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32152901
作者:(法) 菲利普·福雷斯特
页数:257页

作者简介

法国先锋派“十二月文学奖”获奖作品
十二月文学奖原名十一月文学奖,是一个反龚古尔文学奖,由米歇尔•德讷利始创于一九八九年;但由于他不赞成米歇尔•维勒贝克作品《基本粒子》(1998)获奖,被评委会辞退。自此,该先锋派文学奖由奢侈品牌企业家皮埃尔•贝尔热提供赞助,并改为十二月文学奖。在历届获奖者名单里,可以看到许多先锋派作家的名字:让•艾什诺兹、雷吉斯•德布雷、米歇尔•维勒贝克、菲利普•福雷斯特、让-菲利普•图森……
--------------------------------------------------------------------------------------------------------
在小女儿夭折之后,作者借着追溯三位日本艺术家的故事,完成了自身艰难的心路历程。小林一茶同样痛失过幼儿,他借助诗歌来排遣内心的痛苦,写下许多洞彻人世的俳句,包括这首《然而》;日本现代小说之父夏目漱石也失去过幼小的女儿,在小说里描述这种失女之痛;还有第一位拍摄长崎原子弹爆炸罹难者的摄影师山端庸介,他用镜头记录垂死的幼童。本书荣获法国十二月文学奖,是法国“自我虚构”(auto-fiction)小说的扛鼎之作。

书籍目录

楔子
一 巴黎
二 诗人小林一茶的故事
三 京都
四 小说家夏目漱石的故事
五 东京
六 摄影师山端庸介的故事
七 神户
译后记
浮生一梦,然而……

内容概要

菲利普•福雷斯特(Philippe Forest),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巴黎,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一九九一年获巴黎第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此后,福雷斯特在英国几所大学任教;一九九五年后,到法国南特大学担任文学教授。他还是先锋派文学杂志《原样》和日本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专家,并为《世界报》书评版和《文学杂志》撰写评论文章,自二〇一一年起,福雷斯特担任《新法兰西杂志》副主编。至今已出版六部小说,其中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永恒的孩子》荣获费米娜处女作奖,二〇〇四年出版的《然而》荣获十二月文学奖;二〇一三年,他出版了最新小说《薛定谔的猫》,很快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然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合上书页,走出图书馆,已经是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金色的光线照耀在小路旁茂盛的两排竹子上,竹叶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我还沉浸在这本书忧伤的故事里,慢慢走着,梳理着繁杂的阅读感受。也许是读的书还不够多,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和感触。平时读的法国小说和日本小说不多,对历史也很不熟悉。《然而Sarinagara》里小林一茶彻悟人世的俳句、夏目漱石所生活的明治维新时代、山端庸介所拍摄的震撼人心的长崎原子弹照片,都让我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兴趣。书里最开始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那个对比——“欧洲视所有在时空中岿然不动的事物为美,认为由理性确立、能在虚无中延续并镌刻下它的符码为美。但在日本,人们以服从于存在的空的法则、以解脱最终求得人心片刻纯净的哀伤的满足为美。”孤陋寡闻如我,都能稍稍感受到这句话的精妙。好像欧洲风景明信片中最美的总是那些屹立千百年的教堂、高塔、古遗址,似乎还遗留着一缕文艺复兴的气息,而日本宫崎骏的动画片、岩井俊二的电影或者是村上春树的小说,都在寻求那“人心片刻纯净的哀伤的满足”。