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书评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08652908
作者:杨照
页数:228页

梦的探秘之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大家对他记忆最深就是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能够在维多利亚那个充满各种禁忌各种礼法的时代背景下发表出如此“大胆”的作品,可以说弗洛伊德的勇气杠杠的。在那个时代,人对于欲望看管的那么紧,对于什么叫做礼节、礼仪,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本书《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的作者五读《梦的解析》然后创作此书,此书从弗洛伊德的背景时代,弗洛伊德巨著的解析,作品的影响以及弗洛伊德写作此书的叙事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叙述。梦是什么?每个人都做过梦,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得出梦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历史上对梦的解释大部分偏向于玄学方面,认为梦能够代表吉凶,古时皇帝做恶梦等都会找相应的大师(道士等)进行解梦,现在社会上还流行一本书《周公解梦》,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理性角度,从人的精神层面上对梦进行了分析。当然弗洛伊德整本书贯穿始终的焦点就是压抑,其中关于性欲的压抑这一小节作者杨照进行了通俗性的讲解,并且在这其中还将弗洛伊德与达尔文主义联系起来。例如:<性欲的压抑是文明的开始>一节中讲述弗洛伊德的“原欲”理论是,就说到:“达尔文主义(不一定是达尔文自己的理论)主张物种要传留下来,必须强大,而且必须不断生产,再繁殖。能不能在环境中取得有利条件进行繁殖,是生存乃至于进化的基础。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弗洛伊德大系统的前提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我们最原初也是最重要的欲望就是繁殖,就是与繁殖有直接关系的性欲。”这样的解析方式,对于我们系统了解弗洛伊德的学说很有帮助。本书也对一些我们很容易困扰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例如:“精神能量的经济”首先对“经济”进行了解释,然后对弗洛伊德“精神能量”的“经济”进行了解释(书中正文71-72页)。并且由此说明压抑是必要的,然后进一步引出弗洛伊德的中心主张:所有的压抑都来自性压抑,都与性有关。也指出弗洛伊德一生理论的核心——性压抑。我们把握住这一核心论点之后,再去阅读《梦的解析》相信就容易一点了。本书最后还对弗洛伊德所处时代的传统叙事守法进行描述从而引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颠覆性的写作手法——它打破了19世纪主流的叙述霸权,挑战并扬弃了19世纪关于叙述应该怎么说,叙述应该怎么建设的内在规定。所以,我们阅读杨照先生这本书不仅仅可以更容易了解弗洛伊德的学说,还可以从中感受到19师姐文学写作手法的一些知识,建议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伴读中了解自我

作为《人学三部曲》尾篇,杨照先生用课堂互动方式描述出19世纪末的大震荡→当然是由《梦的解析》带来的。进而开始讨论那个年代的特定氛围,从而让我更完整知道这部书对今天的影响。身为难懂的经典,作者也曾错过这本书多次,但当他有所收获后,再把精髓传递下来就格外生动。书中的弗洛伊德矛盾固执又小聪明,可他的成就无法被低估:对人性的剖析,对现实的记录。在那个时代来说,堪称惊世骇俗,这也导致这本书快速扩散,传播的基础→常年压抑的人们需要用它来发泄~除了弗洛伊德外,作者在书中加入尼采的比较,也让本书增色不少。同处于那个时代的两人,对世界的看法却如此不同。对比阅读,实在很有看点。当然,弗洛伊德也是人,必然会被周围环境影响,书中收据了不少他个人发生的事来佐证《梦的解析》当中的论点,这样的做法不论当时还是现在都需要莫大勇气!幸好他成功吸引了当时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了未来人类的走向。除了精神医生这份职业,弗洛伊德还创造除了一种文章写法,开创出20市里的艺术形式。不得不承认,假若没有这部经典,如今很多艺术家都会被关进19世纪末的监狱。这套“人学三部曲”完整的从不同角度说明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认知与发展,短小的篇幅异常丰富。杨照先生直接使用授课方式传达他关于经典的解读。不会刻意删减,也不会介绍太多。这样刚刚好,剩下的,就是我自己阅读经典后,是否会跟作者共鸣的疑问了。

找到人生的坐标

如果说,当你读完一本导读类的书籍,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读其推荐的书,那么这本导读则完成了它的基本使命。要是它还能多告诉你一些别的什么内容,那简直可以说是物超所值了。杨照先生的《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则是这样一套物超所值的导读系列。说起杨照先生,缘于我曾在网易公开课上,偶然听过他对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评论。由于村上春树是我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因此,当杨照先生充满闪光点的评论,让我再次审视作家的不同面向时,我情不自禁产生了再读村上的冲动,也因此对杨照先生——这位台湾知名作家兼文学评论家的讲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到时隔不到一年,相同的情景再次出现。当我望着手边正在阅读的《物种起源》、《梦的解析》和《资本论》时,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杨照先生文字的魅力,因为《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正是对上述三本书的解读。这套书并非如简单的导读本,将推荐书籍的故事梗概至多是故事背景,交代或缩写一番。合上书本,留在脑海中的既有书籍的核心观点,又有对同时期其他观点的衍生说明,并通过讲述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创作的相关性,让我们对于观点的诞生与发展,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引经据典,不仅介绍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充分发挥杨照先生对于古代思想史和人类社会学的专业知识特长,从他的连珠妙语传递出他对于十九世纪三大经典著作的态度。有人说,杨照之于台湾,就像梁文道之于香港,陈丹青之于大陆。我觉得,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说,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就是它的定位或目标——“为人定坐标”。作为公知识分子的杨照先生,试图通过对三大经典的品读,让现代迷茫的人们重新找准人生的坐标。不过,根据我读完以后的经验,我建议可以先读《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了解人是从哪里来的,弄清“达尔文学说”、“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说”的差别在哪里。然后再读《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洞察真实的自己究竟有哪些不为日常所发觉的秘密,通过梦境所传递的潜意识,遇见未知的自己。当了解了物种的进化,探明自身的欲望后,再阅读《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则对时代和社会的演变能有更深的感受。当我读完这套书后,最末一句话始终留在我的脑海中:“奉劝诸君莫忘了马克思——一个点醒我们不要在别人所给予的观念和答案里安逸苟活的巨人。”掩卷沉思,我才惊觉,这不仅仅是马克思的思想见解,也是杨照先生想要传达的学术态度。如今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处在垃圾信息包围的时代。人们自以为关注几个微信公众号,就是获得了知识,然后在茶余饭后作为自己吹牛的谈资。何其可笑!感谢杨照先生,借由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的理路,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对于生活或生命的态度,寻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坐标。文/卢育涛 2016.01.06

