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菜市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208117860
作者:刘克襄
页数:332页

作者简介

刘克襄以诗人敏感的特质,以自然写作者的身份走逛菜市场,收集食材的意见,进行时蔬的采风,探寻水果的身世,推导小吃的启发。这不仅仅是一本透过菜市场剖析宝岛生态的自然笔记,其中的食材多数是每 个中国人日常熟悉的,跟随刘克襄逛台湾菜市场,唤醒食物与风土的温暖记忆。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辑一 市场的走访
入学 木栅菜市场
巡礼 大溪菜市场
旧调 台中第五市场
广闻 埔里菜市场
ㄔ亍 恒春菜市场
异趣 花莲菜市场
离岛 澎湖鱼市和菜市
趋势 农夫市集

辑二 食材的意见
我的稻米主张
我的麦子乡愁
我的豆腐思考
我的鸡蛋困惑
我的花生情结
我的青草茶释疑
我的红花米探索
我的甘草领略
我的姜母体验
辑三 时蔬的采风
萝卜──百家争鸣
土肉桂──咸鱼翻身的香料
珠葱──旅行的蔬菜
芋头──量化的球茎
乌脚绿──埋没的上品
树子──在地的提味之料
山笋──贫瘠地的好滋味
油菜花──绿肥吃三巡
青紫苏──生鱼片的知己
土当归──高山的外来客
过猫──点燃味蕾的野菜
山苏──驯化的森林风情
三脚柱──山坡地的恩典
辑四 水果的身世
自负的山蕉
整形变脸的芭蕉
果子狸爱吃的凤梨
香瓜的风水轮转
居家常伴的龙眼
达尔文不及遇见的玉荷包
土芒果的历史感
爱上土杨桃
土芭乐的生存之道
重出江湖的白莲雾
苦命的水柿
椪柑的三样年华
枣子的美丽与阴影
孤芳乏问的草山柑
黑柿番茄的能耐
辑五 小吃的启发
玉里面坚持手工
罗东红豆汤圆专情一物
苑里芋葱粿在地茶点
台中大面[米庚]怀旧碱味
鹿港虾猴生态手信
台南绿豆汤简单之道
东港饭汤与肉粿近海滋味

内容概要

刘克襄,1957年生,绰号鸟人、山人,台湾作家、“自然观察解说员”。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近三十年。作品有小说《风鸟皮诺查》《座头鲸赫连么么》《野狗之丘》《永远的信天翁》;诗集《漂鸟的故乡》《巡山》;散文《小绿山之歌》《失落的蔬果》《11元的铁道旅行》《十五颗 小行星》等。 曾获开卷十大好书奖、吴三连文学奖、台湾自然保育奖、台北国际书展大奖等。


 男人的菜市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菜市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逛法,比如韩良忆,身兼旅行者、美食家和主妇,一本《在欧洲,逛市集》看得人嘴馋又心痒,蠢蠢欲动,而刘克襄则以“自然观察员”、较真的消费者和环保人士的态度“走逛”台湾的菜市场。在《男人的菜市场》中,他“定调菜市场为地方信息中心,但更视其为展现生机和危机的生态环境市场”——让人不由得反省:自己对粮蔬瓜果的态度是不是太轻慢了点。一上来就提到这个高度,有点吓人,但他的某些困惑与焦虑,我们感同身受:(超市的蔬果)“为什么永远是那么几种……为什么有些菜比如高丽菜、花椰菜,送到台北的总是比较好看肥美”,“想到包装和收购过程的种种复杂机制,我常有种不安的疏离”。既有疑问,便需深究,追溯也是一种对食物的尊重。这才发现,我们对自己吃了几十年的食物,认识寡浅又无知。而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颇受了点惊吓。比如他谈到台湾人喜食的绿竹笋,“都得精心栽种,经历松土、覆土,若有产销考虑,耕种者更须大面积量产,面积大,移土植竹的动作频频,进而之,许多绿竹笋的生产,可能都得靠施肥和打药,避虫除害,让它来得圆熟”。又如蕨类植物“过猫”,“如今湿地过度开发,野生过猫越来越少,但民众偏好尝鲜。需索野菜孔急,农民发现此一财源,纷纷开田辟地,大量栽种,蕨田遂种得像空心菜田,凡有菜畦皆易见,喷药施肥亦处处可见”。举出这两样,是因为眼看它们就该上市了,我正期待着呢,而且,我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这俩肯定是野生的啊,纯天然……也许我所在的地区尚不至于此,但这种精细化作业可想而知是趋势。唉,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早就扮演起造物的角色,对笋或厥略作驯养又有何难。在写到水果时,刘克襄曾感叹:“我们早就被好吃、果肉多和甜度高之类的功利导向,带往另一种土地的栽种方向。”