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最后一季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52013931
作者:[美] 埃里克·布雷姆
页数:372页

作者简介

一个人与他挚爱的山野如何彼此交付?“山就是我的生命。没有山,我什么也不是。”
五十四岁的蓝迪·摩根森是巨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传奇巡山员。他救助过许多身陷困境的登山者,也指引过许多游客领略山野 之美,是“行走在园区步道上最和善的灵魂”。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蓝迪在巡逻途中失踪。此后,园方出动一百名人力、五架 直升机、八组搜救犬,展开前所未有的搜救行动,却一无所获。蓝迪在优胜美地的山谷中出生长大,在巨杉和国王峡谷做过二十八年夏季山野巡山员、十多年冬季越野巡山员。山上有什么风吹草动,他立刻就会知晓。这让他的失踪愈加成谜。搜救结束五年后,国家公园的偏僻角落浮现出蛛丝马迹……
本书作者花费八年时间,遍访蓝迪的亲人至交,阅读他留下的文字书籍,为我们还原出一个山野之子的人生传奇。

书籍目录

序曲
第一章
失踪
第二章
花岗岩摇篮
第三章
深入高山
第四章
搜救
第五章
暴动之后
第六章
只看夕阳便知足
第七章
隐士夜鸫的舞台
第八章
花荵蓝调
第九章
石与欲
第十章
搜救犬出动
第十一章
内心的荒野
第十二章
黑暗之峰
第十三章
山中圣训
第十四章
追根究底
第十五章
错失的线索
尾声
后记与致谢
附录
关于作者
作者访谈
写作故事
蓝迪文章
纪念文章
注释

内容概要

埃里克·布雷姆 Eric Blehm,作家、记者,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郊外的牧场上长大。经典的探险文学是他的启蒙读物,如《野性的呼唤》《金银岛》《鲁宾逊漂流记》等,《海角一乐园》更是令他萌发了“作家梦”。一九九四年,布雷姆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传媒学院毕业,获得新闻学士学 位和户外运动学位。他曾获得“威廉·鲁道夫·赫斯特奖”优秀特稿奖和“麦格劳·希尔奖”特稿写作奖,亦被吸收进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最得意的成就是拿到加拿大雪崩协会的一级雪崩安全证书。
布雷姆于大学期间开始写作,曾任全球最畅销的滑雪板杂志《超级滑雪板》编辑。五年后,他休假一年,环游世界,此后便开启了自由职业写作生涯,为《户外》《GQ》《男人志》《背包客》《登山》《峡谷》《洛杉矶时报》等刊物撰稿。布雷姆的其他作品有《传奇》《无所畏惧》《为你而死》等。


 山中最后一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山里的时光漫长的恍如隔世,长到大自然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提出那些我们从未自我意识到问题。Randy的睿智渊博源于他长期住着远离喧嚣的大自然中,他的直观经验和救援知识以及他对大山生态环境的敬重,使得他与大山和睦相处。作为一名巡逻员,他沉浸在干净的空气、生活在最自然的光线中,用每一天感受着冬之夜深如夏之昼长,他如虔诚的信徒在深林中灵修。这样的生活,他的每日生活,他的亲密爱人,至交好友,甚至丰富的专业知识,都留在山林之外。每一天都是重新学习的机会,每一天都告诉他那些生活和那些人,并不是生命中理所当然占据全部的事。著名的登山员Norman Clyde曾说:这里的群山会永远相伴,让你感觉你每天都活得一样好。Randy每日与这类想法相伴。Randy是令人羡慕的,他把毕生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他追寻的是内心渴切的事。这本书让你完全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不足,他的成就,以及护林巡逻员的生活,让读者享受这份追随文字的体验。我们都缺失这份纯净。Randy的人道主义情怀,掩去了他的诚实木讷、奸佞狡诈、虚荣虚伪、怜悯同情、愤怒迷茫、还有爱,一并掩盖了。他慢慢成为一名单纯的巡逻员,交付了生命线,逃离了充满人的都市生活。故事的结尾,他是有争议的形象。但他仍是读者们敬佩的。我们大多数人感叹大自然的山之美好,水之清灵,我们在一次次旅程中沉迷自然之美,却转身忘掉它,继续过着忙忙碌碌的生活,看着车水马龙的都市。我们做不到Randy那样,把生命托付给深山。我们只能在心理留出一块,存放这些关于美景的记忆。感谢这本书的作者Eric Blehm把Randy和护林救援人的生活向读者详细展开。他的详细调查影响深刻。作者对文字的把握也是经过层层思虑,我不怀疑他的专业性,作为一名媒体人,他很认真地把握,虽然他也曾在写作时对于如何把握故事背景信息和进展节奏,以及所要花费的文字深深挣扎过,但最后他都努力寻找到平衡点。他成功塑造了Randy的形象,我们随着文字,感受这个有瑕疵的男人,绝对环境主义者,为了深山,付出了婚约,付出了志向和抱负,付出了人生。
