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41137969
作者:阿来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六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瞻对!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有三十六个人被藏语称为“夹坝”的人抢劫了。在那样的年代,一行人路经僻远而被抢劫,以至被谋财害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先上报到川陕总督庆复那里。又由庆复上奏给乾隆皇帝。说明这件抢劫案太不一般。原来被抢的人是一众清兵。
1.小事一件001
2.瞻对,说从前004
3.战云初布005
4.皇帝催兵008
5.大军出动011
6.1746年的年关015
7.一个插曲:藏兵020
8.总督出关023
9.钦差大臣来了028
10.瞻对与西藏030
11.胜利了033
第二章
在我的少年时代,家乡有喜欢显示英雄气概的男子会在腰带斜插长刀一把,牛皮作鞘,刀出鞘,宽约三四寸,长二三尺,寒光闪闪,刃口锋利。在我家乡方言中,此刀就被称为夹坝。
1.说说夹坝037
2.瞻对善后041
3.新乱已起,旧乱未了044
4.金川战事套着瞻对旧事050
5.班滚现身,瞻对案结056
6.闲话岳钟琪059
第三章
瞻对又出事了。大清朝又要对瞻对用兵了。
新战争,同时又是老故事。或者说,新故事按着老套路再次上演。这时,距乾隆年间第二次征剿瞻对的战事已经过去了59年。大清朝已经换了新主子:嘉庆皇帝。
1.番酋洛布七力062
2.导火线,还是一个低级军官064
3.罗总兵擅自收兵065
4.成都将军再次进剿066
5.又是重复的老故事068
6.民间传说,迷乱的时空071
第四章
至此,贡布郎加统一瞻对全境,清廷所封的上、下瞻对土司都被其消灭。清朝皇帝颁给的土司印信、号纸、官服、顶戴被他一并抛入江中。他说:“我既不做汉官,也不做藏官,靠自己的力量壮大起来,这才是我要做的官。”
1.在西藏的琦善073
2.里塘,琦善大人遇到夹坝075
3.谁是布鲁曼077
4.瞻对——铁疙瘩079
5.护法转世的贡布郎加081
6.布鲁曼统一瞻对085
7.十土司征瞻对089
8.琦善总督亲征瞻对093
9.老故事再三重演096
第五章
当晚,官寨顶上太阳落下之后,他们在楼下埋置火种,到了半夜整个官寨楼房开始燃烧,连同一切财宝被大火吞噬。大火过后在废墟之中发现贡布郎加儿子其米贡布和妻子等人的遗骸。贡布郎加和儿子邓登贡布等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了去向。正如空中漂浮的云朵,消失的彩虹一样。
1.瞻对征服霍尔章谷100
2.瞻对征服北方土司之战104
3.瞻对征服康巴最大土司106
4.民间传说中的多面布鲁曼110
5.继续进行的老故事116
6.里塘的“细菌战”118
7.不是每个藏人都心向拉萨120
8.西藏出兵攻击瞻对125
9.藏军剿灭瞻对英雄贡布郎加130
10.所向披靡的“神兵”137
11.一代枭雄的最后时刻142
12.英雄故事余韵悠长146
13.瞻对善后不善153
第六章
1889年秋天,撒拉雍珠和本地僧人巴宗喇嘛等领导的反抗藏官的暴动全面爆发。暴动前夕,撒拉雍珠集众宣誓:“我欲为民除害,勿杀好人,勿掳财物,封其府库,以待汉官。有违者吃吾刀!”
