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宝剑孤臣泪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108052911
作者:姜鸣
页数:354页

作者简介

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也由此展开……在时势的逼迫下,李鸿章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成为自觉身当其冲者,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
作者秉持“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从被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严复、吕耀斗、胡传、唐国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真实而传奇的故事。笔墨穿越于今昔之间,生动有趣。
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
《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作者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书名取自李鸿章——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政治家——临终的诗句。

书籍目录

自序
以镜镜人须眉活
——英国摄影师拍摄的总理衙门大臣照片
军营弄惯入军机
——大臣笔下的左宗棠
字里行间的细节
——读《翁同龢日记》笔记
簪花多在少年头
——访李鸿章故乡合肥磨店
揣本旧书去圣彼得堡
——李鸿章访俄的若干细节再现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
——李鸿章谋划修建铁路的一个插曲
“南中寄新蟹,与合肥持螯共酌”
——李鸿章家螃蟹之来路及送礼种种
为老秀才写的介绍信
——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
本来钟鼎若浮云
——宝廷娶江山船女之谜
灿灿医星映御街
——悬丝诊脉、吉林人参和东太后之死
治人治病,中外一家
——李鸿章与西医
一时耆旧尽凋零
——光绪十六年冬季的传染病
社交季的新客人
——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
在那华丽的宫廷里
——格林尼治的中国留学生
欺人到底不英雄
——关于首位上海籍外交家李凤苞的争议与辨诬
从出走到回归
——清华创始人唐国安曾是外企的白领
男儿怀抱谁人知?
——细说严复和吕耀斗的仕途之路
敢言掣肘怨诸公
——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
尺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引证书目

内容概要

姜鸣 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做过工人、大学教师、证券公司高管。现任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主要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990、2002、2014)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995,增补本即出) 《被调整的目光》(1996) 《天公不语对枯棋》(2006)


