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08653165
作者:[美] 安东尼·多尔
页数:503页

作者简介

法国少女玛丽洛尔生活在巴黎,幼年失明后,父亲保护她、训练她,鼓励她勇敢生活下去。1940年,德国 入侵,她被迫离家,不久又与父亲骨肉分离,以瘦削的肩膀抵抗纳粹暴政。
德国少年维尔纳从小失去双亲,与妹妹在矿区孤儿院相依为命。一心想摆脱底层命运的他,凭借无线电天赋跻身纳粹精英学校,本以为是命运的转折,不料却跌入另一个地狱。
战争碾碎了他们的希望,两个陌生人的生命轨迹也意外交汇。当平静的生活成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们是否有勇气,在死之前,活出生机?

书籍目录

零         1944 年8 月7 日              1
第一章 1934 年 17
第二章 1944 年8 月8 日 89
第三章 1940 年6 月 99
第四章 1944 年8 月8 日 193
第五章 1941 年1 月 207
第六章 1944 年8 月8 日 289
第七章 1942 年8 月 301
第八章 1944 年8 月9 日 357
第九章 1944 年5 月 375
第十章 1944 年8 月12 日 417
第十一章 1945 年 461
第十二章 1974 年 469
第十三章 2014 年 497
致 谢 503

内容概要

安东尼·多尔 Anthony Doerr (1973 - ),美国小说家,作品包括《捡贝壳的人》(The Shell Collector)、《关于恩典》(About Grace)、《罗马四季》(Four Seasons in Rome)、《记忆墙》(Memory Wall)等书。多尔凭短篇小说三次获得欧亨利小说奖、一次全国杂志奖和手推车奖,作品收录于《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安可新美国短篇小说选》和《斯克里布纳当代小说选》中,邦诺书店新秀奖、罗马奖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文学奖也给予他高度肯定。 2007年,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将安东尼·多尔列入二十一位全美最佳青年小说家的排名中。多尔目前在沃伦威尔森学院的文艺创作硕士班任教,与妻子和两个儿子住在爱达荷州博伊西市。
个人网站:www.anthonydoerr.com
译者 高环宇,英语专业毕业,曾从事翻译培训和外版图书引进工作,近年翻译、译校的图书有《癌症传》(普利策奖)、《幻觉》(《经济学人》年度推荐)、《奇妙的意外》(纽伯瑞文学奖)。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3条)

  •     “睁开你的眼睛,在它们永远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一本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没有太多血腥,摧毁,轰炸等关于战时悲剧事件的描写。也没有太浓烈,歇斯底里的文字。似乎情节缺乏精彩程度?但我却读得不想停下来。书籍装帧设计新颖,特别是用心的目录设计。纸张也算是轻盈,接近500多页的书不觉太过于沉重。每一章节针对更换人物叙述,略淡化了内容的连贯性,却相对地让我读起来十分轻松,没有紧迫、疲惫感。作者的文笔文字风格优雅,但不会过于华丽,读起来会有赏心悦目之感。最大感触是主角玛丽洛尔的勇敢,及积极地面对生活。幼年失明后,没有绝望的情绪,通过父亲的关怀、教育、训练和鼓励,直面黑暗的世界,那种力量,如存在于黑暗中的光,给予生活满满的希望。到战争开始,被迫跟着父亲远离家乡,也没有为此崩溃,直到父亲的离去,失去父亲的保护,悲伤过后重新收拾情绪,以脆弱的身躯,坚强地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当然,她的父亲对她的照顾和教育方式是优秀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赞叹庆幸玛丽洛尔有个如此优秀的父亲,他们的关系十分和睦美好。也是书中最温暖,正能量的一面。少年维也纳是比较可惜的,虽然受到玛丽洛尔的鼓励感染,但最终还是悲惨地离去。他帮助玛丽洛尔那一幕,是战时难得的温暖动人的场面,本来还期待着战争结束后两人相聚的。整体读下来有淡淡的忧伤,悲痛,暖意,感人。在恶劣的环境,两个无交集的人意外地相遇,相互影响着生存下去,看到的是希望,和勇敢。每每读这样的书,都会令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在最低迷,失落,甚至感到绝望时,不禁会想起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与事,还有什么理由不勇敢地面对生活中不尽人意的种种?