其实这句用在食材、时蔬上同样成立。但是,即使农残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施用过多肥料、大面积栽种单一品种,对环境也绝非友善之举,土壤盐化加剧、作物病变机率增加乃至水土流失等都是潜在的危机。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但对现代人来说,一切恐怕是来得太容易了些,也正因为这样,多逛多问多思,显得格外必要。当然,多逛多问多思的结果,有时也让人啼笑皆非。台湾人喜欢“古早味”,刘克襄爱强调“在地”,但他赫然发现“台湾的甘草多半来自大陆和南亚的印度”,乡下阿嬷制作寿桃、红蛋、红龟粿的红花米,不过是15元一包的合成色素,台中大面geng(米+庚)早就不用什么草木灰了,碱粉+食用色素黄色四号造就了那一碗怀旧的碱面。另一方面,养生、乐活和有机等现代生活理念,同样知易行难,无论作者对有机黄豆、棉布和榫接的桧木板有多欣赏,发觉这样制作出来的豆腐竟然要150元/块(“传统市场贩售的板豆腐一块只要8元”),照样心惊肉痛。歪楼的闲话就不扯了,刘克襄的主旨是对的:“把买菜当成逛街般必要的娱乐,视野才会开展,才会增广见闻”,要对粮蔬瓜果、种种食物付出关心。不过,这本书,反倒是第一辑“市场的走访”最没意思,为写而写,成篇颇勉强。建议跳过,以免对整本书作出错误判断。
  •     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敢写书评,哼哼,其实我去听了他的演讲讲了台湾种植的一片有机稻米以及那里的农民讲了一家只有周五到周日开张的面馆-甘盛堂讲了两个毕业生做面包,自己种小麦,开着面包车卖面包讲了小时候的伙伴开始卖非转基因豆浆讲了白色的有机的鸡蛋,蛋黄发白,包装盒开两个空给蛋呼吸讲了不打农药有红皮的绿竹笋讲了没有经过改良的番薯地瓜这个男人对天然的食物有强烈的偏好,对农药化肥非常憎恶,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一些理论,什么蔬菜采摘前一定要见太阳,否则硝酸盐超标有毒,什么转基因大豆不如非转基因大豆,医生如果发现你有癌症就会建议你只吃转基因食品,最好制作过程还是纯手工的。我听得出来他对台湾人的印象也不好,骗子多,比如台湾现在90%以上卖豆浆的都声称只用非转基因大豆,他对此嗤之以鼻,他也不相信卖大米,面条的对食材来源的描述,贴的标签,他只信他看见的(虽然是否转基因肉眼看不出来),最好看见一个老婆婆,老头子,向邻居兜售自己的农产品(既然邻居这种熟人都敢买,说明没有农药),最好农产品看起来不那么漂亮也不那么美味(比如没有改良过的地瓜,长得丑,吃了一回不想吃第二回,但老人家在吃啊),最好卖的人还有点故事(得过大病不想赚大钱一天只卖50碗好感动,或者是会听音乐读书大米丰收也不肯降价的农民),种种”迹象“向他表明,这些是让人感动的食物,好的食物,养生的食物。这个台湾人太磨磨唧唧,没安全感,怕死,喜欢蠢笨的人。我不喜欢他。勉强有点认同他的是消费习惯的转变会改变生产方式甚至生产者的理念,比如消费者不喜欢打农药,生产者就争取不打农药,消费者接受长得丑的红薯,生产者就不会为了红薯漂亮播种的时候喷农药,不会过度施肥(是否有关不知道)。就算是这点,他也没有我前女友(有可能复合)实践得好,她挑衣服,吃的,喝的,买相机,电脑,那绝对是逼着生产者往技术进步物美价廉服务优秀的方向努力啊,对我触动很大,特别是我亲自带了销售团队之后,而这本书的作者则是希望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回到从前。我也是个喜欢到了一个新地方要去逛逛那里的菜市场的人,跟他的目的不太一样,我是去看看当地有特色的食材(现在物流发达,菜都一样,没啥好看的),看看价格是不是明示当地人讨价还价是不是厉害(可以感受一下当地人是否太磨磨唧唧),看看菜市场的卫生状况如何,其实到一个新地方,通过菜市场,厕所比较能看出当地整体的文明程度,比旅游大巴上的介绍往往靠谱。
