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推手》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218090974
作者:上官人
页数:176页

《大国推手》的笔记-第4页 - 钓鱼是假,入侯门是真

姜子牙钓国入相,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大概描述一下。自打盘庚迁都之后,商朝平稳驾崩了十几个大王,最后一个得瑟的就是暴君纣王。纣王除了好色,就是把人的脑袋当球踢。不过这厮挺有才的,特别显示在军事方面,纣王当政时,就一举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权力爪子伸张到长江和淮水流域。
作为一国之君,纣王一生主要做了三件缺德事。首先就是大兴土木,既不是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地标工程,完全是拿国库的银子搞私家房地产,他搞了一堆子豪华宫殿完全是为了取乐,其中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就是朝歌的鹿台。其次,他还搞了一个大型餐饮项目,就是传说中的酒池肉林,把征收上来的粮食酿成美酒,然后倒在一个大池子里,把一块块腊肉都挂在树上,一来便于及时取食,二来显示他的富足。纣王与妲己天天徜徉于酒池肉林饮酒作乐。最后就是一个人肉烧烤的娱乐项目,当时科技不发达,没有影视娱乐,黑夜又那么漫长,纣王自然觉得百无聊奈。于是他突发奇想,我们没有高科技,可以玩人肉烧烤。他差人铸造了一根大铜柱,命令侍卫用大火把铜柱烧红,然后强迫俘虏或奴隶赤脚走在上面,以观赏受刑者临死的惨状为乐。这个末代皇帝,荒淫暴戾至极,竟然用这种令人发指的人肉烧烤来打造帝国的娱乐项目。
纣王就这样与妲己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全然不顾臣民的死活,中国人到了吃观音土的时候,自然就会起来造反。周文王姬昌就是在这个时候闪亮登场,姜子牙也对纣王恨得咬牙切齿,可是他不会草率地求见周文王,如果那样的话,姜子牙不但掉了自己的身价,而且一些成熟的谋略无法施展,姜子牙担心周文王身边的重臣排挤他,让他得不到周文王的重用。
地位卑微的人,你没有傲骨,别人就会瞧不起你。有权有势的人没有傲骨也不打紧,因为权和势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平常人要想出人头地,引起别人的关注,除了有本事,另外就要骨子里有一点点傲慢,这样才能显得与众不同。
姜子牙深知这个道理,就直接化傲骨为动力,可是单有傲骨还是不行,你得让姬昌知道自己的本事了得才行,既然不主动登门到姬昌府上讲经,那也得想个法子,让他前来求经。姜子牙天天躲在山里头,疏舟过口,哪来过往的行人。除了几个砍柴的 ,就只剩下虫鱼鸟兽。况且姜子牙现在一没名气,二没钱财,三没人帮助。像这样的三无男人,连鬼都懒得理你。姜子牙不肯登门讨饭,却想要姬昌慕名前来求经。人家姬昌可是有身份的人,再怎么求贤若渴,一国之主也不会贸然屈身跑到你这荒山野岭来,何况对你又不是知根知底。这年头骗吃骗喝的虽然很多,姬昌对登门自荐的门客还是恭谨有礼。姜子牙想来想去,这样一直耗着也不是个事,老婆送上山的面粉只够吃半个月,姜子牙得赶紧想个办法引诱姬昌上钩。如果这次活动失败了,想再次出来搞这样的活动,他老婆绝对不会答应的。
于是姜子牙突发奇想,他每天都要在周文王出巡的地方钓鱼。对于一国之君,听闻一个钓鱼的自然不会感到稀奇,因此姜子牙必须搞点另类的行为艺术。他从媳妇那儿偷来一根绣花针,他不折弯,也不挖蚯蚓做饵料,他就这样装模作样地坐在河边钓鱼,直直的鱼钩一直都没有放入水中。姬昌一出巡,自然有很多百姓前去一睹龙颜。每次都看见一个怪老头在旁边钓鱼。大伙儿从来没见过用没有饵料的直钩,不入水就能钓上鱼来。时不时就有人围拢过来看过究竟。可是看了半天,根本不见钓上一条鱼来。大家心里直犯嘀咕,而后不情愿地走了。老百姓茶余饭后,自然就把这件怪事传开了。姜子牙就这样不花一分钱的广告费,就靠老百姓的口碑营销,把这个消息传到姬昌的耳朵里。
古时候的人相信征兆就像我们现在相信科学。大凡好的山水,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姜子牙隐居山林,又搞这一出行为艺术。这种举止怪异的老头想必有过人之处,周文王正在四下物色运筹帷幄的将才,之前圈养那些不起眼的门客,就是为了吸引藏龙和卧虎们入世,充实自己的智囊团。不曾想终于有一条民间大虫隐现出来,周文王赶紧差人驾车赶往姜子牙钓鱼的地方,可惜寻隐者不遇。姬昌还是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就驱车各地巡游,终于见到一个老头在河边用不入水的直钩钓鱼,他登时欣喜若狂。姬昌制止随从前去通报,这个王者就恭敬地站在姜子牙的身后,看着他手上那根绣花针发呆。姜子牙肯定知道来者何人,在那个时代,能驾车的,都是王公贵族,平常人即使有钱也没那资格。对此,姜子牙是知道的,既然要装,就装到底。老子等你这样的领导,整整等了七十年,如今让你也等上一天,让你也知道等待的滋味。
快到太阳下班的时候了,姜子牙觉得姬昌的耐心很好,就没必要继续装腕,那样就显得不地道了。他缓步走到姬昌的面前稽首,周文王还礼之后,纳闷地问:老人家,你这样能钓上鱼吗?姜子牙用想了七十年的台词回敬姬昌:愿者上钩。他就这样一语震惊周文王,于是两人打开了话匣子,那唠嗑的劲头就像遭遇了初恋情人。接着,就到了姜子牙即兴演说的时间,他把天下大势精辟犀利地说了一通,周文王觉得眼前这个须眉皆白的老头好像从天边来,当即认定姜子牙就是辅佐他平定天下之人,姜子牙早就看准了这位领导。两人谈得如胶似漆,而后周文王把姜子牙请进宫殿,从此他就是周室王朝的人了,这侯门英主多,还不止姬昌一个,待我慢慢与你道来。