  •     2015年最后一本书。上周末整理房间找到这本书,千里迢迢从国内带过来,一学期了也没翻一次。当时在杭州机场的中信书店看到这本书,看到扉页上的圣马洛三个字就毫不犹豫买下来了。那座法国西海岸被中世纪城墙包围的小城,给我留下许多第一次。怀念它的城墙。
  •     笔底之光照耀黑夜独行的人——《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品赏析▪️长庚【题记】年轻的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撰写的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一出版即登上各大媒体畅销榜单,2014年底被超过30家主流媒体和书店评选为年度最佳小说,并于2015年获得普利策(虚构类)大奖。2015年8月中信出版社将这本充满才情和智慧的好书引进中国,从此中国读者也将有幸照耀到这束神奇的光芒。这是一本内容精彩绝伦、错综复杂的书,作者为了向人们呈现一个完美的故事不惜前后耗时十年。一个有丰沛情感和细腻的同理心、一个为一本故事书“上天入地”搜索考据、一个用良知与坚韧坚持寂寞写作、一个足以打动每位读者的作家,真是令人心生敬佩!于是,本期我将尽可能的从专业角度以较长篇幅向读者深度解析这本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佳作。先说说一个负责任的好作家能为他的作品付出什么代价?篇幅精练细节完美首先,如果你想多挣稿费,我想这本书里复杂的故事可以再灌水三倍都不止,但那对好作家和读者来说便是折磨。所以你能在本书中看到极其精炼的文字和虚构类写作少有的短小篇章。作家选择了让故事的主人公交替出场的布局结构,盲女玛丽洛尔和孤儿维尔纳各自领衔一篇,短的不过两百余字,长的也不会超过五面纸,这节奏何其紧凑?读者的阅读体验又何其愉悦?而制造惊悚氛围的副线人物军士长冯•伦佩尔单独出镜16篇,这个前珠宝切割师领命为元首搜刮珍宝,苟延于癌细胞摧残的身体,不切实际地希望能夺取巴黎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海之焰”以期得到“魔法般的永生”……此时,我要赞誉作者在复杂的人性描写上细节运用的完美,纳粹夺宝人的心理活动每一次都能高度还原一个贪婪、愚昧、盲从、无助的人即可怜又可恨的人生状态。 细致前期背景调研其次,书的末尾,你会惊讶于看到作者长长的致谢名单中,赫然在目的书中人物—弗朗西斯•热法尔博士,而且他还亲自带领作者去圣马洛实地探访。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完全虚构的小说,却发现它的博大精深源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人物原型。那饱满的故事得归功于巨大劳动量的前期工作:这其中一定包括采访和调研、实地考察,还有亲缘体裁(回忆录、游记、散文等)的收集整理。不难看出贯穿全篇的武器、无线电、海洋生物(主要是螺类)、医学、考古学、矿物宝石、机械、地理气候、物理、数学等科学和科技知识的积累,还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和口号,这些东西为故事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搜集、整理、记录、筛选会是一个多么庞杂而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作者还必需将这些收集来的资料制定写作策略,以便将自己吸收、转化的体悟通过故事传递给读者。如果你是一个想通过快速出版畅销读物赚取金钱的人,这种工程巨大的前期调研工作则一定会是马上被抛弃的“愚笨做法”。 巧妙架设叙事结构再来,通常情况下,在写作领域,一个“化学价更高(high-valence)的故事,读者会投入更多的情感。”比如那种宝宝陷入险境的故事:车辆被盗,而后座还有熟睡的婴儿等等。