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水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2326793
作者:朱卫国

作者简介

记录了作者“我为书狂”和对世道人心独到观察、描摹的心路历程,既有“我观”,也有“观我”。作者往往追求“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文字境界,因此,有些篇章别具一格,颇堪玩味.。

内容概要

朱卫国,1963年生。从小偏食。读书、写作亦然。业余时间喜欢写些小随笔、小书评,也写诗歌、小说。工作时间写些新闻作品和论文。发表文字以小书评、小随笔和新闻作品居多。


 风行水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有时候,我写——关于朱卫国《风行水上》人们在各种方式中生活、说话,有一部分人用写下或敲出的文字发出声音。这很不好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如此。也许就是一种惯性。当阅读逐渐形成习惯之后,写作就也成为了一种惯性。与其它的习惯稍稍不一样的就是,这种惯性能够带来内心的舒展,同时也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这就是有人表达得更好。对这一点,很多人不以为然,总说:写作不是一场竞赛,写作,就是写出自己想写的。这似乎把文字这张大饼摊薄了,但最终与理解写作无济于事。首先,写作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而阅读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很显然,写作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在同一个时代,潮流通常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这造成了很多人对很多话题共同的兴趣。朱卫国这部《风行水上》,至少记录着一座正在日益膨胀的城市一种阅读的轨迹,当然,在前互联网时代,这轨迹更清晰一些。互联网淹没一切之后,甚至游戏本身也成为阅读之后,这种对阅读的追踪和展示就困难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却也可以什么都不再读。用看见消灭了读;用全身的紧张代替了平静的琢磨。那么,我们把前互联网时代的一些关于阅读的记录保留下来,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平淡无奇的回忆了吧。作者甚至自己这一次在通读下午茶书系其它作品时,也时时感到,捧书阅读绝不仅仅“消费”某种有用或无用的内容,书作为人类一种伟大的发明,还应该延续得格外长久些。作者走过的地方并不多,就像他读过的书,但他格外留神的,还是有些独特之处。比如有一年到庐山,他就为发现陈寅恪一家曾经居住的山岭而兴奋不已,在庐山那几天,他一有空就去看那座现在已经有人居住的洋房,为此,他写下了他自己颇为满意的文字。还有,就是关于画僧懒悟,这个笔墨可以无限玩味的画家,几乎每一笔都可以长久地阅读,甚至对之长久的思索,他感到这就是所谓的生命的慰藉吧。懒悟,是作为一个画家而把人类文化创造的秘密洞穿了,但他并不以为然。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让人们沉默。知道了很多,但是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却是沉默,遗忘的沉默,拒绝的沉默,同时也是让风吹动的沉默。我们能够写出让另一个人砰然心动的文字吗?特别是当另一个人感到心里空荡荡的时候。这大约是作者的追求。不过,那些书中的文字开始出现的时候,也仅仅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写的惯性,只是时过境迁,当众多的文字拥挤在一本书中,或许这其中有点这个意思。《风行水上》不是一本一次性写出的书,它是过往或平静或躁动的时光的沉淀,如果你暂时从新奇刺激的游戏或耸人听闻的新闻中冷静下来,读上几行,或许有点意思。也仅仅有点意思而已。世界,就是因为自我推荐而存在。很显然,一本朴素的书,也只得随俗,像波浪、菖蒲和荷叶的摇动,因为自我推荐,带来了季节和生命的清风。
  •     故纸堆里探寻文化之美               文/张宏涛晚上睡觉前,随手从床头书桌上抽出一本文化类的书想尽快进入瞌睡状态,没想到,随手翻开,却欲罢不能,一口气把这本270页的书看完,已经是凌晨两三点了。该书就是专栏作家朱卫国的力作《风行水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该书共分两辑,第一辑是文化散文,第二辑是书评。因为爱读书,所以我先看的是第二辑,想看看作者怎样评价其他作家的作品。作者的书评很有特色,因为他熟悉这些书的作者,很多还都是多年的朋友,所以他不仅评书,还讲各个作者的故事。比如他评论王世襄的《锦灰堆》时,不仅解释了书名是“人弃我取的小物件”的意思;还告诉我们,王世襄对明代家具、竹刻、葫芦、佛像等很多不被人重视的五花八门的东西,刻意搜讨,耐烦解析,力求融会贯通,并将典籍和民间高人的独得之秘互相印证,这才著成此书。此书让广大读者也由此生出许多爱怜之心,觉得祖国文化渊雅无比,内蕴无穷。他给范笑我先生的《笑我贩书》写的书评,则让我们知道,范笑我是性情中人,以一己之力,来担当许多人的心灵寄托和梦想。他以发掘嘉兴昔日的文化沉积为己任,引发众人对嘉兴名人名胜的关注,保全了很多文化古迹……另外给孙犁、黄永玉、俞平伯、陈寅恪、废名、吴宓等众多名人雅士的书评也都让精彩异常,大长见识。