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07-8-6
ISBN:9789575227180
作者:蔣勳
页数:275页

作者简介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一一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一一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是孤獨的個體。
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思考者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所造成的「倫理孤獨」;這些都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蔣勳的《孤獨六講》,深入討論這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孤獨其實並不可怕,這些孤獨造就了社會裡「特立獨行」的個體,他們不因群體價值而妥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而給予社會創發新意的可能。珍視孤獨感產生的瞬間,當我們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更瞭解自己。

内容概要

蔣勳
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著有藝術論述《美的沉思》、《徐悲鴻》、《齊白石》等;散文《島嶼獨白》、《歡喜讚嘆》、《大度?山》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 M》等。


 孤獨六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看了一个下午,才看完第一卷。因为有做读书笔记。卷一很有感触的是讲到家庭伦理的部分。“家庭伦理的束缚之大,远超于我们的想象。我的母亲和许多母亲一样,手上一直握着一把剪子,专门剪孩子的头发,比中学时代教官手中的更厉害,这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叫做“爱”和“关心”。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爱”和“关心”或者“孝”之名,其所作出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不允许相对的讨论、怀疑。”事实确是如此。深感压抑,却又无法开口诉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这个只能自己去寻找。然而我却被以“爱”的名义的压力,走上了不喜欢的道路。就在今天中午,还因为深深的厌倦与父亲起了争执,可是我能怎样呢,看他们两边染白,不敢不孝。将要做的事情贴出来,其实很久都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不习惯让他们知道我在干什么。然后便引来了母亲的哈哈大笑。或许她只是觉得早睡早起的概念定在十二点睡九点起太迟了,很好笑,但是我却非常的难过。(未完)
  •     蒋勋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教我高中数学的韩老师时常教导我们:要想出人头地,就得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二者观点实有相通之处,那就是提倡为了达到个人成功或建立独...蒋勋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教我高中数学的韩老师时常教导我们:要想出人头地,就得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二者观点实有相通之处,那就是提倡为了达到个人成功或建立独立人格,我们应适时保持孤独并享受彼时的状态。离开校园已经半年有余,感到孤独的时刻也与日俱增,时常思索个中缘由。是因为告别宿舍生活?可我并未离群索居;是情感生活巨大的失落带来的连锁反应?其实心理上早就...
  •     第一次知道蒋勋,是默存同学送给我的一本《蒋勋的卢浮宫》。我对西方美术完全没有了解,这本书一开始我也很不以为然。蒋勋用他自己的美学视角,写的一本卢浮宫导游书。读一遍下来我一直以为蒋勋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因为他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人在你身旁慢慢说话,没有任何艰深难懂的地方,把我所以为很难懂的美术讲成了一个个平常的故事,不夸张也不造作,有一种原来美术是这样来理解的恍然大悟。 后来,开始慢慢听《蒋勋说红楼梦》,才知道他原来主要是研究文学。也多亏他,我才意识到《红楼梦》是多么精彩而伟大的小说,以前走马观花的阅读失去了多少趣味。他讲话,总是觉察不出他的年龄,常常诧异怎么年轻人的心态他这么懂。我几乎和上一辈的人没有过深入的交谈和对话,但读蒋勋的文字就常常很高兴,觉得上一辈的也有有趣的,懂我们的人。 毕业旅行去了台北,在诚品书店找到了《孤独六讲》,便买回来读。陌生的竖排繁体的排版,读起来却没有什么障碍。我记得一个大学同学,常常在地铁上读竖排的漫画书,他说竖排最适合在地铁里看,因为可以一只手拿书左右滚着看,另一只手可以去扶扶手。 