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证精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6年
ISBN:9787100027700
作者:[法]奥古斯特·孔德
页数:95页

作者简介

据出版总联合会巴黎1963年版译出

书籍目录

论实证精神一二三附件一孔德关于建议为巴黎工人开设天文学课程的函件二孔德关于“在全西欧向人民进行实证教育的自由协会”之通告。三“实证主义协会创建人致志愿入会者四“初论实证精神’,听讲人、细木工匠法比安·马尼安的见证词”五孔德致克洛蒂尔德·德·沃关于教育问题的信、函摘要

编辑推荐

《论实证精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概要

奥古斯特·孔德 Auguste Comte
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 。
1798年1月19曰生于蒙彼利埃城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 16 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1816 年,因为不满意几何老师傲慢的态度,和老师发生口角,后来孔德和其他十五位同学被学校退学,学校也被暂时关闭,他一生的正式教育就此结束。之后他一度考虑移民美国,并勤学英文,研究美国宪法。后来美国梦并未实现。转回故乡的医学院研习医学及生理学。后来又回到巴黎。以教数学为生。1817年8月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C.H.de 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1830年,《实证主义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陆续出版。1832年后曾当家庭教师和巴黎工业学校的主考人。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克洛蒂尔德·德沃。受德沃影响,孔德创立“人道教”,并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孔德从秩序、进步的原则出发提出他的社会学构想。他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把重整法国革命后社会动荡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最终以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为他的社会学任务。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3个阶段。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阶段相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孔德认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 、比较法和历史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社会同自然并无本质的不同,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作出划分。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成为长期争议的问题。
孔德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认为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孔德主张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看作是密切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科学。认为进步如果不同秩序结合在一起,进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与进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无法建立。
孔德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为E.迪尔凯姆等人从不同方面加以继承和发展 ,成为 100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但是他的实证科学理想,激发了后来几代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这门相对较晚出现的学科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他尊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奠基人,或认为是社会学的命名人 。著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据此基本学说,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此种称谓足可以表明其性质,起码对于那些了解其真正普遍意义的人来说是如此。第一阶段,虽然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今后应始终将其视为纯然是临时性的和预备的阶段。第二阶段,实际上只是解体性的变化阶段,仅仅包含单纯的过渡目标,由此便逐步通向第三阶段。