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熟年巴士

出版社:基本書坊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9866474224
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作者简介

貼近老同生命,當老大哥的最好朋友
傾聽他們的故事,開始學習和「老」相處
12位超過55歲的老大哥現身口述 逾半世紀的台灣同志歷史──
這些珍貴又難得的故事,最大的意義是讓不同世代互相看見,互相獲得同志生命的啟迪,藉著跨世代對話,我們學會怎麼與老年同志貼近,學會從這些故事中,看到台灣過去社會處境下,同志們精彩或辛苦的歷史,以及面對生命困頓、轉折的智慧。──本書主編 喀飛
============================================================
主編序
書寫與貼近
這本書的誕生歷經漫長的孕育。
說故事,特別是說自己同志生命的故事,是這群年紀超過55歲的大哥們不曾有過的經驗。訪談的時間從2006年底開始,經歷將近四年才誕生。
老同小組的義工大都非專業寫作者,「書寫」對每個人來說,難度各有不同。有些難度在跨世代對話的語言障礙,有些難度是聆聽故事、詮釋故事的人生經驗落差,有些難度則是不同處境下,對於作一個同志的人生理念差異。這些難度從訪談對話、逐字稿討論,到最後故事版的書寫,一一浮現。而這些看似帶給我們「困擾」、「疑惑」、「距離」的過程,其實正是老同小組(年輕)義工與老同大哥互相看見、互相瞭解與一步步貼近的必經歷程。
一開始興致高昂地與大哥進行訪談,聽他們訴說人生的故事。熱線義工的同志生命史和大哥們經歷的年代不同,處境的差異,從訪談時使用的語言就看得出來。剛開始,許多訪問的語句讓大哥停頓而無法回應,「你的認同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對未來老年生活有什麼規劃?」「你不會想再試試看找人定下來嗎?」
「認同」是同志運動開始後才有的詞彙,老大哥做一個同性戀,哪是從什麼「認同」開始!有的大哥三餐都不繼、一輩子經濟困頓,又何曾有資源、有心思「規劃老年的未來」。至於愛人、伴侶,誰不想?只是歷經人生起起伏伏的大哥們,各自有一套安頓人生、從容度日的軌道與念頭,或悠遊人間、或隨緣且戰且走、或靜心閒散,也不是一個選擇題可以作答。
書寫讓老同小組看見不同世代、不同位置的老年同志生命。認識更多老年同志之後,更清楚,每個老年同志的生命很不同,各有其獨特性。「老年同志」不是單一的面貌,隨著各自的家庭背景、社經位置、人生際遇而有差異。
老同小組曾經在校園同志社團邀請的「老同議題分享講座」中被問到:「為什麼大部分的故事呈現的是灰暗的人生?」「為什麼有些故事,大篇幅談的都是性?」因為這些故事帶給年輕同志的疑惑,讓我們有機會展開一場對話。
藉此重新勾勒過去,那個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沒有同志社團、沒有同志遊行的年代的社會狀況。也試著讓年輕世代思考:在過去,當大哥們發現自己不是社會所能接受的「同性戀」時,除了新公園、戲院、三溫暖,到底能去哪?除了被迫結婚,偶而從異性戀婚姻中脫軌喘息,在社會的角落短暫相遇,還有多少抵抗社會壓迫的能力?