书的开头一段是坐在诚品书店里读的,里面写到他常常看到报上的新闻,会想到当事人的心里的孤独,全世界都在谈论你,却没有人愿意去你的心底看一看的感受,是多么巨大的孤独。当时我特别惊讶,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会想要去理解别人内心的孤独感,我从来没对人说过,却在这本书里读到了。这本从头读到尾,这样的感觉都一直伴随着我。 蒋勋是赞颂孤独的,他一开头就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在情欲孤独里,他认为青少年时期必须经过一个孤独的阶段,必须在这个阶段里感受到完整的自我,才能发展出完整的感情。“当你在暗恋一个人时,你的生命正在转换,从中发现出完美的自我。”他提到,儒家文化一直以来是阻挡孤独和完整自我形成的最大障碍,这种集体主义的思想抹杀了独立个体的感情,不允许孤独存在。我接受我的情欲孤独,是因为我的感情要代表我的自我,而不要去代表社会所认同的我。 语言孤独让我感到害怕,你看见一千张嘴在那里说话,却没有一只耳朵在听。你发出了声音,却永远地消失在无尽的黑暗里。“看一本小说,不要看它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我每次放假回家,都不愿意和父母去饭后散步,不是因为我懒也不是因为不愿意陪伴父母,而是我不愿意每次遇到父母的朋友我都必须毕恭毕敬地打声毫无意义的招呼。语言的孤独在于我们嘴里的话都没有了意义,只有马斯洛需求层次最低一层的寒暄。最近班级聚餐时,邻座坐着一个和我气味相投的男生,和他很有话聊的时候,语言仿佛才有了意义,不是室友碎碎念周末进城见了谁吃了什么的话,而是平时的孤独感仿佛有人可以理解。 革命孤独对于我是全新的话题。大概是被应试教育荼毒的原因,一提起革命我就老是想起高中的历史课本,里面一本正经告诉你革命伟大在哪里,我们该如何感恩,却从没有提起过革命者的思想,他们为何会在年轻时为革命献身,他们理解的革命是什么?读了秋瑾的故事,理解她的内心,才会体会其中的感人,才会觉得会掉下泪来。他们从时代走出,将生命置之度外的超脱,是他们背负的巨大的孤独。蒋勋提到了托尔斯泰临终前留下的一封信,信上说:“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我决定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要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身份。”他写到:“我觉得这是托尔斯泰最了不起的作品,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和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这些作品之所以令我着迷,是因为它在颠覆一些我不认同的东西,说出了我想说出的话。暴力孤独说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暴力,因为暴力的形式有很多,语言可以是暴力,感情可以是暴力,爱也可能是暴力。暴力是一种美学,因为暴力的源自于我们生存的本能,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中保存在了我们基因里。蒋勋用他的一篇小说《妇人明月的手指》的创作来说明文明社会中的暴力,这本小说读来让人不寒而栗,手指被砍断的暴力反而并没有大学生,出租车司机,警察的表现更让人害怕。而这是法律所不能管辖的暴力,也是我们所有人无时无刻无意识会施加的暴力。“当你强势到某一个程度时,你不会意识到强势到了某个程度,不管是阶级,国家或是族群,本身就会构成暴力。但要产生这些自觉,并不是那么容易。”蒋勋认为思维孤独是最大的一个孤独,因为思维孤独是最难以坚持和保留的。我们的儒家文化里没有哲学的思辨,只有已经规定好的是非伦理。我常常会质疑很多周围朋友的观点:比如女生不用太努力,比如什么年龄一定要结婚要有小孩,还有些是我还不敢说出来的观点。而这样的讨论往往会归总到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熟语,放佛几千年传来下的话一定没错似的,我竟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我佩服那些敢作那0.01%的人,害怕永远只做99.99%的人,就像书里说到在某个特殊时期,“有人讲说要怎么样怎么样的时候,你先不要动,先观察,然后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这样讲的话,你就开始这样子讲,然后你千万不要变成那样最后的几个和最前面的几个,因为可能倒霉,靠错边就不好了。”不知道这一段在大陆出版的书里有没有被删去呢?还有一段很喜欢的话:“孤独一定要慢,当你急迫地从A点到B点时,所有的思考都停止。生命很简单,也是从A点到B点,由生到死。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就表示你一生什么都没有看到,快速地从A点到了B点。难道生命的开始就是为了死亡吗?还是为了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与孤独相处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生命的过程会不会更细腻一点?”伦理孤独是很多时候让我感到痛苦的部分,因为我对这个社会的伦理划分的方式并不满意,或者我认为我们应该可以有自己的伦理选择,才能谈得上个人的完整。蒋勋是这样说的:“我一直期盼我们的社会能建立一个新的伦理,是以独立的个人为单位,先成为一个可以充分思考,完整的个人,再进而谈其他的相对伦理的关系。”