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532771652
作者:[美]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年轻女孩特芮丝在纽约追逐舞台设计师的梦想,却只能在百货公司做售货小姐。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机的中年主妇卡罗尔在百货公司偶遇,相互吸引的两人开始书信往返、电报传情,甚至一起公路旅行。然而,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卡罗尔一无所有。考验两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两人能否冲破社会的禁忌,坚持走到美好的结局?她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来守护这份爱情?
2015年度最美电影原著小说
“精灵女王”凯特•布兰切特携手“龙文身的女孩”鲁妮•玛拉演绎禁忌之恋
奥斯卡影后与戛纳影后的传奇碰撞
《天才雷普利》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匿名之作
《时代周刊》犯罪小说大师NO.1最温柔隐秘的一面
《断背山》上映十年后又一同性题材经典作品
2015-2016年度横扫各大电影颁奖礼,最受瞩目的改编作品
超过一百项业内/评论界提名
斩获超过40个奖项

内容概要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美国女作家,一九二一年生于美国德州沃斯堡,六岁时随父母迁居至纽约,曾就读于纽约的朱莉亚•里奇蒙高中与巴纳德女子 学院。她的第一本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于一九五一年由大导演希区柯克改编为电影,一鸣惊人。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天才雷普利》更是奠定其在类型文学中的至 高地位。读者目瞪口呆地发现,雷普利在这本名作及其后的续篇中,始终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徘徊,在“无间道”中经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考验,带着“案底” 逍遥法外,并在此后的连锁反应中犯下新的罪孽。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作品以犯罪小说及短篇小说为主,她常年旅居欧洲各地,在欧洲受 欢迎的程度远胜于美国。在世时,海史密斯曾以《天才雷普利》及《双面门神》分获法国侦探文学奖、爱伦坡奖以及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颁发的银匕首奖;近年来,随 着评论家不断发掘其作品的内涵,她身后的声誉甚至比生前还高。在数年前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50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作家中,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仍高居榜首。
海史密斯擅写人物之异常的心理状态,步步为营、幽微复杂,气氛往往如乌云罩顶,对善恶的界定也常常与其他犯罪小说大异其趣。她 的作品总量不多,但以“雷普利系列”为代表的独特风格,得到诸多纯文学名家——如格雷厄姆•格林、朱利安•西蒙斯和乔伊斯•卡洛•欧茨的高度评价。同时, 这些小说以其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吸引着众多电影从业者,大导演明格拉、文德斯和电影明星阿兰•德龙、马科维奇、马特•达蒙、裘德•洛都是她的忠实书迷, 他们协力创制出的前后几个“雷普利电影”版本,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影史经典。


