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10
ISBN:9787112005703
作者:[美] 刘易斯·芒福德
页数:447页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4页

不过使人类得以安定,得以延续的更有意义因素,还在于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渊源。许多生物,甚至包括鱼类,都是群生群居,以便交配繁衍,养育后代。鸟类则往往更是年复一年地返回固定的鸟巢,群生的鸟类有共同生息的习性,在孵育季节里聚集到一些安全的地区,例如岛屿或沼泽地。。。类似这样的生息、繁衍基地,就是人类最早永久性聚落的雏形,亦即小村落或原始村庄的雏形。远古城镇的一种形制,它那种以封闭性作防御的涵义,连同它类似鸟类那样各有自己“领地”的特点,正具有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历史背景。
就连人类城镇的复杂技术特征,也不乏动物界的先例。某些物种,最明显的莫过海狸,当它们长期群居某个地点后,常常会有目的地改造这个环境:伐树、筑堤、造窝等等。这种工程活动会把一个紧密的大家族改变成许许多多小家庭组成的松散联盟,它们相互合作,致力于改善共同的生活环境。如果说海狸的生活场所还不具备人类城镇的许多特性的话,那么它已经很接近于古人类那些也完成了许多水利工程事业的村落了。
尽管如此,其他动物最发达的集体居住地同人类最原始、最初步的城市社区相比较,仍然存在着天壤之别。相反,沿着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进化线索,我们会发现与“文明生活”、与城市极相类似的现象,这条线索是由各种具有社会特征的昆虫体现出来的。蜂巢、白蚁群、蚁冢这类构造,往往规模十分庞大,建造十分巧妙;而且,它们的社会功能同人类城市具有极相类似之处——这些特点很多,我将留待下文城市出现一节再细谈。总之,就连劳动分工、等级分化、进行战争、效忠制度、驯化其他物种、役使奴隶等等现象,早在它们还未出现在人类古代城市中时,数百万年前就已经风行于某些“蚂蚁帝国”之中了。不过,请注意:这并非说二者间存在着生物学上的延续性。相反,这是平行发展和趋同现象的一个例证。
(For all that, the nearest approach to a collective dwelling place among other animals was long way from the most rudimentary urban community. Rather, it is along a quite different evolutionary line, represented by the social insects, that one finds the closest approach to both 'civilized life' and the city.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beehive, the termitary, and the ant-hill—structures often imposing in size, skillfully wrought—have indeed so many resemblances to those of the city that I shall put off further observations till the city comes into view. Even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astes, the practice of war, the institution of royalty, the domestication other species, and the employment of slavery, existed in certain 'ant empires' millions of years before they coalesced in the ancient city. But note: there is no question here of biological continuity. Rather, this is an example of parallelism and convergence.)
附注[1] 同我(aler ego),是人类学研究中的概念(?)。系指一种信念:相信人与草木或禽兽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相关的命运。这些与人相关的草木禽兽,便是其人之“另一自我”(aler ego),人类学研究中称为“同我”。参见《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译者注 P.2
节录自《第一章,圣地、村庄、要塞 第二节,动物的提示和预兆》
Chapter One - Sanctuary, Village, and Stronghold 2: Animal Promptings and Foreshadowings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105页

书录人生是城市发展伊始的戏剧化的诱惑,在现今世界表现则是电影。城市化的发展强化了这种虚幻。但是这些源于虚幻的为了满足人类膨胀的虚荣心的形式分化出了清醒的理性的批判,尽管只是少部分。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全书 - 全书

