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牛津通识读本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4729741
作者:[英国]乔纳森•巴恩斯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由日内瓦大学古代哲学教授、亚里士多德研究学者乔纳森•巴恩斯撰写,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传统的看法有所不同的亚里士多德。
作为哲学家中的翘楚,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思想史的影响无人能及。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乔纳森•巴恩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及个人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印象的亚里士多德。作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还原到历史背景中,探究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逻辑学发现、形而上学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与诗的思想。

书籍目录

1 其人其著
2 一位公众人物
3 动物学研究
4 收集论据
5 哲学背景
6 学科的结构
7 逻辑学
8 知识
9 理想与成就
10 实在
11 变化
12 因
13 经验论
14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图景
15 心理学
16 证据与理论
17 目的论
18 实践哲学
19 艺术观
20 死后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年表
索引
英文原文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由日内瓦大学古代哲学教授、亚里士多德研究学者乔纳森•巴恩斯撰写,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传统的看法有所不同的亚里士多德。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顾肃作序推荐。

前言

顾 肃人类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起了各种各样的智慧,各个国家、地区和时代的人们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古代希腊的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就相当辉煌灿烂,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其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正是古代希腊科学和哲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自然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可以说,不了解亚里士多德,就无法了解古代希腊人的智慧成果。今天,人们在讨论各种哲学和伦理的问题时,也会一再地引用到亚里士多德。正是因为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浩如烟海的著述提出并且总结了许多问题,他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有西方哲学家说,整个今天的西方哲学都不过是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注释。此言虽然概括得有点过分,有些厚古薄今的味道,但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古代希腊这两位哲学大师伟大的思想贡献。英国哲学家巴恩斯所写的这本《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篇幅虽然不大,却用简洁明快、凝练概括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以及在科学和哲学各个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让我们读后对于亚里士多德其人其著其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且,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我们传统的看法有所不同的亚里士多德。的确,亚里士多德的众多作品并不容易阅读,因为其中的大部分是其个人的讲稿,并不是精心修改成的系统阐述的著作。本书作者在此建议我们一个好的阅读方法:“拿起一本专题论文时把它看做一组讲稿,设想自己要用它们讲课。你必须扩展和阐述其中的论点,必须使过渡显得清晰;你可能会决定把一些段落转换成脚注或留做下次讲课用。”用这种身临其境的解读方法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他的研究成果何以用如此这般的方式来阐述。而这样的解读和理解恰恰可以让我们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汲取灵感,为研究和解决今天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庸之道,这不仅是他所信奉的伦理原则之核心,也是他思想方法的一大特色。他在提出和阐述一种思想和原则时,通常先众采各家之长,表述几方面的看法以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许多时候,他把前人和同时代哲学家的成果加以综合,提出全面系统的理论,比如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本身或实体,而这实体首先是指独立存在着的个别事物。