 卡罗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只在下午睡了一会儿,梦里都是故事情节。没想到电影改了挺多,甚至有时一度觉得这是两个故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式。先看的电影,总有点先入为主的尴尬,电影情节、Kate和Rooney完美的演绎一直闪现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完全融进小说里不是件容易的事。读原著稍微好一些,毕竟,翻过来的中文总会带点生硬感。我想我已经没办法抛开电影来单看小说了,也没有可能消除记忆先看原著再看电影体验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了。小说没有电影给我带来的触动大,300页读下来,除了爱,是赤裸裸的生活,有幸福快乐也有悲伤失望,大多还是平淡。相比电影,小说是从特芮丝的角度来写,一个有点胆怯害羞单纯简单的十九岁女孩,处在人生的迷茫选择阶段。这样特芮丝的心境更加明了,同时也缺少了卡罗尔直观的体验。小说比电影多了特芮丝和艾比的来往,卡罗尔和特芮丝刚开始接触时、公路旅行后被跟踪等很多情节的处理都有所不同,小说里的特芮丝是名舞台设计师。很喜欢小说里关于特芮丝和艾比的描写,从第一次见面,特芮丝看见艾比和卡罗尔在厨房里自然地相处,卡罗尔大笑,而自己却没办法做到像艾比一样让她这样开心,羡慕、嫉妒,微妙的心理波动。而后艾比突然约特芮丝吃饭,即便她没怎么刻意表现,那种审视怀疑的心态还是被特芮丝觉察到了。“你喜欢她,对不对?”艾比问。特芮丝带着敌意思索这个问题。不是敌意,是醋意。“对。”“为什么喜欢她?”“我为什么喜欢她?你为什么喜欢她?”……艾比坚定的双眼还是眨了两下。“不是,完全不是这样。但是我不希望你受伤,我也不希望你伤害卡罗尔。”前女友和现女友的对抗。无关争夺。只有爱与更爱。所以如果有了像小说里这样的铺垫,电影里艾比在卡罗尔离开后和特芮丝面对面坐在一起,特芮丝那句你为什么这么讨厌我,便显的自然不突兀了。电影有时长的限制,也有它自己的表达方式。118分钟里便会更注重剧情的发展和情感的变化。两人在各种场景下痴情的凝视、各自的哭泣、接吻上床、不辞而别的痛苦、离开后的想念……这些细节和情感爆发的点,电影把他们都放大了,所有的镜头都蒙上了浪漫的光影,一个眼神都撩拨着对方的情绪。而帕特里夏更为保守,这些融于平常的生活,在大片大片的文字中微微闪光,更多的倒是特芮丝自己充满渴望和拥有她的内心独白。而且特芮丝有着一股年轻人对爱的冲动,她在宾馆睡前第一次对卡罗尔表白,卡罗尔大概经历了太多人情冷暖,在两人关系不确定时表现更多的是克制。你不知道我爱你吗,委婉而深情的回应。这就够了,总之是爱就行了。直到最后在餐厅见面,她才直接地说出了那句沉甸甸的 我爱你。这样的爱没什么难以启齿的,不过是爱上个女人罢了,偏巧自己也是女人。最深最重的爱,必定与时日一起成长。
  •     1948年底,27岁的女青年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因为缺钱,在圣诞节前夕跑到一家大百货公司做起了售货员。有天早上,一个身穿皮草大衣的金发女人走进店里,到她的柜台买了一个玩具娃娃。对金发女人来说,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购物经历。而对海史密斯而言,意义全然不同,这是一场一见钟情的邂逅,一份隐秘爱恋的开端,一个故事的全部灵感来源。“那个女人付完帐之后就离开了。但我脑中出现了奇怪、晕眩的感觉,几乎要晕厥,同时精神又格外振奋,仿佛看到某种异象。”41年后,海史密斯撰文回忆说。当晚她在日记本写下八页文字,全都和那个穿皮草大衣的优雅金发女子有关——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文学史上第一部女同小说”的《卡罗尔》的雏形。她只用了两小时就完成了对小说《卡罗尔》的构思,“整个故事好像凭空从我笔下流泻而出”。那时的她不会知道,这本书会被后人认为是“改写了同性恋文学史”,并且书的命运也会在时代浪潮中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卡罗尔》还是《盐的代价》1951年,在遇到“那个女人”的两年之后,海史密斯写完了《卡罗尔》。《卡罗尔》的情节并不复杂,讲的就是在同性恋是禁忌的社会,两个女人相爱的故事:上个世纪50年代,年轻女孩特芮丝来到纽约想找一份舞台设计师的工作,却因为资历不够只能到百货商店做售货小姐。某日,她和金发中年主妇卡罗尔在店内偶遇,两人相互吸引,约会聊天、写信通话、一起旅行,逐渐确认爱上对方。特芮丝的男友想把她从这段“病态关系”中拯救出来,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想用卡罗尔的性取向逼她放弃女儿的监护权——因为在当时的美国,同性恋背德且违法。