 秋风宝剑孤臣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三联的历史著作都走这个套路了么!目测是从史景迁的《康熙王朝之大义觉迷》开始的。其实三联的书再版时都可以换个牛逼的名字,比如《奥德赛》可以叫《群雄孤舟之我命由我不由天》 ,《隐秘的颠覆 》可以叫《春秋笔法之敢教日月换新天》,《公私辨》可以叫《井田新命之三统归一》,《柏拉图的本原学说》可以叫《与子同袍寻根录》,《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可以叫《新儒春秋之画地为牢》,《黄泉下的美术》可以叫《宝马雕车祭先魂之安心上路》,《古修辞学描述》可以叫《西儒小学考之笔走龙蛇》,《转向自我》可以叫《你妈如何是你妈之我执革命》。
  •     姜鸣先生研究晚晴政局和人物,追寻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历程,前有《天公不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是其续篇。姜先生将往日岁月比喻为洒落海滩沙石混杂的镜子碎片,历史学家若想复原那面镜子,需要尽量全面地掌握史料。《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史料多取诸新近公布的档案、奏折、禀报、批牍,结合书信、日记、诗歌、报章、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钩玄索隐,娓娓道来,“用论文的规范写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读之令人忘倦。清末的中国之于现代化潮流,始而“预流”,终于“未入流”,举步维艰,令人扼腕。以兴造铁路、架电报线为例,1965年2月,总理衙门致函各封疆大吏,认为铺铁路、设电线只是方便了洋人,要求他们尽力设法阻止,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回信称“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赞同总理衙门意见。仅仅几年之后,李鸿章便转变了看法,在1972年写给丁日昌的信中他提到,中土应该“改驿递为电信、土车为铁路”,预言“百数年后,舍是莫由”。1876年更有言,以为“朝开铁路、电线,夕死可矣”。1880年,在李鸿章精心安排下,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从国防战略和中外国运对比的角度提议兴建铁路,引发朝野大讨论,又很快在保守势力阻挠下戛然而止。直到1886年,醇亲王奕譞巡阅北洋海防,对铁路的看法发生根本转变,他领导下的海军衙门,才成为铁路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这位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他为了取悦慈禧太后,让她归政后有个颐养天年的所在,同时减少她对光绪亲政后朝政的干预,为慈禧修造了颐和园。造园的经费,他委托李鸿章以建造海军之名,从各地督抚中募集260万两巨资,本金存储,利息用于颐和园的工程和维修支出。其实,自颐和园1888年开工以来,每年便由海军经费内腾挪30万拨给工程处了。1891年,海军衙门上奏要将海防捐收入挪垫于造园工程,皇帝钦批同意。更令人想到的是,园子刚造成,海军本身的用钱却成了问题。6月1日,正当李鸿章一行巡阅北洋海军的时候,户部上奏酌拟筹饷办法折,建议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所省价银解部充饷。而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也是这位翁同龢,1876年郭嵩焘拜访他时谈自己的经世抱负:欲天下皆开煤矿,全中国遍修铁路,被他在日记中讥为“失心狂走”。1891年,中日海军的力量对比,中国还略占上风,由于停止购舰,短短三年,形势逆转。1894年5月29日,李鸿章上奏巡阅海口情形称,“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恐后难为继”。几个月后,甲午战败,他不幸言中。对比李鸿章少年时“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意气风发,临终时“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的悲凉心态,让人无限感喟!书中略有疏误,试举如下1、第86页:赫德呈递的建言《局外旁观论》:“矮人立于长人肩上,所见必远于长人。庐山真面,唯在山外者得见其全”。中国通赫德劈头就用了李白诗句的典故按:所用诗句典故显然是《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不是李白,而是苏轼。引文结束部分引号与句号似应互换位置。2、第170页:定为监斩侯,秋后处决按:“监斩侯”应为“斩监候”。3、第174页:起居反复无常,脾胃太亏,恐非药饵所能起,可忧孰甚。按:“孰”疑应为“殊”。4、第220页:跬步不出,外亲罕睹,而惟薄不修者……催其能略乃所以成其严耳……宜呼骇怪也按:“惟”应为“帷”,“催”疑应为“惟”。5、第220页:徒使议酒食工针黹可以匿迹屏影,遂沿为女子之常态耳……若言语高响,谈吐蕴藉不避。