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讲演录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301252080
作者:[美]福开森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在中国艺术这里,平凡之物可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现出神圣之光。
艺术品收藏大家福开森,在华逾半个世纪,汇近百件故宫与私人藏品,全景讲述中国艺术之源流。
此系列讲演,语涉青铜和玉器,陶瓷书画,涵盖中国视觉艺术全门类,又能结合故宫藏品,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自己的鉴藏经验,内容翔 实生动,非一般浮泛之论可比,特别适合作为中国艺术的入门书。

书籍目录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青铜器
第三讲 玉器
第四讲 石刻
第五讲 陶瓷
第六讲 书画
第七讲 绘画(一)
第八讲 绘画(二)

内容概要

福开森,
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创校元老,主持沪上《新闻报》三十年。
旅华洋人中,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
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唯一一位洋委员。
上海著名的福开森路(武康路)即为纪念此公。


 中国艺术讲演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20世纪旅华洋人中,中国艺术领域至少有两位顶尖鉴藏家:福开森与高罗佩。风流才子高罗佩名声隆盛,已经不必多费笔墨。至于福开森,旧上海法租界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马路(福开森路,今改为武康路)因宋庆龄、黄兴和巴金故居扎堆,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在此遭暗杀,反而比他本人更有名。实则福开森的一生,是一个在华逾半个世纪、“托寸心于千古”的“海外之鸿儒”的故事,很值得后人驻足凝视。福开森二十一岁来到中国,只手创办教会学校——汇文书院(后改名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并受盛宣怀之邀担任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首任监院(执行院长),他经营多年的《新闻报》一度是和《申报》并驾齐驱的上海滩第二大报。除了这些文化事业之外,还先后担任刘坤一、张之洞、端方和盛宣怀等地方大员政治顾问。1910年,福开森为中原大旱募得百万美元善款,清廷封赐二品顶戴。1912年,清朝覆灭,共和元年。随着端方人头落地,盛宣怀出逃日本,“福大人”福开森博士一时间“失业”了。这年的四月,福开森作为中国派出的四名代表之一参加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红十字大会。利用此机会,他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接洽,商定为该馆采购中国艺术品,助其建立起最初的中国艺术收藏,由此开始了与中国艺术结缘的下半生。福开森广为结交金石书画界名流,身穿长袍马褂,足穿千层底布鞋、白布袜,一副中国士绅的打扮,频频出入琉璃厂。他为大都会博物馆收购了数件举世闻名的青铜器,包括齐侯四器和青铜禁组器。齐侯四器1893年出土于易县,原属爱新觉罗·盛昱,是齐侯嫁女的媵器,有鼎、敦、盘、匜各1件。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禁组器更为稀有,目前只有3件存世。这批青铜器原先是曾任陕西巡抚的端方旧藏。福开森最了不起之处在于,当时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青铜器还不甚了了,而福开森竟能说服大都会的董事会拿出整年的收藏基金去购买这样一套青铜器,非常难能可贵,如今它成为了大都会博物馆里最重要的青铜器收藏。著名历史学者孔华润(Warren I.Cohen) 在East Asian Art and American Culture: 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文版《东亚艺术与美国文化:从国际关系视角研究》)一书中公允地评价:“在美国收藏东亚艺术品的黄金时代,多亏福开森和弗利尔,大批高质量的中国和日本艺术品才得以出现在美国的博物馆当中。”作为故宫博物院建立初期的功臣之一,福开森是故宫文物鉴定委员会唯一的一位洋委员(其他委员包括罗振玉、容庚、马衡、郭葆昌、爱新觉罗·宝熙、王国维等)。1913年,复杂的形势促使北洋政府接受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将已收归民国的紫禁城前朝部分仿效外国先例改博物馆,福开森与朱启钤、金城参与谋划, 从美国的庚子退款内拨给二十万元开办费,雄伟神秘的紫禁城从此开始向公众打开厚重的大门。二三十年代,福开森可谓北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传奇国宝毛公鼎流落于市时,福开森慷慨借款给叶恭绰与郑洪年、冯恕,使这件国之重器得以留在中国。求学时代的费正清曾周游中国考察龙门、云冈石窟等历史遗迹,福开森帮他起到了引荐的作用。费正清后来在回忆录里提到:“福开森博士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白头发和大胡子,他是生活在两种文化中的了不起的大人物”,“由于福开森博士的担保信,我们每到一处,就会有来自北京上级给当地馆长的信件说明”。