老同小組何其有幸,因為漢士阿嬤而和這麼多大哥結緣。也還好有阿嬤,讓我們在訪談過程中,有了最佳的「翻譯」。大部分的訪談,阿嬤總是陪伴在旁,對於大哥的述說或是我們的問題,隨時以生動的話語重新詮釋,填補之間巨大的落差,也適時蹦出俏皮的話語,緩和許多因為回憶而低落的氣氛,或是難以回答的靜默。當然,有時則是拉回主題,貼心地打斷大哥一時興起的滔滔不絕。
老同小組書寫義工們,曾經一度陷入「這樣的訪談能否作為完整呈現當事人生命全貌的口述歷史」的疑惑、不安與省思。在每篇動輒三、四萬字的逐字稿討論過程中,我們逐漸體會到,這些珍貴又難得的故事,最大的意義是讓不同世代互相看見,互相獲得同志生命的啟迪,藉著跨世代對話,我們(或者更多年輕讀者、社會大眾),學會怎麼與老年同志貼近,學會從這些故事中,看到台灣過去社會處境下,同志們精彩或辛苦的歷史,以及面對生命困頓、轉折的智慧。
於是,最後我們選擇了「貼近老同生命,和大哥們做朋友」作為故事書寫的態度。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都是不同作者從各自的生命經驗出發,書寫他眼中認識的故事主角。由作者為讀者說故事,述說他怎麼和這位主角做朋友,怎麼看待這位主角的人生。
這不是一本傳記,這是每位作者介紹他所認識的老同朋友的故事。希望你聽完這些故事,也和我們一樣,開始看見老年同志、和大哥們做朋友。
【許多的感謝】
本書出版,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
感謝漢士阿嬤的信任與相助,介紹訪談對象,讓這些相遇得以發生。
感謝所有接受訪談的大哥們,願意打開記憶帶領我們見識歷史的風華。
感謝基本書坊的總編輯邵祺邁,因為他的積極和鼓勵,讓我們把這個說故事的夢想實踐。感謝美術編輯蜻蜓為本書編排的心思。
感謝文化局對本出版計畫的補助。
感謝為本書嘔心瀝血書寫的老同小組成員,「這本書終於出版了!」
喀飛(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

书籍目录

【主編序】:看見與靠近(喀飛)
【認識熱線老同小組】:回首彩虹路,老同少年時(智偉)
故事1:抓住歲月尾巴 勇敢作自己─加倍把握人生的阿嬤(勇哥)
故事2:台北沒有我的人生──阿昌伯的孤獨(智偉)
故事3:翩翩君子八十載──紅樓院長王公公的同志生涯(兆慶)
故事4:猶存風韻的優雅姿態──黑貓姨走過抗婚的自在從容(家新)
故事5:流浪江湖無歌不歡──玉蘭仙子說不出口的人生 (喀飛)
故事6:阿伯戀少年──自在花叢間的把弟高手許大哥(yoyo)
故事7:回首坎坷淚漣漣──黑美人的曲折人生(小杜)
故事8:酒國人生博君一笑──指路的阿傑(喚圈狼)
故事9:乘風破浪的老玩同──瀟灑自在的阿章大哥(小花)
故事10:舞動生機破繭而出─賣麵郎變身舞蹈老師的蝴蝶大哥(Tim)
故事11:濃情巧克力──七年級小蜜蜂說四年級熟男的故事(小蜜蜂)
故事12:天涯遠颺追逐青春──動盪遷徙一甲子的萊瑞(奧力佛)
【後記:義工心情故事】看見大哥們足跡與身影(家新)
【綜合分析】:跨越世代相遇:看見「老年同志」(王增勇)

内容概要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www.hotline.org.tw
成立於1998年,2000年正式向內政部登記立案,為全台第一個全國性同志組織。10餘年的耕耘與拓展,熱線從最早提供的接線與諮詢服務,逐步發展出「社群組織」、「同志人權」、「性別教育」、「愛滋防治」、「同志家庭」、「親密關係」、「老年同志」、「南部九六八」等領域的重點工作和多元服務。超過百位的義工夥伴,持續投入各項倡議行動與社會服務,期許能繼續秉持「同儕輔導」、「支持網絡」、「社區中心」、「人權教育」等理念,透過多元化的工作方向,消弭社會對性少數族群的不平等與歧視,真正落實「性別友善」。
老年同志工作小組
2006年成立,以記錄中老年同志的生命為初始工作,幫助現在的同志社群「看見老年同志」,並針對台灣公共衛生及社會福利政策中長期漠視同志權益而發聲。 2007年起針對中老年同志朋友,舉辦多場聯誼活動(如彩虹熟年巴士之旅、彩虹卡拉OK聯誼),並舉辦【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等,透過同儕支持,增進大哥、長輩們的自我認同與資源連結。


