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夜话

出版社:上海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806851999
作者:王礼贤
页数:149页

作者简介

走进中医文献,你将发现一个神秘的新世界,传说和故事、医学与文化是你的旅伴,天人相应、阴阳生克的医理药学更值得细细咀嚼。全书在闲散的逸事趣话里将养生保健、处世态度娓娓道来,带领你倘佯于一个中医的别样天地——你所不知道的中医。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说“医”  先发大悲恻隐之心  从整体思维认识中医理论  辨证,诊断治疗的精髓  寻病因“中合人事”  神奇的情志疗法  用诗赋治病第二辑  说“药”  从神农尝百草说开去  女贞子和珍珠粉  中药与文学、语言、历史  橘生淮南则为枳  不药为中医  以毒攻毒第三辑  陆游高寿之迷  百岁老人的长寿经  人与自然,不变的命题  关键在于养心  是动是静,伏尔泰也有偏颇  食疗,医苑奇葩  嗑瓜子中的大学问第四辑  从“病入膏肓”谈起  牙医学的故乡  由茶说到癌  古老的生物钟  为殷商人“把脉”  盅,中国古代的细菌观  一个日本西医学士的中医观  脸谱·相面·望诊  药物分类与人痘接种  太阳走,我也走  一生二,二生三  道家哲学,中医理论之根      医药名家


 杏林夜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情志疗法”   中医药学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宝藏,其中有璀璨的人本文化,有深邃的生命哲学。许多理论正越来越为当今国际医学界所重视、接受。现代医学,正在从纯生物解剖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之全新思维靠拢,这也可以说是正与中医的一些古老观点的趋同。   我国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有不少独特的治病方法,“情志疗法”就是长久以来行之有效的一种。清代名医傅青主曾留下运用此法的成功记录。   一次,傅府来了位满脸愁容的男子,为其妻子求治。据来者说,他和妻子婚后相敬如宾,恩爱甜蜜,几乎从未红过脸。前些日子,因事发生争吵,过后妻子就得了病。原以为只是一时不乐,无甚大碍,岂知病况日重,以至卧床不起。傅青主详细问了有关情况后,步至堂前,在院中拾得小石一块,郑重其事地将石子交给来者,说这是他专为医治其妻之病选取的药引,要男子回家耐心守候着用火煮软,再来取方抓药。还再三叮嘱:煮时,火不得熄,水不能断,否则,这石头煮不软,做不了药引;没有药引,其妻之病怕是任凭什么药也难以奏效。盼爱妻病愈心切,这位男子回到家中便在病榻边生起小炭炉,文火煮石。一天,两天,三天。一连数日,通宵达旦,添水加炭,眼都熬红了,也不敢稍事休息。其妻被他的精神感动,竟支撑着离开病榻,代夫煮石,并催丈夫去问医生,如何方能煮得石软。男子不敢马虎,又一次急匆匆地赶至傅府求教。傅先生听说病妻已下榻代为煮石,高兴地笑对男子说:“你这就回家吧,尊夫人的病已经给治好了。石子是没法煮软的,可是,因争吵在她心头郁积而生的疙瘩,已被你的一腔至诚给煮软了,化解了。”   这位清代名医并不用药,所采用的,就是中医称作的“情志疗法”。这种疗法,或从根本上化解一种不良情绪,或用一种情绪冲淡另一种情绪,总之是务须寻得一种方式,来纠正某种过度或长久不散的情绪,借以达到医治各种疾病的目的。   古老的生物钟   我国古时有对人生寿限的说法,如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前些年,美国曾生产过一种可以按小时、分秒来计算人之生命剩余时间的钟,称“泰米西斯生命钟”。这种特殊的倒计时的钟,将人的正常寿限,定在男性75岁、女性80岁,和我国俗话所说也差不离。   说到生命钟或生物钟,它不仅研究、比较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命寿限,而且研究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变化。这类研究虽说是当今科学的前沿之一,其实十分古老,远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开始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黄帝内经》中就记录下很多这方面的成果。   在《内经》成书时期,中医对病理变化的昼夜节律也有合乎客观的总结,所谓“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实践反复证明,大多数疾病均有早晨、中午较稳定,下午、夜晚加重的节律。据统计资料显示,死亡多发生在下半夜,哮喘也每在半夜发作。为利用生物钟以发挥药效,现代医学提出服药时间应与生理、病理节律同步的观念。如激素的分泌上午活跃,激素类药物便适宜于上午服用,这观念也便是中医顺应生物钟而提出的“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的古老观念的具体应用。