1. 圣地、村庄、要塞
游动和定居,人类生活就在这两种极端形式之间摇摆不定。
总之,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
……古代社会的社会性和宗教性推动力;正式在这两种推动力的协同之下,人类才最终形成了城市。……所有这些原始的感情形式便被艺术活动进一步渲染……
……在城市成为人类的永久性固定居住地之前,它起初只是古人类聚会的地点……这些地点是先具备磁体功能【吸引人定期返回/造访】,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
村庄的秩序和稳定性,连同它母亲般的保护作用和安适感,以及它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后来都流传给了城市……城市正是吸收了这些村庄习俗,它才形成了自身强大的活力和爱抚养育功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才成为可能。
简要地说,人类改造大地正是后来形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先于城市而进行的。
城市的许多成分固然潜伏于村庄之中,有些成分甚至已经明显可变,但村庄毕竟像一个未受精的卵,而不是已经开始发育的胎盘……【村庄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守成的静止惯性】
远古时代城堡和要塞的形成,并未引发相对立的社区之间的战争和冲突【集团性的】,但由少数人统治大群人这种单方面的统治关系,却是由此开始的。
这时【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的碰撞】,社会权力变得过分庞大,孤立的村庄——即 使有一千个孤立的村庄——支配不了这样庞大的权力结构。……虽然如此,城市本身那些起源因素【村庄】却从未消失;而且,这些因素都根据自己的权力继续生长繁荣,即使其存在形式有些被城市融合吸收了。
2. 城市的逐步成形
……村庄原来那些构成因素都被保存下来……但在一些新的外来因素作用之下,这些因素又被重新组合,成为比村庄更复杂更不稳定的形式,然而这种形式却能促成进一步的过渡和发展。……城市正是凭借这样的复杂多样性,创造出了更高的统一体。
……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在大规模社区生活的复杂多变的局面中,更有用的是个人的进取精神,而不是农村社区中培植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集团应对行为了。
人类能力的发展【为满足统治者的要求】,人类自我的扩大【统治者的能力超远了作为个体的人的能力】,大约首次把人类活动的不同职业分化从原始村落社区的直接束缚中分离出来……
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发展中……社会权力不是向外扩散,而是向内聚合【有封闭性】。……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到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水平。
……由野蛮强制【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王权】和魔法仪典【宗教——神权】结合在一起,靠双方彼此的互相理解和共同行动,……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类生存的可能性【超越了动物性局限】。
自从城市的存在变成了战争原因之一以后【作者认为城市内王权和神权的集合,导致对仪式性牺牲的需求,这种需求就用战争来实现】,城市自身拥有的财富和权力立即使城市成为战争要夺取的当然目标。……城市文化的表面上的成就支持着它核心中的失败——它把战争当作维持均hi全力的万应灵药,当作消除民众对此圈里不满情绪的最有效的清泻药。
无论城市的物质形式或是它的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违背理性原则的、不可思议的战争目的中逐渐形成的。……反过来,城市这种物质结构形式,又长期支撑着统治集团的敌意、封闭和逞强心理,这些都有利于新的战争制度的继续。【作者认为“古代城市的构造决定了它要传播一种无个性的集团化的人格结构”,但没有强有力的例证】
……【城市】提供了最广泛的自由和多样性,而同时又强制推行一种彻底的强迫和同志制度;这种制度,连同城市所奉行的军事侵略和破坏行动,都成了文明人类的“第二属性”……
……若没有了宫殿和庙宇圣界内所包含的那些神圣权力【法律和秩序——社会权力】,古代城市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总是不断地从农村地区吸收新鲜的、纯粹的生命……一旦我们让农村消失,这一古老的安全因素也将消失。【作者认为,城市有自我毁灭性,发展到顶峰随之到来的就是战争和毁灭,需要平和的农村提供人口来创造重生。不过作者推论的城市的毁灭宿命其实根本上而言是来源于过去集权时代无可避免的战争欲。】
3. 先古的形式和典范
建城大业本身能以实现,完全靠大河流域【平原】丰饶多产的自然条件,靠那些生机勃勃、完全以生命为其价值的小村庄的生产能力,靠水运交通系统,靠丰富的物质手段和能力供养各阶级,使之无须衣服古代村庄的保护又免除了体力劳苦。城市性的剩余【扩张】是多方面的,交通运输系统和贸易路线的延伸早已开始……人群和各种文化也随之逐渐混杂【多样性,促成进一步发展?】……
所以,城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仅看有限地域内集中了多少人口,更要看有多少人口在统一的控制下组成了一个高度分化的社区,去追求超乎饮食、生存的更高的目的。
……一座城市的许可规模在一定意义上是随其通信联络的速度和有效范围而变化的。
城墙除了军事防卫和控制、宗教统一和保护的作用而外,还有一些其他作用:它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形成了一道正式的分界。
古代城市中,人类的生命和活力被转变为艺术形式……大概,城市纪念性艺术的使命之一便是使普通人下降到这种卑微地位,使之更易于通知,只要这种幻觉还继续存在。
脱离了这个动态部分【(除了战争)主要是交通运输,辅助的是信息沟通】城市便不可能继续增加它的规模、范围和生产能力。
古代城市似乎完全是属于成年人口的……
……城市又不仅是一个容器:在它还没有任何东西可容纳之前,它须首先吸引人群和各种组织,否则它就无生命可言。【磁力——来源于宗教力量】
……功能性的“城市”存在的形式:占据一块开放型的空间,更多的位置留给村庄使用,生活方式是和平合作式的。【作者认为密集,人众,包围性的城墙是城市的偶然性特征,而不是本质特征。城市“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4. 古代城市的本质
而当城市的组织结构一旦形成之后,城市的理想形式,或原型形式,便十分令人吃惊地很少再有变化。
只有在城市中——在一种有效的规模及充分的连续性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这些相互影响和交易,产生这些提议和对应。
这种为着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通过文字和符号记载】, 便是城市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之一;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功能发挥的程度;因为城市的其他功能,不论有多重要,都只是预备性的,或附属性的。
……城堡统治者实行的知识垄断和权力垄断……在几千年以后的自治市中,这种垄断涉及了城市功能的绝大部分。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叫作文化的渗透。
如果说城市肢解了人的整体并强迫他在单一的工作中渡过一生,那么城市则从又一个新的集团的尸体上重新把人复原了;从而使得在单个的人生显得狭窄枯燥的同时,由此编织而成的城市整体却显得丰富多彩……
……灵妙化【技术发展成果会随文化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简化,逐步丧失物质形态】是城市发展形成的主要依据之一……此外,城市还兼有一种物质化【价值观等无形的文化会随着物质结构流传】的功能。
若把城市生活的戏剧性场面都去掉,诸如竞技场、法庭、审判、议会、运动场、市政会议、辩论会等,城市中有意义活动的半数都将消失……从各种形式的仪典和戏剧活动中,有产生出一种更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类对话。……对话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
5. 城邦的出现
这样,当人口增长到有可能导致城市人口过分拥挤,导致胡乱移民,或导致人口更稠密地区中为争夺可耕地引起斗争时,德尔法,不论愿意与否,面临这一人口问题便进行了一项有组织的疏散计划。……既减轻了激烈的经济竞争,又减少了征服战争;同时把希腊文化和希腊城邦传播到边远地区人口稀少的村庄社区。……应该指出,促成这次殖民运动的是宗教说服和自觉行动,而不是统一的军事控制。
希腊人活动范围宽广,定期地到专门的中心去聚会;体育场、疗养地、剧场,便是他们对城市文化所作的决定性贡献。这三种设施不仅重新塑造了城市的形式,而且其每一种都引导人们通过旅行和朝圣进行更广泛的流通和文化交流。……他们变成了一个更大团体的成员,这个团体不是因环抱、封闭而是由生动的吸引而形成的。……这些时间本身孕育着一种新型城市市政体的基础,这种政体建筑在联盟的组织基础上,活动范围更为广泛,不受集中控制,而通过自愿交换和互利合作的途径发挥作用。
