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晚笛》书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49540259
作者:苏炜
页数:288页

张充和的散淡与轻逸

“已经不止一位友人这样问过我:为什么要写张充和?……如果说,‘大时代’、‘大史诗’的故事是一幅画上的真山真水,‘张充和’,就是山水云烟间的‘留白’。我想,对于今天这个世界,张充和的意义,恰恰就在这里——在‘无’、在‘不变’、在‘留白’、在‘淡出’与‘游离’之上。”苏炜写《天涯晚笛》,细细记录张充和的故事,是有着自己的审美取向的,而这取向,显然与张充和相契合。犹如爱克曼作为歌德的谈话记录者,苏炜既有幸倾听世纪老人的如许往事,亦有心恭录如仪,使我们得以看到这许多珍贵的史料,以及体尝那份已然逝去的风雅与韵致。湘西凤凰沈从文墓上有四句极有名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张充和在沈二哥逝世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拟就的,“那天夜里,我怎么都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是跟沈先生有关的事情。睡到半夜,干脆爬起来研墨,写字,顺手就写下了这四句话”。表面似为急就章,却精准地点出沈从文的一生品性,大约既要归因于张充和的洞察力,亦表明她与沈从文在对待世事上的某些相似之处。对于时代的风云,他们都是某种程度的游离者,沈从文在启蒙、救国、左翼文学的滚滚潮流中,固执地写自己乡下人的湘西蛮野故事,而张充和虽然也历经北京求学、战争颠沛流离、辗转昆明重庆等,却不改其对书法、诗词、昆曲的钟情;面对1949年的“坎儿”,张充和选择了离开,因为她直觉自己所喜爱的那个世界即将荡然无存,而沈从文的遭际我们已熟知,精神分裂,自杀,小说创作终止,转行文物研究。事实上,沈从文、张充和都不属于“弹性大,适应力强”的人,他们的才情更适合承平之世,在波折起伏的诡谲时代,恐会险遇连连。不过区别在于,张充和自知不敌,躲了出去,为自己换取了自由的空间与时间;而沈从文勉力留下,横遭不幸,荒废了小说家天赋的近四十年。可以想见,书写沈从文诔文的极佳人选,确非张充和莫属,“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看来亦有她自己的心结在里面。卞之琳、张充和之间,一直以来有着传扬久远的“罗曼史”。不过充和自己澄清,“什么罗曼史哟,一点也没发生‘罗曼’”。虽有著名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仍只是诗人卞之琳一厢情愿的单恋而已。“他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我永远搞不清楚他,我每一次见他都不耐烦,觉得他啰里啰嗦的”,这是一种天然的距离,充和是直率简白的性情,而卞之琳多诗人的敏感、优柔、迂回,从女方一面看来,显然是无法投契的。而也正是充和如此的性情,或许为美国青年傅汉思与她的结交相恋提供了联结之径,终于结为连理。两人的结婚之日是1948年11月21日,而12月在北平即将易帜之时,充和随丈夫撤出,辗转青岛、苏州、上海,到了美国。这是一个“乱世佳人”的故事,撇开故旧、背井离乡,再也不愿回头。我们不免猜测,充和是否感到了某种“惘惘的威胁”,精神的家园、文化的故土若不复存在,她亦不再眷恋形同虚壳的那片土地。或许,有着如此的心灵状态,原本自由自在、独来独往的她,不会不在与傅汉思交往时有着别一层思虑吧。张充和是时代风云的局外人,她注目的是更具超脱意蕴的某些东西,也即是说,她需要营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因之,她在万里之外的异国,精心保存着传之数百年的古墨,细细研开,书写各体汉字,包括她珍爱的昆曲工尺谱。她极尽耐心地教授外国学生欣赏中国诗词,练习汉字书法,既传播着故土的文化,亦埋藏着自己的文化之思。她在美国精心地保留着《曲人鸿爪》四册,那里面有着昆曲人的留痕墨迹,更使她联想起重庆时期的笙歌弦管之声。苏炜说,“张充和的性情散淡我是知道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从来不想刻意在生活里——包括社会上、历史中,扮演一个什么特别的角色”。其实,这也是张家四姊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的共有品性,不过她们的性格相异,表现的形态各有特点罢了。张充和的诗集《桃花鱼》中有句云:“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这写于早年的诗句,无意中预示了充和的人生路途,自由是她的心之念之,为此可以漫漫跋涉,虽天涯亦在所不辞。老人1913年出生,今年正是百岁之贺,世间的许多事物已然风流云散,唯她的“不变”仍旧不变,这份轻逸存之弥远,大约是由于有某些拙实厚重的东西作为根基吧。

