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史(上)》书评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05
ISBN:9787532530960
作者:郭预衡
页数:580页

读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文史》时忆起的

读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文史》时忆起的2002年夏末,百年校庆的荣耀与喧嚣已随风散去。我们这些未能躬逢其盛的后生小子终于踏进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学府。入校后参加了两场迎新大会:一场是学校的,一场是系里的。学校的那场以校领导讲话为主,官样文章,索然无味,时至今日,我已不记得一个字了。大概领导讲话都是如此吧。唯一有点印象的是黄祖洽先生讲话,黄先生是中科院院士,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是科学大家。学校请黄老先生讲话的用意大概是希望师大的学术传统能薪尽火传吧。系里那场至今记忆犹新。先是系里一中年领导讲话,表达了欢迎和祝愿之意。然后是郭预衡先生讲话。郭先生清癯硬朗,不苟言笑。他首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刚才那位中年领导讲话中的数处读音错误,如把莘莘学子的“莘莘”读成了“辛辛”,进而指出,我们作为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是要教书育人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未能正己,焉能正人?连一些常见字的音都读不准,将来走出去是要丢学校的人的。说完这些才进入正题,介绍了一些做学问的方法。 ——这给我上了真正的开学第一课:治学要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嗣后,了解到郭先生以治中国古代散文史蜚声学界,著有三卷本《中国散文史》。但大学期间我沉迷于中外小说和现当代诗歌的阅读,古典散文读得极少,所以此书只闻其大名而未睹其真面目。同学冯君,素嗜古典文学和古典文献学,曾遍访系里健在的老先生。他拉我同去,我坚拒之,因我当时偶像为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张承志、穆旦、海子、钱理群、余杰等等,而对那些老古董,毫无兴趣。今日忆及,深以为憾。数年后,读陈平原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陈在书里屡屡征引郭先生的观点,并对此书称许不已,这让我对此书颇为好奇,很想找来翻翻。一次跟同事屠君去福建师大老校区附近的四当斋书店闲逛,店里恰有此书,遂购回。一阅,先惊后佩。皇皇大书,160万字,皆出郭先生一人之手,让人惊叹。文字典雅,征引广而精,立论多别具只眼,堪称体大思精的杰作,让人敬佩。再阅,更有相见恨晚之感。师大学风尚沉潜,郭先生就是例证。历史系教授顾诚呕心沥血十余年著成77万言《南明史》,亦是例证。2010年,郭先生病逝。郭先生一生坎坷,却能为人通达,对学问执著,真可谓后辈们的楷范。可不少媒体的报道却以《1977年恢复高考作文命题者郭预衡去世》为题,让人气噎。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有些媒体人的素养,然而我竟不料有些媒体人的素养和见地会如此之低劣。这些媒体人如生在宋代,苏轼逝世时肯定会这样报道《苏轼:东坡肉的发明者今日病逝》。《中国散文史》的后记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后记,兹录如下:写完这三册书,还想略谈几点:一、《颜氏家训•勉学》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此言甚好,但我未能做到。天下之书,实未遍读;习见之书,也未尽读。虽未敢“妄下雌黄”,也不免信口雌黄。二、近人王国维说他“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这是硕学大师就“六艺中最难读”者而言。至于浅学后辈如我者,于书之“难读”而“不能解者”甚多。书未读懂而发议论,深恐自欺欺人。三、顾炎武撰《日知录》,自谓“采铜于山”,而非买“钱”于市(《与友人书十》)。著书立说,本应如此。心向往之,但很难企及。入山不深,买“旧钱”以“充铸”,亦时有之。四、近世学人,颇尚新潮新论。匍匐学步,难步后尘。姑且“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而有愧于“领异标新”(此用郑板桥“领异标新二月花”意)。今夜,读《中国散文史》,忆起一些往事,因成此文。


 中国散文史(上)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