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残局》书评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807162544
作者:谭伯牛
页数:292页

天下残局,文人八卦

谭先生的新书《天下残局——断章取义晚晴史》文不对题,无论书名还是副标题都不贴切。窃以为改成“一个酸文人眼中的晚晴八卦”更为切题。谭先生的书都写了什么呢?李鸿章睡懒觉、曾国藩得了皮肤病、胡林翼巴结别人二奶……。这些充其量算天下的虱子,跟动物世界不可相提并论,跟古道、西风、残局更不搭界。抛开书名不提,《天下残局》因耸人听闻而引人入胜。凡正常人,多少喜欢知道一点名人隐私、娱乐八卦。况且酸文人不仅拿历史人物开涮,而且捎带着点出一点历史思考——这对文人是不难的。谭先生举重若轻,断章取义之中,彰显格局。这书,我是爱读的。

《天下殘局》,讀後感二

四 譚伯牛先生在《天下殘局》書里提到蘇州“貴潘”家的潘世恩,說他毫無政績,“不痛不痒”──榮耀及身而止,名字與身俱滅。我立刻拿出我在豆瓣网領教過的那位重慶仁兄的那副嘴臉:豈容他人批評家鄉人?(這位重慶仁兄第二天將他自詡只可能淺薄一些但絶不會無知的“移河”創舉評論刪掉了)。 我到底要稍微比那位重慶仁兄好些兒,起碼跑去查看了書。沒奈何,也無法翻案,發現“四朝元老”潘老家伙除了擅長保養,在長壽方面跑赢多位皇帝外,從政上乏善可陳,真可謂毫無建樹。最了不起的,可能要算拒絶投和紳門下及推薦林則徐這二件吧? 潘世恩還是在其他方面比較有“功績”,譬如在蘇州臨頓路鈕家巷為其父潘奕基建宅並“鳳池园”一座。宅第今尚存三路四井,占地2100平方多米,算為蘇州古民居建築貢獻了一份力量。鳳池园已廢,不過,潘世恩長子潘曾沂曾請多位畫家所繪《臨頓新居圖》並文人題咏作品尚存部分,也算為中國詩畫貢獻了一份力量。 看來,清朝不“千秋萬代”也難,權臣的政績在為老爸興建大宅,由其子和一班文人墨客吃吃喝喝、唱唱咏咏過日子。 五 八卦消息一則:潘世恩生五子五女,五女全嫁汪姓女婿。 怎么做到的呢? 真是“汪汪汪汪汪”。六 《天下殘局》書里提到潘世恩孫潘祖荫(潘世恩四子潘曾綬之子)的大孟鼎,曾和另一大克鼎深埋於蘇州南石子街潘宅(潘世恩三子潘曾瑩宅)地下。潘家曾經趾高气扬,刻有“天下三宝有其兩”印章一枚(當時另有一毛公鼎很著名)。說明那時社會治安條件挺好,相信現在就沒有人肯這么直白露財了。 近讀《封神演義》,對青銅器發生興趣。想不到譚伯牛先生提到大孟鼎,猛然發現大孟鼎、大克鼎曾經出現在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底下。世界上的事阿,哈哈。 七 錄潘曾沂《小鷗波館詩鈔》詩一首 送郭與可孝廉儀霄南下 古處世情淡 奇文俗眼驚 此心冰雪淨 縱目水雲平 塵外鶴相語 靜中琴一鳴 茫茫人海濶 獨與鷺鷗盟