  •     在这个浮夸的年代,环游世界追寻伟大事物容易,留心身旁发生的微小奇迹很难。晨曦、花朵和许多不为人知的琐细事物,构成了世界的美丽所在。——安塞尔·亚当斯如果你喜欢肖恩·潘的电影《荒野生存》或者克拉考尔的同名纪实文学,那你肯定会喜欢《山中最后一季》;如果你喜欢梭罗的《瓦尔登湖》,喜欢一个孤独哲人的独居随想,那你肯定会喜欢《山中最后一季》;如果你喜欢登山和户外旅行,喜欢读浪漫派的诗歌或者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那你一定得读读这本书。我们知道,《荒野生存》讲述的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故事:克里斯托弗·麦坎德利斯(Christopher MaCandless),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优等毕业生,家境富裕,前程似锦,却突然放弃找工作或读哈佛法学院的机会,把存款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剪断证件,烧掉身上的现金,断绝与家人的联系,开始了流浪者的生涯。起先他还在美国四处游荡,曾遇到不少和他投缘的人,和他们共度过一些美好的时光,最后他选择去阿拉斯加寻找自我,并因误食有毒植物而饿死在了荒原里。话说,《山中最后一季》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类似于《荒野生存》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从青年人换成了中年人:54岁的蓝迪·摩根森(Randy Morgensen)。蓝迪是巨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传奇巡山员,曾救助过许多身陷困境的登山者,也指引过许多游客领略山野之美,是“行走在园区步道上最和善的灵魂”。然而,这位经常搜救游客的巡山员却在1996年7月21号失踪了。此后,园方出动100名人力、5架直升机、8组搜救犬,展开前所未有的搜救行动,结果却一无所获。蓝迪是大山的儿子,从小就生长在优胜美地的山谷中,在巨杉和国王峡谷做了28年的夏季巡山员和10多年的冬季越野巡山员。山上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了如指掌,可是他怎么可能突然失踪了呢?本书作者埃里克·布雷姆花费8年时间,走访蓝迪的亲朋至交,阅读他留下的文字,为读者还原出了事件的真相:蓝迪意外坠落瀑布,被溺毙,仅剩一些骸骨和衣物。一位资深的巡山员又怎会溺毙于高度仅3米,水深不足一米的水域呢?原来,蓝迪在失踪前曾遭遇深刻的中年危机,他的不幸遇难与他沮丧的心情、高危的自杀倾向和糟糕的精神状态有关。事发前不就,蓝迪的妻子跟他提出离婚,准备好了离婚协议书等他签字。这是因为蓝迪在山上有了外遇,他和另一名女巡山员发生了婚外情。蓝迪为什么要背叛婚姻誓词?难道他是一个不好的人吗?通过层层剥茧,作者布雷姆向我们描述出一个巡山员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巡山员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然而,很多城市居民并不了解巡山员,不知道他们需要掌握怎样的技能,克服怎样的艰难险阻,以及遭遇何种世俗世界的难题。绝大多数巡山员都是“临时工”,领着很低的薪水,而且没有退休金,家人也没有医疗优惠。他们必须自费接受执法和急救训练,而且只能在游客如织的夏天工作。一般来说,巡山员不是大学生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做正经事之前过来玩票的,他们在山野晃荡几年之后,不是重返社会就是在国家公园署某得一官半职。