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伯利安》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海伯利安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806019726
作者:[美] 丹·西蒙斯
页数:311页

《海伯利安》(4)——本杰明·巴顿的时光与记忆

为了《海伯利安》,我又去重读了《本杰明·巴顿》——绝对不是为了布拉德·彼特的今年的电影。偏偏悲哀的是,当我去搜索《本杰明·巴顿》时,满眼看到的,却都是所谓《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电影相关,我不相信电影能带给我当年读菲茨杰拉德《疯狂星期日》那个集子时同样的感动。但是,必须要说的是,《本杰明·巴顿》的故事虽然新鲜——至少在当时的我看来如此——它本身却并不是那么感人,逆时间由垂垂老者慢慢年轻直到婴儿,直到混沌的消失(死亡),这样的创意,配上作者活灵活现的笔调,带给人的冲击,更多是来自这样设定的荒谬感。丹西蒙斯往前踏出了一小步,就是这一步,让他不是一个拙劣的模仿者,而成为一个出色的借鉴者。他不仅描写了逆流的时光,更加描写了逆流的记忆。作为父亲,亲眼看着自己的女儿因为收到了光阴冢的‘时间熵’的影响,而患上了前所未见的梅林症,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女孩,一天天的逆时间而生,时光、包括记忆都在她的身上缓缓的反向流动着,看着越来越懵懂的女儿,一天天被自己过去的记忆和眼前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困扰,学者和自己的妻子,只能默默的全力呵护着女儿,一面尽力寻找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治疗她,一面却用远胜于那第一次养育时的耐心来保护瑞秋。女孩记起自己生日‘当天’的晚宴,叫来了儿时的好友,却发现她们早已为人母;记得自己‘昨天’才放下的玩具,’今天‘就已经陈旧得’如同‘数十年的旧物;昨天还年轻的父母,今天却已经满头白发;家中来访的陌生客人,殊不知曾经与自己热恋的爱人;母亲在车祸中去世了,女孩却还期待着明天的再见;越来越年幼的女孩,渐渐的甚至忘记了和父亲的暗语。语言对他来说是最困难的。她的词汇量迅速减少,就像父女俩之间的桥梁失了火,切断了希望最后的连线。她两岁生日过后的一天,索尔为她掖好被角,停在门口,说道:“晚安,金丝燕。”“啊? ”“明天见,金丝燕。”瑞秋笑了。“你应该说——‘不见不散,小雨燕,”索尔说道。他向她解释金丝燕和雨燕是什么东西。“不见不散,鱼燕。”瑞秋咯咯笑起来。第二天早晨,她又统统忘掉了。悲伤的索尔,承受着丧妻的痛苦,承受着女儿渐渐走向‘消失’的担忧,同时,坚定的和梦中要求他前往海伯利安将女儿献祭的声音抗争着。而他的回答,同样振聋发聩:听着! 再不会有任何献祭,不论孩子,还是父母,也不会有人为我们人类以外的其他人牺牲。以恭顺求救赎的时代早已过去。我说完了! 要不然放过我们,要不然就以父亲的身份加入我们,不要再白白接受别人的牺牲了,这就是亚伯拉罕的选择!亚伯拉罕的献祭,这个圣经故事贯穿在索尔的故事的始终,也似乎代表了作者对于这个宗教问题的思考——但是这些都不是打动我的地方。当我看到索尔闻听妻子的噩耗,当我看见小瑞秋和父亲之间语言的纽带终于断开,我的眼泪不争气的涌了出来,连忙看向车窗外的黑夜。相濡以沫,大爱无边。最后一句话,不要在公共场合看这一章。

微感

错过六折本,稍觉可惜。但是不妨。作者是很包容的。开篇第一行便见拉赫玛尼诺夫大名,猜度此为故事基调的一部分。接着读下去,确实是印证了。至少是个人来讲。不过读的时候思想开小差,我又想到爱伦坡的《梦中之梦》。个中缘由?不知。看完后无话可说,不过过一段时间后就冒出点主观感想:没有道德问题,没有人性问题,这两个问题很难在当代讨论;最后,什么也没有,只剩慈悲,大慈大悲,以及荆棘,仅此而已。见过评论说此书翻译不好,这跟我第一感觉相反。这个中文译本文笔流畅优美,虽未读过原版,但是以为这种风格很合适。感谢译者带给我们这样一本好书。很难忘,很难忘。

奇书 奇书!

个人认为看过最好的一部小说,这么宏伟的世界构思,真是奇人,规模丝毫不逊指环王!无尽宇宙,无尽时空!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这么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世界,实在佩服,这部书让我想到《光明王》和《安珀志》,不朽奇书!

翻译的老问题忽悠了虔诚的读者

我是带着膜拜的心情去当当订购了海和海陨上下,接着又带着膜拜的心情去阅读,然而看了不到两页我那膜拜之情就被那低水平的翻译给搞没了。我已经很仁慈的忽略的了字体超密超小,印刷不清等硬件问题了,却无法再宽宏大量的忽略翻译的问题,一边硬啃着此书,一边在脑海情不自禁的浮现出我用google疯狂复制翻译的不堪岁月。。。译者的翻译手法如出一撤。万卷毁了一颗科幻小说界的亮眼明珠。。。。。

总算看完了后两部

总得来说 不如同版上所见别的同仁的评价(有同仁称后两部远好于前两部,理由是:有冒险小说的味道。。原话大致如此,具体见原帖)我从来不觉得丹总是想写冒险小说。后两部,要是从冒险角度讲,我觉得大致是把那条传说中的远传之河走了一遍,游览了若干世界(钦佩其想象力),或者说是世界遗迹。我还是觉得第一本最好,下来的都可以说是为了结束第一本,当然故事依旧宏大。而且,后两本没有太多惊艳之处:那个神父,我很喜欢,可惜描述的章节还是偏少。而且到后来貌似驱逐者的技术也落后太多了点?怎么混的?女孩最后的结局。。。。。不好说啥 估计丹总自己也没啥好主意了。不知道最后他老人家到底想表达啥——极端宗教势力更可怕还是科学原教旨更可怕 只好给了个新圣灵出来很喜欢那个神父 一直以为神父的梦想能实现呢 (拉着小姑娘的手在复兴之矢的大河边闲逛)我英文0基础的,估计可能很多精妙之处没看出来,还得等回头译版出来再看看。还有我其实非常不喜欢加进时间旅行的因素,那其实很没意思,属于典型的GO-TO 搞不好就全乱了 哈利波特3就因此失色不少 我看罗琳也很后悔 迄今为止看过的写时间旅行最好的还是要算《国王与玩具商》 很老的一篇所以说,到最后,卡萨德知道伯劳敢情是他变得,难怪小郁闷。然后小姑娘也就一年多时间跟老公欢聚,不知道一年多后咋办。到最后一些很关键的地方 丹总自己也不交代了 不过也没办法 能写到最后不崩溃已经很难为他了 还是套用书中一句话“真正的书或诗歌,从来无法完成,只有抛弃。。。”

新世界

终于在2007年的最后一天把《海伯利安》看完了。很开心能够在豆瓣看到这本书,而且在当当和卓越全都缺货之前买到,呵呵。《海》是四部曲的第一部。七个朝圣者穿越百万光年来到海伯利安,怀着各自的故事与目的聚首。第一部就是讲述他们过去的故事,从而带出整个世界的全貌与朝圣事件的开端。6个故事看似风格迥异,但却勾勒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描绘了新世界的种种。神父的故事,讲述了信仰的崩塌与重建,新神是如何诞生的。但是其中的很多细节在这一部中还无法解释。但是通过神父的描述,勾勒了海伯利安的整体面貌。疑点在于十字形与迷宫,伯劳鸟则首次登场。士兵的故事,描绘了环网内的战争,霸主与驱逐者的对立。士兵本身则与伯劳亲密接触,提及了逆时间而行的光阴冢与伯劳鸟。两种方向的时间开始交叉行进。诗人的故事,旧地开始出现,时间范围被拉的更长,历史与未来交织,诗人本人的遭遇起伏正显示了整个世界的人文情怀的沦丧,文艺不再有价值,世界只是高速运转各取所需的机器,轰鸣的运转,除了海伯利安。诗篇描绘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诗人则只是记录。但是诗篇仍未完成,朝圣还在继续。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处?学者的故事,逆时间而行,展现了光阴冢的时间潮汐如何与现有的时间发生冲突。起点走向终点,终点又走向起点,如果光阴冢与伯劳鸟是未来的产物,那他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面对时间,一切力量都是那么渺小。这个故事讲述的情真意切,动人异常。侦探的故事,技术内核从幕后走到前台,海伯利安角力的三方都已出场,面对强势政权,小人物如何坚持正义与反抗。故事的结尾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领事的故事,继续阐述了霸主的扩张,殖民者与非殖民者的冲突,一场精彩的反霸权斗争。驱逐者的面目开始清晰 ,而一切冲突的焦点又回归到了海伯利安。本书到此为止。虽然本书到此为止,但是阅读的过程则是充满快感,而当读完这些故事,《海伯利安》中的世界则在脑中鲜活起来,勾勒出这样的画面:远距传输门遍布的霸主政权所控制的环网世界充当已知世界的实体,环网世界外的驱逐者则充当异教徒,两方在环网边缘的海波立安严阵以待,而我们的主人公则在海伯利安上继续朝圣之旅。或许结局早就埋藏在光阴冢之中,但是在两条时间交汇之前,没有人知道真相。期待第二部。

沉痛的故事们

Hyperion本人是希腊神话泰坦神之一。作为地母盖亚的子女,泰坦神曾与以宙斯为首的奥林波斯山众神就权力进行过激烈的争斗,可惜不是胜者。然而,无论在神话抑或现实中,利益集团的激烈冲突,都是最刺激、最戏剧性、最具悬念、最沉痛也最激发希望的故事。尽管故事的逻辑主线,是由一次七人组成的莫名朝圣为主体,但蒙在那面纱后的双眼,确是浩瀚宇宙中激烈冲突的种种势力。无论是在太阳系还是在银河系,生命体所锻造出的东西,都那么类似。故事没有引子,莫名的七人因人类集团“霸主”势力的通知,集体去面见一只叫伯劳鸟(shrike)的杀人怪物(当然它也因为强大的能力被视为圣物)。它位于在“Hyperion”这颗星球的光阴冢(Time Tomb)附近。只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七人都背负着沉痛的过去,并且直至结束,他们都只是终于走近了伯劳鸟和光阴冢,本书就是把每人的故事,作为拨开迷雾的地图拼板。最终,读者大概同这七人一样,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恐惧与期待,渴望走近光阴冢,等待命运的审判。本书对我个人而言,喜爱的与不喜的一样突出。这本书沉痛得几近恐怖的气氛是我爱它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霍伊特神父讲述杜雷神父的故事,之所以我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完全是因为这个极度沉痛的开篇,尽管最后我也不明白这块拼版的实际意义为何,作为独立故事而言,它已经足够的好。杜雷神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在Hyperion上追寻传说中的比库拉人,几经悲喜。从发现大裂痕中十字架以印证教宗的狂喜,到发觉十字架真相的彻骨心痛,到最终,他做出了惊人的选择。讽刺的是,他对上帝的追求居然变成了对死亡的追求。他可以选择成为另一个永生不死的比库拉,也可以选择几近不可能的死亡的人类。他选择了后者,用那样平静的心情,用如此虔诚又惨烈的方式。使得我,差点忘掉了故事的主线,望见那卑微肉体对于灵魂的渴望,实在难以忘怀。再有我喜爱的部分,是伯劳鸟与光阴冢的概念定位。出色的科幻小说,总该有惊人的科幻定位,否则,如果只是穿上了一堆魔幻主义新名词的外衣,那未免太贫乏了。作者在时间概念上确实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想象。将单向性的时间,假定为双向。虽然丹在这个概念上的推进逻辑混乱、伐善可陈,缺少进一步有创造力的推论,丹所有的苦痛与沉重确实都在此爆发,令人兴奋、引人遐想。最典型的是学者女儿瑞秋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得足够简单,也不像杜雷神父的故事那么峰回路转,戏剧迭出,这是一种沉痛的积累。是把一宗悲剧一点点一步步地描画清晰,让人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个家庭所背负的每一个痛楚的脚印。这是足够沉痛但压抑心弦的故事,没有戏剧性,只有苦苦挣扎。虽然我个人喜欢,但是对于纯粹的压抑,更多的旁观者该是选择抽身吧。说起来,作者丹乃是文科出身,若论修辞和典故,自然是他的拿手好戏,尤其写到诗人马丁的自述,词语和愤懑喷涌而出,几近可以冲断读者的视神经。他以英国诗人济慈那篇未完的Hyperion长诗为引子,在故事里翻出了无数的花样。我喜爱其中的许多描述,包括所有的自然景色变幻,包括那些可以“面向不同天空的房间”,甚至包括人类煎炸死牛肉卖了九万亿之类。不过,我只能接受沉痛,不能接受无止境的愤懑,所以我实在对诗人马丁的故事不敢恭维。无论他有多么热爱词语,多么寄托于自己的作品《诗篇》,那些无休止的愤懑,无数伪装出的沉痛,只会让精神崩溃、世界坍塌。他历尽荒唐之后,忽现身为救世主般洪水样的批判,就连他热衷的闪回、磕电都成为他指责精于计算的妻子的责任。这种批判再猛烈也不过是个怨人不休的唐僧絮语。就在他最终挥舞着稿纸喊,自己的诗歌预见了到今日的许多时,真想问问,那些诗歌除了让悲王比利躺在刀刃上,还做到了什么?卡萨德上校讲的是感情被欺骗的痛,侦探的故事讲的是失去亲人与爱人的痛,而领事的故事,则是失去自由与自然的痛。我不能,也无法一一言说。因为没有答案,因为这些沉痛实在太熟悉,几乎不用置身浩瀚的宇宙,只在地球一颗小小的星球上,人们就足以体味。可是大概每个人,无论如何,都将像每位主人公一样,握住手中的过去,不放过哪怕一丝走向未来的机会。以此而看,时间的棋子也是时间的主人。说完喜爱的,此书的瑕疵也是不吐不快。首先,丹在控制“星际——未来/过去”的冲突主线和这六块拼版(只有六个人讲了故事)上做得不那么尽如人意。至少三个人(霍伊特神父、卡萨德上校、诗人马丁)的故事貌似出现伯劳鸟,却看不出引发主题冲突的直接联系。潜台词:只要看学者、侦探和领事的故事,主线就足以清晰了。尤其领事那匆匆的描述,只在几页之间交代重大逻辑环节,匆匆、太匆匆。其结果是,细节的悬疑过多:诸如十字形的人到底在伯劳鸟的倒逝中起什么作用?卡萨德上校真的重要到只有他才能作为战争的导火线?瑞秋的牺牲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没有看续集The falling of hyperion前,也不好妄下断语说,那些细密的线头,最终没有被缝上。不过以目前来看,线头也稍微多了些。其次,就是典故用得过多,辞藻泛滥。罗列各种典故和文化信息,诸如Varanasi、中国诗人什么的,除了让人体味一点东西方文化细节皮毛外,实在看不出意欲为何,看多了,被这些花哨表面刺激得难受。不过,这本书还是值得花时间享受其中的。所以续集,我也还会读下去。

