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549573727
作者:唐诺
页数:314页

作者简介

像是安排一趟远行,设定的目标是《左传》,想办法在那里生活一整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话语,不一样的周遭世界及其经常处境,不一样的忧烦和希望……远游回来,就是这本《眼前》了,我的读《左传》之书。
我设想每个人的视线都是一道道光、一次次的直线,孤独的,能穿透也会被遮挡,能照 亮开来某 个点、某条路径却也总是迷途于广漠的幽深暗黑空间里时间里——春秋时日那些人的眼前,《左传》作者的眼前,我的眼前,我希望能把它们叠放一起;我想象这些纵横四散的直线能相交驳,这样我们就可望得到一个一个珍罕的定点,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处,这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定位”方式。
《左传》这样一部破旧沉厚的阖上之书,仍让我感觉蓄着风雷,有我还不知道以及永远不可能知道的某些东西,好像还听得到远方隐隐滚动的雷声。
——唐诺
唐诺反复出入《左传》的世界,一次次试图走入子产、赵武、申公巫臣乃至孔子、左丘明等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春秋时代最杰出的头脑在其时其地究竟看到、想到了什么,他们某一言行究竟有着何种深远的积淀与思考,从而认出藏在历史缝隙里最好的人最好的事,也让春秋时代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深邃、立体可感的世界。情欲之事、鬼神之说、弭兵之会、小国家的大灵魂、两千多年前的梦、春秋战国的繁花般思维……由此出发,作者旁征博引,以文学的视角,围绕八个问题进行叩问和延伸,令人惊叹地将实然历史变成哲学思索的场域,陈旧的千年文本开始荡漾进此时此刻,是为《眼前》。

书籍目录

(自序)信它为真,至少先这样
为什么会是子产?
来想象一个作者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梦
《左传》的情欲乱伦之事
一场盟会、一个国君和一个老人
很荒唐的战争
音乐,或者,乐
船身上的刻痕

内容概要

唐诺
本名谢材俊,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宜兰,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
曾与朱天文、朱天心等共组著名文学团体“三三集刊”,后任职出版公司数年。
近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
2013年出版散文力作《尽头》,探索极限和人的现实处境,获评《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与台湾金鼎奖。


 眼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自序 信它为真,至少先这样上一本书《尽头》,整整用掉两年半时间,写得很疲惫,也有某种出清之感,好像会的东西全部讲完了(我每写完一本书都有这一感觉,只是这回特别强烈特别真实),所以当时我说,接下来我要很轻快地写出“小书”,看看还能否愉悦地叫唤出不同的什么—像是安排一趟远行,设定的目标是《左传》,想办法在那里生活一整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话语,不一样的周遭世界及其经常处境,不一样的忧烦和希望。我预想共八个篇章,八个话题,每个话题用一万字左右讲完。所以,远游回来,就是这本《眼前》了,我的读《左传》之书—惟一出错的是字数,每一篇章都陡然地膨胀一倍有余,遂成为一本稍厚的小书。丢脸的是,我的一干友人对此好像全不意外,每个人都是那种“早就晓得一定会这样”的有点气人的漠然表情。这本书有一参照之书,那就是博尔赫斯写《神曲》的《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他五十岁左右的作品。我仿用的不只是他的书写体例而已,更重要是他的书写和《神曲》这一文本的“关系”,尤其是其中的信任关系。也就是博尔赫斯多次引用的诗人柯勒律治名言:“诗的信念,就是自愿地把不肯轻信的念头高高挂起。”