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13319332
作者:[德] 约阿希姆·费斯特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希特勒
★ 最权威、最受人尊敬的希特勒传记作者,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细节描 写详尽惊人。
★ 真正的崩溃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远远超过人们所见的。
★ 作者曾担任2005年奥斯卡奖同名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顾问。
====================================================================
在约阿希姆·费斯特的《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之前,除了少数几本细节描写已属陈旧的之外,几乎没有一本可供阅读的书,用全新的知识叙述那几个星期里所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通过大量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费斯特以事关人性的角度,逼真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描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行将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揭示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制造历史旋涡,影响欧洲及世界的。

书籍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 大战揭开序幕 .........9
第二章 / 必然产物或浩劫:德国历史中的希特勒 ........38
第三章 /“战争输掉了!”........50
第四章 / 最后一笔 ........73
第五章 / 死亡筵席 ........87
第六章 / 决意崩溃 .......128
第七章 / 投降 .......140
第八章 / 世界末日 .......165
关于参考书目 .......172
参考书目 .......177
人名索引 .......180

内容概要

约阿希姆·费斯特(Joachim Fest,1926-2006):
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作家之一,纳粹德国研究权威,曾出任北德意志广播电视台主编、《法兰克福汇报》发行人,另著有《希特勒传》《施佩尔传》《第三帝国的面目》等。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文/文小妖1939年9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共同瓜分波兰第二共和国,成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至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中包括法国。然则,凡事都讲究一个“物极必反”。随着1941年,纳粹对苏联宣战,发动苏德战争;12月,纳粹的盟友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发起反击,卷入战争。呈巅峰状态的纳粹开始走下坡路。1943年,在遭遇一连串的打击失败后,局势对于纳粹越来越不利。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国各大城市遭遇大规模地轰炸。1945年初,面临着物资的短缺,苏联红军的步步逼近,纳粹德国已呈苟延馋喘之势,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德国历史学家、作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书作《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在对大量的历史素材(包括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后,从中选取了1945年4月末的一个历史片段,进行详细的描写。费斯特从当时的背景、环境入手,以希特勒及周边的人物为主,将第三帝国将要走向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一一记录在册,贴近而又真实地向读者还原了当时的景象。书中,曾经那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人希特勒的形象已不复,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佝偻着身子,走路时,奇怪地左摇右晃的狼狈老者。如果不联想到他先前恶行累累的罪行,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老人将会在帝国最后的末日里掀起怎样的癫狂?已走上绝路的希特勒越发地沉迷在自己一厢情愿的帝国梦里,犹如末期,他一直蜷居在与世隔绝的帝国总理府花园十米深的地下室里一样,因看不到外界的局势,听不见最真实的声音,世界任凭他自己的想象,反正不管如何,他已固执地要毁掉一切,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在波兰维托尔德·皮莱茨基上尉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一份来自波兰卧底的报告》和匈牙利医生米克洛斯·尼斯利的《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的两份真实记录的报告中,第三帝国对犹太人、波兰人以及其他种族实行的是“杀、杀、杀”政策。而在费斯特的这本书里,第三帝国最后几天里的“傻、傻、傻”也凸显得淋漓尽致。先是希特勒的“傻”,树倒猢狲散,被理想的“帝国梦”蒙蔽双眼的希特勒此刻已没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了,他一味沉浸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听不进任何建议,专断地实行着极权主义。可悲的是,第三帝国的内部已经开始人心涣散,他的命令不再是圣旨。然后则是内部的“傻”,忠诚的人,对希特勒誓死愚忠到底。比如戈培尔和其夫人,两人痴傻的誓死追随希特勒不说,还残忍地毒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连最基本的人性都已散失。而有点小精明的人,已开始寻求生之道,比如曾对希特勒忠心耿耿的希姆莱企图单独和英美媾和谈判,与他有连襟关系的费格莱因和红发情妇打算出逃等等。内部的官员拍马屁的继续拍马屁,想上位的继续想办法努力迎合希特勒往上爬,绝望悲观的,就纵情声色,夜夜笙歌,用酒精麻痹自己,此时的第三帝国内部已是散沙一盘。最后是小部分士兵的“傻”,在一线抗战的士兵是最底层的,也是最可怜的,帝国思想已深植他们的心里,在战争胜负已分明的时候,依然有部分士兵以肉身之躯迎难而上,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甚至有部分士兵在战败后,要么相互开枪自杀,要么自己饮弹身亡。对于生命只有一次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愚傻”。然而这一切的“傻”都是建立在希特勒想要迫切毁灭一切之上的,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思想、双眼已被蒙蔽,他脑海里想到的不是拯救德国人民于水火,而是要毁掉自己拥有的一切,他守不住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只有毁掉,方可安心。可是聪明一时的希特勒,怎会明白,这个世界并非是一己之力可以毁灭的。第三帝国的最后末日,城市毁损严重,纳粹的兵力严重受损,德国老百姓死伤无数,本可避免的一些伤害却因希特勒的最后疯狂不断发生。以史明鉴,约阿希姆·费斯特的《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让人看到更多的历史真相,从而引发深思。面对历史,每个国家、每个人从来都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自省者。ps.文字皆为原创,若转载或另作他用,请豆邮告知!