个体史诗,太空歌剧

“太空歌剧”,看到对丹•西蒙斯的科幻作品《海伯利安》的如此描述,我既感到兴奋,又感到一丝畏惧,宏大的叙事常常让你充满期待,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叙事迷宫中晕头转向。但是,随着读这本书的进程,我打消了顾虑,深入其中,丹西蒙斯选择了《十日谈》式的方式,以个体的史诗,来组成一场太空的歌剧,宇宙的史诗,不同的个体故事,交织着悲欢离合,爱恨纠结,正是这种个体情感的展现,给了我极具震撼力的阅读体验。本书的故事背景其实相当宏大,那是一个跨越多个星球空间的庞大帝国,同时,其中又有“驱逐者”这样的反抗组织,很有《星球大战》的味道。但是,丹西蒙斯没有去费劲的全景展现这个帝国的细节,而是巧妙的营造了一场朝圣之旅,七个朝圣者一路上,由其中六人分别讲述各自的故事,这样的结构设计对于丹和读者都是更轻松的选择,本来宏大叙事讲求并行的展现各自角度,营造史诗效果,但是丹将之“串行化”,每次集中于讲好一个故事,读者也不必费劲的左顾右盼各个分支,而是集中的体会一个个故事的情感。与参与朝圣的人不同的身份相匹配,这六段故事也是特点各异的,牧师的故事可谓其中神秘感最强的,有着很强的压抑感,那种感觉就如《指环王》中两娃跟着古鲁姆深入黑暗势力范围的阴暗,其中交织救赎与迷茫;而故事开始看上去粗线条,有些暴躁的上校,则讲述了一段在虚幻与现实中开始的爱情故事,他的故事显得更加传统和好莱坞化,但是生死中的爱情始终充满了感人的张力;我觉得诗人的故事是最有趣的,他的经历既有文学史诸多传奇诗人的那种跌宕起伏,又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家困顿生活的写照,后段连续的神秘死亡事件有些爱伦坡的风格,再加上神秘的伯劳鸟在他的故事中初现狰狞的杀伤力,诗人的故事传奇色彩更浓;最感人和让人心中有些惆怅的故事要数学者了,这是一个类似《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逆生长的故事,故事写的细腻动人,特别学者看着女儿渐渐变成婴儿的无奈,看着妻子撒手人寰的悲痛,都直入人心,令人动容;女侦探的故事充满了黑色电影的味道,剧情上有些上校故事的味道,带着一份错爱情伤,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有了些《黑客帝国》的味道;最后,领事的故事显得并不突出,但是却给了整部小说一个反转式的高潮,留下让人欲罢不能的余味,期待着接下来续作《海伯利安的陨落》。可以说,这六个故事看似各不相关,风格各异,但是又拼接出了一幅银河世界的全景,作者没有专门的来细致描述这个世界的组织和风情,但是却在各个故事间,交代了这个世界的各个侧面,各种矛盾,作者就如一个举着摄像机的纪录片导演,不断切换角度,又完美的将其剪辑到一起,完成了这部动人的歌剧。可以说,这六个故事都带着一种忧郁和感伤的气质,没有太多团聚,只有太多别离;没有太多欢喜,却有太多泪水;几位朝圣者身上都透着一种孤独,悲剧故事的张力再次在这部小说中得到突出体现,不但故事引人入胜,情感更深入人心。前段时间刚看了丹西蒙斯的《极地恶灵》,当时就被那部小说营造的悬疑、神秘和绝望气质所吸引。比较两部小说,发现丹西蒙斯都采用了“群戏”写法,不同的在于《极地恶灵》是同一事件不同人角度的表现,而《海伯利安》则是不同事件不同人故事的“群戏”,而两部小说同样颇带悲情味道,同一作者手法和精神气质的连贯性还是明显的,他游刃于不同题材间,却在不同的舞台上都献上了以个体情感交织组成的动人歌剧。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7da53af212d03f7faed5062.html

存在的意义

这绝对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如果你认为科幻小说只是通篇卖弄着伪科学新名词的老套故事的话。这甚至不是一个“故事”。虽然书中所有都是发生在一个不属于“现实”的世界。古典、哲学和惊悚同时出现在难以准确翻译的令人窒息的美丽描述中,居然一点都不突兀,反而,无法抗拒地投入思考和感受。每个人的经历都相互交错,时空很广阔,却把过去,现在,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指向同一个地方。战争,阴谋,宗教,生命,爱情,历史,其实都在问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无论是苟且地顺时间永生,还是艰难地逆时间死去,选择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们真的可以选择吗?我们还有勇气吗?很想看下部。。。不敢看下部。。。

翻译很赞

光看这些名词就很有味道:光阴冢(time tomb)伯劳鸟(shrike)逆熵场1. 科学术语类时间债冰冻沉眠霍金驱动器通信志赛伯飙客技术内核数据平面2. 武器类地狱之鞭密蔽场火炬船掠行艇3. 地名环网火焰林笼头山脉复兴之矢(简称复兴)鲸逖中心(简称鲸心)天国之门神林无限极海巴纳之域4. 事件名天大之误

这年头书评也有人抄·当我不上豆瓣吗·还是要推荐这本书

看到下面有人冒名copy了我的一篇文,我不知道是不是书托。但希望不要影响了《海伯利安》在读者中的第一印象。这是一本不需要用如此没底气的方式来推荐的好书。--------------------------------------------------------------------------如果2007年你只读一本科幻作品,那绝对非海伯利安莫属。(写下文章的时候身边还有Charles Wilson的《时空回旋》台版,但是估计流传度不会很大,所以不做考虑了)在旅馆的床上读完这本书。看到终章的时候,已是半夜,内心的澎湃却久久不能平息。之前就一直听到“跨界之王”Dan Simmons的大名,但是直到把这本书读完,才了解到究竟是什么含义。关于书的大意,介绍和前言已经有了,不再多说。海伯利安借助6位朝圣者各自的独立又互相影响的故事挑起一条人类文明一千年的主线,实在是恢弘至极,叹为观止。而这六个故事又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牧师的故事包含了宗教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信念的丧失、迷茫、绝望、赎罪和旧式丛林探险小说的神秘主义气息和不可知论。诗人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古典天才在现代社会的奇遇,包括了传奇式地崛起,糜烂而苦闷的中年以及最终对于艺术的执着和痴狂。上校的故事则是惊悚动作小说+卡萨布兰卡式的感情波折。教授的故事好像一幕内省的家庭剧,从女儿的得病开始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的羁绊。侦探的故事则是黑色小说+赛博朋克的冒险故事,充满了诡谲的情节发展和不断揭发出的弥天大谎。最后的领事的故事则是通过爱情而觉醒的民族主义者和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揉合在一起。总之这六个故事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任务串在人类殖民拓展史和驱逐者、电脑人工智能的恩怨情仇交汇在一起的大史诗中,读来回肠荡气。更不要说那个绝妙的关于逆时间而来的光阴冢( Time Tomb)和伯劳鸟——–这个说不清楚正邪,却又牵引着朝圣者一生的悲欢离合的关键——-设定,不断敲打着读者的神经(说实话我读了大半的书在明白光阴冢到底说的是什么)。我不觉得我有能力写什么评论,这是一部让人高山仰止的作品。说真的,只是想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好的作品在,与其读些不入流的小说,真是不应该错过这部经典。强烈期待第二部《海伯利安的殒落》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7/12/23/1188/

吴侨之是谁?

在忙碌的工作时间中挤出了一点点空隙来看这本书。终于进行到诗人的故事讲完了,虽然没读完,但是还是很兴奋的先来留个言,果然是科幻里面的王者啊!当然也要感谢译者,没把这书翻译烂掉。好好读书,好好学习,顺便也支持一下国内的科幻小说,大刘加油!

看过很久了,补一篇短评

一分扣在不够硬上。很宏大的宇宙观,虽然有些狭隘的把人类文明作为整体文明贯穿全书,但是却把单一的人类文明发散出了无限可能,而且竟然离我所生活的今天只相隔几百年而已,不自觉的还是有些小期待。加上最近看新闻讲到nasa发现了Kepler-452b,幻想也许几百年后这颗星球就可能是环网一员,也许是天国之门,或是卢瑟斯,不过更希望她就是我们梦中的海伯利安。人物的塑造相对于隔壁红遍中国的三体而言,却是饱满的多得多得多。不过在于作者用了一种讨巧的方式,用每一个人的故事来充实第一部。估计西蒙斯本人最开始也未必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去表达什么,不过写着写着,整个宇宙,或者霸主世界活了过来,而穿插在其中的环网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联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变成了支撑这个世界的骨骼。游群,作为一开始被作者设定而成的默认敌人,却被无形的弱化了。以至于整个海伯利安上下两卷,游群只是和领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说一下一开始对作者想法的误解:以为这是三体(我真的不是只读过三体,不过觉得很好对比,所以拿出来了)某种程度的补完。游群和霸主,一个留在了陆地,一个飞向宇宙,分别演化出了两种文明。按照这个路线去写似乎是情理之中。以至于到后来,突然间的吧矛盾的核心拉到了内核与霸主,人工智能和人类文明,似乎作者考虑的比我要久远的多。一直以为从进化而言,机器会成为一个比人类更高级的文明。宇宙中的资源本就有限,相比肉体与机器,机器更容易获得能量和资源,机器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机器能够更加高效的沟通,这些属性,使得终将有一天,当如今还处在寒武纪时期的机器生命真正觉醒的时候,势必与人类存在一场终极的战争。而如今的人类如果不去寻求变革的话,终将在进化中被淘汰。而很显然的,机器也许也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也许宇宙最终状态,就是以其中无数小文明为媒介的宇宙整体意识的觉醒。(原谅我无视所有大爆炸,大分裂,熵增等等等的假设,但也许我们只是用一种规律性的数学模型在表达宇宙这个生命体的成长罢了。)最后是宗教,原谅我从小受到的无神论教育对基督教一窍不通。不过这本书从事之中贯穿的宗教内涵,在所读过的科幻中,还算是很独特的。

ignorance is bliss

老调重弹一下,好的科幻小说,都不光是科幻,而在于哲理,在于对终极的徒劳的思考。所谓终极,无非是时间和宇宙,以及人的归宿。不免觉得人始终还是一种可悲的生物。寻寻觅觅只能归于虚无。领导说,写东西要有高度,又要虚实结合。讲述了故事的几个人都有鲜明的代表性,神父、武士、诗人、学者、混混(容许我这么称呼侦探)。除了领事出于剧情需要如此设计,别的基本涵盖了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最为重要的几项职业。领事所为又使他成为了最古老的职业,当然另外一种最古老的职业似乎没有出现。和谐和谐。庞大的世界,无限的可能。但归根到底仍然只有核心仍然只有几项:信仰、亲情、爱情。最为神父的故事震撼。就写到这儿吧。至此敬礼至此那个敬礼敬礼。

读完了,比开始的时候好,但是还是觉得冗长

故事不错,开始有点乏味,后来有渐入佳境的感觉。翻译的很好,比较朴实,忠于原著。很多旁征博引的地方也注释的很详细。但是读完全书,觉得这样的小说,应该可以翻译的更有文采一些。这样的书,应该译的象讲故事一样,很快很随性。

每个故事都充满想像

书内又7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充满想像,里面有一个故事和电影<本杰明奇事>差不多,都是得了一种时间病,生命出现倒转的现象。非常有趣,不知电影是不是偷这本书的桥段?不过此书需要很费心读,因为里面对未来的想像好多,很多都难理解。

