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事》书评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1864499
作者:陈冠学
页数:256页

【书摘】大地的事

P3人们总是等季节来到已有些日子之后才注意到新的季节来了,而也在此时才觉察到上一季早走了。P3在自然里,在田园里,人和物毕竟是一气共流转,显现着和谐的步调,这和谐的步调不就叫做自然吗?P4一路上相照面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就像遇见了好友一样,和它们打招呼。虽然旁人也许不能理解,但我自己却是那么亲切地感到这一切有着人格的真实。P5总之,那催我出去的感应力,果然发于这一片灵秀,转了这么一圈,我的生命更加晶莹了。P7农人的特征在于有个纯朴的心,因有一颗纯朴的心,才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而不奢求,不贪欲,过着无所不足,劳力而不劳心的安详生活,而和田园打成一片。一旦失去了纯朴之心,则奢求贪欲,无所不用其极,便裹着不餍足,劳力又劳心的不安详生活,不止和田园不能打成一片,还成了田园的榨取者、奴役者,田园将不堪凌虐,逐渐死去。P43一天里,只要有一样惬意的事物入眼入耳或如心,便觉得很满足。惬意的事物总是有的,或是一片蓝天,或是一丝冰晶云,或是一段鸟音,或是一章好书,总有一些惬意的事物入我耳目心中来,因此我每天都觉得满意。要挑一挑右哪一天,我不满意,似乎挑不出来。P50连圣人也应该有情趣的生活。若劳动只单纯为了生产,申明便成了奴役,人生就毫无意义了。P58我是森林中的一株树,小溪中的一滴水,原野中的一棵草,田园中的一根苗,天地间的一个生物,我融溶在整体中,安永名号分别为?P59一个人生活在大自然的绿园中,只要仍旧照着原始以来鸟兽般随处觅食,就地而饮,虽不耕不种,可不虞饥渴。P65万物静观皆自得。P67我出去,是一种生命内里的渴求,想拿脚底去亲亲田园的肤表,接触接触泥土、沙砾、草叶,充一充生生不息的地气。P80回想当年决心回归田园,只为在路边看到一朵小小的蓝色草花,如今想起来大概是鸭舌草的花吧!一朵小小的草花,猛然地使我觉醒过来自我遗失已深,给我那么大的力量,挣脱羁系着我那么长久的机括。一个人活着,若不能将自己当一包强烈的炸药,把世途的坎坷炸平,好让千千万万的人们有坦荡荡的道路行走,则套在人群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出卖自我、遗失自我的勾当。对于此时的我,人生只能有两种生活,要不是将自我炸成碎片,便是保有全部的完整自我;教我将自我零售,或委屈自我,降为世上的一件工具,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自我永远是主体啊!P83天容虽多变,地面却是永远含笑着的。P89刚从草叶树叶间吐出的清新空气多沁人心肺腑血液,竟要吸烟?山泉多甘冽,竟要吃酒、茶、咖啡?P91人是从大自然里出来的,谁能忘得了绿色和鸟声?城市像牢笼般将人牢笼着,人就像囚犯般渴望回到牢笼外的自然世界,这是都市人的命运。都市人要看一片蓝天、几片绿叶,听几声鸟啼都成了奢侈;要看整片蓝天、整面绿地,听镇日自由来去的鸟鸣,那就成了梦想了。他们把蓝天绿地的影子用画框挂在厅上,以画饼充饥;把鸟儿用笼子吊在檐下,听失调的鸟声。P93有生便有死,尽其一份儿活着,尽其天年而死,只是出生且活着的意义。P94其实劳心的人,最难过的,是念念牵涉天理良心,这才是重负。昧了天理良心,自己心头可是明白,没有一个是好过的。你看他或许表面上好过,其实他内里并不自在。还是吃力不吃心的好。

令人心安的好书

这本书里没有纷杂的欲望,只关乎最纯朴的大地的事。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描绘着简简单单的生活,让一切都回归到最初。这本书适合安静的夜里读,也适合在午后的阳光里读,这样美好的文字是对每一个向往瓦尔登湖田园生活的人的馈赠。