作者几乎不需要特别的结构规划和修辞就能轻而易举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像本书两位主人公:一个是德国矿区孤儿,如果想逃离年满十五岁必须下矿挖煤的命运就得上战场,读者都明白无论那种出路都是悲剧的命运走向;而另一主人公是个身陷被侵略、被占领、被轰炸的法国领土,6岁即失明的女孩,颠沛流离的逃难,本已残疾的身体还要接连遭受亲人一个个的离去,最后孤身被困圣马洛小城里叔祖父的塔楼,这时候纳粹夺宝人还找上了门来……这样的剧情还需要什么特别厉害的文笔吗?恐怕是个能把话说明白的人,只要随便写写就能把读者牢牢攥在手心里吧?但我们的作家却不吝心思,构划了巧妙的叙事时间轴,在横向上从1937年至2014年按先后时间顺序,系统的叙述两位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而从纵向上着重于1944年8月7日至12日这几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是在整个二战史上关键的转折点,欧洲西线战场同盟军展开了大规模反扑,而8月这几天美军正对占领圣马洛等地的德军进行轰炸,我们本书的几位主要人物此时正身处遭受猛烈轰炸的小城中心。作者采用一章横线情节加塞一章纵线情节的电影蒙太奇手法,让读者在时间上、地域上、人物故事上不停地走钢丝、跳蹦极,你就可想而知整个阅读体验将会是如何的提心吊胆而又乐趣无穷? 再说说一个有才情的好作家能为读者奉上什么样的文字?书中那数不尽的妙语连珠来自人类智慧和想象力高空的绝妙的比喻,随便举几个例子都能碾压一众匮乏的大脑。雄奇的自然现象描述韦尔纳•普芬尼希和妹妹尤塔生活在德国埃森城外矿区,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这个绝顶聪明的小孩用自己捡来的废品拼凑出的收音机收听法国电台的节目,一个温柔睿智的法语男声正在给孩子们上自然课:“大脑被禁锢在一片黑暗之中……然而我们心里的世界却充满光明,涌动着色彩和变化。所以,孩子们,看不见丝毫光亮的大脑如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充满光的世界呢?”;随后电台里的男声用诗意的语言解释煤的形成:“……那块煤曾经是一株绿色植物……生活在一百万年前……甚至一亿年前。你们能想象一亿年有多长吗?哪棵植物的每一片叶子在它度过的每一个夏天,都在竭尽全力地获取阳光、转换太阳的能量……然后它死亡、倒下……后来腐烂成泥碳……在土地里堆积又堆积,经过了很多纪。‘纪’的意思就是……甚至你的一辈子和它比起来就像吹过一口气……最终,……被人挖出来……你把它填进火炉里。此时,今晚,那一束一亿年前的阳光正温暖着你的房间……”与此同时孤儿院里两个十三四岁的大男孩正摩拳擦掌响应元首的号召加入希特勒青年团,成为“暴力少年”……我有时候觉得一本好书的力量、对知识汲取的渴望和对自身卓越的期许就如同煤炭,神奇的像“那一束一亿年前的阳光”随时需要随时可以来温暖你的心房! 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安东尼对人类情感的了解有多细腻深刻?看看作家如何描写马内科太太离世后女孩的内心世界:“马内科太太去世好几个月了,玛丽洛尔还在期待老女人上楼的动静……但是她再也没来过。”思念,对逝去亲人的深刻思念都会希望哪怕是魂魄能够归来也好啊!“她独自站在马内科太太的房间里,闻那里的薄荷味儿和蜡烛味儿。60年的守护。女仆、护士、母亲、同谋、顾问、大厨—马内科太太为艾蒂安(玛丽洛儿的叔祖父)做的何止一万件事,那么为他们全家又做了多少呢?街上,德国海员醉醺醺地唱着歌;屋里,壁炉上的蜘蛛每晚织出一张新的网。这对玛丽洛尔而言是双倍的折磨:其他一切生命照旧,绕太阳转动的地球也没有为此停留哪怕一秒钟的时间。”给予盲女无尽温暖和慈爱的马内科太太从她的生命中消失了,而世界却照旧运转。这沉重的孤独感和失亲的痛只能由她独自承受。 当然,本书中还有太多如母螺内的珍珠一般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和美妙语言,不胜枚举,读者可以选择自行前往体验。即使只是抛开故事本身,仅仅作家的文字都是这部作品值得反复推敲、欣赏的。