最后这一阶段才是唯一完全正常的阶段,人类理性的定型体制的各个方面均寓于此阶段之中。我们的一切思辨的第一次飞跃必然是神学性的。在此阶段中,我们全部思辨都本能地对那些最不可解决的问题、对那些最无法进行任何根本性探索的问题,表现出特殊的偏爱。由于反差作用,人类智慧就在那连最简单的科学问题尚未能解决的时代,便贪婪地、近乎偏执地去探求万物的本源,探索引起其注意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始因与终因)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一句话,就是探求绝对的知识。这种反差,今天初看起来似乎不可解释,其实是与当时我们智力的最初的真实状况完全相符的。这种原始需要,就其可能得到满足的范围内,自然得到了满足,因为我们都有此倾向:拿我们自己所制造的现象与所有任何现象相比拟,从而将人类的模式到处移置。这样一来,我们凭借着对各种现象的即时直觉,便开始以为对这些现象有了相当的认识。此种纯粹的神学精神,是这最初阶段日趋系统发展的结果。

图书封面


 论实证精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 写作目的在于界定实证哲学的真正基本精神。(实证哲学是什么)1 实证哲学的特点在于逻辑性和科学性。(它的优点)2 为了解释逻辑性和科学性,需要重述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即三个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是适用于人类发展规律的;我们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对人类思辨的要求是和实证主义的特点统一的)2 第一个阶段:神学阶段 特点:探求绝对知识,探求万物本源 这类问题不可能解决,但对这问题的探究与我们当时的智识发展水平相符。3 4 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拜物教——多神教——一神教 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一切自然现象服从于不变规律。(规律的普遍性)4 神学之所以遭抛弃,是因为它追求的事物的神秘倾向(超自然)越来越与我们的智慧所不容。(我们智慧的发展要求新形式的认识方式和研究)5 现代人虽然把观察作为理论的基础,(5“除非有充分的适当观察作为辅助,不然就无法建立起任何坚实的理论”)但观察获得的材料需要思辨观念作为指引,进而获得理论。在最初阶段,这种思辨观念是不可直接获得的,只能求助于超自然解释。(“它只是在直接本能的推动下就自发地产生的”) 因此神学必然最先产生。6 神学会引起关于人的万能的幻想。(“人的能力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改变世界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幻想”)还会将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结合在一起6 7 古代人只能遵循神学模式来进行哲理探究和社会思辨,“这种早期哲学对于我们社会性的初步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们的只会发展亦然”7 神学哲学适应人类的童年时代 4~7 神学的临时性质和开拓使命神学和精神成熟时期的模式差别巨大,不可能直接转变,因此需要过渡过程。这一过程即为形而上学状态这一状态下的特点 依然习惯倾向于绝对知识 但不使用超自然因素,而“是越来越以试题或人格化的抽象物代之,后者真正有特色的应用长长可以用本体论的名义称之”8 形而上学状态介于神学和实证哲学之间,只能摧毁旧有的神学体系,但不能够建立自己的体系。(8 “这种模棱两可的精神,根本上自相矛盾”,9 “形而上学实际上不过是受瓦解性简化冲击而变得软弱无力的一种神学”)最终归宿只能恢复神学状态或者是走向相反面10 形而上学的积极意义 通过瓦解神学消极地促进近代文明的发展10~11 最终我们达到理性实证状态 对实证状态的描述:放弃追求绝对知识,而是进行观察,以此作为理论的依据和思辨的依据 “处处以单纯的规律探求、即研究被观察对象之间存在的恒定关系,来代替无法认识的本义的起因”(本义是无法认识的,因此放弃神学阶段的直接探求而通过研究现象来确定恒定关系,以这种关系代替本义)“在一切方面对存在物作系统评价,并放弃探求其最早来源和最终目的”(探求最早来源和最终目的是不可能有结果的)12 观念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因为它由集体演变而来;我们的思辨依赖于个人存在的各种基本条件,而这条件服从于整个社会进步情况13 实证精神与神秘主义、经验主义的区别,后两者只是对支离破碎事实的无谓堆砌,将自身限制于观察。(科学,实实在在寓于现象的诸规律之中;事实本身不管他如何使真实众多,也只为科学提供必不可少的材料”)14 实证精神研究现象之间的关系的必然结果,研究现状一边推断未来14 断定联系的普遍性,各事件不是随意发生的15 自然规律不变性原则(相信规律的客观存在,并相信这种规律可以被研究)16 说明实证哲学的内在使命 人类放弃不可企及的研究转向官能真正衡量得到的领域 实证哲学能够实现稳定性和活动性的巧妙配合(神学和形而上学两者的可以满足这两者但却只是暂时的)17 实证精神通过考察事物间的关系来认识事物,达到观念的和谐协调18 事物出现的奥秘不可知。(实证哲学并不探究事物为何存在,这也是实证哲学的边界)18 不能力图将所有现象归结到同一规律中,因为世界的连带关系是松散的19 但这并不妨碍实证哲学的统一性,因为实证哲学在稳定性和全能性方面是高于神学和形而上学的19~20 关于客观观点和主观观点的区别(认识的目的?