1.新形势下的族与国157
2.清廷重视藏区问题,但晚了一点159
3.川边藏区土司制的前世今生163
4.一次真正的农奴起义167
5.清廷第五次用兵瞻对171
第七章
清朝六征瞻对,数这次最干净利落。大获全胜的原因也很简单,经过洋务运动,清军有了一些现代化的武器。攻瞻之战中最厉害的,就是炸药。但最顺利漂亮的战事,却导致最荒唐的结果。
1.养痈者贻患174
2.清廷第六次用兵瞻对177
3.鹿传霖尝试改土归流183
4.反对变革的成都将军185
5.进退失据,在瞻对,也在西藏188
6.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开端192
第八章
赵尔丰又率兵南下去了瞻对,驱逐驻瞻对藏官藏军,将被噶厦政府占据几十年的瞻对地方收归四川。
瞻对,这个铁疙瘩就这样融化了。
1.终于要革新了200
2.皇庙也造反204
3.巴塘死了凤大人208
4.赵尔丰来了213
5.新政,不只在川边218
6.川边改土归流224
7.铁疙瘩的融化228
第九章
瞻对设县后,第一个举措就是改名怀柔县。这其实很是名实不符。有清一代,对瞻对,先后数次强力征讨,战后,又没有什么真正于民生有利的怀柔革新之举。设县后,却发现河北省已经有了一个怀柔县,为避同名的麻烦,又将县名改为瞻化。
瞻是旧地名中的一个字,“化”,全然是个汉字,组合起来,其意思是十分明白的。但如何“化”来,却是一篇复杂的头绪繁多的大文章。
1.民国来了234
2.影响至今的西姆拉会议237
3.“五族共和”口号下的边局糜烂239
4.民初的瞻化县244
5.大金白利再起战端251
6.唐柯三,久候不至的调处大员258
7.大白之战中的瞻化265
第十章
他们成功注册了一个新命名:康巴红。这个红,是康巴男人头顶上的红。那时,很多的康巴男子汉,都会在长发辫中编入大量的红绸布条或红丝线,盘在头顶,英雄气十足。
1.调处失败,特派员遇兵变272
2.还是靠实力说话275
3.诺那活佛的传奇284
4.大白之战后的瞻化291

内容概要

阿来(1959年-),男,藏族,出生于四川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得奖藏族作家。2009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条)

  •     “铁疙瘩”的铸就和消融——读《瞻对 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通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细致艰辛的案头工作,以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地方史作为典型样本,再现了川属藏民的精神传奇和坎坷命运。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重审历史,并在叙述中融入了文学的意蕴和情怀。”这是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瞻对 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阿来著,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授奖词。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实和历史总是有关联的,“铁疙瘩”瞻对是“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样本”,瞻对的“融化史”历经了200多年。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瞻对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争夺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和平解放瞻化。这就是独特而神秘的瞻对。    《瞻对》深刻地思考了历史与现实,“对这个民族从中世纪以来的悲剧性的命运抱有深刻的同情”,“我们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就是只要这个国家发展,所有的社会问题就会在发展过程中烟消雪化、迎刃而解,但其实并没有这样,反而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民族主义的高涨”。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作家,阿来把藏地文化从历史的抽象化为现实的具象,希望通过历史来审视当下社会现状。从《尘埃落定》到《空山》再到《瞻对》,阿来始终执着于藏族文化的探究与思考。    “瞻对”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往返穿梭,“瞻对”的历史和灵魂在阿来的笔下复活。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阿来以文学的方式叙述历史,写出了历史河流上升腾的热乎乎的生活气息。一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言:“就《瞻对》来说,我想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厚重的历史,才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现实的复杂性。”这就是阿来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希望自己能够对社会历史问题有所解答。