男子雅好周旋,则亲串中方且讥诮按:标点似应为徒使议酒食,工针黹,可以匿迹屏影,遂沿为女子之常态耳……若言语高响,谈吐蕴藉,不避男子,雅好周旋,则亲串中方且讥诮另,“串”疑有误,同页“夫人情催罕见之物,最注重念”,“催”疑应为“惟”。6、第221页:内眷往来,必屏挡衣饰,务极华丽……然试问北人,暧昧之情曾多于男人否?也而亦并不多也。按:标点似应为内眷往来必屏挡,衣饰务极华丽……然试问北人,暧昧之情曾多于男人否也?而亦并不多也。7、第271页:遂于工部局相龃龉按:“于”疑应为“与”。8、第274页: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按:标点应为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9、第336页:19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远东游历按:“1979年”应为“1879年”。
  •     这本《秋风宝剑孤臣泪》比那本《天公不语对枯棋》差太远了,从写作日期推断,觉得是将当年出版《天公不语对枯棋》筛选掉的文章,稍稍修改一下,借那本书的畅销而搭售的,这有点象证券股市上的垃圾股重新包装上市交易,看得出作者做为商人的精明与专业,只是少见了学者的风度与深度。姜鸣先生在书中〈自序〉中说,写历史“要以写论文的严谨与写散文的可读性来写”。按照这个标准衡量,先别说什么论文散文的,也别说什么专业业余的,只做为历史“读物”,这本名为《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的书,你要讲什么?从大的方面讲,晚清的时局,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危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你有什么新的史料发现?你又有那些新的分析判断?不能说没有,但很鲜见。大部分不过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旧地处游或重游中拣拾的一些历史碎片,面对这些素材,作者并没能缝补、串联成一段自圆其说自说自话的历史进程解读或哪怕一段插曲的吟唱,当然或许这个要求有点高,但就一个碎片的解读,又给我们哪些思考?作者又往往深入不下去,仅仅是堆积一些资料。 有人说姜鸣先生的书有标题党的味道,的确,姜鸣先生的大部分文章在一堆经充分考据、论证、修正,充满细节的、枯燥的史料前面,往往有一个很有文采的标题,比如书中那篇《簪花多在少年头》好象要写少年时代的李鸿章,读下来却不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居游记。对李鸿章年轻时这首言志诗背景、脉络,一点也不提及,对这首气冲霄汉的人生宣言一点不渲染,仅仅触及一些皮毛,别说我们希望作者能通过现场的查看、拍照、考察,再透过相对完整的史料梳理,能为读者揣摩分析判断乃至还原人物的心理,解读其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与表现,来感想来感慨来感悟,但你读下来,什么也没有,通篇就连一个完整的象连环画一样的简单故事都没有,说句不过分的话,都赶不上豆瓣上类似的文章。其它如《男儿怀抱谁人知?》、《本来钟鼎若浮云》,标题与内容脱离,我都怀疑这是姜鸣先生自己取的文章名吗?早有人说,历史书需要“零度”写作,高的境界要“绝唱”、要“无韵”。其实,基本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只希望能被带入书中的氛围(好象影视作品强调的代入感)中,穿越到书中,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不仅仅需要一个有文采的标题,还需要在全书中读到阐释、关照、渲染、把握。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收藏
  •     第188本。上一本的续编。很不错的近代史研究,信息量太大了,塞的头痛,有的还是很有意思的,不过要看进去真的得有点功夫。
  •     随笔,类似高阳 徐一士。清流写文章水平了得,李鸿藻联合李鸿章
  •     历史的细枝末节,却令人觉来值得细品慢咂
  •     推荐
  •     作者文笔很好,史料丰富,从细微处着手,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晚清生活,绝对的大家风范。适合历史资深爱好者,小白肯定是看不下去的!
  •     作者出书很慢,但是细水长流,每次都能从他的做品中学到很多。里面有很多晚清人物的尺牍文稿,都是第一手资料,不是铺张开来,而是恰当引用,让人去了解当时人的心境感触,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古文功底不行。
  •     很好,但总觉得少了一点打动人的内容!
  •     这位论李翁二人的作者,很有眼光!很有眼光!||看出来了,三联到底是不错的。
  •     实在是有一点鸡毛蒜皮....
  •     还不错
  •     追求现场感的历史笔法让人欣喜,选题虽略显琐碎,然本是随笔也无甚可责。
  •     琐碎,兼顾了知识性和科学性,还有作者亲身造访原址的体验,总归是好看的。