1933年,晚年福开森行一桩旷世未有善行,本着“得之于华,公之于华”之心,慨然将毕生所藏千余件中华文物,尽数捐与他所创的金陵大学(原汇文书院),现南京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王齐翰《勘书图》和青铜小克鼎均系福开森所赠。这批文物暂由北平古物陈列所公开展览,在文华殿特设“福氏古物馆”,直到1949年以后运回南京。对于此善举,《大公报》社论曰:“此举乃福氏对中国文化无上之好意,而亦为我国文化史上从来未有之事也。”当时主政华北的宋哲元将军还专门写下《观故宫陈列馆福开森古物记》碑文,“政事之暇,得以遍览,而益叹福君之慷慨。视世之藏弆家得一瓖宝,辄自珍秘者,其度量相越奚啻天壤耶”,立碑于文华殿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开森被日军拘禁于北平。因其曾获日本“宝石”勋章,日军未将他关进集中营,而仅软禁在北京喜鹊胡同3号的家中。后美日交换俘虏,返回美国。受此刺激,两年后病逝于美国,生命终止在七十九岁。斯人已逝,幸有笔墨存世,让后人能得其嘉惠。福开森一生勤于著述,组织编纂了《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历代著录画目》《西清续鉴乙编》《历代著录吉金目》等绝对是第一流的中国艺术的收藏史名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曾有论:“基于丰富的文物收藏及厚实的中国文史知识,福开森主张重视中国艺术的独特性与纯粹性,他在中国文献方面的深厚造诣令人叹服。”对一般读者而言,更具可读性的福开森作品其实是他概论中国艺术之大略的英文著作,如Oulines of Chinese Art(1919),Chinese Painting(1927),Noted Porcelain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1931),Survey of Chinese Art(1940)。1918年,受颇具声望的斯卡蒙讲座之邀,福开森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做了关于中国艺术之大略的系列演讲,第二年成书为《中国艺术讲演录》(Outlines of Chinese Art),天津外语学院校史馆今珍藏有福开森亲笔题赠给北洋政府文人总统徐世昌的此书英文原版。此系列演讲中,语涉青铜和玉器、陶瓷、书画,涵盖中国视觉艺术全门类,又能结合故宫藏品,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自己的鉴藏经验,内容翔实生动,非一般浮泛之论可比,特别适合作为中国艺术的入门书,在其中也自然能看到福开森一生中最为自豪的艺术收藏品:齐侯四器、柉禁组器、《勘书图》,以及他帮弗利尔美术馆购入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与理雅各和翟理思等自我隔绝于中国传统学术圈的汉学家不同,福开森与中国士大夫学者群体交游甚密(特别得益于端方和张之洞),颇能心鉴中国传统金石书画之奥义,而非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走马观花,高罗佩称,三十年代在北京指点他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鉴别古画的不是别人,正是福开森本人。《中国艺术讲演录》的开篇有言:“一个富于艺术气质的民族,阐释自己的艺术并定下自己的价值标准,是其固有的权利。”这番话实有所指,福开森意欲将中国传统的鉴赏研究方法介绍到西方,由此逐渐转变美国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界偏狭走样的审美取向。单以书画论,当时美国收藏中国古画的圈子,仍然被菲诺罗沙及其日本弟子冈仓天心倡导的“日本趣味”所笼罩,或者说仍然在“古渡”而来的宋代院体画风和禅宗画的范式之中,而对宋元以来中国气韵生动的文人画主流一无所知。1914年,福开森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购买到包括元初钱选《归去来辞图》手卷在内的多幅中国古画,还举办了展览,这是美国艺术收藏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主流绘画之精妙。文人画中蕴藏的精神,用福开森自己的话来说,“在绘画中,中国人的精神则摆脱了物欲的重负而醉心于沉思。人不过是造物的很小一部分——他是暂时的,易逝的,而天地之道是永恒的。这种微妙的精神洋溢在每一幅高贵的山水画中”。福开森在结尾对中国艺术做出了最高的评价:“在中国艺术这里,平凡之物可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现出神圣之光。”近些年来,海外对福开森的重视渐长,前有华盛顿弗利尔-塞克勒美术馆研究员罗覃(Thomas Lawton)的A Time of Transition: Two Collectors of Chinese Art(1991,中译本名为《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后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博士Lara Netting的福开森专论A Perpetual Fire: John C. Ferguson and His Quest for Chinese Art and Culture(2013)。2015年是福开森去世整整七十周年。矗立于南京金陵中学校园内的“钟楼”、上海交通大学内福开森的教学楼(中院),都由福开森亲手设计,已逾百年沧桑;福开森捐赠的文物安然陈列在南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从2014年11月到来年3月,福开森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购的青铜柉禁组器去国九十年后首次归来,与其他两件存世的西周青铜禁(宝鸡戴家湾出土青铜禁,以及现藏天津博物馆的龙纹禁)聚首上海,参加上博的“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青铜器展”。今日《中国艺术讲演录》中译本首次问世,这些都是对福开森最好的纪念。