这本书的叙述很有意思,有很多人评论说这是一部小说,而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本散文、更或是一部日本游记。福雷斯特选取了日本的一位诗人、一位小说家、一位摄影师来写传记,他们和他都有着相似之处,同样失去了孩子幼小的生命,同样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在三个人物传记中又穿插了他和妻子在日本迷失和寻找启示的故事。这并不是一篇轻松的游记,相反,整本书都是浓重的忧伤基调,那是他失去三岁爱女的无尽悲痛,是他对人世无常、生死两茫茫的沉痛领悟。很感谢这本书的译者,把这部作品的文字翻译得如此优美淡雅,有些句子应该很难翻译,她却在保持原意的基础还增加了法译中的词句的美感,读起来轻盈又优雅,文本所承载的巨大忧伤都被文字的美削减了几分。一篇篇文章很短,很有规律地只占两页纸。而每一篇散文般的文字都能带来许多思考和感悟。是不是很多诗人、小说家都要经历过生活的痛苦和磨难之后才能开出血泪浇灌的花朵,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来?小林一茶从小就被抛弃被虐待,夏目漱石小时候给他人寄养,成年后又被派遣去英国伦敦感受现代化,如他自己所说,度过了孤独自卑懦弱的两年。伟大的作家总是孤独的,伟大的作品也总是在孤独中才成就其惊天动地的美。但其实也不一定非要经历大挫折大事故历经沧桑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生活际遇一帆风顺的人,写出的作品大多温柔细腻,于平凡中孕育力量,而经历大悲大喜的作家,作品的内涵常常就更深刻一些,视角更长远宏大,思考也更深邃有力,常常能挖掘出人性的共同点,影射一些社会被隐藏的本质。书在编写时有个特色,就是作者会刻意地把人物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杰出人物相比较,也会把事件进行时间上的横向对比,比如他把他女儿的发病和日本神户的大地震相联系。这种比较,让文章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让读者发现,地球的不同半球也会有似乎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巨大的不同。另外就是文章对“真”的寻找和对“虚空”的理解,小林一茶在诗中寻找最真最自然的态度,“诗歌是对时间的感受,令人迷惑而无力的解读。没有什么真理比它更强烈、更令人绝望”。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文学作品里都会以迷失、寻找、虚空为主题,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看日本的弥漫着无限忧伤悲痛的小说,也许是因为那么多读者都有着似曾相似的迷茫吧,也许我们都是迷失的一代。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我想并且希望,“然而”的转折后,应该是乐观积极的吧。
  •     这本书是在今年上海书展买的。去上海书展是为了去看艾伦李陈丹青刘慈欣。。。等等大咖的。家里书满为患,一直告诫自己少买少买。有KINDLE有图书馆。一直也还好,除了几本签名书,也就看看,后来到久久爱书人的展台。他们在促销,一本只五块钱,有的只十块钱,而圆点怪婆婆草间弥生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竟然只有20块,难道我还要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流走吗?不能。当然抓到的少,溜走的多,比如那本CS 刘易斯的传记就狠心舍弃了,要10块哪。拿在手中的有几本莫里亚诺和这本然而以及一个爱尔兰人的短篇集。这本书是法国人的书,但是翻开里面的名字时有小林一茶和夏目漱石,我最近一直在读夏目漱石呢,写他的书怎么能放过。唉,也是偏心。今天到这里吧,未完待续。今天继续。这本书的作者是个法国文艺评论家,教书的,名字记不住。一开始就是自己的梦境,我看得云里雾里。当时赞叹,学院派就是不一样,到底是有系统的,后来读到小林一茶,因为以前看到过他的俳句。