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三恋》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32762347
作者:钟文音
页数:344页

一个人流浪,在远方 钟文音的旅行文学(转自萌芽)

钟文音的旅行文学钟文音的文字风格是如此浓烈,以至于第一次读她就能留下强烈的印象。其语言繁复,结构繁密,碎片式的意象层叠不穷,加上沉稳老练的行文,使她从一出道就收到了瞩目。她是一个非常多产的作家,自1998年出版第一本作品短篇小说集《一天两个人》起,已陆续出版作品20余本。主要作品有家族三部史《女岛纪行》《昨日重现》《在河左岸》,台湾百年物语三部曲《艳歌行》《短歌行》《伤歌行》,短篇小说《过去》,以及大量的旅行文字。陆续获得台北书展小说奖、《联合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创作年金、云林文化奖、吴三连奖、林荣三小说奖、世界华文小说奖等十多个奖项。这个出生于台湾云林的女子,高中时读黑塞的《悉达多》、《东方之旅》、在扉页上写下“尝试去过每种生活,不拘泥于某种生活”。她对旅行的热爱,或许此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1995年,钟文音赴纽约学画两年,期间的生活记录在《写给你的日子里》。这本日记体的作品真实记录了她两年间的生活动荡;1997年回台,于《自由时报》担任旅行版记者期间,她去世界各地旅游,文字都收集在《永远的橄榄树》一书里。之后,她更到巴黎、上海、墨西哥城、孟买、布拉格等地,留下无数旅行文字,如《情人的城市》《奢华的时光》《远逝的芳香》《废墟里的灵光》《孤独的房间》《三城三恋》等。此外,她的两本长篇小说《从今而后》《爱别离》也把旅行的因素融入到书里。旅行,是钟文音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远走他乡,以书写探索灵魂,作品既是游历的记述,也是情感的记述,这些特质是不是能让我们从钟文音的身上轻易联想到台湾另一位奇女子—三毛?的确,在台湾,已经有很多人称呼钟文音为“小三毛”了。一位读者说:“(钟文音)是继三毛之后,唯一让我们在旅游文学里,看到一丝丝人的味道和孤独寂寞况味真性情的作者。”也许是因为拥有同样一颗寂寞的流浪之心,彼此间的气味就相近了,两位女子的形象于是乎有了重叠。但在钟文音看来,她与以“流浪”为真名的三毛,是不一样的。钟的理解里,“流浪”是个很高贵的字眼呢。所谓流浪,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变身当地人,彻底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是没有计划,没有规程,没有太多准备就上路。真正的流浪的况味是要融入到血液里的。但她不是,她没有如此随性。“我不是彻底的流浪者,我对原乡有着很深的牵挂。”钟文音的走出,从来都是为了回归。她说她不是流浪者,她只是一个旅者;流浪者并没有想到要归返,但旅者却有个终点,“每一段长久的背乡旅路,皆以心灵逃亡始,以降服欲念终。”流浪是三毛的最爱,而对钟文音而言,书写才是她生命的根源。“我的书写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旅行,只是书写的土壤,是思想的促成者。她言,无论走得多远,多久,多长,哪怕已经跟当地人用同样的行动模式来生活,她身上还是有太多摆脱不掉的捆绑。可是,这重要吗?我们读钟文音,就跟读三毛一样,能让思想远走异乡,让心跟着作者去流浪,这就足够了。她以文字、绘画及摄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感性而又传神的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灵魂空间。台湾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瑞芬评价她:“孤寂、放逐、流动,个体与环境的歧异成了她书中主角的共相,成了沦落的意识追逐者,费力而郁闷,年轻而沧桑。”但这年轻而沧桑的灵魂,却获得了那么多人的喜爱。

