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的乡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301237502
作者:艾小柯
页数:296页

作者简介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不是劝你扔下生活背上背包出门看世界的心灵鸡汤。作者艾小柯经历独特,从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到美国、澳大利亚留学旅居多年,她用一双孩子的眼睛观察异国的大千世界,探索异乡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气质。她曾长时间生活的两个城市——新奥尔良和旧金山,是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重镇;之后搬去澳大利亚,又对悉尼和墨尔本有深入的触碰。她不作走马观花式的猎奇记录,而是在认识这些城市的过程中成长,在缓慢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摸索人与空间的关系,异乡与故乡之间的两难抉择。她在文字的丛林里寻根溯源,从异乡的角度反思流浪,寻找故乡。她提出了艰难的问题,并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同时也毫不避讳求而不得的苦涩与困惑。这本书是艾小柯的心灵之旅,也是一场源自异乡而终于走向故乡的文化之旅。

书籍目录

橄榄树
诺拉之恋
情迷博物馆
夏之味
离开新奥尔良
海趣
金山旧梦
拾荒记
黑山土狼
纽约客
海鸥,海鸥
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小镇
中国殖民地
行走在风城
奥林匹克行
从夏天到冬天
轮渡
悉尼的鸟
十一月
恋恋青山
万水千山总是情
旅行的意义
帕斯的云
逛街记
乡愁
城市速写
那么的孤独
北京,北京
望乡
回家的路

内容概要

艾小柯,女。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学士,美国杜兰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旅居澳大利亚从事咨询业。在美国新奥尔良留学时遭遇卡特里娜飓风,逃难路上初次写作,从此再未停笔,曾为《电影世界》《读品》《读者(原创版)》等多家杂志供稿并撰写专栏。


 流浪者的乡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小柯在豆瓣受关注度很高。但一直以来我都不关心这种红与不红,因为我认识人只在乎ta有没有趣,而不管对方知名不知名。同样我也不知道原来小柯的影评很受欢迎,我几乎不看她的影评,因为我不是爱看电影的人。认识小柯,是偶然。当时去完悉尼港的皇家植物园,看到一条小道的树木上满满地挂满狐蝠,回家搜索相关的资料,才无意中看到她的日志。不知为何加了小柯的豆瓣,看看她写的日志,其中我感兴趣的是她的随笔和书评,还有一些类似速写一样的短小创作。很高兴她拥有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然后,我第一次认真地看她的文章。里面很多文章我没看过(可能部分曾在她博客都豆瓣发布过,但我不是喜欢翻人旧文的人。。),捧着纸书阅读的感觉也不同于在网上看。每晚睡觉前,看一两篇,夜很宁静,我也安静地看着小柯用文字诉说她的游历和感受。写美国的那几篇很有“嚼头”,我个人尤其喜欢《诺拉之恋》。分开13个小分章,小柯用自己的视觉,将新奥尔良的历史、气候、地理、文化、灾难一一道来。不是干巴巴的资料陈述,而是融合了自己的感悟的诉说。通过她的眼睛,我看到疯狂的人群,游行的花车,喧闹狂笑;充斥着肉欲、金钱、毒品、暴力的法国区;水淹房屋,人们流泪,咬紧牙关,但又不舍离开的矛盾;重建的艰难,鼓起信心,飞快煎着肉饼的店员……要描写一个城市不容易,我想描写我所居住的悉尼,一直无从下笔。所以我欣赏此篇的广度和深度。相比美国篇,写澳洲的几篇显得“无忧无虑”,很有田园风情。大概是在美国总是流浪一般的逃离又回去,又逃离。而在澳洲,虽然从悉尼到墨尔本,最后到珀斯,但也相对从容。此时她的目光在鸟儿、树木、花朵、云、样子像人脸的建筑。作为一个生活在悉尼6年的人,对悉尼的几篇文章尤为有亲切感。文字忠实现实,一点都不假,客观冷静但又不乏童趣。从这些日常的种种,作者看到幽默和美感。写随笔随记,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和无意义的吐槽,必须是学会运用文字,才能将吐槽,用诗意的字句,写成触动人心的文章。可以看出,作为业余写作的人,小柯一直在努力训练写作。