作者对宗教很有成见啊

刚看完第一个故事简直就是借着科幻的名义反对宗教啊:主教们都是寄生虫虔诚的教民们都是智商退化的傻子信教相当于自我阉割精神会被永远的控制……呵呵

一出壮阔浩渺的宇宙史诗

一出壮阔浩渺的宇宙史诗——评《海伯利安》乃鼎斋无机客《海伯利安》的作者丹·西蒙斯,是美国一位创作横跨科幻、恐怖、奇幻等多个领域的小说家。他的成名之作《迦梨之歌》(Song Of Kali)就是一篇获得了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的奇幻小说。截至2006年,丹·西蒙斯一共获得过4次布拉姆·斯托克恐怖文学奖,外加6次布拉姆·斯托克奖提名,他的《暗夜之子》(Chilidren Of The Night)、《冬季狩猎》(A Winter's Haunting)给吸血鬼题材的小说带了不少新意,也正因为如此,恐怖文学大师斯蒂芬·金发出了“我景仰丹•西蒙斯”这样的感慨。丹·西蒙斯学文出身,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教育。他的写作生涯起步并不容易,在1982年,西蒙斯得到了科幻名家哈兰·埃里森的帮助,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三年之后,西蒙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迦梨之歌》。1989年,已经是世界奇幻奖得主的丹·西蒙斯终于辞掉了教职,专心从事起了写作。当年,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科幻代表作《海伯利安》。《海伯利安》甫一问世,就好评连连。正是这本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科幻小说,奠定了丹·西蒙斯科幻创作的基调。文科出身的丹·西蒙斯不同于一般理工科出身的科幻作家(譬如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他熟谙经典文学,在作品中往往旁征博引,使得小说的内涵与细节十分丰富;读者假如博闻广识,自然不难看出其中的细腻之处,心领神会之后会意一笑。其次,西蒙斯的小说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书名《海伯利安》与约翰·济慈的未完成史诗诗作的重名,并不仅仅是巧合而已。小说在描景状物时,常常可以见到诗意浓厚的文句。譬如“太阳落下,给河流上带来了一种感官上的宁静,不久之后,虫儿聒噪,夜鸟啼啭,组成了一首大合唱,打破了宁静。有一会儿,霍利河的河面化作了一面淡绿色的镜子,映出黄昏的天空,觅食的鱼儿跃出水面,蝠鲼运转扰起尾波,只有在这时,水面才泛起涟漪。当真正的夜幕降临,蜿蜒起伏的山峦围绕着诸多山谷溪涧,其中有不计其数的草原蛛纱舞动着身姿——比起它们在森林里的远亲,这些蛛纱色泽更淡,但面积也更大,发出冷光的暗影足有幼童般大小。星座出现,点点流星划曳而过,穿过夜空,这幕夜景远离所有的人造灯火,璀璨壮丽。此时,在游船后甲板上,提灯亮起,晚宴开席了。”在西蒙斯的生花妙笔下,一幕引人入胜的夜景跳脱出书页,映现在读者的眼前。《海伯利安》拥有一条堪称颇具悬念的情节主线。在小说的起初,我们就知道由于位于海伯利安星系的光阴冢显示出打开的迹象,军部的一支太空特遣部队正在开赴海伯利安,同时一群驱逐者迁移队也在向海伯利安星系逼近,形势危急,伯劳教会派出一队七人的朝圣队伍,但情报人员又报告说在七名朝圣者中,有一名是驱逐者安插的间谍,可具体是谁又还未知晓。因此,伴随着阅读,读者始终在和作者进行一场智力的游戏。从作者留下的蛛丝马迹出发,运用自己的判断,你能找出那名间谍是谁吗?小说具有类似于《十日谈》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架构,故事中套故事。在旅程的途中,七名朝圣者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小说中内含的六个故事,分别来自神父、军人、诗人、学者、侦探与领事,在故事的假设下,这六名朝圣者因为超光速旅行的关系,所经历的年代都不尽相同,他们各自的故事,代表了人类历史的某一阶段,当读者将六段故事合到一块,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海伯利安》不仅仅是一出壮阔浩渺的宇宙史诗,更是一出关于人类自身的不朽史诗。拿小说中的原话来说,就是他们每个人“代表了一个个时间孤岛,代表彼此分隔的观点海洋”,“每一个人都拿着一整块拼图的一小块,没有人知道拼图的全貌。阅读《海伯利安》,唯一的担心就是迷失在细节的海洋中。西蒙斯不遗余力、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个壮阔浩渺的世界。打开书页,新奇的概念扑面而来,颇有不知所措之感。幸得本书的三位译者添加了数百条注释,一一解惑,令阅读者不再茫然。丹·西蒙斯的文学创作,在如今的幻想小说界可谓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绝非“消费品文学”,而总是固守着作家本身的原则,从不向流行文学的“潜规则”妥协。按照自己的路子写作的西蒙斯,拥有着一批自己的铁杆拥趸。他们欣赏西蒙斯将经典文学引入流行小说的创举,也喜欢他对人性的深刻观察。相信很多的中文读者在阅读《海伯利安》后,也会为他的独特风格而倾倒。

嗯,很史诗很牛叉

以一个18世纪末期出生的浪漫的悲剧诗人未完成史诗为蓝本,写了一部同名的太空舞台剧,然后我们的万卷出版公司用很拙劣的印刷和很节约纸张的字体大小出版了一本译名叫海伯利安的科幻小说,居然不大众不说,还很难买......故事很好,很强大,很有想法和见地,如果我是15年前看得话,会觉得现在所有所谓创意的科幻电影的情节只是反复的模仿和抄袭,但十五年后看了太多的想法之后,这种新奇则不怎么明显了。不谈剧情,自己想看就是了,倒是很期待改编成的电影,总觉得一部短短2小时的电影完全不能涵盖原著中所有的想法和情节,如果擅意篡改的话,实在又是不可以原谅,假如是迷你剧的话该多好.....反正等着看吧。

高山仰止

零零散散也看了十多年科幻了,尤其近年来一般以上的阅读量都贡献给了科幻,照理也是阅书书本、宠辱不惊了。但是读完海伯利安之后的感觉却还是高山仰止,无比震撼、意犹未尽。尤其是丹在作品中对永生的意义、光阴回溯这些人类探寻千年的终极问题展开的独特叙说和探讨,更是令人钦佩不已……前天在网上终于找到了续集海伯利安的陨落,迫不及待拍了下来,期待赶快寄到啊!

未来的十日谈

看完这部小说感到极度的震撼,我甚至不知道小说居然可以这样写,虽然套路有些简单,很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十日谈》,几个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人讲述自己的一段历史,真的很棒,一个人的经历可以写一本书,那么这书中的六个人就可以完整的展现一段惊心动魄的银河史诗。

海伯利安-剧透-mark

1、牧师的故事被流放的传教士来到海伯利安探索失事飞船船员的后裔——三廿又十。他最终属于了十字形,也注定无法离开驻地,十字形带来了永生,以及永世的痛苦。牧师摧毁了三廿又十的驻地,解脱了传教士,但也背负上了十字形的命运。2、诗人的故事诗人随悲王比利来到了海伯利安,诗人之城,寻找他的缪斯,得而复失的缪斯。伯劳鸟的传说演变为了现实,诗人之城只剩下了诗人自己,他被伯劳鸟放过了一马,他想再来朝圣,完成自己的史诗。3、军人的故事上校从军事学院便开始邂逅一个神秘的女人,而她是伯劳鸟的化身。上校经历大小战斗,无论虚实,都免不了和她云雨,直至平定叛乱大开杀戒,返程途中遭遇驱逐者,双方迫降海伯利安,见识到了伯劳鸟身为时间之神的压倒优势。4、学者的故事学者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女儿——瑞秋,直至女儿在海伯利安的光阴冢被感染逆熵场,身体和记忆每天都在逆时间而行。学者和妻子都被托梦,来到海伯利安,将女儿献祭。他不愿做亚伯拉罕式献出亲人换取救赎的举动,但妻子死了,女儿只有几个月大了,他决心参加朝圣,在海伯利安献出自己。5、船长——失踪6、侦探的故事技术内核相对人类的优势越发明显,但他们对未来的预测被一个因素所拌住——海伯利安逆时间而来的光阴冢。现在空空如也,没有人知道它的过去,人类的未来,里面会出现什么,到底是内核派来灭绝人类的伯劳鸟,还是驱逐者为了拯救人类放出的救星,没有人知道。内核的终极派制造了济慈,他一心想去海伯利安,但即使找到了侦探,仍然没有避免被另一派所杀的命运。他的使命,由侦探承担。7、领事的故事领事的祖父开发了殖民地,祖母领导了叛乱,被上校血腥镇压。霸主和驱逐者都和领事有着宿仇。领事成为了霸主和驱逐者谈判的外交官,双面间谍,他杀掉了驱逐者在海伯利安的特工,启动了破坏逆熵场的设备,他的使命已经完成。

小故事,大事件

通过简单的小故事,作者缓缓向我们展示海伯利安广阔背景和历史痕迹。7个朝圣者,各自的故事竟然就完美勾勒了千年后的人类社会。神秘的光阴冢,冷酷的伯劳鸟,无不吸引着我尽快地翻到最后一页。我相信《海伯利安的陨落》同样也会给我带来一个礼拜的精神享受。P.S:我等了两个月,各网店依旧没有实体书出售,真是遗憾。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全书的六个故事中,以牧师的故事最佳,剩下的五个故事感觉都很一般.开头时提到的"驱逐者间谍".凡是常看推理小说的人,很容易就能猜到这个间谍是谁.再加上讲故事时排定的顺序.间谍的身份可说是"不是悬念的悬念".这本书的文笔很优美,大概是我所读过的科幻小说中文笔最好的一部,写景尤其写得好.相形之下,书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平面化.整本书读下来,第一个故事中死去的牧师形象最丰满.几个故事的叙述者则纯粹只是"叙述者"而已.从想象力方面来讲,这本书也很出彩;只是作者将"想象力"与"故事"结合的不算好.整本书的结构还不能说完美,六个故事彼此间的联系并不紧.整本书有些散文化,情节方面不够紧凑,需要点耐心才能读完全书.作为系列的第一本,书尾留下了许多悬念,等我看完了系列的第二本,再作整体评价.

翻译很不错

因为有人诟病过该书的翻译,所以看完之后,要特别提出,其实是很流畅的,是很好的史诗性作品。如果有人觉得艰涩,多半是由于原文的信息含量就太大,典故和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又多。但是也稍微有一点瑕疵,比如“安迪密恩”一词,我的印象里书中出现的几次,并不统一,多数是统稿的疏忽吧。再者,一些名词如果能稍加解释应该会更好,至少看的时候会更容易理解。

伟大的西蒙斯

过年期间用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海伯利安》第一部,其实单就字数来看,这本书不应该花这么久的时间,之所以读的这么慢,还是出于对经典的敬畏。这是一本奇书。和一般的硬科幻相比,它的文字非常优美,几乎可以当成诗歌和散文来看,而在故事的构思和小说的结构上,又超越了众多的推理小说和玄幻小说。这部小说的优点有很多,比如对未来世界体系的构建、对科学的严谨、对人物的刻画,都非常成功。但若说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作者的写作方式。这本书的主体由6个小故事组成,穿插在6人共同的朝圣之旅中。而每个小故事,都可以当成一部独立的小说来看,而且非常精彩,非常有想象力。比如开篇第一个,神父的故事,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一个人选择了经受永世的折磨,只为了保有最纯洁的肉体和最纯粹的精神。诗人也是一样,满嘴脏话、看似对什么事情都毫不在乎的“流氓诗人”,为了完成《诗篇》,毅然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且毫无希望的路。学者的故事是对我心灵触动最大的,也是代入感最强的。但从故事上看,简直就是另一部《本杰明巴顿奇事》,而因为我的宝宝今年也刚过2岁,所以不自觉的便把瑞秋和我家宝宝联想到一起。有此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学者的切肤之痛,这种绝望中尚存一丝希望,而希望又慢慢的随着时间消逝的痛苦真的是常人无法忍受的。但学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直到最后都没有放弃。侦探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几乎送了命,而这个所谓“人”还是一个赛博体。我认为让她做出这种选择的基础并不是基于爱情,而是基于正义与同情。一边是一个和自己生命并无交集的赛博人,一边是自己生存的环网,她选择了伸张正义,探求真相,并最终走向了朝圣的不归路,她从未后悔。领事是勇气与智慧的化身,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人,他从小就树立了人生目标,并一步步的接近着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且不论目标是否正义,世界上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很多,但大都倒在了行动上。没有行动的理想就是白日做梦,而实现梦想的途径只能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决心,还有勇气。对上校的故事没太多感觉。这几个故事独立来看都非常精彩,而丹·西蒙思将其排列组合后精彩程度更是呈指数化飙升。海伯利安和伯劳是几个故事中共同的联系,构筑出了本书的主线。而每个独立小故事之间两两、三三的个体联系,也处理的非常精妙,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本书的开篇并未对世界背景做任何交代,只是一艘船,几个人一起去朝圣,让人读起来一头雾水。但是随着6个小故事的相继展开,整个世界也随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呈现不是简单粗暴的背景交代,而是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像是一幅卷轴画,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每展开一部分,便有部分谜底揭开,同时又有新要素呈现,丹·西蒙斯就在这种节奏下不断地引发人的好奇和联想。至卷轴完全打开,全书也已收尾,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被呈现出来。全书读起来一气呵成,好像一切都想当然,完全跟着作者的节奏在走,他想让你知道什么、在什么时候知道,都是那么恰如其分,早一分则仓促,迟一分则拖沓。

很期待第二本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硕大的舞台,能让他的7个主角都有足够的舞台去发挥。到目前为止,感觉写的故事都挺好,但是诗人的故事稍微有点没有看懂。牧师的故事让我很震撼,军官的故事简直就是EVA暴走,教授的故事看了让人心酸。很期待第二本,看看剩下几个人的故事。

科幻的交响 未来的史诗 人性的礼赞

《海伯利安》只是丹·西蒙斯浩瀚壮美的星际史诗的开篇,但却已让我心潮澎湃,感触良多。科幻的交响。作为科幻小说,本书包含了诸多科幻元素,有星际旅行,星际冒险,星际战争,还有赛伯朋克,人工智能,时空穿越等不一而足。小说架设了完整的科幻世界及其世界观,有繁荣昌盛的鲸心,移动岛国茂伊约,森林世界神林,毒气星球天国之门,沙漠星球希伯伦,天主教星球佩森,高度工业化的蜂巢星球卢瑟斯。。。如何把这些科幻元素融入到小说中,而不是简单的堆砌,作者无疑显示了高超的技巧。在读《海伯利安》之前,我刚读完王晋康的三部科幻短篇小说合集,我认为老王以及其他许多科幻作家在处理“科幻”和“小说”的时候,只是把小说单纯的作为阐释科幻思想的载体,两者无法有机融合,只能生硬地通过大段大段人物对白或者大段大段的旁白来解释科学概念,大大冲淡了小说的阅读乐趣,弱化了小说的文学性。而丹·西蒙斯在抛出一个科幻概念的时候却不急于解释,保持悬念,通过之后的侧面描述及烘托强化来让读者自己领悟,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小说的完整性,又提升了阅读兴趣。未来的史诗。对读者来说,这是关于人类未来的故事。对主角来说,讲述的是人类的历史。而未来人类的历史却取决于来自未来的救世主。历史与未来错综复杂,环环相扣,横跨七个世纪,交织出一部银河画卷。人性的礼赞。其实说人性的反思也未尝不可。杜雷神父一直致力于复兴天主教,可最后却怀疑没有灵魂的宗教是否值得守护,除去宗教的外衣,可以看成没有灵魂的生命是否值得救赎。终于,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选择了死亡。卡萨德上校一直追寻着亦真亦幻的梦中情人,两人从情欲中迸发的热情是如此强烈,而由此带来的负罪感也如此强烈,感觉被背叛的痛楚亦是如此强烈。诗人塞利纳斯经历了无情漫长岁月的积淀,有着对纯真生活真实的感悟,对未来虚浮世界的愤慨与无奈。为了寻回心中的缪斯,重返海伯利安。学者温特伯是如此的普通,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因为女儿瑞秋的怪病而承受凡人难以承受的命运。由此流淌出的感情是那么真挚感人,对忠诚、牺牲为核心思想的宗教意义的控诉是那么深切。女侦探拉米亚爱上了赛伯人乔尼,后者为了获得独立人格牺牲了生命。领事背负着深仇大恨,表面却波澜不惊,游离于霸主和驱逐者之间,成为双面间谍。六个故事,六段人生,六方思考,开启了传颂千年的宇宙绝唱。