边角余料,自成一言

  谭伯牛写晚清史,是从天涯煮酒看他的〔战天京〕系列开始有印象的,这部〔天下残局〕是新近的一本书,虽然也是帖子合辑,但看到之后就买下来了。  曾经有人评论伯牛写的晚清史,写得痛快看得过瘾,这是至论,往远了写,史料有限很多东西晦暗不明只能凭空猜测,往近了写,史料虽然足了但有很多东西不好说不能说不敢说,只有晚清这一块,能真正写进那些历史人物的肚子里,写进骨肉里,这才漂亮。这也是伯牛〔战天京〕里面最出彩的地方,把那些个中兴名臣的蜿蜒曲折写个透彻,从灵魂深处闹革命,总是最让我等伪非看得最酣畅的地方。  这部〔天下残局〕的大部分篇目却要短小许多,感觉应该是伯牛写〔战天京〕时候,遍览史籍之后的边角余料,略有所得,拿出来说道说道。虽是边角余料,却贵在有料,而非泛泛,即便加的许多网络语言,也是点到即止,分寸拿捏得非常得体,没有犯因辞害义的毛病。  书的后半部分则收录了伯牛的一些史论,这些文字篇幅充实,结构紧凑,也是真见读史功力的地方,可以说伯牛的文章比诸今日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论文,不遑多让,更有过之。当然,也不是全然没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废除科举的教训〕一文的最后,伯牛写到:即今而言,高考实在具有科举制度的真精神,正是一种国家制度保障下的经常有序的社会流动渠道;九年义务制教育,则可对应科举体制下毋须繁费的普及教育;与高中并行的职高、中专,一则分流高校压力,一则为社会提供中等人才,适如科举体系中的生员、贡生,参与公共事务,得以维系基层社会的稳定。前後两种体制,俱能兼顾国民教育与精英教育,所学虽异,其用则一。但是,自高校扩招或曰教育产业化以来,学子皆骛大学之虚名,高校渐成敛财之工具,职业教育幾废,教无所施,学非所用,其弊浸然有八股为害科举之势。时论或欲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为挽救之策,乃不知“为国抡才”之权一旦下移,标准不一,去取随意,社会流动之渠道反而因此滞塞,呜呼,其不至乎推倒重来如百年前故事者幾希!  应该说,伯牛对科举制度在专制国家中所起的人才流动促进社会结构趋于稳定的论断还是很有见地的,但贸然把高考制度作为参照并加以阻塞社会的评论则难免有些圆凿方枘,缘木求鱼。高考制度在现在“教育改革”旗号下,其弊端的体现诚如论中所及,但却并非伯牛说得那个样子。因为高考制度在教改之前,配合的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国家计划分配制度,大学生一旦进入高校,便是“由穿草鞋变成了穿皮鞋”的,就业由国家统筹分配,在个人而言只有好坏之分,而无存灭之别。但在教改之后,计划分配制度取消,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自谋职业,双向选择,高考乃至大学教育“为国抡才”的作用逐渐弱化。而如果仅就专制制度下的政治构架而言,国家公务员考试似乎正在日渐取代过去科举(高考)制度的效用,所以出现千万人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的现象,除了如今社会转型期的不稳定因素导致的现实选择外,其实也有专制制度的历史诱因在里面。进言之,教改固有缺陷,但伯牛的子弹却没有打在靶子上。  这本书,吾父评曰:“短小精干,言之有物。”

天下已然如此,残局未尝不可

天下已然如此,残局未尝不可书商左右一锅烩(莫之许)对文化图书情有独钟,这几年来,他的一些书颇得文化人的赞同。我不算文化人,但也常赞他书的选题好。选题好跟能不能卖好是两回事情,所以看着在图书出版这个大海中浮沉的左右一锅烩先生,我总担心,他可是要养家糊口的啊。当然,以“文化”两个字来做文化,太差不到哪里去。故有2005年中国畅销书《非常道》在左右一锅烩的图书制作公司完成。更有其他打着历史题材的幌子,实为表达文化人写作技巧的好书出自他手。比如青年历史爱好者谭伯牛之《战天京》,以及最近的湖南谭氏伯牛专栏杂文汇集《天下残局》。《天下残局》四个字起得好,这和这个图书公司的老板的思路有关。2005年一本《非常道》让很多人见识了一部书的书名好坏对销量的影响。天下加残局,已然让这本书有了畅销的元素了,加上副标题“断章取义晚清史”,似乎更是不可多得的好题材了。左右兄寄赠此书,很想抽空一口气读完,可惜世界杯开赛了,每日有看不完的足球比赛,晚清的那些个杂七杂八,读来诙谐地历史故事,也只能适当地往后拖一拖了。每场比赛中有15分钟的空袭,听足球主持人扯淡,不如坐定,一篇一篇地跟谭伯牛来做个对话。很幸运,比赛场次越接近决赛,这本书就越接近看完。到今日,决赛的两强已经出来了,谭伯牛兄的晚清史也出来了。最有一锅烩跟我说,天下残局包含多种意思,按宣传词的说法,大意要满足读者窥私的阅读需求。这也是当下很多前清和晚清历史图书层出不穷的原因。《天下残局》夏日出炉,当可作凉快的物什。我们来看什么是残局:残局,自然是说晚清的时局。虽有十年“中兴”,终不免分崩离析,一朝倾塌。天下,比国家大,照顾炎武的说法,亡国并不可怕,怕的是亡天下。于是,天下残局两个词合在一起,既有历史判断,也有对未来的期许,生灭常变,爱恨情仇,大道混沌,一锅烩了。过去景状的苍凉之中蕴藏了未来的生机,清之残局恰恰又是民国之初兴,从那时起也决定了今天我们的现状。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使用这种历史的眼光观察过去,可能对将来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哈哈,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该书中诸多曾国藩写的对子。我就在想,如果天下作为任何一个人的天下,它是否真的有残局这个概念?对掌控天下却又必然失去天下的人来说,后人只能劝诫,不能评判。“天下已然如此,残局未尝不可”,大概是得意者对失意者的唏嘘吧。该书断层厉害,但篇篇有小聪明,小技法。所以现在的副标题,该书策划者左右一锅烩曾用“断章取义说晚清”,而非现在的“断章取义晚清史”。说,一个字有动态感,又作者和读者的交互感。曾经作为一个网络从业者现如今是历史学作者的谭伯牛,本应理解一个说字的好。可惜他还是想写史。这是一个小瑕疵。瑕疵之外,我就只能说这本书的好了。赠我书者众,能认真仔细而发自内心的愉悦读完的不多。读完还愿意扯一堆文字赞扬者就更少了。谭伯牛狗年新书《天下残局》值得。当然,更希望文化人左右一锅烩出更多的好书,以飨天下无聊读书人。《天下残局》 谭伯牛著 同心出版社2006年6月 定价:24.00元 妈妈的,这书我还写过书评,整理电脑的时候才发现的。不知道发给谁看过。在这里再贴一遍。

