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五岁,还不想死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32769682
作者:[法] 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迪
页数:150页

作者简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
法文版《安妮日记》
入选多国语文教材文学经典
反法西斯战争题材优秀作品
吝啬的看门人夫妇、带着宝宝的单身母亲、被戏称为“医生先生”的医科大学学生、将首饰全都挂在脖子上的银行家遗孀、坚持自己“中立国国籍”的检察官夫妇、在神父面前宣誓永远相爱相守的年轻情侣、不属于任何一支队伍的士兵、将黄色星形标志藏起来的犹太先生……战争将年仅十五岁的“我”与所有这些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在枪林弹雨下,当活着已然成为奢望时,人性对和平与美好生活最真挚的渴望显露无遗。于生与死的边缘看遍世间百态、尝尽人情冷暖的“我”,内心只剩下一个最真实的声音:“我不想死。”

内容概要

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迪: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其成名作、具有自传性质的《我十五岁,还不想死》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力作。


 我十五岁,还不想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读《我十五岁,还不想死》 文/纪汐朋友圈上次刷爆了一组照片,那个睁着大大眼睛的伊拉克小孩,渴望活着,渴望和平的眼神,至今仍深深地存在我的脑海里。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我想永远都无法真实的体会活在战争的人们那种简单的渴望,对生的渴望,对和平,自由的渴望,哪怕我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我们也曾因为通过这些文字想象那些画面而潸然泪下。但也还是无法感同身受。《我十五岁,还不想死》是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迪带有自传性质的成名作,该书曾获巴黎的“纪实文学大奖”,也曾因为该作品和丈夫克劳德一见钟情并缔结连理。这本书很薄,可是却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才读完。该书讲述了在我十五岁时,因为二战行将结束之际发生在布达佩斯的包围战,而躲进自家地窖中生活了两个月,在这个躲避的岁月里,我遇到了吝啬的看门人夫妇,带着宝宝的单身妈妈,年轻的医科大学学生,悉心打扮的银行家遗孀,态度傲慢的上校夫人,坚持中立国家的检察官夫妇,沉闷的犹太先生,这些人我一起躲避在地窖里。随着食物的减少,打水的危险性持续增加的时候,皮斯塔出现了。皮斯塔的出现,带来了食物,也让大家的关系融洽起来。而且在一次出去带回来了年轻情侣,伊芙和加布里埃尔,而皮斯塔也因为想送个结婚头纱给这对年轻情侣庆祝他们新婚的过程中,被炸死了。这个曾经给我带来希望的皮斯塔也死了。活着,成为了一种奢望。之后苏联战胜了德军,进入了布达佩斯,在大家以为苏联可以带来生的希望的时候,却发现反而陷入了逃亡的困境。而逃亡到避世的乡村小屋时,我以为我们适应了环境,我们就可以留下来,可惜政治迫害,迫使我们再次踏上离开之路。为了到其他国家能够马上适应生活,我们必须尽可能的带走我们可以带走的生活用品,乔装打扮,强装镇定,只为了能够活着。最终在父亲的捣鼓周旋下,我们终于到了维也纳,可是跟向导兑换的2000先令因为战争的缘故,被取消刘冲,已然成为废纸,最终只得以妈妈的结婚戒指结算我们的餐费,可是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办呢?那短短的五分钟,让我的父母一下子老了好几岁。是啊!能怎么办?只要活着,办法总是会有的,只要活着,奇迹总是会出现的。薄薄的小书,看了整整半天,只因书中描写的每一个场景是如此让人心生震撼,那些躲避炮轰心惊胆战的人们,那对因为战争坚持举行婚礼的情侣,那个为了活着而举家逃亡却还得遭到向导欺骗的过程。我们曾以为那些只会在电影出现的大逃亡,战争情景,原来真的曾如此真实的发生过。我们曾以为很多情景只是虚构,原来它曾真实的存在过。在战争面前,内心只剩下一个最真实的声音:“活着,多么美好啊!”2015年7月16日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73104504@qq.com。
