂能无实,竟强行把公主接到自己家里了。第三代唱对家戏的是三皇子(源氏之孙,明石女御之子)和熏君。二人争夺浮舟,最后害得人家跳了河。富贵公子的艳事说来说去都差不多,就不多言了。本书与《平家物语》不同,但叙风流事,不谈政治。但除却风流,书中也可窥见日本社会之风俗。等级森严,官大一级压死人。同是皇子,出身高贵的女御(三位)和更衣(四位)所生,地位就完全不同,故源氏虽最得父皇宠爱,皇上还是觉得与其让他做个无后援的亲王(童子只能封无品亲王,地位较低),不如降为臣子。贵族家侍女一般以父兄官职为名,以示身份,如作者兄长曾做过式部卿,故称紫式部。京中贵族女子若下嫁给地方国守(相当于省长)便觉得颜面无光,可见地方官地位低下。情书往来,必用精美纸张折成各种花式,绑在一枝花上递送。书中喜用诗,几乎每信必诗,想来写信也很头痛呢。未摘花就因为人落伍,信中答诗屡用“唐装”二字惹得源氏很不高兴,遂回信答诗曰“唐装唐装复唐装,翻来覆去是唐装”,刻薄之极。小孩到12-15岁要举行成人礼,女孩结裙,男孩束发。女孩要把牙齿染黑,把眉毛剃掉在额头上另画眉,据说美观,真不知道如此审美观是怎么演化来的。贵族子弟可允许上殿(即入宫,可入宫的公卿又称殿上人),学习宫中礼节,大概和中国郎官之制类似。每有歌舞筵席,常命童子奏乐或起舞。由此推想,有恋童癖只怕不在少数。人寿不久,佛教盛行。驱病靠做法事,动辄出家。特别是皇族,很喜欢出家,皇帝出家了还依靠各寺庙与世俗政权对抗,称院政,感觉挺无聊的。书中常称末世,不知为何。前不久传出光孝寺、法幢寺和南山寺和尚嫖妓的丑闻,也有人说是末法时代,呵呵。

二次阅读?

  一直觉得 翻译过来的书 就是二次阅读了 总觉得译者的想法 多多少少会渗透在译文里 还好 丰子恺不愧为大师 翻得还是不错的这个版本还是在季风淘到的 如获至宝

明知浮世如春雪,怎奈蹉跎岁月迁。

整部物语看下来,对古代的日本人有了一点模糊的印象。当然,就物语的主题---贵族淫逸浪荡的生活以及腐败的政治层面来看,虽然主要的描写不是政治与历史,但是仍能够窥见当时日本历史的一点真实。好奇这么“缠绵悱恻”的文字,紫式部怎么能够如此用心的写下那么多。后来看了一下关于紫式部的简介,知道她早早做了寡妇,到宫廷里当女官,一来二往,对日本的贵族阶级还是接触了不少,有所感受的。而那时的物语,基本上兴起在那些贵族妇女的手上。我们知道,女人的心思比较缜密细腻,管不了政治与经济,就只好在文学上露了面。在日记,随笔,散文,诗歌的领域里,她们也就独占一席之地。不提《枕草子》了,单纯说说这本物语里的源氏。在我心里,看了这本书后总觉得源氏是很诡秘的人。且不说他和那些女子有染,单看他的外貌,举止,才华,活脱脱就是一整个贵族的形象代表。当时的日本的婚恋习俗是男子的地位比女子高,男子可以到女方家夜宿,白天离去,以后是否成家,要看是否继续交往的情况而定。所以在这个情况看来,女子心存的爱情反倒像是为了情爱而存活,在男子的心里,她们不过是玩物。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源氏的美貌和身份已经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对喜爱的女人总是甜言蜜语,诗歌相赠,发生了关系却也不以为意,当时每个男子都这样,女子吃醋和嫉妒都是不应该的,因为他们的地位明显就是禁锢了这个层面的发展,于是可怜的是那群爱着同一个男子的女子,勾心斗角或者黯然神伤都是气死自己的。对待源氏,紫式部并没过多苛责,其实文字都能够看出这个源氏有多么恶劣,但是紫式部活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摆明了女子的附庸地位,再醒悟也不敢逾越那条“道德准线”。相反,她仍希望能为源氏的放浪形骸讨一个值得人家去体谅的借口,可是就现代女性看来,这样的男子应该得千刀万剐吧....再看,被源氏爱过并且践踏过的女子,那么多,可是最后的结局却如何也不敢皆大欢喜吧。先是情欲的享乐,最后的结局都以沉沦,死亡或者出家隐逸而告终的情节,无不是作者对整个贵族阶级的一点反思。整篇物语就是一部散发着淡淡哀愁的小说,每个女子与源氏的往来,紫式部都或多或少,隐约的表述了自己的看法,而随着人物越多,代表着悲剧也越来越沉重。源氏的儿子薰君,作为一个新生生命的开始,代表的是一种革新。可是最后,还是沦入了情欲的漩涡里,可见这种可怕的污浊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得到蜕变。几十回的小说,诗歌方面也占据一定的部分。那些诗歌都表现出那些男男女女的文学造诣,还挺高的。而我在整部物语里,最后找出了个人觉得能代表源氏一生的是:1.当时漫道容光艳,只为黄昏看不清。2.明知浮世如春雪,怎奈蹉跎岁月迁。不知道哪一句是更贴切的呢?我独爱第二句。情之所在,浮浮沉沉,朝朝暮暮,待过往云烟尽散,任何都成虚空。