《大国推手》的笔记-第48页 - 他本栋梁,有些事情是被逼的

要搞清楚秦桧如何变得一肚子坏水,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秦桧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官路生涯都干了啥?不能只凭民间艺术或传说来看待秦桧这个人,我们应该从史实的角度去了解秦桧的生平事迹。
秦桧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家庭条件还是不错。其父做过地方小官,因此在官场上还是有一些人脉关系。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小秦桧耳濡目染地经过他老爸的指点,对官场的规矩逐渐了然。秦桧的家庭出身在当时的大宋,实在是太普通了,不靠时遇和个人能力,秦桧是很难出人头地的。在那水深火热的南宋,没有足够的银子和很铁的靠山,平常人是很难进入仕途。秦桧长大成人后,在白天像黑夜的南宋社会,满腹经纶的秦桧同志仅仅是当地的一个私塾先生。
俗话说人穷志短,那个时候的秦桧,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坐拥三百亩地的财富。他说过一句名言: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意思就是说要是能得到三百亩地,我就立马辞掉这个私塾先生不干了,整天跟一群小屁孩打交道,实在是无聊。
有志者事竟成,秦桧一心想脱离教育部门,自然发狠考取功名,在此后的一次科举,秦桧竟然中了进士,从此仕途蒸蒸日上。
凭真才实学考取功名的人,骨子里还是想扬名立万,秦桧当初还是想扮演国家栋梁的角色。靖康元年金兵突袭南宋都城汴京,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开封市。这外族人就是缺德,你也事先下个战书,让人家有个心理准备。这样兵临城下,当时赵佶同志正忙着搞书法,城内又无兵无将,你让人家领导咋整?宋朝自开朝以来,一直主张重文轻武。特别在南宋时期,你试想一下,国家一哥赵佶同志都忙着拿玉玺在落款的书画上盖印章,艺术氛围如此浓厚的大宋王朝,一帮无用的书生当国,这国哪有不灭的道理?宋朝是历代王朝军事实力最差劲的一个。一见金兵来到家门口,宋帝赵佶只好领禁卫军出阵。金兵素以好战斗勇著称,敌我双方交战就像大公鸡搞小母鸡。宋军被打得一败涂地,很快金兵就杀到京城外围了。
金兵看到宋帝赵佶害怕的熊样,居然提出退兵的条件。对方要求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同志割地求和,把当时的中山、太原和河间都拱手让给他们金人,这样金兵就自然退了。当时的秦桧官拜员外郎,别看这官小,可是秦桧敢说话。
