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英国情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9962344
作者:虹影
页数:296页

作者简介

裘利安•贝尔继承了家族的自由主义和放荡不羁,在爱情上极度自由,不考虑一般意义上道德和婚姻关系的束缚。他对二战前欧洲的沉闷感到失望,决定到中国来参加革命。于是,他写好遗书,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请来到了中国。
然而,还没等他开始革命的准备,他已经被系主任的夫人闵所吸引。两个人之间萌生出了一种强烈的爱情,但是闵始终不愿意和裘利安•贝尔发生关系。正在裘利安感到失望的时候,闵忽然邀请他去北京。到了北京之后,闵完全展现出了她的另一面:一个修习房中术的、妖媚的,带有浓郁而古老的东方美的女性。
在闵身上,新文化和中国的古老传统交叠在一起,一个新文化的女性保守自持,一个古老传统的东方女性大胆开放。这种几乎是双重性格的存在更加深刻地诱惑着裘利安……

书籍目录

开篇之前
a 遗书/1
b 那个地方叫青岛/6
c 烛光晚宴/16
d 只好梦中遥望海上的灯塔/34
e 我不能像渴望海洋那样渴望你/53
f 在火车上读她的小说/58
g 北京梦境/64
h 修行爱和欲/74
i 中国丝绸/87
j 试妻/93
k 第一次见到艾克顿爵士/98
l 让我们上香山/101
m 螃蟹的美/107
n 战争将至,拿走我的心/116
o 还有我们的青岛/125
p 虹的形象/144
q 还是渴望海洋/154
r “不嫉妒”/165
s 走上正轨/177
t 与易在一起/182
u K是第一/197
v 因为龙舌兰花开/200
w 让我快快看到你/211
K给裘利安的诗
附录
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220
走进裘利安•贝尔的情感世界/228
答杨少波八问/233

编辑推荐

《K-英国情人》编辑推荐:相见的时候千言万语压在心头,无处诉说,满腔的情感最终只能幻化成床上的一声呻吟,而分别之后,彼此只能用揣测和想念来维持感情。爱情也许就是在不知不懂与痴迷等待中香消玉损,是遗憾,也有美好。

前言

这本小说改得最少,想得最多,仿佛一提笔,所有文字就在那儿。    都知道这本书以前叫《K》,国内最早版本是花山文艺社出版的,也都知道被长春法院禁掉,也就有了法院同意出的春风文艺社的《英国情人》版本。    当然各种盗版最多,在我出的书里位于第一名。    这次修订,主要是荷兰卡桑德拉电影公司拍电影,我在意大利度假,有时间再读了一遍。    在东西方数十载,有耻辱有羞愧,胜过那荣誉,像琥珀里的蠕虫,谁能知晓生命存在的秘密?    惟有时间,也会有这么一天,这本书会以《K》之名,重新在国内出版。

内容概要

虹影,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2001年评为《中国图书商报》十大女作家之首,被《南方周末》、新浪网等评为2002、2003年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上海之死》等。现居北京。《K—英国情人》被《独立报》评为2002年度十大好书之一。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1997年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多部长篇小说被译为30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章节摘录

