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战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11716668
作者:[法] 雷蒙·阿隆
页数:836页

作者简介

本书包括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四个部分。阿隆在本书中提出了有别于一般国际关系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框架,包括战略与外交,权力与手段,国家对权力、观念和荣耀的目标追求,国际体系的力量格局,国际体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深入考察了地缘政治、人口、经济制度、政体、人的本性等各种物质和社会因素影响对外政策的多种方式;对二战之后,特别是冷战、核时代和全球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关系特征进行了全面和权威的解读;并对国际关系的伦理、战略以及人类对和平的追求进行了理性而又深刻的探寻。雷蒙•阿隆本人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写作这部巨著的意图:“我的目标,是充分理解政治组织化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所隐含的逻辑。围绕理解而进行的全部努力以一个问题而告终,这一问题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哈佛大学知名的历史学者斯坦利•霍夫曼如此评价:雷蒙•阿隆的《和平与战争》(1962)一书,写下了迄今为止最全面彻底、最令人信服的国家间政治理论。他在提醒读者政治的非道德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或可称之为康德的哲学维度,忽视和平的道德必需与国家间“战争状态”的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被时光埋没的智慧    崔立如
交易版序言 丹尼尔•J马哈尼、布里恩•C安德森
美国版序言
导言 理解的概念层次
第一部分 理论
概念与体系
第一章 战略和外交或对外政策的统一性
一、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
二、战略和战争目标
三、赢还是不输
四、作战实施和战略
五、外交和军事手段
第二章 权力和力量或对外政策手段
一、力量和两种权力
二、权力要素
三、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的权力
四、权力测量的不确定性
第三章 权力、荣耀和观念或对外政策目标
一、永恒目标
二、历史目标
三、进攻性与防御性
四、外交—战略行为的不确定性
第四章 国际体系
一、力量关系的格局
二、同质和异质体系
三、跨国社会和国际体系
四、战争合法化还是非法
五、承认和侵略的模棱两可性
第五章 多极体系和两极体系
一、均衡政策
二、多极均衡政策
三、两极均衡政策
四、希腊城邦国家的两极体系
第六章 和平与战争的辩证逻辑
一、和平的类型和战争的类型
二、战争的利害关系与和平的原则
三、好战的和平
四、对抗的辩证逻辑
第二部分 社会学
决定因素和常量
导论
第七章 空间
一、地理环境
二、麦金德模型
三、从地缘政治构想到意识形态
四、科学时代的空间
第八章 人口
一、人数的不确定性
二、理想的稳定与人口及政治的不稳定
三、法国的经验
四、人口过度和战争
五、从石油时代到原子和电子时代
第九章 资源
一、四种教义
二、教义的历史解释
三、帝国主义和殖民化
四、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第十章 国家和政体
一、政治体制
二、国家常量
三、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
四、军事组织和政体
第十一章 寻找变化模式
一、民族国家的命运
二、文明的命运
三、定量探究
四、人类历史的意义
第十二章 作为制度的战争的根源
一、生物和心理根源
二、社会根源
三、战争的社会类型
四、乐观和悲观的神话
第三部分 历史
热核时代的全球体系
导论
第十三章 有限的世界或全球体系的异质性
一、共同性和异质性
二、欧洲集团和同盟
三、体系和子体系
四、民族领土国家的命运
第十四章 威慑战略
一、三种模式
二、“多”与“少”的含义
三、威慑对抗的阶段
四、威慑如何发挥作用
五、严格计算不可能
第十五章 大佬或集团内部的外交
一、大西洋集团
二、苏联集团
三、经济组织
四、集团内部的冲突
五、集团之外伙伴的冲突
第十六章 欧洲的僵局或集团之间的外交
一、从单方面威慑到恐怖平衡
二、国家威慑力量还是集体威慑力量
三、常规武器和战术原子武器
四、军事结晶化
第十七章 劝导和颠覆或集团和不结盟国家
一、统一为不结盟,中立和中立主义
二、美元外交和卢布外交
三、颠覆的辩证逻辑
四、中立的辩证逻辑
第十八章 敌对的伙伴
一、两强和他国的对话
二、敌对和友爱
三、联合国
四、统一为冲突对抗与缕清和解
第四部分 人类行为学
外交—战略行为的二律背反
导论
第十九章 寻求道义(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一、从理想主义幻想到审慎
二、权力政治的理想主义
三、从德国权力政治到美国权力政治
四、蒲鲁东和力量的权利
第二十章 寻求道义(二):信念和责任
一、原子武器和道义
二、两种抉择和禁止核试验
三、小国的选择
四、超级大国的选择
第二十一章 寻求战略(一):军备还是裁军
一、以恐惧求和平
二、以裁军求和平
三、寻求稳定
四、敌人之间协定的局限性
第二十二章 寻求战略(二):生存就是征服
一、利害关系