天知道一篇文章的背后,有多少的练笔和失败的文字。一本书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几年或十几年内不断积累的成果。另外让我尤为有感觉的,是小柯试图说清的一种“乡愁”(尤其是最后一篇《望乡》)。何处才是人的故乡?在中国出生,在中国度过最青春的年月,然后出走异国,建立新的生活。我们究竟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为何远离了家乡,还是无法割舍那种对家乡的遥想忆思?我们说着英文,却不愿丢弃中文。人出走,大多是一种逃离和想看到更多东西的冲动。一路走过来,留学、异国生活和各种旅行,其实也没什么,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事情。但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旅行,不断思考人生、人性和生活的本质,希望更了解自己和自己身处的世界。这些离乡别井的经历,是不可替代的。而故乡,不管爱也好,恨也好,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都成为流动的血液。不管人身处哪里,文字能够让我们心里踏实。慢慢地,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美。另:书的编辑简单舒服,没有太多杂乱的东西,赞。大体的编排也有心思,从美国开始,到悉尼,然后“倒叙”中国,用望乡来画龙点睛。但是感觉还可以更好。篇幅长短不一,有点突兀感,有个别短篇感觉还说不透,可以修改得更好。现在小柯很少在网上写东西了,不知道是不是在线下写作?期待小柯更成熟的创作,特别是虚构类的创作。她的虚构类的创作不是太多,但是我觉得小柯有一种幽默感和诗意,能够将描写对象写得很细腻有趣。如果加以努力,可以有更大的进步。
  •     1散文的文风随着浪漫主义文学的衰落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复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许还要加上新闻报道和职业记者的出现——一种刻意保持公正客观而冷冰冰的文体开始流行起来,这种文体尽量摒弃主观抒情性,刻意与事物保持距离、公平地将笔下的任一对象“陌生化”。这种被批评家称为冷峻或理性的风格在现代文学中受到推崇,最后影响到所有文学体裁的创作。最突出的例子是现代侦探小说、犯罪小说、科幻小说和后现代小说,这种冷峻严苛地笔触能够给作品蒙上一层神秘、高贵、傲慢的假面具,但也常常给人未老先衰感觉。散文的这种转变与《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也不无关系,而且也曾在他身上完整的体现出来。福楼拜早期崇拜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他早期两本小说也是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直到创作《包法利夫人》,他才与浪漫主义决裂。他认为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理性创作出来,激情不可能使人变得不朽。比莎士比亚富有激情的作家成千上万,但却没人能够超越他。“激情成不了诗……你对某一事物的感受越少,就越有可能把它按原样表现出来。”他又说,“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所选择的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和事件的组合,达到揭示现实的目的,完全不需要直抒胸怀。”但抒情散文是一种最质朴的散文,几乎每一个初学者都会先尝试抒情散文。因为首先是情感激发一个人的阅读,继而才尝试写作。这种激情是阅读和写作的原始动力。客观、冷峻的写作风格只是一种刻意而为的风格。也就是说,抒情散文体现的是写作者的天性,而客观冷峻的散文则体现的是一种写作者的习性。因此,真正的杰出的抒情作品不仅不会灭绝,而且一定会由某些天才的作家创作出来。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鼻祖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和《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时还不到三十五岁。这两部作品中最打动人的都是其中的抒情段落。