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李庄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33467973
作者:岱峻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抗战期间,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以及中博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并在那里安居六年。本书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诸多珍稀的图片,全面叙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人的学问事功,更探寻了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人情。
风雨江山,衣冠南渡。川南古镇李庄,承续着同济、中研院、中博院、营造学社文化抗战的历史,为战时最具影响的人文学术中心。
一代学人,安贫乐道。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李济、梁思成、林徽因、董作宾、童第周等,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厥功甚伟。
《发现李庄》极为有趣,我好像被带回到了以前的时光。——傅仁轨(傅斯年之子)
如此大的包涵量,写得得心应手,令我感佩,深感在材料蒐集上下了大功夫,对大师之间关系的描写也真切可亲。——李光谟(李济之子)
涉及梁林那一章,感觉写得很好,比较真切地再现了外省知识分子在李庄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梁从诫(梁思成之子)
《发现李庄》承袭傅斯年先生倡导的动手动脚找史料的做法,不少照片和文字材料的披露具有唯一性。岱峻对所写的“那时的先生”充满尊敬之情,却不以仰视造神的态度,而是运用急徐适度的叙述方式、褒贬得体的诚实文字,绝不为他所尊敬的人曲为回护。——作家冉云飞

书籍目录

目录
李庄歌(周懋庸)
序为什么是岱峻(何大草)
自序中国李庄,一段湮没的历史
楔子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
第一节夏夜梆声/
第二节喜极而泣/
第三节梁思成与傅斯年/
第四节悲欣交集/
第一章从昆明到李庄
第一节山重水复迢迢路/
第二节动议迁川/
第三节古镇李庄/
第四节山坳里的书案/
第五节安难居不易/
第二章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
第一节谔谔之士傅斯年/
一卧病倒床/
二要东方学的正统在中国/
三白色的反思/
四板栗坳傅家/
五山深闻杜鹃/
六西行延安/
七谔谔之士/
第二节谦谦君子董作宾/
一代理所务/
二甲骨彦堂/
三甲骨书法/
第三节那时的“先生兮”/
一忧道不忧贫/
二中医与西医/
三吃人的故事/
四“先生兮”不亏人/
五刺刀下生存/
六学者的自律/
七治学与入仕/
第四节《六同别录》/
一故纸堆刨出的历史/
1.李光涛与明清档案整理/
2.劳榦的居延汉简研究/
二拓荒发轫的语言科学/
1.李方桂——“非汉语语言学之父”/
2.马学良:大山边寨寻宝人/
3.董同龢苦著“天书”/
三高山丛林中的民族学/
四锄头挖掘的辉煌/
1.清溪阁醉别/
2.“蛮夷之地”的新发现/
3.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4.李霖灿——“东巴文化之父”/
5.梁思永——病榻上的硬脊梁/
6.夏鼐的西北行/
第五节李庄的姑爷们/
一傅斯年做月老,逯钦立娶淑女/
二景云,你在他乡还好吗?/
三爬山豆,叶叶长/
四李光涛与张素萱:鸿案相庄/
第三章陶孟和与社会科学所
第一节从社会调查所到社会科学所/
第二节石崖湾与门官田/
第三节高山流水失知音/
第四节战时经济研究/
第五节幻想与破灭/
第四章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
第一节营造学社的冬季/
第二节李庄的“太太的客厅”/
第三节梁思成——中国建筑科学之父/
第五章风雨同济
第一节东岳庙与工学院/
第二节禹王宫校本部/
第三节镇中心慧光寺/
第四节小镇之恋/
第五节童第周/
第六章十万青年十万军
第七章走出李庄
第一节念兹别离,永怀缱绻/
第二节去留两徘徊/
第三节天下同济/
第四节史语所在台湾/
第五节蚌病成珠/
本书主要人物介绍(截至1948年)
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第三版说明

