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ISBN:9787301116159
作者:Daniel Arasse
页数:163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阿拉斯的这部作品,无疑是我们了解西方当今艺术批评走向的入门书。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如此敏锐的眼光的激励下,在如此深入浅出、激奋人心的文风的带动下,我们忍不住要进入游戏,自已来看,而且是快乐地看。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书集结的六篇文字,分析风格清新,重点均落在强调“看”的重要性上。这些分析也使我们对艺术史曾经研究过的作品和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的独到之处,即体现在艺术史家对历史的把握游刃有余:他能穿越几个世纪,看到当时的艺术家真正想要展示给我们的东西。  ——Jean-Philippe Uzel,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
===========================================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达尼埃尔·阿拉斯(Daniel Arasswz)透过六则虚构的小帮事,以描述性的语言,对绘画作品中所谓可见的事实进行质疑。从委拉斯凯兹(Velazquez)到提香(Titien),从勃鲁盖尔(Bruegel)到丁托列托(Tintoret),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一系列怎样“看”作品的视觉冒险中。书中所参考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展示绘画自身的力量。我们在为作品着迷的同进,却也懂得,绘画艺术想要昭示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我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当然,这种全然否定自然还别有深意。
达尼埃尔·阿拉斯是当今最为优秀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的文生动自由,语言妙趣横生,全书在轻松的氛围下探讨绘画艺术穿越世纪传达给我们的无尽知识和想象空间。

书籍目录

一、中文版序一
二、中文版序二
三、致亲爱的丘俪娅
四、蜗牛的目光
五、黑人的眼睛
六、抺大拉的毛发
七、箱中的女子
八、大师之眼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阿拉斯的这部作品,无疑是我们了解西方当今艺术批评走向的入门书。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如此敏锐的眼光的激励下,在如此深入浅出、激奋人心的文风的带动下,我们忍不住要进入游戏,自已来看,而且是快乐地看。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书集结的六篇文字,分析风格清新,重点均落在强调“看”的重要性上。这些分析也使我们对艺术史曾经研究过的作品和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的独到之处,即体现在艺术史家对历史的把握游刃有余:他能穿越几个世纪,看到当时的艺术家真正想要展示给我们的东西。 ——Jean-Philippe Uzel,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

内容概要

达尼埃尔·阿拉斯,194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是当代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及意大利文艺研究者。早年就读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后曾为罗马法国学院成员,并担任法国高等学术研究及著作十分丰富,包括《细节,为了建立一部靠近绘画的历史》、《风格主义的文艺复兴》、《雷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的天神报喜图》及《安塞姆·基弗》等。
阿拉斯的研究以绘画为主,特别是意大利16世纪和17世纪的艺术作品。此外,,他也关注17世纪的荷兰画派及18世纪的法国绘画,并在晚年展开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研究。虽然阿拉斯的研究兴趣广泛,但其理解作品,但决不使所谓的“解读”蒙蔽了作品本身。阿拉斯的艺术史研究之精妙处,就在于他总是从被忽略或不易察觉的细节出发,揭露被历史和文字模糊的真相。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赴法国留学,旅居巴黎12年,早年师从世界文学大师昆德拉。1955年合作法国第一家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出版社“中国蓝”。 1977年成为以法语写作的外籍作家,同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在巴黎第六区举办个人摄影展《穿越中国》,2000年在巴黎第三区参加“三人书画展”。 2001年起受聘北京大学法语系。
主要著作有:中法双语集《远方的手》,法语诗集《松绑的手》,法语专著《亨利·米肯的现代诗与绘画》,法语童话作品《万夜之梦》(合著),专著《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等。回国后致力于翻译法语学与美术著作,包括《小说的艺术》、《波德莱尔传》、《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部新的绘画史》(台湾,2000)、《西方1500年视觉艺术史》。目前正在主持翻译《西方绘画大辞典》。
何蒨,北京大学法国文学本科及硕士毕业,后赴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艺术史系攻读西方艺术史及当代艺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艺术社会学走向及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同时亦关注文化比较及西方文化理论研究。