阿来说:“做调查、研究理论问题,包括写作,都是为了梳理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写作没有解决我对社会历史的某种疑问,那么对我来说就没有意义。”    历史总能带给人们对现实的思考。《瞻对》是阿来带着对现实的质疑去打捞历史记忆的产物,“这个写作本身不是我要告诉别人什么,是我自己有很多问题要回答”,“我想我写这本书、酝酿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强烈的发愿在心里,这个发愿就是当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种种问题的时候,我希望这些问题得到消灭……”阿来说,“中国学者对藏族地区的研究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我把这些东西梳理出来呈现给我们社会,呈现给关心中国种种社会问题、关心中国社会安定的这些人,算是我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贡献。”    “我不惮烦琐,抄入这些史料,是因为翔实细致的材料可以破除两种迷思,一种是简单的进步决定论,认为社会进程中必然是文明战胜野蛮。再一种是近年把藏区浪漫化,认为人人淡泊物欲、虔心向佛,是民风纯善的天堂……”阿来用一双虔诚的、睿智的眼睛,关注着民族地区的冲突和现实,并用历史的事实回答了这些问题。书中写到,贫穷的瞻对人为改善生活而到邻近的土地或大道上“夹坝”(劫掠),或是瞻对人的野心膨胀,干脆兼并邻近的土司时,就不得不引起战争。200多年间,中央与藏区不断上演着重复的历史,当时出现问题后是怎么处理的,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我不强调冲突,我想消灭冲突,希望在这个社会,文化多样性得到保证的同时,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这种格局和冲突也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一个民风雄强、号称“铁疙瘩”的部落,已经散落在历史的记忆深处;一段漫长、复杂而坎坷的民族纠葛史,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之所以惊诧于今天的民族问题及社会冲突或不和谐,是因为我们对历史的研究还不够。其实,历史上很多冲突的结果不是对立,而是融合。瞻对如此,中国与世界各民族的关系也是如此。作为川属藏民的后代,阿来梳理、阐释和重构这段历史,不是想强调冲突,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重审,让我们看到冲突的前因后果。阿来说:“我把这样一个过程写出来,希望对今天解决、看待藏区问题有所帮助。”文/刘英团《中国纪检监察报》4月16日http://csr.mos.gov.cn/mos/cms/html/122/398/201404/41284.html
  •     作为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地方,瞻对地处西藏的康巴地区。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阿来的《瞻对》便是以瞻对地区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我读《瞻对》时,恰逢春节。迎着外面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我在家里依着阿来的言语,勾勒着一个二百年故事的轮廓。打小崇敬康巴人,敢爱敢恨,尤喜他们身上的刀。在传统的习俗中,康巴汉子一般有“三件宝”,分别是头饰、护身符和腰刀。康巴汉子恩怨分明,即使是亲如手足也不例外,他们解决问题最惯用的方式是决斗。你矮你弱没关系,我先让你一刀,这一刀我挨不下算我倒霉,挨下了我们就得出生入死。刀光剑影后仇便没有了,缠着头裹着手的两人仍然一起喝酒做朋友,喝酒时论斤不论两。康巴汉子不单横刀勒马英武不凡,而且极善经商,是天生的商人。他们重信守义,敢于冒险,到处做买卖,足迹遍布西藏及周边地区。话说远了,咱还是回头说《瞻对》。“瞻对”是个地名,在现在的四川甘孜州新龙县,百年前又称怀柔县和瞻化县。大清朝,“瞻对土司”让中央政府和拉萨噶厦政府伤透脑筋,清庭用兵两百年也无法让瞻对土司臣服,“瞻对”在藏语的意思是铁疙瘩。据说,阿来先生原想以瞻对的一位传奇土司布鲁曼(即贡布郎加)为原型写个小说,结果写了一部非虚构的《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并继《格萨尔王》之后的刊登在《人民文学》上。此书以川西汉藏交会之地瞻对土司自清朝至新中国成立200余年的命运变迁,勾画了藏区复杂的历史,讨论汉藏历史上的关系,思考由瞻对问题引发的中国地方治理问题。汉藏问题绝非对立,更多是地方及人为矛盾,历史上亦是如此。官员们更习惯于将民生问题“推成是对方的问题,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腐败。”阿来先生对此甚感担忧。先生写《瞻对》的用意当然不只是以小见大看中国的地方治理问题,写瞻对的历史,目的在于探寻如今的西藏问题是哪里来的,汉藏关系在历史上到底呈现什么样状态,藏区内部的康巴土司与拉萨噶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川西土司制度的变迁等,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藏问题是有帮助的。从瞻对土司对拉萨噶厦政府和清中央政府的藐视可以看到藏区民众的内部复杂性,“藏区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所以会有瞻对的布鲁曼(即贡布郎加)对拉萨不敬甚至动武……瞻对土司和其他土司感兴趣的是自己的地盘也就是地方利益,但我们后来造成了大的误会,硬生生把藏区当铁板看待。”