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发生的历史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
ISBN:9787214030023
作者:[英] 尼尔·弗格森
页数:110,364页

作者简介

《未曾发生的历史》是一部以严肃的学术态度、从新颖的切入角度深入人类历程的历史著作。它对历史决定论垄断性的盛行加以反思,并赋予偶然性以恰如其分的地位,为历史还原其真实面目。藉此,迷失于目的论历史叙述中的人类终于得以面对质朴的历史细节本身,并对未来作出不再被误导的展望。
书的内容是对世界历史进行一系列假设分析研究,包括“没有克伦威尔的英国”、“英国的北美”、“德国皇帝的欧洲联盟”、“希特勒的英国”等9章。

书籍目录

序言 未曾发生的历史:关于过去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美国独立战争、纳粹德国的兴衰、二战的爆发、苏联的成立与解体……混沌世界中有否规律可循?我们如何才能在茫茫史海中辨出神秘的命运航线?也许,揭开秘密的关键只在于视角的转换。


 未曾发生的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所谓“未曾发生的历史”。与之类似的种种思考,在史学上常常被称为“反事实问题”(Counterfactual)。虽然长久以来,传统的历史学家天经地义地认为他们所描述的历史应是那些必然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推演他们想象中的历史。  其实,“反事实问题”并不只是茶余饭后的历史幻想游戏,相反则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其问题的实质便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可能性问题,对此的探究也未尝不是一种对史学写作模式的反省和重新审视。反事实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对偶然性的肯定以及对必然性的怀疑。换而言之,也是对所谓历史发展规律的彻底否定。  历史有规律吗?  无论是基督教的末日审判预言,启蒙时代以来的进步史观,还是马列主义的“五段论”,乃至中国传统的“三世说”都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即“历史当然是有规律可寻的”。虽然,它们彼此间差异颇多,甚至彼此敌对,但究其根本,它们都相信人类历史的发展存在某种规律。于是乎,我们似乎只要发现这条规律,那么便能运用它来预测未来的走向。  当波里比阿赞叹于“罗马精神”时,他笔下的历史便沦为罗马帝国帝国南征北伐的法理工具。怀揣着替天行道的“帝国责任感”,罗马人完成了一次次针对所谓“蛮族”的征服。在圣•奥古斯丁描绘“上帝之城”后,人们又将天国的最终降临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过去的种种都不过是在准备这一刻的来临而已。经过宗教改革和无数战争后,欧洲人迎来了“启蒙时代”,无论是维柯的《新科学》还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都试图以所谓理性的工具来重新描绘人类历史格局,为之设计一套精巧合身的模型。  至马克思处,这种思维算是“开花结果”,才会有了那种高度规律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于是乎,国内所谓的马哲教育才会如念经似地在哪儿叨念“历史必然和偶然的混账辩证法”。然而,即便是那些猛烈抨击马共的“自由主义者”在有意或无意间也在延续那种寻求历史规律的执著。于是,才会有福山之流的“历史终结论”以及亨廷顿津津乐道的“文明冲突论”。  但这些几乎追寻乌托邦的努力终究宣告失败。正如卡莱尔所言:任何概括性的所谓规律都是线性的,而事件却是立体的。在整体的事件中,每一个因素都与其他因素交织联系在一起,任何关于规律的奢谈,都势必意味着割裂那些业已纠缠在一起的事件因素。  如果你觉这段有些难懂,那就让我们换一个思路来理解。我们口中的历史对于历史的当事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处在昨日的他们对所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今日的我们是否一致?  比如七七事变发生时,当时的国人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事件的?今天我们翻开教科书,晓得此事件意义如何之重大,但对于1937年7月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所谓“七七事件”只不过是一桩局部冲突。这在当时的华北时而发生,并不为奇。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翻翻七七事件一周乃至半个月内的全国各大报纸,无论是《大公报》、《申报》都未把此事当作重大新闻处理,甚至在最初几日都未能“荣登”头版。  直到7月底,全国舆论都认为此冲突能够在短期得到政治解决。窝在山沟沟里的毛泽东也都在给彭德怀的电报里失望表示:已经失去了“出师抗战,打破局面”的机会。直到淞沪事起,所谓“全面抗战”这才真正“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此之前的时段中,任何小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整个事件走向发生变化。我们眼中所谓“七七事变”的伟大意义乃是日后所赋予的,对于当时当地的人来说则根本不存在。对于未来,我们只能预测其可能性。而对于先人们而言,我们口中的“历史”便是他们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家之所以能够发明所谓“规律”,奥秘完全是在于如何巧妙地编排和解释事件间因果关系。那些教科书上所谓历史事件的意义乃是被赋予的,而这种安排往往是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考虑。  反事实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假设之目的并非草率地窜改历史,而是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事件的发生与演变。《未曾发生的历史》便是提供一个良好的范本。