章节摘录

  致亲爱的丘俪娅  亲爱的丘俪娅:  这封信有点过长了,恐怕会令人诧异,甚或惹你不悦。但愿你不要生气,我只想写得此信。如我曾提及的,我始终不解,为何有时你看绘画的方式,偏偏是不去看画家和作品要给你看的东西。  我们都对绘画报以热情,但在看某些作品时,为什么我们的解读却相隔千山万水?我从未声称作品只能表达一层含义,也不认为只存在一种“正确的”解读,那是贡布里希的观点,对此你必然知道我是如何想的。我所知心的不是这些,而是你给自己设立的那道屏障(一道由文字、引文和外部参照构成的屏障)。有时,你似乎硬要把它竖立在作品和你之间,仿佛一层滤光镜,使你免于被作品的光芒灼伤,同时也维护一些习惯思维,而我们的学院派学术界就建立在这些习惯思维之上。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意见不合了,而这次我要给你写点什么。我的本意并不是想说服你,只是希望你再斟酌一下,也许能动摇好些对你来说似乎确定无疑、而事实上却蒙蔽了你眼睛的东西。  我先把祖奇(Zucchi)的《普赛克与丘比特》(Psycheet Cupidon)放到一边。我听了你上个月提出的有关解读,你能想象我有多少东西要与你谈,但恐怕得另找时间了。现在,我只想就你对托列托的《被伏尔甘撞见的维纳斯与战神》(Mars et Venus surpris par Vulcain)的解读说两句。很多次你都所言极是,令我看到没有看到的地方。