经典导读的范本之作:评《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

经典导读,或者说导读经典,如何才是恰到好处呢?依我之见,能激发读者研读经典著作愿望的,不失为一种恰当的解读。无疑,杨照先生做到了。在我用一个周末读完这本《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之后,我对弗洛伊德先生的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定要去读原本的。并且不局限于《梦的解析》这一本书,而是与此相关的一些列书籍。那么,杨照先生是如何做到的呢?“读其书,须知其人并论其世”,身为思想史领域的学者,杨照先生将这一原则贯穿于研读《梦的解析》一书的始终。说经典,论经典,内容是第一位的。在本书中,杨照先生打破《梦的解析》原文的章节排列,而是从整本书的全局出发,就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核心观点、推演方法、主要影响等方面一一道来。全面而系统,且有极强的脉络可循。解读内容,最忌照本宣科。若此,就没有意思了。杨照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让整本书读起来有趣又有料。因为是在“诚品讲堂”的讲义整理,全书采用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就像在现场在听杨照先生讲课,亲切之余还有多多的激动。在叙述时代背景的时候,杨照先生不仅梳理了十九世纪精神科学的发展状况,还回顾了当时整个欧洲的社会思潮。重点讲述了尼采对弗洛伊德的深刻影响。这些内容是放在第一章来讲的。如此,读者可以对当时整个大的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进入弗洛伊德的世界竖起来一架梯子。讲解书的主体内容时,杨照先生重点讲述了弗洛伊德对于自己观点推演的方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本质,其研究材料是“梦”。这部分的分析极其精彩,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及生活案例的手到擒来,让科学不再乏味。“压抑论”、“性欲根本说”、“童年阴影”,种种现在心理学上热门的理论都可以在《梦的解析中》找到源头。不能不让人钦佩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创建之功。其影响,直至现在都很强烈。及至讲到影响的时候,面对一百多年来对弗洛伊德的不绝于耳的批评,杨照先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不管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否科学,至少他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重新看待自我的方式。单此一点,就已异常珍贵。所以请读者跟随弗洛伊德一起,换个角度看问题,生活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谈到弗洛伊德观念传播的时候,杨照先生重点强调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因为残酷的战争,整个欧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Why,在寻找原因反躬自省的时候,弗洛伊德的学说正好切中要害,直指伤疤。原来,一种学说、观念的流行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经典著作,文本结构本身也是一大亮点。杨照先生自然意识到了。本书中,第九章,整整一个章节都在论述弗洛伊德在叙述方面引起的伟大变革。十九世纪的叙事,是按照“假设事件已经发生,沿着时间顺序向前推进,最终得出所要表达意思”的顺序进行的。而弗洛伊德完全无视既有规则,只是叙述,甚至是混乱的叙述。但却让叙述本身成为目的。这是划时代的变革。我们现在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莎士比亚,一千个林妹妹”就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想来真得感谢弗洛伊德。不然,现在的阅读还停留在必须读出“作者既定意义”的时代,不能有自己的理解,岂不悲哉。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我们谈得最多,却读得最少的书。闻听此言,真真让人惭愧又痛心。好在,我们还有杨照先生倾力奉献的经典导读。如果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原著,那么读读导读也是好的。至少,你会对经典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不会犯一问三不知,抑或是以讹传讹的低级错误。

弗洛伊德被斜砍一刀

对经典的解析无外乎上下左右七七八八地将它打碎重组一番,原本秉承英雄莫问来路的信条的我,现在越来越被“出身”两个字笼罩,术业有专攻,严格的系统的学习无论如何会让一个人身上沾染某种类似印刻般的气息。所以,当得知史学背景的杨照先生要对弗洛伊德——这位即使在心理学界也被刮噪了若干年的精神分析鼻祖品评一番的时候,禁不住心下好奇。在一位打量人类历史的学人眼中,弗洛伊德究竟要被归为何方神圣?果不其然,杨先生真的没按牌理出牌。弗洛伊德先生居然被他斜着砍了一刀。杨照先生说的是大实话——“否定弗洛伊德,比肯定弗洛伊德容易”。推翻容易建设难。当我们混在众口纷纭的人流中对弗洛伊德指点批驳的时候,易如反掌。然而,我赞同的是杨先生的观点,究竟为什么弗洛伊德能在刀枪剑戟中站立这么多年?在各种流派纷杂的迷局之中,杨先生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言说路径——《梦的解析》是怎样被书写的。在难以被实证主义所精确查考的逻辑面前,《梦的解析》是以怎样的切口展开,又以怎样的表达说服他人的?这样的视角,从书写、文字的层面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另一番探讨,也就是说,当我们关注弗洛伊德是怎样自圆其说的时候,也就对他的理论展开了另一种视野的梳理。不得不说,这是杨先生的高明所在。如何写?是杨先生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当不能取信众人的时候,弗洛伊德先把自己摆了一道,把自己摆在自己理论的手术台上,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理论将自己切割,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来讲,属于自我暴露。这是勇气,也是智慧。当然,也是他老先生的高招。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是杨先生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弗洛伊德就是世纪末维也纳的产物”,因此,在浪漫主义巅峰时期,挑战理性与抽象也成为人们心底蒸腾的岩浆的出口所在。弗洛伊德从压抑的冷漠的僵硬的荒漠里,开掘了一口让自由和人性流淌的泉眼。可谓应运而生。对于精神分析某些概念的理解,杨照先生的诠释也是精当的。比如,“精神分析学真正的目的就是要研究那个扭曲的机制。”“人的黑暗面才决定你是谁,因为每个人的光明面都差不多。”尤其是处于种种禁忌被打破的今天,回想弗洛伊德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影响与贡献,自是感慨万千。在前赴后继的对弗洛伊德的批判中,也必定终将伴随人们发自内心的由衷钦敬。所谓大师先贤,终是高山仰止。杨照先生这一刀,砍得自有其妙。

挖掘自我的神秘世界

梦,是我们每日的经验,它如同家常便饭,每天潜入深夜陪伴我们,但形形色色的梦,特别是我们解释不清的奇特梦,加上各种解梦的书,与网络上的各种“奇谈”或“科学解释”增加了梦的神秘感。越是神秘,我们对梦越是好奇,梦,到底是什么?它预示了什么,还是揭示 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位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于1899年出版了一本有关解释“梦”本质一书-《梦的解析》,这位作者就是众所周知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然而,我们对他及他的这部著作了解多少呐?我带着对那些解梦的书一样的心态选择了这本《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一本可以做为《梦的解析》导读的书,希望在《梦的解析》中能挖掘到我想读到的那份“神秘”,满足我那一点点的猎奇心理,但开始阅读时,我才为之前的无知和八卦心里感到羞愧,《梦的解析》绝不是用来提供茶余饭后无聊调侃的材料的,而是用科学解释人本性的一本书,当然,这句话还远不能概括《梦的解析》的深刻内涵,如同,《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作者杨照先生回忆过去所受的思想史训练的基本信条-“读其书,须知其人并论其事”,因此,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弗洛伊德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思想潮流、科研、艺术成就及文化主流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专业训练与犹太身份,这也影响了他的研究方向,弗洛伊德的犹太身份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从而给他的晋升造成很大阻碍,这也给了他很多压力,因此也做了很多梦,弗洛伊德就是从揭示自己的梦开始写《梦的解析》的,这在那个封闭,对“隐私”避而不谈的年代还是很不易的。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及其理论根据,梦的性质,其与现实的关系,婴儿性倾向、原欲、本我、自我、自体等该概念,这些使得非专业读者理解、把握其理论、概念比较困难,甚至产生质疑,所以,有这样一本解释《梦的解析》,诠释弗洛伊德本人的书就显得尤为重要,杨照先生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如何走出无厘头的迷宫,同时体会弗洛伊德特殊的叙述方式,进而补充历史资料,解释这样的叙述方式,他建议读者都《梦的解析》,要将一个问题随时放在心上:什么是自我?自觉的自我与不自觉的自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主题是理解弗洛伊德理论突破的关键之处。《梦的解析》一层层地探索出深奥的自我,他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我们不曾发现的另一个神秘世界。