很显然,在写这个故事时,海史密斯是把自己代入了特芮丝这个角色,而卡罗尔的角色原型则是她在百货公司遇见的、让她心魂震荡的“那个女人”。有传闻说,海史密斯后来偷偷跟踪过两次“那个女人”。但对方对海史密斯的心意并不知情。或许正因为在现实中,海史密斯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和运气,真的和“那个女人”发展出一段恋情,于是她把所有难以阐明、无法克制的渴望和激情诉诸笔端。但是,之前同海史密斯一直合作的出版社觉得这本写女同性恋关系的小说,题材过于敏感,不愿意出版。到次年,被多次拒绝后,她终于找到一家肯出此书的出版商。在正式出版时,海史密斯用了“克莱尔·摩根”笔名来署名,并把书名改成了《盐的代价》。很多人考证为什么海史密斯在1951年出版此书时,会把书名定为《盐的代价》。我比较认同的是解释是,海史密斯是受了圣经故事“罗德之妻”的影响。它说的是,神想要摧毁欲望之城索多玛,神告诉索多玛城里唯一一个好人罗德,让罗德事先带着全家逃离,但要谨记不可回望。罗德的妻子因为好奇而回头,变成了盐柱。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心理医生们普遍认为同性恋可以治疗并且应当被治疗的。直到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才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移除。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美还有25个州禁止同性恋性行为,甚至将同性性行为视为犯罪。海史密斯之所以用笔名而不用真名示人,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想保护自己生活,避免被恐同者攻击。但她似乎是用书名给读者提了一个问题:当你知道“欲望会带来灾祸”,你还敢追随欲望吗?如果敢,你愿意为其付出多大代价?堕落的本质在《盐的代价》问世之前,美国小说中的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者都为自己的离经叛道吞下苦果,不是割腕、跳水自杀,就是接受“变成异性恋”的治疗,或者坠入孤独、悲惨而且与世隔绝这种等同于地狱的沮丧境地。海史密斯印象中,在她写书的1950年代,“同性恋酒吧还只是曼哈顿某处的暗门,想去这些酒吧的人会先在最接近该地点的地铁站前一站或后一站下车,以免有人怀疑他们是同性恋者。”身为同性恋者的海史密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本人也难免为自己是“那种人”而非“正常人”所焦虑纠结。为她写传记的作家琼·申卡搜集到的信息显示:1948年,海史密斯之所以会缺钱缺到要去百货公司当售货小姐的地步,就是因为她为自己性取向苦恼,需要定期接受昂贵的心理咨询。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往往能消解掉身为异类的尴尬和不便。然而那时的海史密斯刚写完第一本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3年后,这个故事被知名导演希区柯克看中,改编成电影,大获成功,她也因此一鸣惊人;7年后,她出版了代表作《天才雷普利》,被评论家们称为“伟大的犯罪小说家”。彼时的海史密斯知道自己小众,但并不确定自己能否有保持小众的资本,能否成功到即使“不正常”也能在现实生活中畅通无阻。知道这些,再回头看《盐的代价》,会觉得海史密斯是通过写这对同性情侣的故事给自己和同类打气。在书中你会看到这样的段落:特芮丝对卡罗尔表白“我爱你,卡罗尔”时,卡罗尔问她:“但你知道爱上我意味着什么吗?”特芮丝回答:“知道……我认为,爱上你,绝对不会毁灭一切。”她也借卡罗尔之口抨击那些“恐同”卫道士们的虚伪:“昨天有人暗示我说,我现在的所作所为会让我堕入邪恶深渊……事实上,如果我持续被人攻击,永远无法长时间拥有一个人,到头来我对其他人的认识都只是停留表面,那才是真的堕落……堕落的本质,就是逆着自己天性生活。”在书的末尾,她让两个主角重新相遇,给出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无论在千百个不同的城市中,在千百个不同的房子里,还是在遥远的异邦,她们都会携手在一起。在天堂,在地狱,都是一样。”重新做回《卡罗尔》1953年,《盐的代价》出版平装版后,卖了近一百万册,书迷的信如雪片般朝海史密斯涌来。有人说:“我今年十八岁,住在一个小镇裡,觉得很寂寞,因为我无法跟任何人诉说。”