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对《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费尔明娜和《归来》里冯婉瑜抛开子女的爱情感到伟大,是因为我认为的爱情,是纯粹的,抛开伦理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亲子观的。我向往的是不带有伦理的感情,那种自由,透明,没有束缚的表达,而不是伦理关系下迎合社会的结合。这本书谈论的是个人,个人的思想,个人的孤独。同样是谈论人,却比上课学的那些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更有用,更打动人。作为社会人,我们通常关注的和在社会关系网中和别人的连系的那些表示关系的边,却忽略了人首先是作为独立的点的存在,才会发展出边。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和别人的独立性,忽略了在社会中我们的孤独,让孤独变成不可以谈论,不可以表现,不可以赞颂的东西。但我们需要孤独,需要它来使自己更完美。整本书讲到的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悲哀,作为社会人的孤独。情欲,革命,暴力等的本质都是孤独。必须承认孤独,才能成为社会人。蒋勋在伦理孤独的最后说:"期盼每个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伦理孤独。"希望我能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我。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爱豆……想嫁的人的类型之一……激发了我心里所有的隐秘情愫
  •     很感谢阴差阳错读了台版,全书最震撼的部分是“革命的孤独”和“暴力孤独”这两部分,我想内地版一定是有所删减的。很多人写过孤独,孤独是一个成熟社会人的常态。蒋老师的孤独很难得的跳出了小我的框架,从“情欲孤独”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看孤独,发人深省。
  •     听的有声读物。蒋勋的声音很有吸引力,文采反而枯燥。可能他在严肃的思考,而我要美丽的读物?自己给自己下了定义,自己去用例子拼凑和解释,显得没那么高明。
  •     再看一遍,仍然获益匪浅
  •     因是繁体,看得很慢自然详细。永远觉得一本好书写的往往是一种经过实践的个人哲学,并且理性的光辉在闪耀。
  •     略杂 略狭 儒家部分感同身受 美中不足是台湾腔
  •     觉得感触良多。我们走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与人摩肩接踵,处在拥挤的地铁里,置身在这个熙攘的世界,不由感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想要交流却不能沟通。真正的孤独感,与距离无关,我们可以和繁星甚至和已经死去数万年的星球发出暗淡的光交流,却无法和身边所谓亲近的人交流,如果一个人仰望浩瀚星空,那不是体会孤独,那是寻找沟通。
  •     好爱这本书
  •     以为是小爱 结果是大爱
  •     感谢你让我享受了两个月的孤独
  •     在孤獨的時候讀到。
  •     蒋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能多一份自我的见解、不从众,要尊重每个不同的社会个体、习俗的颠覆者-——他们都是孤独的。 但是,这多少有点矛盾,标新立异者有几个是符合大众口味的。
  •     美的沉思……
  •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     三星是因为作者一开始就阐明本书是其个人内心的独白,而非客观的阐述。易读,观点没有太深入的叙述,但不排除作者有深入浅出的考量。个人觉得思维定位和其立下的结论是矛盾的,前期需要有相当的阅读量才能与之对话,否则容易被带着走。
  •     一个系列串着一个系列,说的非常的好 每个人都该看看听听,蒋勋老师的许多观点我双手赞同
  •     我希望可以区分于众人,这是我所追求的孤独,也是书中所描绘的积极的孤独。但是我还希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与我相知相伴的人,这更是我所恐惧的孤独,在书里却没有谈到,无法开解
  •     思维那么孤独,还好遇到这本书,孤独的我隔着时空找到了伙伴。欣喜得内牛满面。以本书为契机,要去看看庄子和存在主义的书。
  •     和之前的阅读期待有点落差,但还是很有启发
  •     一个人读书 虽然孤独 也是一种美
  •     下次去入台版
  •     最近能抚平我内心不为人知的焦躁的唯一解药。
  •     里面内容和介绍的书与人都很好,值得再看。
  •     絮絮叨叨但我喜歡
  •     一个人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我相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     给自己小说做阅读理解挺多此一举的,不过瑕不掩瑜。
  •     有没有权利去孤独 小时候渴望的孤独和长大了经验的孤独其实都挺珍贵的
  •     黑格尔正反合的涵义好像不是这么个意思,庄子的观点也被断章取义了。蒋老师引经据典也太随意了吧?