《荒野生存》中的克里斯只在阿拉斯加的荒野中待了4个月,随着食物的短缺,他就想重归社会了。后来因为河水高涨,断了他的来路,再加上误食毒草,最后饿死在废弃的公交车上。《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也只在瓦尔登湖边上独自住了两年,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重返人群的怀抱。但蓝迪却不是年轻的玩票者,他在山野中一干就干了将近30年。他熟练地掌握了登山、滑雪、游泳等各种野外生存技能,最终的意外死亡并不是年轻无知或缺乏经验的结果。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巡山员工作这么危险,又没什么油水,为什么让这些人坚持干下去?答案可能是由于:热爱。就像有人问英国探险家马洛里:你为什么要登山?他回答说:因为山就在那里。蓝迪是真的热爱大山,热爱山中的一切。他在日记里写道:“山就是我的生命。没有山,我什么也不是。”高山拥有神奇的魔力,你只要独自待上两周,一切都会缓慢下来,而所有巡山员都有相同的体验。蓝迪管这叫“减压”,是从忙碌扰攘的文明社会进入荒野的必经过程。只要走进荒野,感官就会平静下来,变得格外敏锐,犹如禅悟一般。就连不相信宗教的人也承认,在山中待久了,心境也会变得空灵。蓝迪称这是一种宗教,“一种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神学体系”,只有被静默,被荒野包围才能体验到。当然,不仅只有蓝迪这种从小生长在自然保护区的人喜欢大山和荒野,都市人群同样喜欢这里。正如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 Nash)在其《荒野与美国心灵》中写道:“对厌烦人和厌烦工作的人而言,荒野充满了吸引力,它不仅让人逃避社会,而且对浪漫主义者来说,它是以礼拜仪式式修炼神性的理想舞台。荒野的孤寂和绝对自由,创造了完美的布景,容许忧郁,抑或狂喜 。”都市人的生活有各种问题,压力巨大、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因此,人们才需要甚至渴望去荒野当中旅游,享受自然景观带来的逃离感,面对崇山峻岭、汪洋大海和自然植被,人们得以从格式化的生活状态和机械化的工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可以说,流浪、旅行、冒险、大自然都对当代都市人群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这是大自然对人性的呼唤。荒野中无需打卡,时间不会被裁减成固定的模块;荒野中没有现代工商业所制造的伦理问题,人无需为生存而撒谎和伪饰;荒野中更没有人际关系所造成的痛苦与伤害。这就是荒野和山川对于克里斯、梭罗以及蓝迪·摩根森的重大意义。当然,选择成为一名巡山员必然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不可谓不大。首先,长期在山区巡逻,这让蓝迪难以维持高质量的婚姻。聚少离多的生活让他和妻子的心灵也越走越远,最后,当他遇到女巡山员莱尼斯时就不可自拔地陷入到婚外恋中。然而婚外情毕竟是有背婚姻道德的,这不光伤害了妻子,也让知道真相的人所不齿。结果,蓝迪产生了巨大的苦闷和自责情绪,并最终间接地导致了他的意外丧生。其次,巡山的生活也让每个巡山员过着充满危险且并不稳定的生活。他们为营救游客和保护自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与之而来的回报却少得可怜,全凭个人喜好在苦苦支撑。从这个角度看,蓝迪是一个真正的存在主义者,他用“自我选择”的方式,履行了对大山的承诺,并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幸运的是,他生命成就经由作者的努力再现,却可以换来无数读者对这个群体的敬重,也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活中琐细之美的重新发现。蓝迪的故事在当下的中国有着格外的意义,因为当代的国人太缺乏想象另一种可能的能力和愿望了,换句话说,有太多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亚文化”。所有人的状态仿佛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在挣钱买房、努力养娃,心无旁骛地走在繁忙和操劳的道路上。