读懂弗洛伊德《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看了不少弗洛伊德的书,在我的书架上佛洛伊德的作品有一大排,基本上都全了,还有很多解读佛洛伊德的书,还有荣格的、阿德勒的、关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关于催眠术的等等等等,可是真没太读懂。正如作者所说,作者在高中时,从图书馆借出来厚厚的《梦的解释》,囫囵吞枣匆匆读过,却没记得什么内容。说得很实在,对于名著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阅历,你是很难理解到名著的真谛的。应该说多数名著并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普通人很难能够认识到名著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后来又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去研读《梦的解释》,终于把这本书当作一门课程,搬到了课堂上,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对弗洛伊德思想的阐释。不仅仅是在讲述弗洛伊德的这本书,而是在讲述弗洛伊德的思想,讲述弗洛伊德为什么如此重要,站在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上讲述弗洛伊德思想的意思。那些梦啊,性啊,催眠啊,语言疗法啊,潜意识啊,原来后面还有这么深刻的社会含义,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好多年没读过这么解渴的书了。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把一切都归结于性,这也是他最被别人所指责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呢?性其实是人类繁衍的动力,这种力量要多强大有多强大,因为不强大的话,人类根本就没法生存下去,更别提发展了。可是人类却要发明了文明,文明正是对性的压抑,把这种欲望压抑下去,是文明最重要的基础,而人类的文明使得人类超出了环境的限制走到了今天。被压抑的性通过爱情、艺术等等方面表现出来,不过这种压抑也造成了人类无数的精神疾病,这也是文明的一种代价。书中说到,佛洛伊德认为正是十九世纪文明成就的太辉煌,必定积累了大量的压抑,所以最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种巨大压抑下的一种发泄。对一战的反思是每个人必须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内在的黑暗,越是符合文明规范的人,越容易成为毁灭文明的罪人。比如希特勒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极高,不嗜烟酒,不好女色,可是却成为文明的对立者。书中类似精彩的内容比比皆是,读过一遍感觉不过瘾,于是拿起铅笔再翻一遍,把精彩之处画下来。

《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重新定位人的存在

文/吴情纵观中、西方历史,无数仁人志士曾不懈追问,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古代中国儒家以人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来具体定义人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却强调,人始终是政治的动物,不管你是否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人是什么?”这一终极的哲学之问,困扰了每一代人。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其实暗中规定了我们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当然,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答卷,但必须在经过你深思之后。“人”,还是那个“人”;但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人”本质的理解或深入,或偏激(偏激也许是另一种深入)。在杨照先生看来,“虽然人还是任,但从19世纪之后,人被放置在一套新的坐标上。”而促成这一转变的正是三本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它们分别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一书,是杨照先生“为‘人’定坐标”系列书中的第三本,主讲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全书由为学生的讲义构成,课后多有增删和修改,语言显得浅近通俗,却又免于媚俗。书名本即蕴含深意:在梦中遇见写《梦的解析》的释梦大家,智者间的隔世对话。杨照先生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建立与维也纳“世纪末”的颓废有关,主张“超人哲学”的尼采是其哲学先驱。他们“对于人类全体的秘密,对于集体现象和集体命运的关怀,进行了大逆反”,要求从“抽象思考回到具体存在面向”,“超越自己(对自己)的限制,超越自己的问题”,应该允许“个人自我主观情绪发展到极致”,这一颓废状态。所谓颓废,并非物质身体的纵欲与饕餮,而是瓦解和破除原先固有的、看似合理的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说,“弗洛伊德就是‘世纪末’维也纳的产物。”受到基督教文化深刻影响的西方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禁欲主义”横行的天下,尽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早已进行。人物质身体的欲望,始终被视为与生俱来的罪恶(原罪),也是向上帝皈依的大敌。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物质性身体隐含了解读人之为人几近全部的隐秘。他最先从事歇斯底里研究,其后将研究方向转向释梦,并以此为据,建构起个人恢弘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深入研究了人的意识领域,他将个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等层次,并以个人的成长为例,指明人的文化机制在三种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研究重点在无意识(也译为“潜意识”),这一很难识别、却于个人行为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种意识。与三种意识相联系,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揭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对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心理学维度的方向。当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乍听之下颇为骇人听闻,历史上也受到了实证主义的非难,但正如杨照先生所言,“否定弗洛伊德,比肯定弗洛伊德容易。”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巨人,弗洛伊德及其理论,无疑为人探索人与自己的关系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即使这条路不甚清晰,但象征意义显著。而我们思考的起点,不妨从《梦的解析》开始,当然,这本《午夜十字路口遇见弗洛伊德》也可以作为“阅读《梦的解析》的陪伴读物。”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课堂式解读/导读书籍

要把一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就要把厚书读薄,再读厚。对经典书籍也是如此,一本书,理成脉络,还要添上额外的筋骨,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便容易系统地吸收。经典解读类书籍,其作用一便是理脉络,把讲得宽泛的内容收理平整;作用二则为添骨肉,加上背景、相关知识等做为支撑,让人更好地去理解和接纳。经典是让人敬畏的,即敬又畏,尤其像《梦的解析》这类的哲学名著,经过百年的传承、解读甚至妖魔化,可能大家对其印象也仅停留在他是一个满脑子性欲的哲学家而已。然而一件事物可以久远流传定有其原因,杨照先生并不是专攻哲学的研究者,对于这本书的读者而言,他的角色应当是老师,以自己的理解去拓宽前路,带领读者领略弗洛伊德的魅力。弗洛伊德处于19世纪的大环境下,在这个浪漫主义萌生并流行的时期,人们热烈地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探索,同时弗洛伊德转向了人的内心,杨先生认为,弗洛伊德改变了人和自身的关系。书中多次提到尼采,这个与他年代相似的哲学家。尼采的超人即使到如今也是个人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旗帜,他在那时点燃了浪漫主义的火焰。在那种世纪末的文化氛围里,弗洛伊德这位精神科医生推动精神医学过了一个新台阶。不再像维多利亚那个令人压抑的时代用虚伪的样子欺骗他人的同时欺骗自己,人们开始通过梦来解析自己,直面自己的内心。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的动力来自于欲望的理论经久不衰,当然对此也争执不休,杨先生并没有很明确地要站队伍,仅仅是中立地在梳理。在第二大部分中,他将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分成几章详述,关于梦、压抑、精神经济学等等,对于这些概念的解析,使得这本书如果作为《梦的解析》一书的导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如果说解读/导读类书籍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去更好地读原著,那么本书可以够得上优秀的级别。最后一大块则是与弗洛伊德相关的一些发散的内容,比如说他本身精神医学职业对其理论的影响、他犹太人的身份、对于当时的哲学界的思考等。这些内容似乎跟原著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却对深入理解有很好的帮助。本书属诚品讲堂的整理稿,因此可读性较高、需理解的难度较低,也算是一本较好的入门读物,但杨先生的重点是抛砖引玉,若读者们能在看后急不可耐地要再温习一遍原著,那必是再好不过的了。