那个地方叫青岛轮船靠在青岛的小港码头,抛下铁锚,裘利安提着行李箱跟着旅客下船来,跳板刚站定,裘利安还未反应过神来,一辆人力车就到裘利安跟前,说了一大串奇怪的中文,夹几个大概算英文的词,他只听懂两个词Please,Sir。这车夫年轻的脸,很诚恳,给他一个好印象。以前在关于远东的纪录电影中看到过有这么一种人拉的出租车,不免有点好奇。于是他跨上车。但他这么大的个子,一落座,车子就叽哑一阵乱晃,显然不是为他设计的车。这中国苦力短衫短裤,穿得还算干净,但是背脊佝偻,拉车的样子,他看不下去。或许每个中国人力车夫都是肺病相。他想跳下车,让这病人拉着他,有些过分。这情景肯定很像“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漫画。可是,一旁的车夫正朝这年轻人吼叫,他的车夫想必因为拉到生意,正在得意地回嘴。一看这局面,他只得留在车上,不能让他的车夫失望。这是个傍山依海的半岛城市,海水伸入丘陵,留下一个手掌之形,可进可退,非常自如。据说这山城近一百万人,两三千年历史,但裘利安以前却从不知道这个叫Tsingtao的城市。漫长的海岸线曲曲折折,岬湾相间,附近小岛或成串或散落于海水之中。整个老城区,人口稠密。人力车在栈桥上行驶,涛声夹有轮船的汽笛,一边是不同开头的海岸线,一边是欧式小房子,开着各种各样的花,山间茂密的树间偶尔会显出一个个颜色鲜艳的瓦屋顶,有点雾气,却感觉空气里的海腥味好闻。山峦起伏,中国寺院和西式教堂相衬,那金色尖顶端的十字架,在烟岚中变幻。他发现商店都开着门,因为店铺大部分没有窗子,柜台向街敞开,店堂里挂的干肉条、干猪腿。好多店有装饰得金碧辉煌的神像,披红戴金的神仙,肥胖肚大的男菩萨狂笑,长圆脸的女菩萨发髻高耸。街上市民有穿中式长衫的,有穿西装的,有半截中半截西的,各式各样。一身破烂要饭的人,也不时可见,不过好像没有伦敦东区那么多。陌生新奇的街道,使他忘了被人拉的不安。人力车费力地上了一个小山坡,便跑得挺快,赶上前面一个喜庆的队列。鼓敲得有板有眼。西式乐队,像模像样,奏出的曲子,他却从未听到过。最后出现顶八人抬大红缎轿子,配有五彩灯,色珠穿成凤朝凰图案居于轿顶。奇怪的是,轿子三面嵌有大镜子,镜里人头拥攒,照得轿子热闹非凡。人力车夫也许是自己图看稀罕,也许炫耀他的这个洋人顾客,尽钻空处,不一阵就靠近了花轿。这时裘利安看到了摇摇晃晃的镜子,自己明显与周围人不一样,个子大,头发姜黄,鼻子大,眼眶凹。看热闹的人不知在喊什么,肯定是嘲弄他的话,笑成一片。从香港,到上海,再到青岛,西方人并不罕见,人们也不稀奇。他明白,人们稀奇的是他在花轿上闪闪忽忽的脸。“你这怪物!”他对镜子做了个鬼脸。生机勃勃的街道使他很高兴。这时,车夫高声叫喊:“小嫚好盘目,小嫚好盘目。”一街人也点头跟着喊。裘利安听不懂,但他明白那手势,半举在空中的手,竖起大拇指——无非是说女人漂亮,新娘就得让人评论。车夫干脆慢下步子。原来新娘也按捺不住,偷偷揭起红盖头,掀开一边帘子,从轿子里露出一角脸,看他这个洋人的热闹。车夫手指帘缝中新娘的脸蛋,说“小嫚,好盘目。”满街都笑着应和“小嫚,好盘目。”他和新娘对了一下眼睛,不明白这小女孩子漂亮何在?胭脂红得有趣,一头都插满珠花宝玉,粉亮亮的人儿,帘子掀得更开了,想必是个娇惯的女儿,竟敢在婚轿上露脸。他觉得像吉尔贝与苏利文的轻歌剧《天皇》里的姑娘,从伦敦的舞台跑到青岛的街上。小嫚好盘目,他跟着说,相貌好,女人漂亮。快接近目的地,他才意识到来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或许还可以另有一个结果:艳遇,异国情调,瓷娃儿似的。当然,他来中国目的不是为女人,不过,为什么不呢?并行不悖。自离开骚桑普顿,漫长的航程,他一直在写,写一篇长文《论无产阶级与诗,一封给C.台路易斯的公开信》,他一点也未觉得离开了西方世界。文章写完,船过了印度洋,他才觉得应当学点中文。找到一个中国旅伴,每天教他一个小时中文。他想象中文字的图案,记住两百来个字和几个最简单的句子,应付一下而已。乐队大鼓有节奏地敲十下,然后连敲三下,渐渐地那节奏落在了身后。人力车终于脱离了人群,不过拐过一个十字路口,就是八关山山角。