二、目标
三、评估危险
四、和平战略
第二十三章 超越权力政治(一):由法律求和平
一、和平主义论
二、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宪章
三、国际法的本质缺陷
四、国家间战争和国家内部战争
五、国际法的进步或衰落
第二十四章 超越权力政治(二):由帝国求和平
一、主权的模棱两可性
二、主权和主权转移
三、国家和联邦
四、联邦和帝国
结语 理性的战略与合乎情理的政策
索引
雷蒙•阿隆(1905—1983)斯坦利•霍夫曼792
译者附言
【精彩篇章】
见附件。

内容概要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也是法国20世纪最清醒的政治评论家,对20世纪的法国和国际政治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阿隆博学多才,才华横溢,涉猎广泛,在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科等领域都卓有建树。他一生笔耕不辍,发表过四十余部著作,最主要的作品包括《历史哲学导论》、《克劳塞维茨》、《知识分子的鸦片》、《工业社会十八讲》、《回忆录》以及这本国际关系的经典巨著《和平与战争:国际关系理论》等。


 和平与战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雷蒙•阿隆的《和平与战争》(1962)一书,写下了迄今为止最全面彻底、最令人信服的国家间政治理论。他在提醒读者政治的非道德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或可称之为康德的哲学维度,忽视和平的道德必需与国家间“战争状态”的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斯坦利•霍夫曼(哈佛大学教授) 深刻、文明、杰出、晦涩。亨利•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据我所知,这本书是现有关于这个(国际关系)问题的最好的一本书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法国人类学家)洋洋数十万字的宏论,作者来来回回周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旁征博引、展转腾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论证“国际关系不可简约的复杂性”。这恐怕也是阿隆这部力作对半个世纪之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最中肯的告诫。崔立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本书集国际关系、历史、社会学于一身,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同时又深刻地阐述了道义同现实政治的关系。把这部经典介绍给中国读者,有助于我们在观察今日世界时,多一份厚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少一点浮躁和虚妄。王缉思(北京大学教授)阿隆以自己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学知识,从一个不同于美国学界的视角,深刻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这与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线性思维形成了明显的对照。秦亚青(外交学院教授)雷蒙•阿隆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清醒的政治评论家。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这位博学多才的哲人把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行为学结合在一起,探讨了“战争与和平”这一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宽阔的视野打破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狭隘之见,他慎密的思考给予人们非凡的启迪。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雷蒙•阿隆是国际关系“介入式”和“全能型”的研究者,其力作《和平与战争:国际关系理论》为国际关系理论树立了新标杆,也为国际关系学派增添了法国和欧洲色彩。中国读者未必会完全同意此书的观点和立场,但肯定能从中汲取营养和获得启迪。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雷蒙•阿隆的《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理论》出版于1962年,于1966年译成英文。此后,该书被多次印刷,成为冷战时期的主要国际关系教材之一。该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冷战初期的安全战略思想,对于后人理解冷战的思想基础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学术观念有很大的帮助。阎学通(清华大学教授)此书博大而深刻,充分展现了国际关系“不可简约的复杂性”。阿隆是具有康德式情怀的思想骑士,他代表欧洲坚守国际关系的思想高地,并保持着与美国同侪并驾齐驱的地位。阅读阿隆可以启迪思考,杜绝浅薄。