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101103413
作者:陈平原
页数:285页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
谈读书,兼怀一位师长
如何提奖“读书”
“亲自读书”的重要性
关于书的书
享受“读书”

第二辑
“读书俱乐部”开场白
读书不能不知书——读《书林清话》
藏书楼与学术史——读《清代藏书楼发展史》
学者与书局——读《回忆亚东图书馆》
畅 销书的学问 ——读《畅销书》
书肆与文人——读《琉璃厂小志》
我的读书生活
我爱读的书
读书,读什么书?
读书无诀窍
“发现”的乐趣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随想

第三辑
书海遨游之梦 ——我与北大图书馆
徜徉乎书库之间
书札中的文人与书局——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
三联的学术使命
杂志与时代——为《读书》二十周年而作
关于《书评周刊》
“学术之窗”小引
“书评网站”开场白
兼及“青少年”与“非专家”
“批评”:文化生产的关键一环
编辑的“积极”与“消极”——读《散文小说志》原稿有感
从“世纪人文”看中国出版的变革
“四有”与“四不”——写给弱冠的《中华读书报》

第四辑
第三种笔墨——“寻踪丛书”总序
凝视与对话——《文化中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影像集》序
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中的精神》序
纸上得来味更长——《文学的餐桌》序
低回婉转余音绕梁——《阴阳师》中译本序
深情凝视“这一方水土”——《广东历史文化行》引言
书画争夸点石斋——“晚清写照丛书”总序
未必“永远”的记忆——《永远的1977》序
另一种学术史——《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序
“大学”如何“收藏”——“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文物丛书”序
《北京的文学地图》序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序

内容概要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5,1998,2003,2009,2013)、北京市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2010,2012)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当代中国人文观察》《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等著作三十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2014年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书,在专业性与趣味性之间——陈平原《读书是件好玩的事》读后李浴洋2015年“世界读书日”初度,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一行到北京大学组织召开作者座谈会,拟定的议题之一是讨论这一致力于“大专家写小文章,雅俗共赏”的杂志“在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方面,需要做些什么”。在发言时,我就此谈到:晚清以降,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专业化逐渐成为了知识界的主潮。读书人的阅读、思考与表达越来越习惯于在各自归属的专业背景中展开。尤其最近三十年间,这一趋势愈演愈烈。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训练、学院体制与评价标准,使得当代学者普遍只精于程式化的知识生产,而不再会写“雅俗共赏”的学术文章,有时甚至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对话也日益困难。如果说在《文史知识》创刊的1981年这一问题还不是很突出的话,那么今天的知识界则不得不面对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三十年间,《文史知识》在传播“国故”与“新知”的同时,形成了自家独特的文风面目与文体感觉。具体而言,便是兼及“专业性与可读性”,刊发了大量有理又有趣、叫好亦叫座的“小文章”。在当下,这一传统受到冲击,挑战的力量主要倒还不是读者眼光的迁移,而是作者趣味的变化。“专业性与可读性”的有待平衡,当然可以被视为文风或者文体层面上的问题,但追根溯源,则更关涉到读书人的思维方式甚至阅读立场。换句话说,在“读书”这一行为更多地成为了一种专业技能、而非人格修养的今天,反思与重审其本身在学术演进、思想操练、精神涵养与生活实践等方面的可能性,也就十分有必要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学者中,为了从事专业研究而去读书者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将专业研究作为自己的阅读生活的自然延伸的人。如果以“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人生姿态来衡量今天的“读书人”的话,那么至少大部分职业的“读书人”在专业需要之外,恐怕都是不“读书”的。阅读的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分裂是普遍的。更多的人从书中读出的只是信息、材料与知识,而不再是思想、精神与修养。这当然是一种“本末倒置”。而能够始终坚持自觉读书,以书养学、以学养人,同时从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性的角度对于“读书”这一问题做出思考的“读书人”,在今天已不是很多。堪称其中代表者,正是陈平原。日前,“《文史知识》编委文存”第一辑率先推出了陈平原的《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与同一辑中即将问世的杨牧之、陈来、王邦维、白化文与黄克等人的著作不同,陈书并未收录他历年在《文史知识》上发表的数量可观的文章,而是另辟蹊径,“以‘读书’为专题”,编成了一部二十万字的“文存”。在我看来,这部谈论为何以及如何“读书”的书,不妨看作是整套丛书的“小引”。陈平原开宗明义:“关于读书是否有用、有益、有趣,我希望论证的,其实是最后一点。假如有一天,‘读书’这一行为真的风靡全球,我相信,‘有趣’必定是最为关键的原动力。”(《序》,第1页)这与《文史知识》的立场与追求无疑正相契合。表面上看,“读书好玩”只是一个趣味问题,但认真对待,则不难发现书籍、学问与人生其实互为犄角,彼此发明与关联。