最著名的例子是《死者》的结尾描写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望着窗外,想到雪落在爱尔兰广阔的中央平原上,落在艾伦沼泽上,落在香浓河翻滚的黑色波涛之上,也落在他妻子早逝的情人米迦勒·富里的墓碑上,落在墓门口尖尖的栅栏上……“这一段寓情于景的风景描写绝对称得上文学中最美的抒情段落之一。2《流浪者的乡愁》是一本随笔集,把它仅仅定义为一本游记是片面的。与其说本书记录的作者所曾经历的事实,不如说记录的是她曾经历的宝贵情感,就像书里描写那位要离开新奥尔良的女孩在离开前为井盖做了一块拓片。英国诗人约翰·济慈曾说:”事实并非真相,直到你爱上它。“因此,饱含情感的事实在这里就意味着生活“最后真相”。虽然这些文章经过不断的扩充和修改,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仍保持着最质朴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无法删掉的,因为它们就是生活真相本身。总的来说,本书中的随笔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天真而喜悦的旅途观察,另一类则是略为感伤的思乡文,恰如火与水的对照。前半部带着旅途中那种惊喜的调子,后半部则是沉淀了很久的感伤之情。无论是哪一种,都表现得比较忠诚,坦率,没有一丝虚假的地方。抒情作品一定要极力避免虚假做作、扭捏作态的情感,因为它们是对抒情散文最愚蠢、最无可弥补的伤害。抒情散文的写作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呈现个人主观的情感,而是通过个人情感对材料进行甄别:只写自己感兴趣的,真正美好而感人的事物。并且通过把情感寓于景色中,使作品有一种生动的气象。实际上,尽管福楼拜极力的掩藏个人感情,他也不是说真正的摒弃感情,而在情景中寓藏着深厚的情感。这也可以解释一则轶闻:他在写完爱玛·包法利夫人之死以后,痛哭失声,并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而且它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曾受到纳博科夫的赞赏和模仿。随便选本书中的一段来说明一下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这个例子也代表了本书前半部分的写作风格,这一段是写新奥尔良狂欢节花车游行的:“……我们跟着花车沿着圣查尔斯大道向法国区走。彩色珠串和小纪念品漫天飞舞。塑料杯、毛绒玩具、T恤衫、橄榄球、哨子、飞盘、梳子、塑料钱币、水果糖、带羽毛的印第安人竹标标枪,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如雨点洒落。疯狂的人潮伸出手亦抢亦要,音乐声口哨声喝彩声交相辉映。我们跟在花车后面,五颜六色的塑料珠子挂了一脖子,缠满了手腕和胳膊。我们不断戴上新的,摘下旧的,再戴新的。遇到新加入狂欢队伍的陌生人,还要解下串珠子送过去。在这么样的一天里,在“大快活”的狂欢顶点,没人是被允许空着手的。”这里罗列出来的东西“塑料杯、橄榄球、哨子、飞盘……肯定不是那个场面中的全部,但它们肯定是当时最引人注目、最使人感兴趣的东西,这里当然有情感对场景作出的下意识的甄别(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乔伊斯为什么对意识流描写有那么大的兴趣,因为在意识流的后面有一种处于稳定激发中的情感在掌控这一切),最终则呈现出一种琳琅满目视觉愉悦,而这种愉悦的情感肯定要比事无具细地描写呈现新奥尔良狂欢节更多的真相。本书后半部那些感伤性文章,实际上也不是由直接的抒情语句表现的,而是由作者下意识选择的的事件和景物表现的。也就是说通过“乡愁”这种情感的甄别。“乡愁”的确是一种最擅长唤醒写作材料的情感之一,因为它持久又强烈。总之所有这本书的情感都蕴藏在它们的材料之中,尽管前后呈现出火与水的对立,内在却是统一的。相信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都可以将此加以比较,并得出这种结论。说实话,这么质朴的散文已经难得一见,而且其题材还带有某种异域特色,写的是美国新奥尔良和旧金山、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这样。回到上面福楼拜所说的那段话:“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所选择的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和事件的组合,达到揭示现实的目的,完全不需要直抒胸怀。”结合约翰·济慈的那句名言,我们可以把福楼拜这里所指的“现实”替换为生活的真相,即“我们曾经经历和热爱过的一切”。福楼拜说对它不需要直抒胸怀,并非是摒弃情感,而是将它保留于心中,并诉诸笔端诸物。只有这样的散文才能完整地保留生活的原样,写出来的才最有价值。