《内经》提醒:晚上是休息时间,切忌如白天般活动,要“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据国外的最新研究,令现代人恐惧的癌变是在细胞分裂中发生,细胞分裂又多在睡眠中进行,如果正常的生物钟被搅乱,该睡时不睡,人体机能就很难控制细胞癌变,故而,不可无节制地沉湎于夜生活。   中医不仅对昼夜节律早有深入探究,对月节律、年节律也都留下了令人叹服的成果。《灵枢·岁露》指出,每至月满之际,人的气血就显得积聚充盈,每当月晦之时,人的气血就显得虚散松减。将人体气血变化在月节律上加以如此认定,与如今满月对人血压、情绪等会产生影响的观察,实可谓不谋而合。   至于年节律,《素问》有言简意赅的四字表述,谓“藏气法时”,意思说,五脏的病变与康复往往依随四季交替为规则,如心于五行属火而冬季对火不利,故有“病在心,甚于冬”之说。临床观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期,确实大多在一年中的冬季。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冷谦的《保龄要旨》之类养生著作,都将秋季视为习吐纳练气功的最佳时机,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肺于五行属金而秋季对金有利,在金秋时节做呼吸运动更有益于保健。   当然,人体生物钟并非一般时钟,只作由时而天,由月而年的线性运转。生理的各种活动在节律上还存在有趣的比例关系。譬如,对于呼吸和脉搏,清代江涵暾在《诊脉歌》中就这样说:“口鼻一呼吸,脉束四五跳。此是无病者,平和气血调。三至为迟候,六至作数教,迟则寒之象,数则热之标。一二寒愈盛,七八热更饶。”   “三因制宜”原则   中医历来就十分强调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人虽有共性,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诸如先天、后天、职业、经历、年龄、性别等,都有不同,治病养生岂可一律?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强调:耐受量大的人,药可下得重点;耐受量小的,自应下得轻点。《素问·血气形志》还曾具体分析:过多用脑的,心血管易患疾病;过多从事体力的,筋骨易患疾病;脑力和体力都太劳累的,咽喉,也许包括食纳都会有问题;至于既不勤脑又不勤力,过分安逸享乐者,也会得肥胖症。因此,必须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不同的致病因素,以达到健康的目的。这类因人而宜的分析是极具科学性的。   祖国医学理论不仅认为治病养生须因人而立,还须因时因地而宜。拿“因时”而言,冬病夏治、冬令进补,便是这一理论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行之有效的治病养生之法。中医对冬季多发的喘咳,偏要在三伏天予以治疗,就每收避实击虚,事半功倍之效。而冬季毛孔塞闭,人的活动又相对减少,营养易于吸收,也正是进补的大好季节。再拿“因地”而言,人必适应于地理环境才得以生存,也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患不同的地方病,所以,中医认为“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这一祖国医学理论直到近代才被国际医学界所重视,发展成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的分支——医学地理学。    “君臣”各有分位   西药多用化学手段合成,每种药物各有各的分子式,固然可用化学成分作分类的标准,若取同样标准为中药分类便没了价值。中药多从自然生成的动物、植物或矿物取材,根本无法简单地用分子式定性,而且每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也是综合配伍后的结果,又如何准确认定哪种成分在起作用?因而,中药分类自古便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作金、石、草、木、鳞、虫等十六部六十二类,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分类也相似,归以草木虫兽等。最合文化色彩的,要数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了。这部药物学经典将药物分作“君、臣、佐使”三个大类;君类“主养命”,为上品;臣类“主养性”,为中品;佐使“主治病”,为下品。药物的首要作用在于治病,主治病的药却反被归入下品,若不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去理解,真令人匪夷所思。   道家认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儒家说天下“定于一”,兵家又以“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为用兵之法。