 彩虹熟年巴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感谢正彤,她偶然得知我们在收集老年同志口述史,回到台北便邮寄来这本书。算是给我们的研究寄来了重要参考。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台湾老年男性同志口述史的读物。台湾同志咨询热线的义工们通过四五年的采访搜集和活动,整理出来12位老年男同的故事。故事本身跌宕起伏,因为是鲜活生命的壮丽画卷。但曾经沧海难为水,看过我们的大陆老年同志口述资料,这些故事也就只是故事。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后面台湾政治大学王增勇写的一篇综合分析,“跨越时代相遇:看见‘老年同志’”。所以现在我就半摘抄半复述地梳理下他看待老年同志的一些视角。被年轻同志歧视的老年同志这也许是台湾和大陆同志圈非常不一样的地方,也许是这本书呈现的假象。无论是12位年轻同志作者,还是王增勇,都将老年同志在当今同志文化中的缺失作为重要背景。这种背景中,年轻同志青春张扬,拥有独立而骄傲的自我认同;而老年同志是“脏老头”,又穷又老,喜欢揩油吃年轻同志的豆腐。那些准备采访老年同志的志愿者里,也有可能被老年同志“性骚扰”的担忧。王增勇在讲到“内部歧视”时说,同志文化想来崇拜肉体青春,因而同志文化里的“青春”比外面世界来的更为短促,因而老年同志遭遇到了来自圈内和圈外的双重歧视,消失在同志圈中。与之相比,我们采集到的资料着实有趣。虽然大陆的同志文化里也没有老年人的声音,但在现实生活中,老年同志却并不像台湾老年同志那么悲惨。第一,没有看到圈里人的歧视。我们接触到的几个同志小组,都同老年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有非常多老同志乐于给我们讲述自己和年轻人之间的情欲故事,圈里俗话成为“考古队”,或者“恋老族”。有些是老年同志“援交”年轻同志,但年轻有为的同志服侍老年人的情况似乎更多。在天津时,我们听说深圳是老年同志的福地,因为那里有很多年轻同志找不到可以相依的“父爱”。在成都时,我访谈到的两个老年同志都有自己的年轻男友,并由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如果我们把恋老当做性倾向的一种,那么并不应该只有只存在于大陆。那台湾到底是什么样子?香港或者国外又是什么样子?如果他们没有的话,这里头好玩的地方就多了。第二,对于外界的“压迫”,《彩虹熟年巴士》这本书里的案例更多地涉及家庭朋友和社会关系的压力。而大陆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的研究假设里也包括了政治对个体生命的影响,所以在研究中重点关心的是这一块。实际上,基于这些老年同志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出柜的情形,在当年的保密状况下,几乎是遭遇不到多少家庭和社会关系歧视。除了歧视问题,王增勇还提出了老年同志生命历程中的四个主题。一个是他们在成长历程中都必须面对自己“喜欢男人”这个事实。这一与众不同如何被这些老同志理解?而这一理解又如何应先到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抉择?其次,在早年同志情欲被极度排斥的社会,这些男同志如何经验到自己的情欲流动,并发展出不同的因应策略?第三,台湾社会中,进入婚姻为家庭传宗接代是所有中国家庭的“儿子”应尽的本分,这些男同志如何面对家庭的压力,有如何做出选择。第四,这些男同志如何经验到自己的老化?这样的老化过程与异性恋男人又有何不同?(183-184)这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当做一个研究方向来做,有些是我们自己在采集资料时也发现了的共同问题。比如第一个主题,老年同志当年大多数都把自己的倾向当做疾病来处理。“觉得自己好像得了一种病”。