有人看完如对镜自照:“谢谢您写出这样的故事,有点像我的故事。”更多的人告诉她:“您的书是这种主题的作品里,第一个有快乐结局的!我们这种人,并不是一定得自杀不可,我们有很多人都过得很好。”海史密斯用“克莱尔·摩根”的笔名亲自给不少读者回了信,她甚至会给那些感到孤独的同性恋读者搬到更大的城市,以便遇到比较多的同类的具体建议。直到此书出版38年后的1989年,海史密斯才承认自己是《盐的代价》这部小说的作者,在书上署回真名。彼时的美国经过“石墙运动”等一系列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接纳度已经大有改善。但这本书的传奇并未到此为止——2015年,它被改编为电影《卡罗尔》,在全球上映,并成为了年度热片,拿奖无数。同年,美国联邦法院宣布同性恋婚姻合法。原著小说《盐的代价》也因此重回公众视野,2016年,它被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引入大陆,中文名定为海史密斯最初的《卡罗尔》,书籍封面用的也是《卡罗尔》的电影海报。“我们希望能借力《卡罗尔》电影的大热,来宣传这本书。”《卡罗尔》一书的责任编辑杨懿晶说。从《卡罗尔》到《盐的代价》再到《卡罗尔》,从克莱尔·摩根到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这背后是过去60多年里,整个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巨变。“这本书是我极为独特的创作,”多年后,海史密斯这样评价说。
  •     女女相遇,相爱。一个年轻,单纯,有几个同龄的男孩追逐。到她喜欢偶遇,吸引到她的卡罗尔。我觉得这不纯粹是女女相爱的故事,如果把卡罗尔想象是男人,抛开她女性的身份,足够迷倒任何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翻译体有些词句很难深刻的理解 表白小白兔,暗恋大魔王
  •     很多愧疚和倔强。一个19岁姑娘的状态。结尾令人着迷。
  •     经典作品处理的主题,就是人类的基本处境。
  •     最后倾尽一切,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吧。
  •     是必须要填补的空白
  •     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     南京。略带枝蔓的文笔和电影中的华丽表演一样,自有一股任性劲儿。
  •     一边看一边脑补电影情节
  •     “我感觉自己张开双手站在一片沙漠中,你如雨水般降临在我身上…”
  •     “因为她已经是个新的人了,就像从头来过,重新再度首遇卡罗尔,但遇到的人还是卡罗尔,不是别人”
  •     先看过一点电影才看的书 一天看完了。 啊。
  •     感觉电影演的更动人心,书稍显乏味了。
  •     非常细腻的感情描述 很具体很真实的心理活动描写 看了很长时间。
  •     电影和书其实都不错...所以这样的一见钟情一见深情于世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先入为主满脑子都是大魔王和小白兔还有胶片质感的五十年代纽约
  •     剧照美,先来看原著。特芮丝的内心戏也太丰富了…
  •     特芮丝是因为卡罗尔才遇见了爱情啊,她不是同性恋,只是爱的那个人刚好是女生而已!卡罗尔深情冷峻洒脱勇敢,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出现在我生活里,我也弯...
  •     特芮丝把信夹在书里,旅行回来信被拿走了; 我把便利贴贴在书里,吃完饭回图书馆……我好像被发现了-_-!!(当然不是因为这样才打的四星)
  •     看完觉得电影版改编的超好,我完全就是带入女主两人看完的原著。最后的结尾,完美还原。
  •     “堕落就是不顺从自己的天性”。
  •     爱。
  •     看完书想看电影 想要看看这般情愫的具体形态
  •     辣鸡译者
  •     拍得很美 结尾很温馨 我们就应该尊重内心的选择
  •     知道作者很用力地表达了,但还是无感。倒是有一些很冷静的句子能感同身受。去看看电影。
  •     或许是因为写作的年代,作者写得挺隐晦的。许多对话有些无厘头,莫非是翻译的缘故?但看注释,译者应该还算严谨。这种一见钟情,再见就一往情深的戏码,总让我觉得无法理解。更期待电影是如何演绎的。反而是书本末尾,编辑黄昱宁的文让我印象深刻。原来作者本身就是一部大戏啊!