只可回望

近日在看一本书,名为《大地的事》,是台湾作家陈冠学写得,媒体对他的评价为:具有传统旧文人气质,同时又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入世思想。上世纪70年代初,他毅然辞去教职,重归故乡田园,晴耕雨读,过清贫乐道的书生农夫生活。而《大地的事》可谓就是他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在此书中,他的归隐生活决不会是陶渊明的那种隐士思想,而应该是真正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有人评价说:散文园地上竟有这样的纯粹的文字,它比陶渊明还陶渊明。而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也许就因为它的纯粹吧,用朴实的语言,细致的写出了大自然中的盎然生机,让我随着这些文字以纯粹的心享受纯粹的乐,何乐而不为呢!例如文章的些许段落、语句,让我真切的感觉到他所生活的怡然自得同时又认真细致,似乎每分每秒都在体会生活。“……寂静极了,仿佛听见时间的脚步声从身边过去,但是一定神,这次听见田野里传来土蜢的夜鸣。此刻是九点半,此物自黄昏六点起,足足振动了三个半钟头的薄翅,真有那份劲儿,可也真迷人!”“一早打开门,出去给牛放草,新奇地看见一只蓝矶鸫,停在牛涤上,见了向我敬礼;不细察就知道是雌的,果然腹下没有赤狐色。此鸟据往年的观察,差不多都在中秋节的时候到,且是雌的先到,雄的总要迟上十天八天。它们是很有礼貌的鸟,任何时候都科可看到它们在向四周围鞠躬,母的全身灰色鳞羽,微带蓝色;公的腹下的显眼的赤狐色,头背粉蓝鳞羽”“……满院青草,满田绿苗。在燕行划破熹微晓空的鸣声中醒来,在铃虫幽幽的夜吟中睡去。没有疲劳感,,没有厌倦感,这是我的生活“这种纯净而又细腻的文字,处处都是作者对身边的自然事物的真实描绘,似乎就是一幅幅工笔画,细致的描绘出了种种真实生活,这种纯粹的文字,在现在社会中又存在多少呢?在他的笔下,不会存在官场、商海或者其他嘈杂人世的影射,是真实田园,是真实的真正状态的农夫生活,恬淡而自然,纯粹的为生活而生活!这种生活要放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因此我所能体会的只能是一种浅层的感觉,一种作为俗人的对真正隐士的表层羡慕感,若想真正体会,那要放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没有那种勇气和那份信念,所以就让我做一个虚伪的望隐兴叹者吧!

平静之书

有一本名叫《瓦尔登湖》的书,美国人梭罗写的,被很多人当作经典,在各种所谓的必读书目里也是必有的一本。而通常的经典,也许是名头太响期望过大的缘故,有时候,反而容易让人失望。比如《瓦尔登湖》,怕是文化、地域终究不同的缘故,读来,总觉得是隔膜的,不能很好地深入进去。反过来,这本《大地的事》虽还未到达《瓦尔登湖》的经典高度,读来却更加亲切许多,其中的思想,也更好理解些,除了作者是中国人这个原因外,其思想与人生观也更中国恐怕是更大的原因。本书的作者陈冠学1934年生于台湾,早年做过教师与编辑,到70年代,毅然重归故乡田园,晴耕雨读,过安贫乐道的书生农夫生活。单凭这一点很陶渊明式的举动,就迅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除去最年轻的这一辈以外,大约都有些“无为”的思想,能不无五斗米折腰最好,只是,很多人缺少勇气罢了。《大地的事》以日记体的方式写就,时间从初秋始至暮秋止,以很平静而实在的语气谈庄稼的长势,谈天气的变化,谈对岁月的感悟,谈读书的收获,行文都是闲聊的风格,是一人独自坐在静夜里,仰望星辰之时的所思所想,也正是因为是个人的所思所想,是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悟与感恩,所有的文字,便具有了真实而朴素的力量。这种真实与朴素,却又是当下我们所缺少的,所以,这本书也就因此可贵起来。读《大地的事》,适合在临睡之前,洗漱完毕,靠在床头,随便翻上几页,困了也不必勉强,睡去就好了,不要着急,这是一本需要慢慢,也许是一生时间去阅读的书。作者博客:http://zhoudakuan.spaces.msn.com/