  •     还是怀念以前的豆瓣,书评影评乐评,时不时会看到令人拍案叫好的文字,让人忍不住由不得注册了账号来参与进来,寻找种归属感吧。在豆瓣,我格外关注的豆友寥如晨星,她算其中之一。有时候,在《读者》上读到小柯的文字,如同故友重逢,心里暖暖的。她写影评书评游记,都保持者较高的水准,她推荐的文章,也很值得一看。盼望着,盼望着,她终于出书了,书名《流浪者的乡愁》,和她的博客名字重合,这本不薄不厚的书,充满着满满的诚意,可否算作是种对博客名字自我注解?书表面分为 流浪者 和 乡愁 两部分,二者内里却有着联系。流浪者。第一章就震住了我,因为我也喜欢梵高的画,不过更喜欢古里古怪的旋转星空,而橄榄树 这首歌,是我们70后耳熟能详的。她面对橄榄树,看到这种植物的疼痛,而在梵高曾居住的修道院,她则将心比心,穿越时间的长河,感触到梵高的孤独渴求欲望。(第一章我也有不满的部分),别的章节写美国写澳洲,逸闻趣事光怪陆离,满足了我的猎奇心,时不时还有些插科打诨,看到妙处,逗得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但总感觉有些疏远之意甚至格格不入,这纯属和我个人经历有关。唯有流浪者,对乡愁才体会的深刻。反观如我,徒劳挣扎,依然和这块土地脱不了干系,该是最没资格谈乡愁的。但是,打动我的还是后半部的乡愁部分。她写故乡的那个北方城市,正是我居住的地方。重油重盐,是这里的菜肴风格,我几乎是每半年都去那座城,它的变化看在眼里,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今非昔比。她所怀念故乡,在现实层面很多东西都不复存在了。她写自己年少时的种种幻想不满,种种纠结困顿,原来原来,大家都是一样一样的叛逆。成长中负面的因子在所难免,大家都是在后来的生活中需要自己慢慢克服,心灵鸡汤到底是治标不治本。我很赞赏这种自我坦露,文章贵在诚,它瞬间拉近了作者艾小柯和我这个读者的关系。她写父母从国内到悉尼,她陪父母外出散步,“这两个吵了一辈子架的家伙竟如此相亲相爱,她总是看不够也看不惯。父母真的老了,她想起了以前的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照顾,她终于,终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幸运。故乡是一座碑,人生的颠簸,逃亡,流离,原来都是为了让她走这一道抛物线,为了从黑中找到白,从恨中学会爱,就为了和解,为了找到起点,找到真的自己。一切的一切,恍然是修行一场。读到这一章节,触动往事,我心有戚戚然。我读这本书,也像划了一道抛物线,先是高开,然后低走,最后又重回高位。关于这本书,最后以八字概括之:诚意满满,值得一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认识”艾小柯还是无意看到了有关科恩兄弟的影评才注意她的。后来看了她写的好多影评,真心佩服她的“广袤”的知识面。在电影这一方面。这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吧,三年磨一剑看出来很用心。看这书像是在听民谣,清新质朴,只是有些抒情的地方太刻意了…还是看她的影评痛快。另,这书是北大出版社的,让我想起我的教科书,装订还是那么烂…
  •     没有读影评时给人的兴奋;296页,如果删去不必要的背景介绍,百十来页的篇幅,会给人更好的读感。
  •     随笔写的好的,真的很少
  •     矫情是矫情了点,但是不矫情的时候还不错。
  •     说实在的,小柯像是我懂事的姐姐。
  •     在艾小柯的母校—南开大学,读完这本文艺清新范的游记,可能也算种缘分吧。不过,接连看了两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忽转至这么小清新而遍布艺术气息的随笔,有些难以适应,可能我本质上不是个那么浪漫且随性的人,我喜欢的游记和随笔,更多是以事写人 以人述城,体会庞大的历史迁移,慨叹人生浅薄,世事无常吧。所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临近结尾的《望乡》,终于讲起的儿时往事,带着强烈感情和个人色彩的追忆,才最引我共鸣吧
  •     认识小珂得从豆瓣上看她的影评说起,关于她的经历更是好奇,所以她出书后,也想买来看看. 个人其实一直都更喜欢看人文, 介绍更多的是周围的人,事, 小珂的这本书,更多着墨于景. 尽管如此,对我来说,此书的亮点应该是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的新奥尔良, 似乎这就是她的第2故乡, 阅读之时,连我这个读者都着迷于这个陌生国度的陌生城市,赞!
