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偶然》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 绝非偶然章节试读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213051012
作者:Elliot Aronson
页数:244页

《绝非偶然》的笔记-前言 - 前言

我欣赏一种观点:人格和能力并非一成不变。我们的能力固然受遗传所限……,但社会心理学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人们不受遗传和儿时不愉快经历的束缚。……讲求改变的社会心理学则会说:“好吧,你有个糟糕的童年,让我们帮你改变环境,改变你的动机,给你一个新的机会,让你战胜自我,改变自暴自弃的态度和偏见。”
学生们不断自问:“我是谁?”我则引导他们将这一问题重新构建成:“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21页 - 第6章 哈佛园中硕果累累

服从(Obedience):处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较低者听从权力较高者的命令,例如权威会强迫公众服从。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13页

自我说服——“禁玩玩具”实验
第6天,我们将每个孩子分别带入隔壁的小游戏室,询问他或她对每个玩具的喜爱程度。第7天,我们再次把每个孩子带进游戏室,让他们在那里玩玩具。我们挑出孩子们喜欢的第二喜爱玩具,放到离其他玩具大约1米的地方,告诉孩子,除了这件玩具,其他玩具都可以玩。我们对其中一半的孩子说,如果他们不听话,就会受到轻罚(“我会有些生气”);对另一半孩子则说,如果他们不听话,就会受到重罚(“我会非常生气,会将所有玩具带回家,再也不来了。我会认为你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宝宝。”)随即我们离开房间,给孩子们20分钟时间玩其他的玩具。通过单向镜,我们在隔壁房间观察孩子能否抵挡住玩具的诱惑。结果所有孩子都做到了。
回到房间后,我们再次询问孩子对屋内玩具的喜爱程度。受到轻罚警告的孩子对禁玩玩具的喜爱程度明显低于先前。由于没有强烈的外因阻止他们禁玩玩具,他们就需要自己找出不去玩它的内因。于是孩子们说服自己来他们并不真的喜欢这个玩具。
相反,受到重罚威胁的孩子没有改变他们对禁玩玩具的喜欢程度,他们仍旧表现出对禁玩玩具的高度喜爱。事实上,一些孩子比受到重罚威胁前更喜爱禁玩玩具了。由于已经有很充足的外因阻止他们玩禁玩玩具,所以就不需要再找其他理由,因此他们仍然表示喜爱禁玩玩具。
……
我们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孩子们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是因为某个大人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而是他们进行了自我说服,认定这一行为是不好的。自我说服的观点能维持很长时间。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66页 - 第8章 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

歧视(Discrimimnation):仅仅因为一个人是某个团体的成员,就对其做出不公正的、负面的或有害的行为。歧视行为往往源于偏见,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上的歧视,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如此。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页 - 前言

1954年,在布兰迪斯大学念大四的我聆听了杰出核物理学家莱奥·齐拉特的一场讲座。齐拉特回忆起自己20世纪30年代执教于柏林大学时,慢慢意识到希特勒德国已容不下犹太人。于是有一天,他拎了一个小手提箱,跳上火车,逃出了德国。他走的那一天,火车车厢里空空荡荡的,但第二天的车厢便人满为患,而且刚开到边境就被迫掉转车头。齐拉特的故事寓意深远:“你不必聪明绝顶——只要比一般人聪明一点点就行。”在他的故事里,“聪明一点点”体现在比其他人提前一天逃走。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216页

“我懂你的意思,”贾森说,“那也是我以前最喜欢的一段。但你知道吗?坐过几次过山车后,我突然醒悟,我之所以没法享受其余的路程,是因为我只等待那一时刻的到来。于是我跟自己开了个玩笑,假设自己最喜欢开始冲下陡坡的那一刹那。于是发现我总是在等待那一时刻的来临,而忽略了其他路程的美妙。我又往后退一段,假设自己最喜欢爬坡那一段... ...终于,我发现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其实是很愚蠢的,因为每一段都是过山车行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上下起伏,爬上去、落下来,缓缓地转弯,又骤然扭转,这些都是过山车行驶中的一部分。”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06页 - 第6章 哈佛园中硕果累累