他让人力车夫停下,多赏了几文钱给车夫。他提着行李走上石阶,路上落满鲜花瓣,菊花最多,他喜欢这气味。他补读过一些中国习俗之类的书,如果没错,这几天该是一个登高采花喝酒怀念亲友的节日。十月初的天气,竟然丝毫感觉不到暑热,气温适人,算是上帝开恩,天高气爽,一接近国立青岛大学校园,石墙庭院渐少,不过植满花草,绿阴也越多。裘利安几乎不敢相信,他的住所竟是一幢独立两层德式小楼,前有庭院,后有花园。国立青岛大学每位教授都配有这么一幢花园房子。整个大学圈用了大半个树阴葱绿的小鱼山坡,绿瓦银墙,高低错落,面朝波光斑澜的海湾。他到达时已近黄昏。门卫给办公室打了电话,不一会英文系主任郑教授就急急忙忙奔来。他在上海上船时从旅馆打了个电话给郑教授。郑教授说要来码头接他。他坚持不要。郑教授像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长相斯文,个子却高大,穿着长衫布鞋。英语说得很好,明显是学的“皇家英语”。校方代为雇佣的两个仆人,原来已经在校门口等了他很久。他们扛着裘利安的行李。郑教授说有事先走,晚上英文系的同事设宴为裘利安接风。裘利安的房子家具齐全,收拾得干净,有地毯、壁炉、沙发,中国人喜欢盆花,都放置得不用再摆布。全白的墙和天花板,太白了一些。他一向对居住不挑剔,但颜色不顺眼,却会使他皱眉。他的画家母亲和她的男友邓肯格朗特永远在不疲倦地装饰,涂弄墙壁,这是家族毛病。而这幢白房子,建在山坡上,望得见山坡下一片青蓝盈盈的海水。从窗口俯视广袤的黄海在夕阳下变换色彩,几乎是地中海式景致,他再挑剔就过分了。热水准备好,他到卫生间洗澡,真是不可思议。想起他在南京教育部副部长杭立武那里取到聘书,上面写着一年九百镑年薪时,他简直控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他从未赚过这么多的钱。父母一辈,生活方式也从不是贵族式的。弗吉妮娅阿姨每次买点东西,都要痛苦地犹豫半天,家里汽车也是有的,却是二手货。父亲克莱夫祖上经营矿业,但他的钱很少花在家里。他们一帮人中,只有凯恩斯积累了不少财产——不过这个半社会主义者的钱只用来买画,资助俄国妻子的芭蕾舞团。他从小没把钱当回事,但也从来手头没有大笔钱,现在年收入折合成九百英镑,而且不交税,每周只教九至十二小时的英国文学课,着实吓了他一大跳。房租三十美元,两个仆人付得实在太高,就由于他们会讲点英文,二十五美元,而一般工人一年收入才十二美元。食品一个月不会超过三十美元。这么一算下来,他感到自己手头从没有这么阔绰过。这不对,这不公平。到中国教几节课,竟然比英国教授还挣得多!他不无恶意地想,当局肯定知道他来中国的意图,才以如此优厚的待遇,驯化他成为一个布尔乔亚。我在中国会成为一个面团团的资产者,这想法使他兴奋起来:肯定能让母亲的朋友们大吃一惊。他用毛巾裹住身体,用刀片对着镜子刮脸。头发一长就微微有点鬈曲,他怀疑此地的理发师能否对付这种怪头发。他是另一个哥伦布,找到了金银铺成的东方,豪华美丽的古国神州。仆人上楼的脚步,敲门声。裘利安不快地问什么事?仆人说,先生,七点整有出租车在山下等来,他来提醒一声。裘利安走出卧室,两个仆人一般高矮,毕恭毕敬地等着他。今后就要跟这两个家伙住一屋!管家的四十来岁,一颗痣生唇边,嗓门粗走路慢,英语怪声怪调的,难懂极了。他的中国名字太难记,叫他巫师吧;年轻的嗓门细些,眼睛灵巧,田鼠,肯定是个田鼠。巫师说他已按郑教授旨意在车行订了车。他让贝尔教授放心,到时了,他会叫他。先通知他,是让他有个准备。“准备?”裘利安不解地重复。“先生,就是穿戴呀。”巫师说。裘利安挥挥手,让两个家伙走开。他们给他想得未免太周到一些,他想。他澡洗得舒服,躺在床上,就呼呼睡着,什么事都给忘到一边去了。奇峰香大酒楼几乎有着伦敦多恰斯特饭店的豪华。青岛曾是德国殖民地,后被日本长年侵占,外国人有几千人,大多经商,光是英国就有近百家公司。这地方有中西合璧的夜生活,人一到晚上兴致勃勃,男男女女都打扮得很像一回事。