  •     /C.C书能做到即使历经岁月淘洗,文化的隔阂,仍可以开拓读者的视野,提升读者的素养的便是真正的好书。而这本福开森所著的《中国艺术讲演录》便是为大众推介中华传统艺术的佳作。事实上,这本书本来是美国的福开森先生面对当时西方人在20世纪初的东方研究热中写的自己对于中华艺术的概要。然而现在这本汉译本的再版却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为改革开放后的新青年推介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由于各种历史因由以及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会学沙剧、看日本漫画。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甚至远超我们对于自身的了解。但是对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以及以此传承的中华文化却知之甚少。我们不能让我们祖先傲立于世界的艺术瑰宝埋没在自己的无知中。而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我们不得不重新积累传统文化底蕴。诚如福开森先生所言“中国艺术只能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与西方颇具独立人格与科学精神的艺术形式不同,古人的艺术修养是与家国信仰与道德层次密不可分的。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修身,既是指提高艺术修养又指锻炼政治能力,事实上这两者在传统中国几乎是密不可分的。而福开森先生在本书一开篇便提及,礼仪、周礼,决定了中华的传统文化。“知止”传统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富人阶层那低调的奢华。可见礼仪做为夏商周以来的政治信仰,用来总括中华文化是毫不未过的。当然,我们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四书五经、儒释道的一个目的便是以此来解读古人遗留下的艺术作品。福开森先生的这本《中国艺术讲演录》也依照金石与书画的分类共有八讲。除第一讲导论外,前四讲分讲青铜、玉器、石器、瓷器。后三讲则讲书画。可以说,福开森先生做为近代以来的中国数一数二的艺术品收藏专家,听他讲解中国的艺术品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更能锤炼自己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到中华艺术品的独特魅力。我不想卖弄我自己从本书中得来的诸如青铜器按时间分为三代、秦汉、非古器等等。毕竟这些都是古玩爱好者必知的基础知识。我只想谈谈这本书的可爱之处。福开森先生做为美国人,又是面向英语大众写出此书,因此写法上便懂得西方人的爱好。在金石中格外祥写了青铜器与石器。毕竟西方艺术的七艺中雕塑可是占了极大的地位。何况福开森所选的图片几乎都是能引起国外兴趣的野兽、怪物、舞女等样式。而这些可能并不在文艺推崇的主流样式内。而在书画领域,福开森先生不厌其烦的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绘画不重形式而重精神的文化底蕴,烘托出文人的精神世界。但正是这种略带东西比较的文字,更能激起对于中华文艺亲近迷人,博大精深的赞美。当然,这样也带来了一些缺陷,就是广大中国的读众会莫名感到玉器、瓷器以及书画中有一些缺失,并且毕竟时间久远,无法涵盖考古界的历史新发现。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一定会为渴望了解中华传统艺术的年轻人带来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印象。ps这本书作者是老外,被翻译成了中文,中国传统文化近百年因为历史严重缺失,望更多的人重视和保护我们古老的东方文明,保护文化艺术。
  •     作者福开森昔年被誉为“旅华洋人中,中国古物收藏第一人”。初至中国开始便以教育家的身份示人,因而得以与中国士绅、学者阶层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其后更以“中国学界的名流”身份的周旋活跃于东西方的上流社会中。总之,靠着他在华工作生活五十余年间赚取的“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名头,这位不管是留在中国工作生活,还是其后在日军占领时期被遣返回了美国,始终过得都挺滋润的。然而不论其从事何种职业,“他毕生的志业却是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不过,或许是视角不同的缘故,比起他于本书中关于中国艺术的演讲的内容,我更好奇的却是这位这位大收藏家,当时究竟通过他的手从国内流走了多少宝贵的文物。