他在实体学说的基础上探讨了事物生灭变化的原因,把它们归结为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即所谓“四因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把四因归结为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指出所有事物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但二者在事物形成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这些论述是对前人和同时代哲学家思想的总结,但又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有机的综合和统一。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强调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理性的作用,并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总之,他不是坚守一个极端,而是尽量全面地论述问题。当然,在某些方面,他带有折衷主义的倾向。这种思想方法,把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区别了开来。柏拉图通常是持守一个理想化的理念模式,然后内在一致地进行论述。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成了西方思想中刚性哲学的代表,他是理想主义思想的典型,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所谓柔性哲学的祖师爷,是现实主义思想的大师。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第一次把形式逻辑变成系统的科学,他的众多论述都建立在三段论的基础之上,从而也为后来西方科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石,严格的三段论的思维训练成了此后西方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也是伦理学大师,他在诸多著述中反复强调理性原则,主张中庸之道,提倡过有德性和静观的生活,甚至他的幸福观也建立在理性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追求哲学智慧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他从多个角度阐述过度和不及都会败坏人的德性,唯有适度才能造就德性。一直到今天,西方伦理学中关于德性的学说,特别是近年社群主义者关于恢复和追寻德性的论述,也以“回到亚里士多德”为主旨,由此足见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远见和深远影响。在政治领域,亚里士多德也是政治学的开山祖,他强调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从主张少数贤人的政治转向赞成立宪共和政体,即一种介于三种正常政体之间并吸收其各自优点的混合政体。他提出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而法律的统治优于个人的专横统治,这些都被西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所验证,让人不断地回忆起这位大师两千多年前所提出思想之睿智和远见卓识。本书即从各个方面简明扼要地、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公众人物和大科学家、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的伟大贡献。把这样一本篇幅不大的书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实属不易,因为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专业术语也很多。本书的中文译者作出了认真的努力,追踪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领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个中译本表达准确,文句通顺,对于广大读者包括高校师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想,大有益处。特此予以推荐。2010年1月于南京

内容概要

作者
乔纳森•巴恩斯 日内瓦大学古代哲学教授。著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早期希腊哲学》等,编有《亚里士多德全集:牛津英译修订版》、《剑桥亚里士多德指南》、《亚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怀疑主义概述》等。
序言作者