在关键时刻,总得有人上。秦桧向宋徽宗提出四条建议:首先金人狼子野心,是鲸口。真要割地也不能把军事要地给他。一旦天然屏障没了,这汴京就像坏了锁的银行,金人只要手头没银子就会派兵来取,这样就搞得国将不国了。其次,金人狡诈,狼性民族,见肉就吃。即使割地给他也未必遵守约定。不管金人退不退兵,城池的防守一定要巩固,万一金兵出尔反尔再行攻打,也不至于城破人亡。再次要集思广益,召集百官廷议,拟定稳妥的解决方案。最后要严密封锁消息,不能让金人获悉我们的解决方案。
一听秦桧说得句句在理,宋徽宗当然同意了。于是大宋派出秦桧和程璃作为谈判代表,秦桧在谈判过程中一直据理力争,始终不肯把险要地段割让给金人,表现高贵的民族气节,这也是秦桧很快被宋徽宗赏识的原因,而后秦桧在乱兵之际晋升为殿中侍御史。可是秦桧再怎么嘴硬,还是不如人家的刀枪硬。金兵的目的很明确,不要跟爷讨价还价,你们家主子的脖子现在可是枕在我们的刀口上,你最好不要跟我们啰嗦太多。我们金人要这些地,主要是方便两国来往。双方谈判不能老这样耗着,最后大宋文武百官投票议决,同意割地求和的大臣不多六十人,有四十几号人表示不能接受,秦桧当时是站在反对的立场。
女真族是很野蛮的,谈不成就打你个青瓜茄子,金兵一出尔反尔,大宋的两个皇帝就成了异族俘虏,可是女真族想立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在这节骨眼上,秦桧内心动摇了,他领教过金人的蛮横,现在两位主子都被抓起来了。如果再行嘴硬,往后也没什么盼头,搞得不好就此送命。于是秦桧这厮没发话,可是御史马伸等人强烈反对立张邦昌做皇帝。他们纷纷要求把张邦昌赶下台,后来联合百官抗议,前后有几十个大臣踊跃签名,秦桧当时很犹豫,可是马伸总在催逼他,不得以只好在上面落了名。
不料这份名单落到了金人手上,因为秦桧的官阶高,之前谈判又表现得那样牛逼,自然就把作为反对派的典型。金人以图谋造反的名义把秦桧捉了起来,受牵连的还有他的老婆王氏和仆从。这人一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秦桧就这样不情愿地成了替罪羊。恰时,康王赵构同志登基,宋徽宗马上修书给金兵元帅说愿意讲和。皇上让秦桧把这封信的语言润色得更加婉约一点,秦桧肯定深知圣意,还派人给金帅送去不少真金白银,这才免去这一祸殃。
建炎四年,金兵进击当时的军事重镇山阳。秦桧因为自身的特殊使命,自然随之前往。原来金帅是想让秦桧回到宋朝内部,与他合伙瓦解当时的朝廷。经过一出轻喜剧,秦桧很轻松地回归南宋的地盘。
回到南宋的那段时间,秦桧成为了当朝的民族英雄,他籍此吹嘘自己是杀死守兵逃脱出来的。可是秦桧再怎么会玩阴谋,满朝文武又不是傻子,你丫的一介文弱书生,能杀出金兵的重围逃回大宋。况且燕山离当时金兵进击的楚州相距两千多里地,这一来一往地爬山涉水,寻常人是很难扛得住的,而且还有金兵重重把关,你秦桧难道长出翅膀飞回来的。令众臣不可以不可思议的是他老婆王氏也回来了,她也跟秦桧一样牛逼。朝中七嘴八舌的议论,问得秦桧脑袋发晕。幸亏有狐朋范宗尹等人出来打哈哈,这事情总算遮掩过去。可是百官的疑虑不会因为几句敷衍的话就消除了。

