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ISBN:9787806990339
作者:张爱玲
页数:144页

作者简介

张爱玲的作品第一次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一些张爱玲从未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作品,近2万字。本套图书在内容上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版本是完全一样,这套《张爱玲典藏全集》的封面图片首次以张爱玲本人的14张照片作为背景,这在整体的设计布局中不仅保证了风格上的一致,而且也使得这套书相对于其他所谓的作品集而言,显得文化层次更高,制作工艺更精致,视觉效果更唯美。

书籍目录

关于《笑声泪痕》
羊毛出在养身上
-----谈色,戒
表姨细姨及其它
谈吃画饼充饥
……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凌晨听来的故事从故事里醒来,夜,在一片茫然中沉睡,星光黯淡,分不清屋的棱,瓦的角,无边的相连,那空洞,遥远的梦。我读完在两礼拜后——《张爱玲小说集》,最后一天,陪着我的是无忌的风,大片大片的灯光,张爱玲。每个凌晨听来的故事,“梦里的时间总觉得很长,其实不过一刹那,却以为天长地久,彼此已经认识了多年。”就这样,如度十年,沉浮,最终热泪盈眶,她和她的故事。出了这扇窗,没人看见泪水,没人拥有光。以至于一时竟忘了外面是怎样的世界,黑暗而又混沌?太长太长的故事,听者也会倦的,三十年前的黑夜,三十年后的黑夜又有什么区别。没有星星,没有光。于是,抱着书,寻三十年前的故事——没完没了的故事。。。 。。。
  •     最喜欢那篇谈吃与画饼充饥,其实觉得张是绝对当得起妙人儿这个说法,52年后对香港电影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见得比她的小说差,哦,上帝保佑,我承认,我的确是看不下她的小说,虽然文字间的微义在某种情况下来说其实也是很妙的,但是个人更欣赏她的散文,尤其喜欢那篇更衣记,我知道如果说她的小说我从无勇气,或者,叫兴趣更好,完整看完一本,那么,别用砖头砸我,因为,我也从未一口气读完过红楼,但是,对她的散文,我却总是兴趣多多。
  •     柜子里有一套哈尔滨出版社的《张爱玲典藏全集》说是全集,一共是十四本,却并不全。《赤地之恋》、《秧歌》是没有的,比起十月文艺出版社那套编辑、装帧也差很远。虽不全,偶而摸出来读一读也可解一点文韵上的相思之苦——我有一种怪癖,迷上一种文风若长久不读便犹如多日不闻恋人耳语,十分想念。读过后,又如烟鬼猛吸一口香烟,整个人都舒坦开来。前几天读了收在《流言》里的散文,归为1939~1940作品一册,大感舒畅,仿佛卡朋特唱的Yesterday Once More.今天又随手拨出一本1952年后散文册子看——那原是《续集》,1988年皇冠出版的——竟然觉得无味。我读张爱玲并不早,她的散文打动我便是那一册《流言》。先读她的小说,色调情绪都阴郁得快让人患病,再读散文简直是惊喜——那是刚上大二的时候,在书店里突然见到几乎按原样再版的《流言》,买回去坐在床头读,午后的阳光穿过阳台又透过薄纱的蚊帐,柔软地照在略微泛黄的纸页上,慢慢读下去竟发现她也还是一个有着青春,闪着光的女孩子,只是曾经钻到暗沉堂屋里讲半老怨妇的故事,讲的太真,教人认不出来。公寓、电车、马路上都能“拾趣”,用着她那一点自我标榜的小市民眼光,自豪而欣喜,其精妙的修辞比在小说里更显得物得其所。刘绍铭在《到底是张爱玲》里说其以写小说成名,散文写得少,但其文才却足以与周作人、林语堂之类媲美。正是真理。今天再读《续集》那一册,竟又觉得乏味了。张爱玲向来社交很少,而《流言》多少还有炎樱,有开电梯的工人,“道路以目”的路人,还有小女孩子的天才梦。到这一本书就全没有了,只大概转述几句姑姑的话(我不知爱玲去美国后还与姑姑有多少接触,在她的《对照记》里对姑姑一张照片背后写,她在我记忆里是这个样子,1952年离开上海时是这个样子,也永远是这个样子。非常伤感,让人感觉1952年的记忆似乎就成了永久的定格,今后再未见面),再有就是对曾经作品自作解释了。絮絮叨叨全讲着灰扑扑的陈年旧事。《续集》里典籍博引胜过早年的散文,又自然不是学术论文,看得见制造逸趣的痕迹,却终究找不到多少。岁月积下的学识与沉稳确实让她的文风更平实了许多,却再难见到曾经上海、香港乱世之中仍自得其乐,活泼紧致的那颗少女心了。以前读到以为美国记者回忆去找Eileen Chang做关于Reyer的采访,本来约好了时间,按了一下午的门铃却没有人应,打电话也没人接。经过百般周折终于找到了她,却发现原来她一直在家只是对铃声充耳不闻,而且只有到了晚上才出门。我想,这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孤僻了,对于外界的一切她大概都有意地拒绝,到街上去寻找市井的乐趣都已离她很远。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写曹雪芹的修改稿是其成长的见证,仿佛一个天才横截面。而我的书柜上立起的书脊,从左到右十来厘米的距离,隔着三十年的文字,真真像一个女人走过岁月的横截面。当年哪怕是照样录下姑姑的一段谈小动物吃胡萝卜的话也成一篇时髦小文,最能见其扑捉力与灵气——而大概是女人老了难免变得啰嗦,哎,一篇散文,写了四十多页,哗啦啦一翻,没有尽头,也提不起兴致去读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还好吧 觉得凑活