《田园之秋》回忆起童年

在看《田园之秋》,读他的秋让我在下班的路上,春天的黄昏。想到了我童年的生活。想到了我的农村生活,也许没有童年时的父亲的牺牲,今天我还是在农村过着农民的生活,不会像今天这样回视童年。同样的乡村生活,在智者的眼中充满了智慧,农村的清苦生活是对人生的认识。读不到一丝的做作和说教。静静的淡淡的向您诉说自然的故事。通过这本书,仿佛童年就在眼前,听见小小的自己走在山路上回家,寂静的山林间,一颗紧张又兴奋的心,在凉凉的风中心跳声清晰可辩。

栖居是可以选择的

其实我初初看《大地的事》的时候觉得有点怪怪的,似乎是觉得作者在过分矫情地强调他的田园。然后再读下去,就慢慢觉得只是自己的阅读惯性在作怪。很多农作词语作者需要加以注释说明,可是对我来说却有种曾经熟悉的陌生。我只是将他的文字用我的家乡话读出来而已,可我躺在床上,瞬间俨然回到了童年。曾经是很向往一个不穷的僻壤。像贾平凹的“静虚村”,那时我是多么喜欢贾平凹散文;像我还没读过的刘亮程。可是大多时候这只是城镇人的一些浪漫主义想法罢了,就像我小时候厌得不能再厌的地瓜现在是要作为新鲜东西出现在货架上了。偶尔远行与偶尔食斋的功用是一样的。但儿时的记忆毕竟不是可以偶尔为之的那么简单。花生地里的沙虫和番薯垅间要起根才能除掉的臭头香,正午在空中悬飞啼叫的白色小鸟,落日前成片的麻雀,还有入夜后的黑狗……当时谁也不曾想过二十年后回忆起来会如此美丽,只是那时无法选择。我们那时是不得不农居在农村,陈冠学是选择栖居在村野。

朝闻道,夕死可矣

看完了《大地的事》的最后一部分,随着天气逐渐转冷一年的农事已毕,作者的关注点也由外界转移到了内里,谈的多是一些精神领域的事,涉及到他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哲学方面的论道乃至于爱情的观点,当然其间最令我感到有兴趣的还是后者。看起来作者孤家寡人的生活不是偶然的,因为他对爱情抱持的是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很纯粹也很极致。比如他就认为爱情应该只发生在俊男子和美女子之间,而俗世的那种只为了生殖目的的男欢女爱根本就不在其列。我以为这里所说的“俊男子”、“美女子”并不是单指样貌而言,更主要的还是指品性和素养方面,这就是称其为人的内在本我,若是这部分达不到一定高度那也就根本不具备发生爱情的资格,就像普天下芸芸众生一样充其量也只能停留在男欢女爱生儿育女的层面上了。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有点太过动物性了,若人类只停留在繁衍种族的层面上实在有些暴殄天物,白白地辜负了上天特别赋予我们的人类智慧的灵性。而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种高尚的情感,这里面似乎应该不涉及金钱、地位等等太多世俗的考虑,而应当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契合,初为思想上的认同,进而发展到人格上的欣赏,终至达到情感的激荡,一定是非你不可的那种心境,便是这一刻死了也是甘愿的。《牡丹亭》里有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我深以为然,爱之所以难得,就在于唯有至纯至性之人方解其中真味,绝非一般凡俗之人惯有的那些红尘欲念可比。当真做到不媚俗、不从俗,就极有可能会曲高和寡,形影相吊,我以为大可不必慨叹知音难求,旷古至今有觉悟的毕竟不乏其人,尽可与之结为神交之友,比如作者陈先生就被我奉为同道。我们的共识是有时候爱情可以独立于所爱之人而存在,比如他可以爱上偶然梦到的女子,而在现实中享受这份幸福,甚至认为有此一爱便不枉此生。这不失为爱的大境界,既然爱情本就不是理性范畴的事,又何必非要苛求那一份完满呢?能够所得其人自然好,若不能也不必抱憾,只要心存爱意便可以成就一份幸福感。我以为这也总要好过屈从于俗流,虽能获得外界的肯定却永远丧失了爱的体验,真是大大的得不偿失。别以为兀自坚守着一份爱的信念会有多么辛苦,其实我们真的能够醉身其中而不愿返,这只因为我们拥有着异常富足的内心。生活,理应重在一种境界,而非其状态本身,不是吗?

