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底层的生活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50211558
作者:[美]芭芭拉·艾伦瑞克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一部读来辛酸又有趣的“卧底”纪实作品
一部探讨“穷忙族”生存困境的经典著作
“越贫穷越工作”的口号 VS “越工作越贫穷”的现实
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是否已经沦为一句谎言?
这不仅是美国底层民众的故事 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
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榜长达12年 全球已有英、法、日等14个语言版本
[ 内容简介 ]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最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 推荐 ]
难能可贵的是,艾伦瑞克既揭示出“社会事实”,又写得好看,或许,在研究者看来是学术著作,而在普通读者看来是有趣的故事。无论如何,她让我们明白,社会成员之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郭于华,清华大学教授
芭芭拉·艾伦瑞克以亲身的经历与第一手的丰富素材,揭露了美国严重的阶级分化,底层老百姓为了生计和一瓦栖身,游走于商业资本和地产资本之间,为生存和尊严,每一天都进行着充满苦与乐的抗争。
——潘毅 ,《中国女工》作者
通过艾伦瑞克的作品,让我们愈加理解了“贫困”的含义。所谓“贫困”,不仅仅指物质,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创造出大量“精神贫困”的社会,是一个衰弱的社会。不管军力有多么强大,不管GDP有多么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将无法“再生产”有人性、有尊严的人,也将不会“可持续发展”。
——廉思,“蚁族”研究第一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前 言
致 谢
序 章 准备开工
第一章 在佛罗里达州当服务员
第二章 在缅因州擦擦抹抹
第三章 在明尼苏达州卖东西
第四章 成果评估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美国畅销书作家。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女性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曾任《时代杂志》专栏作家,作品常出现在《哈泼》《国家》《新共和》等重要刊物中。她出身底层,父亲是矿工,前夫是卡车司机,因此特别关注美国底层社会的生活。至今已出版21本著作,代表作有《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品《M型社会白领的新试炼》(Bait and Switch: 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2005)、《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2008)等。
林家瑄,1973年生于台湾新竹,台湾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硕士,曾任艺术行政、期刊编辑,并从事翻译。译作包括《两位严肃的女人》《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等。


 我在底层的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7条)

  •     之前我看网上很多人都说美国多好多好,有个同学去留学回来说爸妈不赞助,自己去美国读书有多苦,我还不信,看完这本书,终于信了。一个美国人在底层生活都这么苦,就别说一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了。回到书的内容,通过书里作者从吃、穿、住、工作、医疗体验各种底层生活,能明显感觉到阶级分化和社会现实中的无奈。失业必然导致贫穷,但努力生活过的也很辛苦。作者通过对自己的底层生活描写和对不同工作的同事、上司的生活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底薪阶级的美国生活。而作者也从这些同事、上司身上学到了很多难得的智慧,P39页:一名仁慈的厨师曾教导我怎么当服务生,他时常说永远别做无谓的事;若你不需要快走,就慢慢走;若你不需要走,就站着。不得不说有些人无论做什么都能学到东西,在看到作者写到“没有什么工作是像外人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就像她在最后的成果评估里写到:无论多低阶的工作,都没有任何一个是真的“不需要技巧”。我觉得作者体验了这么多工作,真是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可能就是一种向上的力量。金庸给蔡澜的书写序的时候,曾经写到蔡澜有一种吸引力,就是喝最差的酒也会酣畅淋漓,也会快乐。我想作者的这种乐观向上的力量和这种吸引力类似,即使是真实的体验底层生活,精打细算的吃最糟糕的食物,作者也总能找到乐趣,收获知识。尽管在这么“贫穷”的情况下,作者还是会把小费分给同事,帮穷人买面包吃,这种善良让我非常喜欢这个作者。就像她在休息室看到的那张海报上写的“若你只为自己而寻找快乐,那么你永远都找不到。只有当你为其他人寻找快乐时,它才会自动找上你。”