以上这些美丽而又睿智的片段仅仅是本书中无数刻画人物、昭示性格,铺陈情节之句栉字比中的冰山一角,如果你是个喜爱月章星句而又急性子的读者,我建议您可以在读完第48页幼年的玛丽洛尔参观自然博物馆听到了著名的、重达133克拉的蓝宝石“海之焰”那神奇动人的传说,就可以直接翻到本书492页,去感受一下作者如何妙笔生花,用精密的自然知识加文学手法,以四百字的篇幅来描写一块来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宝物矿石,便可极速对作家之写作才情一饱眼福。 最后说说一个有良知的好作家如何通过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表达情感和价值?表现战争受害者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几乎已经被半个世纪以来的文艺作品写烂了,安东尼•多尔该如何突破呢?第七章里作家安排正在接受淋巴癌治疗的军士长冯•伦佩尔再次以第一视角登场,这一次他穿上了没有口袋的连体衣被带到一个四面窗户都已封死的房间,被告知需要轮班连续作业十小时进行分拣、打磨、鉴定,鉴定什么?鉴定如山的,从犹太人身上掠夺来的珠宝。 而在故事的末尾,劫后余生的玛丽洛尔和叔祖父花了好几千法郎,雇了调查员翻遍了德国档案也未能找到父亲达尼埃尔•勒布朗的下落。这让我想起二战中国战场,我的祖辈也有这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地失联,留给亲人的是一种难言的痛苦和迷失,还有经年累月、越来越渺茫的希望。人性的挣扎除了在叙述架构上的另辟蹊径,作家还格外擅长刻画人们的痛苦和无望,即深刻又充满意象和画面感。例如描写主人公德国少年维尔纳身处纳粹精英学校的那段情节。好友弗雷德里克是一个热爱鸟类的纯真少年,因为遭受着由校长发起的、其他“元首的少年先锋队员”们参与的霸凌,维尔纳虽看在眼里内心却无力挣扎。他试图劝弗雷德里克逃回柏林暂避风头,而对方回答“或许,我们不再做朋友更好……”作家接下来用他超越常人的敏锐感官、超凡的小说架构和充满灵性的文字为读者奉上几段维尔纳的内心世界。现在维尔纳的心飘回孤儿院阁楼和妹妹身边,“他看见尤塔垂头丧气的脸,看见她在摔碎的的收音机残片前弯下腰。他预感到一个虚无缥缈但是不可抗拒的东西要毁灭这一切。”随后隔着叙述玛丽洛尔主线情节和纳粹夺宝人冯•伦佩尔军士长副线的两篇,维尔纳再次登场。纳粹精英学校“无以复加的残忍行为”最终还是把消极抵抗的弗雷德里克推上了绝路。维尔纳抱着一丝希望前往医务室,“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可维尔纳的心却被老虎钳一点一点地夹碎,世界像被催眠了,迷茫而迟钝,他拉开医务室的门,顺着自己的胳膊望过去,仿佛探向湛蓝的深海。”坐在浸染着弗雷特里克鲜血的床上,“护士的脸看起来那么遥远,一个面具套着一个面具,再套一个……”接下来隔开玛丽洛尔故事铺陈的一篇,作家再一次把读者的目力引回这个德国少年。新的“雅利安”少年们来到了学校,“在维尔纳的眼里,所有的男孩都得了魔怔,好像他们每次吃饭时装进锡杯里的不是冰凉的舒尔普福塔的矿泉水,而是让他们时刻疯疯癫癫、目眩神迷的兴奋剂,好像只要他们沉浸在这种艰苦的生活和训练中,让他们的皮鞋乌黑发亮,就能抵挡步步逼近的痛苦的巨浪。”这些都让维尔纳动摇,“他最想念的是尤塔:她的忠诚、她的倔强,她总是知道什么才是对的。”“但是,维尔纳软弱的时候…”他又开始迷失,“他憎恨妹妹的那些品质。也许她是他生命中的'不纯净',他信号中的静电干扰…”其实少年心中更多的还是恐惧“那些混蛋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在教授离开的日子,维尔纳“打开以前福尔克海默从豪普特曼办公室借来的根德收音机,漫无目的地调来调去,找音乐,找回声,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什么?”而读者知道,作家已经用他神奇的笔把这个在纳粹统治者扭曲的教育下尚存一息善良的德国少年的心路历程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作为读者,读到此处我们已经知道维尔纳在找什么?他在找自己,他在找良知! 