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的告白》书评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2-1-25
ISBN:9789574698196
作者:[日] 三島由紀夫

可是我离不开。

你在放荡的孤独中闪光。顿时有如被针扎到手指,一丝尖锐的疼痛带来的隐约快感。放荡的孤独,一如某时某地歇斯底里的张狂,带有纵情和不计后果的气味。我迷恋这味道。

假面的告白与肉体的诚实

我先看了《假面的告白》,然后才看了《禁色》,这样的顺序,刚刚好是三岛由纪夫的世界观和他的幻想。希腊式的肉体美,是纯净的,没有其他能够掺杂于其中,就像电影《塞巴斯蒂安》一样,男性间纯净的健康的恋情。

极端自恋

三岛曾给著名精神医学专家式场隆三写信。而信函的内容,则是三岛告诉那位从不曾谋面的精神病专科医生,随信寄赠的《假面自白》中有关同性恋及其他主要情节,“全都是我亲身的感受和真实的叙述”,对于自己内闭式性倒错越来越“背离正常的方向而感到苦恼”。而这本书里他其实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美学观是反社会、反理性的、逆社会潮流的。甚至极端理智的暗示了自己家庭背景所造成的他对“强者”的追求以及对自己“弱者”的定性,性倒错,或者说同性恋——这种性向的原因完全符合王小波的一种错误理论:“同性恋是异性恋建构失败的结果,于是同性恋者贬低自己(注意这里的“贬低”明显指向女性化),于是同性恋者有受虐倾向。(这里隐含着——女性都有受虐倾向,和男同性恋者以受虐来补偿性身份建构失败——两个错误推论)”(君侬)自得于歌咏强力的美,沉浸在个人虚幻世界。与其称之为同志小说,不如说是自恋小说。

青春残酷物语

又是一個周末兩天沒有出門,看完了《假面的告白》。如果說唐版的《金閣寺》讀起來痛苦不堪,那麽她的《假面的告白》很多地方完全就是看不懂。因爲根本就不是中文的句子。前面已經說過,唐老師是一個在文學方面完全沒有悟性的俗人,如果說她對《金閣寺》的屠戮(這個詞,用在中日兩种文化之間,有一種莫大的不祥和不安,但是想不到更中性更貼切的了)雖然展現了她毫無趣味的一面但畢竟明知心有餘而力不足但仍然勉力爲之多少也有點勇氣可嘉,那麽她翻譯的《假面的告白》,可以說暴露了她對自己的無趣和庸俗毫無羞恥之心。文中充滿了從中文上講完全讀不通而且即便是絞盡腦汁也無法猜出原作者本意的句子。也許原文所要表達的意義是毫無想象和思辨能力的唐老師完全無法體會的,於是她只是逐字翻譯出來擺在那裏了事。這給我的閲讀增加了一種全新的經驗。