私以为,无论福氏前期的对“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还是后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推广”,或许是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在意的缘故,更多的却还是为的图利贪名罢了。前者图利,后者贪名。毕竟,福氏到中国的时间段是在清末,不说几十年混下来又成就了个中国文物大收藏家的名头,单看那个时期来华的外国人都是个什么玩意儿就知道了。都是一些打着主意要到远东来捞金的,基本上就没什么好人。当然,这么说可能有点武断,不过被冤枉的几率不到两成,完全可以忽略!书的装帧设计也很不错,但是作为演讲集子,内容非常浅显。虽然这样说,但我对书本身的内容并无意见,所恶心的只是这种前赴后继的热衷于到中国刮地皮的“中国人的老朋友”罢了。总感觉这样的书政治象征意义,比起作为出版物的实际价值更加重要。献媚、流俗,不明白今时今日这样的书又何必要再版……话说,这位周旋于清末官场上的中国通,为西方研究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大收藏家,莫非死前还立下了遗嘱要将身前所有收藏都送还中国去不成 凸(艹皿艹)!说来书中所讲详于青铜而略于玉器,详于石刻而略于陶瓷,重点完全放在了书画上面。据福氏自述是因为,玉器陶瓷在西方已有相关的研究著作可读,所以他在此便不再多说。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他本身擅长的就是金石书画,明摆的就是玉器和陶瓷所知不多,怎地到了演讲的时候却能厚颜矫饰,用其他人已经讲过不少了,到他这便无需赘述来搪塞。甚至此书今次再版的译者前言中亦采用了他的此等说法。倒是不知他这种爱面子的习惯,是否也是自中国清末的官场人物中熏陶后得来的呢?如此倒也无怪乎福氏会对金石字画如此的偏爱了。只能说,和现代人对瓷器和玉器的狂热追捧不同,古人在古玩收藏这个行当中,更加看重的还是金石书画。认为像玉器和陶瓷之流不过是小道,只能是供人赏玩之用罢了。像是金石书画这样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学问,是值得人穷经皓首的知识。福氏在中国历来与清廷官场中人来往密切,与士绅学者有着广泛的往来,受其影响醉心于这方面的收藏,倒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不过令人十分遗憾的是,书中图片大多是国内馆藏文物的影像,未见有多少动辄为福氏举例了的被西方博物馆和西方收藏家搜罗去的流失文物的图片,却不知又是为何了。书中的文字倒是很动人的,但是私以为这位的说辞,就跟那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效果一样,都是言者无心,令听者有意罢了。那段时间国内的文物流失严重,却也未知是否就有福氏“大力推广”之功了?但是现实就是,听了福氏的演讲之后,的确很能勾连起本来就对东方世界深感好奇与憧憬的西方人,对于来自遥远东方世界艺术珍品的觊觎攫取的欲望。就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华美的文辞却足可令野心者付诸行动。说白了,一首词令山河板荡倒是未必,但既然有这样现成的好借口,孰能放过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美国人福开森做为收藏大家自不必提。我其实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讲中华艺术,更不如说是通过介绍中华艺术推介中华文化。毕竟仅仅是20世纪给外国人看的outline,所以介绍粗略,不够详实,观点不够新颖。但是作为一个想要初涉传统文化这个深坑年轻人来说,该书的确非常适宜滋补。
  •     注意原名是Outlines of Chinese Art,浅显适合怡情。
  •     福开森,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创校元老;主持沪上《新闻报》三十年,影响仅次于《申报》;艺术收藏家、鉴赏家,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唯一的洋委员,长袍马褂的中国通。上海的福开森路(今武康路)以他命名。此书在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对于在国外推广中国艺术善莫大焉。只是到了现在,有了更好更全面的入门书,此书的历史资料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印刷装帧比较一般。
  •     兴趣不大
  •     装帧挺精致的一本书,可惜内容过于浅显几近于无。
  •     记不清是哪位关注的网络作者推荐的一本书了,对于中国艺术笼统和概括的介绍,这是一本绝不会感觉枯燥的书。这个版本在原作的基础上用注解和图片补充和纠正其纰漏,算得上一本严谨的大纲书籍。外国人通过西方视角解读中国艺术文化,自然有很多局限,有些精髓可能体会不够,但也有局外人的客观。听得进批评和否定之词,得到反省和改进创新,文化才能不断的繁衍生息。这本书私心想给五颗星,看了下评分刚刚7.1,只觉得自己太粗浅。读的少,所以少见多怪的心理吧。
  •     恐怕有點過時,那個時代的傑作,能經眼的太有限了~#2015緩緩讀#020
  •     怎么说呢,一本外国人向外国人科普中国艺术的书籍,和现在的中国艺术通识类书籍相比,内容太浅,干货不多。可是想到那时那人,联系作者福开森的人生经历和文字中流露出的文史观,又觉得很流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创造和解读中国历史与艺术的基础,一个外国人能有这样的艺术品味和鉴赏能力,真是忍不住跪穿地板的节奏了~
  •     最后的讨论很有意思。关照材料这一点也有启发。
  •     陆续终于读完,知识性简单,但福开森很多观点如今看来仍然深刻!不愧是中国通!