《大国推手》的笔记-第130页 - 镇压起义军的刽子手

岳飞精湛的十八般武艺,在《说岳》里描述说是当时的乡绅周侗传授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岳飞在周侗那里学过武艺,不过仅仅是箭术而已。但是岳飞的独门技术活岳家枪,是在当时的枪手陈广所教的枪法上发扬光大的。岳飞有了一身好武艺,报国肯定是有希望了,岳飞二十四岁就应征了当时枢密院官刘浩的敢死队招募。此后不久,他老爸离开了人间,岳飞只得回家尽孝,可见他老爸并不如传闻里说在岳飞出生后不久被洪水冲走。
靖康元年,岳飞来到相州府城投军,仍在刘浩的军中当差。当时大宋的白天比黑夜还黑,苛捐杂税,搞得老百姓都无法生存,这样地方上就不断出现农民起义。这些人抢了钱粮之后大多占山做起了土匪,由于宋朝的军事实力很差,而且北方的金兵不断地进击南宋,鉴于上述情况,朝廷对这些农民起义军,大多采取招安的政策,以减少兵力损耗。
此时刘浩给岳飞安排了一个招安的工作,让他说服吉倩以及他手下的几百兵马归顺朝廷,结果岳飞挺枪来到吉倩的要寨跟前,给这帮土匪做思想工作,吉倩一见岳飞武艺了得,就诚服于他。吉倩投降后,岳飞因此升为信郎。
刘浩觉得岳飞给起义军做思想工作确实拿手,于是就把这摊子麻烦事全部推给他了。这领导压下来的活,做下属的不得不顶下来。面对一些不肯俯就的起义军,岳飞还是举起了屠刀。
岳飞在镇压起义军杨么的问题上,就表现了一个刽子手的本色。在南宋时期,当时赵构偏安寄居于临安,一个搞艺术的当国,自然没有什么复国的志向,天天有点小酒喝,有美女陪睡就可以了。长期以往,对于仅有半壁江山的南宋,经济上的负担是很重的。而跟随赵构来到临安的臣工们,他们的工资也没有削减。这样一来,国家的内耗相当严重,况且还要对付金兵和农民起义军,这些军事活动都是很耗银子的。当时征收的赋税太重,导致民怨沸腾。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当中,洞庭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最多,他们当中最著名的领袖就是杨么。
杨么名太,楚地方言里面么和幺,意思一样,所以有人叫他么郎或者杨么。杨么先前跟随起义军钟相,后来钟相在战斗中牺牲了,杨么就接替了钟相的位置,加上本人的能力和品性也很不错,因此很受当地农民的爱戴。而杨么这人不同于那些土包子领袖,只晓得打地主分田地,他有自己独立的军事理论。杨么在洞庭湖周围构筑了许多水寨,水寨里面施行了兵农结合的粮食自给政策。杨么利用水上作战,发挥地理优势,同时有促进地方农业的发展。有了这一套可行性的方案,当地官兵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杨么的队伍很快就壮大起来了。
时间长了,朝廷自然就感到恐慌。相对于金兵南侵,镇压农民起义军还是容易解决的。于是朝廷就派了一些将领去剿杀杨么的起义军,想端掉这个内患。杨么是何等聪明之士,他知道朝廷视自己为眼中钉,也预料朝廷早晚会对自己下黑手。所以杨么早已在洞庭湖畔做了战斗准备。
朝廷官兵攻打水寨的时候,杨么就把兵马撤到河港纵横的洞庭湖中,利用水军擅长的操舟技术和宋兵周旋。后来俘虏了南宋的车船和工匠,杨么居然发明了一种水陆两用的大船。水上能漂行,陆地上能移动,结果打得宋兵溃不成军。
绍兴三年四月,杨么建立了一个楚地政权,立钟子仪为储君,杨么自己则为大圣天王。
朝廷一看强攻不下,于是就想对杨么施行招安。于是朝廷派出游说之士给杨么做思想工作,问他是否愿意带上自己的兵马 归顺大宋,然后一起对抗金兵。谁知杨么是铁心要跟南宋过不去,一口回绝了招安。
朝廷一看杨么软硬不吃,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天下岂不大乱。于是皇帝一狠心,就让自己的王牌军岳飞的部队去完成剿匪的重任。
皇命难为,岳飞至此就成了剿灭农民起义军的刽子手,无可奈何地背上历史的污点。
岳飞很懂军事,深知杨么的战术特点,决不能死拼。岳家军的水战肯定不如人家,而且杨么手上还有异器相助。最后岳飞采取了围堵战术,在湖区的各个要道驻守重兵,切断了杨么军队各处的联系,然后缩小包围圈,对包围圈实行了经济封锁。结果饿死在封锁区的老百姓无法统计,为了摧毁杨么的农业生产,岳飞决定在农民种植庄稼的时候出兵,竟然放纵兵卒糟蹋庄稼,岳飞的这种作为实在令人唏嘘,可是这样的做派彻底掐断了起义军的依赖资源。在政治上,岳飞又采取宰相张浚的馊主意,在洞庭湖地区收买民心,搞得起义军人人相疑。
在这些不人道的厚黑技术协同下,岳飞一举攻破了杨么的 起义军。杨么不幸被俘,看到自己苦心构建的水寨付诸东流,手下和百姓死伤枕籍,杨么毅然不为岳飞的利诱所动。誓死不降,最后命丧洞庭湖。
杨么死后,周伦、黄诚等人相继投降,夏诚却拼死抵抗,小寨不久也被攻破了。澧州的农民起义军在雷德通、雷德进兄弟俩的率领下,固守小寨,坚持了一年多才被朝廷攻破。
此次农民起义前后一共持续了六年有余。杨么志在推翻荒淫腐朽的南宋王朝,也没有勾结金兵,拒绝与金国狼狈为奸。可见杨么的民族气节是多么的崇高,岳飞虽然战胜了杨么,但是手段残忍,令人不敢正视。
可是岳飞骨子里还是拥护南宋王朝,彼此的爱国立场不同,自然导致自相残杀。自古内战无英雄,相残无赢家,岳飞临死前也无法忘怀杨么那怨恨的眼神。