  •     第一次见面就爱上的故事。你爱的那个人会在人群里发光,能让你一眼就认出来。
  •     电影本身就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看了原著看到了电影里没有表达出来的细节,比如经过隧道时特芮丝想隧道坍塌,那么最后她和卡罗尔的尸体也会在一起,太巧妙了。特芮丝的敏感和成长,体会到了爱和恨,都来源于卡罗尔,特芮丝虽然敏感,但是从没有吝啬对卡罗尔表达爱的直白和勇敢。
  •     书没有太大感觉,本来想打三星,为了电影,再加一星
  •     三天看完,比起电影卡罗尔更坚毅也更温柔,特瑞丝话虽不多但是尽生命感受生命的人。觉得跟我一样是死后强烈的意识会化成灵魂飘成气体的人。“幸福就像是绿色的藤蔓爬满她的全身 ,伸展纤细的卷须 ,从她的血肉中生出花朵 。她看到一株灰白色的花朵在闪烁 ,好像是从黑暗中或透过水面看到的一样 。她想起人们谈论天堂的原因 。”
  •     整个大学都没怎么认真读过书。图书馆借了一打书但却先看了同学推荐的这本。从来没有人说过同性之间不能有爱情,但从前的法律和制度对这些人们太苛刻了。但是卡罗尔完全没撩到我啊怎么回事,同学被撩得春心萌动的。
  •     和电影有许多不同
  •     美到心碎
  •     总体都很好看 配乐有五十年代的感觉 但是可能因为是删减版的原因?有的地方衔接有点不好 大魔王真的好迷人啊!
  •     先看的电影 拿到书 第一反应去找开车 不知道是删减还是那个年代比较含蓄 2017.03.19 #其实一直没有看 看过了电影 总是没有耐心看完书 心虚 2017.04.03
  •     我依然不懂为什么卡罗尔和特芮丝会相爱。
  •     只要在一起,就能出现奇迹。简单的一句话,真的很打动人。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不知道是不是每一本都这样,里边有淡淡的消散不去的香水味,一翻开书就冒出来了,或者是上一个借走这么书的小姐姐留下的香味
  •     前面有些拖沓,不过人物心理描写还是很到位的,关键是有个圆满的结局。
  •     和电影版不同,书中的特蕊丝比电影版中勇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书中的卡罗尔也不是电影中的高冷女王撩妹高手,而只是有生活阅历的女人。书中的细节描写不错,但就是容易将电影的印象带入书中影响阅读感。计划过段时间后重新阅读。
  •     站一秒魔兔
  •     在读的过程中一直不由自主在揣测原版会怎么描述,我想应该比中文表达得更加自然和赤热。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啊,一方面惊讶于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国家对同性恋可以开放到如今的地步,一方面也惊讶于早在那个时候西方人就敢于直面和承认这种“异类”的爱情。我甚至在想如今电影的翻拍是否对现代人还有意义,我们大概很难体会主角承担的压力和表现出的奋不顾身,倒不是因为同性恋更为普遍了。恰恰相反,是奋不顾身爱情本身变得稀少了,而同性恋或许也不再那么纯净了。
  •     更喜歡原著,改編後的卡羅爾少了一點溫柔,但還是被凱特女神掰彎。不過這其實是特芮絲的故事,魯妮瑪拉演得真好。#2017年看完的第20本#
  •     翻译不尽人意
  •     在电影之前看小说,两个身份性格完全不同的女性的情感,像是从天而降的线将两人互相牵引,纯粹的灵魂的吸引,是一本我认为有深度的小说,很符合当时的社会所需要的氛围和牵引,相信电影中两位影后的表现也一定不凡。
  •     【世上只有一种堕落,那就是逆着自己天性生活。】 读完令人充满温柔与勇气。
  •     爱就爱吧。
  •     海史密斯小姐的纯爱小说真是写得天真烂漫,我简直年轻10岁。
  •     my angle, flung out of space.
  •     真正的爱情都值得尊重。
  •     和电影差别很大啊,读起来有点累,女孩子的小心思
  •     原名是《盐的代价》.电影出来之前,中文版只有台湾繁体的,好像是独步文化出的,找的很辛苦。喜欢卡罗尔,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全部的御姐幻想。希望以后能和我喜欢的人开车出去玩,行行停停,开到哪儿是哪儿,吃各地的食物,也不急忙着去景点,平常一点的过也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