梦,潜意识与意识的对话

梦,既是心灵的探测器,又是一种虚幻与真实的体验,正如庄周梦蝶的故事,不知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瞬间恍惚,真假难辨,不只庄周,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实本相是什么?梦到底想给我们提示什么呢?梦解析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人在清醒的状态中可以有效地压抑潜意识,使那些违背道德习俗的欲望不能为所欲为。但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或放松状态时,有些欲望就会避开潜意识的检查作用,偷偷地浮出意识层面,以各种各样的形象表现自己。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能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通过释梦和防御机制,了解压抑的愿望,重新认识自己,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他这种冒险、求实精神,使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克思一起被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佛罗伊德说过,人有生本能,亦有死本能,让我想起电影《黑天鹅》中的舞者尼娜,技艺无可挑剔却始终只能跑龙套,她妈妈因为生下她早早结束了芭蕾生涯,将芭蕾梦完全寄托在尼娜身上。在新一季的《天鹅湖》公演前,艺术总监决定换下首席舞者贝丝。他有两个候选人:尼娜和莉莉。这出剧要求一个能够表现白天鹅的天真无邪与黑天鹅的邪魅妖冶的女演员。尼娜适合白天鹅,而莉莉简直是黑天鹅的化身。最终,尼娜成为《天鹅湖》女一号,分别扮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可是,她心中始终有个潜在对手莉莉,使她惴惴不安,陷入角色泥潭中,慢慢迷失本性;在善良与邪恶中挣扎,内心严重的冲突,引起幻听、幻视,出现了分裂症状。尼娜潜意识中感觉莉莉要取代她扮演黑天鹅,一怒下,杀死了莉莉,在最后一场舞蹈中,原本光滑的胳膊,升起了一根根刺,黑天鹅得到了释放,当尼娜回到化妆室,看到活着莉莉,她崩溃了,她杀死了幻想中的黑天鹅,刺伤的是自己,鲜血在流淌,她在白天鹅的自杀中,也得到了解脱…… 死本能就是毁灭,就像尼娜为了扮演黑天鹅,本我与超我时时发生冲突,自我一直未得到平衡,这就是她出现分裂障碍的原因,虽然演出取得成功,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付出的是生命,血的代价,这就是她一直追求的完美吗?完美是什么?如上理解,完美就是毁灭,完美就是死亡,读着这句话语,酸楚、惊讶、恐惧等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我是一名完美主义者,在工作中一直追求完美,看完这部影片,冰冷的感觉遍及全身。试想,完美主义者长时间的自身加压,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困倦、焦虑、暴躁等感觉,引起身体不适,透支着我们的健康,是否要重新思考?学会宽容,允许失误,对人对己多份理解,正如厄尼斯特.科兹所言,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梦是我们的信使,以各种形态给我们捎来讯息,告诉忽视情绪的主人,及时关注压抑的情感,正如杨照先生《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融入自己思考,抛砖引玉般讲述《梦的解析》和弗洛伊德理论,重新看待人与自身的关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静下心来,及时地觉察自己,胸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情,像佛洛伊德那样,在悲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来自潜意识的呼唤

大约是9年前,有幸听了一次萧延中教授讲座,有一个讲犹太人的段子至今难忘,萧教授说,有三个犹太革命者他最佩服,一个是爱因斯坦,跑到了宇宙闹革命,颠覆了牛顿力学;一个是马克思,颠覆了资产阶级学说;另一个就是弗洛伊德,跑到人的精神世界内闹革命,发现了潜意识。这个段子,在我读杨照“人生三部曲”的时候被想起,因为萧教授讲的段子,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杨先生同样是在研究这三个关系,只不过人与自然的案例被换成了达尔文。而人与自身的例子,已然是弗洛伊德。对于弗洛伊德,上过大学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喜欢装深沉的骚年们。犹记得宿舍一哥们儿用利用聊弗洛伊德,成功推倒了某女,一时传为佳话。但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是很难探讨的。很多人也许会说,弗洛伊德的理论还管用吗?他的徒弟荣格都不服气他。何况,心理学如今已经获得大发展。其实不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是有开创之功的,那是心理学的起源,在心理学远不成熟的今天,没有任何理由数典忘祖去淘汰弗洛伊德,多角度的解读与推演才是王道。本书就是杨先生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精要解读。虽然杨先生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但却从一种宏观的文化视角,对这本书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尤其对于弗洛伊德特殊的叙述方式进行了解读,对歇斯底里、俄狄浦斯情结、原欲、婴儿的性倾向、潜意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但又不完全明白的术语进行解读,你会发现,原来弗洛伊德是如此的原创,其想象力是如此的疯狂,几乎近于病态,不是常人所敢想象的。所以,《梦的解析》1900年第一版六年之间只卖了300余本,很多人都惋惜这个销量,但如果你读了这本书的内容,再想想那个时代特征,你可能会变得惊讶:居然能卖300本?!其中有不少都是被亲朋好友感情买走的吧?不过,虽然115年过去了,但时间并没有冲洗《梦的解析》的晦涩,借助于杨先生的解读,你可能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弗洛伊德,但也有一种危险,即:你读到的是杨照理解的弗洛伊德,谁能保证他和弗洛伊德之间的距离?所以,阅读此书,最好还是先读《梦的解析》原文,然后再互相参详,互相印证,估计收获会更大。