  •     这本书是前天读完的,前天下午三点多顶着大太阳拖着行李终于从扬州回家,西安的热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回家以后稍事休息,拿起这本比我早到家十多天的书看了起来。书不厚,短短一百多页,而且字距也挺大,尾页上提醒这本书不过五万六千字而已。短短两个小时不到,把这本字符短小,内容不多的书看完了。然后感觉整个人都清凉了起来,一种莫名的冷占据在我的心里,很快把我因为古城最热的气温而感到燥热的感觉全部颠覆了。平心而论,这本书毕竟是取材自一位十五六岁少女的日记,要想有多么高深是不可能的,然而短短篇章里所描绘的人物,中立的也好,邪恶的也好,自私的也好,正义的也好,都是那样真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语言,同样也没有过多情绪的赘述,一切都恰到好处,让人内心颤栗不已,有种更深的情感在这平淡的话语之下。看到结尾一家人终于逃到邻国奥地利以后,却发现自己兑换的钱币几个月前已作废,再也无法使用,而这些作废的钱币,恰恰是他们一家人打算未来两三个月赖以为生的钱。戛然而止,一句活着是多么美好作为结局,让人内心错愕而怜惜他们的同时,忽然想起,毕竟他们已经逃离了之前那么多的噩梦,活着,已经比什么都让人感到安慰。生活纵然不易,但是活着,就一定能够有解决的办法。这让我更加期待序文里作者自己所说的第二步《生活不易》,但我找遍了网络,也没能看到关于这本书的蛛丝马迹。我开始搜索关于作者本人的相关故事,关于她丈夫的一点消息,关于匈牙利这个国家的种种,除了匈牙利的相关历史,作者相关的竟然只有这本书。我无从得知作者究竟后来和父母是如何应对难关,如何最终旅居法国,又是如何成为作家,凡此种种,都不得而知,只能一点一点咀嚼文中的意思,作出揣测。然而我又始终无法再敢读书第二遍,终于过得两天,我才能静下心写着本书的相关书评。如同前面我所说,作者并没有太多情感的泄漏,她仅仅记载了发生了何事,当时大家是如何反应,外加作者一点点的情绪。整本小说里,我记忆最深的有这些场景,少女千辛万苦拿来的水喂给了可怜的马,皮斯塔的相关事,犹太人劳德瑙伊被苏联人枪射而死的那一幕,以及他们逃离匈牙利的那一路过程。今年读王明珂的书《游牧民族的选择》中,他关于历史本相的概述,让我有种醍醐灌顶般的感觉。历史分也好,和也罢,不过是争夺资源的一种表象,然而人活在表象里,人性的种种悲劣,人在困境当中的选择,有人生为英雄死亦鬼雄,而有的人担当不起。曾经幼稚如我,大谈战争的好处,但当我稍稍懂一点事之后,了解了战争中人的可怜境地,再也不敢胡言乱语。战争是把人的自尊与基本人权全然抛弃,战争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结局。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追求 ,想过什么生活,一旦战争起来,全然破灭。终然是蝼蚁也还有活着的权利,而战争却是把人的所有权利都夺取,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女在这残酷现实中只能发出这样的从心底里声音微弱的呐喊:我想活着,我不想死。谁又不想活呢?连书中年纪最大八十多岁的老头子尚且不想死,何况是花季的少女?没有正义的战争,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德国人也好,苏联人也罢,在战争的过程中,谁又敢说自己是干净的?很想知道作者后来怎么样了,是否平安,是否再遇险境,是否终得平静?我知道,她活下来了,然而战争的创伤与阴影却是很久都无法平复的。我只庆幸,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希望作者能够好好地活下去,平安喜乐,无有忧愁,而我的家人朋友们也都健康快乐,平安一生。
  •     提到布达佩斯,我们都知道它是匈牙利的首都,有渔人堡、匈牙利国会大厦、塞切尼链桥等著名旅游景点,但大概很少人会想起在70年前的法西斯战争中,它与中国的很多城市一样遭受着践踏和凌辱,居民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残喘求生。法籍匈牙利女作家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迪根据自己十五岁时在布达佩斯包围战时期的日记,整理出版了《我十五岁,还不想死》,此书被认为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优秀作品。这本书以一个15岁女孩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战争中平民的生活状态,在一个逼仄的地窖中,有看门人夫妇、带着宝宝的年轻母亲露易丝、惜财如命的银行家遗孀、坚持有瑞士中立国国籍的检察官夫妇、持假身份证的犹太人等各式人物,彼此憎恨怨怼。