进一步明说便是:“当你下定决心不再怀疑,你就能读到一本好书了。”——《神曲》写出了我们今天或更不愿相信就是那样的地狱、净界(炼狱)和天堂,我们当然可以就此大大争辩一番,但这势必把我们困在这个可能是无止无休的话题里,而这只是《神曲》的设定或说背景而已,也就是我们根本还没出发还没真正开始,也就是诗本身;而且,当我们的心思集中在这样的真假分辨上,我们就很难去听但丁实际上说了什么,这是一定的。所以博尔赫斯说他宁可先相信但丁所讲都是真的,好真的进入,“我认为有这种天真的观念,即我们正在阅读一个真实故事的想法还是合适的,它可以让阅读把我们牵住……至少在开始的时候应该这样,最好能跟上故事的线索。我想谁也不会拒绝这么做。”这一回再读《左传》,我(已经过了五十五岁,比当时的博尔赫斯再老一些,第一次读《左传》是三十五年前,已经又多知道了不少事情,也完全清楚很多所谓的“事实”其实都是脆弱不堪的,更多时候只是一堆事件随机的、暂时的搭建)也试着信《左传》为真,先努力跟上书写者的想法,以及他看到的、看着的世界变化。信《左传》为真,极可能比信《神曲》要稍微困难些而且多有顾虑,只因为《左传》毕竟仍是历史,有实人实地实事的更大抓地力及其种种紧张和要求;但我想,这也恰恰好意味着,人们更容易怀疑它从而远离它,错失掉它的大部分内容,更不必说那些必须认真一点、看着它久一点才会注意到、会浮现出来的东西。怀疑是有益的健康的,当然如此,但怀疑跟所有的东西一样,仍受制于边际效益递减这一无情的法则,时间一久(比方持续一百年两百年),其效益会逐渐穷尽、归零,甚至成为负数,并显露出一种苍老的残暴(如“思想初生时是温柔的,当它苍老时却总是残暴的”);而怀疑另一个通则般的特质是,它一向比较容易,人甚至不必准备什么,只要学会说“不”就行了。容易的东西不见得不对,但总是一下子来得太多需要打扫清理,还往往固着为一种习惯,也仅仅只是个习惯而已。信《左传》为真,倒不是拒绝日后历史研究(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的有益加入)对这本书,以及它所讲述那个时代的更正确发见及其必要更正(事实上这已不知不觉成为一个认知基础,我们都站在这一修正过的基础上),只是除此而外不急着怀疑而已—对所有未经证实为误的东西,对那一整块最该要人沉静下来的宽广灰色地带,最有意思的东西都在这里。还有,就是不让无谓的怀疑分神,不让怀疑弄得自己寸步难行,扯毁掉一整个图像、一个时代的可能完整面貌。真假对错自有其更深沉的意思和更多面向,尤其在纵横交错的历史里,更多时候它只是不足、不完整以及人不那么恰当又难以遏止的想象力而已。理论(基于某种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往往容纳不下它,甚至文字都还装不住它们,只有人心、够坚韧的人心还勉强可以,因此成为必要,否则,在最终的揭示到来之前(也许永远不会来),我们就再找不到另外的地方完整地存留住它。于此,惠特曼愉快地宣称,也许太轻快了些:“你说我自相矛盾,我当然是矛盾的,因为我心胸宽阔。”但也正因为惠特曼的如此兴高采烈,让我们颇清楚看出来,这里面,有一种很特别的自由,一种不被怀疑倒过来抓住、限制的自由,一种不必动辄舍弃、得以窥见世界较完整形貌的自由,一种人可往四面八方而去、向各种远方各个深处的昂然自由。把《左传》当一个文本,信任这本书,让书写向着这本书而不直接是那个时代,连同它的选择,连同它的所有限制,这一转折因此也有多出来的可贵东西—如列维—斯特劳斯说的,不只是人们做了什么,还有他们相信什么,或者认为什么是必须做的。“它可以是发生在实证领域中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些人在思想上经验着的东西,尽管这些人在观察他们自己的感性材料时不免有失偏颇,但他们的意愿在于发现什么是恰当行为的规定性。”也可以这么说,较完整的人乃至于人的历史,应该包括他所做的和他所想的(“在思想上经验着的东西”,说得真好);还有,在“做”与“想”的反复交错之间出现的种种参差、延迟、落差和背反;还有,对此结果又再发生的进一步感受、反省和思维。人究竟在想什么?能想什么?这本书,反反复复想过不少书名(我一直是那种认为书名不是太重要、认为书名总有虚张声势之嫌的人),最终才决定就叫它《眼前》—复数的眼前,眼前加s,眼前们。很多人,包括站不同空间位置乃至于不同时间里的人,子产的、赵武的、叔向的、夏姬和申公巫臣的、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的,以及孔子的云云;还包括《左传》作者的眼前、两千多年后我自己此时此地的眼前。