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8
ISBN:9787806575291
作者:(奥地利)卡夫卡
页数:354页

作者简介

一天夜里,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地村子里投宿,因无城堡统治者伯爵的居留许可证,没人肯收留。他伪称应伯爵之命来当土地测量员,几经周折,才允许暂住。第二天,他拟与城堡当局联系,却找不到一个官员,更无法见到城堡办事处负责人克拉姆。他千方百计想进入城堡,或者希望得到村民的认同,在村里合法地安顿下来,但他到处碰壁,不为村民所接受,他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荒诞的现实,他始终只是个“局外人”。到了第六天他还是没能进入城堡。小说描写普通人与封建当局的严重对立,揭露封建统治机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主义作风。

内容概要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追随过自然主义,也受过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籍,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因而有人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城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没有小论坛了。书评纯粹写给自己看。第一遍,没有看太懂。看到结尾以为卡夫卡没有写完。或者原稿遗失了,或我买的版本没译全什么的。难以置信。(确实是个未完的故事。不过残缺的结尾又让人有别样的体会。)但是全天置身于各种场合的时候,恍恍惚惚体验到K.在城堡外的境遇。就好像用放大镜把一切微小的细节放大到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似乎荒唐,又切实是自己的事。
  •     这是一本冷冰冰、阴森森的书,读起来很吃力,但很让人沉迷。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K,我们一直在用自己的生活,续写着《城堡》。
  •     他叫K,我叫X。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座城堡。在我费了很大力气读完这本书的当天,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城堡。一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找到了,同时,我失去了。我失去的是希望,和K一样,我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希望。无论如何,我都再也无法对我所希望的事抱有任何幻想。我的希望,它,确确实实已经死了。小说是混乱的,如同我的现实:一个局外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读懂的现实。然而,就在这混乱中,我读出了,自己的一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层层揭开人性虚伪的面纱。
  •     一生只有三部长篇小说,而且未完成。和与他齐名的著作等身的作家比起来甚至有些寒碜。但是他那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的巨大的洞察力,他那源于犹太血统、动乱年代和炎凉世态的无家可归感,他那对人类苦难的战栗的眺望,他那对人生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现代启示录,构成现代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似乎有些明白了,但是仔细想想,更不明白了。
  •     抛开其表达的内涵不讲,这本书真的非常无聊。
  •     看这本书的时间不连贯,今天终于把它结束了,用时五天,在这里强调时间,是因为卡夫卡的书真的有点不好理解。这是现代版和后现代派作品的共性吧,希望我没有说错。主人公K一来到村子就想进到城堡里,可惜最后也没有实现,表现出卡夫卡一贯的孤独感和绝望感。城堡象征着什么,有很多的答案,书中直接变现出来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的人或许有不一样的理解,直击自己,我想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理想,一直在想要靠近并实现它,在种种的阻碍下不得已实现……愿你们喜欢卡夫卡的这部作品。
  •     我发现很多越是处在需要读正典的年纪或是时期的人,越喜欢看花里胡哨需要辩证接收的书……比如说曾经不谙世事、懵懂无知的我
  •     其实,城堡依旧存在,卡夫卡只是想进去城堡,没想过摧毁城堡。
