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先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32762385
作者:[危地马拉]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页数:400页

作者简介

《总统先生》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危地马拉著名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中以1898-1920年执政的埃斯特拉达·卡布雷拉为原型,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塑造出一个粗俗、狡诈、凶残、阴险的专制暴君形象。在他的魔掌下,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愚昧、贫穷、恐怖、绝望的气氛之中。
在很多的章节中,读者只能从其他人物的言行、心理和他们的命运描写当中去辨认独裁者如幽灵一般的影子。他是无形的,却无处不在,是活在每一个人心中的神祇。小说用这种反客为主、虚实结合的手法,给暴君的形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迷雾。全书精心设计的这种阴郁压抑的气氛让人联想到魔鬼统治下的地狱。
《总统先生》同乌斯拉尔·彼特里的《独裁者的葬礼》、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何塞·路易斯·加西亚·桑切斯的《暴君班德拉斯》一起被合称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

书籍目录

译序
第一部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
一天主堂门廊下
二“苍蝇”之死
三佩莱莱的逃亡
四天使的脸
五那个畜生!
六将军的头颅
七大主教饶恕罪孽
八门廊下的木偶戏艺人
九玻璃眼睛
十军中王子
十一劫持
第二部四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
十二卡米拉
十三搜捕
十四歌功颂德
十五叔叔婶婶们
十六在“新院”
十七惹祸的爱情
十八叩门声声
十九算账与喝粥
二十一丘之貉
二十一天旋地转
二十二活的坟墓
十三上呈总统先生的报告
二十四烟花巷里
二十五死亡的归宿
二十六梦魇
二十七逃亡路上
第三部年年,月月,日日
二十八黑暗中的对话
二十九军事法庭
三十冲喜
三十一冷酷的哨兵
三十二总统先生
三十三原来如此
三十四镜花水月
三十五歌中的雅歌

内容概要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是危地马拉著名作家、记者和外交官,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阿斯图里亚斯生于危地马拉城,父亲是位有名的法官,母亲是小学教师。由于父亲不满当时卡布雷拉的独裁统治遭到迫害,全家被迫迁入内地,这使他从小就受到反独裁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接触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在西班牙出版,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1946年,他的代表作《总统先生》在墨西哥出版,从此蜚声拉丁美洲文坛。1949年,长篇小说《玉米人》出版,以其丰富的内容、奇特的风格和神话的氛围而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仙的经典之作。1967年“由于出色的文学成就”、“作品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的和印第安人的传统之中”,阿斯图里亚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总统先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作为一个挂靠在中文系的非专业文学本科生,刚刚接触了那么一点点外国文学,要写出点儿像样的批评不太容易,更何况前面几篇已经把该写的能写的都写得差不多了,只能凑活着把我的一点儿不知道对错的小发现写下来作为补充。阿斯图里亚斯,据前面一篇批评讲是一个在中国不太热的拉美文学大家,个人觉得其实这人还算挺有名的,至少我这种在读拉美文学史之前对拉美文学孤陋寡闻到只知道头顶金光闪闪的那几位如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富恩特斯、科萨塔尔的门外汉都算是经常的见到他的名字出现在某个网页上,也看到不算少的人在豆瓣上推荐或标注《玉米人》《总统先生》。