第一辑的内容则让我不由得想起郑板桥的一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仿佛从传统中走来,带着古典文化的美。比如作者写“霜”:霜是中国的文化符码之一,诗人的符码,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像“月落乌啼霜满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个霜字,落满了中国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很有些清寒的味道。这清寒,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作者写青苔,就从清代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开始,接着写宋代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唐朝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最后上溯到南朝江淹的《青苔赋》:“至哉青苔之无用,吾孰知其多少”。由此,我们自然明白,“从前的诗人,是以不能领悟青苔的美丽为耻的。”作者还以十篇文章的篇幅描绘了他心中的十种美色:顾盼神飞、见之忘俗的顾盼之美;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恬静之美;让艺术家惊讶的青丝之美……看罢该书,犹如痛饮了一场美酒,躺在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我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走进了一个古老的茶坊,各个朝代的文人墨客都聚在这里吟诗论道……本文已发牛城晚报,11月22日
  •     我刚出了一本《风行水上》,很是兴奋。就约了一个文友写了一则书评,文字美雅,写自己“植物控”的部分,一如她平时的写作,平淡中藏着奇崛。可是,谈到我写作的部分,立即正襟危坐起来。我跟她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书评。我想要的书评,是哪怕只翻看了其中几篇文章,然后写触动她联想的文字。说严重点,是一点启示。别人的书,每每读来都会带给我很多启示。思想上、文字上、美感上的启示。当然,我的文字达不到给别人带来启示那样庄严的境界,但是我想,翻看之际,忽然抛开我的书,想点别的,应该是有的吧。如果写下废书而叹,眺望窗外,信马由缰的几缕思绪,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读书并不多,也不是用读书来做学问。我读书就是用来消遣时光,然后胡思乱想。很多人看不起胡思乱想,这是可以稍稍打破的。但凡觉得读书有趣的,其最大的收获,也无非就是自己也可以胡思乱想了。谁说胡思乱想,就是废名、就是黄永玉、就是张五常、就是杜拉斯们的事情,就是更远的古代《五灯会元》、《世说新语》中众多稀奇古怪的人物的事情。人是思想的芦苇,芦苇在风中的摇曳,也就是胡思乱想的一种飘逸吧。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的耳机里传出的就是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世界上最干净、最宽广的水流之一。如果水在流动的时候,就知道它在流向大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基本上就定义了水的本性。这样一来,世界上的水,除了已经在海里的,就可以分为:知道流向大海的水,不知道流向大海的水。写作亦然。世界上有大作家和小作者之分,但是,还有另一种分法,就是流向人心的文字,和不流向人心的文字。我们作为一个哪怕是卑微的写作者,最起码的追求,就是给自己赋予一种可能性:写下一些流向人心的文字,哪怕是只流向一个人的心灵,自己的心灵,也会在某个时候,激起或绵长、或悠远的回声。一如勃拉姆斯的音乐,就是经得起时间冲刷的声音。实际上,在通常的看法中,都认为文字就是表达一种内容,或者也还用些形式作舟。但文字,不仅是诗歌,就是散文,也应该有接近音乐的韵律表达。最著名的,要数王道乾翻译杜拉斯的文字。到底王道乾翻译水平如何,人们是有争论的。如果有人连王道乾拿捏文字的韵律感也不承认有,我就真的难得一看了。因为,你只要静下心去读,虽然是翻译文字,但那种穿梭在字里行间的韵律感,也会异常分明地感觉到。我们经常看书,也尝试着写作,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的叙述语调,当然求之不得。不过,即使是退而求其次,能够模仿一些作家的语调,那也是很好玩的。这部《风行水上》,写作时间跨度很长,可以较为明显地感到,不同的篇章里,有不同年代的渗透和沉淀,但是,都不那么明显。因为,我并不是想驾驭或者能够驾驭,那些与时间和变化高度相关的大题材。毋宁说,也就是在一些简单的描摹中,试图获得对一种叙述语调的把握和实践。没有人在根本上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还在用文字进行写作。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加入人数不多的一群人,并且保持对某一种独特叙述语调(韵律)的热爱。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过于含蓄的手法看一两篇还好,看一本我可看不下去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