图书封面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1.可能是对西方美术不了解的缘故,完全改变了我对西方美术的看法2.相当显浅易懂,当然,如果能有西方神学知识背景会更好3.谜一样的画面,我们的国画有吗?4.画家的怀疑精神,也让我想中国的怀疑精神都在哪里?4.还有最后君权问题,及其表达,引入了哲学的分析,相当吸引
  •     文字内容很精彩,对绘画的解读真切动人,不象有些人的艺术评论似乎弄得很学术,其实只在展示自己而非倾听。遗憾书图片处理不好。彩图太小,无法看清细节。文章中的细节图往往没插对位置,无法与文字相应。
  •     西闪/文很偶然地接触到法国艺术史家达尼埃尔•阿拉斯的作品。当我一口气读完《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一部别样的绘画描述集》,我因为没有错过他而感到庆幸。我是一个绘画爱好者,偶尔也涂抹几笔。有一次在何多苓的画室里看见几幅素描,我觉得它们的冲击力不亚于画家的油画作品。但我也知道,这些素描不大可能有展出的机会,因为它们没什么“观念”。据说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观念”,什么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什么影像、多媒体等等,玩的就是“观念”。近些年传统的架上艺术,特别是油画行情看涨,可如果你去画廊看看,满墙挂着的除了观念几乎不剩什么东西。在绘画这个圈子里,没有符号,没有观念,画家就觉得自己像在大街上裸奔。而一旦有了观念,画家就可以自由奔放地裸奔了。因为他可以像阿基米德那样大声喊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张晓刚差不多就这样裸奔了十年,大概还将继续如此裸奔下去。简单责备画家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那些粗陋造作的符号与观念颇有市场。画家与观众之间,形成了类似于劣质奶粉供应商和大头娃娃的关系。更可怕的是,他们相互依存,营造着当代绘画的盛世景象。达尼埃尔•阿拉斯在《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中提醒观众,有些明显的艺术常识被我们忽略了:绘画首先是一门“看”的艺术,就像音乐根本上是一门“听”的艺术那样。的确,不管郎朗在钢琴前如何紧锁眉头摇摆身体,并不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肖邦。同样,如果观众不去直面画作,不重视“看”,那么关于绘画的所有讨论都是无意义的。遗憾的是,当代画家并不鼓励观众 “看”,只鼓励人们竞拍。评论家和艺术史家也不强调“看”,他们往往用一套套高深莫测的理论将画作包裹起来,似乎画布上一无所有,画家们都是聋哑白痴,而他们则是画家的法定监护人。阿拉斯在给一个意大利艺术史专家的长信中就表达了同样的困惑:“我始终不解,为何有时你看绘画的方式,偏偏是不去看画家和作品要给你看的东西?”阿拉斯在这封致丘俪娅的信中探讨的是丁托列托的《被伏尔甘撞见的维纳斯与战神》。故事是这样的:爱神维纳斯与战神马尔斯偷情,而维纳斯的丈夫火神伏尔甘得到太阳神阿波罗的警示前来抓奸。丘俪娅,这位意大利艺术史家引用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来证明,画家是想通过这一神话题材警告刚步入婚姻的女人,甚至教育自己年轻的妻子。阿拉斯被这顶道德批判的帽子搞得啼笑皆非:画面中的伏尔甘的确发现了赤裸在床的维纳斯,奸夫马尔斯躲在桌子下面准备溜走。但画中一面类似镜子的盾牌映射出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伏尔甘没有抓住奸夫,相反,他也被维纳斯魅惑了。当阿拉斯用轻松明快的文字将画作中的细节一一揭示出来,专家们高妙的阐释显得何等可笑,似乎他们和可怜的普通观众一样,从来没有真正在画家的作品前伫立过。在弗朗切斯科•德•科萨的《天神报喜》中,一只硕大的蜗牛从天使身边爬向圣母玛利亚。这只蜗牛突兀于画面的最前景,几乎可以说在观众的鼻子下爬行,但很少有人真正“看”到它。仍然是“观念”导致了人们对画作视而不见:古人认为蜗牛是靠雨露滋养的,所谓“天降甘霖”,玛利亚受孕于天,有如蜗牛承接天露。那么很显然,蜗牛就是玛利亚的象征。如此,万事大吉,那只粘粘乎乎的腹足纲动物在起到隐喻的作用后就蒸发掉了,整个画面纯洁无瑕了。事实上,阿拉斯就从这只巨大的乃至比例严重失调的蜗牛谈起,谈到了透视,谈到了另外几幅《天神报喜》的异同,谈到了画家处理宗教题材的方式——当不可衡量之物进入尺度之中,不可描摹之物进入具象之中,科萨的才智令人叹服。蜗牛哪里是圣母的化身?蜗牛是观众,视力蜕化,只能依靠触角来辨识事物。我为阿拉斯的观察力所折服,同时也被他挥洒自如的文字以及变化多端的体裁吸引。在《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中,有书信,有福尔摩斯式的追索,有画家的心理分析,甚至还有话剧。在《箱中的女人》一章里,阿拉斯对提香的《乌比诺的维纳斯》的分析就像是话剧。他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对话的艺术史专家,一个固执地把提香的画作看成一个裸体招贴女郎,而另一个企图矫正对方的观点,却在自己的推理中越走越远自得其乐。在书中,有一点是阿拉斯反复强调的,那就是“看”。看清楚作品的细节,看明白画家的本意,看懂作品的创作环境和历史背景。阿拉斯之所以强调“看”,正是因为人们已经不“看”。其实,中国当代绘画的问题就在这里。画家提供给观众的是越来越露骨的观念,却不提供可资观看的细节。批评家脱离作品高谈理论,过度阐释的背后汹涌的却是市场规律。诚实的观众已经逃跑,剩下的那些跟蜗牛没有区别,视力蜕化,反应迟钝。连推出阿拉斯著作的出版社好像也对“看”失去了信心。他们把书做得相当粗陋,里面的彩色插图印刷得模糊不清,内页的插图更是污浊不堪。这倒是很呼应书名: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阿拉斯,比较喜欢讲天使报喜、三王来朝和伏耳甘撞见的维纳斯和战神
  •     艺术史家里的反骨者
  •     不明觉厉等二刷
  •     见与知的辩证。
  •     早几年看的,补记一下。
  •     陷入图像志漩涡里的艺术史研究,就像是每一天说着与昨日同样的话,重复着一样的举止,从而失去活力。阿拉斯在唤醒我们,要回到画面中,看着画再来评价,不要被风格、主义偷走了认知。