每个人都有他看着的东西,有他想望和担心忧烦的东西,有他对自身处境的种种察知和猜测,不得不做的猜测。杨照,这位我愈来愈佩服的书写者、不惧也不懈的解说者,和我是高中和大学历史系的前后期,后来还去了哈佛继续史学之路,拥有我缺乏的严谨史学根基。《尽头》写完后,杨照曾在他的广播谈话时问我 :“为什么从不考虑写历史方面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杨照应该是已知道我打算以《左传》为下本书的对象,做球给我,是主持人的技巧。我当时鲁钝地不察觉,只模糊地回答他,当然也都是真心话:也许,如今写实然世界的东西太多了,实存变得太理所当然,也占去了几乎所有的可能空间,我趋向于多想一些应然层面的东西;还有,也许年纪大了,读人类历史愈来愈不愉快……今天,依我自己看,这本《眼前》仍是“文学类”的。书写规范上,我们给了文学多点宽待,允许它说一些稍稍过火的话,但这并非没代价;我们会追讨其成果,要求文学讲出进一步的话语,提出它独特的、通常是一个个具体而专注的发见—每一种书写体例都有它的“报称性”,这在书写各自进行的漫长如河时间里自自然然地形成,其实仍是公平的。我设想每个人的视线都是一道道光、一次次的直线,孤独的,能穿透也会被遮挡,能照亮开来某个点、某条路径却也总是迷途于广漠的幽深暗黑空间里时间里—春秋时日那些人的眼前,《左传》作者的眼前,我的眼前,我希望能把它们叠放一起;我想象这些纵横四散的直线能相交驳,这样我们就可望得到一个一个珍罕的定点,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处,这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定位”方式。每写完一本书都不得不缓缓告别自己一些东西,像雷蒙德·钱德勒所说的“漫长的告别”那样。我的这本《左传》,墨绿色布面精装,是完整《十三经注疏》的其中一册,我大学二年级时发狠一次买齐,存了不少时候的钱,在那个比较穷的时代和年纪。我还完全记得它的崭新模样,“崭新得如一个新月,一副新牌”。三十几年后,它已开始解体了,靠着布质纤维不绝如缕才让封面不致脱落。还会像从前那样一而再地读它吗?这样一部破旧沉厚的阖上之书,仍让我感觉蓄着风雷,有我还不知道以及永远不可能知道的某些东西,好像还听得到远方隐隐滚动的雷声。现在它就躺在咖啡馆桌上我的手边,不知道是巧合而已还是有着另外的奇妙原因,我最近几本书总是结束在这样天气转凉的时日,我无来由地想起这一句歌词:“时间像开玩笑一样地过去了。”真的,时间的确像开玩笑一样地过去了。
  •     1、第一章唐诺不是在探究历史,而是在探究历史中那一时期——春秋时期,某些代表性人物的意识、处境与选择。他选择了子产这一个代表性人物,由他作为那个特殊时代最为理性的代表,从他的选择与行为开始,一点点蔓延,谈到大国小国人们的心理状态、政治权利、理性宽容等一系列问题,直到当下,当下人们的处境与心理状态。他的探讨算不上严密,不过既能天马行空、又能游刃有余,回归原点。我们不能像祈求历史或者哲学论证那样,从他那里祈求什么完全正确的东西。不过,他那种像火花四溅一般,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恰是最吸引人的,况且他说话又是那么妙,那么富有想象力,一点一点地,把我们意识深处很多幽暗朦胧的东西全照亮了。钱穆说过,要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判断一项土地经济政策或者政治制度是否合理,不能只依照我们现在经历过、总结好的种种规律经验来判断,还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根据当时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看法和反应来判断。当然,在唐诺这种对历史十分文学化的书写中,不会来探讨政治经济中那些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过他依旧渴望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走入那个世界之中,感受那个世界的精神状态。第二章就是关于书写者的探讨,包括孔子、身份并不明确的左丘明、以及司马迁。唐诺试图回到那时,去想象他们三人分别编写春秋、左传、史记这三本著作时,内心深处有怎样的意识、抉择。