  •     有意思,文中美元换成人民币就是前几年我在二线城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简直一模一样!10年我在沃尔玛工作,时薪是7.5元。一个月加满班230个小时(规定加班不能超过50小时好像),这样一个月扣去社保到手就只有1400元不到。离市区近的地方出租的小隔间(十平不到) 一个月房租 也要450元,那种黑漆漆不带窗的小黑屋可以再便宜一点,房租付三压一。在找到房子前可以考虑住汽车站旁边的床铺,20一晚,这种环境太差,我的意见是去睡公园的椅子,还安静,没有呼噜声。穷的时候主要还是吃饭问题,沃尔玛有卖快餐盒,员工特价,8元就能吃不错的一荤两素。外面吃饭就不划算,便宜能吃饱就只有馒头包子,或者兰州拉面,10年的时候牛肉拉面还6元一碗,第二年我工资没涨,牛肉拉面涨7元了。味道好还便宜的有广东烧鸭面,偶尔解解馋,也是6元,鸭肉看见好几块,比起牛肉拉面要名副其实。沙县小吃相比较下就性价比不高,没个十几块钱根本吃不饱,而这超出了预算,毕竟不是每个月都能加满班,按一个月1300算,去掉房租450,每天花在吃饭上的钱不应超过20元,这样剩下250用于水电费,衣物等其他开支。所以怎么样以最少的钱吃饱成了重中之重。最后还是自己做饭省,做饭需要厨房是很资产阶级的观念,很多人都是在出租屋的隔间里,或者出租屋过道上做饭。我买了个电饭煲放在床脚边,烧饭的时候蒸一些蛋汤,酱肉之类的,再买一些榨菜下饭,当时也不考虑营养问题,够饱就好。底层的人虽然在法律的保障下拥有消极自由(有时候连这点也无法保障),但却缺乏积极自由,因为在经济社会下,没有钱就意味着没有选择。
  •     一个畅销书女作家,深入底层生活,做过服务员、女佣和销售的工作。她力图证明底层生活的艰辛以及想要看到他们的生活。怎么讲呢,其实不用去也会知道,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阶级分明的世界嘛。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写的有点让我无语。作者力图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而且我们都知道,低阶层往高阶层走,是多么的难。也许我们在这边担心人家的生活,但是那个阶层的人即便是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仍然乐在其中。这是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管自己在哪个阶层。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生活环境阶层的不同,导致塑造的性格也不同。周遭环境和他人的心理暗示很重要
  •     穷人更穷,连理财的资格都没有
  •     底层穷忙流水账。三星半。
  •     有点流水账
  •     看完默默算了自己现在的时薪,比人家底层工作者还要少很多。想起毕业后找工作、找住处那会儿,真的,超级超级心累,被剥削的免费劳动力……
  •     这本书简直是对沃尔玛的一次控诉。
  •     意想不到
  •     环境铸造人
  •     凡是脱离背景谈个人成长都是耍流氓。
  •     在此类书里面一般。作者很敬业最后的分析很中肯。
  •     写的像美剧
  •     还是优越感,没读完。有点读不下去
  •     哪里都有苦日子,还好中国蔬菜便宜
  •     在一个没有准的国度里,随时降临的一场灾难后,就是这个活地狱在狞笑着等待俘虏
  •     2017年第2弹。
  •     真的要改变的自己的层级 到底有多难。 可能教育是最实际的通道。
  •     可能对这类题材缺乏关注与兴趣
  •     这本讲述美帝资本家怎么压榨无产阶级的书,莫名其妙就火了。书里对穷人越穷的原因揭示得算不上深刻,其实挺流于表面的。对于作者来说,结束体验之后还有原来的中产生活等着她,这是一次限时“生存体验”游戏,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今天,无论是在人口统计上,还是在中产阶级的想象中,穷人消失了”,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她让我们看到其实那些辛苦人一直在主流视线之外、如斯盛世背后疲于奔命地活着。
  •     老弗里曼曾经有句台词说道"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that's god damn right."穷人们是真的忙着生忙着死。
  •     没有基础,后期的积累真心太辛苦了。感谢父母的积累,给予我们一个不愁吃穿的基础生活。读完,社会分化的越来越厉害,阶级越来越牢固。基础的差异会导致后带差异的巨大化。读来惊心,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可以跨越的,唯一确定的是,如果你不努力的想办法提升自己,可能你的后代会痛苦和屈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想想自己的孩子,好好的栽树,成就自己也为孩子提供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     失业导致贫穷,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每个人都应该奋斗,但是无效的奋斗实际上是在浪费生命。
  •     作者精神可嘉,不算年轻的年龄,能深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环境去体验,令人佩服。政治倾向过于偏颇让这本书稍显逊色,描述周边底层人物还是比较肤浅和表面,可能和接触时间短,交流有限有关吧。不同于文学创作的内容丰厚,作为纪实记录的还是很真实的。
  •     原书的名字nickel and dimed更有意境
  •     作家跑去体验底层生活,最后没法应付房租而放弃。读起来还是有点意思的。不过书有点老,作者是98年去体验生活的,这都快20年了……
  •     以往看到的都是美国华丽丽的一面!高楼大厦,明星巨头。繁华的背后,竟然是一幅血淋淋的“剥削”?