关于“读书”的文章并不易作,因为话题的门槛低,似乎谁人都可以来说几句。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有体悟、有经验、擅洞察、敢判断,能将自知的甘苦与冷暖以“明白清楚”的方式“为外人道”,而不是一味正襟危坐、拒人千里之外,或者嬉皮笑脸、拉杂浮泛。相比于一般的“劝学文”或者“读书法”,陈平原讨论“读书”,更多关注从古至今的“读书人”穿梭于书籍与学问、历史与现实、时代与人生之间的身影及其背后的心情。从早年的《书里书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大书小书》(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书生意气》(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版)与《漫卷诗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等文集,到晚近广受好评的《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读书”一直是陈平原在读书时自觉欣赏与对话的对象。对于书籍,作为学者的他,能够“入乎其内”;作为“读书人”,他又可以“出乎其外”。他谈论“读书”,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将序跋的作用、书评的意义、出版的得失、接受的曲直等问题熔铸于一炉,在“小文章”中幻化出一片“大天地”,写得有识、有情与有趣。《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也是如此。书分四辑,辑一正面立论其读书观,辑二采撷了个人读书生活的若干难忘的瞬间,辑三考察书籍的生产、传播、收藏与评论,辑四收录了为他人著作所写的序言。虽然文备众体、庄谐并举,但其间一以贯之的用心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关注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上的“读书”,存照与求索一代“读书人”的心灵与脚步。在这种意义上,陈平原的书评、书话、序跋以及关于“读书”的演讲与随笔,可谓别具一种“文体”。在“文体”之中,是他背靠历史的“风度”与面对现实的“情怀”。所谓“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主张的是“读书本是平常事”。在陈平原看来,“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赏,一点也不奇怪”。(《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第21页)因此,“最好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些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第24页)“好玩”不是浮光掠影,“有趣”也不是走马观花,只有在沉潜与坚守中生成的人生趣味,日积月累才是真正的趣味人生。对于“读书人”而言,阅读是一种存在方式,读的不一定非要是书籍,还可以是图像,是都市,是大学,是博物馆。而通过阅读来叩问的,其实是“读书人”如何自处。近三十年前,有感于1980年代学风的“淆乱粗糙”,陈平原在大陆最早倡导“学术规范”,主张以专业化的态度进行学术建设;近十余年间,标准化、项目化、机械化与碎片化的学术生态日益严重地干扰与破坏了“读书人”的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他又转而表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论述“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发凡“读书是件好玩的事”。谈“专业性”,谈的其实是方向感;论“趣味性”,论的其实是一种批判力。个中用心,皆在维系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必要张力,保持一种“学者的人间情怀”。揭橥“读书”之“好玩”,不只面向已经被异化的学界,更指向广大非专业的读者。陈平原发现:“对于今人来说,如果真想读书,‘金钱’及‘时间’的障碍不是特别严重;反而是另外两个因素,限制了我们的阅读,一是电脑强大的检索功能,二是铺天盖地的名著缩写及论文提要。”(《“亲自读书”的重要性》,第35页)有鉴于此,他呼吁“亲自读书”、“享受‘读书’”。在他看来,“‘阅读’是很个人的事情,所谓的‘趣味’,因人而异。审美眼光确有高低雅俗之分,但就‘阅读’而言,关键还在找到属于自己的‘趣味’。人人说好的,不见得适合你;十年后才能读懂的,不妨暂时束之高阁。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偏食’是正常的。因为,有‘趣味’就意味着有个性、有边界、有局限。第一次面对人人说好而你很不喜欢的书籍时,心里很惶惑,也很茫然。久而久之,明白自己的‘阅读趣味’,你就坦然了。”(《享受“读书”》,第45页)倘若再加一个“久而久之”,也就自然可以从“读书”中读出人生的定力、信心与勇气了。而这,正是读书的意义。2015年4月26日,于畅春新园(原刊《中华读书报》2014年6月24日)
  •     Lynn/2016.10.9无独有偶,当我在阅读《读书是件好玩的事》(陈平原著,中华书局2015年版)时,有两个朋友发来两篇点击量颇高的网文,一篇是《诺贝尔奖得主: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另一篇是《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关于第一篇文章从标题就可以读出很多联想,大意是别让孩子成为流水在线的工业制品。为了脱离这个体制,无外乎将涉及第二篇的问题,要不要把孩子送去欧美国家留学。第二篇立意倒不是纠结该不该送孩子出国读书,而是对于中西教育差异分析的比较发人深思,尤其是讲到美国的英文教学对应我们的中文教学,对于分析、批判、创新的重视。以至于我结合我看到的本书作者的论述,有了想说一点的冲动。我的感想写于我看了本书四分之三的现在,无意间看了豆瓣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多有旧作略多颇有拼凑嫌疑的论述。相比较陈的专业论著我阅读的无力感,经常看到他名字就绕道走,此番一次性畅快阅读了他历年关于读书生活和劝人读书的杂篇集萃,也甭管是否旧酒装新瓶,读来的感觉总之是受教有之、乐趣有之。譬如《“发现”的乐趣——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感想》,他说,语文课,有技术训练的成分(工具性),但更多的是玩索涵养(人文性)。所谓发现的眼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将语文教学朦胧的人文性转换成确凿无疑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我由此想起我高中的语文课,高中图书馆里完成的经典阅读和快乐阅读,很难不说是一门课程影响之故。