  •     读书孤独。
  •     孤独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啊。
  •     大学时代知道的蒋勋,越来越喜欢的作者..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真的很有帮助。了解孤独,真的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很好方式。
  •     影响我,改变我,渗透我。
  •     更喜欢前半部分,以前不爱读这类书,觉得太无聊,这本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     蒋勋爷爷温柔的声音告诉我:孤独没什么不好的,不必害怕
  •     高中生建议熟读全书并背诵
  •     作者的局限性和开拓性都极为明朗。暴力美学的基础、人类伦理与孤独本质,虽然我是看到大家的推荐来读这本书,读完却没法一样持推荐态度,即使见识过巴黎,台湾人的眼界依旧不可避免的狭隘,如他自己所言,困境使人思考,然而台湾的人们就只是对立,却没有感受到困境,也没有去思考,他觉察到了这些,但并没有解答,就只是一种中庸、儒道混杂的中华哲学态度的延续,对孤独做美学的探讨……真是狡猾
  •     孤独这个话题太哲学,似乎不能怪作者来回绕着圈子讲得懵懵懂懂。我就只顾着看嵇康是个美男子,身长七尺八寸,面若冠玉。还有三千太学生下跪求他弹一曲广陵散。至于那些细细区分的寂寞与孤独,禅宗啦佛法啦,全不在乎。蒋先生说这样就是太儒家。是么?或许因着他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而且是西北人;异族番邦,蛮夷之地,没有什么能够讲究的
  •     槽點太多,就不一一說了。看看沒有壞處,東抄西拼,有點不知所云……
  •      “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     早已過了這個階段 這些方面已不會用孤獨去體會了 這類風格不會再看
  •     孤独就是与这个世界难以引起共鸣吧,但为什么要引起共鸣呢。情欲,革命,语言,暴力,思维,伦理六种孤独,交织在一起,需要一个思辨的过程。
  •     听的音频,应该算原版,出的书可能有后期编辑。所谓孤独,就是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深受启发的一点是思辨的过程,很多时候我看帖子没有耐心,直接找结论,想来是不好的。改之
  •     太精准的语言大都缺少美感
  •     早上在上班路上听完的一本书 很美的文字 缓缓的渗透到心里
  •     台湾版应该没有删节。内容更多放在了六讲:情欲、语言、革命、思维、暴力、伦理。孤独没有讲,甚至连字眼也很少出现,但却贯穿在其中:六讲都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精神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思维与他人的关系,发现自己与世界的格格不入而产生一种孤独感。这是现代与传统夹缝之中的孤独感,寻找完满的自我。作者没有用启蒙的视角对待传统,而是用他写的小说或者戏剧,重现他写作时的心理历程,展现现代人内心孤独的存在主义哲学,叩问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同是中华文化背景,这种孤独感可曾在大陆发芽?
  •     20160712 这几天来唯一的一本消遣,但当真搞不明白要对蒋勋用什么态度。名为孤独,但事实上全部都是碎碎念,台版或许比大陆版多出未删节部分吧?但总觉得蒋勋只是在孤独框架下的乱讲,带着一种浓重的失落感。想起之前跟67聊天,她告诉我,教授总说没有根文化没法扩展,这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困境。
  •     没有孤独 我们怎么会知道 谁是朋友 谁是家人 谁是我们一生所爱
  •     去年听蒋勋的讲座,跟风买来了书。喜欢听他讲话说书,这书看了一半后放在了书架,今天又拿出来打算看完另一半,也算是把孤独看得再深一些。
  •     太喜欢蒋勋对孤独的解读了
  •     从美学角度阐述的孤独——不论是语言孤独、暴力孤独还是革命孤独,也不论是文学、艺术领域还是历史长河中的孤独,都如此迷人又如此隽永。于我而言,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赋予我审美提升和对已知事件的全新认知角度。舍不得快速看完,于是在每个晚上沉下心来,不带功利的慢慢咀嚼。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