我在網上找到另一個版本,將書中讀不懂的句子與網絡版對比(在這種地方,兩种翻譯往往是大相徑庭),以一種近似考古學家的細緻和手批法律文件的嚴謹,用一只鉛筆和一只黃色熒光筆來重新構造一個我的版本。有時候更換詞語尷尬彆扭的次序就能順暢地導出原意,有時候則需要對幾個關鍵字,用通假和聯想的勇氣,去達到一個似乎合情合理的解釋。所倖唐老師一字一板遵照原文鹹魚翻身似的完全讀不通的句子,和網絡版天馬行空跟原文比起來近乎惡意誤傳的謠言一樣的同一個句子,搭配起來往往能隱隱約約看到真相。高度抽象哲思深刻的句子,對於字面的扭曲有一種奇妙的抵抗力。這種抵抗力往往和原句一樣陰晦,藏身在句子本身的艱深和翻譯的辭不達意的雙重阻攔后面。但是如果仔細去探尋,會領悟到因爲這些艱深的詞語沒有太多其它組合的可能,所以反而不象常用的詞語那樣隨便搭配也能產生很多似是而非的歧義。就像一個複雜的迷宮,不管如何扭曲,最後可能的通道只有一條,需要的只是耐性和熱忱。這樣的讀法多少也有點無可奈何的樂趣,而將一本白白淨淨卻不知所云的書划得亂七八糟面目全非,本身也有一種童趣和報復似的快感。除了純文字方面要跨越的這些干擾,在内容載體方面需要克服的障礙,和當年讀《Death in Venice》的感受不無相似。對於同性戀的主題我有相當的同情甚至興趣,但他對於血的欲望,在多処給我造成心理上的困難。不過與《Death in Venice》中老人對14嵗少年的迷戀不同,這一部分内容並不是與主題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在主人公對近江的愛戀這一段,我可以完全忽略長篇累牘的肉慾描寫,而真切地感受到清早在學校的雪地相遇那一段乾淨而冰冷的美。而且這樣的場景,那種兩個少年的孤獨的共鳴和踫撞,如果是發生在一男一女之間,感覺反而有點變味了。日本人對於青春的無比悵惘和迷惑,而從這種混合著溫柔和殘酷幾乎致命性的懷舊所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的創造性,無論是在文學,音樂或者電影方面,都是沒有其他民族能夠相比的。日本人對於少年的黑色制服和白色手套,有一種根深蒂固迷戀(也許在英文中的fixation這個詞更貼切一些),而這種迷戀,來源於它色調的強烈對比和樣式的嚴格莊重所隱喻的一種無可排解的壓抑與孤獨。中國似的少年的孤獨是“多少的日子裏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呆”這樣一種柔軟清淡的感受,所以才有“少年不識愁滋味”這種戲謔的説法。日本人的少年的孤獨,是“All about Lily Chou Chou” 開頭那段空靈但又無比壓迫的場面,悽美慾絕但是隱約感到可能真的會死。所以它不是沒來由的傷感和閑愁,而是在清晨新鮮的空氣中能嗅到血腥味的“青春殘酷物語”。

