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的用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78-6
ISBN:9787100005166
作者:N·维纳
页数:169页

作者简介

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问世。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不易读懂。为了使控制论的观念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维纳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使得人类在技术世界的环绕中更加有尊严、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
这本书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中的曲解问题等等话题。在书的后记中,WalterA.Rosenblith评价自1950年以来,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众多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社会政策制订者看待技术进步中社会变革的方式。

书籍目录

弁言
《人有人的用处》导读
序言 一个偶然性的宇宙观念
第一章 历史上的控制论
第二章 进步和熵
第三章 定型和学习:通信行为的两种模式
第四章 语言的机制和历史
第五章 作为消息的有机体
第六章 法律和通信
第七章 通信、保密和社会政策
第八章 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作用
第九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十章 几种通信机器及其未来
第十一章 语言、混乱和堵塞


 人有人的用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我愿表明,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大量学习和研究工作,乃是生理地装备了这种能力的,而蚂蚁则缺乏这种能力。多样性和可能性乃是人的感官所固有的特性,而且它们确实是理解人的壮丽飞跃的关键所在,因为多样性和可能性都是人的结构本身所特有的东西。我们即使可以把人的远远超过蚂蚁的优越性弃之不顾,用人做材料来组织一个蚂蚁式的法西斯国家,但我确信这种做法乃是人的本性的贬值,从经济上说,也是人所具有的巨大价值的浪费。我想,我是相信人类社会远比蚂蚁社会有用得多的;要是把人判定并限制在永远重复执行同一职能的话,我担心,他甚至不是一只好蚂蚁,更不用说是个好人了。那些想把我们按照恒定不变的个体职能和恒定不变的个体局限性这一方式组织起来的人,就是宣判了人类只该拿出远低于一半的动力前进,他们把人的可能性差不多全部抛弃掉了,由于限制了我们可以适应未来偶然事件的种种方式,他们也就毁掉了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可以相当长期地生存下去的机会。”
  •       该书是维纳《控制论》的通俗读本。控制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乃是在于客观规律的存在。如果水温并不是每次都随着火力的上升而上升,就无法依靠水温的现状调节火力,进而调节水温。因此我认为控制乃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依靠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实证分析得出种种规律,进而运用到实践中,这就是一个控制过程。所以控制是依附于因果律的。  同样的,信息和控制之所以密不可分,也是由于客观规律的存在,发展趋势之可以预知。因果律是世界的本源,至此可以证明。那么是否能够运用客观现实、行为和因果律,构造出信息和控制以外的“论”?我觉得值得一试。
  •     对作者一无所知,对控制论也是头一回听说,本来是想搜索伦理学著作,结果不小心看到这本电子书,没想到绝大部分哲学书籍和伦理学书籍都不忍卒读,但这一本看一看居然很NB。作者的老爸就是位在当时另类的语言学家(希望知道是谁,谁知道请告知),对语言和通讯的理解非常精辟,对人之学习性的阐释也透辟入理,是本可读性很强的靠谱的好书。为什么有这么多好书没有人知道呢,哎。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博弈机
  •      作者把控制论的观点与语义翻译,通讯,决策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他把人和机器人做了比较,机器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而人是知道做什么。不能决定做什么的人就是机器。文中提到两点很有启发:**家都是内在驱动的,没有报酬也会去做。这种人可以读phd;非自由的环境不利于科学。
  •     维纳不会写书
  •     难懂。对《控制论》的解读,站在通讯,语言学层面来分析信息的控制。
  •     姿势水平很高,满眼都是哲学性的思考
  •     比较难度,但是是一本不错的控制论思想的方法书。
  •     人有人的用处,科学即自由,混乱即生长。再没有什么能比信息沟通、混乱和秩序的博弈更能表示人性了。十之八九看不懂,但足以震撼。
  •     一切闭合系统将自然趋于变质并丧失特殊性。非闭合系统:反馈、适应、学习。愈是可几的消息,提供的信息愈少。进步不仅给未来带来新的可能,也带来新的限制。机器或有机体的结构→演绩。传递意识比传递肉体效率高(VR/AR)。信息旨在流通,把信息储藏起来而不使其严重贬值的想法是荒诞的。