希腊人对商业的鄙弃态度对他自己很不利:各种形式的长途贸易都依赖于信用,这种贸易中所必需的那种良好的信誉和互惠性始终都没有从贸易扩大到政治中去……由于未能把商人变成市民,希腊人最终使得市民便成为连商人也不如的人了【靠征服、剥削、寄生而非正当交易来获得资源】。
正是……那种对专业化智慧和才干的轻视态度,才恰恰说明了希腊人何以能坚韧、迅速地应付重大事件……
6. 市民与理想城市
人类精神通过社会机体得以充分表现,社会机体则变成了一片人性化了的景色,或者叫一座城市。……【新的理想城市形式】希腊人产生出了自由市民……市民认为,城市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力:市民之间,正像朋友之间那样,绝不存在什么秘密的事情,不存在职业上的隔阂,也不存在不平等的可能性。
城邦是不能产生出一个和谐的有序空间的;而一个不容许变化、不容许发展和改造的宇宙,则同样也无从产生一个更高级的城市。……建筑物便开始取代了人的地位。
他【亚里士多德】的真正革新之处在于,他认识到城市的形式正体现了其社会结构形式这一原则;还在于,欲改造一座城市的形式,必须同时对其社会结构也进行相应的改变。他似乎也认识到,城市规划不应只是一种直接的实用目的,而是一种更大尺度的理想目标;而且他认为他的技艺便是从形式上体现、廊清更合理的社会结构的一种手段。
柏拉图低估了对发展的重大刺激和各种挑战:变化、混乱、冲突、紧张、衰减,以及甚至暂时性的失败。这些东西如果尚未僵化形成固定形式,那么每一种都可能比任何形式的一致性更能产生出更理想的社区……忽视辩证法在城邦中的地位,便等于忽视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人类意识中扩大生活本身的戏剧性,通过其演化揭示生活新的含义,这类含意绝不是任何草率的分析或反复的统计规则所能概括的。
7. 希腊化时代的专制主义和都市状况
虽然亚里士多德为一个扩张帝国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服务,他却从未充分懂得,人类发展不仅需要扩展,更需要深化社会关联的全部过程:所以,他从未突破城邦的内部分隔【不同职业、种族的隔阂】……
亚里士多德并不受因果论严格观念的禁锢……他认识到……“目的”是渗透在所有自然过程中的,不是由人强加的,虽然目的像因果论一样,也不能容许含混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从有机世界中研求到一些重要教训……这教训是:发展必须控制。……因而,一座城市人口的最大限度是,既能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同时又能一览无余【审美和政治】。
亚里士多德指出:整个城市不应以笔直的线条来布置,某些居住区和地区除外;这样才能既安全又美观。
标准的棋盘格规划【Milesian Plan】形式实际上是一个殖民者随身携带的、可直接利用的全部工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殖民者几乎没有时间规划土地、考察资源,便以简化空间形式的办法备置了一套迅速的、大体平均的分配建筑用地的方案。
……这些公共建筑在棋盘格上的摆放形式还打破了清一色街坊无限重复的单调性。……还有另一种用途: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邻里,或者至少能使这些邻里都有明显的区界。……由于实施了棋盘格规划,接到系统开始独立存在了……一旦街道系统具有了这样的独立性,人们随即自然可以拓宽它,以输送更多的人流,避免给车辆交通造成压力。……这中秩序感和视觉连贯性也逐渐影响了广场……在广场环境中所形成的这种形式上的连贯性,后来拓展到城市景观的其他部分。
8. 大都市变为死亡之城
罗马帝国有明显的权力象征,有条条渡槽、栈道和铺路……一贯到底,宛若一支凯旋的罗马军团。……罗马帝国是单纯扩张城市权力中心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城市建设企业:它把罗马帝国的痕迹留在欧洲的每个地方……建立起自己特殊的秩序,从最基本开始而逐渐上升,在数百处新基地上建立了“殖民”城镇,“自由化”城镇,罗马城市法管辖的城镇,“纳贡”城镇;各城地位均不相同,但其形式却并非不同。
希腊城市的城墙往往是事后添加的,罗马城市则不同,它先从城墙开始建设;而且,一半由于宗教原因,一半由于功利主义的原因,它的城市采取矩形形式……这种做法【环城圣地the pomerium】给城市守卫者带来军事上的便利,从而极大地增强城市的宗教约束力和制裁力。
虽然城市的方位朝向有其宗教方面的原因,但它仍会随地形、随更早的社会组织惯例而有所改变,随之而来的棋盘格规划形式也会相应地改变。但终究,它还是会作为一种更早文化的化石而继续存在,尽管这种文化早已丧失了它的大部分实际意义。
这些新城镇似乎都是为一定人口数量而规划的……这些新城镇在规模上的缺憾,都从城市质量和自给能力方面获得了补偿,因为在正常时期……这些新城镇可以从周围地区获得其所需的大部分用粮:因而它们能以维持城乡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些大城市因自身的发展而难以做到的。
简言之,罗马城在供水管道、地下排水沟以及筑路等公共工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但这三种设施总的使用状况却很不合理、时好时坏、效益很差。正是罗马城的浩大、贪婪使这座城市走上了自行毁灭的道路,而且从未满足过自身的需求。
由于罗马广场实际上是市场和卫城的一种结合,因而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完全不同于其希腊化原型的新特点。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罗马广场却集中了更为丰富的活动,它的有序化程度更高,而且它把希腊划时代城镇中已经出现的那些主题扩大了。
由此可见,对于古罗马公共建筑来说,规模就是一切:古罗马建筑师为社会生活各种集体场景都提供了一种大规模形式……不过开放性空间对于罗马城的作用比大多数古代城市都更重要。
由于以市政的形式来维持自身的寄生状态,更由于以面包加杂耍的双重施舍物使这种计生状态具有坚固的集团基础,罗马从而铸成了它致命的错误——它要在政治上去剥削其他地区和其他城市。可笑的是,在屈服于这种寄生状态他同时,它也丧失了使它可能过上这种寄生生活的掠夺性活力。
斗技场和浴场实际上是罗马对城市遗产所增添的新贡献,斗技场毒化这份遗产,浴场则这份遗产;二者都是在庞大的组织要求有紧凑的空间布局和高密度居住的时期为民众消遣活动【助长寄生腐朽的生活态度的娱乐】而构想出的大型建筑物。
罗马的解体是城市过度发展的最终结果,因为城市过度发展会引起功能丧失以及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失控,而这些因素都是罗马继续存在所必不可少的。……罗马这种形式只缺少一种内在的控制系统,新建的殖民城镇和中心大城市同样都需要这种控制系统。
从根本上说,罗马的问题,在于创造一种手段【政治制度】以扩散其权力和组织,不这样做就难以使整个帝国均衡起来;在于创造一种手段【政治制度】以沟通各地社会制度,以建立各城市之间平等互利的交流与合作。
罗马从未正视自身发展过度这个问题,因为如要正视,它必然会危及整个儿帝国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因此,罗马非但不去增强各地方小城市……反而以建立东西两个自治帝国这一分裂行动来应付自身发展过大的挑战……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在克服罗马的寄生性与混乱的同时,却创造了一种甲壳把生气勃勃的有机物禁锢在其中……堕落权力扩大,而生命却被缩小。
9. 修道院与社区
在整个儿罗马帝国,基督教很久只是一种地下活动……基督教徒们最初把教堂设在古老的罗马城墙中或地下室里,这就不足为怪了。
修道院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城邦,它是一种组织形式……他们不是为偶尔举行仪式而汇聚到一起,而是永远共同生活居住在一起,在人间努力实现基督教生活……因此可以说,古典城市与中世纪城市之间最密切的联系,不在于遗存下来的建筑物,而是基督教修道院。
其实,修道院的理想形式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那种平等的、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这样一种公共生活在社会贫困条件下证明是可以办到的,甚至颇受欢迎。那么在社会繁荣条件下是否也同样可以实行呢?
自6---11世纪这500年间,西方城市终于复苏了,而且开始发展、增多,这就是城市发展史上Romanesque建筑流行的时代……孤独避居已不能再保证安全了。……总之,由于绝对必要,古代的城防工事——城墙又得以重新恢复。
自从城镇建起了自己的城墙,城市生活的种种其他正常属性便陆续出现了:城市的容器功能一经恢复,很快又会发挥它的磁体功能。
在中世纪城镇中,这些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连同体现这些权力的各种职业团体……已经形成某种程度的社会均衡。这种均衡虽然很微妙而且不稳定,但人们注意经常维护它并且收到实际效果……任何一个阶层都不曾强大到足以永久统治其他阶层的程度——在这个时代,“共有”(communitas)曾短时期地战胜了“专有”(dominiu)。
由此可见,宗教、法律、金本位经济制度,以及建筑工程,都从不同侧面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中世纪城镇正是在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之中巩固了自己的基础的。