关于大地的事

明净的天,明净的地,明净的阳光,明净的芒花,明净的空气,明净的一身,明净的心——这彻上彻下、彻里彻外的明净,不是天国是什么?这片刻不是永恒是什么?6月22日,列车T9,自北向南,从北京回四川老家。这不算是一趟旅行,为的是母亲的五十大寿。说大寿好像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常年身在北京,远离母亲,本身就觉得对母亲有所亏欠,所以大凡涉及亲情,决无犹豫的理由。与往常一样,在火车上是最为适合阅读的,没有其他任何因素可以打扰你的心思。于是我用一趟旅途换来了《大地的事》的绝佳感触。这本书厚厚的,两百多页,曾经在家里的书桌上唬了我大半月,一直想要读,却一直未得时间和勇气,谈及勇气,是因为从封面和简介我都将这书投入了过分的预期,希望它如同我曾经阅读过的那些关于大自然和淳朴生计的书一样美妙,也因冠在作者身上的陶渊明的姓名太沉重。这种期望生怕被它亲自谋杀,加上总以为需要过分多的闲适时光才得以读完,所以一直等到如今。其实当你翻开了这本关于田居生活的书你会全然忘却以上种种,由于其日记体质,所以印刷上留白较多,所以两百多页不过区区二十数万字,认真较劲阅读也仅仅花掉我五个小时的时间。但这五个小时,怎么描述呢?就如同作者在这本《大地的事》中描绘他倾听大自然的时候,三秒钟胜过一生。关于大自然,我们每个人原本都应该有点说的。我对于这个题目,每每与人神侃,必定说到小时候清明上坟之事。最后一次去那处名为大山铺的地方上坟似乎也是十年之前,但如今说起来依然栩栩如生,仿佛就发生在昨日。我必然会告诉身边的人,那时候四川的春无比美好,坐车到了镇子上,还有八里山路需要行走,路边有清澈的河流和池塘,以及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和蚕豆花,以及山坡上的竹丛。一行人走在泥土路上,从来不会觉得路途的辛苦,因为风景十分秀丽。其实我必须坦白,我跟好多书写大自然的作者一样,似乎想象的空间过分得大,对回忆也夸大其词了。其实清明时候四川是否还有那么多的油菜花是一件现在想来值得怀疑的事件,之所以对旁人天花乱坠,无非是对那些自然的美的长久眷恋,以及那实实在在发生在几个孩子与午后下溪捞蝌蚪的童年趣事的扎实记忆。所以也许那种对大自然的爱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真实的,但是那种爱是否代表了大人们,却是另外的事情了。然而《大地的事》跟这些过往的经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本书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在海峡那一面发行且赢得一些声誉,以致多年来似乎许多人士想要引入到大陆,这是为什么呢?这本书的作者名叫陈冠学,用他在书中日记里记述,自己是土生的台湾人,所在的部族也许是跟姓了某位大人,便统一姓了陈。从台南屏东一处乡下长大,后读书,进入师大国文系,毕业后曾任教师和编辑。后来,仅仅因为看到路旁的一朵不知名的花而产生了归隐故乡作一个彻底的农人的想法,并真正的落到现实。如果你不曾看过他的文字,对于这出自原文的叙述断然不敢相信,但是这确是这位熟读古书且倾心庄子的古风文人的作风。他的离市归隐比李白还要来得彻底,比南阳诸葛要来得诚心。他真正地爱上了乡下的土地、农田的生活。陈冠学这本书所收的散文是归隐后某一年秋季三月的日记,从公历九月一日一直到十一月三十日。在台湾出版时名为《田园之秋》。大陆出版时更名曰《大地的事》也相当合适。这本书中的日记主要记载了主人的日常生活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说他与其他一些“乡土散文”不同的是,他是真正经历着这种农田的生活,他不仅写田园形式上的美好,在他的文字中,也包含着农人们的经济生活,主要集中在番薯和蕃麦的秋收出卖上。这些文字往往同秀美的环境描述、田园动植物博物叙述、形而上学的思考一起,成为陈冠学不分主客的叙述内容。