《大国推手》的笔记-第64页 - 这一生就是赌局,险中求胜

公元1360年,朱元璋同志一口气不费劲,轻松地拿下了当时的重镇南京,改名为应天。此时刘伯温也是名满天下的谋士,许多人都称他活世诸葛亮。一代枭雄朱元璋同志要想成就天下霸业,肯定需要寻找一位能人异士来辅佐,而刘伯温自然成为他最想要得到的谋士。
当时的刘伯温也在反复权衡,觉得普天之下,只有朱元璋同志具备人主之相,不管是张士诚还是韩林儿,作为君主来说,身上都有致命的缺点。不能再犹豫了,刘伯温决意走到朱元璋同志的身边,与他一起创业。
跟了朱元璋后,刘伯温看清楚了主子的为人,朱元璋名义上是韩林儿的部属,实际上已经貌合神离了。可是白莲教的名头太大,实力也强悍。朱元璋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本与之一争高下,这样就导致了开朝大业推迟了不少时间。刘伯温辅佐的是天下大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干耗。于是他决定推一把,好让朱元璋同志加快帝业的进程。
很快刘伯温就跟了朱元璋一年了。过新年的时候,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自然要张灯结彩图个吉利。朱元璋很看重过农历新年,亲自宴请了一干部属,所有人都到齐了,刘伯温也不例外。大伙见了朱元璋,自然都下了跪行礼,唯独刘伯温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刘伯温这一站把其他同事都吓懵了,朱元璋当时也大吃一惊。他不明白新来的军师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问刘伯温为何这般?
刘伯温装作为难的样子说:要是将军是我唯一的主子,我肯定要下跪行礼,而今我来到将军身边一年有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将军旗下的人还是白莲教的人。我这是应该给小明王拜年还是给将军拜年啊!这问题,属下没有搞清楚怎敢贸然下跪呢?
刘伯温这番话一说,大伙都认为这厮小命不保了。可是朱元璋并没有发怒,只是沉默了好久。当时谁都知道朱元璋与韩林儿的微妙关系,彼此都不认可对方。朱元璋拿下应天后,在此自立山头,韩林儿心里肯定不乐意,迫于形势才勉强封朱元璋为吴国公,可是这个封号只是一个荣誉摆设而已,并无实际用处。
而今在军事和政治上,朱元璋与韩琳儿已经没什么瓜葛。只是眼下大敌当前,双方都把除掉元朝作为头等大事,其他容后再说。这层关系纸,彼此都不会捅破。现在刘伯温居然当众把它摆出来,这让所有人都觉得为难。
一瞧这鸦雀无声的场面,刘伯温就肯定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不会甘心屈就于韩琳儿,要不刚才自己就被朱元璋问斩了。大家都不说话,说明都认可朱元璋。有了这群众基础,刘伯温就扯开嗓门说话了。
话说天下大势,刘伯温先与大伙分析眼下的政治格局。然后把韩琳儿、张士诚、徐寿辉等兄弟武装的优、缺点逐一评点,针对每一个地方势力的问题,刘伯温进行精辟犀利地分析,并提出破解的策略。最后玩一把封建迷信,说帝王之气凝聚在应天上空,提醒朱元璋同志当机立断。末了,刘伯温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语:如果将军有雄霸天下的豪情壮志,成就帝王只在朝夕之间。成与不成就在此一举。
朱元璋一听,精神大振。自然是王八吃了秤砣,算是铁了心。他感激地望着刘伯温,随即决意与韩林儿脱离从属关系。朱元璋至此打出朱字帅旗,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政治符号来平定天下。刘伯温就成为朱元璋同志身边最为信赖的谋臣,一直贴到心窝里。
把朱元璋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之后,刘伯温必须付诸行动。朱元璋与韩琳儿政治决裂,只是形式上反了他,可是朱元璋的实力还不足以与韩琳儿抗衡。这就需要刘伯温以奇策辅佐朱元璋,这样以弱胜强,任何一步行动都是险招,于是刘伯温立马为朱元璋策划了征战图纲。
当时很多能臣骁将都认为应该东征,毕竟朱元璋的起义军在淮河的右边很有影响力,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军事根据地。可是刘伯温认为不妥,他说东征可能立马能取得胜利,而且有持续的兵力补充,但是会留下很大的隐患。因为朱元璋目前的实力不够,自然要扩大地盘,倘若东征,地盘扩展到浙江就走到了尽头。而且张士诚这厮在东面,这样势必影响到张士诚的利益。张士诚的利益受损了,肯定会伙同西面的陈友谅来夹击朱元璋,真到那个时候,就有被包了饺子的可能。因此刘伯温提议朱元璋向西发展,拿下弑主的陈友谅,因为这厮没有职业道德,把自己的主帅徐寿辉给剁了,而后取而代之,一点人道主义也没有,这手下的军队肯定人心不稳。像这样的人,即使有翻天的能力,也左右不了战局。所以要先灭掉陈友谅,拿下他的地盘后,张士诚就很容易搞定了。
朱元璋一听,觉得刘伯温说得很在理,于是调整战略部署,把精锐之师放在西线上,同时修书向张士诚示好,以麻痹对方。因为朱元璋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从此,刘伯温逐步实践他为天下人谋福利的政治理想。

《大国推手》的笔记-第14页 - 三顾诸葛,耍大牌是真的吗?