当他将自己的读书生活娓娓道来,那遨游在书海、徜徉于书库的读书人的姿态,瞬间丰满起来。在《读书是件好玩的事》里他这样说,在专业化和业余性之间的困境下,有三种选择,第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第二种,自由阅读,不求闻达,追求生活的舒坦与适意;第三种,既想成为杰出的专家,又希望保留阅读的乐趣。这第三条道路最艰难,也最值得期许。在《谈读书,兼怀一位师长》里,已经不仅仅就读书而谈读书了,他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艺术的广泛兴趣,这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在《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里他提醒读者,今人的阅读,过于集中在时尚话题——从时事到财经到八卦到琐闻,因而浪费了大量美好时光,实在可惜。如果还处在学习或奋进的阶段,则最好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些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这是作者关于阅读的基本立场。阅读之余,我给前文提到的两位朋友各回了一条信息,内容不予赘述了,但我坚信阅读的过程,让我们走在“认识你自己”的路上。读书本是平常事,无关其他,只关旨趣而已。陈先生尤为喜欢黄庭坚的这句,“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充当结尾。是以为记。
  •     多余的话就不卖弄了。记得微博兴起的时候,有人评价是140个字把莎士比亚和平民拉成一个档次。陈平原先生的一句话让我给了这本书5星评价,又有多少人能用140个字爆发出莎士比亚的光辉?网络上的流行并不是都不好,只是太多太多太多东西都是片面性的,不具有连续性和可思考性,经不起推敲,很可悲的是大家还都深信不疑。跟老教授聊天,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不同的性格,而现代学生已经不具有这种特征了。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地铁上翻过,后世该怎么评价当代这帮人人五人六的?后世怎么评价五四之后这帮人五人六的?里面有篇讲摄影的,搞摄影的的确需要多读书,但是搞文学的也应该少臭屁。
  •     三星。书版挺清爽,中华书局NICE。本来应该是本非常有意思的书,陈君有学识,有见识,也算是有想法,谈的又是这样的话题,吾辈期待很高。结果就是各处裁剪收集,偶有亮点,瑜难掩瑕,接连看睡了两个晚上也是新鲜事儿。摊手。
  •     后半部分大都是作者以前给别的书写的介绍,莫名
  •     陈的文充满内省,所以用字走心,且能为读者服务,肯弯下腰来交谈一番。本书特别适合做编辑的一看,从读书本身,到书籍运营,再到书评撰写,都可得到些启示,如能让所售书籍有长线价值,那作者、出版商、读者也是很满意了。
  •     作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汇编,系统性不强。觉得有意义代表作者观点的就是下面这段: 最后,建议诸位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以此作为根基,作为标尺,作为精神支柱。过去总说“多读书,读好书”,以我的体会,若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则很可能读不好”。成长于网络的年轻一代,很容易养成浏览性的阅读习惯,就是朱熹说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因此,我主张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赏,一点也不奇怪。我在《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一文中称:“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这就是我关于“阅读”的基本立场。
  •     先生的文章没得说,就怕以后毁在出版社手里。第一辑的几篇小短文还是耐读。
  •     都是些馊了的冷饭文章。本来也算是三星的书,但老是出这样的书,陈平原容易自己给自己滋养惰性。以示警戒,只能给两颗星。
  •     看了30%多,不推荐,感觉是剪贴拼接而成的书。
  •     以前文章的汇编,连为其他书籍做的序言都给重新收了进来,看不出作者在本书上的用心。感觉就是为了出书而把先前发表的零碎的文章给聚拢到一起。
  •     第一辑还能看,后面的书评还有各种摘过来的序是在有点充数之嫌。
  •     对于读书的一些建议有同感,在不同学科之间驰骋是多么地美妙,如梦幻般的行走和流浪,但也要记得回家,不要迷失了方向;在图书馆书库和书店中徜徉,坐拥书城的感觉,但也要记得不要失去了自我,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流于浅表,读书要踏雪有痕,要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历史人文知识是多么地重要,黄庭坚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     集中收入平原君二十余年论“读书”之随笔、讲演稿、书评等。观点多不新鲜,而对于书评文体的褒奖有嘉却是别有会心之议。
  •     3、4两辑内容有点充数的感觉。
  •     正如朱熹说辞一般,“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一本拼凑起来的“断烂朝报”,无甚了了。关于博雅和专精的讨论未见其彩,“金字塔”和“挖树兜”的见解也未见高下。读书本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有趣和好玩本来也不是读书的终极意义所在吧。
  •     久不动笔,觉语言无味,欲以读书浇灌,读毕愈发踌躇。
  •     著者报纸上的小文章,没什么看头。炒冷饭
  •     难道这世界都围着那些个转? 陈平原讲,梁文道讲,陈平原也讲,或许是可以学完的。
  •     读不下去的书,用一册合集表达一个想法,太过。
  •     本书由前辈相赠。读罢此书,前半部分作者关于读书的文章对我帮助很大,不但要读好书,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会读书。后半部分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只是现在能真正去探究的非学者实在是少之又少。
  •     有点意思。
  •     杂篇集萃,可读之怡情。
  •     旧作略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