知在红楼第几层

文字历来有两种动人之处:一曰思想,一曰情致。年少的时候,凭空有许多闲情,都要装饰以最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宛如在最雅致的信纸上写出最无聊的感情;长大以后,看出其间的庸俗与可笑,不愿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愿委曲求全,似乎长了学问,精进了思想,却是江郎才尽,语不成章,不仅做掉书袋亦不得,连直觉上对形式美的感悟都拙钝起来。《源氏物语》之前也是读过的,只是没觉得语言这样美。忘了之前看的是谁的译本,但这个丰子恺版确乎是以文笔优美著称的。捧在手里,总觉得如果是台湾人做的装帧会更好,细致隽永的美感才搭配浓丽纤软的文字。这是一场气贯长虹典雅清幽的华梦,宛如繁华锦绣的屏风之后金光明灭的传奇。那些数不尽的品貌优美才华出众的男男女女轮番出场,在平安王朝荣华富庶的皇室后宫敷衍出富丽堂皇的故事,在杯酒诗笺酬酢间,秘而不宣的人世哀愁是如此美丽。此篇号称是日本的《红楼梦》,但诞生年代之早远非红楼可比,身在长篇小说的幼龄阶段,论世故老辣纯熟、技法工巧浑成也远逊于红楼。然而一个个凄艳悱恻的情色故事,也不自觉地勾勒出社会运行的必然规则与人生命运的偶然际遇,这二者脱离了叙事的手段,必定也是难以言说的。面对强大的男权体制,女性到底没有多少可挣扎的余地,可谓一生忧患重重、步步惊心。此中的女子,大多数是悲哀无奈的。出身高贵的,依仗父兄权势,或可结一段门当户对的姻缘,但要务必保持贞洁,若是无端失身,则名誉尽毁,只能把自己低价处理了。所以此中大多数女子皆如天山雪莲般凛不可犯,即使对正当的求爱也视为罪不可逭,冷漠置之。然而一朝被男子牵住衣袖,玉成其事,则又怕被薄情郎抛弃,惶惶不可终日。纵使如此,婚姻对于平安时期的女子亦是最根本的生存之道,不可或缺。即便如万金之躯的朱雀帝三公主,也需要在父皇退位出家之前找好归宿,否则后半生失去依仗,只能凄凉度日了,更不必说如夕颜、明石、末摘花、花散里等出身微贱或家道中落之人了,她们或可依仗自己的聪明美貌取悦于权贵大臣,或是利用露水恩爱乞求照拂,若是才貌平平且运气不好,恐怕连做情妇亦不可得了。有了婚姻的保障之后,又要祈祷自己的夫君不是薄幸之人,否则一朝情变,或者故作大度地忍气吞声,或者干脆被丈夫抛弃。即便是风华绝代、承恩无人出其右的紫姬,亦不得不一忍再忍光源氏的风流。这种情形下的女子,束缚于礼教、名节、身世的种种条框之中,对爱情很难有自主的抉择权,更不能奢谈自我价值的实现了。书中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以光源公子为中心,记叙他一生花眠柳宿的奇闻,后段是最后十回,又称为“宇治十帖”,描述光源氏子孙薰君与匂亲王的诸段韵事。前后两段,如同日月轮照,对称出仙境般的繁华与尘世般的寂寥。光源氏一生阅历女子无数,品味女性如同玩赏古董,不同的品次有不同的情怀乐趣。末摘花与花散里此间有一类女子,是很难谈到追求爱情的。她们或者缺乏取悦男人的最重要的资质——美貌,或者自身太过缺乏情趣而对爱情根本不抱幻想,宛如未开莲花,让人难生爱慕。