裘利安被领到一个长扇状的屏风隔开的单间,那儿已有衣装笔挺的七八个人,系主任郑教授,先站起来,给他介绍早就在等着的人。个个都是人物,英文都说得不错,措辞得体文雅,哪怕留学芝加哥回来的,也没有美国腔。同校一女教授,有些年纪,长得像爱斯基摩人,还有一个女客,某教授的夫人,毫无特点可言。能吸引他注意的女人,只有系主任的妻子,被介绍说是诗人,文学刊物《青岛杂志》的编辑。与大多数在座者一样,她戴着一副眼镜,文静娴雅的女知识分子,一见他就比其他人显得高兴,使他觉得自己是贵宾:会当夫人的角色。不过她的英文好像是在中国学的。她好像知道他在想什么,微笑着说:“我叫闵,我说的是北京土包子英语。”他被逗笑了,她的异国口音听起来很舒服,有点模糊,但就是不清楚听了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活灵灵的,头发整齐地挽了个髻,额前一排刘海。裘利安从在剑桥读书的那些日子起,就号称是女性美的专家,对一个女人的长相等级,他有极为自信的判断力。他没法不注意,她不微笑时,只是说得过去,及格而已,但她若微笑起来呢?微笑使她的嘴唇有点朝一边,是降分还是升分?他有点糊涂了。他定定神,目光从系主任夫人身上移开,仔细地和同事们谈话。在座的这些中国教授,对英国,对英国知识界动向,某些新书、新观点,甚至比他还了解清楚。父母的好友斯特拉契的名著《维多利亚女王传》正在由一个姓卞的年轻诗人翻译,使他很惊奇,也很高兴。而且他这才发现布鲁姆斯勃里竟然有那么多中国弟子,而且他们回到中国后,也组成一个类似鲁姆斯勃里的知识分子圈子,名字却有点罗曼蒂克,叫“新月社”,有诗人,作家,也有政治评论家,建筑家,甚至军人,画家却只有半个:姓闻的,在美国学的是美术,现在只写诗。不像布鲁姆斯勃里偏重美术与美学。满满一桌佳肴,每菜有雕花,摆法讲究,色泽配得大胆新奇。书上说中国人爱给客人夹菜劝酒,表示礼貌,你还不能拒绝。这里的人是西式教育,你喜欢什么,由你自己取,身旁的人只是介绍一下好菜怎么做的。这也使他感觉轻松,很愉快。郑教授让他看墙上的一幅画。说这是本地历史传说,一人抚琴,一人听之。那是位于西湾的古琴台,在崂山西侧,月海湾畔,听者对抚琴者说,你志在高山,又形如流水。满天下相识,惟有这人知他。之后,听者病死,抚琴者摔琴断弦,终身不复抚琴。摔琴谢知音:他在什么书中读到过这故事。这国家的人以理解为贵,以知音为最高情义。裘利安第一次觉得可能在这里交上朋友。但他们不能与布鲁姆斯勃里比,除了比英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气。布鲁姆斯勃里的人,一会面就唇枪舌剑地辩论,或共同推进一个理论。母亲和阿姨很无情地考察客人。愚蠢的人,还有腻味的人,不会请第二次。这使他恢复了居高临下观察的优势心理。“这是大师手笔吗?”裘利安问。“当然不是。”闵插进裘利安和丈夫的谈话。说这幅人物画,也算上乘之作,但在酒楼里,哪怕是奇峰香这样的名店,不会有杰作。她解释,中国画,真正好笔墨,必须讲究画尽意在,画题及落款更要讲究。裘利安对闵的好感添了几分,她的英文似乎一讲起画来流畅多了,很轻柔和缓。她说元代有位画家,只有几点云在远山,近处稀稀疏疏三四棵树,整幅画大半是空白——此人画品清绝人寰。中国画讲究空白?不过这个说法有意思,似乎很玄妙,裘利安一下子抓不住,西方没有类似的艺术理论,也没有这样大幅留空的画。他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向闵请教。闵只是以笑作回答。他们乘两辆出租车回到校园已是深夜。裘利安摸不着灯钮,趁着洒进房来的月光,倒在沙发上。他有些醉了。席间谈起布鲁姆斯勃里的一批人来,他们竟然了如指掌,且有过深浅不同的直接交往。郑系主任还拜访过姨夫列奥纳德伍尔芙,请教合作化运动在中国的可能性。裘利安想起来,听阿姨说过一批中国学生非常热衷政治,却不知信奉哪一派为好。弗吉妮娅?伍尔芙的名字提得最多,勾起他的思念,不是乡愁,就是思念。头一个他思念母亲范奈莎,第二个是罗杰?