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暴

出版日期:2016-7-8
ISBN:9787301268718
作者:张建华
页数:518页

作者简介

1762-1855年是俄罗斯帝国最为鼎盛之时期,亦是俄罗斯思想文化最为辉煌之时代,同时也是旧制度的优势和合法性消耗殆尽之时期,更是民族、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大变革的前夜。
本书关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俄罗斯帝国的内部结构的演变、统治者帝国治理观念的转变、帝国意识形态的变迁、俄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的转换,由此考察大变革前夜(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现代化进程启动前),俄罗斯帝国和社会面临的诸多紧要问题和命运挑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帝国之兴:彼得大帝和他的帝国
一、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二、彼得一世亲政
三、欧风荡涤俄罗斯
四、“民族意识”和“帝国意识”兴起

第二章 “开明专制”: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帝国治理
一、彼得三世“苛政”与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变
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
三、发展工商业与农奴制经济繁荣
四、中央与地方机构改革
五、宗教与民族政策
六、对哥萨克的统治与治理
七、政治腐败与国内矛盾
八、普加乔夫起义
九、外交政策与帝国疆域的拓展
十、帝国治理与开启“政府自由主义”传统
第三章 帝国之基:俄国社会等级与贵族特权
一、贵族阶层与特权
二、贵族庄园与庄园经济
三、决斗与贵族意识觉醒
四、农民与农民地位
五、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
六、东正教会与神职阶层
第四章 黄金之前:俄国思想文化的曙光
一、拉吉舍夫对现实的批判
二、谢尔巴托夫和卡拉姆津的思想
三、讽刺杂志与俄国文学
四、俄国共济会的文化活动
五、庄园文化与社会风尚
六、罗曼诺索夫的贡献
七、国民教育体系的初立
第五章 幽暗帝国: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
一、保罗一世的五年短暂统治
二、“弑父者”亚历山大一世
三、“秘密委员会”及其自由改革
四、斯佩兰斯基方案
五、阿拉克切耶夫苛政
六、1812年反法战争
七、在“正统”与“神圣”的口号下
八、十二月党人起义
九、“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十、亚历山大一世的帝国治理
第六章 狂飙时代:俄国启蒙运动和反启蒙思潮
一、《哲学书简》与“恰达耶夫事件”
二、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冲突
三、普希金与恰达耶夫的分歧
四、俄国文学的思想启蒙
五、保守主义的反启蒙
六、果戈理的保守思想
七、巴枯宁的激进与保守
八、俄国保守主义的特点
九、俄国知识界看东方
十、俄国知识阶层的形成
第七章 宪兵帝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及其统治
一、不寻常的登基
二、强化独裁体制
三、官方意识形态
四、工商业发展
五、康克林币制改革
六、基谢廖夫改革
七、强化军事力量
八、占领中亚和高加索
九、镇压波兰起义
十、中俄关系
十一、登上欧洲霸权顶峰
十二、尼古拉一世的帝国治理
第八章 公共空间:俄国知识阶层与政治表达
一、知识阶层的公共空间
二、庄园:知识阶层的精神堡垒
三、斯坦凯维奇小组
四、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
五、赫尔岑的社会主义思想
六、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
第九章 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与人文之初澜
一、普希金:俄罗斯诗歌和文学的太阳
二、果戈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
三、茹科夫斯基和莱蒙托夫的诗歌
四、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的文学创作
五、绘画艺术
六、音乐创作
七、教育事业
八、科学技术
九、“巴拉格”号环球考察
十、俄国史学
十一、俄国哲学
十二、俄国汉学兴起
第十章 帝国预警:旧制度危机与思想交锋
一、农奴制经济严重危机
二、城市发展与功能转变
三、贵族庄园的巨变
四、共济会的快速发展及政治影响
五、思想交锋:乌瓦罗夫等人的保守思想和反革命主张
六、思想交锋:别林斯基的革命主张与政治摇摆
七、思想交锋:赫尔岑的革命主张与政治迷途
八、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和影响
尾声