《海伯利安》(2)——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在我这个非教徒看来,或许上帝真是残酷的。科幻作家们,狂想科学到了一定的地步,眼光或者会不由自主的投向那个或许代表着终极神秘的上帝。回头一想,这样的例子的确不少。特德姜的名作,《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可谓是杰出的反讽剧。因为天使显圣而失去了妻子的无神论丈夫,为了能去天堂与妻子重逢,必须克服自己对上帝的愤恨,要努力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结果百般努力之下,最终被送到了地狱,在那里,没有天使——也不存在魔鬼,但是也不存在上帝。但是在死去那一瞬间被圣迹感化的主人公,此时已经是虔诚的信徒,于是地狱对他来说之所以为地狱,仅仅只是因为,那里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这里的上帝,无善无恶,无恨无爱,只是一个绝对的存在,敬爱他不意味着会换来等值的怜悯和仁慈,理解不了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信’徒。或者,这其实并非反讽,只是平淡的事实。《海伯利安》对于宗教的思考,和人类的未来,科技的终极似乎密切相关。他所讲述的,其实就是造神与弑神的故事。类似《十日谈》架构的故事里,第一个关于保罗·杜雷神父的故事,就开始让人深省。故事的发展脉络和悬疑气氛,乃至大体构思,和乔治马丁的雨果奖中篇《A Song for Lya》神似——这也是《海伯利安》一个很大的特点,每个故事,几乎都能找出它所效法的蓝本,但是,偏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有它独特的超越和升华之处。和《莱安娜之歌》的寄生体群体智慧比较,《海伯利安》的似乎更简单一点,不过几个细节却如点睛之笔。寄生体和十字架的神似、寄生、复生之所就在神圣的教堂、主人公的神父身分,这一切配上洞悉真相一刻的震惊,让人不由惘然:这就是人们向上帝祈求的永生和长久么?接下来的情节更让人震撼,神父将自己钉死在特斯拉树上,用承受电击的方法来寻求彻底的死亡,以图摆脱寄生,而寄生体则一次次顽强的复活他,这样历经几年生生死死的斗争,让神父承受着普罗米修斯般的痛楚,直到最后,已经不成形的神父在终于获得了胜利——他获得了安静的死亡。(当然,后来...)震撼,拜倒,无怪乎,杜雷神父能够成为读者当中人气最高的角色之一,他几乎在和神抗争,他已经具备了所谓‘神性’。他用行动大声的否定,这,不是人类希冀的‘永恒’,思考与自由的权利,只有死亡才能剥夺!我感慨的和同事说,这个故事但抽出来,也是一个雨果奖级别的中篇啊——他点头称是。

人类的救赎之旅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Keats's epitaph这个读后感不知道要怎么写,看完《海伯利安》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虽然这只是这部经典太空歌剧的第一部,作者挖的坑都还没有填,但这一本就已经足够好了。代表传统人类势力的霸主联盟与代表流浪宇宙的人类后裔的驱逐者将在不属于任何一方的偏僻星球海伯利安上开战,代表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核隐匿在黑暗中,七人组成的朝圣者背负着各自的过去和目的前往封着伯劳的神秘的光阴冢,故事就此拉开。各人讲述的故事大意我不想再重复了,说说感想。《牧师的故事:为上帝痛苦的人》非常震撼,经历了前40页的前情交代,一上来就是一个紧张刺激的丛林探险,真相之后是杜雷神父的信仰的崩塌与重建。杜雷神父将自己如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形象那样钉在特斯拉树上,七年来在雷电和十字形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毁灭与再生,以此抗争十字形带来的永生与愚昧。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是重生,杜雷神父钉在特斯拉树上期待的却是死亡。与神抗争的杜雷神父令人肃然起敬。《士兵的故事:战地恋人》是一场血与火的恋歌。《诗人的故事:海伯利安诗篇》充满了作者自己对文坛的反思与嘲讽。“起初有了词语。(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也是全书节奏最缓慢的部分。《学者的故事:忘川之水何其苦》描写的是普通人的故事,读起来更容易产生共鸣。逆流的时间,逆流的记忆。眼看瑞秋一天天变小,一天天忘记了与家人与恋人共同拥有的珍贵回忆,忘记了“晚安,金丝燕;晚安,小雨燕”这样甜蜜的暗语,读着这个故事的我泪如雨下。“她总是觉得人类经历的精髓不只是在于那些巅峰时刻,譬如婚礼的日子或者成功的到来,它们在记忆中耀眼突出,像是老日历中用红笔圈出的日子;相反,而在于不经意间走过的平凡琐事——周末下午,家中的每个成员都专注于自己追求的东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偶然相遇、联络,简短的对话也不会在记忆中长时间存留,但是这样的时间累加起来的增效作用却是极为重要和永恒的。”《侦探的故事:漫长的告别》借鉴了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的故事架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全书灵魂指引的济慈,终于以一个人格重建的赛博人形象出场了!这个有着英俊面容、棕色眼珠、短短卷发的赛博人,有着几百年前天才却不幸的诗人的记忆与人格,最后更是怀着成为人、成为约翰•济慈的愿望与强权抗争。这个故事最适合被拍成大片——谋杀与追踪、阴谋与爱情、技术内核与霸主联盟、人工智能与人类,拉米亚与乔尼在冲向伯劳神殿最后30米的路途遭遇的阻击读来惊险刺激,结局令人扼腕,拉米亚最终带着乔尼,或者说济慈的孩子,以及回忆与愿望独自踏上朝圣之路。《领事的故事:忆希莉》,与牧师的故事一样,大半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是在讲述领事祖父母,身为霸主开拓者的梅润与身为茂依约星球“原住民”的希莉的时空交错的爱情故事。对梅润来说每隔5个月左右可以见到希莉,对希莉来说却是每隔十年,时间折磨着这对恋人。在故事中,三条时间线穿插进行:茂依约的第一座远距离空间跳跃门的开放仪式上,梅润去希莉的墓地扫墓;梅润对与希莉相会的日子的回忆;梅润第一次见到希莉时的回忆。时间的转换完全没有提示,但是沉浸在梅润的回忆中的我读起来一点也不困难。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梅润对霸主的背叛以及领事是霸主与驱逐者的双重间谍的逆转就变得情理之中了。说说语言和写作手法。西蒙斯的特点是诗意、旁征博引。诗意不仅体现在这个故事与济慈的未完成的长诗《海伯利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也体现在整个故事的文字、主旨上。《海伯利安》的语言非常美,生动描述了各个星球的特点:热带雨林茂依约、沙漠星球希伯伦、钢铁蜂巢卢瑟斯、喧嚣的环网政治金融中心鲸心,以及拥有草之海、火焰林、诗人之城、光阴冢的神秘星球海伯利安。虽然故事描述的场景弘大、背景复杂,但是开篇作者什么背景也没介绍,让生活在不同时空的六个朝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带出各个星球的环境、三股势力的角逐、人类发展的历程,最后连成一张网、连成一部史诗。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风格,又让读者觉得新鲜刺激。丹•西蒙斯不愧是讲故事的大师。到现在为止,作者已经借六位朝圣者之口讲述了他对于宗教、伦理、自由、正义的一些思辨,期待阅读后面三部,看看作者关于造物者与其所造之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看看人类是否能得到救赎。最后,吐槽一下封面,我买的是读客版的,“当人类决战机器人”这样剧透的标题、伯劳满身是刺的半身像——一开始没觉得太难看,直到我看见了万卷出的旧版封面,那才配的上这个大气磅礴的故事啊……

《海伯利安》(3)——卡萨德的游戏

丹西蒙斯在《海伯利安》里,绝对有炫技的意思,绝对。虽然卡萨德的故事在整个小说里算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串联了好几个环节和‘谜’底,但是不能不说,它本身并非是一个特别出彩的故事,一眼望去,我又会习惯性的想起了几位前辈,我也有理由相信,丹西蒙斯必定从某些前人作品中吸收了灵感:《终结者》、《安德的游戏》还有更重要的,杰克伦敦的《星游人》。最让初读者喜欢的因素,莫过于卡萨德在接受军事训练时,通过拟真科技亲历各个时代真实战争的场景,而这一部分几乎让人第一时间就联想起了《星游人》当中那个被紧身衣束缚的主人公,却神游时空当中,感受一个又一个不同身份的逼真描写,栩栩如生,如同亲历其境的准主观视角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而这种训练机制又让人有点回忆起《安德的游戏》中学院训练的情景。莫尼塔这个神秘的女子,仿佛瓦尔基里一般,引导着卡萨德最终的命运,而穿越时空的决战,更仿佛是又一个版本的北欧神话。除此以外,作者着力描写的几场‘动作戏’也可谓可圈可点,卡萨德俨然又是一个邦德,一个山姆·费舍尔,又一个SolidSnake... 我好像可以看见这家伙得意的微笑:你看,我就算去写动作、间谍小说,照样可以风生水起。从卡萨德这里,我也恍惚可以看见这类仿照 《十日谈》的结构的吸引人之处(不光是读者,还有作者们),可以在一部作品里,尝试多个视角,多种风格,乃至多种类型的故事,对于读者,这可以防止厌倦,对于作者,这也可以是一个非常过瘾的游戏。只不过这样的游戏,拿捏之难,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把握的,而《海伯利安》的丹西蒙斯,显然正处于其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的巅峰状态,于是就如此轻松的演绎了引人入胜的一幕。快速链接:http://shinemoon.yo2.cn/go/20495.html

朝圣者的史诗

在世界的末日来临之际,7个人,为着不同的缘由,踏上了“朝圣”之路。去解开命运的秘密,去寻找生命的终极答案。这已经不是一部通常意义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史诗,朝圣者的史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朝圣之旅,我们不是在朝圣的路上,就是在寻找朝圣的路。

人生日月长,书中日月短

最近看了不下几十本科幻小说。最喜欢阿西莫夫。他很幽默,也没有那么强的责任感;而大刘,文章中参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我不喜欢。海伯利安是随意从当当上买的,拿到书了就觉得有点头疼,好小的字,好厚的书啊。看书的时候我尤其不擅长记名字,特别是外国名字。很象一千零一夜+奥德修记的综合体。我不怎么喜欢看史诗类的书,因为前因后果交待太多,错综复杂的线索让人头疼。故事里一共7个人,失踪一个,其余6个人讲了6个不同的故事,都挺黑暗的。看来如果有宇宙文明的话,总是离不开侵略这两个字,也许这是人类的历史所决定的吧。怪不得我们被安排在一个附近找不到什么生命体的地方--如果有生命体,我们肯定是想方设法的要去消灭他们吧。他们的朝圣才刚刚开始,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不过肯定是艰难险阻,痛苦万分.其实我也很羡慕他们刺激生活的,死而无憾啊,比天天工作,等待变老有意思的多。老死真是世界上顶没意思的一种死法了~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关于书说的很少,我还是建议喜欢看科幻的朋友读读看,至少这不是本无趣的书.

诗意的科幻

如果说海伯利安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是什么,那毫无疑问就是充塞其中的蓬勃的诗意。当然,这是显然的,整部小说都来自于济慈的一首诗,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每个朝圣者背后的故事的诗意,甚至是每个人物崇高行为的诗意,在处处闪耀冷硬光芒的科幻小说中别有震撼人心的魅力。第一部《海伯利安》是堪称完美的,科盲读起来都流畅愉快。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陨落》,前多半部分惜之将诗意的光辉掩埋在了晦涩的科学理论背景的塑造中,好几个精彩的包袱抖出来的时候都差点被难以理解的和庞杂的描写掩埋了。不过还好到了后来又找回了最初的基调,给了读者一个温暖又浪漫的结尾。

海伯利安

空想画学实验室:"我死了的那几分钟,就如同在沉寂中待了数千年。" 我们是物质构造体。但身、口、意里,意却是国王。我们也许不能改变世界,但却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和眼界。你说,我们是唯物还是唯心?伟大的作品——无关科幻。

再见,金丝燕。再见,小雨燕。

比起看了两年多还没看完的基地系列,海伯利安系列明显接地气多了。春节放假期间,终于把四部曲中的前两部刷完了。刚开始会有一点枯燥,但是等到朝圣者们的故事展开,很快就会被吸引。七个朝圣者,每个人的故事单独拍出来都是一部经典大片。再见,金丝燕。再见,小雨燕。学者索尔和逆生长的女儿瑞秋就是大卫芬奇的返老还童。“你还爱她吗?”原本以为美利欧博士会成为第二个云天明,没想到博士拿出了一张老婆和孩子的全家福。(喂,醒醒,这不是韩剧啊)女汉子拉米亚和美男子乔尼的故事,就是一出黑客帝国,内核利用接入远距离传输网的人类做为超级计算机,最腹黑还是AI啊。除了朝圣者小伙伴们,另一个让人心碎的角色就是贯穿全书的济慈小哥了。满腹才华,出身悲惨,情感细腻,英年早逝,有情人不能眷属。这几条济慈怎么能全中了呢。一百年后的菲茨杰拉德将自己的小说取名《夜色温柔 Tender is the night》,取自济慈的一首诗,不知道是不是可怜的杰拉德在济慈身上看到了自己。“济慈,” 他说,“公元一七九五年出生,一八二一年死于肺结核。约翰•济慈。”在此长眠者,声名水上书。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另外,做为一枚被三体带入门的伪科幻迷,总觉得看国外的科幻小说隔了一层东西,一直以为是因为翻译或者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始终没有看三体那会的触动(当初因为云天明伤心了整整两个月啊)这次看海伯利安,好几次又哭的稀里哗啦(第二天做客被问眼睛为什么肿了,实在不好意思说是因为看科幻小说哭的啊)感觉有点解惑了。做为一枚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的文科妹子,不管是维度打击的黑科技还是各种弦理论量子力学普朗克常数,最打动人心的还是小说中的情感。虽然老套的不能老套了,但是情感这种东西,真的是跨越国界,种族,时空,维度和宇宙。当然这里的情感包含了各种男女爱,父母爱,种族爱等等各种大爱。所以看海伯利安的时候,会被朝圣者们的故事和各自的坚持打动。最后,受喜欢瓦格纳的领士影响,现在养成了看科幻小说就要听交响乐的破习惯。。。(放开我,我要拯救地球)

怀念一个名叫悦石的人和一堆名叫宿命的东西

这是我最近最新看的科幻小说了。在学校图书馆找断了腿,终于把三本都看完了。不愿意放下。看完《海伯利安》,又意外地在5SING里听到抹雾大人和引月兮大人唱的同人曲。被歌词萌煞,然后在想,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名为宿命的东西。朝圣者、伯劳鸟、人工智能、信徒和政治家。能够看到的未来是虚假还是真实,能够拥有的时间是过去还是未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里。将《海伯利安的陨落》也看完。很意外的,让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既不是复刻的济慈也不是朝圣者更不是伯劳鸟,而是那个作为政治家的悦石。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控一切,能够拥有俯瞰寰宇的权力,她是否还会为人类的未来放弃自己的一切。地位,名誉,以及生命。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物、这些因果循环,却都由济慈昭示。现实与虚幻不断交替。我看不清,也不想看清。因为世界本就如此。时间交替,人类的一些品性,却是永恒。

纯洁的世界 诗意的未来

可以理解,之前看我读的书很杂,武侠,言情,各种社会小说,官场,历史,哲学,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着迷于科幻,在我所有读过的科幻里,海波利安 和 银河系漫游指南 是 科幻金字塔 上的 两颗钻石。我也很嫉妒,嫉妒的不愿意去想象,浩瀚的宇宙,无尽的未来,人生的无奈,无聊,就像 指南 里说的那样,地球是个无聊的可怕的星球......期盼一个疯狂的世界,疯狂的未来。    愿我们的子孙后代活的比我们要更潇洒,更洒脱,不必为工作,婚姻,利益,事业,费尽自己的 生命 的没一秒,潇洒 更潇洒, 洒脱更洒脱。他们必然比我们更加高尚,更加的纯洁,像是泰戈尔笔下的世界。一个诗意的未来。一个纯洁的世界。    我想说灵魂是永生的,然后我自己却不信。只有一次的生命既然拥有了就不必再奢求什么,感谢自己生来不是一块石头,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比如这可怜的被我折磨的键盘。感谢上帝让我生而为人.........   