弗赖,他一年前的突然去世,是他远离英国的原因之一。罗杰?弗赖这辈子没有能来中国真是太遗憾,他会非常惊喜,他对中国艺术之赞美,常使裘利安觉得这个对他如父亲的美学家大惊小怪,夸张过分。不过现在看来,罗杰可能是对的,他说过好多关于中国的神秘的事,他对中国人评价那么高,可能不是他的怪癖。是的,真想念他。第三个就是思念布鲁姆斯勃里,那一批笑话不断的文化精英。如果他活得比这些人都长,他就会编一本《布鲁姆斯勃里丑闻集》。有人提起新月社的中心人物徐诗人,一九三一年飞机失事去世,原先留学伦敦经济学院的,然后去剑桥国王学院,比裘利安稍早一点,不然他或许遇见过这个中国才子,据说是罗杰的得意门生?胡说,罗杰的学生?他不喜欢徐诗人,虽然徐已是故人,和他永不会见面。但和今晚的系主任夫人闵,似乎交情极深,他感觉得出来。“小嫚好盘目。”裘利安嘴里突然冒出从街上拾来的当地土话。是窗外孤傲的明月,还是女人?他酒醉正到妙处,就坐起来,拿出纸和笔写诗。夜很静,听得见海水有节奏地拍打,满山松树涛声吟唱,他知道自己喜欢女人,但并不依恋任何女人,除了范奈莎,他的母亲。


 K—英国情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虽然蛮多读者都在评论里表达了对新书名《英国情人》的不满。认为它沦为俗气,K多好,那么丰富的寓意又那么简明扼要。可我想大概还是有许多读者一开始是冲着书名去看的这本书,就像我一样,因为跟某位西方人有过一段艳遇而渴望从这里看到一些注解又或者是共鸣。当然后来我没能找到解释也没能看到共鸣,毕竟在我的故事里那个反感提到“love”词的是东方人。不是关注文学的人,只爱随便看看书而已。所以这不会是一篇专业的书评,只想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初读《英国情人》我是恐慌的,看到那么繁大的时代背景,生怕这会是一本传达价值观充满历史事件的难读的小说,还好并不是。它不旨在从那个时代里去说特定的什么,至少对我来说关注点一直是这两个人本身而已,闵和她的英国情人裘利安。闵的出场是典型的我所讨厌的人物,妥贴安分,不会犯错,与裘利安是极端,裘利安的出身背景决定了他对一切世俗既定抱有怀疑且享有自由(至少在表面是如此,这里使我想到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自由的爱情也许存在,但只存在于一定时间里,在某一段时间它是平衡的时间里。我认为那是有间歇的爱情。)而对两个人物的喜爱是从看到他们的内心开始的,在看到了闵追求自我内心的近似放纵的大胆一面以及裘利安带有偏见的局限的不接受爱情的一面时,我开始喜欢这两个人物。他们都不是自己所宣称的那样。疯狂比隐忍更吸引人。就像也许从这里开始他们真正往“爱”靠近。喜欢一个人是从看到他的优点开始,爱一个人是从看到他的不完美开始。因为有了那些不完美他才显得完美了。我对书中两个人物是这样,闵和裘利安对彼此也是这样。(还有关于小说原型的问题,那段八卦也很有趣。原本觉得女主原型是个才女,大家闺秀,而今认为她很是可爱。那个由她女儿提起的官司也许她还仍在的话是不希望看到的吧。)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不同角度了解那个年代
  •     2015.6.20给四颗星是因为觉得故事跳转太快,还不够饱满,好像意犹未尽,被删减了太多的感觉。靠神秘的东方房中术吸引读者,还是靠中国革命呢?革命和情欲,是男主人公来中国的目的,然而和他想要的又不完全相同,所以只好逃离。死于西班牙革命,也算是英国自由主义者的一点浪漫气息吧。而人物的背景总离不开时代,人物的命运也被时代的车轮碾压的只留下本性。K是灼热的,遇到他之后,也是真实的,而终究是妥协的。
  •     看完这些 越来越要得抑郁症了····
  •     第一次看虹影的书 对人本性的挖掘做的很好 不过吧 小孩子不宜看
  •     忘记是没有用的,因为梦不由我们做主。