……首先是有了被保护城镇的复兴,然后这种复兴才促进了区域性和国际性贸易通路的重新开通,从而形成了剩余商品,尤其是贵重商品和紧缺物品在整个欧洲的广泛流通……
然而历史进程表明,早期资本主义本身对中世纪城镇生活是一种瓦解力量,而不是一种整合力量。……中世纪城镇的经济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权力从一群受保护的小生产者【保护与归顺】手中转移到一小撮特权批发商人【巧取豪夺】手中的过程……随着这种权力转移,社会形成了新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主要以金钱以及金钱能以操控的权力为转移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等级。
而这些城镇中繁荣丰富的生活终究还是植根于乡村地区农业的进步:把城镇繁荣同农田繁荣相割裂的观点无异于天真的幻想。
城镇解放是向有效地组织经济生活迈出的第一步,这体现在货币交换代替了贸易,城市计件工作或季节性雇佣代替了终身职业……即从法律地位过渡到了契约关系(from status to contract)【Henry Maine的老的区分方法】。……城镇作为一个法人,往往是建立在土地所有者同居住者、市民之间的社会契约基础上的;它是一种于双方都有利的交易的产物,而不像大多数古代城镇那样——主要是军事征服的产物。
……为什么封建制度对城市发展持有这样一种好恶兼有的矛盾态度。自由城市确实是一项新的财源;但聚向城市社会的人口所表现出的挑战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又构成了对整个封建统治的一种威胁。
中世纪城市的实质就在于教会和社区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去追求基督教所主张的那种神圣生活。即使这种结合尚且缺乏基督教的理想,它也依然为进一步形成这种理想而产生出必要的组织机构和建筑设施。
在过往的半个世纪中,建筑形式已从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大量开窗代替了密闭的墙垣。……我们忘记了人类同时还需要对比感、需要僻静、幽暗、保密,需要精神上的幽居独处。这一教训不仅适用于建筑物,于城市规划也同样重要。
……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社会地位已经普遍提高了;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基督教教会的重要贡献之一……如果一座城市有条件夸称其大多数市民都已是平等条件下并肩劳动的自由公民,并已消灭了奴隶阶层,这样的城市就象征着城市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形成特权以后……各阶级间因经济水平突然涨落不一,开始形成了无形的隔阂,而且这种隔阂比城市居民的共同利益和中世纪城市的保护性界线更为重要——中世纪城市正式凭借这些界限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单位的。
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兴盛起来时,中世纪城镇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功能并未消退:相反,它们从自助形式发展为捐助和基金会式的慈善事业,并且最后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国家财政援助。
教会不再能充当新的生活理想的源泉了,这一职能便逐渐被大学承担下来。
不过在经历了所有这些变化之后,城市环境本身保住了它的聚集性结构:它把人类精神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阶段【通过屋顶】连接起来了,同时又不失掉城市的形式。
10. 中世纪的城市状况和城市规划
……与现代生活相比,中世纪城市里的家庭是一个颇为开放的单位:因为它不但把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作为家庭的正式成员,而且把一群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以及仆人等,也视作家庭的从属成员。
市民的住房,既是住家,又是作坊、店铺和账房间,这种状况很难使市政当局实施功能分区。……促使中世纪住宅形式发生变化的第一个根本改变是,人们感到需要私自独处这一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意识实际上意味着,可以随便从日常的共同生活中或从同伴们的共同利益和爱好中退出来。……这促使许多功能的分类和分开……
总而言之,中世纪的城镇不仅是一个生意盎然的社会综合体,而且也是个生气勃勃的生物环境……生命就在这五官感觉的扩大中兴旺生长。
相似的形态在不同的文化中不一定有相似的意义;同样,相似的功能可能会产生很不同的形态。……在有机规划中,一件事情可引起另一件事情,在设计中,开头也许仅仅是偶然抓住了一个有利条件,但后来却可能产生一项有利因素,这在一个事先制定好的规划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十之八九会加以忽视或排除。……有机规划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个预先定下的发展目标;它是从需要出发,随机而遇,按需要进行建设,不断地修正,以适应需要,这样就日益变成连贯而有目的性,以致能产生一个最后的复杂的设计,这个设计和谐而统一,不下于事先制定的几何形图案。
城墙、城门和城市核心地区,决定了城市的主要交通线路……城墙对于城市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军事之用,而且是像教堂顶上矗立的塔尖,是一种象征。……把经济水平不同的阶级围隔开……界限和分类分级是中世纪思想的精髓……围在城墙之内就有一种团结和安全的感觉。……有如过去历史上时常发生过那样,防御性的团结和安全感这两种情绪会走向反面,发展成忧虑、恐惧、敌对和侵略……最后,我们不应忘了中世纪城墙的一个古老的作用,就是用作休息漫步的大街……
……几个行业或一组公共建筑群,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区或“岛”,安排建筑物时不考虑与“岛”外面道路交通的关系……中世纪的城市居民,避免把街道建得像通风道那样又宽又直,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要避免冬季寒风的侵袭。
……从道路铺面使人想起中世纪城镇管理方面的另一特点,即:它是由社会团体来组织,具体由各户分片包干。……注意还有一个特点:凌厉单位和功能分区。……除了由家庭和邻居组成的基本居住单位外,还以职业和兴趣利益形式的分区来补充……现在,当城市本身的生存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过分扩张而受到威胁时,不受街道和主要交通干道控制的中世纪分区的传统做法,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回来了……
在中世纪早期不但有几千个地方建立了新的城市化的基础,而且在已经建立的城镇中,如果他们发现位置不好或是发展受到阻碍,就勇敢地迁往较好的地方去……在随后的时期里,城市发展总的形式是集中和巩固大的政治首都,而中世纪时期的发展形式是:许多小城市(连同其附属的村庄)与分散在广阔大地上的相邻的城镇积极交往联系。
11.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
但在中世纪末——这是中世纪结束的一个决定性标志——甚至虔诚的东西也带上世俗的色彩。
教会的理想之国是在来世……但是这个理想之国,由于教会本身的物质化而从根本上受到损毁,因为物质化使人们追求看得见的当世的天国……
……在某些方面,莫尔的乌托邦击中了中世纪城镇的根本弱点和缺点:私人财富占优势,各种手艺和行业分得太专门化,变成等级森严、互相敌视、互不联系的一种体制。……所以,在中世纪城镇上的园地已开始受到限制,有些地方已经消失的时刻,他却恢复并扩大城市里的园地作为他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
……这个时期【16~18世纪】,对一些较大的自治市说来,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衰落时期。农村里村庄所以能更新复兴,其理由也许,从根本上说来,是经济上的原因:工艺技巧从过分保护、控制甚严的自治市逐渐流到农村里来,以及农村手工艺人与城市工人之间日益拉平……
中世纪城市的保护性经济原先是建立在城内生活比城外安全而优越这一优势上的,因为城市有城墙起保护作用……到16世纪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从政治上说,已经部分地消除了。……由于各邦的合并,建立了中央政权,乡村地区也就比较安全,这也有助于农村接近城市。……到中世纪末,采矿工业和玻璃工业【趋近资本主义工业】比它们刚开始之时有极大的发展。……但是,即使这些工业集中的地方,形成了新的城市居住区,他们也不想享受自治城市的“自由”,而继续与受到同业公会保护的城镇相竞争。
从16世纪起,英国和法国产生的垄断不是城镇垄断而是行业垄断。……推翻保护性城镇经济,连同它在经济上的局限性和安全性,建立一个扩展的经济(它集中了特权),有利于那些轻视安全、敢于冒险的人,还使各统治集团之间所处紧张状态爆发为一场公开的战争。