终于找到啦,长门大萌神中意的书

正在看!!很好看!!!太感谢出版社了,译者我爱你!!貌似第二本也有,哇哇,太幸福了。吐血推荐瓦!!!下面罗列出在动画中出现过的一些书籍的封面信息,看看各位读者究竟都读过其中的哪几本呢?★在第二话里,长门看的是美国作家DanSimmons的科幻小说《The Fall of Hyperion》。★在第三话里,长门看的是英国作家Simon Singh的密码学经典图书《暗号解读(The Code Book)》。★同样在第三话里,他借给阿虚的是美国作家DanSimmons的科幻小说《Hyperion》。★第四话,在长门有希的100本书的列表中,与这本书最相近的应该是日本作家笠井洁的推理小说《哲学者的密室》。★同样是在第四话,这时候看的这本则同样是笠井洁的推理小说《奥狄浦斯症候群》。★第五话,虽然看不清,不过根据原作中的描述,可以推断这本书应该是德国哲学家Georg Wihelm Friedrich Hegel的《精神现象学(Phanomenologiedes Geistes)》。★而在第五话中,阿虚拿在手里的则是凉宫的原作者谷川流的《走出校园吧》。★第六话,长门看的这本书是英国双胞胎作家Peter Antony的《The Woman In The Wardrobe》。★然后在第六话的中途则换成了日本作家阿佐田哲也的《麻雀放浪记 (一)青春篇》。★第七话那个梦幻般的场景,长门看的是由《战斗妖精雪风》的原作者,日本作家神林长平的《肤之下》。★第八话,这个……OTL,我看不清,谁看清了举手……。★第九话,左边摆着的这本是日本作家阿部和重的芥川奖得奖作品《华丽的最终乐章》。★在书店,长门手上拿的这本则是日本作家绵矢理纱描写高中生的小说《欠踹的背影》。右边放的那本,看清了才有鬼吧…………★第十一话的时候,很明显,这是加拿大作家Robert James Sawyer的科幻小说《STARPLEX》的北美版。

让人无语的结尾..

这是我看过的最特别的科幻小说题材,很独特。。故事也算环环相扣,7个人,讲了6个故事。。感觉结尾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气的是结尾,所有谜团都没有解开。。欲说还留有点儿气人。。

文字优美的太空史诗

这是被删节的简介[- -]……————————————  伯劳鸟:一种用思想来停止时间的终极杀戮机器。  霸权/人工智能同盟:一个统治整个银河的帝国。  驱逐者:经过数世纪的变异、决心推翻霸权的新人类。  将这些综合在一起:一场环环相扣的银河史诗。  *    *    *  书名出自约翰•济慈的同名长诗《Hyperion》。这是一部著名的太空歌剧经典、一部最浩瀚壮美的星际史诗,充满着真实可信、面临艰难道德抉择的故事人物(BY《纽约时报》):末日将临,宇宙中烽烟四起,七位一同前往海伯利安(Hyperion)星上的光阴冢(Time tomb)的朝圣者,在路上分享彼此过去的故事。全书由六篇不同的故事组成,分别叙述了他们背后与伯劳鸟(Shrike)的联系,透露了地球七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历史,并展露了伯劳鸟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作品用神似英国古典文学大师乔叟的坎特柏里故事集的铺陈手法,传颂亿万年的宇宙绝唱。  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说:“我景仰丹·西蒙斯。”  *    *    *  “构思宏大,文笔雄健……不落窠臼,堪比伊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和吉恩?沃尔夫的《新日之书》等经典之作。”  ——《纽约时报·书评》  “丹·西蒙斯用一支生花妙笔,描绘了700年之后的未来。小说见解独到,故事错综复杂,可以与伊萨克·阿西莫夫和詹姆斯·布利什的作品相匹敌。”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主题和风格的华丽结合。”  ——《丹佛邮报》  “《海伯利安》(包括《海伯利安的陨落》)是代表最尖端水平的科幻小说……我觉得这部作品将会成为准绳,未来作品都会拿这部作品作比较,就好比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勒古因的《黑暗的左手》在彼时以同样方式树立了新标准一样。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伊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  “西蒙斯以精湛之技挖掘了科幻的潜能。”  ——《轨迹》  “这部小说,作为文笔最优美的科幻小说之一,模仿了《坎特伯雷故事集》,构画了一个遥远未来的宇宙,一个名为海伯利安的星球,那正是以约翰·济慈的诗命名的。”  ——《落基山新闻报》  ——————————————————————  选读:  今晚真是冷。吃过晚餐,就在日落之后,我穿上热力夹克,独个走到一块岩脊边,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大裂痕的西南方。站在这个制高点上,居高临下俯瞰着河流,那景象让我毕生难忘。看不见的瀑布在底下的河流里翻腾,薄雾升腾而起,幕帘变换,从中激迸出的浪花将落日幻化成好几个紫罗兰色的球体,许许多多彩虹也一分为二。我看着一个个光谱诞生,升向渐渐暗淡的天穹,逐一消逝。凉爽的空气钻进高原的每条裂缝,每个洞窟中,而暖空气却在向天空疾驰,一股股笔直的烈风牵拉着树叶、嫩枝和薄雾,在大裂痕中发出声响,朝上渐衰渐减,仿佛大陆自己在喊叫。石巨人的声音,巨大的竹笛,宫殿般大小的教堂风琴,从最尖的女高音到最低沉的男低音,组成了一曲清澈完美的调子。我思索着风吹过岩石发出笛声般的哀号,思索着从底下静止地壳中那些洞穴里面传出来的嘎啦嘠啦的声音,思索着随意和声可以产生的人类声音的幻觉。不过最后,我抛却了思索,仅仅听着大裂痕对太阳唱着告别的圣歌。

《海伯利安》阅读后记

在开始阅读之初,却实在是有些读不下去的感觉。那么本书是否如我所列举的一般一无是处?当然不。……全文请至:http://weiwei.im/chs/articles/book-summary-hyperion.html

万卷版,我喜欢

万卷版好:爱不释手的读完,心情澎湃,被个性鲜明的六位朝圣者的故事所勾勒出的史诗般壮阔的文明进程所震撼,流畅如诗的译文让人欲罢不能,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精巧的故事增添颇多文学性,将其层次升华。诗的嵌入更恰到好处的推进或缓和情节进展,并激荡感情的酝酿抒发,让人读来如观数幕太空歌剧。(然后心中顺带感慨了大刘的三体一番,文学性上真是有所不如——海伯利安从人文出发阐述故事,感受人性在科幻背景中的演变,作者所描绘的内容涉猎宗教、政治、军事、爱情、人性.......这些最后汇成人类文明的历程,笔力真正雄健!)然后新的版本出来了,然后还是相同的译者,然后......三体赢了。

朝问道

伯劳鸟,大哀之君。寒光闪烁,在逆向的时间里,我们失去等待的自由,唯有动身往答案的方向去。那是命。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长者或是幼童,当献祭在未来展开,逃脱这个字眼便被强烈的情感抹掉。命中的荆棘先是刺破了的个体自以为是的强大,接着弄疼了霸主冀望无限延伸的触须。神经将痛传导至记忆深处,是怎样让人迷惑的痛哪……,它把开始与结束连在一起,毫不费力地挤掉了人类现存的位置。是怎样的失落——在愈演愈烈的怀疑与恐惧中,信仰不得确定,信念开始动摇,信徒瑟瑟战栗。又是怎样的挣扎,难道就这样罢了?让空洞的流逝剥夺存在的痕迹?那些拢聚在灵魂深处的困扰尚未得到超度。爱还没有被印证。那奇怪的在爱中忍受的折磨,无数理由又毫无借口。我们不知道犯下了什么错,心与躯体被赋予不得停息的惩罚。我们曾经从浑如千日辉耀的红中读见自己眼神中的恐惧,但是对解脱的追求已使得恐惧麻木。现在让我们为此了结吧,奉上我们微不足道的命,如果它能揭开谜底,切断疑问与生存之意义的联系。只是可笑的,这一切既是开始又是结束。我们即将从你那里得到答案,而后用鲜血释放你。唉。这世上的人啊,不管多么伟大,始终是宇宙一瞬的沙砾,隶属终点的猎物,任由光阴推至坟墓。连坟墓都不会有。他把我们创造出来,看着我们毁灭,看着我们的创造毁灭我们,直到他的毁灭。

好久没看那么 过瘾的小说了

这本书我买了好久却一直没看,六个故事带给我六种不同的感觉:牧师:恐惧;士兵:刺激;诗人:疯狂;学者:悲伤;侦探:惊险;领事:爱与恨。最喜欢的是牧师(让我想起博尔赫斯的《永生》)和学者的故事。整个剧情的推进也很有趣,不过小说最后有点急转直下的感觉,关键的剧情转折(或者说故事背景的展开)都在最后两章里,感觉有点太快,又有些不过瘾。不过也让我迫不及待得想看下一卷。最后借用前人的评论:不要在公共场合看学者的故事。

《海伯利安》(终)——宿命和结局(不是结局的结局)

《海伯利安》有它的硬伤。这个世界上真正美的事物,或者都是有缺陷的,倘若事事无过,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不是一次激情下的创作,而不过是一次流水线上成功的产出。丹·西蒙斯是带着压抑不住的激情来写这部书的,他有太多的东西想表达,太多的感情想抒发。正如想把济慈之名用火著写于天空一样,他也想用一场真正宏大的史诗来勾勒出他心中的宇宙。基本上,他成功了。我们看到了一个诡异悬疑的主线,我们更加仿佛切身一样的感受了朝圣众人那些充满了各种感情的故事和回忆,我们也和济慈的复制人格一道呼吸和思考。从领事的叙述开始,海伯利安开始从‘散文’转向了专心营够故事的主线。噱头全部在时间债上的那段领事家族的爱情故事,的确没有什么新意——除了一如既往远高于同侪的文笔。爱情、离别、反叛、革命,本来散逸的情节开始透出了血与火的气息。宿命,也许是领事的关键字。不坏的故事,海伯利安的大情节,算是不错的结构,悬念的设置也的确让人有些费脑子,但是,远不算是顶级的小说情节。这算是科幻奇幻小说宿命的悲哀,自魔戒以降,一直就缺乏在大结构上真正出色的小说,说到底,毕竟是小众的文学。同事说的有道理,就算托尔金也不是大仲马,丹西蒙斯当然也不是。《海伯利安》结尾,相当于一场正剧的开始,《海伯利安的陨落》仍然可以算是一部一流的科幻小说,但是相比海伯利安前段的惊艳,终究让人小小的失望了。故事好莱坞式的发展着,结尾部连运镜都有几分神似,故事在高潮后结束,似乎又有着希望的继续,这一切的一切都很好,但是我不喜欢。这里已经丢失了那种使之迥异于通俗小说的灵气,反而多出了些匠气了。但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匠气可求,而灵气不可求。好象是那个著名的关于罗丹的故事:他毫不犹豫的砍去了雕塑上那只被人看起来过于完美的手,只是为了整体的协调。换而言之,海伯利安的大局,有些配不上那些闪耀的小故事,当然,这也许只是我个人感觉导致的苛求。换个角度来看,就我而言,读书如果只读到《海伯利安》结束为止,虽然有对整体剧情摸不到头脑的遗憾,但是,未尝不是一种最精华的读法。但是,推进更为激烈的《陨落》读完之后,那种动荡之后恢复平静的安宁感,也是种享受。光年计的宇宙,千年计的时光,人类的存亡,风云的变换,就在书页翻动间发生着,能不让人禅意顿生?如果这时有人问:——何为达摩西来意?我必答曰:——山河大地。快速链接:http://shinemoon.yo2.cn/go/26947.html

請問<海伯利安>與<海伯利安的隕落>的關係.

我已看了<海伯利安的隕落>.很精彩的一部史詩科幻小說.想請問<海伯利安>與<海伯利安的隕落>的內容有沒有重覆?<海伯利安>的內容是說明那幾位朝聖者的個別故事嗎?