晚笛悠悠响天涯

世纪的车轮已经翻过了十年有余,在上一个世纪里的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值得记录的人,或许那个时代注定就是要被记忆的,或许那些人注定就是要被写入史册的,但属于那个时代的他们和她们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已经被历史记住了——他们属于民国那个特定的时代,他们属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他们是胡适、沈尹默、章世钊、沈从文、朱自清、巴金、张大千、卞之琳、杨荫浏……以及那名满中华以及海外的“合肥张家四姐妹”,而在这里我们只能听听张家四小姐——张充和讲讲那些过往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是故事也似乎不是故事却是史实,于是《天涯晚笛》(苏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便以口述史的形态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然后那些我们早已经熟知的人名便丰富生动鲜活起来了。《天涯晚笛》是一本关于“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的口述实录故事的书,全书分为辑一“世纪人生”、辑二“因缘际会”和辑三“天涯侧影”三部分,讲述了张充和跟胡适、沈尹默、章世钊、张大千、卞之琳等名家皆师友相从的点点滴滴,也包括了她在书法、昆曲以及诗词方面秀逸超凡的造诣,以及作者与充和老人交往、求教的生活片段。这是一本读来让人满心欢喜的书,恬淡舒适的文字也正契合了充和老人冲淡自适的性格,它似乎适合在任何一个地方阅读,无论火车无论地铁无论枕边;这也是一本足以满足人们好奇心的书,尤其是诸如像我这样抱着一颗八卦的心态去探寻,而总想对历史人物的所有穷尽“打破砂锅问到底”之能事,同时也更想知道并回归到他们原本真实的所在,是故这样一本书就完全满足了心底里的所有小心思,然后读它也便总是愉快而喜悦的,即使周遭的环境喧嚣尘上也可坦然以对。在这本充和老人口述实录的书里,作者采用了对话的方式逐一详尽的完全的呈现了谈话当时的景况,更有诸多老人的书法作品和诗词作品收录其中,也有一些昆曲表演的剧照和古墨、古琴的收藏展示其间,而难得的是还有胡适的书法尺幅和卞之琳《断章》的手稿入册,以及那诸多的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名人名家的黑白旧影……也许,这些之于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就是无比珍贵的历史,也是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的鲜活资料,因为我们想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就不能跨越他们,更不能隐藏或忽略他们:沈从文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张充和所题沈从文诔文);胡适抄录元曲《清江引》而让张充和被传成了“胡适情书的秘密传递人”的公案;卞之琳因《断章》而众人皆知实则为单恋的“卞张罗曼史”……对于这样一本书关于“合肥张家四姐妹”之张家四小姐——张充和的书,作者从充和老人的诗作中选取了“天涯”这个意象和“晚笛”这个字眼组成了“天涯晚笛”这个书题,所以我也套用了这个书题而用了“晚笛悠悠响天涯”这个题目。作为一个如今健在的“世纪老人”,她的经世阅历就是一部生动的民国文学史和生活史,她的学识才华就是一代民国知识分子的写照和缩影,我想当你更进一步走进书中并从细节点滴里认识了充和先生之后便也会觉得此题或许是专为她而生的吧,但愿这一曲远在大洋彼岸的悠悠晚笛能在天涯响得更久更远一些!2013.12.1于北京