顾肃 知名学者,南京大学哲学与法学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任哈佛大学法学院人文学者,伦敦经济学院、墨尔本大学等校高级访问学者。致力于西方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哲学、欧洲哲学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著作包括《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理想国以后》、《罗尔斯:正义与自由的求索》、《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借由凝练的笔法,乔纳森•巴恩斯展现了伟大的系统化经验主义者亚里士多德的极度渊博与浩瀚。——《星期日时报》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其人其著亚里士多德逝于公元前322年秋,终年62岁,正是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作为一位学者,他的科学探索广泛、哲学思索深邃;作为一名教师,他令希腊最聪明的年轻人为之着迷,并激励着他们;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他在动荡的年代过着动荡的生活。他像一位智慧巨人,高居于其他古人之上:他之前的人,无人堪比其学识贡献;而后来者,无人敢比其成就。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性格和个性,人们知之甚少。他出身富贵人家,据说是个花花公子,手上戴着多枚戒指,留着时髦的短发。他消化系统不好,据说身材细长,像个纺锤。他是个优秀的演说家,演讲的时候观点明晰,谈话时的论述令人信服。同时,他还有一种讽刺才智。他树敌很多,他们指责他傲慢。但保存下来的亚里士多德遗嘱却表明,他是个有雅量的人。他的哲学著作是客观的、不带个人好恶的,但却表明他对友谊和自足的珍视,表明他在意识到自己在光荣传统中的地位时,对自己的成就又有一份恰当的自豪。也许他更多的是令人尊敬,而不是令人亲近。对一个传记作家来说,这样的资料显得有些单薄;我们也不希望能像了解艾伯特•爱因斯坦和伯特兰•罗素那样多地了解亚里士多德,毕竟他生活的时代太久远了,岁月的深渊已吞噬了他生活的细节。然而,有一件事可以确信无疑:亚里士多德的一生都被一种灼热的渴望,即对知识的渴望驱动着。他的整个生涯和每一个已为人知的活动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他先于其他人关注如何促进对真理的探索,如何提高人类知识的总和。尽管他以一种非凡的投入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可他并不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求知欲;因为他曾断言“所有人都有渴望认识(世界)的天性”,还声称:最恰当地说来,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以思想来区分的,因此生命——一种完全人类的生命——就是“思想活动”。在其早期的著作《哲学训词》中,亚里士多德宣称“智慧的获得是令人愉悦的;所有的人在哲学中都会感到安适,也希望把其他事放在一边,花些时间在哲学上”。“哲学”一词从词源学上讲,指的是对智慧的热爱。在亚里士多德的书中,哲学家不是一个隐居的大学老师,从事着遥远而抽象的思考;而是寻求“人类的和神圣的一切事物的知识”的人。在他后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道:“幸福”——人们认识自己且感觉最旺盛活跃的一种思想状态——存在于一种充满智力活动的生命中。这种生命是不是过于神圣、人类无法企及?不是的,因为“我们不能听命于那些因为我们是人而督促我们思考人类思想,因为我们是凡人而督促我们思考凡人思想的人。相反,我们应尽可能地使自己不朽,尽可能地按我们身上最精细的元素生活——虽然这类元素在体积上很小,但在能量和价值上却比其他任何元素都更伟大”。一个人的正确目标是仿效众神,使自己不朽;因为这样做就会变成最完全意义上的人,实现最完整的自我。这种自我实现需要他具有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是一个人自然而然要具备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秘诀也许被认为是苛刻的、适用范围狭窄的,而且,他把自己那种热切的求知欲归结于人类的共性,显然过于乐观。但他的秘诀出自于内心:他劝告我们像他自己那样度过我们的一生。古代的一位亚里士多德传记作者写道:“他写了大量的书,由于他在每个领域都很优秀,我觉得有必要列举一下。”列举单上约有一百五十项,若按照现代的出版方式出版,也许足足有五十卷。这个列举单没有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全部包括在内——实际上,单子上连他现在最有名的两部书《形而上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都没有提到。列举单上的作品数量庞大,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涉及的领域和种类,而不是其数量。他列举的标题目录包括:《论正义》、《论诗人》、《论财富》、《论灵魂》、《论快乐》、《论学科》、《论种和属》、《演绎法》、《定义法》、《政治理论讲稿》(计八本)、《修辞艺术》、《论毕达哥拉斯学派》、《论动物》(计九本)、《解剖学》(计七本)、《论植物》、《论运动》、《论天文学》、《荷马问题》(计六本)、《论磁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者》、《格言录》、《论尼罗河》。作品中有探讨逻辑的,有谈论语言的,有阐释艺术的,有剖析伦理学、政治和法律的,有讨论法制史和知识史的,有谈论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有谈论包括动物学、生物学、植物学在内的自然史的,有谈论化学、天文学、力学和数学的,有探讨科学哲学的,有探讨运动、空间和时间之本质的,有探讨形而上学和知识理论的。随便选择一个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都曾辛勤耕耘过;随便说出一个人类努力探索的方面,亚里士多德都曾经论述过。这些作品中,不足五分之一保存了下来。但幸存下来的这一小部分包含了他研究的大部分内容。尽管他生平的大部分作品遗失了,我们仍能获得他思想活动的全貌。现存著述中的大部分当初也许并不打算供人阅读;因为当代所保存的这些专题论述似乎是由亚里士多德的讲稿组成的。这些讲稿是供自己使用而不是用于公开传播。毫无疑问,讲稿在数年的时间中经过了不断的修改。而且,尽管一些专题论述的结构由亚里士多德自己确定,其他的论述却很明显地是由后来的编辑们拼凑起来的——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就不是一个统一的著作,《形而上学》很明显地是由一组论文组成,而不是一篇连贯的专题论文。