直到有一天,一位匈牙利士兵皮斯塔的出现,给这个冰冷阴暗的地窖带来了丝许的光明和希望,他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并因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的灵魂才受到了最大的拷问,本书中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与同样以小女孩视角写法西斯战争的《安妮日记》不同的是,《我十五岁,还不想死》更侧重于记述本身,在克里斯蒂娜的笔下,既没有宏大的战争叙事,也没有个人的政治偏向,她只是平实地记录自己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战争中的平民是最大的牺牲品,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钢琴、书籍成了曾经的幻影,连面粉、水都成了奢饰品,唯有饥渴、黑暗相伴,还有对未知生死的极度恐惧感。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没有幸福的童年时光,却经历着周围人一个一个的死亡离开,作品中“我”向神父忏悔的的话语字字入心,“我不想死,神父。我只有十五岁,我害怕极了。我想继续活下去。”今天的人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尾厅里,每隔12秒钟便会听到水滴落下“叮咚”的声音,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闪亮后熄灭,象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因为在当年的南京城,短短的6个星期内就有30多万同胞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核弹后,当日就有8万多人死亡,而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放射雨使一些人缓慢地走向死亡,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我们并不会因为死亡的是敌国人民而感到兴奋,这样的结局同样令人唏嘘。就像《我十五岁,还不想死》中,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而在战争中,生命却脆弱得不堪一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战争已逝,唯记忆永存,依然警醒着世人,这便是《我十五岁,还不想死》这本书再版的意义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主人公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在阴暗的地下室艰难度日,受过皮斯塔的帮助,感受到一丝的温暖都觉得奢侈,路上遍布尸体,散发着臭味,在后续过境的逃亡中,处处埋藏危机。在战争年代,生命显得多么渺小和轻视,活着成为一种奢求,只求不在十五岁年轻的时候死去
  •     356 书名最有感染力。我总是很不明白对于侵略者,为什么他们会有怜悯之心,会帮助他们…还有那个七十三岁的老太太是有多美,年纪那么大还不放过,明明有其他更年轻的都没有碰,难以理解…总的来说,战争真可怕!
  •     纳粹、苏联兵、共产主义,到底哪个更可怕?
  •     原谅我对背景并不了解。我讨厌封面的橙色圈圈,可是内容很好。
  •     很短的一本书,但是很多细节都闪着光,值得一读。
  •     看过一两部讽刺战争的经典电影,但好像是第一次看反映战争残酷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很多微小的一闪而过的念头在那个本该闪闪发光的年纪是再自然不过的。这些并不稚嫩的语言,虽不多加修饰,但仍深切地让人畏惧战争,畏惧那些残酷的年代。就像她在文中说过的,这样的世道下,冷漠的人才活得长久。也正是如此,结局才会是这样一个囧境,但依旧会让人和她一样感叹:活着,真是件美好的事!
  •     战争与人性。
  •     竟然是布达佩斯。觉得苏联人比德国人更乱来啊,战后的政治清算也太恐怖。
  •     文字很打动人,至少打动了我。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在这个小女孩儿的眼里已经变得非常模糊。所有被迫失去生命和家园的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都值得我们给予最大的同情。
  •     很薄 感觉小孩子日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