  •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谈起希特勒总会让人们联想到各种非自然事件的幕后操纵者,俨然是一个第三只手一般的推动者,影视题材更是层出不穷,从情妇到鼠疫的制造者,从月球到南极,处处都有希特勒的影子。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对犹太人的极端政策。德国还曾经考虑把所有的欧洲犹太人流放到马达加斯加岛去,让他们自生自灭,后来是发现根本没这么多资源,特别是运输的能力完成,干脆来了个最终解决,才开始真正大规模的杀犹太人的。 说穿了,欧洲那些国家几乎都讨厌犹太人,但是希特勒是笨人动了手,其它国家歧视但是没这么杀人,所以就显得高尚一点。这周美联储终于发布加息的消息,提振了美元,从经济和宗教的角度看,悄悄的说一下,如果当年希特勒成功的遏制了犹太人,那么美联储里犹太势力还在不在,世界的经济格局还是不是现在这个局面,唏嘘,历史的漩涡,终将影响着世界版图,个人的生命轨迹更是如蝼蚁一般身不如己。强大如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战车也终将驶入历史的浩瀚!我们可能要遭到毁灭,但我们崩溃时要带上一个世界----希特勒在本书中提到,这大概是历史的驳论:希特勒几乎悄无声息的消失,竟奇怪地让他在后人的记忆中长存。在这些人或那些人的头脑里,他仍然栩栩如生地活着,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变得更加强大。在占领和扩大权力的过程中,他放弃了所有理想化的修饰,从来没有对他的统治来番粉饰和美化。德国人自古以来都对这种理想化的思想感到自豪,也许驰名世界的精工科技就得益于此。写到这里,想提一下暴政的秦始王君,也是辣手摧花般的废百家。大一统也是赤裸裸的未粉饰和美化。历史上的杀戮,包括活埋赵国三十万大军等等,只不过是两个人一个成功了,一个没成功。在此书中,希特勒比起任何场合都更加毫无保留地吐露了心声,诸如,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四日,他在元首大本营说:“会把怪癖的同类当作集体外的外来者踩死,猴子那奉行的东西,往高的层次说,肯定也适合于人类…….” 最后十四天,引发人们对德国政权终结的反思.《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这本书,在对大量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德国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以事关人性的角度,逼真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描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行将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揭示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制造历史漩涡,影响欧洲及世界的。空港汇仁2015.12.22
  •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这句话出自阿道夫•希特勒之口,那是1945年初,他预见到德国即将落败,对副官尼古拉斯•冯•贝洛说的。但其实,早在1941年11月苏德战争相持阶段,希特勒就有过类似言论。这就是希特勒,可怕的不仅是他的疯狂,更在于疯狂中的冷静,以及他把疯狂的念头化诸为现实的决心和行动力。这在希特勒人生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其突出。最近有本《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主要讲述了希特勒和情妇爱娃,还有戈林等核心成员的末日众生相,揭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作为纳粹德国研究权威,德国历史学家、作家约阿希姆•费斯特曾经写过《希特勒传》、《第三帝国的面目》等多部作品,他拥有极高的叙事技巧,细节描摹非常到位,描述凝练而有张力,比如书中不时写到希特勒颤抖的手,病痛折磨和心理冲击让这个濒于疯狂的人饱受折磨,但即使在崩溃边缘,希特勒仍然牢牢掌控着第三帝国的最高权力,并且依然对整个世界发挥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即使在他死后也难以消除。费斯特在史料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现场还原,这使得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仿佛身临其境,或者像是在影院观看一部史诗级的战争大片,既有历史的严谨考证,又有戏剧化的跌宕起伏,因而在阅读乐趣上很有吸引力。