作为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开创的一代,阿里斯图亚斯的作品还是大大的迈进了一步的,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总统先生》是一部政治寓言式的小说,但相比奥威尔来说这部小说的文学性和故事性却更强一点,当然与《百年孤独》的史诗一样宏大繁复的内容和复杂混乱的结构相比,这部小说可以说是简单明了了。虽然如其他评论和我的教科书上所说小说并没有完全按照顺叙的方法,但在构成故事的比较长的几条线中,每条线还都是按时间顺序自然地展开,而且线索之间并没有很密切的纠缠影响,故事本身有比较简单,所以也没有运用人名重复等故意混淆模糊时间的小手段,所以小说读下来是比较顺畅愉快的,不会给人《百年孤独》那样眼花缭乱的感觉。就个人感受来说,将《总统先生》市委魔幻先后四注意似乎有些不合适,就整个故事来看,在故事的现实层面,其实并没有多少什么魔幻的因素,与百年孤独中各种神秘的事件与现实完全混为一体的魔幻世界相比,《总统先生》中的魔幻因素仅仅表现为奇异的梦境、主观的时间感受和人物的主观心理产生的幻觉,少量的几个现实中的比较奇异的场景如傻子佩莱莱死时周围的自然事物突然活了过来、卡拉·德·安赫尔最后一次见到总统时的盛大的祭祀场景,也无法确定是不是人物的心理幻景,而像《百年孤独》中那样明确的在现实中发生的神秘魔幻事件如雷梅德斯抓着白床单飞走(现在看来也不怎么魔幻,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风筝而已)、何塞·阿卡蒂奥中弹后血液流到乌苏拉的厨房并带她找到阿卡蒂奥、猪尾巴儿子等在《总统先生》中却没有看到,唯一比较奇异的如佩莱莱被兀鹫啄伤,这也只能认为是拉美的奇异风情,与魔幻却不太相干。另外,文中也可见浪漫主义的一点儿影响,欧洲的浪漫主义对拉美文学产生过十分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总统先生》中还有一些痕迹,最明显的就是卡米拉这个人物,作为一个无忧无虑长大的贵族少女,她天真、幼稚、善良、美丽、胆小,动不动就晕倒,吃了几次闭门羹差点伤心而死,简直就是欧洲浪漫主义小说中纯情的贵族少女的翻版,不,应该说是拉丁美洲的感伤浪漫主义的余韵,而她作为真善美的象征,作为救赎罪人卡拉·德·安赫尔的圣母的光辉,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中的索尼娅相似,柔弱无知的美丽少女作为美与善的象征似乎在欧洲以及受欧洲影响的拉美由来已久,并且余响不绝,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雷梅德斯,当然雷梅德斯已经是其变种,其在纯洁的美丽中渗入了一丝高傲的女王范儿,然而至少世俗中无论美丽的花花世界还是新奇的知识见闻都与她无缘,只是凭借天性中的美与善照耀世间这种极度装逼的气质还是十分相似。作为文章题目和给故事背景提供恐怖气氛的人物总统先生,已经被前面的文章分析了个透,这里只是略提一笔,总统先生贯穿全篇的除了他的狡诈、阴险、残暴、虚伪等等负面气质以外,还隐约流露出一种孤独,这种伴随着至高权力的孤独从他对松连特之死的耿耿于怀和对安赫尔的“背叛”的极度痛恨和残忍而高明的报复手段中可见一斑,如果仅仅作为两条忠狗,松连特上校与安赫尔亲信生前死后的价值都已经被总统压榨殆尽,即使要惩罚背叛,对安赫尔也可以像对佩莱莱一样枪决了事,然而总统先生却煞费苦心的找借口把他骗到边境与卡米拉分离,在对其监禁,肆意侮辱,并且最后找人假扮狱友告诉他“卡米拉的变心”,让其在最痛苦、绝望、不甘的心境中死去,这种人情练达的惩罚手段已经超出了一个独裁者(哪怕是一个残暴的独裁者)的能力范围,我想这该是一个孤独的站在权力巅峰的人面对最后的亲信的背叛内心的痛苦造成的疯狂反噬吧,有恨,也有怨。不知道作者原意中有这层考虑还是我的过度阐释,不过另一个方面,总统先生对自己贫苦的童年的回忆除了反讽效果外,大概也是想把总统先生这个面目模糊的象征符号拉下神坛,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吧。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将这种孤独明显的表现在他的作品《酋长的没落》中时,脑海中有没有闪过总统先生的黑色的身影?虽然对魔幻手法的运用上,阿斯图里亚斯没有马尔克斯那么融贯,但在反讽手法的使用上,他实在可称得上高明。不管是很明显的人们对总统先生表面崇敬,内心惧怕的却不敢反抗的矛盾心态,还是律师遗孀求告无门绝望而归却收到无数匿名的赞扬信,亦或者最明显的对总统大肆溜须拍马的节日献词,都具有很强却很自然的讽刺效果。而有些讽刺效果却在有意无意之间,更见其妙,例如卡拉·德·安赫尔几乎每次在总统势力一方出场,都会伴随着一句恶毒的评价:“他向魔王撒旦一样,外貌英俊,内心险恶”。