深入一点认识自己——评《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

先说一说这个系列。2005年,作者杨照先生在台湾“诚品讲堂”讲授“现代经典细读”课程。所谓的“现代经典”,是指对现代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书籍。本系列所涉及的三部书,是最早排出的作品。之所以先讲它们,是因为“这三个人(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的思想大幅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从而通过欧洲的势力扩张,感染了全世界。”可见它们的重要性。本系列这三本书,我想应是课中讲稿精华部分的整理。 《资本论》、《物种起源》、《梦的解析》都读过的人不多,而作者在“为何及如何阅读经典”一文中,解释“为何经典是我们谈论得最多,但是读得最少的书”时,将其归咎于经典书的二手、简化版本过多——看过这些易读的,就当做自己读过经典了。可谓一针见血。 说是这么说,我也不会因此就先去看过三部原著再来读作者的三本书。《物》我已粗读过,《梦》我也愿意去读一读,但《资本论》这个大部头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动力去翻一下的。但我还是想知道《资》大概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选择读杨先生作品的原因。对本系列有兴趣的读者,也必有相当一部分和我一样希望藉作者的解读来了解这三部书。所以,此系列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作者本来就哀怨的“经典书的简化版”了。是不是有点讽刺? 作为经典的细读,书中大多内容是作者思考的精炼,需要“稀释”解读,颇不容易。但有时为了说明问题,又举一些过于直白的例子,如手把手教你理解基本问题。就好像坐在堂下听杨老师讲课的,既有大学生、又有小学生,左右照顾不周。这种感觉,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所以,也不必被这三本书个性的名字吓到,好像“人的哲学三部曲”又是经典之上更为深奥的学术似的,只要感兴趣,尽可以拿来读。 作为讲稿的整理,内容归类时难免有偏颇。比如“为何及如何阅读经典”一文,应该是这门课的开篇或总述。作为书稿,对整个系列的阅读及大多数人读书都具有指导意义。却因为文中以《物种起源》举例,便归入了《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一书。没有读这本的读者,怕是要错过这篇好文章了。再说一说这本《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我一直对人类的进化过程有点好奇。具体点说,人类目前的行为大多受理性的控制,祖先动物性的本能,如觅食、交配、领地这样自然而然的行为在人类身上是如何消失不见的呢?弗洛伊德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达尔文能解释有理智的个体是如何被自然选择的。不过弗洛伊德告诉我这些表征看不到但并没有消失,它们在进化中被越来越多的理性打败,被“打压进”潜意识里,成为以“性压抑”为代表的被忽视的潜在情绪,并使人具有本质的攻击性。这是我们深入了解自身的一个切入点。与《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不同,本书逻辑思路非常清晰连贯。当你能够理解“性压抑”的前提(作者用了一些篇幅来解释)并顺着作者的讲解,会慢慢的沉浸其中并理解。与《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也不同,大多论述甚少加进自己的观点,忠实提炼弗及《梦》的精髓。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说明被压抑的人格与显意识、潜意识的关系,作者打了极为形象的比方来说明问题。因为较强的逻辑性,阅读本书仍然是一个将原文稀释消化的烧脑过程,但这就好像长跑,经历过最初有点难过的爬坡阶段后,便会稳定在一种并不容易但持续的让人上瘾的状态。作者在序中说,解读弗洛伊德,是给读者提供线索从弗混乱的逻辑中解脱出来。同时借由《梦的解析》暗示或明示看待自我、看待艺术、看待文学,乃至看待社会的多元可能性。原著是否逻辑混乱不得而知,后一个任务作者完成的是很好的。如果仅是原著单纯的导读,就失去了作者观点这一最独特的价值。虽然弗洛伊德式的解梦不科学,“但和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其理论有出于理性思维的严谨之处。”书中的第九章,作者将这种精神分析法引申到文学叙事中,探讨了弗对于近代文学创作、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藉于此,也使我对超现实艺术的内涵有了些许更深的认识。全书最后,作者将弗式精神分析法上升为一种阅读人文著作的工具。这是否是弗式理论的夸大或滥用呢?我持怀疑的态度。但这种解读方式,至少为我们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提供了参考。序言中说,我们活在一个和过去很不一样的“现代”之中,有与传统完全不同的规则与秩序,有一套新的系统重新定义“人是什么”。我很赞同这种说法。而本系列涉及的三部书,是我们认识、探索这个新系统的线索和指引。如果你已通读原著,可以将作者的观点作为深入探究的一个参考;即便未翻过原文半页,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思考,我也推荐读一读这个系列或其中一本。只当做对我们所处的时空或我们自身多一些理解也好。

《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我们是谁?

本书是杨照先生经典细读文本之一。因为《梦的解析》穿越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时空,在这个过程中负载了太多的东西。杨先生的解读为我们剥除迷障,忠于原作,但又高于原作,使我们更容易走进经典,更容易把握经典的内核。作者认为,以潜意识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进一步改变了人和自身的关系。第一次,人们知道: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我们是谁”第一次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读《梦的解析》,我们一定会边读边与自己的梦搏斗,并且会认识到我们并不了解自己,过去的自我认知、自我形象都是错的。而这时,我们才会变成稍微真实些的人,也才有多一点儿机会变成自己想要做的人。也就是说,读《梦的解析》,我们一边在了解弗洛伊德这位思想家在想什么,同时,我们也在利用他的思想,重新认识自我。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所领受的客观世界,永远不会是完整的,中间会经过主观改造、扭曲,才会变成我们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样的元素、什么样的力量,使客观信息进到我们身体、进到我们感官时,就成为了每一个人不同的经验呢?精神分析学真正的目的就是要研究那个扭曲的机制。受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弗洛伊德理论系统的前提是:人作为一种生物,我们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欲望就是繁殖,就是与繁殖直接有关系的性欲。所以,他整个系统的最初始的起点就是性的压抑,这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跟其他生物不一样,之所以能进化成最高等的生物,是因为我们一方面有强大的性欲,另一方面却又硬将性欲压抑下去,进而将性含藏的巨大能量,激发并运用到别的地方去。所以压抑就是让人有机会去做性以外其他事的重要机制。文明是从压抑出现后才有的,如果不将性欲压抑下去,人类不会有文明。压抑下产生了文明,文明产生之后,连带也就产生了精神疾病。人应该挖掘自我黑暗面,来释放个人与社会、文明的压力。而如何看待,如何挖掘自我黑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体系里看到的人类的精神状态,就是一个原初的欲望不断地被关起来不断地被压抑下去。人把所有文明告诉我们不应该有、不要有的、不能有的东西全部都关进黑牢,把它们藏起来。所以,人的黑暗面才决定你是谁,因为每一个人的光明面都差不多,但每一个人的黑暗面都不同。这样,黑暗面就更值得探究。受此启发,产生了20世纪可怕的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以前被认为不值得画,不值得表达,不应该被表达的东西,现在翻转过来成了精髓。什么是爱情?或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是压抑之后有限度的解放,是能够合理、合法呈现出来的性欲。爱的对象,是经过装饰、扭曲的性欲对象。因为只有装饰得看起来好像与性欲没有关系,这样才能够通得过他从小就形成的内在禁忌。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内化种种禁忌的过程,其中对人有最根本影响的,就是性的禁忌。当碰到性欲可能的对象时,就必须先逃避这些禁忌的影响,因而我们对自己说这不是性,这是另外一种东西,这,就是爱情。也就是说,爱情就是绕过了禁忌之后,让原欲能够合理、合法表现出来的东西。所有的梦都有关潜在愿望的实现,但梦所呈现的不是直接的愿望,而是被压抑之后扭曲的愿望。经过弗洛伊德的解析原则,我们的心理结构变得非常复杂,那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是什么就是什么”。弗洛伊德之后,人变得复杂了,我们不再是前提,是过程。我们得先了解自己,证明自己的主体资格,可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所知道的自己的明白信息都是不重要的。原来以为的真实顶多是线索。我们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永远都在后设层次上,必须先否认自己原初经验的真实性,通过原初经验去探索背后所掩藏的真实。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精神最根本的问题很简单:有限的精神必须要应付无限的刺激和无限的欲望。人类的精神疾病,正是源于缺乏平均的能量分配,受当时流行的经济学、物理学的影响,弗洛伊德构建了精神分析系统。在这个分析系统中,将童年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几乎无所不在,因为童年经验影响人的一生。这对为人父母者、对教育者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在20世纪促成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新整理和改造。除了心理学受到冲击外,社会学也因而做了巨大的调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在20世纪成为从哲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都努力发展的方法论主题。受弗洛伊德的影响,20世纪的精神分析和精神理解,变成光谱状的,对后来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后来的每位艺术家,都自觉自己内在藏着一个精神病患,所以20世纪的艺术家有强烈的疯狂倾向,承受巨大的痛苦。由于弗洛伊德的暗示,20世纪的艺术基本上是疯狂的艺术,是一种精神分裂式的艺术。弗洛伊德完全改变了人们看待欲望的方式,改写了人类的爱情,给我们提供了重读人类文明历史的启发,在20世纪给了存在主义哲学新的灵感。为什么有“俄狄浦斯情结”、为什么女性身上会出现歇斯底里症、为什么有“唐璜情结”、为什么会有同性恋、为什么人会发疯等等,都在这里给出了答案。《梦的解析》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打破了19世纪主流的叙述霸权,挑战并扬弃了19世纪关于叙述应该怎么说,叙述应该怎么建构的内在规定。这直接影响产生了20世纪的意识流创作手法。作者的意图与作品本身逐渐脱离开来,说的过程,而不是所要到达的固定意义,变成文学作品真正的核心,这是巨大的解放。作者写作叙述时,不再需要明白自己到底要说什么,就是说了,说了本身、说的过程就是建构了文学目的。本书作者还给出了我们对《梦的解析》的态度:我们不需要全盘接受弗洛伊德,将自己当成弗洛伊德精神架构的样板;但也不需要全盘否认那个架构在理解自己上可以提供的帮助。文字指瑕:1.第055页,正文末行“转而相信精神分析学的成立,应该建立在无法,也不受科学方法分析的几个神秘力量上面”中,第二个“,”宜用“受、”替换,即“应该建立在无法受、也不受科学方法分析的几个神秘力量上面”。2.第059页,末段第二行“客观世界本身,就无法证明,至少是无法经由人来证明”中,第一个“,”应删除。3.第074页,末行有“他写的名作,叫作‘俄狄浦斯王’”,引号宜用书名号。4.第081页,第二段第二行有“一篇短篇小说,叫作‘屋根里的散步者’”,引号宜用书名号。5.第087页,第二段第五行“人的显意识正就是没有个性、没有意义的重现”中,“就”应删除。6.第127页,末段首行“绝大部分时间.”中,“.”应为“,”。7.第183页,第二行“弗洛伊德和尼采一样质疑、挑战、挑衅过去处理‘人究竟是什么?’的基本方法”中,“?”应删除。8.第196页,第六行“我们其实不知道那完整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只能在书写,在叙述建构过程中不断努力试图去发掘意义,或是去塑造意义”中,“?”宜用“,”。

