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305116339
作者:葛亮
页数:266页

作者简介

少年时的锋利﹐尘埃落定。阅历人生﹐体味文字的温度与厚度。香港故事。
张爱玲一本《传奇》﹐是写给上海人看的香港故事。葛亮的《浣熊》﹐带了异乡的体温﹐是写给所有人的香港。
这城市的繁华﹐转过身去﹐仍然有许多的故事﹐是在华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间﹐等待你去触摸。任凭中环﹑尖沙咀如何“忽然” ﹐这里还是渐行渐远的悠长天光。山下德辅道上电车盘桓﹐仍然也听得见一些市声。
——葛亮

有评论称这是葛亮“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作品。每一颗饱受煎熬的心灵,都是一头暴躁咆哮的猛虎。而聪明成熟的体制懂得怎样麻醉猛虎,研磨它的剑齿、修剪它的利爪、甚至摘除它的荷尔蒙腺体。时代的“进步”似乎就汇集于这种手术的冷静与不动声色。然而,再娴熟的手术也会发生意外,这部作品致力展现的即是一例。
——2012年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授奖辞

书籍目录

自序:浣 城记
浣熊
猴子
龙舟
杀鱼
街童
退潮
告解书
德律风
竹夫人
附录:文学中的南方——苏童、葛亮对谈

内容概要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作家、文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文字出版于两岸三地。着有小说《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2012年以新作再次获此殊荣。


