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6990348X
作者:梁实秋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梁实秋,生于大陆,留学美国,战乱中颠沛流离,晚年寄居台湾,一生中很多时光都在流浪中度过。但是,心中对于中国的感情永远不变,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台湾,一颗心一直是中国的。
他的女儿梁文茜说过:“人不管流浪到多远,对于故乡的感情永远是割不断的。我父亲死的时候,穿着一身中式的长袍马褂,不要穿西装。他上美国去,人家让他入美国籍,他说我不入美国籍,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为自豪。他说如果中国和美国发生冲突,我必然要站在中国这边,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就是梁实秋所代表的流浪的中国人,人虽流浪,但是感情永远扎根在中国。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情,我们也都一样“流浪”在世界各地,孤独过,迷茫过,苦过累过,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感情——对故国故乡的眷恋,在这种感情的慰藉下,再多的颠沛流离,都是对人生的献礼。
本书辑选梁实秋论中国人,写中国事,念中国情的散文杂文,文中或戏谑幽默,或讽刺针砭,或优雅温和,其实都体现了他对中国的一种拳拳之意。

书籍目录

代  序︱不管流浪到多远,都永远是中国人
所感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回忆抗战时期
北平年景
记得当时年纪小
童年生活
我在小学
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
清华八年
清华七十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所念人——所有记忆都不会烟消云散
想我的母亲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酒中八仙
辜鸿铭先生逸事
叶公超二三事
忆老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胡适先生二三事
忆沈从文
味是故乡浓——“中国吃”里的味与情
读《中国吃》
再谈“中国吃”
烧鸭
饺子
酸梅汤与糖葫芦
烧饼油条
豆腐
圆桌与筷子
北平的零食小贩
闲情雅兴——人生之美好,大抵如此
闲暇
雅舍
书房
读画

白猫王子及其他
黑猫公主
针砭时弊——爱之深时,便有恨之切处
垃圾
暴发户
“旁若无人”
幸灾乐祸
鸦片
废话
排队
国文国语——同一种文化,同一种根
国文与国语
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
作文的三个阶段
漫谈读书
读书苦?读书乐?
散文的朗诵
国外生活——开眼看世界,月是故乡明
双城记
饭前祈祷
唐人自何处来
哈佛的嬉皮少年
火山!火山!
附  录——那些年,那些流浪的人
藤野先生
彼此
《吾国与吾民》自序
归国杂感
每逢佳节

内容概要

梁实秋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人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古典文化,一生温文儒雅,颇有大家风范。这种爱好和性格,使得他以雅致、闲适的独特文风享誉文坛。