前者为了认识而认识,后者认识的出发点是人) 客观观点“作为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的我们的理论”的外部用途无法达到全面的系统化,因为客观世界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 主观观点的认知出发点在于人,认知的目标也是人,只有这样认知理论才能成为一个体系。(“我们生命存在即构成其本云也成为其目标”“离开人又总是为了更好地回到人的方面去”)21 社会观点包含丰富的现实感,因为他是在集体中发展的 实证哲学能表明人类社会的真正哲学基础,因为认知一致是人类真正结合所需的基础(而实证哲学能达到认知一致),真正结合的另外两个条件是情感上的一致和利益上的相通。22 实际生活表现出的品质与实证精神相符对自然的实证研究是理性的基础,只有先认识自然秩序才能对其加以改变或者适应它,从中得出合理预测是科学的主要特性的结论。23 现时对物质利益的极端重视源于对科学和工艺两者联系的错误理解,这是因为自然哲学推广不够的结果,(工艺一词在这里延伸至有机界及人类活动)它还仅局限于无机界。而包括政治和道德在内的所有工艺都必须按照现实规律不断改善自身,而这种关系便赋予思辨极大的功能。24 这种关系体现了实证哲学的优势,即联系理论与实践(在思辨生活和实在生活之间建立起全面协调关系)。思辨生活得以维持,而现实生活也借此不断明确思辨的界限。25 初阶段的实证哲学注意任何问题,成熟阶段的实证哲学会服从于正确的系统判断25 现代工业社会的趋势能巩固此种哲学的社会影响,并推动革命,把我们的智慧提高到实证状态。26 工业社会的潜在前提:自然秩序并不完善,需要人类干预;自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因此干预自然成为可能,这与神学从根本上冲突。27 冲突只在实证哲学扩展到直接研究自然时才出现。后者归因于超自然的意志;前者归因于不变的规律。28 两者按照各自方式了解现象时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长期以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29 对形而上学的补充说明:形而上学只是瓦解神学的工具,本身并不是瓦解的动力。而随着瓦解的进行,这种瓦解反过来也会瓦解形而上学。30 这种瓦解的初步结果,即一神论阶段,使实证精神的初步发展成为可能,实证精神的推广会不可逆转地取代神学30~31 形而上学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努力使最高主宰的活动从属于不变规律,即“力图解除神力而把它贬为某一超凡的惯性”,与君主立宪的思想一致。(事实上,如果真从属于不变规律的话,那么神的存在已经毫无必要了,类比韦伯所说的祛魅,因为上帝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31 神学和科学的不相容体现在另一方面,即科学会“越来越突出地显示了现存秩序的根本缺陷,因而有悖于信奉神意的必然的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信奉神意导致的,而科学所揭示的缺陷与这乐观主义不相容),并逐步“以存在条件的原则去代替终极原因的教条”。(对事物的实证式的认知是和神学的不容置喙的认知体系不相容的)32 对缺陷的洞察和估量是实证哲学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洞察我们的基本条件及我们持续活动的基本使命32 对实证一词内涵的考察和分析。33 内涵1:真实。指“以关注中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能及的事物”内涵2:有用。即“使命都是为了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好奇心内涵3:肯定。“自发地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促成精神的一致”内涵4:精确。“处处都要赢得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真正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34 内涵5:作为否定的反义词 即排斥一切无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并不否定这些问题,公正评价其他问题和其他理论体系,对于观察无法触及的观念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35 另一个未被包括的特性,即由相对代替绝对,这与第五个含义相符合。重视与其对抗的理论的自身价值。35 意识到以上几点,人们会赞同这些与人类理性的早期运用相吻合。36 真正的哲学讲理性神掌到一切科技的思辨中,(即对理性的普遍应用)健全哲学向普通理性借鉴概念并对其加以提升。37 最初原则是不可思辨的对象,它来源于普通智慧,不属于真正的科学领域,但却是科学的基础。对于抽象逻辑的研究是无用的。这类研究产生的一些普遍原则也能和实证精神相结合,不可凭纯粹抽象赋予科学与逻辑以普遍性质。实证精神来源于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的特殊反作用。38 全部抽象思维来源于神学,而这种抽象思维的发展是逐步的按照复杂性而来的,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起实证的精神。(实证精神何以可能)普通理性的发展在最初阶段导致了形而上学的产生,进一步的发展以开普勒和伽利略在科学上的发现和培根和笛卡尔在哲学上的成就为标志,实证精神获得最后的认可。39 理论智慧表现为普遍性和稳定性,时间只会表现为现实性和有效性。
