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伽蓝记/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311040260
作者:篠原典生
页数:229页

作者简介

《西天伽蓝记》由篠原典生著,介绍了印度佛教发展史。当下,日益高涨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呼声,既要求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也强调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我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之一,加之20世纪末欧亚大陆桥再度开通。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是责无旁贷;而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亦使得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和迫切。因此,将针对古代活动于内陆欧亚这一广泛区域的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呈现给广大的读者,不仅是实现当今该地区各国共赢的历史基础,也是这一地区各族人民共同进步与发展的需求。

书籍目录

1 佛陀的宗教
1.1 佛教产生以前的印度社会和思想
1.1.1 印度河文明
1.1.2 吠陀时代
1.1.3 关于吠陀
1.2 佛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思想
1.3 释迦牟尼的一生
1.3.1 诞生到出家
1.3.2 修行和成道
1.3.3 初转法轮
1.3.4 从事传教
1.3.5 涅檠
1.3.6 释迦牟尼成道的内容
1.3.7 释迦牟尼的弟子
1.4 释迦牟尼以后的佛教发展
1.4.1 早期佛教教团
1.4.2 僧伽的成立
1.4.3 僧伽的生活
1.4.4 在家信徒
1.4.5 第一次结集
1.4.6 第二次结集
1.5 阿育王时期的佛教
1.5.1 孔雀王朝
1.5.2 阿育王
1.5.3 第三次结集
1.6 部派佛教的形成
1.6.1 孔雀王朝以后的佛教
1.6.2 部派的形成和发展
1.7 贵霜王朝时期的佛教
1.7.1 贵霜王朝
1.7.2 大乘佛教
1.8 笈多王朝时期的佛教
2 释迦牟尼的遗址
2.1 佛教的圣地
2.1.1 四大圣地
2.1.2 六大圣地
2.1.3 八大圣地
2.2 释迦牟尼的圣地
2.2.1 释迦牟尼诞生之地——蓝毗尼
2.2.2 释迦牟尼的故乡——迦毗罗卫
2.2.3 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
2.2.4 初转法轮之地——萨尔纳特(鹿野苑)
2.2.5 舍卫城和祗园精舍
2.2.6 僧伽施国
2.2.7 拘舍弥国
2.2.8 王舍城
2.2.9 涅槃之地——毗舍离
3 印度的佛塔
3.1 佛塔的由来——stfipa和caitya
3.2 佛塔起源传说
3.3 印度佛塔的历史
3.4 中印度的佛塔
3.4.1 桑奇
3.4.2 巴尔胡特
3.4.3 小结
3.5 南印度的佛塔
3.5.1 阿默拉沃蒂
3.5.2 龙树山
3.6 佛塔反映的佛陀观
4 印度的石窟
4.1 印度佛教石窟的主要类型
4.1.1 前期石窟
4.1.2 后期石窟
4.2 主要石窟寺院
4.2.1 巴伽石窟
4.2.2 皮塔尔阔拉石窟
4.2.3 纳西克石窟
4.2.4 贝德萨石窟
4.2.5 卡尔拉石窟
4.2.6 坎黑里石窟
4.2.7 阿旃陀石窟
4.2.8 奥兰伽巴德石窟
4.2.9 埃罗拉石窟
4.2.10 默哈德石窟群
4.3 印度佛教石窟寺所反映的几个问题
4.3.1 石窟的演变
4.3.2 供奉对象
5 新的圣地
6 圣地巡礼
参考文献
索引

编辑推荐

《西天伽蓝记》由篠原典生著,介绍了印度佛教发展史。当下,日益高涨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呼声,既要求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也强调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我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之一,加之20世纪末欧亚大陆桥再度开通。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是责无旁贷;而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亦使得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和迫切。因此,将针对古代活动于内陆欧亚这一广泛区域的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呈现给广大的读者,不仅是实现当今该地区各国共赢的历史基础,也是这一地区各族人民共同进步与发展的需求。