  •     因为《珀斯的云》购入实体书;最喜欢的是《离开新奥尔良》;《金山旧梦》里的三和粥粉面店可以M一下;其他的真的散的很散就对了。哦~我很想去墨尔本。另外:出版社的装帧真的是渣渣,书封看着看着居然掉下来了。
  •     旅行类的书;新奥尔良、旧金山、澳洲,最好的是最后归于中国,引申出故乡父母的乡土情
  •     喜欢作者的书评和影评,才爱屋及乌地买了她的书。文笔饱含感情,有别于其他人的游记。
  •     随手翻阅了几篇 文字风格比较平实 相较而言更喜欢傅真的文字
  •     因为喜欢小柯的影评去购得此书看,很细致,,很喜欢新奥尔良那部分巫术狂欢节酒吧爵士乐很吸引人,在旅途中参插很多历史文化背景自己的感悟,觉得写得小心翼翼,可能就像很多年轻的写作者一样,害怕放之于庞大的阅读体系只有自我表达的渴望太个人化而对于读者失去阅读的意义,但就像你说的,书籍的意义在于被看见,而不是解答。一切从来如此,不因我来有所不同,不因我去有所改变。你想要不同,你想要改变,你想要更多,那么你走,你滚。
  •     《北京,北京》和《望乡》很棒。
  •     好想好想游他一游
  •     出版社确实稍惊。不过想起玫瑰与XX那一本,选择豆瓣写手也没什么不合理。文字平实,不仅不够风流,甚至有些涩。也许是太平实了,总让我想起小时候读的优秀作文选,所以实在建立不起好感。这种文体和内容大概实在算不得此位作者的长处。
  •     突然好想回家
  •     更喜欢艾小柯的流浪~
  •     跟着文字去旅行
  •     只有你真正走出去,你才能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大,这么美好。只有你走出去,你才能体会为什么出国生活的人会把自己叫做“流浪者”。也只有你走出去,你才能体会那份如影随形的乡愁是什么滋味。每个人都有自己“流浪”的故事,每个的故事都值得被珍藏。
  •     本以为是几趟飞机的读物,现在才看完。末尾乡愁的部分大概是让膝盖中了太多箭,有些不敢面对的拖延了吧
  •     南开国贸出游侠,从顾剑到小鹏,再到艾小柯。她走过了很多名山大川,走过了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却始终不改初心。喜欢她的文字,从内心隐秘的角落讲,是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的人生轨迹——出国念一个经济学博士,然后走过异国他乡的很多地方;而不是偏安一隅回到家乡过体面而有滋有味的生活。每个人都只有一种命运,让没有欲念的佛帮我们实现各种各样的欲念,此心安处是吾乡。
  •     看了她那么多文字,买本书算还了人情~异国生活的描写,很有林达的调调,贯通古今,理性兼顾感性,有趣有味道!书快结束时回忆国内生活,那些逝去了的年少时光,敏感而又懵懂,童年生活,求学经历,城市间游走的见闻,以五年未见的父母探望做结。全书,流浪者在感受着异国他乡的乐趣、惊奇时,那忧愁也一直伴随着她。
  •     理科生的实诚
  •     诚意之作。
  •     从关注小柯到买她的书。
  •     通过她的眼睛看世界,有熟悉的纽约大街和筋疲力尽的黄山,大多是陌生的异国生活经历。有个人陪着一起流浪,是种幸福。
  •     原来,成长就是一个生命的可能性慢慢缩小终于坍塌的过程。
  •     奥尔良和望乡。异乡和故乡。
  •     水果送的书,放在办公室有空的时候读读。有几篇还是不错的。
  •     只是想看实话
  •     我在麦田书坊的故乡看到了橄榄树 梵高最爱的模特之一
  •     其实难副
  •     借这本书完全因为它关于旅行,曾经热衷于旅行、流浪,觉得很酷很自由,想看看有相似爱好正并在路上行走的他们的感受体会。现在推脱与家庭条件...种种因素,热情渐渐减退,但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消失,我会尽力在现在或不久的未来多赚一些钱,多看一些风景!好好珍惜利用大学时光...