  •     这个是社导的读书笔记~万一徐老师找到这里了。。老师我不是抄的啊~11307090045在《论实证精神》一书中,孔德把人类思辨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在孔德看来,这种阶段是由人类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而在他著书的年代,他认为人类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即实证阶段,并给出了他的理由和对整个认知过程进展的详细叙述。在叙述过程中,孔德也确定了实证主义的内涵和观念,通过将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学研究才得以在他之后发展壮大。本篇读书笔记主要分析孔德在《论实证精神》中第一部分的内容。开篇孔德即提出他的写作目的在于“界定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 ,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重述一下他在《实证哲学教程》里提到过的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即人类的思辨必须先后经过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临时性的和预备性的;因为第一阶段直接向第三阶段的转变不可能直接实现,所以出现了第二阶段作为过渡;第二阶段是不稳定的,最终会发展至第三阶段,也即人类理性发展的最终阶段。下面来分别阐述孔德所述三个阶段的特点。孔德认为神学阶段是具有开拓性、临时性而却又是必然的 。对于最初的思辨来说,人们并无可以对现实进行思考的工具和观念,只能求助于超自然解释。而在这种超自然解释的指引下,人们开始探求绝对知识和万物本源——而这二者在孔德看来是不可知的,因此这种探究是徒劳的。 虽然如此,但孔德认为这种探究却还是有益的,虽然为何这种探究有益孔德并未明说,但从孔德整个的逻辑来看待这一问题,可以认为所谓的有益是指,这种最初的思辨能为之后更进一步的思辨积累材料和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徒劳”的探究,人类的智慧得以发展。这种发展,孔德认为可以以神学自身的发展作为证据:神学本身的由拜物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的发展,能够说明人们逐渐意识到“一切自然现象服从于不变规律” ,即意识到规律的普遍性。而最终人们的智慧终于不能为神学所容——神学追求的事物的神秘倾向和我们的智慧所不容——进而导致认识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形而上学阶段。对于形而上学阶段,孔德强调它的过渡性质。因为神学和精神成熟时期的模式差别巨大,不可能直接转变,所以需要形而上学阶段。孔德认为,形而上学只是瓦解神学的工具,本身并不是瓦解的动力。而随着瓦解的进行,这种瓦解反过来也会瓦解形而上学,并使实证精神的初步发展成为可能,并且这种瓦解是不可逆的,一旦瓦解,那么便不可能返回原来的神学阶段。而瓦解的动力孔德同样没有明确说明。形而上学阶段的特点在于,与神学阶段相比,它进一步地推进客观规律,“力图解除神力而把它贬为某一超凡的惯性” ,这种过程与韦伯所述的“祛魅”类似,而当这种超凡的惯性建立时,人们便会发现神的存在已是可有可无了,因为神已经不再解释什么了。在形而上学阶段之后是实证阶段。实证阶段的研究特点是放弃对绝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事物最早来源和最终目的的探究——这两者的不可知如前所述——而是从观察出发,并在观察上建立理论。对于实证一词,孔德认为,自己所述的实证有以下四个内涵。内涵一:真实。指“以关注中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能及的事物”;内涵二:有用。即“使命都是为了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好奇心;内涵三:肯定。“自发地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促成精神的一致”;内涵四:精确。“处处都要赢得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真正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到孔德提到的实证“作为否定的反义词”这一意义,即对其他理论的包容或者称对其他不完善理论的肯定。而这种对缺陷的包容与肯定在叙述的其他地方也可看到 。以上便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梗概。孔德的叙述中有这么几个特点需要注意。首先,孔德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推动人类认识前进的动力,但孔德将智慧描述为积累的、社会的,是会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进行而不断累积的——这种累积是不可能以个人为载体的,因而只能是社会的,因此孔德所述的认知规律根本上来说是社会性的,而同样认为认识可以不断积累深化的笛卡尔则更多地把认识的这种特性归结于个体层面;其次,孔德为实证精神明确地划定了界限:他认为万物的起源和目的是不可知的,并由此将其排出了实证精神研究的范围,只是将实证精神的运用范围从自然科学扩展到了社会科学,而当代的存在主义和建构主义试图解释事物的意义时,实质上是在对实证精神的进一步扩充,似乎试图将万物的起源和目的也包括在内,虽然这种努力初有成效,但还远没成功;再其次,孔德认为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是实证精神的前提,孔德认为这和经验主义是不同的,后者更多地是试图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而不是通过现象发现规律,但归纳和发现的区别有待讨论;最后,注意到孔德认为的认识的目的。