国家取代了城市,又不利用城市的自治功能,因而也就削弱和贬低了城市的自治生活。……【中世纪末】城市几乎已不再是为大家的利益而存在的一个公共的事业;不论是城市的地方当局【地域力量限制】或是普世教会当局【内部信仰坍塌】,都不足以为公众利益来指导推动整个欧洲文化前进的新力量。
12. 巴洛克的权力结构
在15世纪与18世纪之间……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是从以下几种新的东西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即商业资本主义;一种新的政治结构,主要是中央集权专制政治或寡头政治,常常以国家的形式出现;一种新的观念形态,是由机械的物理派生出来的……在17世纪时,这种变化突然明朗化。这时,中世纪的体制和机构,由于内部的腐朽而开始动摇、破裂。从此宗教、商业与政治就分道扬镳。……生活各个方面离开了中世纪的支柱,在一个新的招牌下重新团结起来,这块招牌就是君主。
严格地说,不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但是存在着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柱式、空场,它们美化了中世纪城市的建筑物。
但是这些局部的优美和规整的设计,不少是由于与周围的凌乱情况相形之下衬托出来的。当巴洛克式样一旦盛行,统一化,绝对化,既无对比,也无回避,它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严密取代了清晰,开朗变成了空虚,伟大崇高变成了浮华铺张。
【在中世纪早期】朝廷的臣相官员、法官,以及整个政府机构和财政控制机构,基本上都是常在移动,不固定在一地:权威的维持要靠个人去监督。……在14世纪时,现代化的国家逐渐形成。现代化国家的特点是有永久性的官僚政治和官僚机构,有永久性的法庭,有永久性的档案和记录,有永久性的建筑物,常常安排在地理中心的地方,以便领导全国的工作。
中世纪老的设计,城市是在水平方向发展的,防御工程是向上空发展的。巴洛克的做法却是,城市由于被四周防御工事所限制,……只能把出租住房往高出盖,而防御工事继续向外扩展,而且扩展得更大……
中世纪时,军队被迫与工匠、商人和传教士分享他的权力。现在,在国家至上的政治论调下,一切法律实际上变成了军事管制法。谁能在经济上支持军队提供武器,谁就能成为城市的主人。……军队和官僚政治是这个新制度的左右手,它们是中央集权独裁主义的支柱。……资本主义又变成了军国主义:当它贸易上不能再占有优势地位时,就依仗国家的军队,它是殖民注意剥削和帝国主义基础。
巴洛克思想的伟大胜利之一是组织空间,它把空间相连续起来,把空间化为尺寸和等级,伸展空间的长度,包含极远的和极微小的地方,最后把空间与时间和运动联系起来。
对金钱、空间透视和机械时间等的抽象概念为新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框架。在知识领域里,抽象分析的时代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与数学上可分析的局部打交道代替了与整体打交道……【但是】自然科学方面新建立的制度局限性太大,远远不足以描绘或解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大街是巴洛克城市最重要的象征和主体。……城市的规划图,其所以按直线形发展,轮式车辆交通起了关键作用……这种形式统一的特别宽广的大街,为后来建设居住区时造成极大的困难,而这完全是为了当时军事上的需要【方便队列行进】。
最后变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整个国家为着几十个或几百个家庭而运转,这些人拥有大量土地……他们从工业、商业和城市租金中不劳而获,养肥自己。
13. 宫廷,广场和首都
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形成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和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像在生活中许多其他部门一样,巴洛克朝廷在这里预先准备了20世纪大都市的礼仪和心理反应。一种相似的苦差使,一种相似的烦厌,一种相似的试图以“娱乐”逃脱专制残酷的压抑,这种压抑已成为伴随生活常规,进而又成为势不可挡的压迫。
在巴洛克的名词里,宫殿一词意味着宽敞和自给自足的力量。……新的上流社会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宫殿——旅馆。……但是,巴洛克城市文化的出发点是非常清楚的,正像它日趋没落一样清楚,那就是:享乐。……假如说,游乐花园是从巴洛克宫廷生活的一根茎上生长出来的,那么博物馆是从巴洛克宫廷生活更靠近主干的地方生长出来的:它是经济上无限制掠夺的产物,正如游乐花园是经济上无限制消费的产物一样。……介乎享乐与收集珍品之间,还有最后一件事也是宫廷遗留下来的,就是动物园。
不论巴洛克规划象征着什么,它意味着对空间的军事征服:不考虑人类的结果,除非,只当他们对上层阶级有利时。但是,一旦堡垒拆去后,这种长长的无止境的新的大街,却变成了一种不利条件,因为它使国王和他的臣民,相形之下,都显得渺小。这里蕴藏着权力的自相矛盾之症结所在。
在巴洛克规划中,要等待大街规定好住宅地块的形式和街区的进深之后,最后才来考虑居住空间。……一方面,轻视除交通以外的其他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过分重视几何图形……把城市的生活内容从属于城市的外表形式,这是典型的巴洛克思想方法。
随着专制主义垮台,封建集团阶级也被推翻,国家世俗化,不再被教会【同业公会,自治市】所掌握……城市被改造成为一个附属体,它的权力由国家赐予,也可以随时被收回去。
这个国家,在它即使能开始把这个规划建设得初具规模,它本身首先需要经过至少半个世纪的发展、繁荣和统一;而另一方面,与此同时,由于这个规划的宏伟壮丽,实际上是阻止了(不仅仅是妨碍了)在一个更合适的规划骨架内开始进行较小规模的建设。
商业和工业界的新领导,一旦从巴洛克的限制上解放出来,就在自由的招牌下,鼓励无规划的竞争和冒险投机。其结果是,19世纪城市化高潮的来临,带来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城市日益被淹没。资本主义企业暴风雨中摧毁的漂流物充满着城市,代替了昔日的城市景色。
14. 商业的扩张和城市的解体
商业城市的发展是个缓慢的过程,因为它遇到了中世纪城镇结构上和习惯上的阻力;虽然巴洛克规划的整齐均匀有益于商业城市的发展,但它的铺张浪费和富丽堂皇的炫耀对商业城市没有什么用处。
惯常的道德准则,共同的标准,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及古代对建筑物(可多个世纪使用)的投资】这些都是作为制约投机事业的制动器……为了它的利益开辟一个自由天地,资本主义对现有城市结构采取了两种手法:一是到郊区去……要不然就彻底破坏老的城市结构……新的经济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城市的破坏和换新,就是拆和建,城市这个容器破坏得越快,越是短命,资本就流动周转得越快。
于是,资本主义的本性搞垮了地方自治与地方的自给自足,它带来了一种不稳定因素……老的建筑物沦为可以牺牲拆除的,新的建筑物几乎从一开始就设计成短暂的、临时的……当一旦土地被作为商品,而不再作为租用管理时,那就谁也控制不住它【的价格】了。
……对于商人来说,理想的城市应该设计得可以最迅速地分成可以买和卖的标准的货币单位。这类可以买卖的基本单位不再是邻里或区,而是一块一块的建筑地块……每条街道都有可能成为车辆交通街道,每个区都有可能成为商业区。从商业的观点看,允许土地利用逐渐强化,并相应地增加房屋和土地的租金和价格,是这种缺乏有机结构规划的特有长处。……但是,即使从最狭窄的功利主义观点看,这种棋盘格规划,其浪费和效率之低是惊人的。
一个城市,如果不控制它用地的发展,就不能控制其自身的发展,还有,一个城市,甚至不能把它的公共建筑安排在恰当的地点……
先进的商业思想的错误在于,它过分强调那些最能赚钱的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导致城市规划师们忽视步行者的作用,忽视保持公共交通灵活性的需要……这样,交通网的过分发达,增加了市中心的拥挤,目的是增加利润,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甚至从技术上也可以说是极为原始的解决办法,就是步行区。
商业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特点是漠视最起码的卫生和舒适……
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角度看,的确,资本主义要追求利润(这是以连续不断的周转为基础的),这就要求不断破坏老的城市建筑物,以便能建上新的能收更多租金的房子……这样,资本主义的作用是消灭城市这个容器。……在我们时代,商业城市的最终命运是成为广告的背景幕布。
15. 19世纪工业技术的天堂:焦炭城
工业主义,19世纪的主要创造力,产生了迄今从未有过的极端恶化的城市环境;因为,即使是统治阶级的聚居区也被污染,而且也非常拥挤。
这个制度的基础,从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来说,可以认为个人是一切这种思想……这个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个人实际上是巴洛克专制君主概念的民主化。现在,每一个富有创业精神的人,都在追求成为他自己权力的专制君主……