因为有了这份资料,我想整理一下台湾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变迁,尤其是何时出现非罪化处理,何时又非病化处理。在北京,我听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同性恋给予“病态”的判断,用他们的话来说:明明知道是一种病,但是没办法治愈,很痛苦,但是也很享受。也许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分析,这种“疾病化”处理是来自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病的社会文化的直接影响,还是来自个人对越轨行为的一种选择性认同。王在解释这个方面时,主要解释了老年同志没有经历90年代的同志解放运动,因而其用语和思维都保留了旧有的观念,他并未提及这种疾病化认同的逻辑。第二和第三个主题,处理的主要是同志和婚姻家庭的关系。王增勇发现,影响台湾中老年同志认同的重要社会关系是他们进入异性恋家庭后所建立的婚姻关系。随即他提到:进入婚姻中的男同志,随着婚姻而来的丈夫、父亲甚至祖父等角色以及相伴随的伦理规范,他们是如何在这些冲突的角色与伦理规范中面对自己的同志身份认同?对于年轻同志而言,异性婚姻家庭是一个“零和选择”,而对于老年同志,婚姻与同志身份之间具有部分妥协的可能,因而从无法共存到相互补充,出现多元化光谱。有些同志认为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演戏可以得金马奖,有些同志以传统父权的方式突出自身角色,认为自己已经尽到养家糊口与满足妻子需求的义务之后,有权利享受自己的同志生活。有些同志认为,“除非万不得已,不能结婚。否则就是害人害己。”有些同志却坚持强调传宗接代是晚辈的责任,必须要完成。如果要对比我们的资料,老年同志的婚姻家庭观的确非常多元,在各自狭仄的生活空间里,他们只能参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关系来做出判断和选择。采集的资料越多,会发现选择的方向和手段也越多。但是,无论对婚姻有何种看法,似乎大多数同志都在强调孩子的重要性。没有孩子没有婚姻的老年同志,被自己的同志好友认为十足可怜。甚至一位同志没有亲生孩子而只是收养,也被身边其他的同志看不起。“生育能力”似乎与夫妻关系有些脱节,成为个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除了“生儿育女”的孝道和责任,夫妻关系也是家庭生活中重要内容。那些提及结婚会害人害己的同志,往往无法应对夫妻关系。所以有同志会将满足妻子的需求也作为负责任的重要体现。“结婚我可以接受,但不喜欢,我们男生负责任是,你娶老婆,做爱的时候,一定要让老婆满意,要爽快这样,一个家庭就快快乐乐。”甚至,有老年同志会在结婚后只用金钱玩同志,并不保持长久关系,为的是不为自己的家庭找寻烦恼。这种“负责任”的观点和做法在我们的访谈中也有。甚至,老年同志在访谈中还格外会强调自己在家庭和邻里中的优质形象,比如爱做家务、爱整洁、性情温和等,最重要的,他们会将“不近女色”作为非常重要的丈夫的美德大加赞誉,认为这种来自邻里和朋友的欣赏也是自己的美德。我曾经问过男同,有没有想过同性性行为也是对妻子的一种背叛,他们一般会逃避这个问题。而如果要替他们回答的话,王增勇所说的“与异性恋婚姻交错重叠的同志认同”,似乎可以当成一个答案。除了同志研究中的性和孝道问题,“变老”是老年同志的重要经历,也成为老年研究关照的对象。提及变老的经验,王增勇说,变老对多数男同志都是梦魇,无法想象的未来。对于未结婚的同志来说,照顾父母似乎是最大的家庭责任。相比较其他已婚兄妹,未婚的男同志往往更被期待以儿子的身份承担照顾父母的角色。而家庭虽然是最后的保障,但也是束缚,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不能保持长久的同志关系,不能告知自己的真实信息,这些在海峡两岸都很普遍。而对于因为家庭付缀而拖累的同志伴侣,一些老年同志希望对方比自己早死,为他举办丧葬和守孝等仪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忠诚。上述基本上是我阅读此书的印象复述。