  •     文/夏丽柠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眼。这是花未眠的美学; 木心说,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这是爱恨交杂的美学; 刘克襄说,从一座菜市场观窥城市,我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认识,勾勒一个城镇核心的绿色地图。这是他的生活的、绿色的美学。然后,所有美都落脚于菜市场,形成了他独有的菜市场美学。《男人的菜市场》恐怕就是这独创美学的集散地,发散自然、健康、乡土和深情的气息。仅仅用一个“美”字是形容不完的,必须是一本书,图文并茂,才足够表达一个男人对菜市场的美的感悟。菜市场给人的一向印象是脏乱差,小摊贩们撤离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若你随着刘克襄的脚步逛市场的话,哇,那将是你从未涉足过的新天地。不是你不曾去过,而是你未曾留意。这是多么好的生活慰籍,原来世间尚有美妙来得这么容易。刘克襄是个工工整整做功课的人,号称“自然观察解说员”的他对于细腻有着信手拈来的诚意。他的市场笔记里详细地记录了市场的名字、地点、周遭的景色,甚至还包括市场里最擅长出售的蔬菜和百年的美食老店,以及与菜农们的攀谈对语。最贴心的是那一张张彩绘的手工地图,路街分明,还不忘在街头巷尾画上“罗东盐水鸡”、“木栅水煎包”和“卤肉饭”的图标。我一边忍着口水一边痛恨自己虚度了那么多买菜的时光。原来逛菜市场绝不是生活的负累,而是去寻找美的宿醉。刘克襄在“市场的走访”的入学篇“木栅菜市场”的结尾总结道:我享受这样的买菜生活。如果把逛菜市场单纯地当作看风景似的闲逛,那么你恐怕要永远留在菜市场美学的入门级了。逛,是为了什么?选择食材啊!食材,听上去格外庄重,我以为只有唧唧歪歪的韩剧里才青睐这种词。可在“食材的意见”里读到“我的稻米主张”、“我的麦子乡愁”和“我的花生情结”时,我的心里对“食材”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敬意。好的食材充满了农家的诚意,老天的爱意,还有人类世代绵延的求生基本理念:自然、纯净、健康。这些我们都市人久违的字眼仍然生长在乡间,绿的仍绿,红的仍红。所谓的商品经济硬是要改变食材生长的轨迹,让它们变成绿的更绿,红的益红。除了讨到我们的眼前欢喜,对健康毫无益处。了解食材的前生今世,我们才能更惬意地逛菜市场,去邂逅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农家。就像刘克襄说的,“这大概也是吾辈坚持的生活况味吧”。突然有种发现:逛菜市场,像赴一场心仪已久的约会。我曾经有过一次去都江堰附近的乡镇赶集的经历。在乡间,逢初一、十五必有大集,农人各户都拿出自家种植的金牌时蔬上集。表面上是售卖,可我看老人家从背上卸下筐篓的那一刻,分明是在炫耀。不过,翠绿时蔬上的露珠欲滴,老人的得意好像化成了另外一种谦虚。我能体会到刘克襄在“时蔬的采风”里的喜悦与痛惜。那些我们遗失在匆匆时光里的名字:土肉桂、珠葱、乌脚绿、青紫苏……说起萝卜,书里说它是一适合改造、多变,充满前卫精神的蔬菜。我忽然想起了那句歌词:那些知道我名字的人们,你们好不好?原来,这些时蔬一直在那里,至少它们的精神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不够了解或是无心失错。台湾盛产热带水果,我至今还记得在日月潭脚下吃的那餐水果宴。水果的味道就像生活,酸甜苦辣应有尽有。做成菜肴,也是冷热蒸煮自成一派。如今我们遇到的被改造最多的植物也许就是水果吧?刘克襄把它称为“被驯化”的某某。在“水果的身世”里有一些选择新鲜水果的小贴士。读着读着,心里就忧郁起来。物竞天择,达尔文的聪颖造就了后人的狠心。好吃好看的水果多被人反复种植,条件稍差的便被人弃之不闻自生自灭。遇上此境,人类自可努力,可水果如何努力?或许,是我黛玉葬花了吧!本书以“小吃的启发”作为菜市场旅行的最后礼物。作者推荐的小吃理据充足。玉里面意在坚持手工,台中大面糠拥有简单的咸味,台南绿豆汤蕴藏简单之道……也许这生我们无法品尝到所有的台湾美味。不过,读读这书也值了。“从一蔬一果一小吃,唤醒食物与风土的温暖回忆”,刘克襄的菜市场美学当如是。转载请告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植物的欲望
  •     准备三天假期把它看完
  •     台湾人
  •     没见写出台湾菜市场的什么风貌来,介绍了一些有机和在地的概念而已,没写出知识也没写出有趣,甚至没有什么明显的生活态度。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一看就是湾湾的语言风格,内容比较浅显,格局不大
  •     挺不错的一本书,无论是排版还是内容,作者对生活的热情深入到这些细枝末节上。
  •     很棒!
  •     可能寫的是台灣的菜市場,共鳴比較小。但濃濃的生活氣息挺有愛。
  •     认真逛菜市场的男人是可以爱的。。吗?