诸如光源氏雾里看花误成其事的末摘花,她是常陆亲王的遗孤,出身本不低微,只是父亲早丧,失去依托,于是她的清寒寂寞在繁华乡里的源氏看来是幽兰空谷,这点幻想遮掩了她的笨拙丑陋,而后源氏窥知真相,反倒对她心生怜悯。源氏对花散里的爱情,亦可以说建立于怜悯之上。花散里是源氏君父的一个更衣的妹妹,出身卑微,无依无靠,品貌亦不出众,但却身居六条院之“夏馆”,算是源氏众姬妾中地位较高的一个。源氏喜欢她,倒可以说是因为她的凡庸,她没有葵姬不可亵玩的庄重,没有六条妃子难以驾驭的偏执,没有藤壶妃子仅可仰止的身份,没有紫姬秋毫不让的善妒,她温和平近,无棱无角,与世无争,任劳任怨,是可贴身抚慰的一泓温泉。光源氏需要这样的女人,而她们也如菟丝依附女萝,需要光源氏的照拂。胧月夜与六条妃子得到爱情的女人,必是容貌或才情自有可取之处。掌心自生薄幸纹路的多情公子光源氏,自然是见一个爱一个;以他销魂绝代的风姿,也容易为佳人慕恋。他爱夕颜的乖觉讨喜,瑾姬的清雅绝尘,明石的恭谨自谦,甚至空蝉的不肯就范,然而多数女子皆难摆脱素来的矜持,敢于倾心相爱的,却唯有胧月夜与六条妃子两人。此间之女子,貌美才高者比比皆是,长于独善其身之坚贞者亦不在少数,然而性情外露于矜持之上的却是鲜有。夕颜之女玉鬘,起初只是头中将流落乡间的私生女,因得源氏照拂,加之自身美貌而获众贵族垂青,风光一时无两。但这个女子不近人情,坚贞淡漠得近乎虚假了,最后失身于品貌皆不中意的髭黑大将,只得下嫁于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以美艳容貌独步群芳的右大臣之女胧月夜。胧月夜放到今天来说,可谓是性情火辣的,藤壶与紫姬仗了光源氏审美偏好的优势获宠,六条夕颜明石末摘花诸人则或是才情傲物或是性情温柔甚至一无可取博人同情。唯有胧月夜,闺中待字之时便与源氏邂逅通奸,之后入宫侍奉朱雀帝,依旧不忘旧情,宁愿在皇庭只做一个不偏不正的尚侍女官,对朱雀帝的宠幸亦不承情,屡次与光源欢会,不惜最终闹到众叛亲离,光源氏也因此获罪,流放须磨。光源对胧月夜的爱,亦不是爱她的内在,只是想到她的娇颜,每每难以见弃,而后终于感动于她对自己的深情,多年后两人青春渐老,朱雀帝也已归隐佛门,若是其他女子,想必皆会剃度追随吧,而胧月夜仍禁不住挑逗与源氏幽会,自始至终,她既没有故作庄重拒人于千里,亦没有为自身放浪而有半分懊悔。全书中至情至性、敢爱敢恨的女子,唯此一人。反倒是源氏,因自己的风流害得紫姬忧愤成疾,他后悔不跌反而怪罪胧月夜的轻浮性情难于持守贞洁,真是无耻虚伪之极。六条妃子亦是少有地倾心于源氏,有意与其结成良缘,奈何自己的孀妇之身年长于源氏,源氏亦已有妻室。她怨恨源氏的始乱终弃,生魂出窍咒死了他的妻子葵姬,也彻底失去了源氏,叹恨抑郁而终。二十年后,她的怨恨仍未消散,死魂仍未往生,又咒死了源氏挚爱的紫姬。恐怕论起痴恋源氏,再无如此这般刻骨铭心的了。她的复仇不惜自我毁灭,像极了《雷雨》中的繁漪。论起对爱情的眷恋与追求,胧月夜与六条妃子宛如一对两生花,一者不顾身败名裂惟求片刻暮雨朝云,一者不惜地狱轮回报复所爱之人的薄幸。明石另有一类女子,志比天高,却难免落于人后,这本是忿忿不甘的无奈之事,但她们没有六条妃子的执迷痴狂,反而不露声色,暗自修为,力求在人前保持自尊。