但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情节性,而是需要读者去自我挖掘,在那些打破节奏的横生枝节之中。本书篇幅很珍贵,仅仅192页,作者不惜笔墨挤出了两章,从事件本身抽离开来,以审视的目光透析背后的“推手”:第二章/必然产物或浩劫:德国历史中的希特勒;第八章/世界末日。前者从历史根源寻找希特勒的“制造”过程;后者则分析希特勒的个性心理以及他留给这个世界的“遗产”。这两章貌似和故事本身并不相干,但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品位,让它超拔了畅销书范畴而引发大众的反思。日耳曼人曾经不断迁徙,直到公元919年,亨利一世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德国在欧洲史上只能算是列强丛林中饱受欺凌的小家伙,长期的分裂割据和宗教战争更是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因此很多德国人都具有世界公民的情怀和广阔帝国的迷梦,即使是黑格尔这样的大哲,也热衷于论证德意志民族是一种“世界历史民族”,作为普遍精神发展道路的承载者,德意志民族有权统治世界。极端民族主义结出的恶果首先就是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者的羞辱感不仅没有遏制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反而在“前线战士”希特勒等人的心里种下了二战的复仇种子。正如本书所说:“一个种族的乌托邦,它将开创一个世界的新纪元。”无数德国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认为自己担负着历史的使命,要去占领广泛的区域,灭绝所有的“劣等民族”,建立一个“新人”的美丽新世界。这正是法国思想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一再告诫的,当群体意识取代了个人的独立思维,带有“自发性、暴力、残忍并充满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的巨大灾难。这场灾难借助希特勒之手点燃了火把。为什么是希特勒?本书最后一章的分析如此必要。费斯特说希特勒的头脑里不具备任何的文明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让纳粹所经之处必然留下一片“焦土”。“使多数人跟着走的,使他们折服的,把他们迷惑住的,是希特勒本人。”这就是“群体领袖”的魅影。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1924年就在演讲中指出,纳粹党以衣着颜色和徽标、游行和煽动性的演讲、夸张的宣誓和庸俗的音乐来激起青年的政治热情,乃是对年轻一代的毒害,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希特勒并不是领导真正的民族革命的英雄,他通过各种独创性的仪式树立个人的权威,唤起德意志民族“天命论”的感情,让整个德国社会都陷入到非理性的狂热,让群体氛围主宰着处于其中的个人的全部想象。第三帝国终结了,纳粹政权在炮火中烟消云散,但本书作者说,“在真正的崩溃中,丢失的东西总是远远多于人们所见”。后希特勒的世界依然幽灵飘荡,那些丢失的能否找回,那些不该存在的能否最终丢弃?1945年,史学家称之为“零年”,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细腻的白描,也有讨论的章节,只是薄薄一册只见掠影,意犹未尽
  •     内容略显混乱。希特勒最后阶段其实已经没了主心骨,也就是一个濒临死亡的凡人
  •     比较真实的还原历史~
  •     希特勒和戈培尔还算有种,全家自杀。好歹没有被战胜国羞辱一把再送上绞架。比起东条英机、墨索里尼这样的烂人强太多了。
  •     起这么大的题目,相比来说内容太少也没啥新意。
  •     电影帝国的毁灭即视感,作者的希特勒传也很不错,不过已经是删节版了
  •     怎么说呢,把毛子描写得… 嗯… 但是神经质的希特勒像画出来一样清晰。
  •     欣赏这种扒开面具谈人性的方式叙述历史,个人中心的希特勒、奸诈的斯大林、流氓痞子的苏军。
  •     原来是《帝国的毁灭》母本,简直像把电影重温了一遍。翻译的中文语感略糟糕。
  •     翻译不是很好
  •     揭开了希特勒这个“冒失的小巷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真正面目,描绘了第三帝国毁灭前的地堡里的人们。在这里重逢网络恶搞经典选段《元首的愤怒》令人惊奇,《帝国的毁灭》其实是部不错的电影。