是谁的浪漫,又是谁的赞叹

花了差不多24小时的时间看完海伯利安。包括睡觉吃饭的时间。这本书是我在节前逛曲阳图书馆无意中发现的,许多年前自己虽然买过,但不久就被人借走了,一时也没急着去看。后来买了英文原版,也扔在一边没动。我在图书馆先是看到读客的新版,但只有下册(读客把书分成了上下册),正在悻悻之时,竟然发现这小小的街道图书馆里居然还有一本旧破的老版,于是拿下。昨天早上10点开始看的时候,第一段就提到领事在飞船里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我随手在iPod上搜了一下,没搜到,只搜到肖邦的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45),戴上耳机。于是,在肖邦优美沉醉的升C小调前奏曲下,我开始进入这本书,体会第一页所描绘的风景,体味这个弹钢琴的男人最初的情绪,而后不久,在领事接到悦石的讯息后,他又播放了瓦格纳的女武神,我又搜了一下,开始听。…… ……我刚刚看完这本书不过十个小时,今天下午1点半,我拿着在曲阳图书馆索取到的一副上海文化地图,去离曲阳图书馆最近的一个网上查询得知,有海伯利安的陨落在册的嘉定路街道图书馆,找了半天,没找到,又去新港路的嘉定路街道图书馆分馆,这里已经成了废墟,正在进行面目全非的装修。我手里拿着那张硕大的上海文化地图,上面有上海全市几百个图书馆的位置,我徒步走回家了。4点钟,在幼儿园排队接小朋友的队伍里,我开始看海伯利安的陨落的英文版。看了两页后,幼儿园的门开了。…… ……海伯利安这本书,严格来说,是由七个独立的中篇串联起来的,我不知道那些说他的结构像十日谈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人,都看过十日谈或者坎特伯雷故事集没有,反正我承认我没有看过。领事本人的故事,就是最后一个故事里面的楷体字部分,实际上是全书主线宏观故事的一部分,所以算不得是一个独立故事。真正的六个独立故事是全书的精华。我就在刚刚,感觉到主线故事因为领事这个人物塑造的浅薄,相当程度上减弱了力度。也许在第二部有补充,但不能掩盖第一部里领事这个人物的空洞。我的意思是,领事这个角色,过于为主线的剧情存在而存在,反而没有了其他六位那样丰满的灵魂。(我说的第六位显然是他的爷爷)一个以弹奏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曲开始的人物,最后的收场实在过于草草,而自从他加入朝圣者队伍后,也几乎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性格层次。依次来说,我最喜欢的故事分别是:主教的故事,这个故事三分爱伦坡,七分克苏鲁,就是那种人类学,比较宗教学和科幻设定的碰撞,并且用日记体来推进情节,西蒙斯的细节刻画又到位,所以让人不寒而栗。不过,仅就第一部而言,这第一个故事的意旨太过深邃,情节又太过奇异,直到书末,都没有篇幅来解释的。学者的故事,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亲情版本,所以更为残酷,因为西蒙斯的设定里,不但一天一天年轻下去,记忆也一天一天丧失,这样一个青春女儿,回到家里,一天天变成少女,女孩,婴儿,让父母如何面对,有些段落的描写,老道,催人泪下。这个亲情篇的亲情之浓郁,也完全盖过了其他两条线的风头,一条是学者-犹太人对犹太教的伦理追问,一条是和主线强行挂钩的燔祭之约。领事爷爷的故事,爱情与环境主题,故事优美的像是一部名叫the Big Blue的法国电影,西蒙斯没有放手去描写反抗军的抗争历程,但前面铺垫的那么多跨越时间的热烈的爱,足以让你自己去想象那反抗的悲歌有多么高昂。战士的故事,黑暗之中我们总在追寻什么,而那梦想永远遥不可及才是最好的梦想,如果它真的实现了,在身边触手可摸,西蒙斯说的是一个美梦化作噩梦的故事。而在侦探的故事,与诗人的故事里,西蒙斯不仅在主题上变化,连叙事风格上也进行变幻,相对于以上四篇,也承载了更多对主线的辅助。侦探的故事本身过于动作化,那爱情也有些来得突如其然,侦探本人的背景不够扎实,诗人的故事则太过史诗,也太过疯癫,更像是一部历史,而非故事。海伯利安的厚重,除了它显而易见的文学功力之外(不仅仅是在恰当的地方引用济慈或莎士比亚的原句),就是显而易见的对宗教,文化,以及伦理的思考。然而由于作者的思考面过于宏大,至少在第一卷来看,这些主题仍停留在一个开端,与同流派的大宗师,例如厄休拉·勒古恩相比,还是欠一点火候和耐心。但是海伯利安在作为它的本体,一本小说而言,确实是做到了滴水不漏,能够讲述几乎毫不关联的六个故事,并用悬念进行推进,而在这六个故事之上,又有一个大悬念在推进,这种对大架构的掌控,在加上作者对技术细节的妥贴设定,足以铸造一代科幻经典。最后,全书以钢琴声开场,以众人的歌声结尾,倒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丹·西蒙斯:横跨科幻与奇幻诸多领域的大师

乃鼎斋无机客 撰写+编译丹·西蒙斯出生于1948年,他于1971年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此后,他从事了18年的初等教育事业。丹的第一部得以发表的故事出现在1982年2月15日。那是《The River Styx Runs Upstream》。在1987年,西蒙斯成为了全职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创作领域跨越奇幻、科幻、恐怖、悬念、历史小说、黑色犯罪小说、以及主流文学小说的作家之一。他的书籍在29个国家得以出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迦梨之歌》荣获了1986年的世界奇幻奖。它是第一次获得世界奇幻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迦梨之歌》结合了印度教的宗教与神祗,营造出特有的神秘气氛。西蒙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出版于 1989年的《腐尸的慰藉》赢得了美国恐怖作家协会颁发的布拉姆·斯托克奖。他的首部科幻小说——1989年的《海伯利安》荣获了雨果奖。自从那时起,他的创造就包涵了现代文学小说(《重力相》(Phases OF GRAVITY),《中空人》(THE HOLLOW MAN)、《午夜的熵之床》ENTROPY‘S BED AT MIDNIGHT);心理悬念和恐怖小说(《暗夜之夏》SUMMER OF NIGHT、《暗夜之子》CHILDREN OF THE NIGHT、《伊甸园之火》FIRES OF EDEN、《冬季猎捕》A WINTER HAUNTING);三本短篇小说集(《向碎石的祷告》PRAYERS TO BROKEN STONES、《爱之土壤》LOVEDEATH、《世界足够&时间》WORLDS ENOUGH & TIME);三本硬汉黑色小说(《强悍》HARDCASE、《冷酷》HARD FREEZE、《铁石心肠》 HARD AS NAILS);以及他的四卷本史诗型科幻小说《海伯利安篇章》。(《海伯利安》、《海伯利安的坠亡》、《安迪米恩》、《安迪米恩的兴起》)。《纽约时报》评价《海伯利安》为“对于不可多得的次类型小说的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由文化的太空歌剧、充满着真实可信、面临艰难道德抉择的故事人物”。《丹佛邮报》说道“西蒙斯的天才把太空歌剧变成了一种新型的史诗。” 其中,特别要提到《海伯利安的坠亡》也是雨果、星云的双奖作品。他的短篇小说《今年的班级照片》This Year‘ s Class Picture获得了世界奇幻奖和布拉姆·斯托克奖。西蒙斯在1999年出版了他的文学神秘间谍小说《骗子工厂》,此书是有关欧内斯特·海明威在1942的古巴经营的间谍组织。西蒙斯在2002年出版的恐怖小说《冬季猎捕》摘得了2003年的科罗拉多州最佳类型小说奖。可以说,丹·西蒙斯的主要科幻创作集中于《海伯利安》系列,其中又尤以一二两本更加的精彩。作者用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描画了一个具有“西蒙斯”风格的宇宙。

文化隔阂,看不下去

以为是太空歌剧冒险,结果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宗教故事(第一个故事就看不下去,先定性成这样),如果生在美国,也许会喜欢这种宗教内涵,但是,它的内核已经定义了阅读人群,缺少不分国界文化的史诗大气,只能弃了。辞藻过于华丽,个人以为,好的科幻故事,用平凡朴实,易于理解的文笔写出来,较少炫耀文笔、较少故弄玄虚,故事简洁明要,而本书'如诗般'的文笔让人无语蛋疼,好像看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阵难以言表的生理不适。而叙述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冗长,灌水文字不要太多……比起本书,像《银河英雄传说》《萤火虫》更像太空歌剧了。说它是作者式的太空歌剧可以理解,但是比起作者笔下的世界,个人还是喜欢文笔结构更加自由、开放、具有英雄主义的传统太空歌剧。

真好笑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6096/原来写在私人性质的论坛里的评论也会被拽到这里来当评论啊,竟然还注册同名马甲并和本人在论坛所使用的头像同步,外加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讨论”,真是娱乐。我几乎从不在豆瓣发表评论或是“讨论”,但为了此次事件,还是再破例一次吧,这是我那篇评价的原链接(需注册,说来为了挖篇书评特意注册也真难为书托老兄你了):http://trow.cc/forum/index.php?showtopic=11290敬请各位认准正版,表被书托李鬼骗了。我个人在豆瓣真正的帐号如下:http://www.douban.com/people/inthel/  而非那个仅有一本收藏和评论,书托现象明显的链接。 谢谢合作。顺便联动,《海伯利安》书托事件调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84919/ 

精巧的布局与庞大的野心以及各种致敬

这算不上什么书评,我阅历有限,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给本书做脚注。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非常差,如果不将读后的一些感想写下来,将来恐怕能记得所剩无几。这部小说最让我注意的就是它的写法和布局,很多地方伏笔埋得很深,结构的巧妙令人赞赏。还没有读过它的豆友如果不幸点开这篇笔记,最好别往下看,可能会有损于你阅读的乐趣。我没有读过乔叟的故事集,因此无法将这本小说独特而精巧的结构与它们对比。看过几部电影讲的也是旅途中的群戏,但一般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是以使角色丰满为目的的。而这部小说以7人朝圣之旅为主线,串联起6个故事,则是始终以光阴冢和伯劳鸟为核心。六个故事即使单独拿出来当做中篇科幻小说来看也足够引人入胜,而每一个故事都像一块拼图,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光阴冢和伯劳鸟。这两个核心实物被故意放置在远处,远远离开读者,构成悬念,读者只能在各人讲述的故事中东一片西一角的窥视它们。作者在叙述六个故事的时候没有采用口头式的讲述风格,而是分别用不同的写法和文风去凸显不同人物的个性。尽管,我个人认为,这样多种风格的切换会很难做到每种都驾驭自如,至少读中文版,会感觉某些段落让人觉得差一点味道,但是总体看来,已经非常出色。第一段 神父的故事,用旅行日志的形式详细描写了海伯利安上某地的独特风貌(特斯拉树的设定非常震撼,很明显是在致敬尼古拉·特斯拉)、毕库拉人的独特生态和骇人的宗教形态,并埋下一个大伏笔——十字形的秘密等着以后去揭开。伯劳鸟的出场笔墨非常少,仅仅是轻轻一点,仿佛一个露出的线头,暗示隐匿的庞大编织品。这个故事最震撼的人的地方安排在了故事段落之外,领事逼迫霍伊特讲出的保罗真正的结局里。第二段 士兵的故事。尽管讲述者和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卡萨德本人,这段依然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总得来说像是通常读过的太空歌剧。作者非常善于出人意料,这几乎在每个段落里都有体现。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的战地情人会是伯劳鸟的化身。这段里伯劳鸟开始比较正面的出现,展现它恐怖的杀人能力。第三段 (该死的)诗人的故事。似乎每个群戏里都要有个不招人喜欢的角色,塞利纳斯就担任了这个职务。他出口必成脏,喜欢开下流玩笑,刻薄,酗酒,时不时嚎两嗓子诗(我觉得很烂)。但这种人必须要活到最后,而且必须被很解气地教训一顿,最后必须回到团队的大怀抱里。这是六个故事里第一个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符合诗人臭屁自私的个性。我们都知道他那放浪的外表(尽管放浪得非常刻意)肯定隐藏着痛苦,但是读到这段故事的结尾时他的悲剧还是令人同情。这也是作者厉害的地方,尽管他会用某些套路的东西,但是其中总有深刻而精彩的内容。个人认为这段是写得最不好的,作者模仿诗人那种繁复华丽的风格并不成功。而且,尽管全书都是对约翰·济慈的致敬,但是作者回避了时代发展中诗的进化,以至于除了引用的古代诗篇之外(我看的mobi版没有注解,所以我不知道每首诗的出处),塞利纳斯吟诵的诗句看起来都非常的oldfashioned,难以想象这是在未来背景下高水准的诗篇。另外,这段中集中表现了未来高科技的方方面面,而且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完成了对“环网”概念的构建。第四段 学者的故事。紧接着诗人的咏叹,温特伯的故事平缓开场。没有任何特殊的形式,就是平铺直叙,符合学者的平民身份和严谨的性格,同时也体现他知识分子的隐忍,平淡的叙述中藏着他深沉的悲痛。“逆时间生长”的瑞秋,令人联想到《本杰明·巴顿奇事》,这段故事写得同样温情感人。第五段 侦探的故事。一段赛博朋克背景的故事。异星异族、太空歌剧、浪漫主义、亲情题材到赛博朋克,作者的野心真是不是一般的大。一直通过几个名词和诗句来致敬的济慈到这里直接以人工智能体的形式出现,作者是多崇拜他!(另外一个多处致敬的是M.C.F埃舍尔,简直多都了非常刻意的程度)这段有非常详细的格斗和战斗细节描写,仿佛高速摄影的镜头一般,在七八十年代就写出了如今科幻动作大片的感觉,同时非常符合拉米亚的个性和身份。第六段 领事的故事。这段没有直接的海伯利安发生重大的关系,而是揭示的环网的罪恶、人类的贪婪、毁灭地球的阴谋,和——驱逐者。与开头悦石的通知相呼应,首尾相照。驱逐者不再是一个扁平的战争背景,他们的进化也与环网的僵化互为参照,拓宽了这个世界的广度。小说的最后一幕非常温暖而激昂,六人在风中的歌声和他们的背影定格成为一幅经典的画面。我猜他们唱的歌是绿野仙踪的插曲,不过没有考据。总得说来这部小说并没有建立多少雄伟的太空奇观或者新颖的科幻思路,我认为作者在结构上的精心构思和对各种不同风格尝试的野心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思考。自然,书中仍不乏一些精彩的设计,巨树飞船,诗人的房间,十字形生命体等等。如上。还带着很多问号的我,将要继续读它的续篇——《海伯利安的陨落》去了。

华丽的鸿门宴

把那些地理天文术语抹去,清掉名人的标签,穿越过神话和从句的轰炸,剩下的j依旧是白描小说的套路:惊悚,阴谋,爱情,复仇,悬疑和细腻的心路描写以及宗教反思(天人交战依旧是不朽的话题和主题)。用乐器来比方,第一章的管风琴,接着的尺八和萨克斯风,竖琴则是忘川河水的圈圈涟漪,六和七还未读,但是不管音色几许,背后的主角依旧是人与灵,共同在调弄琴弦,捕获读者的心。想假设,庄先生当年若是骑着青牛在去西天找蝴蝶的路上遇到了莫哈默德大叔出来贩货,是不是他们的元宗教就没那么邪恶呢?按照书中的亚伯拉罕——学者——的简单而清晰的推论,任何一种强调绝对顺从的宗教都是邪恶的。受它文化辐射的内心还处在撕裂的状态,之前几个世纪了,之后还在延续。2010年上映 http://www.imdb.com/name/nm0220600/导演2011上映表中有弥尔顿的失乐园 书中的桥段有些漏点,或是我没读透:第一章1.老神父的寄生虫到底是怎么死的?吸收不到精神养分而死?还是虫自己都烤的烦透了?2.年轻的神父救下老神父的地方靠近火炎林 ,也就是十字形人无法逾越的区域,书中描写他们是半圆形围在那个区域,如果靠近十字虫会造成肉体强烈痛楚的,那十字形众人如何捕获年轻的神父作为新十字虫托生补充体?3..有个十字人身首分离,十字虫是揭下来贴在其他人身上了?还是死绝了,怎么死的(同问1)?或者怎么揭的? 4..庄园主最后用核把那个十字虫的寄生谷给轰了,那伯劳鸟为何不干涉?5..靠小神父来作寄体培养皿,假使肉体损毁(一尸两命)无法续载十字虫,那十字虫不是老无所依了或者彻底灭种?第二章1.上校年轻时受训的奥校模拟历战系统,期间提到过系统自己会做梦,那伯劳鸟的的化身入侵是不是一种病毒,或者系统本身就是和伯劳鸟同样的制造基因,所以才没有反侦到它,或是伯劳鸟就是做梦的人?2.在光阴冢的那场激情戏,伯劳鸟为何不吞噬或者撕碎上校?当他发现了化身?第三章.如果公羊诗人可以召唤伯劳鸟为缪斯,那其他的诗人呢?第五章瑞秋如果是逆时的,那最终的结局不是死亡,而是以精虫的形态返回母体或其他消失的方式,而不是肉体死亡。