从众(Conformity):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内心并不认同),而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35页 - 第3章 投入心理学的怀抱

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最初持有的某种错误的期望引发的行为,最终使期望变成现实的现象,例如人们相信某银行即将倒闭。纷纷排队提款,于是他们错误的直觉便创造出银行倒闭的事实。

《绝非偶然》的笔记-前言 - 前言

#理想的实现绝非偶然#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73页 - 第5章 发现天赋的实验之旅

角色(Role):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例如作为一名教师或父亲应该达到的一系列要求。角色理论认为,社会生活就像一部舞台剧,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4页 - 第1章 不被看好的笨小子

自我服务的偏见(Self-serving bias):将失败和不好的事情归因于外部环境,将成功和好的事情归因于自己,如个人的性格和特质。

《绝非偶然》的笔记-书中出现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 书中出现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
将失败和不好的事情归因于外部环境,将成功和好的事情归因于自己,如个人的性格及特质。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当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时,人人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社会比较又分为上行的社会比较和下行的社会比较。前者是指将自己与某种能力或特点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后者即将自己与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
自我合理化(Self-Justification)
人们为维护自尊而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每个人都有维护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心理需要,当人们做出负面的行为时,往往会为其行为寻找理由,确保能够从正面看待自己。
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最初持有的某种错误的期望引发某些行为,最终使期望变成现实的现象。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自尊被满足以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是人们充分发挥 潜力的动力。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一种对获得显著成就、掌握技能或迅速达到高标准的欲望。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愿意追求高难度目标,并且愿意把大量时间花在他们追求的目标上。
角色(Role)
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由于持有两个或多个不一致的认知而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因为做了一件与自己正面的自我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不舒服感觉。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人们影响他人的各种方式,包括因他人的观点、行动或仅仅只是他人在场而导致的态度、信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酬赏(Social Reward)
诸如表扬、积极的关注、实在的报酬、荣誉和感激之心等,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好处。
从众(Conformity)
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内心并不认同),而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
自我说服(Self—Persuasion)
说服自己接受某种信念,是自我合理化造成的一种长期的态度改变。自我说服比直接说服更具有持久性。因为自我说服在个体内部发生,而不是源于外部的劝诱和压力。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撒韦和麦金力的一种人格测试。被广泛运用于犯罪调查,职业选择等多个领悟。
歧视(Discrimination)
仅仅因为一个人是某个团体的成员,就对其做出不公正的、负面的或有伤害的行为。歧视行为往往源于偏见,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上的歧视,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如此。
刻板印象(Stereotype)
将某个群体概括化,即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所有成员,而不管成员之间实际上的差异。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因为新信息的出现而发生改变。
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s)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性质相似的组织称为“会心团体” ,其特点是,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帮助个人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会心”意为“心与心的沟通”。

《绝非偶然》的笔记-前言 - 前言

记忆并不是一位完美的历史学家,它倾向于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叙述历史。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42页 - 第7章 永失至亲,偶得密友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撒韦和麦金力设计的一种人格测试,被广泛运用于犯罪调查、职业选择等多个领域。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42页 - 第2章 投入心理学的怀抱

偏见(Prejudice):对特定团体的人所持有的敌意或负面的态度,只因为他们属于那个团体。严格来讲,偏见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但社会心理学家通常用它解释对别人的负面态度。

《绝非偶然》的笔记-人生犹如过山车 - 人生犹如过山车

人生犹如过山车一般,你最喜欢那一段?喜欢那一段都一样,还是要经历起伏,旋转,好好的享受整个过程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9页 - 第二章 自我肯定