前言

本文库所称“欧亚”(Eurasia)是指内陆欧亚,这是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具体而言除中欧和东欧外,主要包括我国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其核心地带即所谓欧亚草原(EurasianSteppes)。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上活动于欧亚草原及其周邻地区(我国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以及小亚、伊朗、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乃至西欧、北非等地)的诸民族本身,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和交涉。由于内陆欧亚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历史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是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东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美洲历史文化上的许多疑难问题,都必须通过加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视做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才能获得确解。    中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其历史进程从一开始就和内陆欧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要注意到历代王朝的创建者中有一半以上有内陆欧亚渊源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可以说,今后中国史研究要有大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内陆欧亚史研究的进展。    古代内陆欧亚对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的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古代中国与位于它东北、西北和北方,乃至西北次大陆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无疑是古代中外关系史最主要的篇章,而只有通过研究内陆欧亚史,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既饶有学术趣味,也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由此可见,我国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责无旁贷。    为了联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这一新学科,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适应打造学术精品的战略要求,在深思熟虑和广泛征求意见后,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这套《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本文库所收大别为三类:一,研究专著;二,译著;三,知识性丛书。其中,研究专著旨在收辑有关诸课题的各种研究成果;译著旨在介绍国外学术界高质量的研究专著;知识性丛书收辑有关的通俗读物。不言而喻,这三类著作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内陆欧亚学,任重道远。衷心希望全国各族学者共同努力。一起推进内陆欧亚研究的发展。愿本文库有蓬勃的生命力,拥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和读者。    最后,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支持这一文库编辑出版,确实需要眼光和魄力,特此致敬、致谢。    余太山    2010年6月30日