  •     王印宝张小川的译本和这个交叉着看的,这个感觉更好一点,可即便如此还是忍受了长达数个小时的折磨。城堡是一堵彻头彻尾的鬼打墙, K仿佛坠入了一个奇怪的梦境,你可以把城堡看做官僚主义爱情上帝等等任何东西,但是其中的无奈和焦虑是人类共同的情绪。好像前言里的最后说了卡夫卡曾经说过的这么句话: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的也只能是他的视力和注视方式所能及的哪个部分。这句话很悲凉,也很牛逼。卡夫卡不指望人类都跟他一样犀利和敏感,所以还他妈不如烧了,省得傻逼们在他身上浪费生命和粮食。不过谁都看不懂的另一个意思是所有人都看得懂,所以自他哥们违背他的遗嘱发表他的作品以后,我们到卡夫卡那儿各取所需,估计这厮在天上的某个地方把大牙都笑掉了。。。
  •     卡夫卡的怪诞文学。
  •     看过,没看完,高中从市图书馆借的,看了几十页看不懂就换了,以后会读完
  •     神的构想
  •     或许K原本并不在意任务的本身,只是在不断受挫、不得其解时,K变得顽固起来。不断地走近,离城堡却越来越远。
  •     卡
  •     无数的隐喻
  •     未完...
  •     我就是K 你们也是
  •     审判与城堡真是绝妙的搭配啊
  •     以前太浮躁没怎么看完囧= =所以不打分先
  •     看看
  •     看了和没看过一样 在普鲁斯特乔伊斯之后开辟新路的男人
  •     每一页都排满了字,没有空格,没有分段,没有喘气,没有停顿……
  •     高一时,读的感觉身体被拧成了绳子
  •     真的看不懂,也许作者是想表达和俗世生活发生联系是多么的困难吧,结局也还没有写。
  •     我们都是土地测量员……
  •     挺喜欢巴纳巴斯一家的,其余看不懂啊。
  •     故事既荒诞,又现实。
  •     最能代表卡夫卡的作品,但是在我心目中不如《审判》
  •     艰难的阅读经历
  •     卡夫卡对制度的哲学层面深邃的理解
  •     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看见城堡正躺在那儿,放佛期待有人能收留它,我就抱着一颗文艺的心,随手带走了它。起初,我开始阅读它,并不知道它要说些什么,其实到最后我也没能真正明白它到底在讲什么。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记得K一直想找机会进入城堡,并不惜一切代价,但始终却没有如愿,而那怕仅仅是被村里的人认可都没能如愿。好像K不管做什么都不会融入这个城堡。忽然,我联想到了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总觉得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总觉得身边人像他们对待K一样的对待我。于是,我终于好像是明白什么,但尽管还是很朦胧!
  •     你不可不读的一本长篇,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高度统一,读到最后你发现,你也成了K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座城堡 正因为它的残缺成就它的了完美
  •     曾在许多优秀小说中读到过对卡夫卡的推崇,心中自然也是奉为神祗。今日一读,但觉晦涩难懂,言语重复,老是用很多话语来描述同样的意思,差点弃卷。大概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对西方魔幻主义的不感冒,此作不能算一本“好读”的书,但是期间很多东西写出来,却又感同身受,比如对官员那些赤裸的影射,对人心主观臆测的大胆描写,于我而言,他这种大段大段对话,毫无形态描写的作法是十分新颖的,因为如此,我对每个人物的话都会不假思索的觉得“有道理”,然后主角换个角度再次解释时候,又未必更接近真相。卡夫卡一定是很分裂的人,否则为何在他的书中读不到别的文章中那种统一性?每个人都似乎有自我思考能力,与生俱来,并非被赋予的。细思极恐,想弄明白,还是得多多努力。
  •     深奥的书读的好打瞌睡,,但是不得不说整本都在隐喻都在对话充满了意识流,god,但写的好好。。。道出了世间的真理
  •     这不就是我去教务处办事的过程么
  •     卡夫卡晚年的代表作。
  •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
  •     读得太艰难了。
  •     感觉城堡就像楚门的世界,楚门想出去,k想进去。
  •     想装逼没装成
  •     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断断续续,终于在今天凌晨一口气全部看完了。世人都爱猜卡夫卡的迷,乐此不疲。但就像城堡里所表达的,神并不承诺何时出现。
  •     只想快点翻完它
  •     读到窒息。。。
  •     居然没有存过。中学比格必备……
  •     K
  •     很怕这种人物一开口,就要说上好几页的小说。译林的这版排版不好。
  •     
  •     卡夫卡的小说真难懂
  •     我比K更想快点见到城堡里面的官员 因为我看的快要给卡夫卡跪了
  •     每年拿出来重读的书目。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