谭的品格与立论

无意中在凤凰网看到高人谭的对中国教育的评述,然后,高度怀疑谭历史观点的立论证据的正确导入。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6/66f7b014-52b1-4e73-83f0-0b261aab4966.shtml

好看,比《潜规则》好看

也许不该把 潜规则和这本书比,显得我很没水平,不过,说实在的我真没从潜规则里看出什么意思。曾经我买潜规则时,这本书正遭遇着出版物“潜规则”的困扰,我是在小贩偷偷摸摸的兜售的包包里买的。挺刺激的,前几天去购书中心,书又大大咧咧的出现在若干的特色书店里了。今天我从网上订到的《天下残局》到了,十分超值,因为我没有想到会配那么多图,更没想到配了那么多风云人物的墨宝。才看了一两篇就觉得十分过瘾,也许对我这种人历史不应该如吴思那般解读法。

断章不及义

这本书,前面大半是中兴名臣故事,篇幅短小,大约是报上专栏文章。读来有趣,可作茶余饭后谈资。看不出什么天下残局来,书名起得有点大。中间有几篇书评,最后一篇长文论废除科举。与前面体例完全不搭,拼凑在一起,感觉古怪。其实前半完全可以独立成书,倒不失为一本马桶书。

《天下殘局》,讀後感一

一 拜讀畢《天下殘局》。除幾篇曾在泡网讀過的文章,余皆一一細讀,連同所有註解。整書來看,“咸同紀事”趣味盎然,然和后“史林識小”、“清史管窺”二章风格相迥。竊以為前一章和后兩章宜分冊編印。 “史林識小”、“清史管窺”一重文、一重史,再三讀之,釋卷仍反思,真正好文!其中三文,尤喜:“黃仁宇的三道屏风”、“張荫麟的幸與不幸”、“盛世之衰”。 “黃仁宇的三道屏风”风流蘊藉,讀后余味縈繞。“張荫麟的幸與不幸”一文,這段文字,“鄙見與之亦同調”,一定要摘錄出來: (張荫麟)書中《所謂“中國女作家”》一文,對以冰心為代表的“立于女子之傳統的地位而著作”的“女士”們极尽嘲諷之能事,說她們不過是前代袁枚“女弟子”之流亞,“言作家而特标女子,而必冠以作者之照相”,“作品署名之下必綴以‘女士’二字”,而所書寫者,莫非“毫無藝術意味之Sentimental rubbish”(按,直譯為“感性垃圾”,參考王蒙譯法,則不妨譯作“酸饅頭渣”),以中學生作文标準衡量,“至多不過值七十分左右”。(《天下殘局》,196頁) 讀來我也莞爾,莞爾間不免感嘆:袁枚“女弟子”起碼還有幾份姿色的吧?中學生的作文起碼還是可以勉強讀懂的吧?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女作家”呢?遠的不說,就近的來講,最近泡网客棧,也上演了一出出《客棧目睹之怪现象》的好戲。 二 譚伯牛先生在扉頁題請我留意一下錯別字。慚愧,書讀完,未曾剔出一字,有辱使命。反倒承蒙他在“清史管窺”將一些因繁簡字體轉化而出現問題的字一一勾出,並予以親筆校正。嚴謹仔細,令我誠惶誠恐。 163頁,“老豆”,亦作“老竇”。有說源出竇禹鈞教子有方,後五子登科的故事,以表示對父親極端尊崇。也有說順德語的“老頭”,即“老豆”,以表示對父親极端的不尊崇。錄此一笑。 三 這浮世,能靜心做學問,好好讀讀書寫寫文章,如譚伯牛先生者,實在難得。