然而通篇看下来,安赫尔却是恶势力里面作恶最少,良心剩得最多的一个人,这就从一个奇异的对比中更加讽刺的表现出总统先生、军法官等人的残暴恶毒。整体来看,《总统先生》弥漫着一种恐怖而绝望的气氛,这种气氛主要是通过底层毫无反抗的麻木意识体现出来的,而那个喊出“干革命”的大学生,那些没有穿上道袍的囚犯,试着绝望气氛中微弱的希望,是与致力于抹掉民众的反抗痕迹(天主堂门廊)、大力塑造太平盛世假象的总统先生对抗的力量。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开创文学时代的代表作品,《总统先生》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莫娅妮/文起初我想放掉它们。我打开了门,可它们却不动,只是困惑的站在那,它们不想跑。——《沉默的羔羊》1917年,一场地震毁掉了年轻的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故乡——危地马拉城。天灾令人动容,但其中凸显出来的人祸——危地马拉独裁政府在灾祸面前显现出的不公与冷酷——更令当时年仅十八岁的阿斯图里亚斯怒不可遏,他由此萌生了创作一篇短篇小说的念头,这个念头逐渐酝酿、完善,最终扩展成了这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总统先生》。这部小说以危地马拉总统马努埃尔·埃斯特拉达·卡布雷拉为原型,刻画了一位神一般无所不在的独裁者形象,以总统心腹松连特上校被杀一案为导火索所引发的一系列情节为中心事件,折射出在令人无法喘息的独裁高压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成书于1933年,却屈于现实的独裁形势而沉寂13年,到1946年才得以出版,一经面世,便成为了拉美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作品问世七、八十年后的今天,《总统先生》一书在拉美文学史上的先驱地位已毋庸赘言。在这部小说中,阿斯图里亚斯融入了多种文学元素:比如,作家在叙事中灵活地融入取材于印第安土著神话传说的魔幻元素,开启了一种被后世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比如,作家在小说中大胆“拿来”多种欧美现代派表现手段,延伸现实的界限,打破线性叙事时间;又比如,这部作品中继承了一些西班牙传统小说的特点(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和在小说尾声中的几句唱词就令人不由想起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作品)。这种承前启后的文学风格以及兼容并蓄的创新手法被后来的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小说家们奉为圭臬,其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更是得以发扬光大,开启了一段百花齐放的文学盛世。而《总统先生》关注作家祖国本土现实,直击本国独裁统治的黑暗与残酷,其犀利的批判态度和聚焦现实的目光亦成为后世拉美作家共同的关注焦点和一致的写作基调。随便翻开一部有关拉美文学史的书籍,《总统先生》的这些特点都已成为其中不得不说的入门知识,也不需笔者再多加赘言。这次,有幸为这部小说撰写书评,笔者作为普通读者,仅讲一讲重读这部经典的几点感受。重读《总统先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部描写极权统治下生活状态的小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虽然远隔重洋,虽然社会背景迥异,虽然实际写作时间相隔十数年,而且一个描述的是正在目睹的现实社会,一个幻想的是数十载以后的幻想世界,这两部小说仍然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两部小说都描绘出了一个以恐惧为统治武器的极权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是神一般的独裁者:他极少露面——在《总统先生》中,总统先生仅出现过五次,在《1984》中,“老大哥”压根儿就没现过真身——却又仿佛无处不在,利用他强大的监控系统将统治的触须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总统先生》中运用的是比较“原始”的人盯人告密系统,在《1984》中则是科幻味十足的思想警察与电幕相结合的监控机制;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仍处于混沌、愚昧状态的民众:在《总统先生》中,广大民众盲目崇拜总统到了近似宗教信仰的地步,而在《1984》中,普通英社党员对“老大哥”的崇拜疯狂程度不遑多让,而“无产阶级”对于自身受压迫的状态,不仅是逆来顺受,简直是无知无觉;在社会的顶端与底层之间则是一小部分统治集团内部的人:《总统先生》中的总统心腹们与《1984》中的英社党员们不管是否看清了统治的本身,都选择蒙昧良心,助纣为虐,间中或有良知觉醒之人,如《总统先生》中的米盖尔·卡拉·德·安赫尔与《1984》中的温斯顿,一旦被体制察觉,立刻便遭到了毁灭。