  •     所谓“未曾发生的历史”。与之类似的种种思考,在史学上常常被称为“反事实问题”(Counterfactual)。虽然长久以来,传统的历史学家天经地义地认为他们所描述的历史应是那些必然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推演他们想象中的历史。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提出“假如……将会……”之类的问题,被认为是异想天开,尤其在历史领域。类似的推导往往会带来可笑的结论,例如,罗素在《历史理论》里作了一番很诙谐的推理:“工业制度缘自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缘自伽利略,伽利略缘自哥白尼,哥白尼缘自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缘自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缘自突厥人移民,突厥人移民缘自中亚的干燥。因此,寻求历史原因的根本在于研究水文地理学。”不过《未曾发生的历史》的作者却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们:“对非事实的想象是我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对未来的决断通常建立在对别的可能行为的潜在结果的估量上,因此把我们得到的实际结果,与我们或许可能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并非没有意义。”   这种解释是原因之一,但远非全部。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历史决定论的反讽,见微知著,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历史中的蝴蝶效应,更接近于混沌理论。因此,康德在《普遍历史观念》中说明了新历史哲学的任务:“在貌似无目的的事件过程中发现一种自然意图,并决定是否能够最终根据明确的自然计划对于无自身计划而行动的生物历史进行阐述。”历史家们倾向于把所有已发生的事导向同一个方向,可是,总有一些事件,就像随机过程中无法解释的白噪声,落在直线的上面、下面,有时还离得很远。人们对未知感到恐惧,他们希望一切能尽在掌握,例如像泰坦尼克会遇上冰山、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沉没,这种不能预测、不能解释的事件就太可怕了。因此,他们引入了两个概念,“把已知的东西叫作必然性的法则,把未知的东西叫作自由意志。”(托尔斯泰)全书共分九章,分别选取了17世纪到20世纪末世界历史上九个关键时间点,从英国的光荣革命一直到1989年的苏东剧变。作者并没有天马行空地给大家作一番架空历史的想象,而是很严肃地告诉你,即使有一些很小的变动,历史仍然会向它原有的方向运行。
  •     全书全部由一群保守的右翼分子完成,几乎可以视为整体历史完全开倒车会如何,不过某些关于西方近代历史的看法值得中国人一看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序言好
  •     不上不下,半空中。想利用它的论据,分量却嫌单薄。
  •     没看完,不打分了。书选取的角度还是很有意思的,对于查理一世的战败还有美国独立战争的偶然性(只看了这两个历史事件),类似的观点以前也看过,这本书做了扩充介绍,并且推理了“如果没发生”的后续历史。没看完的原因,一个是冗长,光序言就有一百多页;另外一个是自身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看起来吃力。
  •     序章占了约1/5,不过非常精彩,二战前西方历史不了解,之后才渐渐有点感觉
  •     不好看,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感觉是本装B失败的书。。。
  •     少见有一百页这么长的序。书中提供了很多当时的具体信息并据此作出推演。这些信息在现在的历史中是被提炼后抛弃掉的余渣。然而这本书的风格过于拖沓,或者说条理和层次的安排不好,读起来缺乏一种畅快感。如某评论所言,历史的规律是后人基于各种原因对过去信息的“重组”。这其实,和股票理论一样:)
  •     历史充满偶然性,世界的发展充满了各种可能,偶然的机遇影响了历史的轨迹,就像人生一样。
  •     尼玛这书再版了,还贵的一笔。。。
  •     第四章最精彩
  •     感觉弗格森的书最好看的一直是前言和结语,可能因为这两者更接近论文形式,旁征博引,并提出了有趣的问题,不时有精妙论断
  •     对待历史的态度,便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     角度非常好,序言不错,就是有点掉书袋,正文一般了
  •     有这么囧囧有神的题材,即使身为学术读物,也还是会很好玩的,反正是触动本人的笑点的,哈哈哈
  •     序言很有启发性,值得一读,但是仅此而已。
  •     Counterfactual
  •     语言太枯燥
  •     如果……只能是如果
  •     虚无历史主义的蝴蝶效应
  •     其实就是yy小说高级版。。。
  •     有点不理解这种历史观。。。。。。
  •     知我
  •     大部分章节写的很枯燥,但观点还是值得一看
  •     确实很严肃,逻辑很严密
  •     论文集意味质量参差不齐。第一篇还成;第二篇美国独立战争一节啰嗦且不得要领;第三篇史料;第四篇出自弗格森之手,结论一气呵成;关于二战的五六两章质量中上;第七章是个伪命题;第八章算比较精彩的章节、对破除迷信有益;第九章苏联解体前因后果倒挺清楚但有些偏题。——所以最赞的还是前言。
  •     以“如果”开头的历史分析,并不都是没有价值的。在坚实的考证基础上“虚拟”未曾发生的历史,较之于空洞的意识形态下“虚构”已然发生的历史,可谓高下立判。
  •     本书最大的萌点是二战纳粹德国胜利之后建立的那个类似共产国际的国际国社组织~~
  •     完全没有兴趣读完。。。只是看了一个开头而已
  •     前言好于正文 最后一章很有参考性
  •     序很神,最后更神……
  •     如果,只是如果。
  •     大二时候读过
  •     20120722,晦涩的好书。从理论角度讲述了未曾发生的9个大的历史事件的可能演变情况。看题目很吸引人:没有戈尔巴乔夫的苏联,希特勒的欧洲等等。但是,过于专业的引经据典,看起来着实费力。我们想要的,其实是可能性的分析的结果,以及未曾发生的历史的演说,而不是历史素材的堆挈。
  •     导言值得一读,但是,较为艰涩~
  •     是我见过的最为透彻的论述偶然论的著作,让你跳出必然性的桎梏,解放你的思想。
  •     有点看不懂
  •     : K107/5044
  •     内容远远没有书名有趣。
  •     看的是新版本《虚拟的历史》,还是认为《未曾发生的历史》这个译名好。
  •     读完长得出奇前言后,感觉没有必要再读剩余部分了。 有关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我的观点是:短期而言,历史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历史的长期趋势则很难被突发事件所改变。
  •     看过苏联解体那一段 其他的历史不熟 没看 有点信息量(即八卦量)
  •     序太不错了。
  •     全书三百页,其中有一百多页是序——8过,序很牛逼了,至少值四颗星!正文嘛,不是搞历史的,不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