他认为,认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认识自然的目的还是为人所用,认识从一开始便是带着目的的,即所谓“主观观念” ,而单纯反映客观世界的所谓“客观观念”孔德认为是无意义的。实际上,如孔德自己所说,实证主义来自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 ,孔德试图将理性主义包括在实证精神之内。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受时代所限,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依旧借着上帝的名义,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正当性”笛卡尔还煞有介事地给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但孔德对神学的意见则是鲜明的;笛卡尔的认识论似乎带着怀疑主义的倾向,对于是否存在客观真理和客观规律他是暧昧的,而孔德进一步地承认规律的普遍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两者的类似点在于对于最初真理的认识,即认为最初的真理都是毋庸置疑的,在笛卡尔那表现为所谓“毋庸置疑的公理”,而在孔德那表现为干脆放弃了对事物来源的追求。其实,单将孔德与笛卡尔作比较是不够的,孔德的思想同样和与笛卡尔同时代的培根有联系,篇幅所限不再展开。但如果回到社会学的范畴来评价孔德这本小册子的贡献的话,那么孔德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实证精神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使得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得以建立,这种思辨方式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思辨的手段是实证精神。而从孔德之后社会学才得以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科。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启发人的一本书,在上帝死了的时代,如何找到以前的信仰~~~~
  •     不说人话的书
  •     本书译文不好读,典型的译文体,句子长又关系不清,甚至有一页纸写下来连段落都不分一次的情况。书中将人的认识划分为神话、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阶段,有原创性,但同时引起了我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联想,看来为人类发展分阶段,下定论,是那个时代的风潮,当然,这种划分即粗糙,也相当武断。无论如何吧,以此种认识论为基础,Comte分析了认识进步与社会变化和宗教演变的关联,发展出了他的社会学和宗教学理论,坦白说,他的宗教说起来也很滑稽。虽然Comte对如何将实证方法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的观点,多有偏颇,对社会研究与自然研究的差异也认识不够,但其将实证精神引入社会研究的开创性观念依然保有重要价值。
  •     虽然不能完全赞同孔德的思想,但是不得不承认孔德的实证主义和人类认知三阶段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改天来做一个书评。
  •     纯粹为凑文而看。
  •     “社会学之父”这个标签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对孔德的误读;孔德的“实证哲学”原来并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更是一种在当时来说全新的囊括哲学思辨、政治理念和学习方式的总的价值观上的指导。
  •     专业课推荐 读完半个月了 内容记得已不大清楚 还需重读几遍
  •     才一百来页,看得我累得啊。果然哲学相关加洋文翻译直接导致无比绕口,有些句子不禁让我感慨连中文这样的语言都要开始分析语法才看得懂了。
  •     作为本该早看的专业书目却没看过,还好看了,知道是那回事,不是太明白。专业学习不停歇。
  •     什么是实证,什么是思辨
  •     前1实证的四意:与虚幻对立的真实,与无用相对的有用,与犹疑对立的肯定,与模糊相对的精确。实证精神:按上要求找发展规律。1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8受瓦解性简化冲击而变得软弱无力的一种神学)、实证阶段。神学三阶段:拜物教、多神教、一神教。形而上学阶段:本体论。51实证精神,从其性质来说,是唯一能够直接增进社会感情的精神,而社会感情乃是一切健全道德的首要基础。形而上学精神在道德方面导致利己主义。52实证精神认为,单纯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存在的只可能是人类。68实证教育:秩序的两个基本条件:学理的,历史的。二者必然汇合到一起。70六门基本学科: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实证哲学的唯一基本目标)
  •     和涂尔干比较,孔德更符合学术与政治性的传统 他为什么还要搞实证教育(即数学、物理拉拉再加上历史)呢?于是涂尔干不爽历史的存在。 因为历史和民族性问题相关?