比如,关于左传的作者,对他而言,在《春秋》这部以孔子一己之力编写的“神圣”著作戛然而止时,他无法再解释那些“经”时,他会有怎样的感触呢,他该怎么处理那个被《春秋》定格的世界与他当下沉重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呢?在跟着历史一路走来到当下的瞬间,他心中是不是已然有了看待当下世界的方法,有了一种清晰澄明的目光?唐诺关心起这个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在我看来,却是奇异而有趣的,一种对当时世界充满想象力的把握,有助于理解《左传》文本,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更多的想象力,去感受那个世界的温度。我也感觉有些时候,看作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和单纯当读者相比,是有不同,好像是一种更充分的理解,更带有感情的诠释。还有,能发现许多想象的空间和节制的地方。2、关于战争我们经常说,春秋时期的大多数战争都是在礼仪的约束下进行的,一方无备,便不开战,等双方都准备好,才按照特定程序来交锋,所以,便有了宋襄公非等楚国摆好战局才肯攻击的著名故事。在那样一种礼仪的制约下,战争更像是一种使对方臣服的方法,也更像是一种规范秩序的手段,似乎可有“正义”之名。可是在此后的历史中往前回看,我们也得到了“春秋无义战”这样的说法。就比如替周天子行使“惩治”权力,攻打其他国家的各位盟主,也会有自己心中的利益盘算,也是要靠自己强大的力量作为后盾,一般也是先行动后向周天子邀功,并非完全像“法律”那般公正。战争在春秋时期就以这样有趣的面貌频繁发生。这一章里唐诺就是在探讨这个话题,不过依旧是他的一贯风格,探讨的角度不断向多个方向跳跃。最有趣的角度大概是从生物的生存本能这一方面来考虑,我们容易把物竞天择理解为大自然的弱受强食,充满斗争。可是生物在演化的过程中,恰恰是在不断地避免、限制和替代冲突。而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也提出,动物的攻击能力越强,它对攻击本能的抑制能力就越强。由此反观人类,似乎并不是聪明的动物。也因此,春秋,这一比较特殊的时期的战争,和日后那些杀戮性侵略性很强的战争相比,倒值得我们去思考。3、倒数第二章,关于“乐”春秋时期,礼乐不分已是常识。我们从左传、史记等历史文本中,已经看到了很多诸侯贵族纷纷引用《诗经》劝谏、赞颂或讽刺的故事。关于“乐”的功能化阐释,唐诺在这一章里基本没有超越我所知的范畴。不过,我有点喜欢他关于《诗经》的那一段说法。我们知道,《诗经》中风雅颂不同,创作时的功用不同,创作时间也不同,就拿雅来说,《大雅》是周宣王及以前的,《小雅》则是后期的,有着明显的时间跨度。我能想象,如果把这些眼前所看到的诗篇还原成当时的吟唱,颂和雅大概会是在大钟浑厚庄严的声音之中展现,有种庄重静穆而雄浑的气魄,让人震撼,而十五国风则是在笙箫琴瑟的合鸣之中展现,是另一番华美动人。不过,唐诺在这里提到了另一个角度,从颂到国风,随着时间的推进,从文字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个体意识逐渐显现的过程。一开始《颂》之中的祭祀崇拜,文字华丽而空泛,后来《小雅》以及国风之中才有细致的生活场景、对爱情的歌颂,这是权利链条在不断延伸,直到这时延伸到真实的人,人的存在感才具体起来。还有一点引起我兴趣是对文字和音乐不同性的探讨。他说,音乐是最直接的反应,文字则是稍后的展开,我深有感触:当特别投入于一首曲子的时候,反倒找不到合适的比喻来描述它,因为整个身心都被它占据了。非要等到稍微冷静下来,属于语言的想象力才能展开,才能用文字记下内心感受。
  •     就像大家说的,文字很散漫。个人感觉有点矫情,还有点啰嗦。捞干货有点吃力,或许是我的境界不够?总之不是我的菜。不过作者的学问是要承认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发散,有深度。
  •     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去理解子产。就是有点啰嗦。
  •     说是左传导读,其实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台湾何去何从的思考,也因此作者并非台独,这种冷静清醒太刷好感了
  •     读唐诺的书,你会沉侵其中,那是美好的时光。不过读的多了,你会对他有些许的厌倦,你发现,他书写天马行空,太不克制了。
  •     折服于唐诺的博闻强识。