但蓝迪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人,他们过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正当我们挤破头要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并醉心于物质享受的时候,巡山员们却在大山里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宗教体验,他们充分觉悟到了生命的难能可贵,并珍惜了亲近上帝或大自然的机会。因此可以说,蓝迪和类似于他的人,正是这个浮夸时代的一剂解毒剂。
  •     如果有一个人家庭教育良好、物质生活颇为充裕、身体素质上佳、动植物知识丰富、对身处之地的自然风光常充满感情地聆听叙述•••••什么样的社会定位才是更适合他的呢?在国内,就算是把游历当做人生理想的人,符合上述条件的也算得上是能达到徐霞客级别的“高端配置”了。而书中的主人公蓝迪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凭借着上述的优势,成为了一名美国国家公园巡山员。从工作范围、工作时长和职责权限等诸多方面来看,这并不算是一个轻松的活计,可以说没有热爱自然的强烈情绪作为支撑,就很难坚持下去—巡查范围广大,一走就得好几天;一旦有人遇险,搜救行动的范围、时间起始和结束都会脱离掌控;为了保护环境,需要收集、整理大量对自然环境有损害的废弃物和营地残留物,有的时候还会面临猛兽和人为的威胁••••••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能改善这些问题的行动,诸如关注巡山员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通讯装备升级并达到能够精准定位的程度、提高巡山员们的薪酬待遇等实际改善措施都被官僚主义地一拖再拖,让这些致力于守护自然的人被充斥着获取更多金钱的社会氛围忘在脑后,而所谓的“精英们”却乐于在偶尔进山野营时享受巡山员们提供的救护、指引等服务和巡山员们历尽辛苦才保护下来的自然的馈赠。书中以主人公巡山员蓝迪失联数日、随之展开的搜救行动作为叙述主线,将蓝迪因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而使他在世俗人群都会经历的家人相处、婚恋维持、同事合作等环境氛围下,显得异常“不合时宜”表述得淋漓尽致。很多时候,看似对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展开调查,无意识挖掘出的佐证和隐情总会减损主人公对真正热爱的事物的分量,甚至流于八卦。但很高兴本书是一个绝对的例外。蓝迪对自然的热爱如此纯粹,除了精神上的欢享全无所求--这是他个人性格的魅力所在,却也让他在未能听从父母建议完成学业时、妻子对与他长年在山里只能享受轻松愉悦的生存氛围却需要以放弃艺术探寻为代价开始抗拒时、朋友们对他同在野外却不热心进行处境交流关系转为冷淡时,无从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以至于事件调查过程中,多次被怀疑事故是由自身精神压力导致,连家属也因此长期无法获得公正的善后待遇。讽刺的是,对蓝迪这样一位灵魂在自然赋予的“保护”神性和社会给予的“欲求”人性间反复交战的人,在他工作期间,国家公园署无人在意他出色的个人素质、服务态度和工作业绩,无人关注他生命最后时期的确可能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但在对他进行表彰的评估程序里,却用官方教条主义的规章无比严格地列出了种种要求,多年里谈及处理结果一直对蓝迪的家人和挚友敷衍塞责,并未体现蓝迪及其家人应享受的人权,不能不让人感到无奈。另外,书中穿插的“美国国家公园巡山员”这一职业的历史发展、生活状态、工作方式、装备通讯、搜救模式等内容的叙述,对我国类似的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建设和搜救措施也是很好的参照,也足以引发人们对巡山员这一群体及从事类似工作的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即使这是在山中度过的最后一季,你也如愿地永远停驻在了你挚爱的山野里。再见,蓝迪。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把生命交付给最爱,彼此保守秘密!