这是一种悲哀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例如明石,她一生的缺憾是自己卑微的出身,只是国守之女,即使为源氏生了女儿,仍旧难以获得正妻的名分,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没有资格抚养,只能交托给身份高贵的紫姬。而明石自知微贱之身难于立足于六条院,于是逡巡躲避,总是远离源氏。其时以源氏对她的青睐,她的地位应仅次于紫姬,明慧如她,大抵也看得出,可见还是心高难于自弃,后来勉强留居六条“冬馆”,亦恭谨周全,不落人后。之后源氏亦言,明石此人“心不见底”,可见终于被她的清幽高远所折服。此间的女子命运多无完美,即使幸运如紫姬,亦有不尽如人意的悲哀。明石绝不是以情取胜,她力图挽留的是卑微命运中的一丝尊严,在哀情中求得自我之周全,实属不易。紫姬紫姬的故事太过完美,连忧伤亦是唯美洁净如童话,反教人不可亲近。大概是备受优容的女主角总是惹人嫉妒吧,紫姬的完美是她最大的不完美,正如《围城》中的唐小芙,因为作者的过分钟爱,反而不能带给读者感动和乐趣。光源氏周围纵是美人如云,亦敌不过藤壶妃子与紫姬的一等品貌。也许正如侍女见到夕颜之女玉鬘后的感叹,紫夫人与此孤女在容貌上的唯一差异也就在于幸与不幸之不同。藤壶妃子与紫姬之美丽不可方物,正在于光源氏的青睐之幸。父王言语中说,藤壶女御与源氏的生母桐壶更衣音容相仿,从此这个三岁上死了娘亲的公子将藤壶女御视为女性理想,屡屡难以割舍这段不伦之恋,直到遇见容颜再与藤壶相仿的紫姬。紫姬自幼被光源氏以义女之名抚养,虽是三千弱水之一瓢,却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这也正是她的悲剧。自小的锦衣玉食倒在其次,光源氏旨在依据自己对女性的完美理想将其培养起来,无论颦笑容止、颜貌才情,皆合源氏的胃口。她是金丝笼里的芙蓉鸟,本也是可悲的,但有高贵倜傥受人瞩目的夫君,被囚禁又有何妨?紫姬的幸运不仅在于受源氏恩宠,更在于她亦对源氏倾心恋慕,如此两情相悦、琴瑟相和的一对璧人,实在太理想。纵使其间紫姬为源氏的多情也有过烦恼,一则为明石,一则为朱雀帝的三公主,但夫君终究还是专宠她一人,在她死后,亦觉生无可恋,为卿云隐。源氏本比紫姬年长十几岁,但作者让紫姬承受丧偶之苦亦不舍的,而让她死在源氏前头。其实紫姬很有希望能够成为全书中境界最高的女子,但是优宠的环境使得她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顺境并没有给她提供拒绝的机会。浮舟有人主张“宇治十帖”为紫式部的女学生彰子皇后续作,有此疑虑,则定是缘在浮舟。浮舟是物语中境遇最凄惨的女子,纵便是昙花一现如夕颜,平庸如末摘花,也些许见得紫式部的几分怜惜。然而至此宇治十帖,唯此一人的浮舟,命数忽而传奇起来。她是源氏子时代的女主人公,却没有紫姬不可一世的光艳。论相貌,她只是酷肖八亲王嫡出的大女公子,却又不及其生动;论身份,她只是没落皇室的庶出,远比不上薰君的正妻二公主;论才情,她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连操琴都是不擅长的。偏偏是这样一个各方面均无可取的平庸女子,却在故事演绎中迸发了生命的激情,她的不凡,也正是以个性取胜。