自我合理化 为维护自尊而对自己行为进行合理化。
一次肯定的经历的启迪。
工夫在戏外。

《绝非偶然》的笔记-女神薇拉 - 女神薇拉

后来我发现,过去悲惨的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令很多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多年后依然深陷愤世,狂躁和悲痛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些情绪的发泄对象包括纳粹分子,普通德国民众,甚至整个人类。但包括薇拉在内的一些人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他们决定捕捉生活赋予的每一份美好。

《绝非偶然》的笔记-中文序,我的改变之路 - 中文序,我的改变之路

小孩子们很难想象他们白发苍苍的爷爷也曾年轻过,更没法想象安详如圣哲般的爷爷也经历过焦躁不安和失败的人生。爷爷并不是生来就是这么老的。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90页 - 第5章 发现天赋的实验之旅

  进行这类实验的困难之处在于,你得想法子让被试置身于一个前后连贯、引人入胜而又真实可信的预设情境中。实验者既要具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才能,又得遵循严谨的科学精神。在我们的实验里,实验室变成了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事情发生在真实的人身上。与传统的实验室实验相比,这种研究方法没有过重的人为痕迹,我们称这种实验方法为“高影响实验”(high-impact experimentation)。实验中我们把被试引入一个逼真的情境,确保他们的反应与在实验室外并无区别。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14页 - 第六章 自我说服

较轻的惩罚和奖励让人寻找内因而进行自我说服
孩子们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是因为某个大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而死因为他们进行了自我说服,认定这一行为是不好的。自我说服的观点能维持很长时间。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44页 - 第2章 投入心理学的怀抱

自我实现(Self-Actuailztion):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自尊被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是人们充分发挥潜力的动力。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0页 - 第1章 不被看好的笨小子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son Theory):当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时,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社会比较又分为上行的社会比较和下行的社会比较。前者是指将自己与某种能力或特点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后者即将自己与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这个貌似常识的道理,形成了更清晰的理论。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87页 - 第5章 发现天赋的实验之旅

社会酬赏(Social Rewards):诸如表扬、积极的关注、实在的报酬、荣誉和感激之心等,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好处。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48页 - 投入心理学的怀抱

我始终坚持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依次明白两件事情:第一,我将何去何从?第二,我将与谁同行?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34页 - 投入心理学的怀抱

在海滨木板道上担任话筒男的经历令我明白,新环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良机。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56页 - 第4章 毕生都想从事的事业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一种对获得显著成就、掌握技能或迅速达到高标准的欲望。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愿意追求高难度的目标,并且愿意把大量时间花在他们追求的目标上。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48页

我始终坚持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依次明白两件事情:第一,我将何去何从?第二,我将与谁同行?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28页 - 一次难得的自我肯定

只有经过无数次刻苦的练习,小丑才能在演出时故意表现出拙态,而最后一刻却能安然入水。多年后我成为一位大学教授,发现只有备课时倾注无数心血,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即兴随意的潇洒风范。那时我就会绕有趣味地想起那位小丑跳水演员,体会他的表演给我带来的启示:工夫在戏外。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09页 - 第六章 哈佛园中硕果累累

有关自我的信仰是人们所持有的最重要的认知,于是当我们的行为或态度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最痛苦的心理失调,因此最有可能引发行为的改变。而且,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和中心性使人们抗拒改变自我概念。
一个看低自己的人,当他的行为举止体现出积极的自我观念时,反而会出现认知失调。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 童年的自我觉知

Self-serving bias
将失败和不好的事归咎于外部环境,将成功和好的事情归因于自己,比如个人的性格和特质。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当没有客观标准时,人人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衡量自己的能力与观点。社会比较又分为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前者指与某种能力比自己出色的人比较。后者相反。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76页 - 第8章 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

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s):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些性质相似的组织称为“会心团体”,其特点是,强调团体中人际交往的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帮助个人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会心”意为“心与心的沟通”。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86页 - 第5章 发现天赋的实验之旅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人们影响他人的各种方式,包括因他人的观点、行动,或仅仅只是他人在场而导致的态度、信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39页