看待自我的多元性

如果让你静下心来,重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恐怕很多人都会摇头说“不”。但如果让你读这本《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来一次速食阅读快餐,相信你必然是乐于接受的。弗洛伊德改变了人与自己的关系,可能你总是觉得很了解自己,但是读完这本书,相信你的自我认知能有一定变化。在弗洛伊德之前,谁又能怀疑对自我的了解?弗洛伊德怀疑任何事情不再能作为原点,甚至引发出动机以及无意识和潜意识,这些事我们自己无法了解的,但却对事件的发展非常重要。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让我们的心理结构变复杂了,而且任何事物就变得更加抽象,人变得更复杂,也更加麻烦了。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人呢原来就是个主体,以自己为出发点,以自己为大前提,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去研究这个外在世界。那么,我们究竟有多了解自己呢?《梦的解析》随机跟进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人是需要被解析的,自觉的自我也好、不自觉的自我也罢,人都是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自己。尽管《梦的解析》距离我们已经一百多年了,外在的现实世界也在不断变化着,但是关于无梦安睡和记忆碎片等还是有直接的切身感受。弗洛伊德理论都是有关联的,可能仅仅阅读这本书,我们也无法吃透,但通俗地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让我们找出看待自我的多元性,还是很有益处的。

层层深梦弗老头在陪着你

前几天在图书馆偶遇此书,想起了那本《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有了点兴趣。但印象中讲弗洛伊德的很多,能讲好讲对的少。此书是杨照先生的讲课纪录讲义,从弗洛伊德的时代背景讲起,以《梦的解析》为主要内容,并延伸到精神分析对20世纪艺术美术文学等方面的影响。简单明了,虽然没有系统地解释精神分析,但也能让人对相关术语和理念有所了解。书中有句话说得好,否定弗洛伊德,比肯定弗洛伊德容易。就我自己而言,是被弗洛伊德招进心理学的。进了学校之后不论其他,发现弗洛伊德几乎是人人都可否定批判,但真正懂得精神分析理论的又有几人?在有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等之后再看弗洛伊德,的确很多理论粗糙荒谬。但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弗洛伊德会提出精神分析,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精神分析长盛不衰?没有压抑虚伪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泛滥的流行病歇斯底里,也就不会有弗洛伊德。除了精神病学,《梦的解析》中通过梦让人明白了自我种存在不自觉成分,从此自我成了精神分析的战场。经验是什么怎么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主观认识为什么与客观事实相差?这个扭曲的机制又是怎么来的?文明始于对性欲的压抑,把压抑的原欲能量拿去学习进化。潜意识是个地牢,关着我们所有的黑暗面,有时有些线索会改头换面偷溜出来,顺着线索也许能发现点童年阴影。而俄狄浦斯情结与唐璜情结、男性欣羡与童年恐惧、谈话技术与自由联想,精神分析多么有趣,引人深思。本书开头结尾对我的帮助很大,更全面的了解,中间对精神分析的论述我就当复习了…与我本学期的课程内容有重复。摘录几段特别喜欢的(毁三观的)概念:1.爱是压抑以后有限度的解放,是能够合法合理呈现出来的性欲。2.你能直接简单地意识到的自己,要么是谎言虚伪,是文明给你的面具,要么只是线索,要拉着线头一点点耐心敏锐地寻找,才能找到迷宫那边的出口。3.梦是什么,梦是人被压抑的愿望的变形实现。

世人皆有精神病

近日,魔都首届“精神病展”开幕,引无数观众纷至沓来。作为好奇又神经质的女同学,自然欣然前往,虽然大部分展览精髓难以消化,更像是参观了一场小型艺术展,光怪陆离,一头雾水。但该展的理念仍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只差了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精神病患者,这一思路与杨照先生分析弗洛伊德理论时可谓异曲同工。他在《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中这样写道:“20世纪的艺术基本上是疯狂的艺术,是一种精神分裂式的艺术。”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精神病展,都像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艺术家与精神病患暧昧不明,正常与疯癫一步之遥。解读弗洛伊德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将其经典之作《梦的解析》一遍遍解构分析,不少注疏之作甚至比原著更为晦涩如迷,让人眼花缭乱。而杨照先生这本《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则以浅白的语言,为读者打开了理解弗洛伊德的一扇窗。作为“人学三部曲”中的第三本,在通过达尔文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籍由马克思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了弗洛伊德,则梳理了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通过弗洛伊德与尼采的比照,杨照找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支点,对自我的理解,成为真实自我的反证。“本我”与“自我”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超我”,反而更接近于病患与疯狂。弗洛伊德用“病理学”的方式研究人心,通过审视“精神病人”的眼光发现了更接近真实状态的人性。在他的理论中,无论是泛性论,还是歇斯底里症候,都解释了人之初,本压抑的精神状态。通过弗洛伊德,我们能更理解自己的疯狂,也能理解情感的本质。弗洛伊德教会我们,爱是欲望的替代品,失恋并不能让人发疯,唯有压抑自我逃避失恋的痛苦才是罪魁祸首。然而,压抑尽管让人痛苦,却同样是文明的元因。杨照如是解读:“压抑就是让人有机会去做性以外其他事的重要机制,在弗洛伊德的架构中,文明是从压抑出现后才有的。”青春期的延后,让我们个体的竞争力得以增强,也让我们的情欲更为成熟理性。当一个“精神病人”能够控制自己,与疯狂的潜意识和解,他的个性才能够得以觉醒,他与自己的关系方能达到圆融与和谐。世人皆是精神病,但幸好,还有弗洛伊德,让我们不至于病无所医。