【关于旅行】钟文音问答,转自《文艺风象•去远方》 2013年11月刊

 Q1、你曾经说你是“把阅读当作旅行,把旅行当阅读”,与此同时你也是一位作家,而写作本身也是在那个“用文字创造出来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关于写作与旅行的关系,你自己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旅行比较是阅读的立体化,阅读则像是旅行的平面想象。也可说是写作的养分之一,尤其是文化的建构与感官敏锐的培养,图像的田调训练等等。当然经过这么多年,我已经可以不需要旅行(但若有,仍是幸福的日常脱轨),我比较需要不断地回到书桌前好好写作(然而,生活困顿时,仍需要出走以活络思维)。      Q2、你曾经把写作比喻成“一个人的午夜嘉年华会”,这和只身旅行又有一点相像,在“相对性的孤独感”这件事上,旅行带给过你什么感触吗?   一个人上路的旅行,本身的孤独是因为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所以和一个人写作很像。但旅行更像是一种学习,一个实际的行动,类似云游僧,苦行僧。必须通过自己的「行脚」的实践过程以感知这个世界,而不只是运用知识。   而孤独是人生的本质,不旅行时也常感孤独,写作本身就是苦工,孤独上路有时候也颇折磨,二者都是甜蜜的折磨。      Q3、在《三城三恋》中你写道:“我恰巧厌倦了旅行,不是厌倦旅行的本身,而是厌倦了自我行为模式的重复。”远方对你来说,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呢?   远方有一种向往,当远方突然近在身边时,好像整个人太投入了,以致产生疲惫感吧。      Q4、那么在你心中,“旅行的意义”应该是什么呢?旅途中最容易打动你的又是什么?   人与人的遭逢,在旅途交到的各国朋友是一生的资产。旅程是思想的促成者,当转换时间与空间,还有转换交通工具,都会带给我思维的震荡。   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旅途上,人生就是一场大旅行,而「心」是最大的行李,感情也是旅途的丰收,也曾因为旅途中的爱情,而有萌生不再移动的时候。但基本上,旅行的重点是「行」这个字,就像修行,也是「行」为要,实际的行动就是旅途本身的最大意义。移动带来新的视觉,新的时空。且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思,而非是别人的经验,这是「旅行」行动本身的意义。      Q5、可以谈谈你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标准吗?什么样的因素会让你产生想要去旅行的欲望?   旅行和异国人的「灵魂私语」,「抵达生命与阅读的现场」,这是我后来认为旅行给我的意义。旅行不是观光,是一种投入在异国的生命现场。   我喜欢结合我心目中的文学,带着文学人物上路。   不是旅行把我带向世界的,是阅读,是阅读的力量把我带向缪思的现场,把阅读当作旅行,把旅行当阅读,平面与立体互为交错。我恐怕是看过心仪作家书房最多的人,一种执念式的灵魂探访。   不断用书信扣问自己的终点,在异乡重重跌入文学的乡愁,曹雪芹、张爱玲、林徽音、徐志摩、鲁迅、巴金、叶石涛、钟理和、赖和、沈从文、莒哈丝、卡蜜儿、西蒙波娃、安娜.梅迪耶塔、埃米莉.狄金生、芙烈达.卡萝、卡夫卡、孟克 杜斯妥耶夫斯基 普希金 托尔斯泰 安娜阿赫玛托娃 佛斯特、狄更生、雨果、巴尔札克、吴尔芙、普拉斯等等。当妳与他╱她们开启对话,我也借此一步步涉入其间。我竟走访过这么多作家的(灵魂)遗址现场….      Q6、在迄今为止去过的那么多“远方”中,如果要挑一个最美的画面来回忆,那个画面会是?   黄昏之后,我就走进我的画室,在纽约的艺术家工作室回想我年轻时在这里的青春岁月吧。   就像「写给你的日记」,一个旅人望着另一个旅人。      Q7、“再也不想再去了”的地方,有吗?   没有,每个地方都有值得一看再看的不同「面向」与「细节」,何况人事物地变迁,不同时间去会有不同想法。      Q8、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请与我们分享一件在那次旅行中最为感触的事吧?   应是南非吧。在克鲁格国家公园和老虎狮子大象近距离的感动,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还有当地的导游都很帅,呵)      Q9、在你“有生之年一定想要去一次”的旅行清单中,还未到达的最远的目的地又是哪里呢?那个远方有什么吸引着你?   想去北极看北极熊,看冰川融化的生态危机,暖化现象造成的问题。我现在很关心环境生态。      Q10、如果有一天你将停止旅行,你觉得会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走进日落书房,在黑暗里,坐拥世界灵魂。(我过去经典的阅读情人,与当代最好的写作对手也都伏伺在此,只要一思及此就会觉得既美好又荒凉,书架的灵魂顿时化为血色的荒原。)   世界很大,我的步履行得很远,在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每个落日里,我总是想要回家,回到我的世界——我的窝我的书房,这是我的美丽陵寝,也是我的百忧解。房间阴暗,只有文学的语言被光晕照亮。离开是为了回返。移动是为了窝居。


 三城三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