这一篇末尾,维尔纳的大脑一边回想恩师的洗脑,但另一边却回忆起小时候和妹妹躲在阁楼偷听法语电台的话“睁开你的双眼,孩子们,在他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的去看。”当读者呼吸急促、心绪难平地读到这里,仿佛由“斐波那契螺旋线”引导一般盯在这句本书将反复出现的句子上,而就在上两章众多秘密其中的这一个已揭开,广播里这句话其实出自玛丽洛尔死于一战炮火的祖父之口,这黄金螺旋的结构审美展现着作家高超的技艺。我们担心少年的命运,但这时我们知道他会慢慢觉醒,因为那看不见的光随时在将他的善性指引。 施暴方也可能是受害者作家还有一种本领是让我们痛苦。维尔纳被侏儒教授恶意地送上了对俄战场,加入了老朋友小巨人福尔克海默搜捕敌电台的小队。“他们有时候遇见拉囚犯的卡车,福尔克海默……坐直腰板,搜寻和他一样高大的人,每看见一个,他就拍一下仪表盘,……刹车,福尔克海默只穿一件衬衫跳下车,像根柱子似的戳在雪地里,他和护卫说几句话,然后挤进囚犯堆里。”“脱。”“几乎每一次大个子俄国人都能听懂照做。一个魁梧的俄国男孩露出世上再没有什么能让他震惊的表情,除了这个:另一个巨人,而且正一步步地向自己靠近。”“……只有当他要靴子的时候,他们一反常态……像受惊吓的大马一样眼球乱转。维尔纳明白丢掉靴子意味着死亡。但是福尔克海默站在那里,等着,巨人和巨人的对抗。不过通常是囚犯屈服。”像孩童一般纯真善良的福尔克海默,少有的出场次数也无法阻止读者喜欢上他,但我们却看到了战争如何摧残和泯灭人性,尤其是在这个少年巨人身上,他公然在寒冷的冬季战场打劫俄国士兵,置他们于死地,这是巨人和巨人的对抗吗?还是战争奴隶与战争奴隶的互戕? “看不见丝毫光亮的大脑如何为我们呈现一个充满了光的世界呢?”——送给本文读者的话为了不至于闹出孤陋寡闻、敝帚自珍的笑话,在决定写作这篇文章之前我特地阅读了《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以积累专业写作术语知识。然后又马不停蹄地核实了书中所有令我困惑的相关专业问题。然而本书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还是让我感觉力有不逮,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的分析作家及其作品的魅力。我认为好的作品、经典佳作都是能让人静下心来系统地思考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什么呢?生存的目的和价值便是其一。这样的作品有的时候是一种启发、有的时候是一种引领、有的时候是一种分享、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解答,是可以“让你的心智得到伸展、生命得到增强”。正如书中“闪烁着人性原初的善良”的维尔纳,最终为盲女带来了希望之光,他对玛丽洛尔的拯救同样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这是一本可以改编成电影但不能被替代的“文字有大美”的书, 而其中闪现的人性大美更是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的主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温柔的一本书,里面景色的描写特别的细腻,从未想到一本关于战争的书还可以写的这样的温柔,文字优美得像是落入海中的太阳,慢慢地融化了。
  •     这书写的太奇妙了。折服于作者的文字魅力。明明是写盲女,却把世界写的如此富有色彩,闪闪发亮。也与德国孤儿的世界行程鲜明对比。一个多彩一个灰暗,一个充满自然力量,一个具有科学天赋,最后却汇到一起产生交接。正是这个交汇,折射出人类本性的光芒!看完电子书果断买了纸质书收藏。
  •     朋友推荐,也是念念不忘了许久,才看到这本书。不过与我的期望有一点差距。
  •     战争是残酷的,人心却是温暖的。
  •     这本书的每个句子都被打磨的闪失,充分的领会到了文学的魅力
  •     每一个句子,都被打磨的闪闪发光。少有的好书!