 浣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现在的很多书,很多短篇小说,你乍一看,你不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许是现在很多人都自诩小说家的原因,他们的情节他们的文字总是带着报纸复印的味道。有感情也有技术,但是或许过了很久你会忘掉。如果硬要比喻,葛亮的书,就像是带着手温的情书。其他的和他比起来不过是群发的短信。葛亮笔下的香港很小,很小。一个胡同,一个海边的小村,一个破旧的筒子楼。但是对于里面的人来说,却大的让人彷徨和模糊。他不动声色的调集起看者的所有的感官,所有人像是被麻醉一样,就这么一刀刀的切到你的心脏。在他的文字里,香港是带着海边的风,下雨天裹着湿冷的氤氲,人潮涌动的地铁里面总是穿行着烦躁的风,闪着红灯的马路上永远走着带着透明的伞,在雨丝里面找到呼吸缝隙的人们。破旧的筒子楼带着上世界八十年代的生锈的吱嘎声响,在每一个下雨的夜晚,溅上雨滴的窗户里面总是关着一个忧郁的人。在所有人都觉得繁华的香港,只有他一个孤独的蹲在街头,满脸冷漠且怜悯的打量着过完的人,所有人的道路都不相同,但是似乎都通向孤独的大门,只进不出。不同于西西的《我城》,不同于西西的生活的琐碎,葛亮的香港带着南方的咸湿和冷色调。每一个人独一无二却随处可见,好像刚刚走过去的那个人就是葛亮笔下的那个孤独的人。“女孩走进来说,你住这里?我点点头。她的眼光扫一圈。问我说,你喜欢Beyond?墙上是一张放大的黑白海报。海报上的黄家驹嘴角有笑意,眼睛很严肃。我说,还行吧,这是我哥哥留下来的。这张海报上已经有些水渍,是连月的阴湿天留下的印记。曲曲折折。我看过去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昨天刚刚贴上去。耳边有光辉岁月的旋律。”
  •     我一直更喜欢葛亮的短篇小说。前段时间还向朋友推荐了他的《七声》,结果朋友看第一篇就在办公室哭了。如果我没记错,第一篇《琴瑟》写的是葛亮外公外婆的故事,没有跌宕的情节,有的只有真情流露。而《浣熊》中的故事应该大多是虚构的,里面有骗子、妓女、明星、偷渡客……《七声》写葛亮的家乡南京,《浣熊》则写他现居的城市香港。在这本书中,葛亮最强的是把他擅长的那种古典式语言与香港的俚语结合,且不让你觉得突兀,整个融合得很好,立刻在小说中成功营造出香港感。这种感觉,此前亦舒给过大家,只是看完了她的书,可能你也不会记得故事到底是讲了什么……我喜欢书中第二篇和倒数第二篇(真是够二的),《猴子》与《德律风》。《猴子》用一只猴子的“逃离”动物园事件,写了好几个故事,串起了香港各种市声人情。而《德律风》更是巧妙地用德律风连接起两个“对面不相识、谈话永未见”的男女,他们在茫茫然大世道里的渺小命运。就像看了王家卫电影我才知道凤梨原来就是菠萝,我也是看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猴子在粤语中叫做“马骝”,那刘德华《开心的马骝》唱的原来是“开心的猴子”呀?但不得不说,葛亮还是写略微古典的东西感人呀。最末那篇《竹夫人》,娓娓道来,水波不兴,但却在结尾处让人鼻酸。他在这本书中的结尾都特别的突兀,但这种突兀又好似故意的匆促告别。说的大概也是在这个大都会里,结局并不重要,不过是一个交代,及时行乐才最重要。而双鱼男果然很会谈恋爱,至少葛亮笔下的人都特别会用言语引起初见面的对方进一步交往的欲望。比如《浣熊》中男女主角之间的迂回,你退我进,你进我退,就像在跳探戈。再比如《猴子》中已婚富商问女明星:“为什么没说过,想要个名分?”“我想一想,说,怎么没想过,我想要个名分,是你心里的‘小女孩’。”真是太会聊天了!所以强烈建议,有必要把“恋爱教科书”这几个字印在腰封上。
  •     两年前读了《七声》,一下子被吸引。若剥去所有文学作品的外衣,最吸引人的,永远是感情最为真挚的那一些。再看《朱雀》,05年来南京读书,至今八年过去了,向来也未正视过自己对南京这座城市有怎样的感受怎样的感情。读了《朱雀》,却颇有一番荡气回肠的感觉。这次《浣熊》在先锋签售,自然是要去的。拿到书发现有三四篇是《德律风》中已收录的,有一点失望,再一想便释然,都是优秀作品嘛。现场有个男生提问,陈升有句歌词“唱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提问者改成了“写书的人假正经,看书的人最无情”。问题抛出来,看葛亮有那么一点点“如临大敌”的感觉,最终讲出一句“其实我觉得我还是挺真诚的”,这一番场景还真的挺逗。也许葛亮是太紧张了,若未感受到他的真诚,又怎么会来到现场呢?写书的人“假正经”,不如说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一种代入感,由此才能够抒发出最为真挚最为动人的情感,浑然天成。不过看书的人最无情倒不知道如何解释,读完感动完便抽离了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啥玩意儿
  •     写香港的葛亮有点陌生。
  •     看了他的谜鸦就特意找他的书看 为什么这本没什么感觉- -
  •     一个南京人笔下的香港
  •     《浣熊》最终的呈现效果是层次不齐的。里头写的最好的三篇小说,个人认为是《杀鱼》《德律风》和《竹夫人》。葛亮很擅长用语言、断句、词句的排列方式去营造一种独属于香港的氛围,在环境塑造上他是成功的。但整本书的很多个故事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葛亮似乎想表达很多东西,但都没有表达的足够清楚。这种太想表达的欲望,使得某些故事看起来有些故弄玄虚。
  •     补充标记
  •     尽管知道小说是虚构,但还是惊讶於他能把别人的生活写得这么好。
  •     大概小说家总有一点划地封王的野心,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上海,以及葛亮的南京和上海。葛亮年纪轻轻,文字却老道的让人惊艳,他笔下的香港,戾气惊人,情欲翻滚,人生大概是无奈和更无奈的对比。然而一切娓娓道来的文字,不暴力,不下流,从容淡定,读起来总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欢喜热爱。
  •     几篇故事还是不错的
  •     9篇短文,前8篇基本都是香港世民的普通生活,最后一篇竹夫人却回了南京。
  •     葛亮的小说比较细腻
  •     《浣熊》第一次通过真本书知道作者,故事很吸引我,尤其“龙舟”一故惊艳到我,再次拿起书本回味。