了解现实生活的来历

1899年11月之前《梦的解析》在莱比锡和维也纳两地出版发行,在1900年1月6日刊登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篇书评,使世人知晓了这一本书的存在。可谓是20世纪第一件思想界的第一件事情,这样的精神分析改变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方式。如今,已经115年过去了,精神分析法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已经全面开花,很多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如果问起为什么恐怕大多还觉得原本如此没为什么。作者一直相信并主张“现代人应该要了解现实生活的来历”那些现实生活的根本现实“却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从19世纪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现代”意识、“现代”价值。”作者在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本书写出来的原因,是上学时读了弗洛伊德的书之后对他大加批判,是的,相信每一个已经有现代精神分析基础的人去看弗洛伊德都会觉得妄负盛名漏洞百出。他的老师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弗洛伊德真是如你形容的那样,是一个拙劣的写作者,那《梦的解析》为什么会变成一本重要的经典著作?为什么发挥了那么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作者一直惦记着的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才会有这样一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只读《梦的解析》显然无法获得答案,而必须从那么年代的整个形势读起,作者正是做了这样一件事,帮助有着同样的疑惑的我们“知其人论其世”。作者从十九世纪末的开始生长的思想讲起,尼采的“个人”帝国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兴起,那时的艺术特点、经济水平、对“欲望”态度的历史以及那个年代的流行病“竭嘶底里”;概括分析了弗洛伊德的几个主要说法,梦的性质,性欲的压抑、人的黑暗面的由来;拓展到精神经济学、精神病症及其治疗;理顺弗洛伊德的方法的崛起到流行;及至后来的文学作品叙事的影响;最后讲到现在该如何看待弗洛伊德以及他的著作。这本书不仅是搜罗了当时的人和事,也糅合了后来的精神分析的动向和方法,作为弗洛伊德著作本身的补充和注解是相当好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靠近大师,也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遵循的一些现代概念的由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通过弗洛伊德读懂自身 ——读《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有感

通过弗洛伊德读懂自身——读《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有感文/看书起舞弗洛伊德是一个如雷贯耳名字。他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同时他也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但是支撑他巨大声望的,还是这本《梦的解析》。但是,历史往往都会和人开一些小玩笑。1900年《梦的解析》出第一版时,只卖了三百多本。那时候的人还不大明白弗洛伊德所说的“人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意义。但是忽然之间,这本书又红遍了整个欧洲,直到影响到大洋彼岸的每个角落。杨照先生《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是对《梦的解析》精华的再现和在提升。比如他指出,弗洛伊德是“世纪末”维也纳的产物,也是19世纪末维也纳的一项标杆。他和尼采一样,都对解放当时人性和欲望做出了自己贡献。又比如,弗洛伊德改变人于自己的关系,他之后,人不得不多有一份谦卑——不要再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了解自己。杨照先生是台湾著名作家,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和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等方面很深造诣,读他对于《梦的解析》的解读,如同一位武林高手,一招一式清晰可见,又高深莫测,的确有醍醐灌顶、豁然开阔之感。

梦呓的经典

梦呓的经典高中时,我是把弗洛伊德的书当黄书来看的;大学时,我是把弗洛伊德的书当“经典”来看的;近年来,我是把弗洛伊德的书当历史进程中的一步来看的。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就是这样,不同的阅历、知识与心境,会造就不同的阅读体验。两年前,我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书摘只有几百字。从如此寥寥的书摘就可以看出我对弗洛伊德的态度。在读过许多心理学好书,尤其是《对伪心理学说不》后,我对弗洛伊德的印象是这样的: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在那个历史阶段有着特定的意义,但作为今人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就在于其历史意义了,内容上已不足为训。在我读完杨照《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后,我的观点没有改变。杨照这本书是人的哲学三部曲的第三本,这三本我一口气读完,总计不超过十个小时。这一方面或许与我读书速度快有关,一方面也说明书费脑子(信息量大需仔细思考)的地方不多。而我觉得,一本非虚构类的书籍,读起来费脑子才值得称道。三本书的选题本身不错,如序言所说:《物种起源》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论》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梦的解析》关注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三本书之间是有体系可循的。不过,杨照对这三本书的解读,却让我想起了另一选题——大象工会的“不必读经典”。辉格在文章中写道:可是翻来翻去,我实在看不出这些经典有什么高明之处,多半要么语义含混不清,要么逻辑跳跃,充斥无端断言,让人摸不着头脑,除了催眠没有别的作用。自然科学界就很少有人建议新人去阅读牛顿或爱因斯坦的原著,这个行当多少需要些硬功夫,这就构成了一个自然门槛,不像社会科学界和人文学界那么鱼龙混杂,充斥欺世盗名者和混吃混喝的平庸无知之辈,只能人为构造一些常见于民间社团的崇拜偶像、残酷入会仪式和黑话切口来建立门槛。被我扫进废纸篓的作者倒是随口就能报出不少:卢梭、洛克、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萨特、福柯、汤因比、福山、米塞斯、罗斯巴德、彭慕兰……——————————————————————————————————————————弗洛伊德名列其中,应该说在读辉格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弗洛伊德已有同感,而杨照的这三本书让我这种感觉有所加深,这不会是杨照希望看到的。而杨照的书加深我这种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对这三部“经典”缺乏批判的态度。还是那个观点,如果是一个卖保险的,肯定会在市面上只说自己家的产品怎么怎么好,但作为一个学者、一个作者,实在不该将营销工序提前至自己,这丢失了一位学者该有的客观冷静审视的基础。当然,以上的观感也只属于我自己,有可能是我陷入自己的偏见无法自拔而已,仅供参考。