在城市变化中最重要的事实莫过于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因为这种人口迁移和重新定居是伴随着另一个重大事情而来的,即人口增长率的惊人提高。……伴随着人口数量普遍增长而来的是生育人口涌进城市,较大城市的面积都无限扩大。
在城市建设上,这是一个大规模凑合将就的时期,大批大批供临时凑合使用的建筑物,匆忙建起。
社会正在分化、结合并就各个体部分对整体的关系进行调整……使广大群众过去由于缺乏最起码的【交通、通讯】设施而不能协调他们的任务,如今能够使他们的活动协调一致,配合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手艺、行业、组织机构和社团的逐渐区分开来,它们大多数是自治体……但与此同时,在这个环境的另一部分【大自然】,也在发生一种破坏……
自由竞争甚至比专制主义还厉害,它破坏了合做政体和共同规划这些概念。……他们不信任本身……正如W• H• Riehl 尖锐地指出的那样,启蒙运动时期是一个人们渴望人性然而对他们自己的人民却毫不关心的时期;他们探讨关于国家的问题,却忘记了社区。
直到19世纪以前,工业一直是分散的,在小作坊里,其规模也适合于农村村社和城镇……剥削是从家庭工业时开始的。……只是由于规模的变化,由于人口和工业无限制地集中,才对城市产生了最可怕的后果。
为了有必要的剩余劳动力【法律规定童工年限之后】,为了满足繁忙节季对劳动力的需求,工厂必须开设在有大量人口的城镇附近……市场情况捉摸不定,一阵子兴旺,一阵子萧条,正是这种狂乱的节奏,使大的城镇对工业显得非常重要。
这些新的工业城镇,是由许多分散的形状奇异八怪的零块土地和许多不连贯的街道组成,这些地块上是工厂、铁路,货场和垃圾堆。这里没有市政当局全面的规划或规定,铁路代替了一切,铁路决定了城镇的大小范围和性质。
新出现的城市体,coal-agglomeration,被帕特里克•格迪斯叫做con-urbation,是既不孤立地在农村地区,也不依附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这个城市聚集体内,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心……这是社会生活中的荒无人烟之地。这些新的城市大部分不能产生艺术、科学或文化;它们首先是甚至不能从历史较久的中心那儿输入这些。每当当地创造出一些盈余,立刻会被别的什么地方吸干……
虽然科学知识对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起的作用比较慢,但它对受过教育生活较舒适的阶级起的作用却很快,他们略懂些科学道理后,就很快从城里迁往一个对健康不大有害的环境中去。
19世纪工业技术制度所以能对未来的城市形式产生影响,主要是由于它本身所产生的反应,以及它引起的人们成群地迁出城市。……对典型焦炭城更为深远的反应表现在正在出现的关于福利国家的概念中。
但是,现代城市的某一方面甚至比焦炭城还厉害,而其后果对人们的生活也更为有害。这就是把许多必要的地下市政设施组织在一起,产生一个莫名其妙的结果:地下城市、它是作为最理想的场所而被构思出来的。
16. 郊区及其前途
但事实是,郊区几乎与城市本身一样出现得很早,而且,也许因为有了郊区,古代城市,尽管城墙内各处很不卫生,却仍得以生存下来。
……这同样也是试图拜托城市社会令人烦厌的习俗和逼迫感,人民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就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即使这样意味着孤独地生活:这是富裕阶级的无政府主义,是个人想在私人家庭内接管整个社区功能的异端思想。
人们潮水般地涌向这个乌托邦……使这些涌进来的人换了一种生活,这种生活甚至还够不上是原来生活的冒牌假货,而是原来生活的可怕对立面。
遵循浪漫派的原则,郊区的住宅、地块、花园的形式都被有意弄得奇形怪状。……情况恰恰是,简单的自然形式常常比它们机械的复杂形式为经济……
一旦郊区的布局形式普遍化了,到处都是,那么,它原先引以为豪的那种优点,也就开始消失了。
这样,郊区在发展的早期就承认人类的气质、性情和抱负是多样的,承认需要变化、对比和冒险,尤其是需要一个能对个人努力作出明显反应的环境,正像即使最小的花园能对个人努力作出反应一样。
然而,在郊区早先的发展中,当它达到最接近浪漫主义的目标时,它对新出现的下列概念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城市是一个混合的环境,这个环境的组织结构应该与乡村交织在一起;这些贡献中的许多部分需要好好评价,有选择地改进和采用,而不是抛弃不管。
这样,现代城市规划中最显著的革新之一【郊区作为邻里单位】是直接来源于原先浪漫主义郊区规划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的革新。人民希望家庭活动有一个更为适宜的环境,这种希望促进了郊区运动的普遍化。不幸的是,郊区本身失去了保存它周围的风景并提供自发联系和共同创业的条件。
那股自动促使在乡村旷野中建起公路、小汽车和房屋住宅等的力量,并没有创造出一个区域城市,却产生了一个无定形的城市分泌物。……把这个巨大产物叫做megalopolis,或者暗示,随着快速交通的发展,空间规模的改变本身就是以产生一种新的更好的城市形式,这种说法忽视了城市的复杂性质。现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城市与城市的连成一片是城市发展的最后阶段,但是,城市的连成一片实际上产生的不是一种新的城市形式,而是一种anti-city。
花园城市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有花园和绿地:它与别的城市全然不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一个组合体对错综复杂情况加以合理而有序的处理,这个组合体能建立平衡和自治……这是一种有变革能力的、能起改革作用的思想和主意。
17. 特大城市的神话
……城市从生长、扩展到崩溃瓦解这个周期常常重复着,其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文化性质的本身。……许多情况下,城市趋向于把社区有机的多彩的生活禁锢在僵化的、过分专门化的形式内,这个形式未来求得其自身的连续性,不去适应变化和进一步发展。
所有这些手段都在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发源于大都市的生活方式打上一个记号,给它一个价值。他们创立起全国性的商标牌子,他们控制国内市场,把一切背离大城市式样的东西说成是土里土气的……这个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类变成一个统一的、相同的、完全标准化的、被塑造成大城市式样的、习惯于消费控制者和调节者提供的那些商品的动物,为的是满足不断扩张中的那种经济的利益。
虽然取消【对交通,以及由交通带来的发展的】限制是大都市经济的主要功绩之一,但这不并不意味着主管的首领放弃任何权力,因为对这种取消有一种补偿条件,那就是,一切运转都要通过大都市及其日益复杂的机械装置加工。……
“加工”现在成了大都市控制的主要形式……简而言之,原先最早在城堡中建立的对权力和知识的垄断在大都市文化的最后阶段又回来了,形势大为扩大。最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收到了控制……
城市已不能分开它的社会染色体,使分裂成各自带有一部分原始遗传体的新细胞……这是肿瘤般的生长,老的组织不断地崩溃解体,新的无定形的组织又生长得太快。
大都市的形状是它的无定型,正如大都市的目的是它的无目的地膨胀扩展。
在大都市这个世界里……广大群众由于不能获得一个内容更充实的、更满意的生活手段,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把自己当作旁观者、读者、听众和消极的观察者。
简而言之,虽然大都市的拥挤会抑制邻里和较小社区的有机组织,它却有助于创造更加专门化的更有选择性的新组织,这些新组织是由于接近一个非常巨大的人口而得以产生。
关于这一整个过程【大都市的普遍化(扩张)】,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虽然快速交通工具和瞬息即达的通讯手段改变了城市发展的规模,然而,它们迄今仍未能改变城市的格局。
那样看来,新的功能通过我将称之为功能网络的东西,也就是无形城市的框架结构,补充了城市容器的老的功能,那也不是偶然的了。……但更有意义的是,这个形式出现在许多地方,作为对今日各种需要的有机反应。城市的新的形象必须部分地表现这些新的现实。
18. 回顾与展望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的东西为活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的繁衍为社会创造力。……这就定下了未来城市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区域和城市结构,这个结构是为使人能熟悉他更深的自己和更大的世界而设计的,具有人类的教养功能和爱的形象。……城市最终的任务是促进人们自觉地参加宇宙和历史的进程。……通过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传递和技术上的精通熟练,尤其是,通过激动人心的表演,从而扩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范围……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34页