  •     看,是一门技术活。我就是太没眼色了。
  •     “贴近画面的看” 黑人的眼睛一篇是最有趣的。
  •     有点意思,不过太啰嗦了…
  •     case study。很难效仿,不过提供了新鲜有趣的入门路径,不过不懂圣经不熟希腊罗马神话还是大坑。。。
  •     致力于在被表现的空间之外挖掘属于绘画本身的空间。蜗牛、维纳斯的床垫莫不如此。三王来朝一篇好。
  •     好好看。去年在巴黎偶遇委拉斯凯次的展览,惊艳。这本书最后一幅讲他的宫娥,我好像又回到巴黎那间博物馆的展厅里,和土耳其弟弟一起看展览的光景。
  •     第一篇信件还是很有看头的,作者作为传统美术史教育熏陶出来的学者,在很多绘画观点上都没有死板,而是把它看成一个动态的,有人情味儿的,展现绘画者喜好,目的,历史环境。看起来妙趣横生,很有生命力。但虎头蛇尾了,到后面就跌入了繁杂叨絮的碎言碎语,可能也是因为书只是选编,而不是作者从头到尾写作而成,看起来很散碎,不统一。
  •     我对艺术史没什么研究,只粗浅的浏览过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看了本书到是进益不少,至少搞明白了什么是图像志。
  •     阿拉斯對圖像學方法的質疑思考是值得肯定的,但總覺得有點"野狐禪",起碼對提香《烏比諾的維納斯》的分析就有點扯。《蝸牛的目光》一篇讀來,更像是提醒觀者"看蝸牛的目光"。……大概還是不能適應用戲謔來消解古典藝術的態度。或許是我自己僵化和狹隘了。
  •     作者从另外一个层面给我们深入介绍了一些名画背后与众不同的故事,让我这样一个不懂艺术的人忙着去找超高清图片对比着一个个看,令人拍案叫绝。文笔非常的幽默易懂,不得不惊叹作者对宗教艺术史的精通和高超的文笔功力。
  •     啰里吧嗦,这本书可以压缩到6页纸以内,剩下的部分又缺乏深入,还是要表达感谢,毕竟作者帮助切换了视角
  •     非常非常赞~~可惜找不到了TT
  •     观点别致,幽默风趣~
  •     图像学被黑哭。抽丝剥茧,出言有章。一个感觉,推理爱好者们都会喜欢这本书的w
  •     第一幅画的解读比较精彩
  •     几小时就能看完,很有趣哒!适合去美术馆看画完全看不出个所以然的人读2333
  •     生动的笔法里有很深的东西,并不能都懂。即便如此,跟着阿拉斯看,还是常有醍醐灌顶之感。作者把书信体、唠嗑体、自言自语体用到回肠荡气,译者真不容易。
  •     前三篇特别好读特别有意思 叛逆而幽默 观点清奇又证据凿凿。但是文人叛逆到后面并不出意外的惹人嫌起来 在自唱黑白脸的对话那篇里尤甚。。。
  •     即使是对美术史一无所知的人,也不会感到乏味的书作。
  •     新世界大门又一扇!什么都没看见,口气虽狂,所有人一起说,信息量倒是可以。主体围绕画像中人目光折射出的宗教关系,绘画|目光极限之探索。巨大蜗牛与上帝对位。三王来朝唯有黑美人虔诚,真正的虔诚无需看见神圣器官就会信仰。数个玛丽亚合成抹大拉。“你们谁没有罪的可以扔她”这句确实问到个人内心深处。同样巨大化的前景维纳斯,太诱惑。宫娥镜子中的国王王后,各种镜子真很诡异。图像学不是很明白。
  •     配图太糟糕
  •     选题很有趣,但书信体是我很不喜欢的体裁,加之废话一箩筐,啰嗦,一句结论绕来绕去说3页纸,严重降低了我的评分和好感。
  •     第一次读艺术史,讲了怎样看画,就是原作者太叨叨,平时说话应该就是很喜欢绕弯子那种。不过确实可以看看类似的艺术画鉴赏,艺术背后的故事挺有意思的
  •     绕来绕去,没太看明白作者到底想说啥~只是觉得这种叩问是好的,你到底看见了什么?
  •     底下评论说得对,没看过作为文本的原画作,对西方艺术史来龙去脉不甚了了的,看完了还是一头雾水,就觉得读书少……比如我
  •     里面拉埃科背书那段太可乐了
  •     很棒的一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艺术的魅力,前三篇感觉都可以跟得上,后果的篇章真的很需要艺术方面的专业素养。值得一看。
  •     有很多不懂的专业词语可以安全略过,读起来不是很累。
  •     可读
  •     棒呆,假如早一点看见,说不定对学术这种东西认真了起来,真是外行人也觉得精彩,读好书,好好读书。
  •     一直以来找的就是这种类似case study 的艺术史书籍,相比潘诺夫斯基之流可读性强多了。前两篇讲伏尔甘和天使报喜的文实在是以后写文章的范本。
  •     想推荐给吾师~~感觉跟他的汉画研究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     从细节入手,并建立在历史和艺术史知识上的对名画的不同解读。视角之独特,积淀之深厚,确非我辈能及。图像志与形式分析、看与知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想这才是阿拉斯真正想警示艺术史学者的。PS:这本书的配图简直反人类,黑白且无任何注释。
  •     看懂了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吧。
  •     翻译得很老实,加注也兢兢业业,但就失掉了原文的趣味,也是无奈。
  •     前两章还不错,后面有点啰嗦也不好玩了。图像志本身还是挺有意思的
  •     角度比较独特,知识增量也不少,但真的写得有点太啰嗦了,第四篇讲提香的维纳斯,通篇都是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式的捧哏逗哏,本来真的是一千字以内可以说完的。抹大拉的毛发那篇,我觉得结论还是比较牵强。
  •     美好的回忆。
  •     : J205/7254
  •     乌比诺的维纳斯和被伏尔甘撞见的维纳斯与战神 三王来朝 最好看
  •     美术绘画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对名画中熟视无睹的内容进行评解分析。我们看到了这幅画,却没有“看见”画家想要展现的内容。小半天就可以看完了,内容倒是挺新颖的。
  •     挺有趣的法国佬式思维的艺术评述
  •     通俗艺术史。虽然阿拉斯写得很简单,但这绝不是光靠仔细研究图像就能达到的。虽然他特别喜欢吐槽潘神,但我还是觉得阿拉斯也用了很多图像学的方法。
  •     图像志。福柯《词与物》,分析《宫娥》。殊途同归。图像志自瓦尔堡始,发展到潘诺夫斯基,受到猛烈批评。瓦尔堡的方法是人类学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