为了诸葛亮的闪亮登场,著名作家罗贯中同志在小说里边张罗了几出好戏:起初是徐庶出镜,他回马推荐诸葛亮,而后就是在田里耕作的农民唱起了山歌,展示田园风光之后,接着就走出了几位逍遥人士:黄承彦、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让这些人打头阵,造成悬念后,才让刘皇叔三顾茅庐,把主人公请出来。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用了好几个章节,才让刘备把诸葛亮请出来,可是在陈寿的三国志里边,就用了五字:凡三往,乃见。就是说刘备一共去了三次,而后两人见面了。就这么简单,不描绘世外桃源,也不刻写仙风道骨,刘皇叔也不用折腾。陈寿不是诸葛亮,作为历史学家自然不好臆想,只能这样言简意赅。而作为三顾茅庐的主人公诸葛亮先生是怎样陈述这段往事的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边回忆这段往事,原文只用了十五个字: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意思就是说主子刘备三次来到微臣的茅庐之中,问询微臣对天下大势的看法。接下来的段落只字未提。在先主传里边,三顾茅庐一个字儿也没提。
可是在九州春秋和魏略这两本书里,却提出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的说法。这两本书大概是说刘备当时驻兵在樊城,此时卑鄙的圣人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天下的人都知道曹操南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夺取土地肥沃的荆州。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神机妙算的杰出政客,未出茅庐就预知三分天下,以他的文武韬略,自然能察觉曹操集团的战略意图。据守荆州的刘表肯定没有能力对抗曹操,要想保住荆州,只有策动刘备出马。事关紧急,诸葛亮从隆中出发,北上去见刘备,希望给这个刘皇叔一些参考意见,看能否恢复汉室。可是刘备不认识诸葛亮,当时的诸葛亮就是个毛头小子,又没有什么大的名气。刘备根本没有把他当作未来的军师,只作为热血青年来接待,因为当时与诸葛亮一起前来拜访刘备的有好几个人。这帮人侃谈了天下大势之后,蹭了一顿饭就散去了。唯独诸葛亮没有走,刘备也没搭理他,心里寻思: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竟然索要回家的盘缠?刘备心里顿了一下,然后专注地打起草鞋来。这时站在一旁的诸葛亮,忍不住上前一问:“刘将军,您的志向就是打草鞋吗?”诸葛亮这话问得太冒失了,刘备一听,生气地把手上的草鞋扔了,没好气地说:你这说的什么话,我苦于无奈,编草鞋来驱遣心中的烦恼!诸葛亮连忙问询:刘将军,你说曹操与刘表,哪个厉害?刘备没好气地答道:三岁小孩也知道曹操厉害。诸葛亮见状,赶紧追问一句:刘将军与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这趟泄气了,摊手说道:我也比不上。诸葛亮故意作难地说:刘将军和刘镇南都无法与曹操抗衡,而今樊城兵力不过数千,这样与曹操对抗无异螳臂挡车,白搭自家性命。刘备诧异地看着诸葛亮:难道你有什么妙招,我正在为此事发愁呢?诸葛亮见状,马上拿出人生的第一条妙计:“眼下荆州兵力空虚,主要原因是从北方逃难过来的平民还没有上当地的户口。你可以向刘表建议把这些流浪汉编入荆州户籍,这样向他们征兵收税就名正言顺了。”刘备一听,高兴地向诸葛亮竖起了大拇指。而后就把诸葛亮作为上宾来招待。这段记载被裴松之放在书页下边的注释里,连他自己都无法考证其历史的真实性。
不管哪个版本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他们君臣总要初次见面的。许多人认为,诸葛亮跟了刘备,主动权在于诸葛亮,其实,这是错误的。不管诸葛亮是主动还是被动,他最终还是要自己的政治抱负付诸实践,总而言之,刘备才是君臣相遇的幕后推手,因为诸葛亮的政治立场经得刘备的认可,才有可能付诸践行。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边,就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述得很清楚: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十六字方针意思就是说北上收复中原各路割据的地盘,铲除这些奸臣反贼,恢复汉朝皇室,重新定都于洛阳。诸葛亮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复兴汉朝,而曹操就是打着汉室的牌子,手上忙活的却是另起炉灶。荆州是东吴的门户,如果让荆州陷落曹操的手上,刘备集团将会遭遇覆灭之灾,而后东吴集团就危在旦夕了。此时最有实力与曹操对抗的只有孙权和刘备,如果这两股势力溃败了,马超、张鲁、刘璋、韩遂这些小集团根本无法抵挡曹操的兵爪。此时,只要曹操把孙权灭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理想就破灭了。哀大莫过于心死,为了汉室,为了荆州,为了刘备,说穿了还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诸葛亮此时必须出山,只有保住了刘备的这股势力,诸葛亮才有机会复兴汉室。因此他不可能眼睁睁地干等刘备向他求经,万一不顾或者顾不上,那该怎么办?诸葛亮一生谨慎,断不会做出这等荒诞的事情来。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低调地拜见了刘备,在刘备集团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诸葛亮必须出手,而且要快,否则这一生的梦想就很可能破灭了,他断不可能坐在隆中喝茶,或者哼着小曲等刘备前来求经,如果那样的话,比现在炒股的风险还要大。