因为这些入世的描述,非得让我想起彼得.梅尔手中的普罗旺斯,唯一不同的是英国人更多的入世是消费,而咱们这位更多是为世界贡献着粮食。从那些描述,你能了解,这个人是真归隐。他独身一人,然而却总以六口之家自叙其屋,除了他还有一花狗、一懒猫、一牛哥、一对鸡(后来繁衍了十五只小鸡),他没有把农居生活当成休养生息的手段,而是真正热爱的生活,尤其是爱他这个家四周的大自然,田地,大山,溪流,以及他最爱的鸟类、昆虫和花草。他就像一个博物学家一样不厌其烦地在他的日记中记录鸟类、虫类和花草。通过一言半语我只能这样理解陈冠学为什么会对这些生物如此了解:一是生于乡下,童年的玩伴便是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所以对他们从小就相熟。而从城市重新回到乡下,又是常年相伴,自然熟识。用他的话来说,通过声音便知道是谁。二是他重新回到乡下,想让自己真正成为这里的人物,便通过博物书籍和乡亲们的口耳相传来更新他大脑中的数据库,以成为我们看来有些神奇的高人。以他十一月十八日日记中特意记录一天所听的鸟,以便看看在他日记中常常出现的鸟类:早晨:蓝矶鸫、白头翁、青苔鸟、蓝鹟、乌鹙、麻雀、草鹡鸰、陶使。中午:云雀、伯劳狸、乌嘴觱、长眉、家令(八哥)、梦卿、老鹰、乌鸦。下午:斑鸠、报春、灰鹡鸰、白鹡鸰、黑鹡鸰、赤腹鸫、黄尾鸲、雉鸡。黄昏:小环颈鸻、赤腰燕、伯劳、夜鹰。一些是鸟的学名,一些则是他给鸟儿起的好名,比如陶使,因为这种鸟的叫声似“归去来喔”,无不显示着他对这些生命的喜爱。他在文章中探讨灵魂,认为人的灵魂与这些鸟并无区别。因为这些灵魂的相通,所以他才真正地热爱自然。他总是透露出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美好都是为了展现给他看。其实这是一种更为广博的平等,“我看”还是“看我”,其实只是一念之差了。在这种理念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哲学对他的影响,他也丝毫不拒绝人们的看法,生怕别人不知道,多次在日记中书写,认为庄子是人类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者。他总是这样,自诩为诗人,对哲人、诗人、文人充满尊崇,对忽略自然破坏自然者表达他的鄙夷。在火车上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火车正快速地经历中国的秦淮分界。我看着北中国收割完麦子后创伤的大地,也看到南中国青绿色稻米的世界。北方萧瑟而壮阔,南国狭仄的农田里因为纷飞的白鹭而显得珍贵。兴许我突然也感染了陈冠学对于农田的爱,对那田地我竟然也开始想入非非,臆想着如果我成为这一方田地的耕种者,我将拥有何种生活。也许这正是描述世外生活的《大地的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作者在十月三十日的日记中开篇记了他一个梦。说是梦见自己所珍爱的山水突然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他与族亲逃跑哀号,然而大家与山洪斗,竟得满河床的宝石。最终伯劳夜晚的鸣叫催醒了作者。推究起来,料是登跑了被子。然而这样的一个梦,着实沉沉地击中了我的心。他所爱的大自然,以及我们所爱的大自然,其实不正是毁与己手,为的那看似到手的利益,丢失的东西何其珍贵!平常人也许并无陈冠学如此的得道之心,所言闻道有先后,但是对于大自然的爱,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我们既然不必为了爱自然、与自然平等要如同先贤一般与农田生活在一起,做一个小国寡民的梦想,但那真真切切爱自己生存周边的蓝天、大海、鸟类、花草却是一丝很平常的欲望。所以有一天,在南中国某座城市,一些人手戴断巾时,闻者不必震惊,这于凡人来说,只是一丝本意而已。