一部东方人的同性恋小说

自传体的样式,我个人认为写得比《金阁寺》要强,特别是大段的非常露骨的心理描写,是我学习的榜样。战后的日本男性衰弱,在哥哥、父亲这样的角色一个个都变成“神社”灵位的时候,三岛一贯提倡的肉体强壮,绝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在和日本武士道传统的“残酷之美”相结合的基础上,又联系古希腊的“身体美学”,使得他的文本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怪异的,一种野蛮粗鲁男性阳刚之美一旦与虚弱的民族性相结合,必然会焕发出奇特的效果,日本文学大多是悲剧,而其中最突出的,我认为就是三岛。他的自恋与亢奋,造就了他的内闭式性倒错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日本人性格的真实写照。如果说《潮骚》中的强壮、淳朴的渔民只是他对“男性美”的最初遐想的话,那么《假面的告白》,就是一次血淋淋的自我解剖,故事中的“我”是无能的,这正切合了当时日本的社会情绪。因此,我觉得如果喜欢三岛,那么《假面的告白》就是不得不看的一部力作。

一种极其重大的幸福

我看见园子每一瞬间都在向我靠近过来时,我被一种难以自容的悲伤侵袭了。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情。是一种仿佛震撼了我的存在的根基似的悲伤。……从最初的一瞥,我的心就被悲伤所震撼,这是从未有过如此深刻的、无法言明的、而且绝不是我的伪装的一部分的悲伤。我意识到这就是悔恨。然而,我们在这辆明亮得不可思议的省营电车车厢里汇合、彼此照面的时候,我发现园子那双凝望着我的眼睛仿佛带上几分紧张,尽管如此,却放射出乌黑的柔和的亮光。——剩下一人时,我嘴里反复喃喃自语:“对啊。结婚这种事在这世上是有可能的啊。然后生孩子也是有可能的啊。我怎么连这个也忘却了呢。至少我怎么竟会佯装忘却了呢。结婚这种细微的幸福,由于战争激化而使我产生一种仿佛是不可能的错觉,仅此而已。其实,对我来说,结婚也许是一种极其重大的幸福呢。甚是让人毛骨悚然的重大……”——这种想法,促使我下定矛盾的决心:我必须在一两天内同园子会面。这就是爱吗?一种不安藏在我们的内心时,它动辄就以一种奇怪的热情的形式表现出来,难道这不就是类似那种“对不安的好奇心”吗?我发誓对导演忠诚。没有爱也没有欲望。……不过,每时每刻我都在期待着。在亲吻中,也许会出现我的正常性、我没有虚饰的爱。机械在迅速转动。谁也无法制止它。我用我的嘴唇紧贴着她的嘴唇。……我一切都明白了。我离开了园子的身体,用一瞬间悲伤的目光,望了望她。倘使这时她看到我的目光,她就应该看到难以言喻的爱的表示。这就是谁都难以断言的爱。园子!园子!列车每摇晃一次,她的名字就在我的心灵上浮现一次。这个名字像是一个难以形容的神秘的称呼。园子!园子!每重复这个名字一次,我的心就被撞击一次。啊,热情,谁还记得你。

放荡的孤独

看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告白》时瞥到一句话:你在放荡的孤独中闪光。顿时有如被针扎到手指,一丝尖锐的疼痛带来的隐约快感。放荡的孤独,一如某时某地歇斯底里的张狂,带有纵情和不计后果的气味。我迷恋这味道。 孤独是人生命中的一种恒定状态,它一直存在,只是时间越久远,越无法被揭露罢了。我曾以为它会如浓硫酸一般腐蚀一切,包括创造出悲剧的英雄,它从不害怕伤害无辜,因为根本没有无辜之人,它无往而不胜。 但,事实上,它只是敏感细小的微生物,藏匿于人世一切表象的欢愉中,安静潜伏。很少有东西能揭露它了,越来越少,除非生活来了一个急转弯,或者你被魔鬼附了身。又或者,在去爱,去等待,去妥协的时候。 三岛写《假面的告白》时,25岁,他还在为灵魂深处不得见光而挣扎,懊悔。于是这孤独放荡,放肆,如青春的年岁,自以为是张扬。但却是易逝的。爱也是易逝的,因其猛烈,无礼而易逝,因其呆头呆脑而易逝,让人灰心,欲罢不能。 在笔记本里,我写下如下对《假面的告白》的评论: 这是一部关于此端与彼端的欲望相互纠结的小说,是剖析人类心灵深处各种无意识的矛盾如何彼此碰撞并侵蚀常规性的书。生与死,理性与感性,肉欲与爱欲,天使与魔鬼与其说是阴阳间永恒的阻隔,倒不如说是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因为其如出一辙的质地而相互紧紧拥抱。 是的,所有的孤独来自于虚空,所有的虚空来自于矛盾,所有的矛盾来自于“生”的欲望,抑或是人本身。这是个可怕的流转,这是义务。 可是谁能说明本质问题?或者说什么才是本质问题呢?我只是觉得可依靠的东西越来越稀薄,仿佛随时可能被抽离的空气,带着未知数出现,面容暧昧。我只是惯了,这种等待带有某种宿命的味道,仿佛我可预感到的拥抱与死亡,充满了这放荡的孤独。 灵魂有如废弃的老宅,唯有精致的沉默,凌驾于一切之上。