远隔重洋的两位作家不仅描绘的极权社会图景有许多相似,两者对于极权统治以何为根基、民众的愚昧与有知者的恐惧因何而生也有殊途同归的理解: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突出了话语对于人性的影响、对于现实的反作用。在《1984》的世界里,“英社”以矫正为名篡改历史,以规范为名扼杀语言,以忠诚为名磨灭人性,恍若科幻的未来幻想小说更像是一则关于现实的悲凉寓言。而在《总统先生》中,高声的谎言与沉默的真相往往同台相拼,上演一幕幕仿佛出自西班牙黄金世纪剧作家洛卜·德·维加之手的闹剧,夸张而荒诞,极具戏剧冲突。在《总统先生》中,通过相对传统的纯然的情节推动,我们可以看到,话语一旦扭曲为谎言而为虎作伥,将具有多大的破坏力:军警系统“奉上头命令”屈打成招,平民百姓用无中生有的告密来求得自保、进而高升,独裁者用精心编织的谎言来逼死政敌与异己;通过在当时还算是拉美文坛一大创新的多线索叙事和碎片式情节等手法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极权独裁统治下,能够宣诸于口的或是戕害人性的恶毒谎言或是愚昧无知的人云亦云,真情之言全都被压抑心中,沉于默然之中;通过拟人、比喻,沉默恍若化身妖魔,潜入暗夜,伺机而动,伤人于无形;通过大段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看到,受迫害者压抑的心情无处宣泄,只能尽数沦为梦呓、谵妄,或是消弭于地牢无尽黑暗之中,永不见天日;通过作者频频化身书中人物代而言之甚或直接为唤起民众而振臂呐喊,我们更可以看到小说的虚构世界中分明透出的社会、政治意义,也可以看到作者希冀通过小说创作这一种纯然依赖于话语而生的艺术形式来影响社会、改变世界的文学理想。在阿斯图里亚斯用炫目的文学技巧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为我们描绘的这场谎言与真相的大战中,真相屡战屡败,甚至常常是屈于恐惧,不战而败,令人为之扼腕。然而,作者认为真理的战败还不足以表达极权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麻木,因此,我们到了小说的结尾处赫然发现就连书中作为中心事件来描述的这一场谎言与真相之间的大战也似乎是谎言连篇、诡计多端的独裁者一手炮制,只为暗度陈仓、铲除异己;我们更可以看到,小说中的民众虽然时时刻刻生活在压抑、恐惧的气氛当中,却丝毫没有觉醒、反抗意识,反倒一味地将压迫者奉为神灵,这其中或许有屈于恐惧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更多的是出于愚昧的盲目崇拜,对错真假在这里已不再重要,因为被蒙蔽的民众没有分辨的能力和意图,真理在这里岂止战败,简直已无存在的必要,失去了苟活的可能。《总统先生》中的芸芸众生已被谎言“调教”得十分顺服、乖巧,即使独裁者已然垮台、入狱,这种盲从依然存在,他们只会将信将疑:“不,他不是埃斯特拉达。真正的埃斯特拉达逃走了,这不过是个可怜老人。神奇的人是囚禁不住的”;即使除下肩头的沉重枷锁,放其自由,他们也只会“困惑的站在那”,不动也不跑,仿佛他们不是一个个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而是一头头待宰的羔羊。屈于压迫和暴力的沉默并不能夺走民众的自由精神,假以时日,反倒可能是激励人奋起反抗的一剂强心针;出于愚昧和麻木的默认才是谋杀人性的大杀器。在独裁社会中出生、成长的阿斯图里亚斯对这一点看得十分透彻,因此,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并没有将独裁的根源单纯地归结于暴力军政统治或是外国势力介入,而是准确地选取人类思想自由的最直接体现——话语——作为暴政根源的切入点,赤裸裸地揭示出“沉默使人恐惧”这个显而易见却无人言及的现实。拉美由于自身独特的历史、社会原因,各国都曾经历过或长或短的独裁统治时期,因此,独裁小说(或称反独裁小说)成为拉美文学中自成一派的类型,从首开此类型先河的阿根廷作家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的《法孔多》(1845年)而始,到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乌拉圭作家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的《我,至高无上者》(1974年)、秘鲁-西班牙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酒吧长谈》(1969年)和《公羊的节日》(2000年)、哥伦比亚作家加布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酋长的没落》(1975年),等等,这个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屡有杰作。