当太空和歌剧扯上联系

介绍里用了两个词”太空歌剧“,”星际史诗“。太空、星际怎么才能和歌剧、史诗这样的词扯上联系。看了半本,我有点感觉了。伯劳鸟,光阴冢,都是宗教似的存在。再打个不是很恰当但是最直观的比方,第五元素里的章鱼头女高音歌唱家那首咏叹调。。是本值得买的书,先接着把电子版看完再去买。。同时期待电影

各自的朝圣路

西蒙斯无疑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从不同角色的视点和感受逐渐将一个拼图完整化。每个人都是主角,以自己的立场,对时间这个神与恶魔的综合体提出关于生命与存在的永恒质疑。他们代表自己,也代表人类,他们与自己对话,也与每一个读者交谈。作为科幻小说看,翻译算是翔实认真,但文学底蕴和语言上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到了《陨落》觉得改善不少,望再接再厉。

真的是叹为观止的一本书

虽然还没看完,进行中……三个人的翻译感觉有点风格上的差异,经常某一段就会出现一些特别的习惯。这个,有点可惜。

时光之冢击败了我

看完了所有的系列,书中充满了冒险和想象,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庞大而完整。但是,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无法厘清时光之冢的逻辑——虽然时光之冢是这套书的核心道具。也许像我们这种在时间维度单向前进的低等生物根本就不应该尝试理解这个问题吧???不过,无论如何是超级好看的一套书。

笔记和几点吐槽

1.每次读一本科幻小说,我都有种读完这本书就能掌握世界终极秘密的感觉,最后发现其实没有,当然我这种幻想本来就是不现实的。海伯利安是我读过的科幻小说中最接近永恒和最具有超越气质的一本,所以我读得很爽,但是目前为止我所理解到的本书的终极问题依然是时间。当然对于时间和永恒,这本书展开了非常丰富的讨论。举个例子。上校:不断成长的男人和不变的情人学者:不变的父亲和逆时间成长的女儿侦探:爱情发生在一个较短时间段,换而言之两者都可视为不变,但男赛博人背后埋葬着亘长的时间,暂且可以看做不变的女人和永恒的情人领事:不变的男人和不断成长的情人时间的客观和人对时间感受的主观造成了某种奇妙的扭曲,但人是不能超越时间的。在这些感情故事中,时间指向分离与死亡,却是在支离破碎的时间中,感情变得深刻和趋于永恒。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时间,一切都被遗忘了。本书中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我不禁又联想到了星际穿越,星际穿越披着一张探索永恒的科幻皮,讲的还是被时间扭曲的不变的爱的故事。那么何必把事情搞那么复杂呢,要是把学者的故事拍出来才是真正的催泪弹吧。接着我突然想到被时间扭曲的爱的故事其实已经被拍过了,不就是本杰明巴顿奇事吗。虽然我不是故意老是把这两个导演拉在一起讲,但是我觉得本杰明巴顿奇事比较感人……2.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牧师的故事,这个章节作为开篇竟然与爱无关,透露出浓烈的恐怖与神秘气息。永生却被剥夺意识与性别的比库拉人,让我有种隐喻机械人的感觉。如果说同为谈到创造的章节,诗人一章更浪漫也更贴合剧情,那么这一章如此冰冷和可怕,好像对于某些生命内核有更实质性的探讨。可惜揭开谜底后,我所看到的也只是牧师本人的壮烈结局。话题再度归回“人”。3.作为另外一个与爱无关而只与创造有关的故事,诗人本人庸俗、聒噪、纵情声色并且言行举止都透着一股卑劣,让人非常讨厌。但这种人居然能写出那么伟大的诗作,创造出那么大的奇迹,并且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缪斯,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所作出的唯一一件与“卑劣”无关的事情,多半也不是自愿的。可见天赋都是被赐予的,与人自己无关。诗人何其幸运,茫茫人海中偏偏选中他这样一个人来做天赋的奴隶。4.侦探作为唯一的一个女人,虽然她强壮、好身手还很有同情心,但是对不起,这些都没用。她必须要怀孕,而且让她怀孕的男人乔尼延续着济慈的灵魂。呵呵,恭喜你好歹不是处女怀孕咯,祝福你早点生个小耶稣咯。5.这本书引经据典、严肃认真、野心勃勃,我只是随手凭记忆写两句,而且写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其实我经常看哭了或者吓得睡不着……所以千万不要当真。

《海伯利安》(1)—— 声名水上书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Keats's Grave - New Protestant Cemetery, Rome”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济慈离开这个让他失望的世界时,虽然留下这样激愤的墓志铭,但是,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绝对对于自己身后的名声有着坚定的信心。这些能够创作出影响无数人心灵和理念的作品的天才们,我不认为会真正的丧失对于自己价值的笃信。所以沈从文可以在晚年应邀参加作协会议时,保持长久的沉默,末了只会说上一句:”我不会写小说,我不太懂写小说。”;可以在静坐中忽然很激动的说:“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那股自认为高过当世大多数所谓作家,自认为自己写出的东西是超过这些喧嚣的大多数的傲气,却从他青年时期的家书一直默默的保留到了作为他死后石刻的手迹上:“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和同事第一时间就着这个writ in water究竟是指书写的材料,还是书写的位置进行了一番讨论,不得结论的同时,求助google,这才有了较统一的认识:这句被认为是来源于“All your better deeds Shall be in water writ, but this in Marble”的遗言更像是吻合于现在最常见的翻译:”声名水上书“,只不过济慈的名字非但没有随波而去,消失无踪,反而更像是化为了滔滔的江河,向后世奔流不息,恰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不懂诗,更遑论是英文诗歌了。《夜莺颂》,《古瓮颂》这些就是我曾经对于济慈了解的全部了。但是再次接触到他,竟然是在《海伯利安》,这部神迹一般的科幻巨著当中,不由得不让人唏嘘——人生何处不相逢。整部海伯利安,就仿佛是济慈同名诗篇的改写与致敬,通篇主旨也暗暗扣合了诗篇《海伯利安》当中新旧神祗之间的斗争,恢弘的气势如同在阅读诗篇,而其中作为济慈复制人格的赛伯人的出现,更让人体会到丹·西蒙斯那有点痴迷的对于济慈的崇拜和追思。致敬者再次被人致敬,这种事情可以算是佳话了——特别是当《海伯利安》遇到了《凉宫春日》,却让人有点关公秦琼的错乱感。但是,偏偏让人有点佩服的是,这样的致敬在神神叨叨的凉宫春日里,却又是那样的严肃。三无少女长门有希先是递出了那本夹了小纸条,却未想到让阿虚翻了两页就扔到一边的《海伯利安》;然后开始了晚了好几天的见面诉说,那一长串的充斥了奇怪名词的,诸如”宇宙思念统合体“,诸如”人形终端“等等的对话之后,让人不由咯噔一下,这、这不就是内核、这不就是赛伯人么?原来海伯利安的世界就这样被无缝的植入到了凉宫春日的故事里,而绝不是简单的借用,但是这一点,就让凉宫春日的境界提高了不是一点半点。回到《海伯利安》,这着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看了它之后,只让人暗暗担心,丹·西蒙斯从此以后再也无法超越它,因为这部书,简直是神降的结晶。仿佛是鲁热上尉鬼使神差写下的马赛曲,仿佛是李广醉后深入巨石的一箭,永不再重现。但是这已经足够了,单只是这一部书,就足够让斯蒂芬金说一声:”我景仰丹西蒙斯“;就足够让他的名字,能够一直流传。PS.海伯利安 Hyperion,出自希腊神话的十二名泰坦巨神之一,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父亲。杨威利提督的旗舰“休伯利安",其实就是Hyperion。Hyperion也是土卫七的名字。

呵呵,我是从图书馆借的~~~

rt.今天去图书馆转了一圈,没发现感兴趣的,随便拿了几本给LP看的.结果出去前还是决定回头再转一圈,结果一下子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想都没想,拿了立马走人.hoho.p.s. 还没有看呢,先随便评价以下~~

《海伯利安》(5)——机·丹尼尔·奥利瓦和创作者的代言人

毫无疑问,机·丹尼尔·奥利瓦是所有科幻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机器人角色。聪明、强大、甚至带着点不知道由何而来的冷幽默,没有丰富的感情,但是却绝不无情。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虽然到了后来,简直有点天马行空驾驭不住了,但是对于丹尼尔的塑造,分寸却失踪拿捏的非常的精准,多一分则太近人,少一分则不可爱,实在是难得之至。人类的侦探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委托人,这个搭档一出现,就让我想起了那个伟大的丹尼尔。不过海伯利安里当然会有变通,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变成了内核的赛伯人,而原来机器人系列当中那横亘千古,贯穿宇宙的人和机器人之间的友情,这里则变成了悱恻的爱情。不过即使是这段爱情,和基地系列里,机器人铎丝临死前那句:“你爱我……使我成为了人类……”比起来,也依然是相形见绌。这段故事真正的亮点在于,紧凑的故事里,你仿佛看到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和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巧妙的混合在一起,碰撞出了全新的火花,没看过机器人系列或者真名实姓的读者,都会倍感新鲜,而即使都读过的人,也会不由得为丹西蒙斯的巧手匠心而佩服。更重要的是,济慈终于在这一段出场了。故事里,这个全书灵魂似的诗人,在这里以复制人格赛伯人的形象出现,和女侦探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轰轰烈烈的死去活来。海伯利安真正的大主线,在这里开始慢慢的收线,丹西蒙斯对于济慈几乎狂热的崇拜,注定了他就是全书的‘眼’。恨不能亲与济慈生于同时的作者,在书里,总算可以好好的让济慈再次活过来,并且再次的死去,能够真正的试着按他思考,去理解他;按他思考,去理解人;按他思考,去理解宇宙和神祗。这是创作者的特权,也是创作者的自由。我喜欢看这些作者们故作玄虚的祭出自己的代言人,代自己发声的例子,比如边荒传说中的卓狂生,何尝不是黄易自己的化身?“老子心里很清楚,我的说书馆不过是在众多娱乐里,所提供的一个选择,老子自娱娱人就是喜欢写,只要说书馆有人捧场,我就会写下去。”这段有感而发的发言,实在让人莞尔。丹西蒙斯代济慈发声的例子,实在更加耐人寻味。而诗人马丁的故事,更像是作者某种程度上的自表,撇开马丁那传奇的身世不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描写他和出版公司、出版人之间的那些事情,去掉那些科幻细节,活脱脱就是一个文坛写照,好像透过纸背,都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股捉狭和调皮——后来那个不可一世的出版女王,在事故里死的糊里糊涂的细节,在书尾细细着笔,不由不让人怀着恶意揣度丹西蒙斯的动机~马丁在寻找他的缪斯,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缪斯和灵感,居然系于那带来终极毁灭和痛苦恐惧的伯劳之上,但是仍然飞蛾扑火一般的回到海伯利安。这个故事在全书中,是比较松散和牵强的一个,但是,我能理解,或者某种意义上,这描写了属于创作者,属于丹西蒙斯自己的‘道’。朝闻道,夕死可也。快速链接:http://shinemoon.yo2.cn/go/25752.html

很奇妙的幻想

华丽壮阔的太空歌剧,虽然是以每人一故事的方式写出,但有整体线索串联,一步步解开迷题。在最后面对未知时戛然而止,带给人无限猜测。此书涉及文学、历史、科技和幻想,描绘了风貌不同的各个星球和人类,三方势力的角逐,海伯利安的神秘,读起来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虽然有很多引用的科学概念解释不清,但不是为一本好书。翻译方面,因为是三人合译,前面感觉很烂,四字词语堆砌,后面就比较流畅了。纸厚字小订的结实,读起来有点费劲。

壮丽的太空史诗

这本书比《海伯利安的陨落》要好,气势恢宏,故事又不落俗套,非常勾人。相比之下,续篇也很难好,但多少有点配不上《海伯利安》。《陨落》好莱坞味道有点重。

“距离”与"时间"的恐惧

如果有一天,人类可以不再有对'距离'的恐惧;如果有一天,人类可以不再有对'时间'的恐惧。只要一步,就可以通过传送门到达宇宙任何地方;人也永远不会担心自己会死去,因为死后还会重生。只不过这并不是没有条件的,要跨越距离,就要被机器利用。要穿越时间,就要做人工智能的奴隶,做一条戴着项圈的狗。当你面对这个选择,你会选哪个呢?悦石宁愿炸毁传送门,自己被暴民打死,也不愿意成为人类自己创造机器的工具。伊妮亚即使被活活烧死,也要告诉人类何为永生。我想他们最终不是选择了死亡,而是选择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

美利欧.阿郎德缁的呓语

TO 瑞秋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作为基因传载机器之外还是什么但济慈或许知道生命的棘刺上不停鸣唱的灵魂在歌颂什么溯流而上的逆旅每个夜晚浸湿每个不眠的孤独失去在其中张合的鳃后慢慢坠入记忆的河底沉溺在时间的流动中此刻妳的面容在雾气中是那么的疏离仿佛我们未曾彼此交融在岩石的每一处划痕中企图触摸到时间的尾迹你不是时间的献牲你是我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你的生命中失去我的存在就如不停从指缝漏下的沙粒散落的记忆的屑片被时间波浪卷走我的拼图如同残裂的壁画没有修复的可能而我却在时间面前丢盔卸甲彻底放弃了重绘的企图任由你的一切在我的世界里斑驳犹如未来回到过去的视界把一切拉扯的细若游丝仿佛不待光粒的撞击就会断裂支离破碎在没有箭头指向的时间旷野游荡只为让伯劳把时间的涌动冰结在成为祭奠时让荆棘穿透胸膛为妳歌颂最后一曲美利欧.阿郎德缁