《大国推手》的笔记-第35页 - 曹、张之争,贾诩奉若神算子

<原文开始><贾诩投靠了张绣之后,不久曹操就来打张绣了,此时的曹操已经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他挂满了荣誉职称,而且是代表皇帝行事,那风光天下无人能比。张绣的军事实力远不如曹操,况且曹操还打着当朝天子的旗号,看到曹字军旗前来,张绣赶紧打开城门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地拿下宛城,在这一过程,贾诩没有吭声。
可是曹操有个好色的毛病,看见自己的军旗一展开,张绣就打开城门,率部投降了。当下他心里自然高兴,不免多喝了几杯,不经意看见张绣可人的叔母,就强行要过来,干了一宿。曹操这样子搞,太不给张秀面子了。
爱才本来是曹操的优点,可是他不分场合,他觉得张绣的爱将胡车儿有两把刷子,老是想把他拉拢过来,送真金白银,还有古玩珠宝的。他这样子明目张胆地搞,让张绣很焦虑。前后两件事,张绣越想越不舒服,最后还是想不出法子,他就找贾诩把这事给说了。
贾诩当然张绣找他的目的,张绣是铁定了心,要反了曹操,只是苦于想不到计谋。于是,贾诩给张绣说了一条妙计:明天将军去找曹操那厮,他数次横扫你的脸面,你都没有作声,他自然不会提防于你。你对他说既然咱们合为一体了,我就把自己帐下的人马编入朝廷的军队,便于统一指挥。只是我们的车子太少,能不能让军士穿上盔甲,带上武器,这样就省去了搬运军事器械的麻烦。倘若曹操答应的话,我们的军队一进入他的营寨,就当场发难,把曹操的兵马打成青瓜茄子。
张秀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第二天就跑去找曹操说这事儿。曹操正在喝酒听小曲儿,哪有闲工夫多想,二话没说就应承了。张绣得令后,立马带着自己的军队全副武装地进入曹操的中军大帐,然后分两路发难,曹军措不及防,当场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一仗的惨烈程度仅次于赤壁一战。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在掩护他老爸撤离的途中被乱箭射死,而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于乱军之下,其他将士也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一仗就让贾诩这么一说,曹军就死伤枕籍。
这是张绣与曹操遭遇的第一战,为了报仇雪恨,曹操又发动了第二次战争。鉴于上次惨败的经历,曹操这次就不敢麻痹大意了。他带领精锐直扑张绣那厮,竟把张绣围困在穰城。正准备包了张绣的饺子,不料后方传来不幸的消息,袁绍趁曹军空虚竟然突袭许都。许都是曹操的命根子,要是许都丢了,曹操这一辈子差不多就玩完了。曹操闻讯立马带兵回救,南边的刘表一看有机可趁,决定与张绣联手追击曹操。谁知道曹操连出奇兵,把张刘联军打得满地找牙。
曹操获胜后根本没有心思乘胜追击,马不停蹄地赶往许都。这举措让张绣感到纳闷,认为眼下是再次进击曹军的好机会。他决定亲率精锐去突袭曹操的后方军营,这时贾诩一把拦住兴致高涨的张绣。
贾诩郑重地对张绣说:将军现在追击曹军必败无疑,千万不要进击啊!
张绣不听,一意孤行地带着军队上了。原来曹操亲自率领本部断后,两军一交手,张绣就被打得找不着北。吃了败仗的张绣带着残兵灰头土脸地回到营地。欲想坐下喝杯小酒解解闷气,这时贾诩急忙迎了上来:将军请马上统领全军进击曹操,现在是突袭曹军的最佳时机。张绣一听,登时糊涂了,在场的将士都怀疑自己的耳朵。可是在贾诩蛮劲地催促下,张绣将信将疑地带领军队去进击,结果是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上一次的精锐被曹军打得找不着北,这次凭一些残兵败将却取胜了。通过这一仗,张绣对贾诩佩服的程度,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但是这里面的奥妙,张绣始终没理出头绪,只好硬着头皮咨询贾诩。
贾诩慢声地说:用兵贵在看清情势的内在,用兵之道不仅仅是观看战场上的动静,更重要的是观察对手的行动变化。刚才曹操打败了我们的联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立马撤退。那肯定是曹操的后方出了乱子。既然是撤离,曹操一定会带着精锐断后防止将军袭扰。因此将军第一次进击曹军,我横加阻拦。将军被曹操打败以后,曹操肯定认为将军不敢再行进击。因为前后两次作战拖延了不少时间,后方的问题就越发严峻了,曹操必然会带着精锐之师返回大军的前方,以图火速解救许都。此时曹军断后的都是杂牌军,精锐之师在赶在前头以便赶到许都就能立马作战。面对曹军的精锐,将军的兵马与之作战,自然是吃不消。但是对于乌合之众的杂碎,将军肯定胜券在握,所以我极力主张进击。张绣听后,把贾诩敬若天人,打那以后对贾诩的话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疑虑。/原文结束>