我认为,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故事情节,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总统先生》在当时都有巨大创新,然而,放到今天来看,并非不可超越,真正让这部作品有别于其他同类作品、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的,正是作者这一份对独裁社会现实根基的深刻理解和将之诉诸笔端的独到匠心。
  •     我打开了门,可它们却不动,只是困惑的站在那,它们不想跑。  ——《沉默的羔羊》1917年,一场地震毁掉了年轻的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故乡——危地马拉城。天灾令人动容,但其中凸显出来的人祸——危地马拉独裁政府在灾祸面前显现出的不公与冷酷——更令当时年仅十八岁的阿斯图里亚斯怒不可遏,他由此萌生了创作一篇短篇小说的念头,这个念头逐渐酝酿、完善,最终扩展成了这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总统先生》。这部小说以危地马拉总统马努埃尔·埃斯特拉达·卡布雷拉为原型,刻画了一位神一般无所不在的独裁者形象,以总统心腹松连特上校被杀一案为导火索所引发的一系列情节为中心事件,折射出在令人无法喘息的独裁高压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成书于1933年,却屈于现实的独裁形势而沉寂13年,到1946年才得以出版,一经面世,便成为了拉美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作品问世七、八十年后的今天,《总统先生》一书在拉美文学史上的先驱地位已毋庸赘言。在这部小说中,阿斯图里亚斯融入了多种文学元素:比如,作家在叙事中灵活地融入取材于印第安土著神话传说的魔幻元素,开启了一种被后世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比如,作家在小说中大胆“拿来”多种欧美现代派表现手段,延伸现实的界限,打破线性叙事时间;又比如,这部作品中继承了一些西班牙传统小说的特点(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和在小说尾声中的几句唱词就令人不由想起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作品)。这种承前启后的文学风格以及兼容并蓄的创新手法被后来的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小说家们奉为圭臬,其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更是得以发扬光大,开启了一段百花齐放的文学盛世。而《总统先生》关注作家祖国本土现实,直击本国独裁统治的黑暗与残酷,其犀利的批判态度和聚焦现实的目光亦成为后世拉美作家共同的关注焦点和一致的写作基调。随便翻开一部有关拉美文学史的书籍,《总统先生》的这些特点都已成为其中不得不说的入门知识,也不需笔者再多加赘言。这次,有幸为这部小说撰写书评,笔者作为普通读者,仅讲一讲重读这部经典的几点感受。重读《总统先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部描写极权统治下生活状态的小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虽然远隔重洋,虽然社会背景迥异,虽然实际写作时间相隔十数年,而且一个描述的是正在目睹的现实社会,一个幻想的是数十载以后的幻想世界,这两部小说仍然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两部小说都描绘出了一个以恐惧为统治武器的极权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是神一般的独裁者:他极少露面——在《总统先生》中,总统先生仅出现过五次,在《1984》中,“老大哥”压根儿就没现过真身——却又仿佛无处不在,利用他强大的监控系统将统治的触须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