有鉴于此,当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作品的风格经常不相统一时,就不足为奇了。柏拉图的对话是精雕细刻的人工作品,语言技巧映衬着思想的微妙。而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作品都语言简练,论点简明。其中可以见到突然的过渡、生硬的重复和晦涩的隐喻。好几段连贯的阐述与断断续续的略记夹杂在一起。语言简朴而有力。如果说论述语言看起来未加润色,部分原因乃在于亚里士多德觉得没有必要祛除这种粗糙。但这只是就部分作品而言,因为在揣摩过科学作品的恰当写作风格之后,亚里士多德喜欢简约。“在每一种教导形式中,都要略微关注语言;因为在说清事物方面我们是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的,这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也不是特别大:所有这些事物都是要展示给听众的——这也是为何没有人用这种方法教授几何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能写出很精美的文章,文笔受到古代读过他未保存下来的著作的评论家垂青——现存的一些作品写得铿锵有力,甚至华丽而富有神韵。但华丽辞藻是无用的,精美的语言结不出科学的果实来。如果读者打开亚里士多德的书就想找到对某个哲学主题的系统论述,或想发现一本有条理的科学教科书,难免会很快打住:亚里士多德的专题论述可不是那样的。不过,阅读这些论述也不是枯燥的长途跋涉。亚里士多德有一种活力,这种活力越吸引人就越容易被了解;这些论述毫无柏拉图对话中的掩饰笔法,以一种直接而刻板的方式(或者至少显得是这样)揭示作者的思想。不难想象的是,你能在不经意中听到亚里士多德的自言自语。最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是很难阅读的。一个好的阅读方法是:拿起一本专题论文时把它看做一组讲稿,设想自己要用它们讲课。你必须扩展和阐述其中的论点,必须使过渡显得清晰;你可能会决定把一些段落转换成脚注或留做下次讲课用。如果你有演讲才能,会发现幽默自在其中。得承认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不仅难读,还令人困惑。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结论究竟是如何由那些前提推导来的?为何这里会突然出现令人费解的术语?一个古代的批评家曾声称“他用晦涩的语言来迂回绕过难以阐述的主题,以此避免别人的反驳——就像章鱼喷射黑墨一样,使自己难以被捕获”。每个读者有时都会把亚里士多德看做章鱼。但令人懊恼的时刻没有欢欣的时刻多。亚里士多德的论述给读者提出一个特殊的挑战;一旦你接受挑战,就不会再读其他形式的论述了。第二章 一位公众人物亚里士多德不是隐者:他所推崇的沉思冥想不是躺在扶手椅里或窝在象牙塔里进行的。他从未从政,但却是个公众人物,经常实足地生活在公众的视野里。不过,公元前322年春,他隐居到哈尔基斯的埃维亚岛,在那里有他母亲家族的财产;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为自己的孤独而感到悲伤。之前的十三年,他住在希腊的文化之都雅典。在雅典期间,他定期地在吕克昂(Lyceum)教课。因为他认为知识和教书是不可分割的。他自己的研究经常与他人以研究小组的形式一起完成;他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朋友和学生交流,从不把它们看做自己的私人宝藏;毕竟,一个人除非能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人,否则就不能宣称自己懂得了一个学科领域。而且,教书是有知识的最好证据,也是知识的自然展示。吕克昂有时被称做亚里士多德的“学校”;人们也很容易把它想象成现代大学的一种,想象成具有作息表、课程课目和教学大纲,组织学生入学和考试,并进行学位的授予工作。但吕克昂不是私立大学:它是个公共场所——是一个圣殿、一所高级学校。一个古老的传说是这样的:亚里士多德上午给优秀的学生授课,晚上则给一般公众作讲座。不管事实如何,吕克昂内的各项制度的确远没有现代大学那么正规。那时也没有各种考试和不同等级的学位;没有学费(也没有助学金);那时没有拜占庭式的行政系统,这种系统对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亚里士多德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他的课堂内容一定经常是“研究性论文”,或是基于目前研究兴趣的谈话。他不是单独工作。许多同事加入到他的科学和哲学研究事业之中。确切地说,我们对所有这一切都知之甚少: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想象一帮朋友共同协作,而不是像条顿教授那样指导出众的学生进行研究;但这只是想象。亚里士多德为何突然放弃吕克昂的乐趣而退隐哈尔基斯呢?据称,他说“他不想雅典人再犯一次违反哲学的罪过”。第一次罪过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决。亚里士多德担心他可能遭受苏格拉底的命运;他的担心也是有政治方面的根据的。在亚里士多德有生之年,马其顿在腓力二世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的相继统治下,不断扩展势力,逐渐主导希腊世界,剥夺了小城邦的独立地位和部分自由。亚里士多德一生都与马其顿有着密切关系:亚里士多德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尼各马可是马其顿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死的时候,指定亚历山大的希腊总督安提帕特为其遗嘱执行者。马其顿历史上最有名的插曲开始于公元前343年: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到米埃萨做小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应邀在宫廷待了几年。于是围绕着王子和哲学家的快乐结合有一段意味深长的传奇故事;我们不要想着能看穿这种传奇的迷雾,或者能弄清亚里士多德对托他照管的相貌平平却胸怀抱负的人有多大的影响。