内容概要

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俄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曾任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阿里—法拉比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中俄(苏)关系史、俄国(苏联)外交史。自勉: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第一战场,亦是历史学家的最后庇护所。


 帝国风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每当历史的转折关头或社会的转型期,常常伴随着一场弘扬人文精神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志士仁人和文化精英们都会为高扬人文精神奔走、呐喊、奋斗。19世纪的中期正是俄国社会的转型期,俄国面临着农奴制的废除及其后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正是在关系到俄国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时刻,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西方文化象劲风一样,势不可挡地闯进了国门,唤醒了俄国沉睡的大地,农奴制度随之土崩瓦解。俄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交汇、融合之中,实现了自我突破与超越。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不仅使在历史大道上跳珊而行的俄国焕发了活力,而且成就了俄国文化百年辉煌。人文精神既然是一种与专制、极权对立的尊崇人性的自由精神,因此,在专制、农奴制、东正教三位一体的俄国,从根本上来说,人文精神是极其贫乏和薄弱的。对于俄国来说,它是一种舶来品,是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俄国的。早在17世纪,俄国即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向欧洲学习,西方文化渐渐向俄国渗透。十八世纪彼得大帝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俄国西方化出现第一次高潮。俄国面向西方的门户打开了,随之,西欧启蒙运动的浪潮涌入俄国,俄国出现了一批西方新思想的鼓吹者,拉季谢夫即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俄国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出发,鼓吹人道主义,抨击专制农奴制,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启迪俄国的社会公众,为19世纪俄国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变革开辟了道路。西方文化对俄国的第二次大冲击是19世纪上半叶。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意识的觉醒。卫国战争中,俄国人民认识到自己的伟大力量,更加深切感受到在农奴制蹂躏下的屈辱地位和处境。击溃拿破仑后,随军远征欧洲的贵族青年军官,亲眼目睹了一个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新世界,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生活方式,受到法国大革命的余风和欧洲革命运动的熏陶,呼吸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空气,顿觉眼界大开,思想上产生了巨大飞跃。同先进的资本主义的西欧相比,他们痛切感到自己国家的腐朽落后和进行社会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更激发了为祖国和人民的自由而斗争的决心和热情。革命思想开始在他们心中萌发、酝酿。回国后,这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即组织秘密团体,展开革命活动,寻求变革道路。所以,十二月党人别斯图舍夫称卫国战争是“俄国自由思想的开端”。虽然他们在对未来国家体制的设计上有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分,但在总的原则上是一致的,即以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精神改造专制农奴制的俄国。十二月党人无疑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信徒,是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十二月党人运动就是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与俄国大地撞击而迸发的火花。十二月党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些“从头到脚用纯钢铸成的英雄们”唤醒了后来的革命者,从而揭开了十九世纪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一幕。在十二月党人被镇压之后的残酷岁月里,俄国的先进人士奋力抗争,进步思想在夜气如磐的黑暗中不时放射着熠熠之光。赫尔岑、奥加辽夫小组、斯坦凯维奇小组等进步团体非常活跃,满怀激情和理想的才俊之士关注社会,探求真理,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西方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在俄国传播开来。斯拉夫派与西欧派的争论既是关系俄国向何处去的发展道路问题,又是关系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价值体系问题。斯拉夫派是俄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他们认为,斯拉夫民族是特殊的民族,它应该走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即俄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应该坚持和发扬俄国文化传统。斯拉夫派坚决维护“村社原则”,认为农民村社是俄国民族的生活方式,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斯拉夫历史的基石,它曾使农民与地主、皇权和谐相处,也必定能确保俄国未来的安定和繁荣。