《大国推手》的笔记-第84页 - 假戏做真,皇上的老母胜过亲妈

和珅在乾隆皇帝身边的时间长了,自然钻到领导的肚子里去了。
话又说回来,乾隆喜欢喝重用和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和珅这人确实有两把刷子,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这些不能否定人家。皇上喜欢什么,他就关注什么,学什么。长期以往,君臣二人自然产生很多共同话题。
一天晚上,乾隆皇帝正在看一本书,看着看着,突然一阵风把蜡烛给灭了。乾隆正看到兴头上,赶紧吩咐身边的公公去点灯。当时乾隆在读孟子这本书。和珅陪在乾隆身边,就试探地问皇上读到哪一句?乾隆顺口说了一句,不曾想和珅居然把接下来的一个段落给背下来了。这让乾隆由衷地佩服。我随便拿一本书看,和珅都能背出来,这等博学之人真是世上罕见。
和珅不但会迎合乾隆的意思,而且他的马屁艺术也可以作为公关课程进行研究开发。乾隆后期是越老越昏庸,按理说这人上了年纪,名利心就淡了。可是乾隆不同,越老越喜欢好大喜功,总想搞点出格的事情,好让后世记住他。这老小孩长此以往,对大清朝政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荒唐事做多了,一些正直的大臣也舍命出来谏言了。
乾隆皇帝还是很精明,毕竟是一代明君,想了想觉得这些大臣说得有道理,可是皇上说出去的话不容收回啊!每每这时,乾隆皇帝都会生气地去找他说事,和珅当然知道皇上就是想与他解解气。
年迈的皇上是什么忠言都听不进去,乾隆经常问和珅,就是希望他帮忙想出一个能够辩驳的理由。乾隆皇帝很有辩才,凡事他都要占据上风,到了晚年,这个毛病就成为顽疾,让朝中忠臣很是为难。和珅据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简单地说,就是把弯的说成直的,把假的说成真的就可以了。和珅顺着眼前的老小孩走,乾隆皇帝自然对他深信不疑。
和珅拍马屁不仅仅针对乾隆皇帝这个核心人物,他连乾隆皇帝喜欢的人一起拍。先前提到乾隆皇帝是个有名的孝子,对于他老母的爱戴远胜过他喜欢的任何一个人。在太后去世的时候,乾隆皇帝是痛哭流涕。领导家里死了老母,朝堂这些做奴才的自然也要干嚎几声,以表痛苦。毕竟不是自家死人,都是流于形式,不会真情流露的。
可是和珅一反常态,他的真情流露太强烈了,看起来比自家丧考妣还难过。治丧期间,他天天陪在皇上身边,只要乾隆皇帝看着他,和珅的眼泪就出来了,好像林黛玉的魂魄附身似的。乾隆皇帝一谈起他与太后的往事,和珅就伤心,搞得乾隆皇帝都不忍心看到和珅如此悲戚,甚至安慰和珅说这人不能复生,就不用过于悲痛,太后泉下有知,会领会你这份孝心的。朝中大臣对太后的哀悼就是上朝例行穿穿号衣就完事了。谁知和珅为太后守孝,竟然几天茶饭不思,终日以泪洗面。乾隆皇帝得知也深感纳闷,这太后是你老母,还是我妈,这样子搞下去,乾隆与和珅倒成一家人了。
和珅能搞掂乾隆,会装会骗会讨主子欢心,可是不曾想乾隆之后的主子,他应该怎么对付?后来登基的嘉庆皇帝心里早已把和珅列入上任后立马处决的黑名单了。
只要乾隆皇帝殡天归西,和珅的一生就算走到尽头了,也许权力大得让他肆无忌惮,而今的和珅已经没有年少时那种敏锐的政治触觉了。


 大国推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