阅尽物语中的数女子,最低层次,是计较于温饱生计者,如末摘花、花散里;其次则是爱情的追求者,如胧月夜、六条妃子;更高者为求得尊严而生,如明石。而境界最高的女子,是在反抗男性主宰权力中体现自我价值之人,这便唯有浮舟了。她原本在一个粗俗的地方官家中,作为养女屡遭欺凌,后被薰君发现,作为早逝的恋人大女公子的替身而收房。薰君不同于父亲源氏的风流孟浪,他的个性稳重深沉,沉湎于大女公子的伤逝多年,终于遇见了她,但他高贵的爱情不是给她的。但对于浮舟而言,在薰君的荫蔽下求得朝夕之温饱、岁月之安稳并不是奢望。她是温和随顺的性格,并不计较他的情义寡淡,直到匂亲王强占了她。似乎在她心中,比起不苟言笑的薰,更钟情于倜傥潇洒的匂亲王,如果她追随了爱情,则一定会二者择一选了匂亲王。两个男子也默许且一直在等待她的选择,等来的却是她碧落黄泉的消息。浮舟是唯一经历生死考验的角色,因薰君与匂亲王的争风吃醋而投水自尽。比起当年的三公主因为失身于柏木而畏罪出家,浮舟的赴死则是一种柔弱的反抗,柔弱到没有做任何解释,只是自己去完成了精神修为,连两个男人都不懂得她,责怪她见识短浅、阅世单纯。而她对于生命的放弃,恰恰是对世俗给予女子的各种出路的拒绝。或许紫姬的顺从亦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姿态,然而在那样的社会中,对命运的反抗只能更有力地从浮舟的赴死中体现出来。 王国维曾说,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自杀毕竟只能解脱肉体,而真正了悟的心境才可以解脱精神。或许物语为了彻底地成全浮舟,才让她侥幸获救,得以皈依佛门。这也许不是一部最后完成的小说,薰找到浮舟后的恋恋不舍实在为结局留下悬念,但浮舟已经完成了第二次拒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浮舟之美,恰恰在于这种弱胜。终其一书,如花盛放之女子常有,而浮舟不常有。

读后小感。

因为是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所以带回家拜读。因为听说是日本的《红楼梦》,所以认真一页一页的看,并对人物的关联做相应的笔记。看了前十回便发现记录根本无用。因为翻序的时候说是日本写实小说的第一部,所以怀着略带敬意的心去拜读。因为觉得电影很唯美,所以觉得继续唯美的看着原著。有那么多理由促使我去看这样的巨作,而最后却捞回一框不愉快的念头。叙事略有重复,对源氏的描写稍显单一,作者虽然自称女流之辈不谈政治,但还是能稍见一些源氏官起官落的影子,然而就因为如此把此书称为“反应了日本当时朝廷的腐败”实在有些为过,倒是生活的荒淫无度看得很清楚。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男女对和的那些诗句,颇有一些意境。很多作品其实优秀的不在于自身,而在于诞生时的历史年代背景,放在当下,可能并不值得一提。


 源氏物语(上、中、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