  •     我还是挺唯物主义的,笔调喜欢,写情色很克制,写人物立得住,写心理掐得准。但房中术和道家不行。
  •     在书店用一个多小时读完,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虹影的书. 果然这样的小说只有女性作家才写得出来. 读完之后觉得后背发凉. 女人太可怕. 也许更可怕的是情欲.
  •     以“享受美”为第一道德原则,这是我。
  •     我不能像渴望海洋那样渴望你
  •     封面设计和装帧都非常上档次,我感觉虹影的文笔很接近张爱玲。
  •     有冲动读完她所有的书
  •     “而他度过痛苦宽阔的河岸,才看清楚只有她站在岸边”
  •     觉得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样都不是我太喜欢的类型,人到了年纪哪有什么爱情,一堆欲望,寻事滋事。
  •     很女权……
  •     可是我不喜欢这女人,总想起......
  •     还是不好。
  •     唉。。。
  •     女主过于自我,价值观有点不对啊。请告诉我应该如何欣赏这类作品?
  •     可能很久没读爱情小说,被感动。尽管虹影自己强调超性别写作,那种女性的细腻笔触哪里掩饰得住。倒是结构上有些男性端倪。不过这些有什么要紧。似水流年般的爱情,写得十分动人。
  •     无意中遇到,艳。想了解房中术
  •     太狂野,太热烈。啊,现在才发现我亲爱的伍尔芙也是同性恋,噢噢噢噢,想不到了,然后一发现一个作家是了之后,便会发现之前喜欢的一连串作家也都是......
  •     说不出该怎样评价,那么自由及浪漫,那么详细的刻画中英文化的冲撞。然后再配合着朱利安贝尔和凌淑华的真实情史,最后竟有点分不清虚构与史实了。
  •     原来这已经是改写之后的了?待我找出之前的来看看。【在图书馆那种全是人的地方看这种小黄书,也是有点尴尬2333】我要爱上虹影了,决定继续看她的书。
  •     如果有耐心看完整本能发现比情欲小说更深刻的东西 只是性爱描写实在太玄幻了……
  •     第一次看虹影的小说,原来有这么精彩。充满的性欲冲动,还有美好的欲望满足,同时又纠缠着随着爱情而来的责任与自由的剥夺;并且还夹杂着对于异国风情猎艳的激情。难得碰到三十年代的中国女性能如此解风情,又让我想到胡适的那些和异国女人的风流韵事。生命本来也就显得单调,能够获得如此的爱情,大约在死亡的时候也是会觉得值得的,正如男女主人公的丧失生命以前的想法,知足了。
  •     去了北京以后就换了个画风。。。我以为结局是裘利安精尽人亡了…女主死得略突然…
  •     再次证明虹影只是一个能写好自己人生经历的说故事的人 无论语言还是题材的选取都能看出来她并不是一个好的优秀的小说家。而那些外国西方世界赋予她的拿到手软的奖项 不过说明了他们和裘利安一样是对东方文化的猎奇罢了 真是讽刺
  •     比阿难,简直不像同一个作者
  •     看到《K》眼熟才借的,现当代老师推过。看了一点觉得还不错,晚自习拿到教室,后面那姑娘说她看过,一讨论想起来好像有影射的凌叔华这一说法。看到后面怎么就成小黄书了呢。所以这就是新思想和旧封建,革命与情欲的矛盾对立么。文笔还不错,内容不是很喜欢。
  •     思前想后给了四星(为啥给不了半星哦)据说是删减版,情与欲的交融,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女人,性感而神秘,然而一切都被莫名的房中术弄的不三不四,好看好看的地方,违和又太违和,这样一个故事
  •     很喜欢虹影的小说作者是现代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中西方的结合使得这篇更具自由主义的气息 这篇小说是虹影修改最少的一本小说 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篇小说 小说内容是以倒叙来写 以故事的结局来引出故事的由来