就形式而言,村庄是由女人创造,因为无论村庄有什么其他功能,它首先是养育幼儿的一个集体性巢穴。女儿利用村庄这一形式延长了对幼儿的照料时间和玩耍消遣的时间,在此基础上,人类许多更高级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124页

城市衰败的最明显标志,城市中缺乏社会人格存在的最明显标志,就在于缺少对话——并非一定是沉默不语,我同样指的是那种千语一腔的杂乱扰攘,也都是这种表现。有一种社区既不懂得超脱又不懂得反抗,既不懂得诙谐讥嘲又不懂得标新立异,既不懂机智的斗争又不懂公正的解决,与此种社区相比,死城的沉默反而显得更庄重威严。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47页

为了获取支持城市运转的资源,同时城市的大规模提供更多战斗力,因此城市的产生导致战争。而战争也毁灭了城市。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137页

希腊的城市的发展不同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王权集中模式,民主较早的下放,人们具有相对自由人格,虽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这是由于地理条件原因导致各居住地相对孤立,城市更多的呈现村庄联合体的形态,国王对各联合体控制有限,故而可以保持独立。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39页

而且,若没有这一整套发明创造领先,古代城市根本无从形成其最终形式,因为城市无非就是一个容纳各种容器的一个巨型容器。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197页 - 7