这句“然而”著名的出处也听说过,也就渐渐读下去了,这作者很体谅读者,每章不长,有生平有俳句有短评就一章,读起来不费劲,到底是做老师的,不枯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他说如果大家不知道小林一茶大概也不会损失什么。我觉得确实啊。但是知道了,也只是知道。小林一茶故事结束,穿插他自己到日本的走马观花以及女儿去世的伤痛。接着就是夏目漱石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探究夏目漱石到英国前后的生活以及写作,他在英国受到的冲击,他的作品主要提到《门》,《门》的意象。夏目漱石一直在门前徘徊,我读过《门》的,当时还觉得这门好突兀,原来这样啊,到底作者受过训练的。原来夏目漱石烦了也是跑寺庙里去住一阵,虽然理清不了什么,到底是清静一阵子。接着又是作者在日本的游历,这回到神户,引出阪神地震。最后一个日本人的故事是山端庸介,那个日本的拍摄山崎遭原子弹爆炸后的摄影师的生活。山端奉命在爆炸粥第一时间进入爆炸区,由于现场太过惨烈。照片被封存。经过几年解锁。以前总觉得扔原子弹是正确的,但是看到这个还是有疑惑,扔向平民的原子弹真的应该吗?对平民的杀戮日益增多。难道我们真的只能听天由命?太叹息了。书很平淡,但是读起来不枯燥。这几个故事能串在一起也就是他们都经历了丧女之痛,这痛苦怎么慢慢平复,或者就在心中一直伤痛。有关伤痛的一本书。就象小林一茶的那句俳句:这露水的世啊,然而然而。
  •     在梦境中,想起遗忘。被风景提醒。《然而》魁拔百日殆尽,暮色苍茫,天空是灰青的门,通向虚空。梦境有很多种颜色,白的混沌,或是黑的模糊,但都如此相似,提醒你,这确实是在梦里。也许一生中,零碎的梦境,都只是在这个巨大空虚国度的一个角落,一个瞬间;直到真正应该离去的那一刻,才能得知这个王国的全部版图。那个时候可以选择成为天空中的一道云影,一茎草木。冻僵的季节在有些单薄的衣服里,相互依偎。很高兴有片刻的逗留,漫天快乐的雪白,如眼泪,滴落在我的身上。(生来是坚信美与快乐的。这个本体破碎,总会寻找,它在何处消失,去往何处?或者仅仅承受,消弭这个事实。)世界还在原来的位置,但它疯狂的静止给了它一个巨大平静的空虚外表,不可能真正去相信,时间看不见的巨大沙漏中流失的沙子,手中没有留下任何东西,除了它引起的错愕。没必要去别处寻找。古老的二十世纪过去,亚洲正在沦为所有的殖民地。阿尔托《戏剧和它的重影》《梵高,社会的自杀者》东西方的断层,对过去与未来的期待?(simple)疯狂阅遍,试图从俳句中寻找狄更斯,《文学论》夏目漱石:系统而晦涩的呕心之作,诞生于疯狂、忧郁,但正是挫折标志了现代文学诞生的时刻——不向别处寻求。选择了不是诗歌而是小说,甚至是讽刺小说。雨落下来,有节奏的,嘈杂的。生命沙中的小石块。玻璃窗里:人们看到午后柔和光线的香蕉树。我想它们和另一个雨夜雨水敲打的是同一些树。只是在那儿,人们叫它们芭蕉树,芭蕉也是一位诗人选择的名字。窗户在无边的地平线上裁剪出一块小小的亮光,在竖着的玻璃片的保护下,藏着事物无法触碰的谜底。夜莺,穿过兰叶的风。则天去私1916 新潮社 大正六年文章日记,后汉书 吕氏春秋顺应自然,克服小我。在世界无边森林里找到一座庙宇,那里,任何忧伤之雨,都不会落在芭蕉叶上。镜子掉下来,故事开始讲述。川端庸界尼埃普斯1765—1833,十年时间,纪录下小窗外无动于衷的风景。人类的第一张照片,满足于投射眼前世界没有深度的虚空。菲利斯·比托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地记者 拍摄尸体人类重复着无动于衷的悲剧,演着他英勇的小喜剧,等待下一个世纪将要犯下的更大的、更令人痛心疾首的罪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然而然而」,就像一句咒语。
  •     啊啊小林一茶的那一篇,精妙又讨喜。
  •     从小林一茶,夏目漱石和山端庸介的人生去写日本历史乃至个人历史。在梦 都市 死亡 文学的主题中穿梭着,只是为人生之痛寻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     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要找个能让自己陷入其中的环境, 大段大段的细腻描写, 缓慢的传记推进过程, 稍不小心就会觉得有些不耐烦, 但其实是写得非常不错的
  •     然而....
  •     白落梅是学到他的皮毛来祸害人间吗?