内容概要

岱峻(陈代俊),祖籍四川资阳,定居成都。1982年大学毕业,执业媒体,已退休。早年从事文学创作,20世纪末起转入民国学术研究,著有《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等。


 发现李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1.原书2004年出版,先后两次印刷,因当时资料匮乏,本人知识浅陋,无论观点或史实皆有偏差,技术上更多谬误。此次再版,经岁月磨砺(有自我进步,经热心读者提携),错误无疑减少了;2.限于当时的时势,编者删去了人物命运的最终交代,此次最后一章弥补了遗珠之憾;3.这一版照片作了大幅度调整,新增了很多未曾面世的老照片。出版社在版面美术装帧诸方面都下了很深的功夫,让人眼目一新。
  •     李庄留下的历史足迹《发现李庄》这本书把我们带回到十九世界二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迁到李庄,一大批文化名人学士在李庄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足迹。这应该是李庄最大的宝藏。寻访李庄留下的历史足迹,感受当年的历史气息,会觉得生命无限美好,前辈们无处的艰辛。我看着林徽因的照片,都有着想哭的冲动。第86页李庄上坝家中病榻上的林徽因奄奄一息的样子,让人好心痛。当时的医生都对众人说过,她的时日不多了。1945年8月15日,搞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一只手拉一起一只手,一道门敲开一道门,人们奔走相告,额手相庆,从一座座古庙,一户户农舍,一个个大院,忙不迭地冲出来……”形销骨立的林徽因,也参加了李庄欢庆胜利的游行。她已经不能自由行走,她是坐滑竿去的,滑竿旁边走着他的丈夫梁思成。在江边一棵大黄桷树下的茶馆前,她强撑病体,对庆祝的人们行注目礼。她努力地噙住眼泪,心里一遍一遍默诵一首诗……唉,不行了,我真的都心痛她到想哭了。我很喜欢林徽因,我不管她的许多爱情故事,我只喜欢读她的诗,读她的文字,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发现李庄》的书中收集了许多当年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对当年的文化名人如梁思成、傅斯年等的历史足迹做了很好收集和挖掘,对于李庄的文化价值做了很好的发扬。古镇李庄在历史的尘埃中慢慢隐退,它的繁荣褪去,是因为李庄的那群文化名人们都离开了,同济大学也搬走了,人们从此四散于江湖,有的出国了,有的去京了。但是每年都有人来寻访它,寻访那过去的历史足迹。古城李庄在抗战时期,在那段难忘的历史中,曾经散发出了魅目的光芒。抗战胜利了,它恢复了平静,静静的躺在历史时光中,留恋那些当年印在这边土地上的足迹。《发现李庄》的作者岱峻,发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要把李庄再次拉回到人们的面前,诉说一段历史,愐恛一代奇缘。他发现了李庄的珍贵文化价值,我们之于李庄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响应。川南古镇李庄上的梁思成、傅斯年,人们怎么能遗忘。到李庄上走一走,就会听到看到许多的当年往事。每一次去,都有新的发现。岱峻说。看来他真的很醉心于李庄的文化往事,陶醉于翻开李庄尘旧的另一面。像一面蒙尘的镜子,岱峻用它轻柔手,慢慢拂开历史的尘烟,看到当年的画面,当时的中国。
  •     文/吴情说到中国有名的“村”,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想到三个“村”,小岗村、华西村、中关村。虽都带有一个“村”字,但显然,由于历史原因,规模和地位并不相同。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百余来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开启了中国“文革”后对内改革的历史新篇章。华西村,推出村庄兼并新模式,建立村级品牌,书写了中国乡村发展的经济奇迹。中关村,国家政策扶持建立的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中国的科技力量的核心。然而,我所要说的,却是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一个村,它唤作“李庄”。想必光就这一个名字,就会让很多人沉思良久,有这么个地方吗?它在哪儿?李庄在四川省南溪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但抗战时期的一段历史,给这个村庄赋予了别样的意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自此开始。战争烽火无情,学术成果难保,知识界大举往西南部迁,先是长沙,再到昆明,再到李庄,千里徙来,跋山涉水,深入蛮荒穷僻之地,只为保存知识的最后一颗火种。然而,谈何容易,大后方也时时处于危机之中,顷刻之间也会身陷险境。