其人已老 棋局已残

读着此书 就想到读过的曾传进而想到老残游记总的来说是本难得的好书比什么读论语 读三国强多了觉得1章适合与曾传一起看 二三章则在一章的整体水平之上需要指瑕的是在P18所说墨家到了P24成了法家读史之作素来很难 要么拘泥于史 要么演绎而偏于失实余秋雨老先生的东西就是个例子

亦谐亦庄讲晚清

  本书的正标题很有气势,副标题则更为切合。书中内容分为三块,咸同纪事、史林识小、清史管窥。第一部分所占篇幅最多,顾名思义,讲了一些有趣的小史,其实并不只是咸丰同治年间,还包括了道光的一些事。  如道光四十岁才当上皇帝,执政小三十年尽是“老成持重,讳言变革”。道光年间,权臣曹振镛看书法来选翰林,皇帝批评臣子书法问题,真正“字是打门锤”,终至万马齐喑。曾国藩钻研挽联,甚至帮人生挽,有些对联确属佳作,如挽大姑:“大抵浮生若梦,姑且此处销魂。”曾国藩相人传说很准,但其实也被人骗过。李鸿章在祁门曾弃曾国藩而去,曾大摇其头:“此君难与共患难耳。”“刺马”案之所以成为大案,是被误以为与政治有关,依此书,则不然。胡林翼原是湘军大佬、元老,只因死得太早,如今便名声不显了。李鸿章往年也不愿早起,却被曾国藩治服了,乃至数十年后,仍津津乐道,称对于早起这件苦差,“我便习以为常,也渐觉不甚吃苦。所以后来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收益不尽。”曾有近代史家,罗尔纲称,洪秀全在起义前已经得了精神病。1864年,只发生了两件最重要的事,麻将被发明,洪秀全自杀。幼天王说想考秀才,写了很多打油诗歌功颂德,不知道是不是装疯卖傻?终究难逃惨死。此外也有一些湘军趣事,如名将鲍超险些被撑死,幸亏了救命稻草;还有一些更高层的宫廷故事,如同治对洋人的极端仇视,竟命太监制作洋人泥偶,用刀来斩首,又如道光帝曾亲手杀过2-3人,皆所未闻,很新鲜。  第二部分大约品评了一番当代的史家,如唐德刚历史三峡论与对袁世凯的“同情的理解”。黄仁宇《汴京残梦》里的三道屏风,三个距离去描写历史。此节中作者将历史小说分为三类:一、真有其人者为主人公,写文学传记;二、以史事为背景,以虚构角色为主人公;三、细节为真,整体虚构。没有留下太多著作的张荫麟。通史与断代史之联系。麻将的历史(胡适有段时间靠太太打麻将赢钱顾家)等等。  第三部分认真地讲了清代的几件大事:八旗制、由盛转衰变乱、维新与改革、废除科举。八旗制一开始是共商国是,颇有共和的影子,但自康熙、雍正改制之后,权力集中皇帝一人,但旗民仍有特权,体现在:仕官、婚姻、福利与法律上。法律上,普通旗人量刑较轻,除非是十恶不赦,否则竟“准免死一次”。而婚姻上,竟是汉人起初瞧不起满人,政府才下令满汉不得通婚的,直到光绪末年才行废止。但旗民同时也不得务农、工、商,只得从军,但天下若暂无战事,他们就闲着没事了,最终集体堕落为国家的寄生虫,这直接导致了清朝由盛转衰而变乱。  清末的维新大多没有落到实处,但教育上却是真改革,切切实实地废除了科举制。但科举制度岂无优点?它笼络知识分子,也保证社会流动,少了它,清朝不知是晚亡了几年还是早了。


 天下残局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