回归生命的底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如果思维从现实意识中醒来,那么它是否也想要寻找另一种时空的另一片天地。造物主是如此仁慈,既给予了人类创造现代文明的智慧,又留下了一方晨能闻“两个黄鹂鸣翠柳”,夜能听“一犬吠深巷”的田园。而人们都热衷于追逐前者,走在节奏紧迫的道路上,却不曾想到后者才是灵魂真正的栖息地。“满园青草,满天绿苗,在燕鸻划破熹微晓空的鸣声中醒来,在铃声幽幽夜吟中睡去,没有疲惫感,没有厌倦感,这就是我的生活。”几行文字,清晰干净,娓娓道来,却蕴藏着一束明媚而不耀眼的光,照亮很久以来都处于混沌的黑暗之地,那是重生之火,解脱之灯,为束缚已久的内心启开自由之门,呐喊的回音是飞翔的翅膀,在苍穹中划出自由的弧度。人与自然的相知相敬,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温情和合乎情理,如果说这世间还留有一方净土,也许就是那片无论在何时都能给人无限宁谧和柔和感的田园吧!翻开《大地的事》,读着书中质朴凝炼的文字,呼吸着你的呼吸,思考着你的思考,想象着你的想象,莫名的厚重感开始浮现在心底,它仿佛具有穿透纸背的力量,穿越万千距离,直抵我的内心深处。这里没有喧嚣,没有风尘,没有浮华,有的是蓝天、云雀、袅袅炊烟、朴素的农人……《大地的事》不仅仅写的是关于田园的琐事,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豁达、淡泊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心来调节我们的生命、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感官产生共鸣并重新复活。书中描写的琐碎生活,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小事,可这些平凡小事却并非尔等平凡人能拥有的。一直都最爱阅读散文,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写作者情感的气息,字字句句都存在着生命,而这具有生命力的文字能发掘世界的美,通达生活更高层次的境界。一位作家曾说:散文,是心灵自由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向往高深难测的象牙塔,明知道其中的残酷却仍旧往里挤,渐渐地失去了许多自由,甚至成为生活的奴隶,失去了自我意识,连“独善其身”都难以做到。也许,生命真的不需要太多的金钱、名利和荣誉,那些外在的光环,永远都无法进入生活的本质,与生命融合。其实每个人都行走在路上,在行走中找寻安放灵魂的城堡,而大自然则是魂的另一半---魄,只有当我们将自然当成知音,与自然一气共流转,显示出和谐的步调,魂与魄才能结合,形成完整的魂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这是农人的生活,他们拥有一颗淳朴的心,与大自然打成一片,不孤立也不对立,承袭了祖辈们优良的体魄和勤劳的精神,他们不奢求,不贪欲,农作于农人而言,是享受而非苦楚,并乐此不疲。他们身上永远散发着泥土气息。“对农人来说,这是世上唯一最提神醒脑的香味,吸在肺里,渗在血中,元气百倍。”他们是真正栖息在大地上的人群,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一颗赤子之心守候着这片土地。“他们不争斗,连吵架都不会有,真可称得是葛天、无怀之名”,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和谐境界,人与人本应该相亲相爱,却因为世事的缘故,而使人间出现了种种丑陋的东西----虚伪、冷漠、无情,完全背离了人性的真善美,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是心善的,却被这复杂的社会套上了重重的枷锁。当你内疚的时候,是否希望通过忏悔来减轻负罪感,当你疲惫的时候,是否希望通过解脱得到心灵的释怀,大自然则是最好的疗药。狗吠声是村夜特色,鸟鸣声是晨早之歌,鸡啼声是黎明时钟,流水声是动听旋律,每一种声音都是大自然跳动的脉络,给人几许亲切和温情感。庆幸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在大山里,这些声音,是童年里最熟悉的,并成为了一份刻骨的记忆一直萦绕在心间。再一次读到这些文字时,孩童的记忆瞬间在脑海里放大并逐渐清晰。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一条浅黄色的狗,给它取名为阿呆,因为它看起来总是呆头呆脑的,却又十分可爱,阿呆喜欢跟着我,无论我去哪,它就跟到哪,它如亲人一样,带给我许多快乐和感动,两年后,阿呆因为疾病而永远离开了我,忘不了阿呆离去的时候那包涵着复杂情感的眼神----悲伤、痛苦、不舍,于是一种难言的情愫久久徘徊在心中,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原来可以如此深,如此真。隐隐约约中还感到了生命的无奈和脆弱,以及自身的无能为力。阿呆教我懂得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一切,所遇见的人,所遇见的事。“醒来第一耳是这深林声,第一眼是这深林影”,这份惬意足以令人心生向往和歆羡。一开眼,万物森然,尽入眼帘,在心境上展开无边的喜悦和淡然。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写作,来源于他纯粹的情感和自然反馈于他的纯粹精神感悟,回归生命的底色,在静待中观得万物,晴耕雨读,过着清贫乐道的生活,无论是花草树木、鸡鸭羊群、虫鸣鸟叫、白云落日,都透露着作者内心宁静平和的讯息。“他的散文是有重量的散文,它的重,在于他那干净的文字后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世界的想象、对人生和存在的希望。”一位知名作家评价到。面对这种看似平常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对生命关怀的文字,我们要做的便是静下心来,静静地阅读,静静地享受,在静中寻得属于自己。