给此“书”打分有难度

内容和翻译、注释——5星。校对、排版、装帧设计、印刷、装订——1星。你们一定不能理解我拿着这本怎么看怎么是盗版的书时发现事实上它是一本正版书时的心情。想看这本书的童鞋还是下载电子版吧,别顾忌什么版权了,damn此书的内容应得一个更体面的形式,而不是这叠废纸。

科幻与诗性(一篇评论如何剧透四卷)

Hyperion Cantos四部读完之后,我最欣赏的还是第一部《海伯利安》。可以说,作者丹·西蒙斯是带着满腔热情构思和创作这一系列的,因此在系列的第一部他的热情与诗意也最为旺盛、充沛,而到了后面几部作者一方面必须考虑故事的严谨性而耽于阐释,一方面也从朦胧的诗意上升到了更高的哲学思辨层面。相比之下,《海伯利安》本作就显得更加纯粹,更加“海伯利安”。但无论怎样,海伯利安系列对科幻小说的意义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因为它是一部纯粹从诗性出发诞生的科幻小说,更因为它如此成功地将科幻性与诗性融为一体。此前诸多科幻大师之作,最精彩动人之处,往往在于科幻尽头的哲思;而海伯利安诗篇一气呵成、浩浩荡荡穿越时空的动力,却是对人类、对历史的纵览全局又细致入微的诗性体验。这从书中处处可见的引文、地名、角色即可体现。作者选取济慈的未完成长篇《Hyperion》为题,清晰地表明了他续写神话性的诗作、并向“最纯粹的诗人”致敬之意。故事背景设置在遥远的未来,甚至关系人类的最终命运;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却来源于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体悟,而不是从科学幻想的路途走向未知的极端。正因如此,丹·西蒙斯使自己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大师比肩,另辟蹊径。海伯利安如同一幅画卷、一首赞歌;而基地系列则更像一段历史论文。读着海伯利安,我有时会想起另一位有些异曲同工的中国科幻作家,早逝的柳文扬先生——他的作品主要是短篇,但其中的人文关怀令人同样激赏;或许在并行时空中,柳文扬的长篇作品也将如海伯利安一样动人吧。正是丹·西蒙斯心中充溢的混沌而磅礴的情感,支撑起了《海伯利安》的叙事结构,将六个风格迥异的故事浇铸入末日危机前最后一次疯狂的朝圣之旅。并不能说,这六段传奇就能概括人类生存的状态,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寄丰富于深邃之中。每一个故事都在奇妙幻想和工笔描摹的推动之下触及了文学与哲学的“母题”。霍伊特神父转述的保罗·杜雷神父的历险,限于剧中人物阐述方式的局限,文笔上并不惊艳。但十字形的构想所产生的对基督教信仰的强烈挑战,是整个系列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第一部仅仅简单地起个头, 但也产生了极强的冲击力。卡萨德上校的故事十分精彩,文笔上尤为动人(这里似乎脱离了对人物特性的设定而直接由作者阐述)。这是个关于人类的情欲的故事,其中最耀眼的部分当属结局处上校与莫妮塔(也就是未来的、现在是个小宝宝的瑞秋)杀戮驱逐者以及最后的性爱。嗜血的欲望、战争的火焰与爱情乃至纯粹性欲的热烈交织,真是“一百万个世界的热情”也无法囊括,不得不迸发、超离此世。莫妮塔引导伯劳鸟而来,其目的神秘莫测(即使对于读完全四卷的我来说),或许是为了让卡萨德产生对伯劳鸟的执念,或许是让卡萨德的精神进入伯劳?。。。满嘴脏话、老不死的诗人马丁塞利纳斯,真是个既令人厌烦也讨人喜欢的家伙。在这个故事里丹·西蒙斯得以肆意发挥其文笔,借诗人之口对垂死的旧地唱出深情而感伤的挽歌,更对“词语”这文人世界中至高无上之物抒发崇拜与征服之情。在荒诞的历程中老诗人经历了人类襁褓湮灭之后的所有艰难历史——诗人自然是人类之见证者与表达者。塞利纳斯与作者形成的镜像关系使得本书的文学性上了一个台阶;而老湿人作为活遍全部四卷的千年古董也自然成为整个系列的伪作者和真线索。第四个故事,来自垂老的学者索尔·温特伯(Sol Weintraub这个名字的翻译似乎不能体现发音,不如翻成温特劳),一个原本温情脉脉的故事因为时间潮汐的异变,让如宝石般闪耀的瑞秋、更让其父母背负上了无法承受的命运。人类关于伦理和神的终极追问,远古以来一直蒙蔽于理性之光以外的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的抉择,在此以更神秘和恐怖的形式展开。而当如此沉痛的枷锁落在活生生的、平凡地爱着的人身上时,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个人的无法回避之问。我一再地阅读丹西蒙斯借索尔之口对厄运之神做出的回答,试图从那悖论般的言语中读出真理——但似乎作者在此并没能通过解答而回复平静、获得安宁,也无意让读者获得安宁,毋宁要让我们都各自体验这人与神的愤怒的对话,并且——在这无尽的追问和无言中——接近上帝。尤为难忘那一句“晚安,金丝燕”,“晚安,小雨燕“,这在命运重压之下无可奈何之际最后保有的一丝温暖,显得如此动人。第五个故事在剧情发展上就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技术内核这一神秘存在的历史与动向。关于其中三派纷争的具体情况也成了第二部的重要内容。布劳妮·拉米亚与济慈人格乔尼的爱情是惊世骇俗的,因为它结出了人类拯救之匙……当然在前两作中我们的救世主大人Aenea戏份不多,倒是银光闪闪、既乖张知性、又性感迷人、又纯洁可爱的瑞秋占据了我的主要思绪(谁让她老是时空旅行呢)。这个故事本身带有侦探小说扣人心弦的节奏,充满重要而独特的幻想构建,因此也十分耐读。最后,领事的故事,关于无限递归的背叛。领事是本篇的线索人物,然而他自己的故事却只占了很少篇幅,其中还大段在回忆自己祖父母的艰难爱情。然而领事却依然是本篇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是一切危机的直接起因,因而也是所有潜在动因:人类的无知、狂妄、蔑视生命、权力欲……的直接作用对象。领事的叙述没有细节,没有个人情感流露,正如所有承受巨大痛苦的人一般,他无法表达,无暇表达,也自知无人能够理解。正是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历史最沉重的一面悄然落幕。最后的尾声是黑夜中的仰望,从羸弱的霍伊特神父依稀可辨的乐声中生发。在绝对的绝望中六人做出了选择,并肩向前。飘忽不定的风沙与光芒之下,我们可以体会到看不见的希望在等待。七个朝圣者,除了中途失踪(去未来给救世主大人护驾)而在本卷中酱油了的圣徒马斯蒂恩之外,每个人物都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在朝圣之旅中他们之间的冲突变动也是非常有意味的,比较明显的如布劳妮与诗人的敌意(在第二部继续吵,然后就和解成了好基友),以及领事的故事结束之后,其余五人的”审判“。布劳妮与塞利纳斯老湿在本性上是最相近的两个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追寻真相的动机,所以在开始相互排斥、相互不爽是非常正常的,这种设定之下最后往往能成为配合得很好的朋友。末尾众人对领事的宽恕,以及随之而来的相互谅解、有些莫名的团结,正体现了这些故事所带给他们的相互理解,以及对宇宙现状的深刻认识。在巨大的灾难与绝望面前是共情这个本系列中的终极力量将他们联合。顺便一提,最终幕后黑手(虽然不是很黑)也在本作中出现了。。。反正总共没几个人物有名字,可以推断出来吧。。。我们可以看到,丹·西蒙斯在此篇《海伯利安》中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将精彩的剧情与深刻的思考、纷繁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无疑是他最狂飙突进、最不可遏止的作品之一,其创作状态或许正如马丁·塞利纳斯在孤身一人的诗人之城、无处不在的”格伦德尔“阴影的缪斯旨意下疯狂创作之态。正因如此,这海伯利安诗篇的第一卷犹如一部交响诗,需要此后的三卷去缓缓展开;更如一个切入骨髓的悖论,使作者自己不得不用三卷的反复沉思来解答。虽然就全部四卷来看,第一部包含的关键剧情最少,但其精髓却统领全文。上面已经提到,本卷的文学性或许在全四卷中是最突出的。当然,我们不能按照严肃文学的标准评判它,无法期望在这里读到先锋派的架构与后现代主义的语言。丹·西蒙斯的叙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或许精通西方古典文学的人会批评他对济慈等人的诗作的引用,但这并不能否认其价值,因为这些引用也是全书成为矛盾的整体、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互相映射的光影空间。在科幻作品之中它的文学性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我们说,丹·西蒙斯是带着满腔热情创作的《海伯利安》,或许也可以说,几位译者也是带着同样的热情为我们奉献的本书中文版。这样的热情也许在某些时候使他们的译笔偏离了原文的风格,更带有激情和铺陈的色彩,也少了几分曲折与悖论性。在行文节奏以及文字美感上,中译本与原作还有一些差距。但是考虑到本书自身作为独树一帜的科幻小说的特点,或许要找到完美的翻译者是很困难的;译者采取的态度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因为这使得中译本保持了原著中最精髓的诗性。例如,本文许多专有名词的翻译就非常传神,我最欣赏的当属”大哀之君“(Lord of Pain)。当然,中译本的诗性主要体现在小尺度上,在每个故事之中、每个角色的语言和行动中,而较少能够保存在大尺度和结构上小说各部分之间协奏所产生的诗意。与所谓”硬科幻“的核心科幻人群的理想不同,我对科幻小说的价值观的构成中纯粹的科学性与严格性向来不占重要地位。而且我认为这种价值观更有益于科幻小说的发展与推广,也许也更接近科幻小说美感之来源。对于以严肃的科学论证为基础所构建的、要求尽量严谨的科幻小说,我的确可以欣赏其中理性之美;但如果人们单纯地只追求这种美感的话,他们似乎更适合去阅读SCI文献。将科学的理性与幻想的可能性、哲学的思辨,以及——正如丹·西蒙斯在本作中向我们展示的——诗性的抒情,结合起来的创造,才是科幻小说最激动人心的创造力。因此,我在承认海伯利安系列在科学设定上并不严谨的同时,也认为没有必要对此做过分的追究。事实上,从一个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的眼光来看,到目前为止的几乎所有科幻小说都有其纰漏之处,甚至许多伟大的作品以及一些近期很火热的作品也不能幸免。最后,补充一些海伯利安系列专有名词的简单考据:1、the Shrike,中译伯劳或伯劳鸟。作者将大哀之君赋以此名,主要应该是由于伯劳鸟之习性,有把尸体插在荆棘上撕食的行为,与荆棘之树(刑罚之树,the Tree of Atonement)相应。2、Yggdrasil,巨树之舰伊格得拉希尔,北欧神话中的世界之树,支撑或构成了这个世界。3、“晚安,金丝燕。”“晚安,小雨燕”的原文是“See you later, alligator.”"After a while, crocodile",是一首短诗的前两句。据说上世纪比较流行而现在已经古董了。

图书馆里借书看

很新的书, 很漂亮的封皮借来看,不理会怎么样知道它的首先,名字不错,噱头很大。然后,硬派科幻,里面的交通工具实现,时空概念,网络虚拟空间等等,很炫,也很靠谱。找到了英文版的续集,但是不知道会不会把它看完。但是看到快结束的时候,觉得情节有点离谱了,不知道作者该怎么续下去。

读后感,小诗一首

人类怀抱希望前进原罪却从未洗去颓糜腐朽的前方是溃烂与崩坏光阴之冢唱着哀歌迎接最后的审判伯劳高举它的镰刀等待前来的燔祭他们已被希望遗弃死亡是最后的盛宴或许定要令绝望与之陪葬

太神了,看见很多科幻片的影子!

这世上好书太多了,虽然我总也不去看,但好歹我看了这一本。看完以后,你就会明白,早晚有一天,孤独将会变成常态。早晚有一天,所珍惜的一切都将失去。一切都是一场注定将要失败的搏斗。血流满地,伤痕累累。谁也不能阻挡逆时间而来的大哀之君。你满心失落,想要狂纵地沉溺在酒精和女色中,却依然怀着自己从来也不曾相信的希望,蹒跚在漫长的朝圣之路上。

翻译的很差

  买了《海伯利安》,看了头2章。不知道是谁译的。只是觉得像是业余水平的翻译。    主要的问题是:  1。 觉得句式或者名词很怪。比如说霸主,领事,光阴冢。霸主是个什么东西?直觉上它应该是个人吧,国家有起名字叫x主的吗? 领事?这个名词很遥远吧~ 光阴冢...我们这里有谁管古墓叫冢的??? 就不能稍微的将重要的名词本地化一下吗?    2。 行文不流畅。老觉得是一句一句的,很别扭。    希望能看看林少华是怎么译春上春树的。不是我刻薄,水平不够,就不要祸害其他人了!  

,,,秃笔抗体牛

这个,就类似于,我希望能打一个界于推荐和力荐之间的分数,看完这书也界于想说点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的感觉,,,因为这本书的结尾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始,所以6个故事仅仅各自为政。尽管有各种线索将他们貌似在将来会串在一起,但在还未串起之前,实在不能给一个确定的答复。串得完美得话,我会说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得最完美得科幻小说,失败得话,那就直接论为二流去吧。所以期待第二部中文的出版,,,,应该会出版吧,,,另一个感觉是,,,毕竟是搞文学的人搞的科幻,说故事绕来绕去的,不给人个痛快。这种感觉最为鲜明的是第一个故事。情节其实颇为单纯,硬是处理的冗长。虽然,说冗长是过分了,,那就,稍微有点长吧。这个特色充斥在整本书里,也不知道来源于翻译,还是原本就是这样(我倾向于原本,翻译给人感觉瞒好的),反正到后来我就越看越快了,多少有些不尊重作者,,,最后要提的是,这书在开头并没有给一个世界设定的完整说明,所以其中一些概念,象时间债,光阴冢,世界环网,塞伯之类的,一开始会糊里糊涂,之后也仅仅在顺大便的地方给了其中一部分有限的解释。这样做有这样做的魅力,,,但另一方面,对于不太看科幻小说的人来说,开头的几章,会挺难熬的,,,不过呢,我是觉得,如果因为这样就放弃这本书的话,实在是瞒可惜的,,,昨天在书店又忍不住买了美国众神,,,不知道好看伐,,,


 海伯利安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