事实可以被意识形态歪曲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23页 - 第2章 一次难得的自我肯定

自我合理化(Self Justification):人们为维护自尊而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每个人都有维护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心理需要,当人们做出负面的行为时,往往会为其行为寻找理由,确保能够从正面看待自己。

《绝非偶然》的笔记-入门考验实验 - 入门考验实验

人们的态度改变之后,行为会随之改变;但如果想让态度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要设法激发人们在行为上的改变,态度自然会随之改变。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69页 - 第8章 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

刻板印象(Stereotype):将某个群体概括化,即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所有成员,而不管成员之间实际上的差异。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因为新信息的出现而发生改变。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页

“我始终坚持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依次明白两件事情:第一,我将何去何从?第二,我将与谁同行?我深知,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并对学生的各种反应应付自如。他所有的结论我都不赞同,但作者无与伦比的论证天赋打动了我。有的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永远不要抱怨自己手里抓到的牌。从长远来看,好牌、一般的牌和烂牌出现的机会均等。任何白痴抓到全家福都会赢。打扑克的乐趣就在于想办法把手里的牌以最佳方式打出去。如果打法得当,再烂的牌也能赢。”想高效的完成一件事,最好有互相参照的同伴,年龄越大,同行者越不好找,那就在网络上寻找。不一定是导师,也许是学生,也许是互相学习的同伴,尽力于双赢。另外就是尽量做有积累的事情,很多事情只有到了一定阶段才会显现出效果。有一个聚会的场所,对同一个事物感兴趣的人的聚会。完全放松的场合,读研的时候的聊天,说话,交流,目的就是心理舒适。我们鄙视商人和政客,认为他们的交往和活动都庸俗不堪,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才是最有效的执行自己想法的人,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满足。人类不应该关注别人热爱什么,而只应关注他是不是真的从热爱中得到成就感。人对自己,不应该作假,也无法作假。不管做什么,必须每天有阅读的习惯,读经典,读流行,写东西。既然你只剩下这个还算擅长的东西,那就不要放弃。我对自己的模糊的期许,其实还是一个著作等身的大学教授,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达则兼济天下。你至少要让别人(特别是直接领导)了解你。从小养成的那个乖张的处理方式是不对的,是慌不择路的。心理学上,其实就差一个测量学,本质上却是个统计学。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44页 - 第一章 投入心理学的怀抱

人们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包括: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和思想,笑看人生的困境与烦恼,乐于解决问题,有开放的心态和无私的爱心,不持偏见,敢于自嘲,有坚定的主见,能无视反对意见坚持走自己的路。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15页 - 第6章 哈佛园中硕果累累

自我说服(Self-Persuasion):说服自己接受某种信念,是自我合理化造成的一种长期的态度改变。自我说服比直接的说服更具有持久性,因为自我说服在个体内部发生,而不是源于外部的劝诱或压力。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7页 - 第一章 不被看好的笨小子

哲学家萨特说过,从我们脱离母亲子宫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命中注定”要追求自由。要不是自由那般沉重,我们不惜为了它在苦难和失去中付出代价,他又怎会用“命中注定”这个词呢?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31页 - 第三章 自我实现的渴望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我实现预言
最初某种错误的期望而引发的某些行为,最终使期望变成现实。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109页

有关自我的信仰是人们所持有的最重要的认知,于是当我们的行为或态度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最痛苦的心理失调,因此最有可能引发行为的改变。而且,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和中心性使人们抗拒改变自我概念。因此我这样来表述自我一致:心理失调的存在,促使我们通过改变态度和随后的行为来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

《绝非偶然》的笔记-第79页 - 第5章 发现天赋的实验之旅

认知失调(Cogntive Dissonance):由于持有两个或多个不一致的认知而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因为做了一件与自己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不舒服感觉。


 绝非偶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