田园大地的芬芳络绎不绝------读《大地的事》

许是从小生活在乡下的缘故,所以对田园大地有着一种天生的喜爱之情,绿和大地总会给我一种平和之感。幸好是老师,每年都会有一两个星期的暑假,让自己能够回归到田园大地中,与钢筋水泥和喧嚣暂别,过上一段晴耕雨读的时光,让平淡、充实的农人生活伴随着书香把暑气阻隔在外。心自然是平静的。所以每一次回乡下老家的时候,我都要带上一本书,而这一次带的刚好与田园生活有关,是台湾学者陈冠学的《大地的事》,一本静静的田园随笔,文字优美,情感淡定,充满着恬静、安详、随意、纯朴、明净的美感,流淌出来的韵律就象作者在文中写道的“日光晃薄、空气恬静、桂花淡香”,如此之美,让我读来不忍掩卷,在故乡夏日宁静的夜里,和着百草的香气,自是快乐怡然。陈冠学曾任教师和编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毅然辞职重归故乡田园,晴耕雨读,过着清贫乐道的书生农夫生活。他对田园大地有着炙热的感情,他以日记的形式把自己在田园大地的生活跃然与纸上,因而形成了这本《大地的事》(原书名为《田园之秋》),“喜爱田园”与“感到惬意”是这本书的主旋律。在作者的笔下,田园大地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滴露珠,每一场雨、每一次鸟飞,每一声鸟鸣,每一次的日落。。。。。。都是那么的可爱、柔和、逍遥、笃定、平静、自然、随意。。。。。。,那种温馨的泥土香味,让他乐在其中,所以他的心充满了喜欢和爱恋。作者的文笔从容淡定,田园琐事之中,是作者生命状态的展示。有人说,《大地的事》与梭罗的《瓦乐登湖》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我个人认为,它比《瓦乐登湖》更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生命的审视,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要的那种“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的谐顺”。书中常常有一些好句子,读来让人爱不释手。“明净的天,明净的地,明净的阳光,明净的芒花,明净的空气,明净的一身,明净的心——这彻上彻下,彻里彻外的明净,不是天国是什么?这片刻不是永恒是什么?”想来秋天给人的味道就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旷野之中秋天时的天与地,没错,就是这样的一种明净,让人觉得自己是那样的轻爽。“一页书十数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数行的水滴,越发觉得窗外窗里,浑然相应。滴了一整天的檐滴,翻了一整天的书,一整天下了几公厘的雨?读了几公厘的字?”,这意境之美,是我所不能遥想的。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许多许多,所以让人常有“掩卷而久久不能平静之感。”还有,读此书的时候,一定不要急着一气呵成,哪怕读着读着睡着了(因为这样的安静之书常常让人有放松之感),也无关紧要,因为醒来后,你依然还会看到那些绿,依然还会嗅到田园大地的芬芳,因为田园大地的芬芳是络绎不绝的。