  •     战争对爱做梦的人做了什么
  •     名字感觉是鸡汤文 其实着实一篇战地好文男孩女孩的机智以及埋藏在心里的即便战争也无法摧毁的那丝纯净 就是太长了…
  •     想要更多的善和美好
  •     终于看完了……从第一页就盼着两个主角相遇这一盼就是四百页。也就是从那之后感觉故事再也不复之前的精彩:反派就这么随便死了?玛丽为什么会知道维尔纳的发色?尤塔被俄国人强奸了是什么鬼?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如果说前四百页我愿意给五星那最后一百页只愿意给两星。最后很幸运自己生在一个没有战争国家,愿世界和平。
  •     求钻石流落何处啦?
  •     感人
  •     08:如果没有战争……
  •     很厚的一本小说,尽管它用语那么的温柔、浪漫,却也阻挡不了战争面目狰狞地扑面而来…“在空气中相遇的电波…包含着一万遍的我想你。一万五千遍的我爱你。”“战争对爱做梦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呀。”
  •     不愧是派派推荐的!!
  •     “战争对爱做梦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呀”。文字真好 翻译真好 像细碎的星光 玛丽洛尔的“视角”带着芬芳的花香和咸湿的海水味道 她说“我也只是睁开眼睛活下去啊”。弗雷德挨打的时候看着天空 一只鹰飞过 维尔纳知道 那里有他的神。
  •     一本不长的书,作者费了十年工夫,虽然只是两个孩子的故事,但始终让人透不过气。战争的残酷、法国的盲女与德国孤儿天才的命运、海之焰的下落……其实我最关心的是锁匠的命运。战争机器,使无数普通人深陷其中,然后异化。毫无疑问,在对二战的反思上,西方远远走在前面。
  •     喜欢语言。
  •     喜欢拿掉书封看书,正好摸到了封底的盲文,我猜应该就是题目“All the light we can not see ”吧。小说紧凑引人,可读性非常强。二战的故事,两条主线交错进行,不宏大不血腥,是关于人和人性的故事。相比于其他战争题材的小说,非常温柔。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总会有人小心守护着人性最后的光辉。
  •     战争面前没有生命
  •     一个在侧面描写二战但非常不错的故事!