无论形而上的宇宙本体,还是形而下的治国、用兵,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整体。那么,视性命为整体,给心身以调养者,当然该是药中的中品乃至上品,而仅治得一时一患的具体病症的药物,岂不只能屈居下品?   反映于《神农本草经》的中医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还吸取了我国上古就很发达的辩证思维方式。我国早期辩证大师老子曾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经过一场激战,抵御的一方胜了,值得庆贺,但断垣残壁,满目疮痍,战争的创伤有待治理。最好是如孙子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先就多加防范,不给来犯者以可趁之机。药物犹如与疾患作斗争的军队,分类时,无疑地应将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调养性命者归入或中或上,而将专事攻城夺地,猛攻急进的“主治病”者派入下品。   遵循“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辩证思维方式,历代传统医药学家,当然要在提高免疫防患未然,和尽可能减少药物对人体损伤作用两方面下苦功夫了。   “口齿乌髭”   据张果《医说》记载,南梁刘峻所著《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作《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早在公元六世纪的南梁就刊刻于石碑的“口齿乌髭”,用皂角、荷叶、青盐等各种药物研熬而成,对牙齿口腔有增白留香、消炎镇痛作用,还兼可乌发美容,效果比如今的药物牙膏还要神奇。“口齿乌髭”实在可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药物牙膏。   据上述碑文,这种疗效神奇的牙膏被用来“揩牙”,而非刷牙,是不是说我国古代没有牙刷?其实,用手指抹些牙粉牙膏揩牙只是古代保持口腔卫生、防治牙病的方法之一,此外,不仅有用中药煎汁漱口,还有刷牙护齿的方法。1954年由考古发掘,从公元959年的辽代墓葬中出土的两把骨质牙刷柄,就足以说明,中国的使用牙刷洁齿,少说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如今,许多人在每日清晨起床刷牙漱口,或在晚上临睡前刷一次牙。而我国历代中医著作则不仅以为睡前比晨起漱洗对护齿尤为有效,更倡导每餐必漱,医学名家张景岳《景岳全书》就指出:“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这是十分科学的。当然,“齿至老坚白不坏”的说法只是强调每餐漱洗的重要,牙齿作为人体的器官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总免不了会有伤病,包括常有的缺损。如今牙科对缺损者,常采用镶补的医疗措施,以恢复牙齿的功能。不知者,必以为很现代;知之者则会想起《新修本草》——在这部唐代由国家颁行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中,已有用白锡、银箔、水银合成银膏,以作牙科充填物的记载。见于《新修本草》的用汞合金补牙的记载,还表明我国的牙科医疗技术,曾经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以中药名写的剧本《草木传》更是一部趣味性、通俗性、科学性的科普著作。如老生扮甘草上场曰:“我姓甘名草,性平温和,善调诸药,也解百毒,万古流传,惟有那大戟、甘遂、莞花、海藻四人性最烈,与我不投”。这一段道白,向人们介绍了甘草的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禁忌。再如“清肺汤”一折戏写道:“那日在天门冬前,麦门冬后,摇了摇马兜铃,忽然闪出两个妇人:一人叫知母,头戴一枝旋覆花,抹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株款冬花,抹着一脸元明粉。挪着三寸金莲来索取治咳奇方。黄芪抬头一望,哪知两位妇人的头、面部都是止咳奇药,我何不凑上一包马兜铃,让他热咳气喘一并治好,也落个良医好名。”这段表白惟妙惟肖,富于情趣,中医文化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的宝库,杏林文化值得我们珍惜.走进中医文献,你将发现一个神秘的新世界,传说和故事、医学与文化是你的旅伴,天人相应、阴阳生克的医理药学更值得细细咀嚼。全书在闲散的逸事趣话里将养生保健、处世态度娓娓道来,带领你倘佯于一个中医的别样天地——你所不知道的中医。
  •     很好的一本书,通俗易懂。
  •     看着玩儿还行,属于休闲类的,别当正书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