大地的事,是美好的事

这几天一直在看陈冠学的《大地的事》,从九月一日看到十一月十日,没有一天重复的田园生活,读来舒服极了。说来真是难以置信,那样净蓝得象玉一样,敲敲会琤琮作响的天空,我竟仿佛是亲见了,青苔鸟在刚浇过水的桂花树叶间洗澡的情形,也仿佛是亲见了,虽然,我并不知道青苔鸟长得什么模样,只能凭描述想像那个大拇指般大小的生命。想像要比看见容易得多,谢有顺的序言贡献了这么句话,刚好可以用来叙述这几天:在书斋里看到了,走出门去,却看不到。鸡啼、鸟鸣、草蜢声竖起耳朵听也难听得到,哪里还有陶使的“归去来兮”、“疾疾,休留休留”,仅此一种,都市生活的缺损就暴露无遗。缺损的何止是这些诗虫歌鸟,晴耕雨读中那份从容也是久违了的,不断地有诗情汩汩流出,总以为作者讲了什么心得的话,回头看,人家不过是赶着赤牛哥卖了最后一车番麦,归来作别最后一次夜读鸡啼、不过是月夜走了一遍田园、坐在桥上冥思到日暮。有人说,他比陶渊明还陶渊明,象法布尔一样如何如何,实在话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如是二十一世纪,谁说不是一样的,会在热爱的田园里载欣载瞩?二千七百米的太母山下族亲相联的自耕地,法布尔若生在此,未必能做到象他一样,在专注的研究外自食其力呢!这真是个勇敢智慧的人,读完这本书,我们应该能这样肯定的说。为什么呢,他知道什么才是自然的、真正的人,他做到了,而且,真的,幸福了。读这本书,也叫人快乐。听不到那许多的鸟声,耳这一关目是被城市给生生的制约住了,但只要绿色不从地面消失,眼睛就会格外地乖觉起来,恨不得屋边每一棵树,每一棵草都漫延开来,接上天连上地,希望能有人说出它们的名字,更重要的是,爱它们胜过那些表面的浮华、虚假的新闻和叵测的心。我们爱自然一些,我们就更象我们一些,有什么比这更和谐,更美好,应是没有了的。这几天气氛确实不对,四月里的江南,风刮得人要飞起来,好好的奥运会火炬传递前后都是西藏专题,西藏那样倍受青眯的地方啊,这样密集地在电视上出现,却给爱它的人们一处烧焦的废墟和无限的忧虑。拿起书,竟有点负疚感,我们本不是规避田园的隐士,是什么让一颗仅仅耽于夜读的心都无法从容起来啊?也许,越是这样,这本书越是值得一读。2008-4-11


 大地的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