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      1.军事战役的起伏,外交上的合纵连横,与变化无常的国家命运、与皇室或者社会阶层的竞争都息息相关。国际关系学与外交史一样,必须承认外交舞台上的事件和国内舞台上的事件之间的多重联系。 2.政治权力不是一种绝对事物:它是一种人类关系。 3.同质体系,指的是体系中的国家属于同一类型,遵从同样的政策观念;另一方面,异质体系,指的是体系之中的国家依据不同的组织原则,诉诸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 4.人,包括政治家,无法自由地决定力量分配,决定外交的中性或者意识形态特性。形势比人强。不要因为人们不喜欢一个存在的世界,就去梦想一个永不存在的世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更为明智。 5.没有信任就没有共同体:如果人不知道从他人那里能够期待什么,他们就不再生活在社会之中。所有人都害怕,每个人都孤单。 6.城邦国的目标,就是政治的目标,不是权力,而是基于理性的生活。 7.自有文明以来,所有已知社会的贫穷问题、财富在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暴力敛财与劳动致富的对比程度,这些事实都构成了阶级冲突或国家间冲突的结构性条件,也是回溯征服战争的一种解释。 8.人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时才成为人,人不仅在家庭内部,而且是在广场或沙场之上,与他人一起进行论战或者战斗,以决定共同体生存的正当模式。 9.人类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中国。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维系帝国统一所依靠的是文人管理的中央政府、皇帝近乎宗教的权威、家庭和地方结构的持久稳定性,以及文化——所有的中国人,不管浩繁的方言多么南腔北调,却都使用同样的文字——的影响力。 10.政治,实质上是最富有竞争性的,个中原因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利害关系,是等级结构中的位置或者指挥体系中的分量——我之所得必是他人之失。
  •     我们是否一定不能静态地定义人口过度,而是应该动态地加以定义,主张人数曲线比资源曲线上升得快就是人口过度吗?①如果每一个社会都是同质的,如果所有的社会都属于同一种类型,那么这种定义令人满意。过去,收入分配有时一成不变,以至于大众的痛苦随着人数增加而加剧(工资降低),而特权阶层的财富却一味增加。这种情况我们还谈什么人口过度吗?在我看来,如果人口过度的特征是“数量众多引起的贫困”(也就是说,人民所以贫困是因为人民的数量日趋增多),它就是一个人口过度问题。然而,根据上述定义,比较人口图表和资源图表将得不出人口过度的结论。另外,人口的迅速增加、年轻人的增多是19世纪欧洲的典型现象——布杜尔认为它是一种爆炸性形势的特征——也不属于人口数量图表和资源图表对比所定义的人口过度。欧洲人口在19世纪比其他任何一个世纪都增加得更多,尽管诚如我们看到的,数百万人迁出欧洲。仍然待在旧世界土壤上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而人数曲线并没有比资源曲线上升得快。德国的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至1914年:因此,从人口过度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口过度的现象并不存在。德国人的好战性只是简单地缘于其生物学上的物种活力吗?  我本人过去曾经设想过另一种定义:一旦人口中间有一定数量的人,由于社会环境的作用,被迫闲散而无所事事,现成可以当做职业军人使用,他们被消灭也不会导致人口的减少,难道我们不可以说存在一种人口过剩吗?仔细思考以后,我必须指出,那种定义的现象——我愿意称之为人口过剩(surplusofmen)-极为常见,因此不可能对人口数量和好战性之间所有关系展开研究。古代社会持久存在着此类“人口过剩”。这一特定概念指的是,某种社会视劳动为主要活动,视战争为某种奢侈活动:希腊城邦公民的情形则截然相反。社会并没有忽视劳动对于确保生存乃是必需这一明显事实,但公民自我献身的是政治和战争。欧洲社会由于没有经历奴隶制,只有贵族才有承担冒着生命的风险拼死沙场的责任,社会组织的刚性甚至比技术停滞远为强大,从而以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造成了人口过剩。军队看起来总是再寻常不过了,因为它们要么通过职业(贵族)要么通过奴役(失业人员或游民)来动员社会闲置人员,前者的死亡被视为荣耀,一种国家殊荣,后者的死亡则被视若草芥,无关紧要。民主时代和职业文明则拒绝这种原则上的分类。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目前各大国的政治,军事政策,在这里都能找到理论依据!
  •     绝对晦涩,绝对宏大,绝对一遍消化不掉,我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才能不被阿隆汪洋恣肆的思维淹没的找不到其论述的出发点,悲剧的是,最终基本上属于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     应该是我买过的最贵的书了,真可谓是宏篇巨著。
  •     20161115大致浏览一遍,93.5万字的旷世巨作。
  •     取之中庸 与其说是理论 不如说是重构和复杂化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