  •     比较深刻的是他关于长城这一艺术题材、唐代橄榄瓶、龙门宾阳洞的见解。很基础的入门读本。
  •     并不了解中国艺术 一些观点有启发
  •     据说作者是南哪儿大前身的老校长。因为是大纲,所以简略,配图也较为一般。但此书译者很好,把福开森的各种错误都加入了说明,算是很好的跨时空对话。此书于我,是开启了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世界,读书之乐便在此。
  •     装帧好美。内容一般,不如高居翰、李霖灿等人。
  •     读完无奈印象不深自己了解少的缘故吧
  •     太朴素了吧,内容少。
  •     浮光掠影,一日读完。
  •     外国人写给外国人介绍一下中国艺术的普及型文字
  •     这人名字有点儿逗,弗开森,不开心,没头脑和不高兴
  •     读起来略浅,写得没什么章法,比起李霖灿先生的,感觉差得有点多....
  •     不适合入门,毕竟是外国人写的
  •     最有价值的部分是outsider perspective
  •     内容浅显,读起来有趣。里面提到中西艺术门类的重要性的差异还是蛮感慨的。石碑和书法部分就不用看了,国画部分很有意思,可惜玉器和瓷器部分太少。
  •     基础知识,可读性还行,比较教科书
  •     包装还好
  •     错误太多了,再版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     外国人写的,很薄,也很粗糙。举证举例太单薄,且很多不具代表性。文字写来就像是自己的观宝游记一般。
  •     作为演讲还是不错的,不过内容确实偏少
  •     视野挺开阔,深度一般,国画章节提到的几幅画现在公认是伪作
  •     “唐明皇身为九五之尊,但是他之永远为人喜爱,乃是因为他是一个热爱音乐、骏马和孩童之人。这些人性的特点是普遍的,不灭的。诉诸这类永恒元素所产生的情感性影响,比诉诸任何帝王的显赫光环都来得靠谱、迅速。人性的这些普遍品质也是想象之境的最佳园地,在这里,平凡之物可以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以闪耀出神圣的光辉。”(第192-193页)作者是位中国通,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的洋委员。福开森的西方背景让他在讲中国艺术的时候有另一种视角,也揉入与西方的比较。
  •     书刚拿到,随手翻了一下,看到48页的最后一个段落开头就有错别字,“1901年,在距离山西宝鸡……”宝鸡好像在陕西的。。把箴打成葴,北京大学出版的错别字就这么多的
  •     著录旧范式的代表。
  •     一本简单的艺术史
  •     真的也就一般讲演水平,老先生应该就想起什么说什么吧,看完整本也没啥特别印象
  •     老外写的总是像猎奇记录
  •     过简
  •     福开森 中国艺术
  •     【2016-117】
  •     福开森是好的,编校不好。
  •     有一些此前没怎么注意的艺术品。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学术性并不是主要的,了解其通盘把握的能力或许是关键。将艺术的演化、风格诉诸哲学还是社会,一直都有这样的分歧,不能说的太玄,又不能说的太俗,真的很难
  •     这本书的装帧真不错,软精装还带护套,用的纸看起来也很耐磨,装订也结实紧凑。就是这套丛书里其它几本很无聊,看标题都很鸡汤。
  •     这本也哭了 又贵又薄 字还大 我恨字大又少的书
  •     有局限,毕竟年代较早,很多地方译者也忍不住吐槽了。
  •     评价挺高的
  •     就45块的定价,插图质量差了点。适合有一定中国艺术基础的人做思路整理和点播所用,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收获较小。自己总结了一个经验:东方的脸、音乐、绘画等多谢方面趋向于平面,以至于没有成熟的雕塑艺术,而西方的脸,音乐(有和弦结构),绘画(直线透视)、雕塑等更加趋向于立体。
  •     书很小,格局并不小;书很薄,世界并不薄。
  •     有一定的启发
  •     譯筆尤佳
  •     入门的
  •     作为入门还是不错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