在阿来先生看来,现在的局面可能比清代更加错综复杂,“在当时,无论对土司还是拉萨噶厦,都只是个利益、经济和势力问题,现在的局面就更加复杂。当时他们的诉求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中央政府给钱、给地和扩大地盘,约束驻藏大臣权力。”清朝为维护中央政府的威权,噶厦政府和达赖喇嘛不能直接参奏中央,都要通过驻藏大臣转奏,“历代达赖喇嘛都希望直接跟皇帝对话,因为驻藏大臣比较贪腐,他们担心驻藏大臣没有真的把自己诉求转达给皇帝。到了近代以后,才开始慢慢有了其他政治诉求,尤其是 1914年西拉姆会议之后。”《瞻对》中的土司们对噶厦政府并不服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藏区世俗力量对宗教力量的某种态度,政教统一的噶厦政府管不到川西土司那里。“清朝最大的错误是,在康熙时期把西藏世俗的藏王给废除 了,这才是西藏政教合一的开始。清王朝给了达赖那么大的权力。在之前,世俗的王和宗教的王是分开的。而到了川西那里的土司地界,土司就是世俗的王,土司可以敬奉寺庙,也可以压制你,全看你是否听我的。”尘埃落定后的康巴,还有故事要讲。
  •     又到了写书评的时候,看见阅读清单上有这本书,心里一沉。阿来曾经是我最爱的作家,他的《尘埃落定》,我不清楚别人怎么感受这本书,我自己感觉,在我功利的阅读名单中,这是一朵出尘脱俗的花。时常开在我的心里,有时候想到会觉得心里软软的。非常喜欢。所以,因为《尘埃落定》我总在众多作者中寻找阿来的名字。但是他一次又一次让我失望了,正如冯唐。可能喜欢一本书,进而喜欢上一个作者是一件有些危险的事情吧。正如你在某一天,风和日丽,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子,但是初逢的美好能一直持续下去需要太多的运气和缘分。可能是空气中的味道变了,我们就走出了那种感觉。因为一本书喜欢一个作者,更多的时候得到的失望,不一定是作者水平的问题。可能是读者的心境、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已经和最初相逢的时候不一样了。所以我自己对永恒有种深深的敬畏和怀疑。我怎么能一直喜欢一样东西呢?一个人?还是说说《瞻对》吧,我坦言我不喜欢这本书,基本都是史实,可以说大一点,我很少喜欢历史书,因为那么多人、事,但是都给的我是记忆,而不是感觉。没有触动。看着非常痛苦,不够好看,不够有意思。可能我读书总是希望获得一场心灵的舒展吧,如果阅读给我带来的是记忆上的焦虑感,那么我选择放下它。历史对我而言比较乏味,但是我隐隐约约一种感觉,历史从来没有过去,他就是我们的生活。可能这是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了吧。阿来,下本书,还会让我失望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幸亲自到过“瞻对”,读过书之后才知道2012年自己去的那个平凡无奇、狭小逼仄的藏区小县城,还有这么风云的过往。
  •     体例太奇怪了,全是史料的堆砌,有意思吗
  •     无法理解这种写法,私以为可读性太低了
  •     看了十分之一,弃了。就不能写得通俗一点?尘埃落定咋就写得那么好
  •     不像是小说,报告文学可能更合适一些。阿来不像张承志那样,写自己的“养母文明”蒙古草原已经满是热情,写自己的“生母文明”陕甘回民时已然陶醉——即使《心灵史》背负骂名,可无损于它的伟大独特。阿来本身就是康区藏人,与藏区中心的卫藏藏人还是有巨大差别的,他又精通汉文明,阿来算是比较理性的写了藏文明和汉文明的纠葛——也许只有他这双文明的边缘人才能做到吧!但这始终会让有思维定式的人怀疑:阿来是不是太汉化了?其实康区部落争草场仇杀,无力顾外在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就有反映了。原来“大西藏”理念的发端就是瞻对之乱清廷无力收复而西藏噶厦政府收复,并将其交给与卫藏三大寺的喇嘛们管理,这才开始把原先一直隶属于汉人政府的康区并入卫藏势力范围的,而面对英人的入侵,清政府的无能开始让藏人考虑另攀新枝。
  •     我们习惯了波澜壮阔的大格局,原来局部细节也是这样跌宕起伏、千曲百折...
  •     阿来在这部作品里充满了对自己民族的反省,无论哪个民族,有反省的精神,都是很好的吧。
  •     阿来的文字 读起来总是很有味道。是原始的美 是新与旧的碰撞。
  •     这本书是在色达县城的青旅的大堂桌上看到的,回来买了kindle版,如果在旅行前看了这本书对甘孜旅行的感受会更不一样吧。
  •     甘孜州历史文献选读
  •     不为人所知的川边,如果写得能更有逻辑,有分析,而非流水账就好了。
  •     随性之作吧,消遣读物。民国汉藏边界冲突部分史料不错
  •     一个热爱研究民族学的朋友推荐,可以从众窥视一些生存状况和历史问题。
  •     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认识,不过丰富了对川属藏区历史的了解
  •     技术进步和信息传递在民族融合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外就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权的执行力似乎难逃好大喜功,欺上瞒下的怪圈。西藏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是一个充满平衡与挑战的过程。