  •     姜鸣先生这本《秋风宝剑孤臣泪》同第一部一样,是本晚清政局人物研究的集子,较之于第一部《天公不语对枯棋》史料提供更加翔实严谨。但本书中有些篇目引文太多,往往是大串原始资料的罗列中间穿插些许自己的感悟,颇感琐碎,私以为称其作《晚清人物信札阅读笔记》亦不为过吧。
  •     好看,可读性强。考据很认真。
  •     看历史掌故,换个角度看晚清
  •     书名与内容有点不相符,各种人事,不尽是孤臣泪
  •     零碎的历史细节。
  •     左宗棠的出与入、清流与地方督抚的联合、李鸿章的得意与失意、慈禧与慈安命运的急转直下、生态环境与人事凋零、北洋的转折与结局,幸运儿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还不如吕耀斗呢。
  •     姜老师的书总是以充分的事实说话,本书中有苦寻而得的精彩细节,有社会嬗变的深沉脉息,有穿透时空的思维支点。与内心对白,与古人对话,每个细节都带着历史的余温,有一种穿越现场的感觉!
  •     读了“军营弄惯入军机”一篇,真是唏嘘不已,名将不一定能适合在中央混,还好左文襄公是全身而退;唐国安那篇能读出人算不如天算的味道;严复与吕耀斗一章则看出许多事情都是以讹传讹,最后成了吃这碗饭的切口;讲郭福辰的那篇则看出来高胖子很有施今墨的遗风
  •     一种“天公不语对枯棋”的悲哀油然而生。一座将倾的大厦之下,想要以此牟利的人是那么的多,而想要去扶一扶的人不但那么少,而且那么无力。
  •     每次读到清末,就揪心,都是高人,但是不懂外国那套路子。
  •     要是再少些感叹和揣测就更好了。很期待张佩纶家那批函札能早日出版,并且定一个还算合理的价格。
  •     略显杂乱的随笔,但能看出读者严谨的考证。很多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     李鸿章的前世今生
  •     这本书里的题目比上一本天公不语对枯棋要更细致和深入,可惜还是觉得每篇的篇幅太短,要是能再详细解说就好了。也是自己的背景知识不够,很多地方看得比较糊涂。
  •     站在时代的路口。
  •     用史料真实考证了晚清一些八卦新闻
  •     只能说是有考证的政坛八卦,真正有史学价值的文章不多,最后两篇相对较好。
  •     天公不语对枯棋,时代已变,尔等忠臣猛将,徒然挣扎也。
  •     散文
  •     比天公差点 比大多数好点
  •     虽是小文,倒也有些意思
  •     专业的历史,我喜欢。历史就是历史,轶事这种东西只做茶余饭后谈资,不足被称为历史。历史应该是真实的,有痕迹的,踩着他自己的脚印来的。
  •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     别有趣味,看作者结合风物讲史不由感慨世事难料
  •     李鸿章修高铁一章最好
  •     琐碎了些,不过本来就是文章汇编。几篇读下来还是有内容的
  •     前半部分的几篇题目很好,后面有点太过于着眼细节,不妨写写同光朝的枢臣吧。
  •     继《天公不语对枯棋》后的又一本关于晚清政局和人物的历史随笔集。从史料图片出发演绎分析,写出晚清特有的时代困局。作者笔下的左宗棠、翁同龢、李鸿章、张佩纶、李凤苞、唐国安等人物都以细节和文字呈现出他们的所思所为。李鸿章在书中篇幅最多,展现了他的前瞻眼光,被掣肘的困境和奋力前行的艰辛,他对国际事务的深刻了解,对铁路运输和海军建设的坚持,对西医的相信,而他走在时代前端的焦虑和无奈也跃然纸上。中国最早留美和赴英海军学院的诸多往事,中国外交官员在异邦获得的启悟,多淹没在整体昏聩守旧和人事杯葛的汪洋之中。
  •     书信中存着真实的历史!
  •     历史业余爱好者的作品,所以读读就算了,要想读出什么东西来是为难了些。
  •     研究更为细化,结论也更具实际,姜鸣老师依然在学习和深化。本书文集汇编,主要内容是以张佩纶和李鸿章的私人信件为核心挖掘出的晚清政治运作的秘辛,颇具启发意义。清流与一督抚合作对抗军机处沈桂芬的南派。本书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对严复的研究,展示其在北洋任职的另一面,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严复以其在外独特的学习经历没有进入李鸿章系统的核心决策层?另外本书从翁同龢日记挖掘出北京当时的气候状况,城市排水系统以及光绪十一年的瘟疫(众多高官因这种传染病病死),眼光独到,也非常有启发意义。
  •     从晚清重臣的书信发掘有用的信息,有自己的观点。无奈文章中大量引用了前人书稿,阅读起来有些枯燥有些障碍,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本不错的书,外行如我也就只对一些小事感兴趣,比如北京当年的沙尘暴和下雨之后的泥泞…
  •     清末的中国之于现代化潮流,始而“预流”,终于“未入流”,举步维艰,令人扼腕。 是谁持算盘盘错,相对拈棋着着难。 挽日回天宁有力,可怜筋骨已衰残。 ——周馥:《过胶州澳》
  •     一本正经的讲着晚清八卦新闻
  •     最后发现,朝廷是公平的,该给你的,终究会给你,只是你已经伤痕累累。
  •     这书的纸真好,内容不值书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