毫无疑问的是,他从自己的皇家地位中获得不少好处;或许,他也利用自身影响为他人做过好事。有人说(这个故事据我所知可能是真的),雅典人曾刻碑铭来纪念他,其中写他“很好地为这座城市服务……为雅典人做各种服务性工作,尤其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与腓力二世国王周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3年6月去世。许多雅典人为此高兴不已,各种反马其顿情绪不加掩饰地表现了出来。亚里士多德不是马其顿的代言者。(值得说明的是,他在吕克昂所教授的政治哲学并不包含为马其顿帝国主义所作的辩解;相反地,它是反对帝国,反对帝王的。)不过,亚里士多德依然与马其顿有关联。他有一段在马其顿生活的过去,并且还有许多马其顿朋友。他发现离开雅典是明智的。大约七十年前,考古学家在德尔斐发现的破碎的碑铭可间接地说明上述结论。据碑铭碎片记载:由于“他们为那些在皮提亚运动会上夺冠的人和从一开始就组织这场赛事的人起草铭文,亚里士多德和卡利斯提尼得到了赞美和表彰;让事务大臣抄录铭文……并立于神庙之中”。碑铭大约在公元前330年撰刻。据说几年以后,亚里士多德给他的朋友安提帕特写信时揭示了自己当时的心情:“至于当时在德尔斐给我的荣誉(现在已剥夺了),我的态度如下:我对之既不是特别在意,也不是毫不关心。”这似乎表明,公元前330年公民投票给予亚里士多德的荣誉后来被撤消了。这个碑铭被摔碎了,后来在一口井的井底被发现——是欢呼的德尔斐民主主义者于公元前323年出于反马其顿的愤怒而把碑铭丢下井的吗?不管怎样,亚里士多德被邀请到德尔斐起草获胜者名单的事实表明,在公元前330年之前,他就因知识渊博而享有一定的名气。因为,这项工作需要历史研究。在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皮提亚运动会上获胜者,其姓名和成绩都保存在德尔斐城的档案里。亚里士多德和卡利斯提尼(亚里士多德的侄子)一定曾在大量的古文献里进行筛选;从这些材料里确定正确的编年顺序,然后做出一份权威的表单。这份表单就是运动史的一部分;不过运动史远不止这些。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历史学家不能根据普遍接受的年表惯例体系(就像现代历史学家使用“公元前”和“公元”的惯例一样)来确定叙述顺序。年表以及后来精确的历史,要根据对照性历史年谱来写:“战争爆发时,X是雅典的执政官,第N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第三个年头,Y在德尔斐赢得战车比赛冠军。”直至亚里士多德死后几个世纪,历史编年问题才得以解决;不过,亚里士多德对此小有贡献。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列表我已在前文正式提到过,其中还恰当地包括了《皮提亚运动会的获胜者》这个标题。列表上还有其他表明类似历史学术题材的作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获胜者》、《Didaskaliae》(一个按系统排列的、在雅典戏剧节上演的戏剧目录)、《Dikaiomata》(希腊各城邦提交的法律文书的选集,亚里士多德准备这些法律文书为的是腓力二世可能要解决各城邦的边界问题)。但在所有的历史研究当中,最著名的还是《城邦宪法》。这类宪法共有一百五十八套。少数残片被保存了下来,为后来的作者所常常引用;一个多世纪以前,在埃及的沙子里发现一个莎草纸卷轴,几乎包含一部完整的《雅典宪法》。文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雅典宪法史;第二部分对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描述。亚里士多德本人不是雅典公民,想必却埋头在雅典的档案之中,饱读许多雅典历史学家的作品,并熟悉雅典的政治实践。他的研究为雅典人生活的一个面向提供了浓缩而完备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牛津通识读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序言顾肃人类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起了各种各样的智慧,各个国家、地区和时代的人们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古代希腊的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就相当辉煌灿烂,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其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正是古代希腊科学和哲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自然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可以说,不了解亚里士多德,就无法了解古代希腊人的智慧成果。今天,人们在讨论各种哲学和伦理的问题时,也会一再地引用到亚里士多德。正是因为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浩如烟海的著述提出并且总结了许多问题,他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有西方哲学家说,整个今天的西方哲学都不过是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注释。此言虽然概括得有点过分,有些厚古薄今的味道,但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古代希腊这两位哲学大师伟大的思想贡献。