  •     和写影评的那个艾小柯不一样,在这本书里,艾小柯的口吻像一个小孩。我以为她会更加理性,但没想到她是一个执着于逻辑但感性十足的人。曾经以为她是电影科班出身,没想到这份热爱和了解跟她的专业毫无关系。
  •     看了小珂书中的几篇文字和一些影评。一开始是被她的经历吸引的,经济学博士毕业竟然在网上写了这么多的文字。文字,虽算不上惊艳,但是很真诚。也看了一些人的书评,再结合书,才知道小珂小时候原来是个令人讨厌的人。至于她为什么离乡去美国,从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书中描写了她童年、青少年的事情,也让我产生共鸣,谢谢你,那么柔软,那么真诚!这本书,对她来说,应该是起点,是感悟的总结,恭喜你。也祝福你,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     写新奥尔良那篇是真的好。写悉尼,墨尔本,也都不错。但有点可惜,其他更多的则略平铺直叙。
  •     只能给3星,原因是文学性不够,作者还是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的,但要说从中得到了见闻、旅游感悟,还是文学熏陶,是不够的。但为啥想留着,因为,越到后来,真心开始显现,一旦开始自我揭露,意义就深刻起来。
  •     不凝练,没有留白。文字功底不高。
  •     原来成长,就是一个生命的可能性慢慢缩小终于坍塌的过程。
  •     文字倒不错,看得出来文学功底挺深的。不过我不太喜欢这种没什么故事性,大段大段描写的文章
  •     可爱的气质
  •     像被安置了“远方”情结的绝缘物,我无法扣住她的文字衍生出比字面更富深意的内容或心神交合的共鸣。我难过,并不是感悟力的迟钝,而是,我还未到达她所领悟到的生命另一层深度。我摘抄她关于艺术品的描绘和理解,我觉得这本书就是文字博物馆,但短暂的十几年还未促使我成长到能够获得太多。或许,有一天我也在路上,我便会明白,也会找到我离开行走又回归的意义。
  •     只是豆瓣影评写得好真不能随便出书,显示屏上漂亮的文字到了纸上不一定能看。
  •     看这书像是在听民谣,清新质
  •     "承诺的无法兑现才是乡愁之尴尬的根源。"
  •     挺美的,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很笔触很新鲜,特别是对颜色的描述,读到中间有些疲倦了,虽然各国各地的景色都不一样,最后终于写到了流浪的起点,生活化起来了,很喜欢。
  •     有文化就是比没文化的强
  •     前三分之二的内容我读到的是作者饱满的阅历和精彩的经历,她走过那么多我甚至名字都记不全的地方,遇到惊心动魄的环境,笔触轻扬过程却缤纷,其中一星要给为数不多的摄影图,最后回归到江南水乡那几个地方让我感觉到她是真有故乡情怀,但还感悟不到作者的愁。故事多样,异乡人的生活。
  •     在图书馆看到时像寻得一件宝物似的揣在怀里,读着读着发现不能酣畅淋漓,每日读上一两篇,不然会被堆砌的过于抒情的词语搞得疲乏。但愿自己别失去耐性不得不还回去。 啊昨天还回去了,真的没读下去。文字的真诚是可见的,但就是吸引不了我啊
  •     文字较稚嫩,亦如多年前的我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