总统先生》中运用的是比较“原始”的人盯人告密系统,在《1984》中则是科幻味十足的思想警察与电幕相结合的监控机制;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仍处于混沌、愚昧状态的民众:在《总统先生》中,广大民众盲目崇拜总统到了近似宗教信仰的地步,而在《1984》中,普通英社党员对“老大哥”的崇拜疯狂程度不遑多让,而“无产阶级”对于自身受压迫的状态,不仅是逆来顺受,简直是无知无觉;在社会的顶端与底层之间则是一小部分统治集团内部的人:《总统先生》中的总统心腹们与《1984》中的英社党员们不管是否看清了统治的本身,都选择蒙昧良心,助纣为虐,间中或有良知觉醒之人,如《总统先生》中的米盖尔·卡拉·德·安赫尔与《1984》中的温斯顿,一旦被体制察觉,立刻便遭到了毁灭。远隔重洋的两位作家不仅描绘的极权社会图景有许多相似,两者对于极权统治以何为根基、民众的愚昧与有知者的恐惧因何而生也有殊途同归的理解: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突出了话语对于人性的影响、对于现实的反作用。在《1984》的世界里,“英社”以矫正为名篡改历史,以规范为(博客,微博)名扼杀语言,以忠诚为名磨灭人性,恍若科幻的未来幻想小说更像是一则关于现实的悲凉寓言。而在《总统先生》中,高声的谎言与沉默的真相往往同台相拼,上演一幕幕仿佛出自西班牙黄金世纪剧作家洛卜·德·维加之手的闹剧,夸张而荒诞,极具戏剧冲突。在《总统先生》中,通过相对传统的纯然的情节推动,我们可以看到,话语一旦扭曲为谎言而为虎作伥,将具有多大的破坏力:军警系统“奉上头命令”屈打成招,平民百姓用无中生有的告密来求得自保、进而高升,独裁者用精心编织的谎言来逼死政敌与异己;通过在当时还算是拉美文坛一大创新的多线索叙事和碎片式情节等手法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极权独裁统治下,能够宣诸于口的或是戕害人性的恶毒谎言或是愚昧无知的人云亦云,真情之言全都被压抑心中,沉于默然之中;通过拟人、比喻,沉默恍若化身妖魔,潜入暗夜,伺机而动,伤人于无形;通过大段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看到,受迫害者压抑的心情无处宣泄,只能尽数沦为梦呓、谵妄,或是消弭于地牢无尽黑暗之中,永不见天日;通过作者频频化身书中人物代而言之甚或直接为唤起民众而振臂呐喊,我们更可以看到小说的虚构世界中分明透出的社会、政治意义,也可以看到作者希冀通过小说创作这一种纯然依赖于话语而生的艺术形式来影响社会、改变世界的文学理想。在阿斯图里亚斯用炫目的文学技巧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为我们描绘的这场谎言与真相的大战中,真相屡战屡败,甚至常常是屈于恐惧,不战而败,令人为之扼腕。然而,作者认为真理的战败还不足以表达极权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麻木,因此,我们到了小说的结尾处赫然发现就连书中作为中心事件来描述的这一场谎言与真相之间的大战也似乎是谎言连篇、诡计多端的独裁者一手炮制,只为暗度陈仓、铲除异己;我们更可以看到,小说中的民众虽然时时刻刻生活在压抑、恐惧的气氛当中,却丝毫没有觉醒、反抗意识,反倒一味地将压迫者奉为神灵,这其中或许有屈于恐惧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更多的是出于愚昧的盲目崇拜,对错真假在这里已不再重要,因为被蒙蔽的民众没有分辨的能力和意图,真理在这里岂止战败,简直已无存在的必要,失去了苟活的可能。《总统先生》中的芸芸众生已被谎言“调教”得十分顺服、乖巧,即使独裁者已然垮台、入狱,这种盲从依然存在,他们只会将信将疑:“不,他不是埃斯特拉达。真正的埃斯特拉达逃走了,这不过是个可怜老人。神奇的人是囚禁不住的”;即使除下肩头的沉重枷锁,放其自由,他们也只会“困惑的站在那”,不动也不跑,仿佛他们不是一个个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而是一头头待宰的羔羊。屈于压迫和暴力的沉默并不能夺走民众的自由精神,假以时日,反倒可能是激励人奋起反抗的一剂强心针;出于愚昧和麻木的默认才是谋杀人性的大杀器。在独裁社会中出生、成长的阿斯图里亚斯对这一点看得十分透彻,因此,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并没有将独裁的根源单纯地归结于暴力军政统治或是外国势力介入,而是准确地选取人类思想自由的最直接体现——话语——作为暴政根源的切入点,赤裸裸地揭示出“沉默使人恐惧”这个显而易见却无人言及的现实。