  •     非常诧异,我也会有读唐诺读不下去的时候,不知道是我已经过了读他的阶段还是他这本写的真是太不怎么样了。《左传》完全就是个噱头,里面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唐诺式遐思。有这么几点感想:第一,唐诺比较适合作为启蒙,他是个很好的介绍者,将你引到其他更高明的写作者面前,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再读唐诺的文字本身,就觉得不足。第二,唐诺反对六经注我式读书,可他偏偏就是六经注我式写作,不管作品本身什么样,到他笔下经他一解读阐释,完全就被灌进他的容器里,失却了作品本身的魅力和形状。第三,唐诺确实更适合谈欧美小说,不适合谈古典文学,非常不本色当行。真的,人拓宽自己的阅读版图没什么不对不好,但客观能力和浸淫深度就放在那儿,由不得读者装看不见或者真看不见。
  •     只读完子产,从总觉得哪里不对,到看到了各种酸~另外,阅读体验有点累
  •     宽容不仅只是一种高度自制的德性,它同时也是理性的,甚至是于己有利的,而且愈长期来看,理性的认识成分愈如水落石出,利益也愈明显无误。
  •     作为小说评论家的唐诺谈及历史。游走在中国独特的历史书写,巨大的历史缝隙和想象空间,寥寥几笔勾勒过去的宏大事件,这种书写给小说家的想象提供了可能,也不乏奇妙的发现与深刻的揭示。不过运笔太过温情而柔软,似有所缺。
  •     比尽头更深刻
  •     阅读体验不好,啰嗦断续而发散,翻译感太重
  •     有些片段写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私货不少,太主观。浸漫式的阅读体验,好想get这种抽丝剥茧心细如发不疾不徐稠密浓重的写作习气,太有辨识度,前两章好看。
  •     又是一本好书,有些想要摘录的话还没有摘录就给还了
  •     我印象的比较深的部分:正直而有办法的人,劳伦兹的动物实验,还有就是恨恨酸了一下北京奥运会哈。
  •     前几篇很惊艳。昨天读蒋勋说红楼,今天读唐诺看左传,两个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简单地说,我会给不读书的朋友推荐蒋勋,向有读书习惯的人推荐唐诺。毕竟两人一个喜欢代人之劳,另一个其实浪漫而发散。
  •     完蛋,我就喜欢这种有点翻译腔的文章
  •     唐诺还是那个诉尽吾真肠的唐诺,上一本尽头不堪忍受,或许因为实在重复不新。而春秋,完全不知从何了解的春秋,即使看完进度条也才走3%,一子产杰克苏,子贡也是发光体苏秦张仪先声呢,二夏姬情史,人类古早必乱lun不然祖先多到扑出来(日本人写过故事),三晋楚之争。春秋比权力游戏还复杂,花瓣似的结构(电影有上帝之城)。流过珍珠泪的梦呵。龟甲占卜怎么可能神准。疯子日记,仅止于一个善念。当下武断判定人,若觉可取,汝之眼光大剌剌只至如斯。孔子说老子像龙。贵族由于和克里斯玛幼驯染,第一个祛魅。唐生若概述玫瑰之名,绝对听!司法不巨不细。似有“百度”由来哼唧。
  •     唐诺这本,说实话让我蛮失望的,居然写成这个样子。看的书的确不少,阐发也有些意思,但语言确实啰嗦,至少汉语不适合如此长句表达。
  •     自比子产,废话连连……
  •     如果书名,跟随作者漫游在左传的世界里面。文言文里面的那些人物,突然变得有了灵魂,会动了。会说会笑了。还有那个不相信占卜的很有名的谁来着。记忆变得模糊,名字记不清楚了,甚至书中的内容大都不记得了,但是那些人物依然在眼前晃动
  •     唐诺的思辨性是可以的 但很多问题他都是外行人 犯他自己说的‘事情其实不是你说的那样’的最典型外行错误 比如说他用了弗雷泽的梦解释宗教的理论 但不知道他有没有读到涂尔干反驳此理论的论述 或者是他读了但没有告诉读者... 当文学书比较合适(因为唐诺知道马修`斯卡德 读完马修`斯卡德再回来读唐诺
  •     看多了以后,就觉得言简意赅才是美德。
  •     有意思的书,历史故事变成了哲学思考
  •     不让人失望。 哪怕没有读过左传,在唐诺的引经据典又围绕左传的关键点(作者、人物、盟会、战争、时间、乐和史学),驳杂而不至于发散个没完没了。能够激起人去阅读经典。
  •     行文说不出来的别扭
  •     won't give him/it a fuck/shit
  •     我没看到左传,只看到唐诺。
  •     作为历史盲,其实不知道应该打几星。书看得经常走神,但仍然很好看
  •     作者掰开揉碎之功力令人钦佩!