亚里士多德从有机世界中要求到一些重要教训……如果超过的城市的发展的限度,所吸收的人口超过了自身提供住房、管理和粮食的能力,他将不成其为一个城市……
亚里士多德将轮船与城市做类比来说明控制城市规模的重要性。殊不知当轮船的体量超过一定规模时,即使在类别上它仍属于轮船,却务必要重新定义。航空母舰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这种类比,恐怕不会有多少价值。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104页

这段有点意思,但我不太同意
凭借这些书录形式而留名后世,和追求留名后世的生活方式,就成了城市生活的奇耻之一。
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样的欲望,太多的东西和思考就留不下来。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4 - 4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些戏剧性的对话,既是城市生活最充分的体现,又是它最终的辩词。同样道理,城市衰败最明显的标志,城市中缺乏社会人格存在的最明显标志,就在于缺少对话--并非一定是沉默不语,我同样指的是那种千语一腔的杂乱扰攘,也都是那种表现。有一种社区既不懂得超脱又不懂得反抗,既不懂得诙谐讥嘲又不懂得标新立异,既不懂得机智的斗争又不懂公正的解决,与此种社区相比,死城的沉默反而显得更庄重威严。这样一出戏剧必定不会有什么好终场的。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500页

(我真忘了是第几页了 sorry)
这是一个专业幻想家和他们轻信的牺牲者们的世界。
无怪乎无政府主义者曾经创造了一句冷酷无情的话:“毁掉一切文件”。
这样,在大都市这个世界里,血和肉还不如纸、墨水和赛璐玢真实。在这个世界上,广大群众由于不能获得一个内容更充实的、更满意的生活手段,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把自己当做旁观者、读者、听众和消极的观察者。这样,年复一年,不是真正地生活着,而是间接地生活着,远离外部的自然界,同样也远离内在的本性,他们愈来愈把生命的功能变作他们发明家创造出来的机器,甚至认为生命本身也是机器,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山个,只有机器还保持着某些生命的属性,而人却反而日益降低为一堆不由自主的条件反射物,没有自己起动的冲力或独立存在的目标:一个“行为主义者的人”。

现在城市必须体现的,不是一个神化了的统治者的意志,而是它市民的个人和团体的意志,目的在于能自知自觉,自治自制,自我实现。他们活动的中心将不是工业,而是教育;每一种作用和功能将按照它促进人类发展的程度来加以评价和批准,而城市本身将为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冲突,挑战和拥抱提供一个生动的舞台。
城市最终的任务是促进人们自觉地参加宇宙和历史进程。城市,通过它自身复杂和持久的结构,城市大大的扩大了人们解释这些进程的能力并积极参加来发展这些进程,以便城市舞台上上演的每台戏剧,都具有最高程度的思想上的光辉,明确的目标和爱的色彩。通过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传递和技术上的精通熟练,尤其是,通过激动人心的表演,从而扩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直是历史上城市的最高职责。它将成为城市连续存在的主要理由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76页

城市能使人产生幻觉。城市中心是一座剧场。城市规模由信息传播距离控制。现今互联网使世界成为一个大城市,也是一座大剧场。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6页

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的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
结尾的城市,便如卡尔维诺的书名所说,是“看不见的城市”。在现实上,网络世界大概可以归为这样一个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124页

城市分工产生不同人格,且为对话提供场所,不同人格的对话推动进步。但严格的分工也对人格的自由成分发展造成封锁。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51页

P.51
古代城市自身的构造决定了它要传播一种无个性的集团化的人格结构,这种集团化人格结构的极端表现,即现今见诸各种人身上的病理现象。这种结构在我们当今时代依然存在,只不过外围的城墙被铁幕代替了。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14页

P.14-15
村庄的秩序和稳定性,连同它母亲般的保护作用和安适感,以及它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后来都流传给了城市:即使这些东西在城市的过度发展中整个儿地丧失了,它们仍会残存在寓所内或邻里之间。失去自己社区的认同和母爱,年轻人变得没有道德,甚至他们身上那种能以使之充分人性化的能力都会消失,连同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第一个天职——爱抚和养育生灵——一起丧失掉。我们如今称为道德的东西即发端于古代村民们的民德和爱护生灵的习俗。当这些首属联系纽带松懈消失,当这种亲切、明显的社区不再是一个警醒的、有自身特点同时又有共同的忧虑的团体时,“我们”这一概念就将变为由无数个“我”构成的乌合之众。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166页

原文观点,希腊城市无法从直接民主过渡到代表性政府是失败。民主发挥作用需要充分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口若超出规模,民主的作用便弱化到投票一项。那么是否作者认同今日的精英统治,不推崇广泛的民主,还是说广泛民主的前提是全民的高素质,而古希腊明显不达标。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46页

城市对战争体制的形成所起的左右,是根植于更远古的原始社会中的祭神礼俗的:只不过是从一种童稚式的梦幻,随着机械能力的不断发展,变成了成年人的噩梦。而这种婴幼时代的创痛却从此萦绕在以后所有社会发展的全部时代中,也包括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
人类以为已经强大到可以肆意妄为而妄自菲薄,却不曾想是内在孱弱的幼体作祟。将战争起源比喻为婴幼时期的梦幻很有意思。也一语中的。

《城市发展史》的笔记-第83页

幼发拉底河是注入红海?还是波斯湾进而阿拉伯海?


 城市发展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