 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流浪,本意居无定所,不断迁移,生活不固定。而我们现在的流浪,除了身体上的不断移动,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居无定所。梁实秋,生于大陆,留学美国,战乱中颠沛流离,晚年寄居台湾,一生中很多时光都在流浪中度过。梁实秋的流浪,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有痛苦的,有快乐的,不同的流浪,会对应不同的生活,但是,不同的流浪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故乡故人的感情。他的女儿梁文茜回忆他的时候说:“梁实秋虽然是搞文学的,但是爱国的思想贯穿在他思想里头。从我们家里来说,一直也都是教育子女都要爱国。那时候抗日战争,后院有一个井,我奶奶常年老设一个祭台,摆上水果,就是纪念抗日战争牺牲的这些阵亡将士,我们都去磕头。那时候行礼,不是鞠躬就是磕头。我父亲他对于中国,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我父亲是老知识分子,所以对于说吃也好,北京一些玩儿的东西也好,过年的风俗习惯也好,都好些体现在他的文章里头,其实这么大岁数了,还想吃这口东西也不见得,一种感情上的寄托罢了。”梁实秋的文章,雅舍谈吃也好,雅舍忆旧也好,雅舍杂文也好,其实都是一种流浪在外之后的对故乡故人的怀念之情,所写的内容只是外在,是内在感情在形式上的表现。这应该就是最朴素的爱国吧。爱国并不只是口头上的口号,而是对自己所生长的土地的一种认可,对培养自己的一种文化的认同,当自己漂泊在外时,无论受到怎样的冲击,无论吸收了多少外来的东西,根子里的那种感情还在的话,就是爱国。如果说爱国有点太大了,那么爱家乡,爱故人,应该是更为普通人所能体会到所能感受到的。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广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的人,从此地到彼地,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甚至从此国到彼国,也变成了微不足道的轻松小事。在这种现状下,每个人都好像居无定所,每个人都在快速的流浪,无时无刻的忙碌,无止无休的漂泊,让很多人陷入迷茫和郁闷之中。流浪不断出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里,也出现在广受传唱的歌曲里,无数人传阅着,传唱着,只为宣泄那些因流浪而生的无奈的感觉。而曾经在更艰难的岁月中不断流浪的梁实秋,却让流浪并不显得那么匆忙而茫然,而是用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淡定从容的心态,一笔一笔记录,一句一句回忆,描述出一副虽然有点苦,但是更有情的模样。究其根底,还是在于感情。梁实秋在《我在小学》中记录他经常走去学校的一段路时写道:“这一段路给我的印象很深,二十多年后我再经过这条街则已变为坦平大道面目全非,但是我还是怀念那久已不复存在的湫隘的陋巷。我是在这些陋巷中生长大的,这是我的故乡。”在《烧饼油条》中也曾写道:“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相当不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梁实秋的感情,寄托在一事一物上,有明明白白的寄托,却又不做刻意深沉的表达,他的感情,就像他本身的性格一样,优雅淡定,这样的感情,更像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真情,不故作浓烈,却又绵长真挚,时时刻刻都能让人感同身受。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随着流浪的节奏越来越快,反而对故乡的感情并不像原来那么深,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流浪中的迷茫和疲惫。故乡也好,故国也好,有时候太容易回去了,反而没有了一种寄托,而独自在外的压力,往往无法得到释放。我们这个年代的流浪,于是有了更为复杂的无奈。但是,归根结底,其实还是感情缺失,做不到合理的寄托和表达。梁实秋的散文,最好的地方就是淡而真的表达,因为淡,容易让人吸收,因为真,容易让人感受,在他的散文中,我们看不到口号式的宣传,看不到标语式的呼吁,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感情,感受到流浪在外时的一点孤独,以及孤独中心念故乡故人的欣慰。梁实秋的流浪,有时候是艰苦困厄的,但是,无论怎么艰苦,他都能找到一些淡淡的快乐,比如那个四处漏风蚊鼠肆虐的房子,也能被他称为“雅舍”,并且从中写出了让他闻名中外的代表作——雅舍系列。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看到梁实秋的流浪时,并且体会到自己所经历的流浪时,才有了更为细腻的感受,才知道了自己埋藏在心底深处的感情。其实,我们都一样,流浪又坚强。虽然一直在经历身体或心灵上的居无定所,但是,却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坚定自己的感情,不断地拥有更多的回忆。《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并不是梁实秋的个人游记,而是他整个流浪人生的回忆,他并没有细细讲述颠沛流离之苦,他只记事记人,在人和事之中,自有感情。而这感情,也是我们现在这些“流浪人”所最该去感受,最该去珍惜的。