精神上时刻绷紧一根弦,笔头常系着一道线,守住文化的根脉。李庄的生活是不易的,尤其对于这些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们来说。物质上的贫乏和困顿,常常阻碍着他们从事学术研究、开展日常生活(如以前那般),另外,他们也要在精神上慢慢适应小庄里面的寂寞和孤独,居于一隅、忧心国家而只能静静等待的苦闷和无助。这些知识分子,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李方桂、梁思成、凌纯声等,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们把对祖国深挚的爱,化为笔下的文字,化为饱满深刻的学术文章,为中国保存文化的根脉。他们在文化战线上,支撑着当时的中国,走在世界前沿,在国际上发出不一样的中国声音。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可以坚守文化人的身份和气度,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故我地进行学术研究、保存中国文化的根脉?仅仅是他们个人坚强的毅力?仅仅出于他们对学术的爱?仅仅是为了他们时常难以发出全部的薪水?还是有其他?是什么支撑着病中的林徽因苦苦活下去?是什么激励梁思成完成一部卓越的《中国建筑史》?又是什么促使傅斯年对中国传统史学开始了自己的新思考和新批判?这样的问题或许得问他们本人才能得到答复,但无疑,作为后辈,我们无疑从他们的经历中,看出这样的因素:他们对祖国和人民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深爱,对中国步入世界学术之林满心期待。七十多年过去,往事如烟飘散,但,李庄果真就完全消失了吗?李庄,对于我们,果真仅限于一段历史的记忆?我的回答,无疑是否定的。李庄,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符号,是对学术的一种尊崇,也是文化人对祖国深刻的爱,更是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一个杰出体现。而对比如今,多少知识分子追名逐利,甚至抄袭成风,鱼目混珠,不免让物质条件远胜于李庄时期的我们汗颜!反过来,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什么时候,每当我们想起李庄,心里总是暖暖的。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想到哪写到哪,史料丰富,但有点细碎,有空看看也无妨
  •     作者功力深厚可见一斑,叙事不疾不徐,深切感人。值得一读。
  •     是为避祸求生,更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都隐藏到深山大泽之中,积蓄文化力量,等到乱世过去,再从深山中走出来,将战乱时期中断的文化脉络重新接续。然而从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战乱不止,成为了一个漫长,复杂,悲喜交集但又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一个补课的时期。是一个文化意识,精神思想发生质变和飞跃的特殊时期。于是这一时期李庄作为一个“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正是知识分子们所要寻找的“桃花源”,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书桌。诚如傅斯年先生说的那样:“夫一邑之人才如此之盛,一家诗章之传如此之多,足争今之世运在乎西南方,将翊赞国家之将兴,润色一时之弘业,岂仅为桑梓征献存哉。” 以抗战的精神来读书做学问,有“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更大的原动力则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     生之孤寂,死后哀荣。
  •      这一版有何不同——作者岱峻答朋友问 1.原书2004年出版,先后两次印刷,因资料匮乏,知识浅陋,无论观点或史实皆有偏差,技术上更多谬误。此次再版,经岁月磨砺(有自我进步,经热心读提携),错误无疑减少了; 2.限于当时的时势,编者删去了人物命运的最终交代,此次弥补了遗珠之憾; 3.这一版照片作了大幅度调整,新增了很多未曾面世的老照片。出版社在版面美术装帧诸方面都让人眼目一新。
  •     很平淡。补充学术史的材料,魁阁、李庄都是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     经典著作,全面修订
  •     比较失望,既不八卦、也不学术,平铺直叙,一通到底,如果十年前看到就好了,现在只能当剪报资料集。。。
  •     l今天收到书,看了梁思成林徽因那段,很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