  •     不要随意看轻别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当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出色时,记得提醒自己,幸运是其中一个因素。
  •     所有还在重复那些低端的、无意义的工作的人,以及所有对工作现状不满、却被薪资仅仅栓住的人,应该反复体会芭芭拉这句话:“当你开始以小时为单位卖掉你的时间,你可能不一定了解的一点是:你真正卖掉的,是自己的生命。” 晚上看了新闻调查的毕业生,人生就是这样绝望。所以加油。
  •     前三章的絮絮叨叨写实却冗长,就好似生活本身。让我一读再读的是最后一章,作者对于自己“卧底生活”的总结,反复回味“当你开始以小时为单位卖掉你的时间,你可能不一定了解的一点是:你真正卖掉的,是自己的生命。”当生活和命运不是仅靠努力工作就能改变的时候,妥协是否变成了穷人陷入无奈困境的第一步。
  •     看了之后很震撼。但是也觉得有点像随笔或者日记之类的,并不是非常的明朗。
  •     高房价是底层人民生活之大害
  •     只能算是实验记录,并没有分析观察数据,但就这样读着也够让人绝望了。
  •     很多描述非常冗长,翻译有时候也让人摸不着头脑,阅读体验不好,一度怀疑自己买到了盗版书。再来说内容,症结存在于一个与我们的认知背道而驰的事实——努力工作并不能摆脱贫穷。对那些喜爱传播励志故事的大众媒体来说,这种“底层”的草根生活,才是这个社会真正应该正视的民生问题,相比于勤劳的双手来说,投机倒把反而更容易完成原始积累。
  •     生活之前是生存,在读这本书以前,很难想像以生命为代价的生存状态,充斥脑海的是敬畏与无奈,最后作者说的很对,那些底层的人才是慈善家。
  •     作者文学功底不错,不过对于分配不公平和阶级固化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剖析不够。
  •     讲的故事都大同小异,看来底层的生活都差不多,看了一半觉得就可以了。
  •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母亲。不分国别,底层群众的生活都是这样。
  •     作者应该有些夸张化了,但是相信确实如书所说,生活不易
  •     所谓勤劳致富不过是资本家剥削的遮羞布
  •     “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理财方法能让穷人维持生活,反而有一堆的特殊开支要付。” 底层贫瘠的不仅是金钱更是精神。
  •     曾经的,我的家庭,和现在的,大部分人,包括,我
  •     只读了三分之二的内容,作者一直在罗列各个地方各个工种的普通经历,没有拔高,无逻辑可言,确实让你明白生活不易,但是阅读体验很差
  •     穷,忙。
  •     这本书我看的断断续续,记录的也不多。题材的确新鲜,值得一提,但作者还是没有办法将她所经历的生动形象的表述出来,这点我猜想是底层生活剥夺了她的“有趣”。书中比较刺耳的一句话是“贫穷并不意味着必须有特殊的节俭方式,相反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花销”。想了想,的确是如此。
  •     只想活过今天 不敢计划未来的生活
  •     值得阅读,从美国底层生活反思国内底层生活
  •     还行吧,还是抹不开的精英意识和自我存在感,弱化了论述的说服力。但也可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推知另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不易及其源头。
  •     专栏作家写作水平有点问题
  •     一个不负责任的建议:这本书读内容简介和第四章还有后记就可以了
  •     今天一切似乎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革新与变化。但存在着一个冰冷的事实,那就是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往往对彼此的实际生活一无了解,尤其是整个社会在迅速发展的时候,对社会底层公民贫苦生活的忽视。
  •     生活远比你想的要难得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