  •     蓝迪是荒野大山的孩子,是大自然的孩子。。
  •     诚如作者所言,这本书的主角是内华达山脉。蓝迪和其间生长万物一样,永远是山脉的一部分。此外,山野保护和巡山员制度的讨论也值得一读。
  •     没有精妙的地方,挺难读的,乏味。
  •     其实很难描述看完书的感受。也许是因为本身对荒野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所以并无强烈的共鸣。但我相信,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精致、清新、人工雕琢的美,天地间还有更广阔、更值得我们去热爱和保护的未经破坏、未经探索的大美。那些高山、草原、荒野,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注视。想起从香格里拉到丽江那一路上所见的纯净天空和连绵大山,想起穿越台湾玉山山脉时清爽醉人的空气,还有曾经心心念念的雨崩徒步,希望待我去时,一切都还在。
  •     引人入胜的碎片式侦探推理,宏大深远的山野奇观,一个人与山的爱恋,实则是所有巡山员的情结
  •     山野之子
  •     我想,蓝迪回到了他最好的归宿。
  •     20170222。有的人可能是把这本书当成是《瓦尔登湖》来读了,这不应该。蓝迪与梭罗当然毫无可比性可言。荒野是梭罗思想的桃花源,荒野却只是蓝迪逃离世俗的避难所——像个懦夫。(PS:记得两年前读第一遍,是给了五分的。感谢梭罗。)
  •     完全不同的生活,那片山,那群人。
  •     读完后,似懂非懂,但还是对蓝迪充满敬畏,如此执着的深爱高山
  •     我希望春天时,每一株草都能从土壤里自然萌生;秋天时,岩块石砾依然留在原处,一如春天只融去石上的积雪。
  •     对蓝迪的思想和行为持保留态度,敬佩他对自然环境的无私付出。想不到无数人所向往的“灯塔国”也有“同工不同酬”的“临时工”,很想知道蓝迪之后,他们的境况有没有改变。
  •     太美了
  •     推荐的好书一本!写实主义!自然风光的感觉跃然纸上,不仅写得好,翻译也很佳,整本书爱不释手!
  •     2015/11/15,week 46: I,9th
  •     想说的一切都在山里。
  •     传奇故事。
  •     资料笃实,对资料的切割也漂亮。暗含敬意。结构很小说。
  •      蓝迪很优秀,他工作出色,热爱自然,绝对的大自然守护者,可是,他的生活呢,他和父亲除了谈论植物、野花之外很少在别的问题上能达成一致;哥哥赖瑞,两人互相称赞却只有在为父亲整理遗物、卖掉房子的时候团结一致;跟妻子,由爱到生疏,最终离婚,因为太爱那山脉?因为出轨?还是怨自己?各种原因,最终留给了大山,他整理不出头绪… 他对大自然的激情,让我肃然起敬,需要大家去学习!
  •     想起wild里面那句my life, like all lives, mysterious, irrevocable, and sacred. 这是一种想象之外的人生,一个读完好像自己也会置身荒野,沉入湖底的故事。
  •     这是一个男人与山的爱情故事。把一个男人对山的温柔和呵护写的何其细腻。没错,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传奇,一个普通人的传奇,感动于他对内华达山脉的真情,也感动于一个男人对伴侣与家庭朋友的坚守责任。同时,还感动于写这本书与对这本书花费无数时间的作者,当事人……我们知道,除了金钱名利和竞争,还有这么一个纯净的世外桃源。 没错,让我们慢下来,感受爱~
  •     特别喜欢的文字。Randy Morgensen,优胜美地出生长大的山野之子,投身于高山,逝于高山。大自然是永远的赢家,慢慢去感受发现与记录,最后葬身于自然的神秘,何尝不是圆满。
  •     叙事描写手法喜欢,事实还原度真实。讲述一个爱山、爱自然的男人怎么成为巡山员并且奉献了一生的爱给了这个公园。喜欢书中三段:“人所能经历最美的事物,就是神秘,神秘是一切艺术与科学的源头。无识与神秘,无法感受奇妙且充满敬畏的人,只是行尸走肉,眼睛未曾张来。洞察生命的神秘并新生敬畏,正是宗教的起源。世上有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以最高的智慧和最耀眼的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人的感官理智只能掌握皮毛。知道这一点,拥有这样的感觉,正是信仰的核心。”“我不愿留下所谓伟大的声明,我宁愿隐匿自己的足迹,只有接近的人才听得到我的声音,也从不随声附和。”“要彻底觉察活着的每一天,深刻感受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以及身处其中的自己。不要在大地上盲目的行走,追求成就。却不晓得要迈向何处,何处可以轻轻走过。”
  •     1.以为故事上并不复杂,过长的篇幅,复杂的琐事描述并不能带来什么 2.一位大牛巡山员的略微自我的一生回顾 3.所以我们到底在阅读什么,想得到什么
  •     2017.006 一个人与他挚爱的山野如何彼此交付?国家公园巡山员蓝迪用他一生的经历给这个问题做了注解。这本非虚构文学以搜救寻找蓝迪和他个人成长经历两条线交织穿插叙述,写得行云流水,扣人心弦,时而让人徜徉在优美的大自然中,时而让人为蓝迪的命运担忧。翻译也可圈可点,推荐!