  •     即使是转瞬的擦肩而过,却点亮了彼此的生活。即使我看不见你,但我知道你在我心里。即使你看不见我,但我知道你与我而言的意义。
  •     高三五月一天半读完这本书,又发了一整天呆
  •     令人颤栗的美好与感动。不要有战争,不要有纷乱。
  •     不错,钻石是亿万年时间形成的矿物质,并没有好运厄运之分~
  •     惨
  •     战争对爱做梦的人都做了什么? 也许都是一群爱做梦的人,二战把玛丽洛尔,维尔纳等等的人联系在一起,经历了那么多,还是要奔向各自的幸福和遗憾中老去。但是,那道我们看不见的光,照亮过我们,始终也照亮着我们啊。
  •     太感人了
  •     觉得战争残酷,多少人流离失所,玛丽洛尔最后也没能见到爸爸,维尔纳又何尝不苦,再也见不到妹妹,生命也在战争结束前终结;觉得世界上永不会缺人性的光辉,到底怎样去定义它,我想在这本书里,玛丽洛尔和爷爷在房子里的坚持,圣马洛城里那些敢于反抗的伟大的女人们,维尔纳能在经历种种后醒悟…这些全都是。我们看不见的无线电波,看不见的人性的光芒,是暗无天日中的美好,是它逐渐汇集、照亮了黑暗。以及,世界和平
  •     静读2017-31#早上刚借,一口气读到晚上读完。独辟蹊径的二战故事,德国男孩和法国女孩看似无关却交错的成长和短暂的相识。每章的时间交替变换却毫无杂乱感。
  •     在冰冷的时代背景下,流露的是温暖的光。我们不是憎恶战争,而是铭记战争。记得,没有一个人不是战争的受害者。
  •     被时代裹挟被环境束缚的人,纵使天资再聪颖又能有什么用呢? 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是类似广岛之恋,读到第七章男女主还在平行时空里各自向前。后来发现,时空的交错也不过就那么一面之缘,更加重了个体的渺小和无力感。
  •     十分喜欢了,细腻美丽,又完全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精致的木头模型上盲女跳跃的手指,趴在破旧收音机前沉迷于知识和音符的孤儿兄妹,不肯向强权低头的、最终倒在血泊中的富家子弟,这些画面被海浪拍打逐渐斑驳,同白发的天才少年一起消失在喷涌的泥土中。“睁开你的双眼,孩子们,在它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
  •     不是因为战争,他们不会相遇;不是因为战争,他们不会分离
  •     以后再看吧。。。
  •     一半给自己花了三个月才看完 一半给对那个时代无能为力的我们
  •     看完这本书回忆起了海底两万里。维尔纳和玛丽洛尔两条故事线短暂相遇的时候,我的心情也像维尔纳一样,我希望他俩就这样一直呆在埃蒂安的房子里,一起看海底两万里。 战后福尔克海默把维尔纳的遗物送到尤塔手里,尤塔几经辗转找到了玛丽洛尔,一片金属钥匙滑落手心。 书里满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和描写。也可以明显感受到译者高超的文字功底。本来下了决心看完这本就暂时告别小说,但是被译者征服了,我要去看她其他的译作了。手动比心。
  •     除了领袖,其他人都是战争的牺牲品吧,尤其是平民,不仅以肉身抵挡炮火,还要受着内心的煎熬与迷茫,太苦了
  •     我不喜欢翻译这种断句方式,读来断断续续。后面看到维尔纳死了有点忧伤,感觉挺合理但是觉得好可惜啊qaq他的朋友最后是不是恢复了神智呢?还是书里那句话,战争都对这些爱做梦的人做了些什么啊(ಥ_ಥ)
  •     虽然那些光我们看不见,但我们并没有生活在黑暗之中。
  •     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是否还有勇气活出生机
  •     那份藏在战争的纯真,那份穿过敌对的光用电波连接起冥冥中的两人!
  •     “此时,今晚,那束一亿年前的阳光正温暖着你的房间”
  •     因为小舰长来看的书,实体书字非常小,电子版意外的看得很顺利。感觉他的桃罐头比我的好吃!
  •     熬着夜一口气看完的。每一段文字都那么美,除了那疯狂的纳粹,每一个人都让人有想要深深拥抱他们的冲动。维尔纳,玛丽洛尔,爸爸,叔祖父,管家夫人…愿这世界每个角落都不要再经历战火。
  •     很不错的叙述方式…一直有让人往下读的欲望
  •     像诗一样的小说,双线写作,最后交汇于一处,令人感到温暖
  •     历史女神俯瞰尘世,唯有赤火得至纯,唯有百炼得神旨。
  •     全书没有着重刻画战争的惨烈,也没有对人性的特写。但立足于两个少年的成长,通过他们的眼镜,描绘除了战争带来的扭曲和伤痛。道出了人性的光芒和力量。
  •     看到后面,也是看哭了,读完这本书,才知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