  •     台湾博物学家的观点,从一个市场体察当地的风情、生态。可惜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菜市场的东西大多数是跨省运输的,谈不上什么本土性。
  •     我只能说我被微博的软广忽悠了,其实是介绍台湾的本土小吃,而不是文艺大叔精致接地气的逛菜市哈哈
  •     台湾有好多没见过的植物 作为水果、菜的也没听过
  •     一贯些细腻和温暖
  •     菜市场的逛法:http://book.douban.com/review/6540082/
  •     我爱菜市场。
  •     作者日常积累的一些小短文,适合闲暇时间偶尔翻翻。我也有逛菜市场的爱好,或许也可以写一写广州的本土食材。
  •     "一切不去菜市场的城市旅行都是假正经"
  •     激发了对菜市场的探索
  •     很久之前想看的一本书,无意中在图书馆碰见了立刻借了回来,原来讲的是台湾的菜市场---第一部分讲各个菜市场,有点走马观花,看得没有共鸣,后面写到细了,也有意思起来了。几十年只做一件事,只围绕一件事的专注力,现在实在是太少了。
  •     非常喜欢这本书,会喜欢很长一段时间吧。排版字体图片都是我喜欢的,除此之外,写得也非常好。很有食欲的一本书。大于蔡澜的那些东西。
  •     有点知识考古学的味道;此种“自然写作”很容易就面对一个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传统的自然性相对现代的人造性是否一定具有超越的意义?反过来看,现代的人造性对传统的自然性必然具有改造的意义,焦点却落在了改造的结果上。此外,过于强调物种的在地性,与大陆、南洋区别开来,是否也是对自然的某种“篡改”?
  •     一般般,而且集中在台湾一地。
  •     其实写的不错,台湾的农业发展也很值得推崇。只是,那些食材和小吃很多听都没听说过,很难有切身的感受。
  •     充满生活气息的短途旅行。
  •     在吃快餐点外卖成为一种风潮的现在,能够好好坐下来吃一顿饭已经不容易,更别说是自己做饭,细细探究食物之美了。这就是这本书的动人之处。
  •     一席的演讲让人大赞这位生活知趣的男人
  •     作者的用词也是好 有积淀的
  •     不確定一個男人該不該嫁的時候~就一起出去旅行吧!能夠一起旅行的男人~大多是能夠一起過日子的。如果這個男人還喜歡逛菜市場喜歡下廚房~就更靠譜!往往這樣的男人都會是特別特別好…呃,扯遠了~~~要說的是《男人的菜市場》這本書~挺好看的。
  •     台湾民间饮食文化、食材随笔。
  •     一个吃货的境界。
  •     前半本较好,后半本比较乏味
  •     还是《老味道》更为吸引人,可能因为许多东西都没有了吧。而这本写的就是身边事,比较熟视无睹
  •     精神可嘉。理念未必对。书无可读之处。情未见动人之感。
  •     有趣,我也很喜欢逛
  •     起个书名强调“男人”,我以为有什么大气的切入视角,结果还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和小情小绪。
  •     文不对题吧,内容也一般般
  •     选题都挺好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多用语是特别台湾化么读起来好累人好拗口
  •     平日也喜欢逛菜市场,喜欢菜市场的热闹和新鲜的果蔬,这让我有一种满足感,更喜欢烹制食物的过程。我想,可以仿效作者,做更多的工作,将这爱好坚持下去。
  •     为了情怀而情怀,太无聊了
  •     我爱菜场最温情。
  •     PCD应该推荐给更多庶民来阅读啊...
  •     诚意满满的一本书,虽然也觉得作者处处都想仔细做文章的地方有点点过了。但确实,看了书才发现,竟连水果也一直在改良,旧的果品已然不知不觉中被淘汰。人类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的这种作用是好是坏呢?虽然书名是男人的菜市场,个人以为更像书呆子的菜市场哈哈,透着一股文人的执着,求知欲,打破砂锅问到底…确实,还是需要这样的人来作这样的报告来引起大众深思的。
  •     台湾食物志,对书名耿耿于怀……
  •     #2014046#
  •     东城,这么贵幸好我接啦!文笔一般。
  •     名字有点哗众取宠,题材倒是我喜欢的。因为语言的原因,初读觉得涩涩的,读到后来慢慢习惯,终究也不畅快。台湾好多食物和我们的差别还挺大,叫法不同,读的时候没法做到一一考据,只拣自己喜欢的查了,没记住多少。作者极度追求天然和有机的做法我一点找不到共鸣,可能是因为穷……
  •     很有意思,吃货最爱
  •     关于台湾菜市场的田野资料,记录了市场与人,人与食材。
  •     介紹了台灣許多的風物,還有它們舊時的模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