  •     自信的進化論者。其實永遠少不了啟發性的神學和保持懷疑的形而上學。實證不是人類的最後精神狀態。思潮。
  •     信誓旦旦
  •     如题。
  •     为了准备作业读的 比较费解 但是这本书非常经典
  •     孔德還遠未勝利,實證主義也不該完全勝利。但敬一個。
  •     这本书,作为读书会的一个选本,我作阅读报告。不是显学,里面的讨论也觉得有些粗糙,思想过时,但仍不乏洞见……
  •     1、思辨的三个理论阶段:神学(拜物教、多神论、一神论)、形而上学和实证阶段。这是智慧的基本进化过程。【6】实证研究表现在放弃绝对性(最早来源、终极目的),而拥抱实在知识的相对性质和演化性。“实证”的意思是:真实(与虚幻相反)、有用、肯定、精确、建设(而非破坏)、相对(而非绝对)。2、今天(1844)的社会困难本质上不是政治的(制度),而是道德性的(舆论和风尚),要以实证的精神来重建,来糅合秩序与进步,反对神学式的乌托邦;神学是个人的,而“实证精神认为,单纯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存在的只可能是人类。”【52】实证是无产者的社会纲领。【65】实证学术的纲领从数学到社会学。剔除与无产者纲领的混杂,觉得Comte的实证精神有两点实际上被接受:更精确更相对更具建设性和社会性的学术;进步或进化的历史观。
  •     回归源初ID首发必然这本。所谓鼻祖至今中译仅此,不足百页,惨淡至极。勾勒人类思辨三阶段说,明确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专业主义迥异,从大革命后时代背景谈秩序与进步原则,勾画学科等级秩序。译笔不错。但实在乏味。几个附录点明实践构想和传播状况
  •     就是个说明 孔德和马克思一起 被哈耶克批烂了
  •     略有点没看懂
  •     11年所读,附录有段关于历史观念、反历史精神的论述很精彩
  •     真正的实证精神主要在于为了“合理的”预测而观察。实证是真实、有用、肯定、精确和以“组织”而不是“破坏”为使命的。翻译很差。
  •     理性的边界。
  •     信誓旦旦的教主= =
  •     夹杂着对自己教育理念的推销
  •     翻译好艰涩
  •     其实有不少颇为有趣的内容,所以就这句吧:孔德很萌的,乃们不要黑他…
  •     孔德在秩序和进步的观念之下希望通过批判神学与形而上学,建立与现代社会相符的实证的新哲学。很难说孔德是社会学的开山始祖,他关注的仍然是新哲学,面向工人群众推广实证教育,最终从精神到道德最后达到政治,这个抱负不是一般地大,可以说是社会学领域内的康德。
  •     : B082/1422
  •     虽然不长,但是啃懂还是有些难度。真正看懂后发现意理也并不艰涩,推荐初学者吧~
  •     “不论发现这些原则的方式如何,是推理的或是实验的,其科学效能总是在于与所观察的现象直接或间接相符”。
  •     对我来说难懂了一些
  •     对于集体性的过度强调还是让人担心的。
  •     明确了社会学要成为怎样的学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