  •     没读完啊读不下去
  •     现代人套路深。我想找子产、赵武和叔向他们玩去。
  •     画画中抽空看完了,还行。
  •     开智
  •     电子版。学究的底气来自古籍的历史经验,唐诺的文字里却没有那类群体的腐朽和艰涩,精准又诗意的措辞让我回到读朱天文的炎炎夏日
  •     10 追求发散的极限的思索。有些观点与尽头有重合。可能是我后半段读的不太细致的原因。总是觉得不如前半段好。
  •     句法别扭也似的不是吗?
  •     绵密驳杂的书写让人几乎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可读起来就是欲罢不能。
  •     菜看了几页 果断决定继续看下去,唐诺总是可以用精妙的文字表达一些琐碎又又哲理的小想法。总之,很符合我的口味
  •     草草读了前几页,实在看不下去,可能是我的历史积淀不太够,读的很累,感觉作者写的很累,感觉作者一直以一种克制做作的心态在写,文字不够浓缩,历史也是强行带入,我表示欣赏不来。
  •     写的挺好的。像子产这种人真是清醒得痛苦
  •     这行文,跟在谷歌翻译里走了一圈似的,思维太跳,没逻辑
  •     真是个温柔有耐心的人啊。
  •     有点难读,要把左传好好看了,再跟上台湾人的思路,才能彻底看下去
  •     刚读完第一章,直接来打五星。
  •     看了几本唐诺的书,风格已经有点熟悉了。他是一个博学深思的人。
  •     读这本书的时候在想,刚刚过去的20世纪,大概前半段是战国——大国之间进行着无休止、无底线的杀戮,最后竟然动用原子武器。而后半段是春秋,或许是因为发现再纵容大规模战争无限进行,人类将不复存在,因此战争少了,大国间通过其他渠道的角力多了。而看完这本书的第二天,俄罗斯大使被杀,欧洲叕发生枪击,让人不禁担心人类究竟会不会重回战国时代。没错人们会从历史汇总吸取教训,但事实证明人类也会忘记之前吸取过的历史教训,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人类史是“一本疯子的日记”。之前人们在犯错之后尚能幸存,继而反思、改过,直到下次犯错,而现在人类手里掌握了足以毁灭自己的武器,如果还不能比2000多年前的祖先有所进步,那历史的循环可能也要走向终结。
  •     推荐
  •     不太喜欢作者老打括号和掉书袋的写作风格,倒是想读一读《左传》了。这些遥远故事狗血起来,可比你们看的八点档电视剧精彩多了啊旁友们!
  •     无数次想起张定浩,只是唐诺更随性更热爱信手拈来的乱翻书也更不爱好抒情。某些段落实在是忍不住读出声来,也顺带吃下了一堆安利。子产,夏姬,申公巫臣。子产真的是超理想各种小言界的男主,这么妥帖又合适,好奇难道没有人写过?
  •     看完杨照的《经典里的中国》,翻开了几个月前买的这本《眼前》,阅读过程中发现杨照是唐诺在历史系的师兄,无怪乎二人的书总有一些气息相同,看来这也是阅读中的缘分。唐诺的这本书,紧扣左传里的部分故事,思考了很多,也延伸了不少。读罢,提起笔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然后买了《左传注释》和《左传译文》,这应该是下一个开始,希望可以读下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