  •     每一个对西藏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每一个把西藏当“圣地”的人,都应该读一读。每一个体制内或关心体制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     阿来这次干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除了对川藏感兴趣的本族人以外可能无人问津。阿来像是在古书里翻腾、感慨,对照局势心生悲哀,本着给人一些思考角度的心理使它出版,并准备好被那些冲着好故事和大道理的读者批评。作为一名作家他做的不够好,但作为一个长辈他尽了最大的努力。
  •     虚构总是放肆,而历史就会克制。阿来的功力还在,只是在真实地是自己民族的历史时,会心痛到只能用最原始的语言讲述。三百年血泪,真真让人心生悲凉。
  •     这本书不是小说,更像一本严肃的历史论著。不喜勿喷。作者的立意和论据还是很不错的。
  •     没想到是这样的文体,读起来太不舒服了,还没有读藏学出版社出的书有意思
  •     读了开头 实在读不下去 太流水账了 毫无阅读快感
  •     写小说的写历史还是勉为其难。老故事披上新外衣又在不停上演,应了那句话“太阳底下并没有什么新鲜事”。我之前还一直认为甘孜18县,道孚最彪悍,没想到新龙还有这么多故事。
  •     砸自己招牌的玩意儿嘛,还有那么多给五星的
  •     开始的时候觉得还蛮有意思,但越到后面越觉得无聊。也许历史本就是相似的。不过这个书和之前看的一些藏地历史倒是可以呼应,只是,50年以后的事,寥寥几笔。
  •     这不是小说,是与瞻对历史发展的重逢,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作者提出的两点被打破的现代人的迷思倒是值得深思:一是认为所谓文明一定可以战胜野蛮即落后遇到进步立刻分崩离析,二是认为近年来被虚化为香格里拉的藏区的人民自古以来一直都是淡泊物欲人人向佛民风纯善。
  •     故事甚好,可读性甚差。
  •     藏区历史不同角度的阐述,不用着急评价。。。
  •     历史惊人的相似。历史的发展即使缓慢,但总的趋势还是进步的,而有的地方,能够几百年几乎一成不变,循环发生着相似的故事,实在奇怪又有趣。西藏问题历史由来深远,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要管理好一个因信仰而生的圣地,需要怎样的深思熟虑瞻前顾后。历史因此而艰难,因艰难而有味。可以想象作者青灯黄卷多少个日夜,跋山涉水多少个春秋,才能挖出这几乎没有人能整理出来的故事,为此致敬!
  •     历史启迪
  •     阿来的写作动机令人敬佩,然而这书写的实在糟糕,不像小说,不像史学著作,多的是材料的堆砌,混乱的叙述,与尘埃落定的文笔差太远了。
  •     四星是给阿来的,看得时候真的是一点都不想看呀!不吸引人
  •     一本流水账
  •     鉴于阿来的这本书如此“难”看,我能断定这本书一定也同样“难”写。完全不理解的一段历史,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没有耐烦。一般来说未知是精彩的,但是他的描写却一点都引不起我的兴趣…哎,这不是我认识的阿来
  •     初看了了,渐入佳境。从瞻对这样一个川省藏区历年来的发展,折射了藏区多年历史的折叠与近代分歧的缘由,颇有几分《万历十五年》之于小事件看大历史的手笔,惜跨度太大难免着墨不均。
  •     就是对史料的简单翻译和再现么。
  •     看了好久终于看完了。归类为小说有点勉强,做读书笔记看更合适些。用比较容易理解的写法讲大段难读懂的康区历史,对深入了解康区历史发展脉络,知晓康巴藏族对西藏感情和认知,搞清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策略还是很有帮助的。
  •     不怎么好看,更像考古或史书,写的不够精彩。
  •     看到半夜堵得慌,失望了。书中有些低级错误,名字写错的,感觉故事在阿来心里也不清晰。史料中的有意思之处倒是不错,不过全篇很凌乱,很出戏走神。 以洛布七力、贡布朗加这条线写,再加几条辅线不成么。哎,我没什么可以去评判的
  •     《尘埃落定》当年把我看傻了,前后看了也有三遍,对藏区不熟,但那一本的掌控力很惊人,还有狡猾的政治背景。这本是半叙半议,阿来有点没藏住中年气。前朝的边疆政策、土司制度流弊、川藏关系和地方行政分治掣肘还挺有意思。
  •     没太明白
  •     说是故事吧,没有情节;说是历史吧,味道差得太远,凌乱琐碎,时空混乱,完全没有史家那种千钧重笔的感觉。只能说是硬着头皮看完。我不管作者的野心是什么,不管他花了多大功夫,拿出这样的成果让人对阿来感到失望。
  •     本来以为《瞻对》是小说啊,应该和《尘埃落定》差不多吧。可是这次我感觉是在读报告,读论文,那么多引用的皇上奏章批复,累都累死了。同样的事情反复发生,这就是我最大的观后感了。必然性,然后再加上很可笑的偶然事件,促成大事件的发生。
  •     比尘埃落定差远了
  •     书通过讲诉现甘孜州新龙县的历史,来描写康巴藏区的发展和变革。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太~~
  •     作为一个小说家,非要做历史学者该做的事,给跪了
  •     纪实文学绕不开真实历史,从瞻对的故事里可以窥见阿来对于藏民族命运的沉重与无奈,或许更是对人类战争与和平、征服与对抗中的宿命的叹息。历史的真相一旦血淋淋地撕开,就难以掩上。
  •     评论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行文流畅,内容翔实,阿来也颇有诚意地做了一些考据,不失为了解康区乃至大藏地区历史的一本好书。
  •     看不懂
  •     历史啊历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