西欧派则是西方文化的崇拜者,他们与斯拉夫派的观点截然对立,认为正是俄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俄国的进步,俄国应该敢于否定自己,学习和效法西欧,吸取西方文明的成就,走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才能使俄国摆脱落后面貌。这两派各执一端,观点相左,前者坚持民族传统,应该肯定,他们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后者则强调借鉴外来文化,其主张更符合时代潮流。这两派的争论从不同方面有力推动了俄国思想的发展。而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俄国思想发展而引起的必然的社会变革。与以上两派不同的是民主派,其代表人物是三四十年代的别林斯基和赫尔岑,五六十年代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他们既不象斯拉夫派那样固步自封,对西方文化排斥、否定,也不象西欧派那样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而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在对待两种文化上,他们的胸怀更宽广,心态更开放,既不排斥外来文化,又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敢于对西方文化的价值大胆认同,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借鉴和吸收,他们在两种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上作出了有益探索,力图从中找到解决俄国问题的答案。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全人类性的辩证关系有精辟见解,正如别林斯基谈到文学民族性时所说的那样:“只有那种既是民族性又是一般人类性的文学,才是真正民族的;只有那种既是一般人类的同时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人类的。赫尔岑力图将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与俄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实现对两种文化的突破和超越,推陈出新,给俄国指明发展方向。当然,最初赫尔岑是西欧派,后来随着他的思想的成熟和发展,他转到了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来。为了寻求俄国解放的道路,他于1847年来到西欧,目睹了1848年欧洲大革命。这次大革命的失败,粉碎了他心目中的偶像。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失望之中,他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思想探索的道路,不得不转过身来,目光投向祖国,重新在俄国的历史传统中寻求出路。他在俄国农民和古老的村社中看到了希望,在《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俄国人民与社会主义》、《古老的米尔与俄国》等论著中,阐述了村社所蕴含的社会主义因素和集体主义精神,认为古老的村社制度及其民主传统为社会主义作好了准备,他寄希望于农民革命,认为在推翻专制农奴制之后,俄国可以通过农民村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而避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尽管这一学说如列宁所说不过是“像西欧‘1848年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形式一样,是一种表示俄国的资产阶级农民民主派的革命性的富于幻想的词句的善良愿望”,但是这一思想对俄国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     一瓢俄罗斯——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举隅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克里米亚战争时期(1762-1855年),是俄罗斯帝国国力最为鼎盛、思想文化最为辉煌之时期,风流人物灿若星河,但这一历史时期也是俄罗斯旧制度的优势和合法性消耗殆尽之时期,更是民族、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大变革的前夜(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现代化进程启动前)。面临如此历史转折时期,张建华教授尝试撰写了《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叙史非著史的文风,以探史非戏史的态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推行“开明君主专政”和大规模引入法国启蒙思想,被狄德罗誉为“北方赛米拉米达”;她,开疆拓土、纵横捭阖使俄罗斯帝国跻身欧洲霸主之列,被臣民尊称为“大帝”;她执政的34年与彼得一世执政年代构成了前后相连的辉煌百年,成为俄罗斯的黄金时代。她,就是索菲亚·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克,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俄罗斯帝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海德格尔评价亚里士多德的一生,他出生,思想,死亡,其余的一切纯属轶事。对于俄国开明专制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普通人了解更多地可能真的纯属轶事。在小说家笔下,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唐朝的武则天颇有几分惺惺相惜。美貌智慧,富有政治野心与手腕,夫妻关系与母子关系平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国事影响着家事,政治家的角色超越了传统的妻子与母亲的身份。张建华教授对叶卡捷琳娜二世评价颇高,“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启了真正的俄罗斯帝国治理模式,他的‘文治武功’为18世纪俄罗斯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86页)。