  •     #2017第一本#
  •     感受生命的美好
  •     山里不缺我一具尸体。。p.s.,非常适合美国佬拍成电影。。
  •     一个自由的灵魂原来过的是这样的生活
  •     每一个职业的炙热的追求者都像想做总统一样伟大,也需要像做总统一样去付出努力。再一次看到自然和艺术和生活的结合,果然爱自然的人都爱艺术,爱艺术的人都爱生活,爱生活的人都爱自然。分不开!
  •     六颗星。两条叙事线的节奏很好。故事动人,人物立体。而最终,一切又都归于荒原,隐入到了它神秘壮阔的幕布中。
  •     难看到cry……千万不要为了凑单而凑单……
  •     理论上寄情于山水有利于开阔胸怀,因为知道自己在大地上有多渺小,但是心魔真不是那么容易怂,走的出荒野走不出自己心里那片挣扎。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人在自然面前是不是就会怀疑自己追求的是否真实。还想起希尔斯玛利亚的蛇云,有时候人就是爱自作多情地认为自然现象印合了自己的心境。还有,佩服这些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也感谢他们伟大的贡献。
  •     不可忽视生活中细节美,不可否认,自然荡涤心灵的作用是其他无法比拟的。但是各种方位词,山名真是让人在头脑中很难建构出具象的优胜美地。但至少了解到它是真美,会阅读第二遍。相信那时会对这山中最后一季有更深的理解
  •     出版社对这本书很用心,从设计到书籍拿到手上的质感都很好。
  •     蓝迪福音 read it from Sirilanka to beijing
  •     1.小时候接触的书籍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2.热爱才能让你对自己的职业永葆激情;3.孤独才是人类永恒的属性。作为传记类的作品,文字有点稀松,人物刻画也欠缺深度。
  •     20170310-20170311。两天内翻完。要是能读到蓝迪的日志会更好。
  •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秋山!蓝迪的父亲对幼年的他及后来的人生方向影响很深,无论面临何种生活,他很确定,他这辈子只想将生命献给挚爱的山野。然而作为一个人是无法脱离世俗纷乱的纠葛,中年的婚姻出轨问题,父母的离去,都对蓝迪的理想化生活冲击。幸而有敬畏的山野母亲,以其寂静博大庄重包容万象的神秘陪伴着蓝迪boy,让他去体验,去发现,去认知自己与这个所处的宇宙。风火死生,正行不灭。一个理想主义者最终葬身于他热爱的内华达山脉。(这本书总体来说还行,与我喜欢的那本荒野生存来比,还是略有不足,作者有些地方确实有点啰嗦,比如搜查时,调查人员的各种啰嗦,这种穿插太像是增加文字量)
  •     故事来说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可能特殊也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职业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生活
  •     做得極好的書,震撼人心. 白描的風格細膩節制,精準的想像與發揮,建立於作者對描述對象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通過他的文字,閱讀他讀的書,更重要的是花時間與他愛的山相處」.「在山上,愛比較容易,我愛過一千個高山草原和山巒」理解了藍迪,也許就能像他一樣,「抓住這個溫柔星球的一些實質,微微窺探到這個世界的真諦.」
  •     带点悬疑和自传性质,引人入胜。把生命托付给大山的人,值得去了解
  •     蓝迪身上有另一种理想主义:追求心之所向,葬在吾心安处。
  •     做一个护林员
  •     将灵魂融入自然,感受你身边的一切,投入你所爱好的事物当中。
  •     对于我们每个个体的人来说,不必给自己赋予过多的压力,对于你来说,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世俗的成功或许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但未必是你需要的。
  •     本书最大贡献是给大众一扇通往ranger世界的窗 珍惜自然
  •     我对这种现代人荒野生存的故事总是这么着迷。是个好故事,可是作者写的有点拖沓,不够流畅。
  •     可能是不喜欢这种书吧,读起来很没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