说到变老,我总是想起成都一位老年同志讲述的故事。他口齿不清,四川口音非常重。80年代时因为严打被关过劳教所,出来后失去工作和前途,辛苦做小生意度日。他的话并不多,几乎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我问道:“你恨当初举报你的那个人吗?”他答:“他自己也关进去了。”我问:“你恨他吗?还有来往吗?”他答:“他早死咯,都死了四五年咯!” 那一刻,我学到的就是:决定人生成败的标准,不是事业,不是金钱,不是爱情,不是仇恨,而是生命本身,谁活得更长久。【补充】抄录一些名词注释P45 出道:同志朋友称踏进社群为“出道”。昔日,男同志社群以公园、戏院、酒吧为主要社交圈,“出道”意味着开始于其他同志接触,交友互动、与人做爱、参与社交。相对而言,还没有“出道”,代表还不认识其他同志、没有同志社群网络的连结。直到1990年代中期,网路开始出现,与社群的连结、参与社交不再以公园、戏院、酒吧为主,网路成为许多年轻男同志进入社群的开始。“出道”一词在年轻世代已经较少使用。P63 脚仔仙:这个用语的由来,有一个说法是:清代鼓励人民从大陆来台开垦,但仅限单身男子入台,称给“罗汉脚”。因为缺乏女眷而有男男行为,延伸用语称有男子间性爱的人为“脚仔仙”。后来成为太雨中仅见对“男同性恋”的称谓,语气带有轻蔑、鄙视之意。P191 三七开:当时同志圈的流行用语,意指三分对女性有兴趣,七分对男性有兴趣。旱路:当时同志圈的流行用语,“旱路”指选择不结婚过同志生活的男同志,“双路”则是只表面结婚但真实仍过着同志生活的男同志。早在唐朝即有“旱路姻缘”的说法。P195 功课:这个用于充分展现进入异性恋婚姻的同志对于妻子做爱这件事情的“不情愿但又必须要做的”感受,“如老师所规定的功课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有的看就不错了
  •     在地铁上偶遇一个在台湾搞同运的人听到要做相关研究给的,书本身是还好,不过挺有启发的。
  •     书里的地名、场所,对于刚刚台湾游的我,显得熟悉深刻得很。如我所料得,很多感动和感慨。我不是gay,不是les,但我总觉得可以理解,就像身边出柜的好友,让我也为他骄傲。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即使到了最后,才可以坦然面对自己,(即使还有怨恨或自卑)仍是值得赞叹的!
  •     人都会关心养老问题,同志尤甚。这本书或许不能指出一条康庄大道,但贵在真实,对同志多有裨益。
  •     奇怪TASTE少女的书单从此开始
  •     個案的敘述很有社會學田野調查和口述史的意味,呈現了一個少數社群難以為外人(乃至同一性向的)所知的一面,不過12個故事篇幅都過短,尚未鋪展更多細節就給出了作者的思考結果,有“強人所想”的意味;書末政大社工系副教授王增勇的文章重複了不少之前故事所述的內容,絮絮叨叨,曉之以情的呼籲多於動之以理的獨立思考。
  •     葱郁的人生,摇晃的下身,苍茫的感情。
  •     因为把文章分散给不同的人,描写的口径就不一了。喜欢深描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不仅是在看研究,更是在读人生。不同的人身上就有不同的文本,每一个文本都是独特而有魅力的。在惊艳、哀叹各色人生时,也会去思考一个终极命题,我老了怎么办?每次过生日的时候都会写一封遗书,因为,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要真是能活到老,那还真是侥幸,躲过太多劫数。朋友在FB跟我道感情的苦水,在澳门的他遇到一个怎样怎样喜欢的人,作为一个gay,多么不容易。我回他,生活都不易,对每个人都如此。想把这本书给他看看,或许他会更加厌恶自己的身份了吧。一时间发现身边还有好多还在自我认同的朋友,我想他们是不太适合读这本书的。会绝望,会生厌。其实,我们赶上了个好时代,还不大胆去爱,还愣在那里干嘛。澳门的那位同学,赶紧去爱吧。
  •     几个简单又辛酸的小故事,背后是老大哥们小心翼翼的一声。真希望能为自己做在的群体做些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