  •     文/ 海蓝蒲雨梁实秋先生写的散文清新雅致,又透露了幽幽古意,犹如阵阵微风轻盈拂面。透过明亮的灯光,喝上一口茶,翻开《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一幅明远磅礴的民国画卷铺展开来。梁实秋先生长于北京,曾留青岛教书,后留学美国,辗转香港,定居台湾。先生一生都在流浪,虽飘泊不定,但拥有着一颗坚定的中国心。悠然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故乡情。先生的根深深地扎在老北京,整个骨子里都沾满了故乡的气息。梁秋实先生从美国回到老北京,立马甩开钢笔改用毛笔,一身中式长袍,穿千层底布鞋,讲的都是北京话。先生爱吃,故乡里的酸梅汤、糖葫芦、烧鸭、饺子、烧饼油条,念念不忘,将纷繁的思念之情落为文字,以解心中惆怅的思恋。民国时期,文学大家们互为友人,梁秋实先生的朋友们诸多,关系匪浅的从留下来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比如胡适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冰心等,其中书里未收录梁秋实先生写的《忆冰心》。这里面有一段有趣儿的插曲,足以见证两人深厚的友情。当时梁秋实先生误听了“冰心和吴文藻双双服毒自杀”消息而悲痛欲绝,激动之下写了《忆冰心》。后来得知这个消息是误传,梁秋实先生心里有些故意不去,得知朋友安康便由悲转喜了。冰心得知这个消息莞尔一笑,友情依然。其中,让我意外的是沈从文先生,不过想想也自然,胡适先生对沈从文先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有可能是胡适先生爱才引荐,这到也并不奇怪了。看了书之后去详查一些资料,获得了一些意外收获,比如梁秋实先生和鲁迅先生著名的“论战”,两个人因观点看法不同,落为文字发表报端互相“讨教”。好事者甚至将文章收罗起来列出一本书,让梁秋实先生哑然失笑。细细去看这些文字,鲁迅先生的文泼辣坚硬,梁秋实傲气软绵,两人一来一往好不热闹。梁秋实先生曾写过文章谈论过,本来是两种不同观点的交谈,不涉及仇恨和攻击,只是观点与观点的探讨而已。当时拿到书的时候,看见这本书后还收藏着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还很是奇怪。转念一想,便明了了,是纪念,也是致敬。先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及《莎士比亚全集》等译作,着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一项艰苦卓绝繁重艰辛的工作,梁秋实先生接了下来就一直坚持着,将艰涩难懂的古英文翻译出来,完成之后轰动了整个文坛。37年默默耕耘,可见先生非同一般的坚韧和毅力。深秋时节,片片黄叶落下,杯中的茶已凉,但是内心依然沸腾。梁实秋先生对老北京的深情,对老北京小吃的喜爱,对友人绵延友谊的怀念,都流浪到了纸上,化成了一缕缕思念,萦萦绕绕。了以秋的怀念,化作清风,致敬先生。
  •     刚看完一部电视剧《血色浪漫》,我把它当成一部悲剧,建国初期的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对垒,特定时代下的百姓生活。随后我开始阅读梁实秋这本《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有抗战时期梁老的爱国主义和颠沛流离,有和平年代的闲情雅致和针砭时弊,也有梁老生活中的所念人、所念物、所念事。我看这些影视、文字的时候,我都统称它们为“过去的事”,而不是历史。我爷爷走的早,我出生后也没有机会见过他。有时我会想,爷爷他应该是村里有名的乡绅,他经历过的、吃过的酸甜苦辣,应该能说上一千零一夜,也不带重复。就如梁实秋的文字,每每看到类似的书、文章,我都觉得亲切,好似爷爷与我们一群儿孙的围炉夜话。我喜欢听过去的事。兴许是我个人略浮躁,又在这纷繁的信息社会中瞻前顾后,不得始终。唯有旧人、旧事能给我一种很朴素的感觉,能让我沉下心来倾听。阅读这些旧人、旧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是“味是故乡浓”,梁老说美食,就是说吃的,没有复杂煽情的背后故事。烧鸭、饺子、烧饼油条、凉拌豆腐、鸡刨豆腐、锅塌豆腐……旧时旧味,萦绕于心,羁旅在外,不忘美食。这让我想起前一周跟一同事去吃午饭,走一圈不知吃啥。偶然瞧见一家连江海鲜锅边店 ,一小碗5块钱的锅边就一根油条、一块三角糕,我俩吃得心满意足。这就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福州人的老味道,小时候我们常拿锅边油条当早餐,那时物价便宜,2块不到即可饱腹。如今偶然吃得,价格公道、味道鲜美,不禁感慨川菜、湘菜大行其道之际,记忆中的福州城市味道难免有所缺失。这就如肠粉馄饨之于广州、肉夹馍之于西安、豆汁之于老北京是一个道理,在阅读这些故事中,我也就是想在生活的这个城市里多一点感情与慰藉。梁老之文字,犹如我的怀念之于故土故情,道不尽各人情愫,却能道出一份份相似的情感。梁老文字里,我有两大爱,一是梁老文字里有大爱大恨、有大是大非,没有小情小爱。这是我喜欢这类文字的一大原因,看着不累不矫情。二是梁老文字里有文采,简练通达,阅读起来兴味盎然,能觉出很多中华文学的精妙之处。总有些故事,娓娓道来,令人心动。在这快速变幻的中国,找个时间坐下来听听梁老讲的中国故事,是件美事。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我喜欢,民国时期的那些文人墨客。他们的赤子之心,他们的潇洒风骨,他们的妙笔仁心……当然 还有那个涌动着滚滚深情的中国胃
  •     很爱国,还是喜欢看他谈吃
  •     吃货的散文...
  •     读过《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前一段写故事故友,各种民国大咖轮番出现,闻一多,梁启超张道藩,徐志摩,胡适,林徽因,张允和,张充和等,间或也有毛泽东周恩来等的名字出现,不是朋友便是同窗,再就是老师或导师或长官同僚,感慨那个时代优秀的其实是一个圈子;中间一段讲吃,从京城著名菜馆的拿手好菜到各处各式的风味小吃,从外观色彩到口感味道,甚至材料选择,烹饪过程都一一道出,更甚连北京填鸭如何填喂都记得清清楚楚,写的那叫一个食指大动眉飞色舞,这老人家文人可能还是其次,十足十一个吃货也!
  •     大家之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