我们生来就是病患

生而为人,我们又是否了解人是什么?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是古希腊普洛泰戈拉的话,很显然这过于唯心论。但这也表明了,关于人是何物的问题,一直在哲学界有着永不过时的争论。杨照先生将他认为最能解答人是什么的三本经典,一一细细评读,它包含了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化论》,人与社会的关系:《资本论》,人与自身的关系:《梦的解析》。就像作者自己写到: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像是三维的坐标系,逼迫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而本书作为其人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杨照先生认为《梦的解析》是这三本书中最混乱也最具争议的一本书,而这种混乱并不像其他作品是由于后人的解释造成的,《梦的解析》更多的是弗洛依德本人的思维还未成熟以及自己的私心所造成的,所以作者希望能“提供有限的线索,让读者不至于陷入看似无厘头的迷宫中”。一如很多解读经典的作品,作者也不是先从书的本身说起,而是先谈一谈弗洛依德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维多利亚时代。谈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界,除了弗洛依德,当然还有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尼采。尼采对于这个时代的评价是;颓废。也是在这种颓废压抑的时代,才有了那些想要终破这种气氛的声音。《梦的解析》显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思维洪潮,所以它的第一次出版毫无反响。后来才慢慢被世人接受认可直到奉为经典。杨照先生认为《梦的解析》首先告诉了当时世人一个颇具爆炸性的理论:人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当然这句话如果放在现今社会,大家只会当做一句很平常的牢骚。但在当时人们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这是由于当时并没有所谓的潜意识的说法,弗洛依德不但提出了潜意识与显意识,还有了其中的暧昧区域下意识的存在。我们的潜意识是一条单向通道,储存着我们的阴暗面的欲望,我们通过显意识的压抑作用,改变了这些潜意识的表现形态,但当潜意识汇聚成灾的时候,就会无意识的溢出到下意识的区间,我们就会做出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情。这一理论当然需要另一理论作为支撑,那就是人从生下来就拥有着原欲,它作为黑暗面一直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为了证明这一理论,弗洛依德提出了婴儿的性欲这一在现在看来都很有争议的论述。他甚至认为真是这种原始性欲,造成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俄狄浦斯情节,而也是由于在这种原欲的极端表现才有了恋母情结以及同性恋的产生。显然就像杨照先生吐槽的,这本书放在当时的社会与其说是一本科学论著,倒不如说是一本禁书。最后我们回到关于梦的话题上,通过杨照先生的解读,弗洛依德认为我们所做的梦不是显意识简单的映射。就像我们梦见自己迟到,并不是我们害怕明天迟到那么简单,而是我们曾经拥有过因为迟到而造成的印象深刻的记忆,梦是一系列复杂联想的终点,承接着我们黑暗的潜意识以及压抑的显意识的渠道,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精神病患。本书在点评弗洛依德的一系列理论之后,从社会层面以及弗洛依德个人进行了点评,贯穿本文我们可以看出杨照先生也不同意将弗洛依德所有的观点都全盘认可,对于弗洛依德这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依然应该辩证的去看待他的理论。当然也不能去否认他对于人的自我认知方面所起到的开拓作用。就像杨照先生在本书最后所提到的:放掉对弗洛伊德许多枝节的挑剔,因为这有太多可以挑的了,去体会去欣赏弗洛伊德可以帮助我们的在生命里的地方,用他特殊的风格陪我们看到更多多彩、复杂的世界。

让我们探索那个隐秘的自我 ——读《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

读完这本《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后,杨照先生的人学三部曲就全部读完了。对杨照先生的叙述风格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喜欢了。他的文字偏口语化,而且是带点台湾腔的口语,这不但不构成缺点,反而让读者觉得像在听他讲课一样,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他的叙述逻辑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而且论据常常来自生活,非常生动有趣,让原本艰涩的经典作品变得通俗易懂。本书也具备他一贯的叙述风格。众所周知的“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性欲的压抑”、“潜意识”、“童年的创伤”、“说话疗法”等等,这些名词会时不时地从各种途径如书、电影里蹦出来,而它们其实都来自弗洛伊德的理论,可见弗洛伊德对我们影响至深,所以我们有必要来细细品读此书。书中杨照先生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流行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力、叙事手法等几方面,帮我们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了全面而又清晰的梳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通读此书可以了解弗洛伊德理论的来龙去脉。而对于研究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梦的解析》的导读本。弗洛伊德生活的时代大背景是世纪末,浪漫主义发展到极致,人类的关注从抽象转移到个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起始于研究和治疗歇斯底里症的弗洛伊德发表了《梦的解析》。通过梦的解析他试图揭示被掩盖的真实个体,并提出了性欲是人类的原欲,文明就是性欲压抑而产生的,以及人的潜意识或者黑暗面才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他不惜违反当时严格的社会规范,通过援引自己和朋友的梦,以至于暴露自己和朋友的不堪,来试图说明梦是有意义的,是潜意识、深层的自我表达,而人是复杂的,是需要被解析的。他的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也帮他的理论赢得了更多的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弗洛伊德理论在欧洲流行。荒谬的战争使得原来那个文明的欧洲消失了,毁灭了一代年轻人,欧洲开始反省,而弗洛伊德的原欲、性欲和攻击性理论恰好可以解释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始流行。弗洛伊德划时代的意义在于他改变了人与自己的关系,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复杂性。尽管弗洛伊德以雄辩的姿态提出的性欲论等遭受到很多批评,但是弗洛伊德向我们开启了一个认识自我的大门。从此,我们才开始意识也许自己就是那个最难了解的陌生人,而且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还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还有,了解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后,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运用精神分析法。比如当电影中重现主角童年的遭遇片段,就会想到这是运用了“童年的创伤”的理论。还有爱情电影或小说里,当看到谁和谁无法在一起时,如果运用“爱是欲望的替代品”理论分析的话,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杨照的问题意识

对弗洛伊德“梦”的学说,杨照在研究生阶段就选择了反对立场(杨照在position paper 的课上以反方立场做了论述)。当时的杨照,认为《梦的解析》“行文七零八落,逻辑漏洞百出”,各种“算计”和“野心”都暴露出来了。当时的杨照,对《梦的解析》进行细读之后,发现弗洛伊德的种种写作问题,并且在创作抱着“成名”的野心。因而,以一个初识弗洛伊德的年轻学者的眼光,《梦的解析》的是失败的,至少弗洛伊德不是一个合格的写作者。但,杨照当时的评价本身也存在很大的漏洞:一来,他没有从学说本身的角度来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二来,《梦的解析》即使“拙劣”,却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甚至成为经典,与“拙劣”的判断相左。学问总是无止境的,讨论课结束以后,老师给杨照留下了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弗洛伊德真是如你形容的那样,是一个拙劣写作者,那么《梦的解析》为什么会变成一本重要的经典著作?为什么会发挥那么大的影响?”杨照被老师的问题触动,《梦的解析》也一直是他研究中不可略去的题目。而他亦从老师的点播中,顺流找到自己的方向。学者做学问,向来先预设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攻下所有的图书资料,寻求答案,修订预设,最终完成课题。杨照不仅回答了老师当年留下的问题,而且,在这本学说里,不断地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供读者思考,也成为串联本书的逻辑线索。作为社会思想史的学者,杨照自然不会从医学抑或是的角度去重读《梦的解析》,在他看来,《梦的解析》是西方现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部分。正因为此,这个易读的本子中,才有更多的,是对《梦的解析》创作背景的调查。也就是所谓“读其书,须知其人并论其他”,而弗洛伊德所处的世界,则是杨照所言“19世界欧洲辉煌文明的尾声”,“乐观进步态度”逐渐被“世纪末”的颓废与不安所取代,个性发展的氛围突变了,而中心主义丧失了以前的地位,加上维多利亚女皇统治的欧洲,压抑的现实生活遮盖的真实自我的存在,社会渴望重新认识自我。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从事歇斯底里研究的弗洛伊德想要“成名”,则“天天时地利人和”了。对历史环境的溯源,很好的帮助杨照解读《梦的解析》的内容,因而其产生的影响,则更加方便解释。不难看出,杨照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崛起”和“流行”都来自于他对欧洲历史和思想史的熟悉和洞见。而弗洛伊德在文学叙事上的影响,肯定是极大的。杨照对于弗洛伊德的学说,从源头上追问,理论上阐释,延承上论说。比起艰深难懂的学术巨著,这一本,实在是好读多了。


 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