  •     弗雷斯特写得优雅,哀而不伤、悲而不恸,关于生存之虚无与渺小。一个普通的主题和叙事(昆德拉会称之为处境;弗雷斯特则称之为“幸存是考验,也是个谜”)被写出了某种形式上的新意和雅致。弗雷斯特的写作(至少是这本),就像德里达对哲学所作的,他消解了文学的意义(“小说从来就不能构建什么”),甚至消解了意义本身(“露水的世”)——恰又是通过文本建构的方式,这种悖逆感贯穿全书,隐隐让人期待而又忧伤。从《古事记》到《明暗》,从“大化革新”到神户大地震,从小林一茶到山端庸介,本书也是几幅关于日本文学甚至日本历史的大致的素描。
  •     法国先锋小说,然而所道皆是日本的人事 诗人小林一茶,作家夏目漱石,摄影师山端庸介,二战、广岛、长崎、神户、小女儿的病死 偏意识流,一茶部分因为俳句的二次翻译显得生涩,从夏目漱石开始变得流畅,一直在谈别人的内心,最后告诉大家,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是在谈自己。 自己的内心永远是最难言说的,不左顾右而言它,怎么写。 作者时而也会抛出一些哲学领悟,虚无、命定,是这本书自带的BGM,属于看的时候不会想太多,但在今后很久很久的日子里都会想起一些零星的书。
  •     偶然在图书馆遇到的一本书 其实也是因为书名才有了看的欲望 然而却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想念你
  •     无论是小林一茶的“然而”还是夏目漱石的“其后”,其实都是对有限的一种无限延伸,都是不甘,都是意味无穷,文字层层叠叠细碎优美,适合声音好听的姑娘轻声朗读
  •     不知为何归类在长篇小说。其实故事是三个人物的断章,作者通过故事想要表现一些关于生死,时代的思考。翻译很有味道,无奈这本书实在是太虚悬,避实就虚,句子很美也能品出深意,只是当一本书都是这样的句子就是灾难了,直接的结果就是连译后记都是这么的浮空……比较喜欢小林一茶和夏目漱石的故事(其实是因为山端庸介不熟……)。
  •     作者的"黄色"的梦、Deja vu,小林一茶的俳句,夏目漱石在英国的抑郁和妻子的歇斯底里,山端庸介拍下的长崎的照片。丧子之痛和巨大的虚空将作者和三位日本艺术家穿插起来。最喜欢一茶的那一部分,很清灵。第五颗星是给译者的,感觉这本书翻译难度很大
  •     此书虽自称为小说,但其实乃精美的散文。很显然,《薛定谔之猫》的作者,仍然难以从三岁患上骨癌四岁早夭女儿的创痛中醒来,在这部散文中,他试图找到缓解痛苦之道,于是,他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了三位人物,这三位人物,亦惨遭巨大的创痛,但很可惜,作者不仅没有找到化解创痛之道,相反,在三位人物的创痛中找到了更多的共通语言。这三位人物,分别是小林一茶、夏目漱石、山端庸介,前面二位,自然大名鼎鼎,第三位乃是拍摄长崎核爆事件的摄影师,作者对这三位人物的生平,进行了精致的提炼,突出了创痛主题在人生中的普遍性,蔓延在文中的人生省思,十足令人惊愕。
  •     在这个有些特别的日子里看完了,雾里看花皆是空。不得不赞一下翻译,本年度自己看过的最流畅最舒服的一本了。
  •     【2015 3月读书计划】1
  •     散文,占主要篇幅的三段较为一般,写自己的段落还可以。
  •     隔了一个暑假,研二开学才读完。 小林一茶的故事不太记得了,但书中引用的那些俳句以及小林一茶这个名字本身都太美。 夏目漱石与经包办而成婚的妻子失去了意外流产的孩子,读到“每次怀孕都在母亲身上唤醒了同一种通往恐惧的通道”时,有一丝诧异。 山端庸介作为摄影师,记录下了经原子弹摧残过后而满身疮痍的长崎,一张张照片令人恸哭。对于“为什么生活的再现总要比生活本身更让人心碎?”的哲学解答十分恰当。 记一茶的小诗一首: 我们在世上 边看繁花 边朝地狱行去
  •     唯觉小林一茶和夏目漱石名字好美
  •     波丽娜系列第三部,比之《永恒的孩子》细腻不啰嗦,作者对波丽娜的思念,真是佩服。
  •     以巴黎为起点,作者游历于三个日本艺术家的一生,三座日本城市,而串起这些的线,就是丧子。整本书有传记书写,文学评论,心理分析,腰封里写这是自我虚构小说,我不大懂这个定义,还有叙事者和作者之间具体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找寻共同经验,试图安慰和补偿的尝试,仍然活着的我们,能说给自己得以继续的,"然而”而已。
  •     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为了去更多的了解像父亲那样,走不出悲剧阴影的人.....