  •     这本小书真是自带视频……元首发怒的场景简直历历在目。穷途末路的政权,总在死亡时不缺陪葬者。兴,亡,百姓苦。不过最后为帝国买单的正是当初把希特勒推上神坛的普通国民,这么一看也算求仁得仁。
  •     翻译依旧有时候让人读不懂= =
  •     内容有点儿少,主要关注点是地堡的最后几天
  •     对比下来哈夫纳写的简直好到天上去,叙事太乱了,元首这种明显的psycho居然能活到现在简直了。德军最后的毁灭性跟一战一毛一样。真是极端的代名词。精英脸面害死人
  •     并非纯叙事性作品。考据和评论见功力。赞一个。
  •     翻译有点糟糕
  •     之前看过几章,昨晚上又拿出从头开始。嗯,适合深夜阅读。其中有几段描写希特勒的,特好笑。
  •     篇幅很短,驳斥了各种元首没死的阴谋论
  •     在电影上映之前,这本书带给人们视角是不可想象的。是非常不错的历史著作
  •     攻击柏林第一役朱可夫万炮齐轰坦克再前未挪动一步;海因里希崩溃论正确但希特勒无视,他在地下室逼仄地狱氛围作出与现实脱节的奇怪命令;与其说他是浩劫毋宁说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个民族的暴力和野心被文明压抑而回归森林才是释放;市民缺乏自我意识蛰伏极权形态他国合围小题大做;以为独特之路以为天助神意以为高人一等;他的演讲、组织能力、极端性绝无仅有,要开辟种族乌托邦的新世界,把人当工具欺骗践踏以实现个人野心;戈培尔促其死守柏林成就历史;自述遗憾德英联盟不成民族性动摇东扩准备不足与意友谊误事不够无情和坚持;美苏握手使之绝望预言西方输给东方;戈培尔夫妇最后时刻动摇已晚;45430下午10桶汽油焚尸;焦土败亡甚至德民族灭绝证明不如东方人;攻克柏林红军付出30万人。整合众多材料而成的本书具有权威性也好读。
  •     描述➕讨论,翻阅完,还可以,结合那部电影来看会更明晰,电影的细节书里都有描述
  •     2017第9本。关于此书的内容,题目足以概括,更值得说的,是作者在书中的两个观点。第一,自结构主义兴起,历史学家似乎关注社会背景甚于叙述,这就导致都在着眼小处,不敢进行宏观研究。第二,没完没了的注释,会打断阅读。关于第一点,我也说的很多,不再赘述。第二点我也很同意。作为历史学家,甄别史料,本是基本功。然而现在的趋势,是罗列排比,似乎占有完全。然而细看之下,一则毫无分析功力,把历史学家应做的工作转嫁给了读者。再则为罗列而罗列,很多重复,虚假,毫无意义的使用,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看得多。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历史叙述范例
  •     疯狂之末。颇有可读性的现代史读物。
  •     写的很精彩,就是太短。
  •     越是深受其害越是要说服自己相信投身于其中的是一项高于生命的伟大事业。我从开始就看到了结局,人们自语道。与其当一个懦弱不敢言又将战犯推上神坛的愚民,不如死在自欺杜撰出的悲剧英雄传奇中。于是愚昧成为信念,罪恶成为美德。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题外话,希特勒应该很喜欢尼采吧。
  •     描摹了希特勒最后的狼狈,以及第三帝国内部的末日表现,细节到位、渲染氛围,整体很流畅,兼有一定的思考。可惜170页实在太少了点,没法构建更宏大的格局,对德国以外的战争局势少有涉及,也没能更深地去挖掘历史根源,几个大国的矛盾纷争,还有希特勒留给世界的“遗产”,他带给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以及人性本身的剧烈动荡。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如果可以知道自己的生命和事业仅剩十四天,不同的人会做出怎么样不同的举动。一个癫狂的天才用毁灭一切的行为留下了影响世界半个多世纪的政治遗产,这影响了多少人的命运。
  •     叙事部分非常好,生动再现了第三帝国的崩溃时刻;议论的章节高深了,是典型的欧洲人的思维逻辑。作者认为希特勒就是“一个暴发的黑帮头子”,受强者生存的史前文明行为准则驱使,有天生的毁灭倾向,他要毁灭的不仅是犹太人、布尔什维克,还有整个德意志民族,并因此获得满足感。深以为然。
  •     真实地重现第三帝国最后的末日~
  •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希特勒
  •     好烂的翻译...
  •     魔法少女阿道夫和爱娃希特勒之死 是一部伟大的剧本
  •     可惜篇幅有点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