浮云散却吟晚风

读《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的时候,正巧在病中,抱着这本读着清趣盎然中又有些微酸薄涩的书,很容易沉浸在书香墨香之中,渐渐淡忘输液袋里那些抗生素的副作用,这与读《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以及《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的感觉颇为不同的。记得第一次读《古色今香》也是三四年前的一个初夏的日子,那天是坐在院子里的秋千架上,那时候,院子里的金丝桃已经完全盛开,清风一吹,散落一地的黄色花瓣,侧脸一看,若有若无的花香里,颇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怆然。心中所感,眼中所视,书里那些用淡辞薄文所表述的浓重沧桑,就在这么一片艳黄之中,显得愈发的墨色分明,这是一种遗世独立的留白分明,一种一任世事颠仆依然不变的优雅,一种轻浅文字便能举起的凝重岁月,这样的留白分明,这样的凝重沉郁和绝世雅然,会拉着人一直往那个已经随风而逝的时代回溯而去,甚至会因长久浸腻于其中那已经消失的文雅,而沉湎其中,往往无力自拔又无奈感,以致于后来我决意将书里的法书翻拍出来做成相册,仅仅当做读帖去看之时,依然会想着与张兆和际会的那些人、那些沧桑,仿佛是挥之不去的沉重,是一旦掠上心头,便久久不能散去一片亮亮的金黄。悦读《曲人鸿爪》则是另外一番风景,仿佛走入了昆曲爱好者的大观园,曲人们风姿绰约地在琴棋书画里的留痕,无论当时背景如何,虽会为曲人们的不同遭际扼腕叹息,但总归会因那些人的才艺而令人有惊艳之感,各种各样的遗憾和叹息反而会变淡了,对于曲人们相互引为知音心生艳羡,并为他们于纷纭世事之中相互抚慰而心有戚戚,更为张充和能保留下这些萍踪雅韵深为赞赏。心中曾暗将此书与张中行的《负暄琐话》相计较,觉得《曲人鸿爪》应是用书画凝成的《负暄琐话》,一篇篇明细记录之后的一篇篇曲人自己的书画,透过岁月,一个个曾经声名满天下却依然载于文字的往昔风流人物,点点滴滴藏于丹青墨色之中的深情厚谊,妙文杰作并不薄於《负暄琐话》,也与《负暄琐话》一般意趣横生。只是此书是张充和整理而成的丹青妙卷罢了。等读到《天涯晚笛》,才发现,原来,那些曾出现在前两本书中的各色人物,不再是那些书画上的令人艳羡落款或者令人仰慕的题名,而是作为本书中张兆和口述的故事角色,通过她的口述,那些人鲜为人知的一些幽微之处一一呈现出来,不仅可以看见清秀婉灵的张充和当年是如何与各种名士于昆曲之中的相宜相得,更可以透过她文雅的大家闺秀的视角,一瞥当日那些名士的风采,于我来说,能知道著成《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杨荫浏的一些趣事便已经足以,更何况此类故事比比皆是。粗看《天涯晚笛》,这名字仿佛有“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怀,然而,细细慢慢读来,却并没有那种断肠之痛,倒有些张充和自己诗词集《桃花鱼》中的一首《秋思》诗句“天末浮云散,沉吟立晚风。”的意境了。原来,叙述人早已经阅遍红尘,言辞文句,都是沧桑之后的释然,处处丝丝微微的清幽淡趣,更为风度澹淡的是,她连一句恶语也不曾出口,虽非人人赋予句句溢美之词,话外之音却留有了无尽的回味。比如那盛传的追她一生的卞之琳,比如那传说她与傅汉思两夫妻是胡适与情人的沟通桥梁,再比如那一句关于林徽因的回忆,等等,她会很实事求是地承认被卞之琳所爱,但很正色反驳不曾“惹”他;至于做胡适与情人传书鹊桥,更是严正断然否定;她也会夸陆小曼,提到林徽因,却不出半句腹诽也能让明白的人懂得她的喜好。爱与憎的泾渭,于今年正好百岁的她来说,已经归入了“见山还是山”的直白分明,却也不是针锋相对的。圆融通达已经成为了她多年骨子里的不变,清淡宁和早就是她的写照,用她的联语便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否则,她如何结交天下那一等精细伶灵的人们呢?三本书读完,如果说前两本可以透过书帖和他人一瞥张充和,《天涯晚笛》却可以透过张充和讲述他人而一瞥张充和,不过,书中张充和虽已经渐行渐近,却只是因了她这联语,我以为还是要保留一定的距离才好,因为,我的确很喜欢“十分冷淡存知己”这句至理联句,因为岁月告诉我,这句话才是真话。然而,倘若就此以为她是个冷淡的人,那就错了,比如:当年她仓促离京,当乘机名额和份量在最珍爱的书画和自幼陪伴的保姆之间抉择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带着保姆,而那保姆随身带着死活不肯放下随同一块回到苏州的行李,竟然是一些“垃圾”,对此,张充和也仅仅是一笑了之。这女子的涵养、修养和淡然,宛若白云出岫一般,自然而然,有心却无心。当真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二字。今年,正好是张充和百岁,仿佛下个月便是了,遥祝她健康长寿。【原文地址】【天涯】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7070517【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431310592747/


 天涯晚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