◆俄国庄园经济历史上,中世纪的欧洲庄园经济和城堡经济是经济结构中的主体成分,生产经营性活动在城镇外的独立区域完成,生产与生活功能分离,城镇职能以生活为主,“庄园是土地分封制度下的一个基本单元,与村庄并不相同。村庄是自然地理概念,庄园是领地区划概念。一个庄园可以使一个村庄,也可以包括几个村庄;反过来,一个村庄可以属于一个庄园,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庄园。”(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中世纪社会文化》)贵族得到土地后,把土地分为领主自用地以及交给农户耕种的份地。农民若想获得份地,“必须到领主自用地上去干活,这叫‘劳役’。领主自用地上的庄稼必须全部交给领主,农民不可以拿走一颗粮、一根草,什么都不能拿。”这是俄国较为常见的庄园农业形式。在17世纪下半叶,俄国庄园企业活动开始出现,包括开办制铁、亚麻厂、酿酒业等。18世纪上半叶这类经济活动大大增强,18世纪中叶企业经济在庄园中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庄园打造了贵族知识阶层成长的平台,一批杰出贵族知识阶层在庄园里脱颖而出。譬如,为大家所熟知的俄罗斯文学的太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帝国风暴》彭忠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马列主义传入中国,这是影响中国百年的大事件。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俄罗斯依然强大。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宣布:“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也还会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决定了这一点。”俄罗斯发动车臣战争、出兵叙利亚以及合并克里米亚,都反映出俄罗斯帝国雄风尚存。“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普京在竞选总统时的承诺曾经让俄罗斯人豪情万丈,但油价低迷的现实却让俄罗斯的帝国梦渐行渐远。如果不是军工产品的老底子还在,俄罗斯早就沦为了纯粹的石油原料出口国。如今,可以说中俄两国都在努力复兴自己的大国梦,尽管俄罗斯实力相对萎缩,但是其从近代以来的大国崛起之路照样值得中国借鉴。北师大历史教授张建华长期关注俄罗斯历史,他认为1762-1855年是俄罗斯帝国最为鼎盛之时期,亦是俄罗斯思想文化最为辉煌之时代,同时也是旧制度的优势和合法性消耗殆尽之时期,更是民族、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大变革的前夜。张建华在最新出版的《帝国风暴》一书中,关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俄罗斯帝国的内部结构的演变、统治者帝国治理观念的转变、帝国意识形态的变迁、俄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的转换,由此考察大变革前夜(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现代化进程启动前),俄罗斯帝国和社会面临的诸多紧要问题和命运挑战。作者认为,尽管俄罗斯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任期里推行大规模的西式改革,但这种改革改革是保守的,西化是有选择地,即他们只引进西方文化的科学技术、工场制度等表层东西,而把西方文化的内核精华如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共和代议制的政治制度基本拒之门外。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沙皇时代的改革和清末的洋务运动何其相似。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最后统统成为空谈。一个社会没有建立起好的制度,构建有序的权力结构及社会阶层合理流通机制,没有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这样的改革就是浅尝辄止,就是邯郸学步,最终会落到人亡政息的下场。本书包括《帝国之兴:彼得大帝和他的帝国》《“开明专制”: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帝国治理》和《帝国之基:俄国社会等级与贵族特权》等十章,作者使用了大量最新公布的俄文文献,佐以英文及其他文献;在写作方式上本书试图以清新、流畅的笔调,以叙史非著史的文风,以探史非戏史的态度完成这部著作,是一部以史实资料为基础的研究性作品,但对普通读者也有可读性。在2013年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上,普京向在场各国专家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帝国?如何成为一个帝国?”普京关于俄罗斯帝国梦的追问值得我们思考。大国崛起看似一朝一夕,却又任重道远。我们唯有稳扎稳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凝聚在一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中国的民族崛起之梦。我想,这就是一部帝国梦中的俄国近代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帝国风暴》;张建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定价:69元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好
  •     想补一下俄国史 但感觉不是那么有趣…
  •     原本是一本“主题曲”类的作品,要教育我们怎么怎么样呢。看完觉得写的不错,几大时期脉络很清晰,提到俄罗斯就总想到“帝国”,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亚历山大,甚至保罗和尼古拉,无论对错,他们都有自己的成就,一起铸就了这个辉煌的帝国。当然印象更深的是那些各个时期不停思索,不停反思,不停呐喊的知识阶层,拉吉舍夫,普希金等一个又一个在俄国乃至世界都响亮的名字,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他们响彻的背景!我本只想通过本书科普一下,发现忍不住要多找几本巨著读一读,真的挺不错的!希望有时间补一篇本书的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