英国哲学家巴恩斯所写的这本《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篇幅虽然不大,却用简洁明快、凝练概括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以及在科学和哲学各个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让我们读后对于亚里士多德其人其著其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且,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我们传统的看法有所不同的亚里士多德。的确,亚里士多德的众多作品并不容易阅读,因为其中的大部分是其个人的讲稿,并不是精心修改成的系统阐述的著作。本书作者在此建议我们一个好的阅读方法:“拿起一本专题论文时把它看做一组讲稿,设想自己要用它们讲课。你必须扩展和阐述其中的论点,必须使过渡显得清晰;你可能会决定把一些段落转换成脚注或留做下次讲课用。”用这种身临其境的解读方法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他的研究成果何以用如此这般的方式来阐述。而这样的解读和理解恰恰可以让我们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汲取灵感,为研究和解决今天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庸之道,这不仅是他所信奉的伦理原则之核心,也是他思想方法的一大特色。他在提出和阐述一种思想和原则时,通常先众采各家之长,表述几方面的看法以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许多时候,他把前人和同时代哲学家的成果加以综合,提出全面系统的理论,比如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本身或实体,而这实体首先是指独立存在着的个别事物。他在实体学说的基础上探讨了事物生灭变化的原因,把它们归结为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即所谓“四因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把四因归结为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指出所有事物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但二者在事物形成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这些论述是对前人和同时代哲学家思想的总结,但又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有机的综合和统一。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强调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理性的作用,并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总之,他不是坚守一个极端,而是尽量全面地论述问题。当然,在某些方面,他带有折衷主义的倾向。这种思想方法,把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区别了开来。柏拉图通常是持守一个理想化的理念模式,然后内在一致地进行论述。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成了西方思想中刚性哲学的代表,他是理想主义思想的典型,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所谓柔性哲学的祖师爷,是现实主义思想的大师。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第一次把形式逻辑变成系统的科学,他的众多论述都建立在三段论的基础之上,从而也为后来西方科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石,严格的三段论的思维训练成了此后西方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也是伦理学大师,他在诸多著述中反复强调理性原则,主张中庸之道,提倡过有德性和静观的生活,甚至他的幸福观也建立在理性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追求哲学智慧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他从多个角度阐述过度和不及都会败坏人的德性,唯有适度才能造就德性。一直到今天,西方伦理学中关于德性的学说,特别是近年社群主义者关于恢复和追寻德性的论述,也以“回到亚里士多德”为主旨,由此足见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远见和深远影响。在政治领域,亚里士多德也是政治学的开山祖,他强调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从主张少数贤人的政治转向赞成立宪共和政体,即一种介于三种正常政体之间并吸收其各自优点的混合政体。他提出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而法律的统治优于个人的专横统治,这些都被西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所验证,让人不断地回忆起这位大师两千多年前所提出思想之睿智和远见卓识。本书即从各个方面简明扼要地、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公众人物和大科学家、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的伟大贡献。把这样一本篇幅不大的书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实属不易,因为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专业术语也很多。本书的中文译者作出了认真的努力,追踪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领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个中译本表达准确,文句通顺,对于广大读者包括高校师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想,大有益处。特此予以推荐。                  2010年1月于南京