完美结局

对三岛并无特别的情怀,却对其儿时那种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阴暗心理深有感触。这种事情用语言写出来恐怕并非能让每个人都体会到,而体会到的必定会感慨,啊,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读至中后程的时候,我心说,园子铁定是炮灰了吧。对男性有偏爱的三岛自然不会施与一个女孩、女人以“美”的结局。而“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首先,必须死。死亡可以带来生时体验不到的宿命感、悲剧性、爱的迸发和生命的燃烧。“死”这件事情非常微妙,它的短暂使人无法将其细细品味。死者也深知,这种瞬时的仪式感、超脱生命的震撼力只能留给机灵的生者去体会,可是生死间巨大的屏障又大大削减了生者在官能上接收到的冲击,于是就能想象他万分无奈地紧紧盯着圣塞巴斯蒂安,看得出他多么想成为画中被射死的那个,他不满足于身体里涌动的欲望,他要成为画中人,如果能这样死去,便是美,而无所谓痛苦。无畏于痛乃受虐狂的第一特征。三岛应该是十分欣赏王尔德的吧。我怎么都觉得他们在精神层面上有深厚的联络,如同地底下老树的树根,光是瞥一眼就能让人发怵。据说一开始他是不承认里面写的是自己,后来还是被心理医生爆出来半自传体一说。我就纳闷了,那些年人们的感情是单调至何等程度才无法体会“自白书”中似火中琉璃一般激情得近乎崩溃的描述——尤其是性倒错部分——假想是想不明白的①,必定出于切身体验。所以“美”又是“真”的。自然给人宿命,那是最真最美的,而若人要自杀或者渴求死亡,那就不好说了。书里写他对军医撒了谎跑出来,他说他以为自己一直执着地追求天然自然的自杀,现在突然发现这是假的,自己对这种死亡的美的热情不是纯粹的,是假的。读到这里我真是心痛。眼前马上浮现出那个还捧着童话书的小男孩去翻妈妈的和服,一遍遍痴痴地想着自己的王子被杀被吃被嚼碎,浮现出《玫瑰花精》②里晨雾浓浓、晨曦袅袅的大森林,被砍下的头颅上竟是小男孩苍白却安然的面容。才二十五岁,何苦这样撕裂自己。然而仔细想想,塞巴斯蒂安腋窝上的一箭好比少年和青年时期,痛,或说痒更为合适,这一箭是老天安排好的,在其本人还不知情的情况下注入诱惑、孤独、欲望;而侧腹的一箭才是真正令他仰头望天,露出绝美姿态的。三岛已经尝尽了第一箭的味道,也许可以用吃人的那一段臆想作为描述,悲剧以血和肉拉开序幕,他带着束缚,略微害怕、惶恐地,享受着。人无完人哪,三岛比不上塞巴斯蒂安,他也知道自己从小就有“恶习”。在我看来,能将自己内心深处阴暗潮湿的小角落完完全全晒在大太阳下的,一种是三观尽毁后树立新的评判标准来衡量自己,第二种则是像三岛这样,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不如刨根挖底地全盘供出,以求心理安慰,求得一份洁净。后来对近江的嫉妒、对女性的“柏拉图式的爱”都不会再出现了,因为他去军队了,他成为了国家机器中的一枚小钉,这是否是他追求“完美结局”中的一步呢?这里不敢乱写了,我猜想,既是又不是,军国主义也好武士精神也好均可算作效力强劲的催化剂,大环境的熏染加速形成对“完美结局”的幻想。不得不提的是三岛的死,触目惊心却不完美,可是现场的血肉模糊在三岛看来兴许是极净的,他全部的生命、全部的情感,所有一切困惑、纠缠、亢奋的、抑郁的、不被人理解的、自己也摸不清写不明的都在最后一刻终结于剖腹——自己的这一行为——与某种主义、某一时代产生的巨大共振之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情愫早已使形式变得微不足道了,他是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圣的愉悦,他知道自己就是画中人,“美”的殉道者。如今想来,当年写作文用的那句“此生有限,但我愿意永生”真是幼稚得可笑(老师们也是幼稚得可笑),一脚踩进三岛挖的坑——永生,并不是永远活着,而是永远可以感知死亡。①相比之下茨威格写女人就显得苍白许多,当然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②原文中叫《蔷薇妖精》,于是很多人找不到,但由于本人小时候自命清高地去读精装版的安徒生,唯一看明白且能自动身临其境的一篇就是《玫瑰花精》,因此对上了号。另,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头掉下来,而是他女朋友按照玫瑰花精的提示到森林里,把头从落叶从里找出来。


 假面的告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