  •     die Chinesische Geliebte 细腻
  •     很费解。前半部分我很喜欢,但是从房中术开始有点不对头了。异国,通奸,隔阂,激情,革命,各个关键词都很可以更精彩,但是选择了房中术相关的我感觉很别扭,感觉最后成了中国性文化宣传手册,还是神神叨叨那种。
  •     喜欢里面的那种爱,不用说,只是一个眼神就都什么明白了。喜欢到爱,认可到质疑,亲近到疏远,关系一直都在模模糊糊中前进。直到耗尽最后一点温存。可惜结尾戛然而止,有种意犹未尽!但还是值得推荐。
  •     真正震撼到我的是对中国革命的描写,每次回忆到那个画面时,我总觉得模模糊糊看到一个灰头土脸的少年,穿着破袄跪在野地里,歇斯底里地喊着什么。虽然我已不记得书中对于这段的描写。
  •     那个地方叫青岛
  •     喜欢虹影,她那淡淡的味道。这本书所涉及的性让你感觉很美好,无所谓黄书。还有就是,想重游一下青岛了,这本书描绘了青岛的光与影与第一次拜访时的山东首府有很大区别。更喜欢前者
  •     凌晨两点半。共产主义、革命、自由、性爱、房中术、道家。虹影也是火一样的热情包裹在冰一样的冷静中的文笔啊。“只有你知道,我是一个人在挣扎,只有你知道,有多少次,我已经向命运投降,渴望一死了之,但我终于活了下来”。@周树人
  •     这种对性欲的描写真是细腻啊,扉页上对虹影的介绍是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之一,小说情节也确实对传统观念里女性在男女之事中的形象有所颠覆,裘利安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几乎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啊,可见情欲的力量多么可怕,还好我已过了18岁
  •     原谅我不是很喜欢女主
  •     无意中在书架上找了一部比较新的书,也在意在了解一个新作家
  •     失望,毫无特色可言,以西方中心的异国情调当噱头,人物缺乏生动的刻画,语言浓浓的拙劣翻译腔,且东西文明冲突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反倒是被评论人过度诠释而出的。若能比,则比杜拉斯《情人》差多了。
  •     你就是怕爱,谁爱你,你就伤害谁。
  •     文笔一般,那个“火一样热情被裹在冷静的文笔”中的人是怎么想法?《53种离别》比这篇语言上都要好,当真是诗人吗,结构不见得很高明,性爱欲上的女性意识是有意思的,练房中术的玉女,情欲色彩和西方人另类视角都为小说穿金戴银,可是是粗制滥造的金银,匠气不满质朴不足,颇有遗憾
  •     为啥粉这么低
  •     1 “直到老,我们睡” 2 “我不能像渴望海洋那样渴望你” 3 “敏感又懦弱,害怕生命浪费,又无奈于自己的生活之无意义,这个对爱如此胆怯的‘你’,当’你‘被我邀请一起出去: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 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
  •     恍如隔世
  •     K。描述空洞。
  •     中国的女性,需要一次彻彻底底的革命,但这个革命又不仅仅是为了解放女性,它更需要男性的参与,这是所有人的性解放。
  •     历史的面影可以再加两分力,情欲的刻画可以再加一分力。若果单纯从后殖民或东方主义的视角来看这部小说,我觉得没甚大意思。
  •     虹影笔锋大胆、坦诚。但思想可能太过于自我,所折射的价值观也无法认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