  •     我把虚无付诸于灵魂深处的呼喊 这样舔舐伤口会不会比较不疼
  •     用中文看法国人写日本人 哇噻.jpg
  •     实在很难不喜欢福雷斯特用那种优雅而忧伤的笔调道出埋藏在心底与记忆中的所有理智与执念,“这一流逝同样也让昨天和明天的价值变得无谓,而生者焦虑的精神变得极度孤独,没有救赎也没有依托。” 然而然而
  •     hhh“看法国人用中文写日本人”..但是可读性意外的高。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好像是好几个月前在图书馆看的了)
  •     我知道这世界 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 然而 ——小林一茶
  •     作者写他的童年时期的梦这块我很喜欢。三个人物的传记,最后一篇和前两个类型完全不同。
  •     法国人眼中的日本
  •     守着记忆,就意味着把自己托付给遗忘。
  •     和云的理论有共通之处,日本文化的反哺有着莫名的意味,写出了论不深情过沉的小说,让人想把其解构成庸作,然而,然而。
  •     最后两个故事直接震动我。
  •     好书。根本不像是小说,不知道是作者本身的叙述风格如此,还是译者的风格输入,总之读来极为享受,连浸入文字中的忧伤也是那样的美。很喜欢。
  •     面对无常且不可控的世界,我们能继续生活的动力何来?作者通过讲小林一茶 夏目漱石 山端庸介的故事在试图回应这个问题。菩萨畏因世人畏果,为生活找原因找支点总是痛苦而纠结的,但还是有必要。
  •     看完了以后,想去好好了解下日本文学。
  •     “生活继续。这是人们通常面对没有变化的生活说的话,当一切一成不变,对自我的不满足感,期待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最终消隐,人们宁愿不再承认年岁增长带来的无边厌倦。”
  •     我知道这世界 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然而
  •     我也觉得现在的所有都只是我1岁时做的一个梦,只是太长了,长得像真的一样
  •     用中文看法国人写日本人这感觉真奇妙啊...巴黎那章和译后记里摘了很多句子 对梦和现实的描写很有同感呐
  •     為一茶的俳句和山端庸介的黑白照片動容,大抵是因為,在那些令人無法理解的災難面前,除了麻木和傷痛,還能存有的些許溫柔和快樂吧。
  •     一个法国人写三个日本人物传记。“谁在唱?是我,也不是我。”然而…
  •     我们思索适当的方式,让遗忘蔓延开来,为了永远清晰地保留惟一的爱的记忆……
  •     这世界如朝露般短暂,然而,你还在犹豫...
  •     作者似乎对日本很了解呢
  •     走不出过去的梦,这是露水的一世,然而然而
  •     “我知道这世界   如露水版短暂   然而,然而”
  •     语句太美了……
  •     然而一切都虚无了
  •     【梦的特性在于它最终都会成真。通常情况下,它们实现的方式是无法预知的,要拖上很久很久。因此,首先必须先忘却。】
  •     一个法国人写日本三位诗人艺术家的书。很细腻,竟然读起来津津有味
  •     Life means hows,no whats or whys.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