  •     还好我是广东人,可惜我没去过香港。
  •     写香港的短篇小说集,相比写南京的《七声》,因为我对香港粤语不甚了了,所以阅读体验也下降了。。。
  •     没标过?还是db又..总之这摆脱了朱雀长篇撑不起来硬拆笔力弱的 去过hk能感到,签名还写错地方
  •     从南京到香港,又是一座城的暗流涌动。2014-8-4
  •     9' 2016/12/30~31 3h40 曲折和黯淡中的和暖。是在读的过程中会觉得很厉害、感染到其中气息的小说集。
  •     看完七声再看这个,会觉得差强人意。没有超越七声的水平。
  •     很地道的香港,在长洲岛,在庙街
  •     葛亮的小说特质很明显,文字超美,但是薄情,这一香港系列的短篇更是如此,大抵可以说是小众了吧,当然一个作家可以驾驭或者想象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笔端实在太妙,女版的张爱玲么?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最近的心情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为在平凡的生活也能够过得很有意思,所以对于这份记录的薄情有些排斥,可能最近适合看路遥吧。
  •     果然是关于一座城的小说,如不是懂粤语,有些话还真不那么好懂。香港很小,说的是面积。香港也很大,说的是里面林林总总的人们。但感觉还是不如《朱雀》,还是长篇过瘾。
  •     【4.5】葛亮是「Nice_to_meet_you_in_JLU」这个Tag的滥觞,在图书馆遇到「七声」的那种幸福感至今印象深刻,从那时开始对葛亮留了意。「七声」写南京,温润厚重;「浣熊」写香港,凌厉匆促。完全不一样的文风一开始让我很不适应,不过城市自有其本身的气质,异乡人的视角处理是难题也是机遇,回过神来之后觉得葛亮处理地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在我这种不了解岭南文化的外地人看来,「浣熊」写香港颇得港味,虽然不习惯,但确是我心中混合了冰冷与温情、市侩与从容的都市。尤其惊喜的是最末一篇「竹夫人」再回到南京,葛亮写这样老派的东西真是好,绵长悠扬,举重若轻。
  •     香港作家的书,写香港人一些的生活。有一段,关于声讯台的描写,让咱想起了以前打168电讯,倾听某知识的回想。
  •     写了一些非黑即灰的故事,像小剧本一样。
  •     算好看的小说。但是总觉得欠点儿什么,以及,国语叙述中偶尔的粤语对白很别扭。
  •     几乎全篇短句,浓墨重彩的情节,关于出轨,性,死亡,都是生活的黯淡,背后的曲折。现在的我,更喜欢的是汪曾祺的文字,个人喜好吧。至少懂得了“阴功”和“黐线”两个粤语词汇,还有最后关于南北文学的访谈受益匪浅,以上。
  •     在《鲤》上看到一章节,就喜欢上了这样半纪实风格的文体。就是第一篇文章《浣熊》跟《鲤》独立出来的不一样结局,看得我懵额了。
  •     不错的小说 印象最深的是《龙舟》这一本写香港的短篇集子很有上个世纪港片里的那种味道(无法描述
  •     你我皆孤独,却仍需前进。葛亮的文字依然清冷,只是少了些内心戏。
  •     觉得有点像鬼故事
  •     作者的内心还是比较孤独吧,也是奇诡的。在大陆文化与香港文化中生存,生活的艰难,人情的淡漠,无处诉说。也写男生年轻时期的冲动,。写的是不同的主角但也是作者的投射吧。
  •     套路太多,技巧太重。
  •     港真葛亮还是写短篇吧,或者写现代的,憋老写民国啦!!一写民国我这个贫下中农的后代跟葛老师这种清贵的世家子弟之间立马有一道深深的阶级鸿沟撕开来,人家还想多粉几年……
  •     看了街童、浣熊等几片
  •     被惊艳到了
  •     写出了香港的那份戾气,像他说的,“在华服包裹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间”。
  •     莫不精心地看到 从此变书迷
  •     今天发现,初中心心念念的一个短篇(想到要长大了买下版权拍成电影)竟然出自高中以后最喜欢的当代作家。那时候葛亮还不叫葛亮,叫Allen G。我也是今天看“北鸢”,一个和当代香港完全不着边际的小说时,一个激灵,似曾相识。翻出那本珍藏了快十年的小说,上网一查,果然出自同一个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短篇文字还不错
  •     这是葛亮看到的香港,却不一定是葛亮亲身经历过的香港。
  •     有惊艳到我,书店无意中淘到此书。
  •     不很喜欢的style。居然也看完了。在各种故事间穿梭,却都看到的是悲情。多少感觉有点刻意。
  •     读前面几篇香港的故事有种我在偷窥的感觉。最后的竹夫人,结束的恰到好处,又似平地一声雷,让人唏嘘。故事都是耐看的,有成长的烦躁,也有世事的无奈,总归都是人生百态。
  •     啊本来想着是短篇就看一篇再去写稿……结果……
  •     同样是写人物,《浣熊》多了一分阴暗和灰色,但是感觉又没写到点上,三星半
  •     读的葛亮第一本书。浣熊终于是将我心底摇摇欲坠的堡垒席卷成一片狼藉。
  •     学院派出身,写作技巧可以算得上出彩,然过于讲究技巧,情不到位。 好多篇读来只能算是好故事,但疏离的旁观,看过也就看过了,没有回味。比如开篇的《浣熊》,收篇的《竹夫人》,结构精巧,一步一步的引入真相,以高潮收尾,结局似又能引出一篇旁的故事,只可惜全篇情绪都刻意收着。 又有一些中规中矩的,如《杀鱼》、《德律风》,情感舒展开了些,但故事就有些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了。 《街童》和《告解书》是写的最好的两篇,情能引共鸣,故事有曲折,只神略散了些。
  •     不喜欢。这个时代才俊们的文字,精于营造,长于细节,富于质感,就是没有节奏,没有温度。
  •     没有什么比读到一本烂书更感到烦心的了,一星都嫌多,只读了浣熊第一篇就读不下去,文字造作,情节烂出了水平,感觉在刻意地模仿一种风格,没看过他写的其他的书,只针对书不针对人!
  •     多数篇目是喜欢的,《告解书》说实话没太看懂。与本书同名的《浣熊》一篇最好,《杀鱼》次之。感谢葛亮老师,度过了一个茶味的下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