拉美由于自身独特的历史、社会原因,各国都曾经历过或长或短的独裁统治时期,因此,独裁小说(或称反独裁小说)成为拉美文学中自成一派的类型,从首开此类型先河的阿根廷作家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的《法孔多》(1845年)而始,到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乌拉圭作家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的《我,至高无上者》(1974年)、秘鲁-西班牙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酒吧长谈》(1969年)和《公羊的节日》(2000年)、哥伦比亚作家加布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酋长的没落》(1975年),等等,这个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屡有杰作。我认为,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故事情节,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总统先生》在当时都有巨大创新,然而,放到今天来看,并非不可超越,真正让这部作品有别于其他同类作品、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的,正是作者这一份对独裁社会现实根基的深刻理解和将之诉诸笔端的独到匠心。作者:莫娅妮经济观察报 2014年01月03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的完的是不是都是西语学习者。。简单的翻了前两章,米有趣味。。不评价
  •     为什么我读阿斯图里亚斯读出了浓浓的一股雨果的味道。
  •     世上再没有一个人可以和阿斯图里亚斯相比。 好难过。
  •     这本算是容易读的,可还是有点八字不合。属于读的时候觉得波澜不惊,评论里叫的好,会同意但是不完全能主动发现
  •     哎,我反正看不懂,很多隐喻和手法对于一个不了解天主教和危地马拉文化的人来说根本像是在看天书,准备有空先去看看阿斯图里亚斯的危地马拉传说
  •     相当优秀,很文学的聚焦政治的小说
  •     偶尔淘到的一个不错的书籍
  •     同乌斯拉尔·彼特里的《独裁者的葬礼》、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家长的没落》、何塞·路易斯·加西亚·桑切斯的《暴君班德拉斯》合称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
  •     独裁主义民众还有向总统先生申述诉苦的机会,只要排队就行了。
  •     前半部比较好看。写美洲的还是《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最棒啊
  •     就写作技巧来说,人物之间的转换承接可能是我读过的小说家里最好的之一。考迪罗不可怕,考迪罗之下的谄媚、猜疑、沉沦更恐怖。
  •     和马尔克斯、略萨等人很不一样的拉美作家,更偏古典吧。另外和TG国的黑大佬们比起来,这位总统先生只能算入门级
  •     俏皮,黑色幽默
  •     回北京火车上
  •     他是一棵印花税的树
  •     太松散了
  •     描述了众多人物,后面却有总统的影子,拉美文学的佳作。
  •     [所谓由独裁者证婚社会名流参加的婚礼,实际上是在破败的小酒馆,无辜垂死的新娘,濒临绝望的新郎,如此真实而悲伤,抒情,而且美。]已经借了小半年-_-||终于打开看,想不到的顺畅,居然想起了檀香刑-_-||明天把它看完。ps.各种政治斗争
  •     魔幻现实主义 好有趣
  •     《总统先生》同乌斯拉尔·彼特里的《独裁者的葬礼》、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何塞·路易斯·加西亚·桑切斯的《暴君班德拉斯》一起被合称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
  •     政治阴谋...脸谱化...窝在图书馆四楼有阳光的座位 同时还拿了本一块六毛钱的《百年孤独》 感觉这类小说都好像 沉重的思考
  •     终于等到重出阿斯图利亚斯的作品了,很不错
  •     对于一个稍微了解中国大陆近现代史的人来说,本书所描写的所谓政治阴谋真是太小儿科了。人物塑造过于苍白,事件剖析流于表面。相比较薄弱的叙事能力,描写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擅长气氛营造。反而让我觉得有些写法偏古典,接近浪漫主义。
  •     非常动人的小说,翻译得相当棒!地狱一般的世界,无所不在的el presidente, 所以人被练就地无情残暴,故事结局就是要毫无美化地血淋淋地给你看。很喜欢男主Cara de Ángel(天使的脸,名字起得妙),拥有撒旦一样的美丽和无情。明明是悲剧却营造出漫画一般的讽刺喜剧感。