  •     這本書是配合著另一本書《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一起看的,主要是對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做一個補充。從内容的安排上來看,確實對於The Beginning一書中的内容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在對亞里士多德的宇宙學,實在論,變化,四因說,以及經驗論方面都有很不錯的補充,並且在我看來,二者的觀點基本一致,所以我想這很可能代表了目前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一種正統解釋。另一方面,從閲讀感受上來說,前本部分比較吸引,可能是因爲剛剛看完了波拉圖的一本簡介,與亞里士多德兩相對比之下,更有趣味。后半部分,感覺沒那麽有趣。還是篇幅有限,很多地方都只是點到爲止的感覺。做個基本了解還是不錯的。另外一個問題,我真的不是很能明白内容編排上的邏輯。看不出每一章之間的關係。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这书真是好典型的课本风格啊。也不知道为什么柏拉图的form会给翻译成形式。中间亚里士多德的几个术语也有点谜。
  •     看完觉得自己快死了,虽然是赶速度,然而也真是觉得哲学好难啊,就算花时间也不是我能简单理解的吧。亚里士多德真厉害。感谢能活在现代。
  •     人生第一本牛津通识,感觉并不太喜欢这个风格。形而上学部分不错,逻辑学部分很好,但一些动物学什么的东西就不太好玩。作为一个高中理科生,依稀记得老师动辄调侃“亚里士多德又犯了一个错误”,但读波伊提乌斯又觉得亚里士多德确实不容易了。不做科学史,还是不碰了吧。
  •     只看了中文部分…
  •     两周左右读完,VSI的第二本。初读一头雾水(生物学?解剖?章鱼?),后来摸出点门道了,怪不得中文翻译是「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作者从整体上介绍了一个作为哲学-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在介绍哲学思想时,也多次与其科学思想结合起来,起承转合得不错。就理解来说,本体论明白观点但没懂论证过程,看上去像是基于逻辑学与语言的;相比之下知识论、四因说倒是简单。至于生物学等等,我也仅仅把这看做是讨论的背景,实质影响也不过是让我觉得「这人真厉害,膜拜大神」罢了。亚氏的很多观点似乎有矛盾,或许是由于著作缺失以及哲学体系尚未完成之故。
  •     曾被此书麻痹误以为亚里士多德哲学比较简单……
  •     半神
  •     亚里士多德是个勤劳的收集者,收集了关于大量不同主题的海量的信息。他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思想家,哲学思想非常宽泛。他智力活动的两个方面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不是隔开的。相反,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工作和他的哲学研究是一个统一的知识观的两个等分。亚里士多德是个卓越的科学家,又是一个深邃的哲学家,但是正是哲人科学家的身份使得他出类拔萃。按照一个古代格言的说法,他是“一个笔蘸思想之墨的自然抄写员”。
  •     写得比较引人入胜的是第十二章——因,其他的觉得一般,可能是翻译原因,也可能是对亚父的理论的确不太感兴趣,就像读笛卡尔时的确对它的科学理论不感兴趣。#亚里士多德#
  •     由于亚里士多德研究的领域太多,此书只对他思想的十几个方向做了简要的概述,所以不够深刻。作者对亚的态度也不明确,因此全书读完没有对亚有很深刻的印象。
  •     不详细不系统
  •     特别好读的书,浅显易懂而全面
  •     有声书。三星半,内容略散,无助于厘清思路。不过要在百页之间把浩繁的亚里士多德讲清楚也确实不容易。。。作者总体认为,亚氏最大的成就是其资料详实的动物学研究,其次是逻辑学,一人开创了两门学科,但是其研究现在已经过时。反倒是资料有缺失、未完成系统化的形而上学、伦理学至今还有生命力~~
  •     介绍的顺序特别好,不是上来就哲学,而是先动物学再介绍哲学背景,然后由逻辑学,知识论到本体论,心理学,目的论,最后伦理学政治学和诗学。循序渐进。第七章45页谓项和主项那句明显翻错了。同一页的三种模态最后一个problematic居然译成模糊,不确定或未定的不就得了。虽然第十章原文题目就是reality,但是全书几乎所有的substance都译成了实在,即使不影响理解,但毕竟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概念了。
  •     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表示很无语!
  •     极浅
  •     快读一半了,都怀疑自己还能不能读下去,没有贯穿全书的主线,这也可能和亚里士多德本人有关吧,哲学本来就晦涩难懂,而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读一半,仍然没有找打他明确的哲学思想,上大学时哲学老师讲的一句话比较认同,每一位哲学家必然有一个无法攻破的哲学核心,马克思唯物主义,黑格尔纯粹精神,这本书中我读到现在仍没有看到明确的哲学思想。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思想,不过我读完了却印象不深,也许自己从来没看过哲学相关书籍的缘故吧
  •     1610,书是好书,很清晰,但翻译实在太烂,顾肃教授在序言结尾说,“整个中译本表达准确,文句流畅”,事实恰好相反,尤其是,译者对亚里士多德缺乏基本了解,很多概念都译错了。
  •     #t# "要叙述亚里士多德死后的思想影响几乎就等于要描述欧洲的思想史。" #kindle #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