  •     维纳这本书确实让我非常长见识。但是翻译和注释的各种错误以及某些奇怪的译法让我感到有点可惜。
  •     祖师爷新年好。
  •     控制论,信息论,熵
  •     知识结构支柱
  •     阐述控制论,科学80%哲学20%
  •     “控制论的世界观不是垂直的层级体系和自上而下的权力流向,而是围绕能量与信息的循环往复而建立的。这样的循环带来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它不是基于军事与企业生活中令人沮丧的指挥链,而是基于信息交流的潮涨潮落。”
  •     大气磅礴的吐槽
  •     2014年夏初,大众级作品,相对于信息论里的实际论证还有很远。但不妨作为大众普及的良阅。
  •     维纳的语言很美,就像秩序一样,出现在这本书里,虽然只是局部和暂时的战斗,用以反对熵增加的冬雪。
  •     对进步的论述有意思,结构太松散了,想表达太多。
  •     四至六章很精彩 其余一般 说白了就是以消息的传递和反馈的角度看世界
  •     读完这本书可以树立一个新的世界观。
  •     看不懂。。我都不知道是我状态问题还是电子书看着很累。五星的唯一理由在于:不明觉厉!
  •     维纳在这本书中倒是做出很多有效的预测,像是工作外包
  •     晦涩难懂,翻译不行
  •     巴克莱哈哈哈哈哈 总觉得作者的逻辑和类比都存在很大问题 ps这书该让林老二来翻
  •     读了一半都没记住什么,写的太杂了
  •     科学的世界观信仰
  •     很好 简洁又深刻
  •     想起启蒙时代拉 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他哲学化地研究了人体器官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而本书则研究了人的神经系统和社会信息的传递,得出人不仅仅是机器的结论。可惜1950年代自组织理论还未成形,人对于大脑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展开,现在如果有人针对人的大脑做了如此哲学化的研究的话,一定可以对人自己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另外,本书写的有些杂乱,不好读。
  •     看了男神的书来看的,一般
  •     60年前的维纳的著作,通信和反馈等在社会中的应用,适合理工科学生读,很有共鸣感
  •     一个科学家却可以写出这么有意思的书,不愧是传播控制论的经典!
  •     感觉有点啰嗦,虽然观点很清晰。
  •     没有跨学科的深入思考就没有控制论的发迹,难怪所有系统思考书籍一再强调,跨历史跨学科跨文化的解读整体结构。1978年的译本整体相当流畅了,少数词汇看下原版就可以理解,再苛求的全都是混蛋。
  •      从社会学的角度展开控制论思想的讨论。没有深厚的哲学认识无以在任何领域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作者广博的知识和思想见地令人佩服。多处一句的观点都可以展开成十万字的论著,其中有关马克思和社会主义者与机器控制模型讨论仍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今天多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始终在六十年前著作的上原地踏步。
  •     人文色彩很浓的科普读本,尽管我们处于一个不断走向混乱的熵增系统,但不可因此丧失希望。
  •     “美,就像秩序一样,会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出现,但它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战斗,用以反对熵增加的尼加拉。” 种种论断妙 不 可 言,读完想吃烤面包配杏仁酱。
  •     生涩难懂。
  •     以信息、通信和控制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
  •     天才之书。
  •     原来是控制论
  •     “摩尼教的世界对科学是有害的”
  •     我在微博上说,这本50年前的学术著作,思想居然这样超前又科幻。尤其是讨论“用电报传输人”那个章节,非常震撼,我经常在大学的实验室里聊起这个问题,没想到祖师爷在五十年前就考虑这么科幻的事情了。另外,作者是为了让大众更好理解控制论而写的这本书,但实际看起来,我觉得大部分依然非常晦涩,我看不懂。
  •     对于此书某些部分的翻译问题,我感到有些遗憾
  •     控制论,信息论。“科学自由主义”
  •     挺妙的
  •     维纳本人的广泛涉猎和知识宽度在此书展现无疑。毕竟是精于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的巨擎,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有如此深的洞察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阐释了题目应有的涵义。
  •     如果没有强大的数学作为支撑,控制论听起来确实像一种玄学。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维纳的超凡学识
  •     这个题目是他妈地怎么翻译的,明明是“人对于人的使用”,讨论的人为了“人”而使用人的状况
  •     乱糟糟的书!维纳,这也太蛋疼了是不是、、 编程读读也行,至少了解了控制结构与循环
  •     预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