  •     严肃吗
  •     先只看了几页
  •     看其他国家的小说总觉得荒诞不经,然而我们在别人眼里又何尝不是呢。虽然作为东亚人对于充满奇异色彩的拉美文学多少无福消受,但理想总是一致的,美好的愿望也是一致的。作者全篇充满暗黑风格的描述以及让人窒息的故事正是一种希冀的暗示。
  •     有别于马尔克斯的族长,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是活在每个被统治者的心里的。总统先生的正面描写不多,但却从各个其他人物身上体现出其可怕。马尔克斯的族长是孤独的,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是可怕。我更喜欢前者,不过在本书中意外找到了《百年孤独》模仿这本书的语句。
  •     非常精彩,仿佛在看毛某的傳記
  •     麻木荒蛮的众生相,人心被总统先生的至高权威和“自由”思想浸染得贪婪自私,可憎可恨。整个官僚体系更是一幕幕丑态百出的滑稽戏。于是安赫尔和卡米拉之间萌生的爱情与亲情,更加难能可贵起来。阿斯图利亚展现了强大的掌控力的同时,把大段的描写,那些喧闹和静谧,焦急和沉稳,描绘得触手可得。
  •     就作者的时代和所处背景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了。
  •     看似荒诞的故事里透出挥之不去的恐怖气息,独裁者的土地里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     密密麻麻的都是这两个字:“吃人”!
  •     卡米拉~这社会的洪流中身不由己。
  •     考虑到近百年前的作品,总体而言还不错,结尾的处理不太喜欢
  •     意外的群像剧。已经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     最后,人面对失去所爱的痛苦从纸中溢出。
  •     断断续续的看完,感觉好像是鲁讯笔下的那个黑暗的社会,营营苟苟的艰难众生,在夹缝中求生与爱,活着被死亡还要悲苦。
  •     书名虽是“总统先生”,但作者把重心完全偏向了总统先生治下的人。总统先生就好像《1984》里的老大哥一样成为了一个独裁者的符号。没有什么事情不为总统先生掌握,那里也就变成了怪诞荒谬之地了。 相较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阿斯图里亚斯的这部故事性就更强一些,对于细节的描写、环境的表现更是登峰造极。42个章节每个都保持了极高水准,连缀起来更是佩服作者的掌控力。水准极高的拉美文学。 译文也是相当用心,准确与否不懂,但是十分的流畅,有些诗句还译成了律诗。译者真是厉害。
  •     神奇的土地上,一切都笼罩上神秘的色彩,政治运动像是一场闹剧,以强权和暴力维持的统治,熙熙攘攘各方牛鬼蛇神使尽手段丧失人性良善不过为名利权钱等。极具可视性魔幻现实的比喻俯仰皆是。
  •     按照阿斯图里亚斯的说法,梦幻本身是拉美人感知和理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幻是独裁统治下人们为逃避不堪忍受的现实而吞服的一剂鸦片,是那些破碎心灵的避难所。
  •     作为早期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并没有太多复杂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结合,因此比较流畅易读。通过多线叙事结构叙述了一场政治阴谋下各个阶层人物行为活动,展现了一个独裁的国家机器的恐怖统治。文中对于总统先生没有过多的描写,但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无时不刻在这位独裁者的阴影之下。借印安土著召唤火神来隐喻独裁者的场景十分精彩。男主角作为这位独裁者的亲信,一个外表英俊内心险恶的男子,而为了爱情走上救赎之路,最终走向毁灭,又充满戏剧性的宿命感。
  •     风格很拉美!内容真的比马尔克斯差好多!
  •     弃。2017.3.27
  •     这样负能量满满的时代毕竟过去了。
  •     很悲哀、很绝望、很凄惨、很黑暗的小说。
  •     木心 荐
  •     拉美的独裁者文学读了几部就会审美疲劳。相比而言这部有些普通了。
  •     虽然名为《总统先生》,但总统先生的形象却似乎模糊不清。正如权力一般,没有实体,只有存在的形态。书中描绘了一个充满欺骗的丑恶世界,一湾冷酷无情的沙漠,一片毫无希望的荒原。
  •     Realismo magico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