  •     冷峻艳丽
  •     奇女子
  •     最喜封面这张照片
  •     ..
  •     20.
  •     读的是台湾皇冠版,豆瓣没有,条目虽建立但不全。封面与哈尔滨版不一样,未读其中的《谈看书》及其《后记》。《对照记》很好看。
  •     那个时候读的。。。最近在怀旧。。。把博客上的搬了过来。。。
  •     怎么都爱其文笔。
  •     张的散文比小说好看,,,我昨天买了张的书
  •     高考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三味书屋”进去后就被这本厚的不行的合集吸引住了,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不能出来,只能订阅《读者》让邮局的叔叔阿姨送,现在终于解放了,可以舒舒服服的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了,价格都没还,老板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拿了就回家,整整三个月,一直沉浸在张得生活里,发现她笔下的小女人,小男人都那么感情丰富。甚至还有变态老爸!看过张玫的《我们家族的女人》后突然发现女人笔下的人物都有相同或类似的感情经历。“那个吱呀呀的木门、那个寡居的偷男人的‘疯子’”受益于母亲,当年的知识分子家里总是有很多书,各种各样的书
  •     祖奶奶若在当今必是考据派腐女
  •     前几年买的书,是这个封面。又陆续看了别的书,小团圆以外的所有。
  •     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女人若想花颜永驻,与其化妆整容,不如多读好书。 总是要求美丽的女人有思想?说是:容貌会老,而思想不会,但是——当美貌的女人老去了,谁还在乎她的思想?
  •     她的小文是我最爱
  •     只要是她的,一概推荐。。总有那么一两句令人惊叹的话语冒出来
  •     胡兰成曾云,“站在张爱玲跟前,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到威胁、看出自己的寒怆”,七、八岁时看“沉香屑”“倾城之恋”,隐隐不喜其文字之颓靡、黯淡之气,而今重读其文,却始方信“才女”“奇女”“传奇”之评不虚。
  •     很喜欢的女人
  •     这一套书我只有这一本啊……
  •     幽怨女子
  •     总觉得她的散文比小说好看
  •     有才华的女子
  •     一直都很喜欢
  •     这本内容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封面是张奶奶最好看的照片
  •     张的散文,就像是身边的女同学看世事的眼光。俏皮。自嘲。市民。客观。包容。
  •     更琐碎了,她有着谦虚的傲慢,似乎有种自矜。离开大陆后她写的的确是少了,没有过去活色生香,没有过去的声口。但年轻时爱用的婉妙而异艳的句子,在这里,也的确是平时了。当然,大多数人更喜欢她的绚烂。
  •     我有這一整套。。。曾因為弄丟了,但是,失而複得。
  •     言及清新、对读书有一定指导意义
  •     她的调调是让人又恨又爱的
  •     周围的人都很迷张爱玲,可我没什么感觉。
  •     买了
  •     这套张爱玲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攒钱买的,那个时候想当文艺青年,但是文艺青年没当上,她的作品却读了不少。
  •     别逗了
  •     张阿姨的自白~~~
  •     变成小粉了
  •     喜欢
  •     杂感中都是真实的小女人的一面
  •     相对于小说来说我更喜欢张爱玲的散文
  •     52年以后不如之前的好看
  •     惘然记。记惘然。
  •     作家写自己想写的读家看自己想看的
  •     张因小说而名,《倾城之恋》是张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此外则是她的散文,因为有着不同的温情
  •     蛮喜欢前面的,谈读书 有点太长,兴趣不大,走马观花喽
  •     没有如小说般的精致
  •     这以后的张爱玲已经失掉了活色生香而开始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标本”转化。文章也不复当年天真自得,转为沉郁倦漠——之前的小说再怎么毒辣,张爱玲都只是渴望“我要我们在一起,一辈子都别分离”的小女人——一句话,美人迟暮,堕下凡尘。
  •     ...
  •     书很美。还有很少见的照片配图。羡慕她有炎樱这样的好朋友。
  •     谈吃能谈出好几万字来,各国料理都吃遍了啊,看样子刚去美国的时候还挺富有的,不会理财,老了就凄惨。。。。
  •     比较喜欢她的散文
  •     看的不是很仔细,有空再来一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