章节摘录

1  佛陀的宗教    “佛教”,顾名思义,是佛陀的宗教,进一步说是由佛陀讲述的宗教。这里所说的“佛陀”,指的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公元前6一前5世纪在北印度生活的人物,即释迦牟尼的尊称。但佛陀并非专指释迦牟尼,其原意是“觉悟者”,当时的印度把达到宗教最高境界的人物称为佛陀。佛陀应具备完美的人格,这样的人物出世一般非常罕见,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佛陀应该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人。他作为释迦族的王子,生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结婚生子后不久,29岁之年决定出家。他加入了修行者之列,游方各地,寻觅良师益友,曾做过种种苦修,但发现毫无意义,遂放弃苦修,静心冥想,得到正觉,成为佛陀,时年35岁。从此之后,释迦牟尼踏上传教之路,组织出家人的集团,教化在家信徒。这样,由释迦牟尼所讲述的内容就是佛教的根本。    不过,不管哪个宗派、哪个系统的佛经,都说佛陀并不是释迦牟尼一个人,应有多个佛陀存在。佛陀到底是指释迦牟尼一个人,还是释迦牟尼只是众多佛陀中之一个?这里面包含非常重要的问题。    《杂阿含经》保存了比较古老的佛经内容,其中有这样的一条:“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这是释迦牟尼成道时的感言,虽然得到正觉是释迦牟尼个人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正法”是释迦牟尼自己发明的,或者发现的。通往得到正觉的这条路,是古仙人已经走过的路,这条路线上清楚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释迦牟尼踩着古仙人的足迹,一步一步地走向正法。好比有人在荒野里行走时,忽然发现前面有个古道,他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就发现古代的城堡、宫殿、园林等,这一条反映了释迦牟尼成道时的心情,虽然他达到了普通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但他并不孤独,前面有人已走过同样的路。一般,有人开始着手大事业或者计划大工程的时候,往往自以为是空前绝后的伟大事业或者完全创新的工程,但如果虚心想问题就会发现,实际上在过去已有人做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正在走的这条路,也是古人先开辟的一条古道,这就是传统的力量。大到思想道德层面,小到生活习惯、口头禅等,都与生活环境或社会风气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行为、想法,都反映这个人的生活经历,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行动模式都体现了这个人的“历史”。修行成道是毕生的大事业,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肯定都受到过去先人做过的工作的影响,释迦牟尼认清了这一点。传说,释迦牟尼悟道时,同时发现这是“古仙人道”,于是合掌礼拜古仙人,即过去的佛陀,表示皈依自己所了解的“法”。这样,释迦牟尼悟到的认识具备了宗教性质,释迦牟尼的思想生活与久远的过去联系在一起,偶然化为必然,后来,释迦牟尼的思想体验被赋予人格,产生“值遇古佛”的思想,形成了“过去佛”的传说。即释迦牟尼之前已出现过佛陀,他们同样传教说法,释迦牟尼悟到了正法,换句话说他发现了过去佛所讲述的法。《大唐西域记》里说,有外道崇拜过去佛,但不信仰也不拜释迦牟尼,这可能说明过去佛的性格。大胆的推测,佛经里出现的过去佛的名字,不是佛教信徒所创造的,而是当时印度较有名的佛陀、觉悟者或传说中的思想家的名称。佛教徒把他们的名字借过来,作为过去佛加以崇拜。其实,佛教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等,也是吸收当地传说而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推测也不是不能成立的。    释迦牟尼去世200多年之后的阿育王时期,留下了修复过去佛佛塔的刻文记录,可见释迦牟尼去世后不久已经形成了过去佛信仰,也就是说,佛教承认了释迦牟尼以外的佛陀的存在。另外,佛教传说还提到将来会出现成为佛陀的人物,即弥勒。    还是回到原来的问题,佛陀到底是指释迦牟尼一个人,还是释迦牟尼只是众多佛陀中之一个?我们已经发现佛陀是称号,而不是专指某一个具体人物。那么,又有一个问题出现,就是佛陀是什么?其实,佛教的历史可以说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佛陀可以解释为觉悟者、把握最高真理者;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佛陀是得到正觉的、了解正法的人。但这些都没有说明任何问题。觉悟也好,正法也好,其内容都超越我们普通人的知识、体验或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那就是自己成为佛陀。从古到今:佛教学者一直讨论关于佛陀的问题。如何理解佛陀,怎样解释佛陀,这就是佛教最大的问题。换句话说,佛教是探讨佛陀的宗教。佛教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佛教信徒对佛陀的理解的变迁。除了文献里的讨论以外,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遗迹、遗物来理解佛教的面貌,当时佛教信徒是怎样理解佛教的,尤其在家信徒的活动情况在文献里是很少提及的。其实,在家信徒的信仰方式对佛教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引导性,我们想通过这些遗迹、遗物来了解当时的佛教信仰的一端,以此阐明对佛陀的理解。    无论怎样,释迦牟尼只有一个,因为出现了他,才诞生了佛教。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出现释迦牟尼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    1.1  佛教产生以前的印度社会和思想    我们看佛教的历史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佛教产生之前的印度。现在的佛教是世界性宗教,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地与当地文化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佛教文化。不过,佛教毕竟是在印度诞生的,佛教的思想、佛教教团的规定等都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和中国不同,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中国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大量的史书,可以用来复原历史,印度则没有这类史书存在。因此,早期佛教经典是记录和反映当时印度社会的重要文献。佛教曾经是印度大陆最重要、最流行的宗教,现在,印度各地保存有不少的佛教遗迹,这也是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可以说,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佛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文化的发展。这好比要了解儒教史,就需要把握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动向。    1.1.1  印度河文明    众所周知,印度是最早的人类文明的地区之一,考古学发现表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已经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即印度河文明。1921年,英国学者第一次发掘哈拉帕遗址,发现规模很大的城市遗址。后来在印度河下游又发现一座更大的城址,即摩亨佐·达罗。后来,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及外国研究机构一直继续考古工作,发现的遗迹多达200多处,其分布地域十分辽阔,南北1100公里,东西1550公里。该文明属于青铜器时期,具有完整的城市规划,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河文明的城市虽然发现有很厚的城墙,但城内没有发现王宫或神殿等标志性建筑,这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文明不同,是印度河文明的特点。从出土文物来看,农业和商业非常发达,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有规模很大的储藏谷物(主要是麦子)的仓库。印章和雕塑代表了印度河文明的艺术水平,大象、牛、老虎、犀牛等动物形象表现得非常巧妙。印章上面除了刻有文字以外,还表现动植物,虽然画面不大,但非常生动。这些造型及题材内容等,都与后世的印度艺术,包括佛教艺术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突然间消失无踪,目前,其灭亡的原因没有明确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雅利安人人侵;印度河河道改道,因此靠水上交通进行贸易而发达的城市经济崩溃;地壳变动导致洪水;由于气候变迁,导致沙漠化。无论怎样,印度河文明对后世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不少的影响。    P1-4


 西天伽蓝记/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太科普了,不带劲。
  •     通关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